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并非現(xiàn)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養(yǎng)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guī)范如“五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達德”(智、仁、勇)等,。
1,、中庸思想是誰提出來的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闡發(fā)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養(yǎng)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注:“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2,、《中庸》對后世產生的影響
《中庸》是儒家經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說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書”次位,,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中庸是中華民族的古典哲學,,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
《中庸》在西漢時被戴圣整理并編入《禮記》中,。魏晉南北朝時期,,伴隨著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時代新趨勢,,有學者把儒家的“中庸”與道家“無為”聯(lián)系起來,,為“尚儉”立據(jù),但影響有限,。如劉劭在《人物志》中將“中庸”作為一種極高德行來推廣,把“中庸”列為最完美之“情性”,。據(jù)記載,,當時伴隨著佛家“格義”學說的流行,還有引佛家義理釋解“中庸”的著作出現(xiàn),。唐代李翱將《中庸》尊為經書,,撰有《中庸說》,提出了一個《中庸》的傳承譜系,,并與佛家心性之學相糅合,,闡發(fā)與弘揚《中庸》儒家天命性道學說。他將傳承《中庸》的本意弘揚性命之說為己任,,在糅合佛儒觀念的基礎上,,用佛家“不動心”的理論來詮釋儒家“誠”的內涵,不僅由此建構起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同時,,其融匯佛家與儒家的心性學說為一體,對于后來宋明理學的理論建構,,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網小編整理的全部關于中庸思想的內容以及對后世產生的影響的內容,希望能讓大家有所了解,也能夠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持續(xù)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