我們都知道每年的3.12是植樹節(jié),,植樹節(jié)依法宣傳保護樹木,組織動員群中國積極參加以植樹造林為內弄得節(jié)慶活動,,“你欠了多少棵樹”的詞條沖上微博熱搜,。不少人這才頭一次知道:早在40年前,全國人大就作出決議,,規(guī)定公民每年應植樹3-5棵,,其效力與法律等同。為什么全國人大會對此做出規(guī)定,?公民又該如何履行這項義務,?
一場洪水引發(fā)的反思
2007年,首都各界群眾在延慶八達嶺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把時間撥回1981年夏,,長江,、黃河上游連降暴雨,河水猛漲,,災害之巨歷史罕見,。
大災之后,各層面都在進行反思,。受災最嚴重的四川,、陜西兩省主要領導,,以及多位科學家都表示,江河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是造成這次洪災的一個重要原因,。林業(yè)部門也組織力量,,調研分析森林遭破壞的原因。
要盡快把森林資源保護起來,,把荒山禿嶺綠化起來,!可資金有限、人力有限,,要讓全國數(shù)不清的濯濯童山綠起來,,難度很大!
鄧小平同志為荒山綠化打開了新思路,。他在同萬里同志的談話中提到:“是否可以規(guī)定每年每人都要種幾棵樹,,比如種三棵或五棵樹,要包種包活,。”
1981年12月13日,,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一致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規(guī)定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
義務植樹成為靚麗風景
2009年,,北京新婚夫婦在朝陽區(qū)參加共植“綠色家園愛之林'”為主題的義務植樹活動
此后40年,人人動手,,年年植樹,,成了中華大地的一道風景。
在首都北京,,每年4月的第一個休息日被規(guī)定為“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日”,。每到那天,數(shù)不清的政府機關,、工礦企業(yè),、學校醫(yī)院都會組織起來,扛著鐵锨水桶種樹去,!
種樹,,也不容易。就拿北京市平原和山區(qū)交接處的“前山臉”地帶來說,,土層薄,、裸石多,,草木難以成活,是綠化造林的“硬骨頭”,。為此,,北京探索爆破造林技術。
爆破造林,,就是用爆破技術把堅石打碎,,運客土上山,再栽植林木,。用這種方式,,西起房山張坊,,東至平谷金海湖綿延230公里的前山臉地區(qū),,如今形成了五彩斑斕的高質量生態(tài)景觀。
義務植樹運動開展40年來,,首都北京已有超過1億人次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義務植樹,,植樹2.1億株。片片綠云環(huán)繞京城,,“沙塵暴”已成為遙遠的回憶,。
公民去哪兒能植樹盡責?
義務植樹是一份歷史擔當,。走過40年歲月,,需要種樹、適合種樹的地方基本已披上了綠裝,,剩下的多是邊角地或者偏僻的深山區(qū),,并不適合普通人跋山涉水趕過去。
新形勢下,,公民如何履行義務,、植樹盡責?
自2017年起,,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啟動實施了北京“互聯(lián)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體系建設,。四年來,已建成各級基地共25處,。義務植樹也不再僅限于種樹,,而是共8類37種,包括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yǎng),、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愿服務和其他形式。
全民義務植樹網也開通了“網絡參與”通道,,通過網絡捐款開展國土綠化,、植樹造林相關項目。以20元折算1株樹的計算標準,,只要捐資60元以上,,就相當于履行了當年的植樹義務。
今天正好是3.12植樹節(jié)哦,,小伙伴們你們今天植樹了嗎,,想要了解植樹節(jié)的其他相關資訊請前往可圈可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