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面作品
水中的藍天
林清玄
開車從鶯歌到樹林,,經過一個名叫“柑園”的地方,看到幾個農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沒有看到農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遼闊,,使我為那無聲的畫面感動,,忍不住下車。
農夫彎腰的姿勢正如飽滿的稻穗,,一步一步將秧苗插進水田,,并細致敬謹?shù)耐笸巳ァ?/p>
每次看到農人在田里專心工作,心里就為那勞動的美所感動,。特別是插秧的姿勢最美,。這世間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唯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筆直的稻田;那彎腰退后的樣子,,總使我想起從前隨父親在田間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邊,,面對著新鋪著綠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感覺到春天真的來了,空氣里有各種熏人的香氣,。剛下過連綿春雨的田地,,不僅有著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濕軟,,種作更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看著農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禪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來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詩,。意思是唯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從心水中看見廣闊的藍天,只有六根清凈才是修行者唯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靜之地,,只有反觀回轉自己的心,就像農夫插秧一樣,,退步原來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頭的人,若要更進一步,,就不能向前飛躍,,否則便會粉身碎骨。只有先從竿頭滑下,,才能去爬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壞的,,如果在前進時采取后退的姿勢以謙讓恭謹?shù)姆绞角斑M,,就更完美了。“前進”與“后退”不是絕對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靈沒有提升,則前進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敗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覺醒,,則后退正是前進,。
農人退后插秧,,是前進還是后退呢?記得從前在小乘佛教國家旅行,,進佛寺禮拜,,寺院的執(zhí)事總會教導,離開大殿時必須彎腰后退,,以表示對佛的恭敬,。
此時看到農夫彎腰后退插秧的姿勢,想到與佛寺里離去時的姿勢多么相象,,仿佛從那細致的后退中,,看見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農人幾千年來就以美麗謙卑的姿勢那樣的實踐者,那美麗的姿勢化成金黃色的稻穗,,那彎腰的謙卑則化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長,從無到有,、無中生有,,不正是法身顯化的奇跡嗎?
從柑園的農田離開,,車子穿行過柳莊與七里香夾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澗溪流一樣明凈,,好像剛剛在佛寺里虔誠的拜過佛,,正彎腰往寺門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藍天與水中的藍天一起包圍著我,,從兩頰飛過,,帶著音樂。
小題1:作者為什么說插秧的姿勢最美,?(4分)
小題2:作者由插秧感悟到了哪些生活的哲理,?請概括出不少于兩條來。(5分)
小題3:“水中的藍天”在文中指什么,?(4分)
小題4:下面對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 ( )
A.文章以“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講述農夫插秧帶給我的感動和思考,顯得含蓄而又親切,。
B.文章從插秧聯(lián)想到一首禪詩,,是想說明做人要六根清凈,才能達到較高的境界。
C.文章通過對插秧這樣一個勞動場景的描寫,,揭示了“前進”與“后退”的辯證關系,,發(fā)人深思。
D.文章從經過柑園下車開始,,以離開柑園結束,,首尾照應,結構緊湊,。
E.作者在離開柑園時感到“身心爽然,,有如山澗溪流一樣明凈”,是因為那個地方春日景明,,大地遼闊,,美麗的大自然使作者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