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錢穆的講稿整理而成,。該書選了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來講,,這五個朝代大體可代表中國歷史之全進程。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篇1: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論述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教育選舉,、經(jīng)濟賦稅,、國防兵役制度,從制度誕生的背景和歷史的沿革演繹來分析,,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讀讀此書也有利于把歷史電視劇看得明白一點,。由此我聯(lián)想到了當代的中國。
對于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是否需要象中國目前這樣,,搞越來越加強的中央集權確實是個疑問,管理范圍過大,,層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據(jù)各地不同情況來統(tǒng)籌兼顧,,始終是個問題,。這方面美國做的比較好,它的每個洲擁有足夠的權利來根據(jù)自身條件來確定法律,、財政,、經(jīng)濟發(fā)展政策,這樣能減少行政層極,,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封建政治發(fā)展中,,漢代的地方政治一直為后人所稱道,,應該值得借鑒。當然美國和中國有所不同,,目前的我們畢竟改革開放才二十年,,在國民經(jīng)濟還不太發(fā)達,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太高的情況,,集中力量辦大事或許是個較好的選擇,。
接著是關于政治與現(xiàn)實的關系。漢代君權和相權大致是并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權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權利范圍里。這些變革與制度本身特點,、制度的發(fā)展以及人事都有關系,,當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現(xiàn)實需要。但是朱元璋對宰相的廢止實際上是為維護個人權威和獨裁服務的,,那么作為“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如何讓制度跟隨現(xiàn)實而變遷,如何讓制度的變遷真正為老百姓服務似乎應該作為目前的發(fā)展標竿,。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上,,對制度的完善和變革該如何做。八十年代,,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并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內(nèi)證明了這個論斷的無比偉大光榮正確,那么“實踐標準論”同樣適用于現(xiàn)在以及以后的制度變遷,,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眾那去,,充分發(fā)揮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揚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說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夠越來越適應現(xiàn)實,,那樣偉大光榮正確才名副其實。
再者是中外制度的比較。孫中山曾經(jīng)說中國古代政治比西方先進,,這是實話,。中國封建制度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越發(fā)完備和鞏固,,漢唐之時達到頂峰,,盛極而衰,腐朽和專制越來越明顯,,終于到清代在內(nèi)外的合力作用下把封建制度帶到了終點,。一百年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制度,但是封建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或多或少的占據(jù)著“子民”的大腦,,正是由于發(fā)展完備所以封建思想的余孽才如此頑固,,如此根深蒂固。相反,,華夏文化發(fā)達之時,,歐美只是蠻痍之地,放眼當前,,西方發(fā)達國家借助資本的力量迅速壯大,,美國更是稱霸全球,原因何在,,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這樣看來,,歐美國家正是因為封建體制的不發(fā)達、不輝煌鍛造了資本的力量,,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反而在當前世界中獨占鰲頭。對于中國來說,,二戰(zhàn)后的物質景象就是一窮二白,、白紙一張,然而人民的思想?yún)s遠遠不是白紙一張,,而是沉浸著中國兩千年封建思想的余輝,,思想的力量永遠不可小視,兩千年思想又不會在一代兩代的傳承之后蕩然無存,。物質可以摧毀,,可以再建,思想由于不可見往往不能受到重視,,中國目前的發(fā)展困境表面上看在制度,,實質上在人民的思想,試想人人都贊成自由民主,,人人都欣賞民權法治,,國家制度又豈能停滯于此?
篇2: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去年,,爸爸買了一本名叫《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書,它是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寫的,。不過,,我并沒有對這本書產(chǎn)生多大興趣,,因為一聽名字,,就會給人一種很枯燥的感覺,所以,,我一直沒動這本書,。后來,爸爸無意中翻開了它,,一口氣就看完了,,并對我說:“別被書名騙了,一點也不枯燥,,很好看!”雖然爸爸這樣說,,但我還是等到半年后才翻開它。
一開始看,,就覺得爸爸的話果然沒錯,,我也一口氣看完了??偟膩碚f,,這本書很長知識,推翻了我之前很多錯誤認識,。
一開始,,錢穆先生就討論了漢代皇室和政府的問題,原來,,古代的皇帝一般也不是為所欲為,,亦有政府及其領袖--宰相與之抗衡??墒菫槭裁聪戎v漢代呢?因為錢穆先生認為,,在秦漢之前,都是封建統(tǒng)一,,秦漢以后,,才有更像樣的政府,而秦代是漢代的開始,,漢代時秦代的延續(xù),,所以先講漢代。
之后錢穆先生又先后講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 及其考試,、經(jīng)濟,、兵役、賦稅等制度,。
唐,、宋、元,、明,、清,是眾所周知的,,然而錢穆先生卻沒有講元代,,這是因為元代制度的野蠻,且只知道底層的一些片面,。元代沒有史官,,漢人也無法當大官,所以元代的制度我們不得而知,,《元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由帶著怨恨的明代人編寫的,。
平時,經(jīng)??梢钥吹?某時期某家族很有權勢,,有時就會誤以為官位也是可以世襲的,不然,,古代只有一個職位可以世襲,,就是皇帝。至于那些有權勢的家族,,不過是某人當官,,家里有很多書,于是子孫有文化,,也能當官,。
這下,我終于明白為什么說“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了,,在古代,有文化就能當官,,要想有文化,,就得讀書??稍谟∷⑿g,、造紙術發(fā)明之前,,讀書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一根竹簡只能寫二十幾個字,絲帛又太貴,,而且它們倆都得用手抄,。雖然官位不能世襲,但書可以世襲,,書世襲了,,知識也就世襲了,知識世襲了,,官位也就“世襲”了,。
離我們最近的朝代--清代,錢穆先生認為,,它的制度沒有幾個可以稱贊的地方,而且到后期極其腐敗,。清代,,是一個專制王朝,不過它并不是皇帝專制,,而是部族專制,。
現(xiàn)在很多人認為(包括當時很多人),明清時期所有東北人都是滿洲人,,其實滿洲只是東北的一個小村莊而已,。搞笑的是,后來末代皇帝溥儀連自己家族的歷史都沒搞清楚,,和日本人自稱東北為“滿洲國”。
看完這本書,,在結合書中講的漢,、唐、宋,、明、清五代的制度,,我發(fā)現(xiàn)一個制度不可能永遠都是好的,,當一個朝代被推翻時,下一個朝代的制度都會有所變化,,所以,,一個制度無論剛開始再好,終究都是要變“壞”的,。
篇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中國古代的政治政治制度并非一層不變的,,也絕非簡簡單單的封建專制所能形容,。
首先封建一詞更是與中國實際大不相符,中國古代社會的地主并鮮少擁有西方領土地主式的政治資本,,地方最高權力機關多是中央力量的在地方的延伸,,正是所謂中央集權(當然這同樣表現(xiàn)為一個過程)。而即使是西周的分封制也與西方的封建制大不相同,,西方的封建更多是中央權力不足以對地方進行控制,,而自下而上產(chǎn)生的一種封建制,而西周的分封制則是中央為鞏固政權而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種制度,。
而專制也并非完全,,首先是專制的主體到底是地主還是皇權,如果是說地主專制顯然并不符和實際情況,,事實上,,古代的科舉制度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良好的社會流動性。和古代西方社會相比,,古代中國可以算是一個開放社會而非封閉社會,。而皇權專制盡管在明清之際發(fā)展到頂峰,但在從秦漢到唐宋很長一段時間都有著相權的制約,。
2 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是與文化相適應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權合法性的基礎。
在我們談論中國人的奴性時,,并不能把古代的某一階級假想成為一群在主觀層面上刻意為之的陰謀者,,或者,至少不是從一開始就這樣,。盡管中國政治文化中,,沒有人權的思想,但也絕非將民眾簡單地看做的奴才,,中國古代崇尚的賢人政治,,即有著良好德行的士大夫有著責任和義務兼濟天下蒼生,這里并不存在權利被剝奪的概念,。所以,,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是與文化相適應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權合法性的基礎,。
3,、制度的激發(fā)善和懲治惡
賢人政治的理想自然是以孔孟之道為藍本,也有一種說辭是孔孟之道本就是地主階級進行壓迫的思想宣傳工具,。思想宣傳工具確屬于值得商榷的概念,,但統(tǒng)治者的利用也應該是一定存在的事實,要不然孔子也不會周游列國卻終不得志,。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過分仰仗統(tǒng)治者政治德行,,或者是一個不懲惡的制度,,若有個好皇帝、好父母官,,便是百姓之福,,若碰到個壞皇帝、壞官員,,便是百姓之禍,。人性之惡鮮有制度性的約束。似乎又回去那個司空見慣的觀念,,好的制度一定是激發(fā)善而懲治惡的,,至少在傳統(tǒng)的權威失去合法性的現(xiàn)代是這樣的。
篇4: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每當大家滔滔不絕地談論中國歷代政治時,,“封建君主專制”總是第一個被引用的詞眼,。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古代政治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尤其在近代經(jīng)歷過黑暗的侵略史后,,更全盤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光輝之處,。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作者錢穆向大家說明了幾千年的中國政治史也有它爭奇斗艷的一面,,讓我們對古代政治有了另外的感悟。
中國過去的政治縱要說它專制,,也不能不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開明專制,,它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決定一切,。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政治主要是兩條線,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皇權與相權之爭,,這兩股力量的交鋒相錯最終是中央戰(zhàn)勝地方形成中央集權,,皇權打敗了相權導致丞相被廢除,。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領土之大,人口之多,,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難以滋養(yǎng)民主制度的土壤,。我們更應該了解古代政治并非真是極端的君主專制。漢代的中央政府里面三公九卿,,唐代的三省分制劃分了中央的權力,并且各機構之間互相牽制,,就是皇上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能隨意發(fā)號施令,,如果他真要一意孤行,,那么終究是要被歷史淘汰的。唐代皇上頒發(fā)命令需要先由中書省制定,,門下省審批,,最后由尚書省執(zhí)行。就是封建專制嚴重的清代,,也只能說是部族專制,,仍非皇帝專制。因為皇帝個人并沒有掌握整個主權,,皇帝只是代替了宰相的一部分權力,。我們也許不曾知道明制常朝有兩種:一種叫御殿,即在大殿內(nèi)朝會議事;一種叫御門,,即到奉天門,,讓老百姓也可以見面說話。清朝故宮的午門是預備皇帝和民眾見面的陽臺,。這樣的古代制度類似我們今天民主政治的蹤影,。所以,對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把它批得一無是處。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冗官現(xiàn)象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宋代冗兵冗官現(xiàn)象嚴重是導致其衰敗的重要原因,,明代時期也同時存在這樣的問題。明制地方行政制度最低一級是縣,,縣上面是府和州,,又往上是省,,即承宣布政使司,這三級之后還有三個分司,。這樣紛繁復雜的行政體系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對比起今天中國當今的行政部門也隱藏同樣的問題,部門之多,,職責不明確,,責任推諉。所以中國之將來,,是如何把社會政治上種種制度來簡化,,繼續(xù)徹底地進行政治改革,不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一項好制度,,若能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后代人來努力改善,惟其一切制度都不會永久下去,,才使我們在政治上勇往直前,。制度也只是歷史事項中的一目,人類整部歷史便沒有百年不變的,,每項制度之變有其可變的限度,,在變動中導出它不變的本源??v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每當改朝換代之后總會有新的制度來統(tǒng)治新的時代,不斷地尋求與本時代相適應的制度,。所以當我們回首歷史時,,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歷史觀評價歷史,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肯定,。同時我們更明白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只有與時俱進,找到符合實際的才是最好的,。
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是一個個的偶然與片段組成的結合點。歷史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不對的是我們不注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
篇5: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結構嚴謹主題宏大,節(jié)選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朝代漢,、唐,、宋、明,、清以為代表,,從政府組織、選舉,、賦稅經(jīng)濟,、兵役等方面分別論述,大體上可以窺探中國歷史之全進程了,,我能理解的有限,,僅分享幾點我的一些體會:
1、二千多年的古代王朝是一段歷史進程,,非“封建專制”可以一言以概之的,,書中君權與相權在不同王朝權重是不同的,,唐時期君主的旨意需要送去門下省蓋章再交由執(zhí)行,清時期君主則可以從軍機處直接傳給個人等,,此變化過程是緩慢的,,君權重而相權弱;
聯(lián)想到心理咨詢中,,哪有一個二個的詞就可以概括我們漫長的`成長史呢,,又哪有一件二件事就可以決定我們的人格發(fā)展呢?標簽化帶來某種效率,,卻犧牲了更多真相,;
2、書中提到很珍貴的了“歷史意見”,,即當時的人如何看待這件事的,,而非用我們現(xiàn)代民主視角,井田制發(fā)展到后來的均田制,,在某個時期是符合當時社會生產(chǎn)水平的,,同時西方的選舉制,放在古代的中國,,幅員遼闊交通落戶,,完全沒有可行性。
我們看待歷史,,可以保留現(xiàn)代意見,,但也不能忽略當時的意見;這讓我想到,,我們的大多數(shù)防御機制最初可能都誕生在特定的互動關系中,,但不一定適應今時今日的生活,如果我們留心到“歷史意見”,,也許還要感謝我們這些“不適宜的防御”呢,;
3、制度與人事是也是一個非常廣闊的話題,,我想提二類人,,張居正們以及紹興師爺。他們的共同點都有不在其位而謀其政,,雖然制度約束難以撼動,,但是他們還是憑借著獨特的個人魅力綻放在歷史的星空下。
這也得說到,,任何事終究要落到人這個字上,,一旦由某個人參與,必然帶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也構成我們文明中璀璨的光,,對于個人來說,,也是因為這些不確定性,我們才能發(fā)展自己,,成就每個獨特的自己!
篇6: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這是一本我看了之后愛不釋手,,并且向身邊人強烈推薦的書,。被稱為神作不是沒道理的,很少遇到過讓我在短時間內(nèi)反反復復,,看了又看,,劃了又劃的書,。
書雖然很薄,,可是知識點之密集到讓人眼花繚亂的地步,,即使你完全不同意書中的觀點,,你也必須承認看他的書能長很多見識。
對于漢唐為何而強,,明清為何而頹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謂的黑暗專制并不是一言兩語能說清的,可能更多有當時人的妥協(xié)平衡與無奈,,能夠體會到錢常說的對古人常保留一絲溫情和敬意背后的深意,。
嚴格說起來,錢穆是經(jīng)學家,,而不是專業(yè)的史學家,,這本書難免會有史料上的未及之處和漏洞,我們看個總體的分析就好,。
從分權和集權的角度
大體的趨勢是地方權力逐漸向中央集權的過程,。
漢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優(yōu)秀的,地方大員和中央官員在待遇和地位上都基體上平級,。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則比漢代要更政府化一點,,地方權力開始減弱。表現(xiàn)在地方大員的下屬也必須由中央安排,。
宋代開始向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方式靠攏,,地方官員的權利也進行了分拆,削弱地方財政,。
明代則更加集權,,地方官員的權利進一步分拆細化,進一步削弱地方財政
清代因為是部族統(tǒng)治的緣故,,將集權發(fā)展到了極致,。
當然分權也不一定是好事,帶來的后果也很嚴重,,就是中央一旦衰弱,,就無法控制地方的豪強化,進而反過來下克上,,造成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亂象,。宋代也是總結了這個教訓而進行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好處在于使得地方衰弱,,無力對抗中央,;但在外敵入侵的時候卻難以形成凝聚力,一旦中央政府被擊破,,基本上就是國家的整體滅亡,。
當代商業(yè)上可以參考中國移動在各地分公司權力大的時候,,展現(xiàn)出的活力和創(chuàng)新力,以及在權力回收總公司后,,展現(xiàn)出來的官僚化和遲緩化的表現(xiàn),。
從皇權和相權的角度
大體的趨勢是皇權逐漸壓倒相權,最后完全吞并相權的過程,。
漢代的皇權相權是共治關系,,甚至相權在實權方面更多,管得也更多,。
唐代相權開始削減,,從個人負責制,拆分為三個衙門的委員會形式,。
宋代相權進一步削弱,,沒有兵權、財權,、用人權和監(jiān)察權,。
明代取消了名義上的宰相,要行使宰相的功能則成為了權臣才敢做的事,,皇帝只依靠內(nèi)閣這種秘書處來辦公,。
清代在內(nèi)閣基礎上增加了軍機處,實行皇帝政務不公開的秘密政治,。
中國的皇相兩權,,比較類似董事長和CEO的關系,創(chuàng)始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才為自己和子孫后代服務,,然而要擔心的是,,權力放出去以后,還怎么保障自己和子孫后代的權力,。
“田代姜齊”的故事并沒不是孤例,,歷史上相權到達了頂點的最著名事件,是有名的“穿越者”王莽,。當代商業(yè)上可以查看國美電器的黃光裕和陳曉的故事,。
從經(jīng)濟的角度
經(jīng)濟的問題比較復雜,大體趨勢是從一開始的力役,、兵役,、土地稅都要交納,逐漸變?yōu)橹挥胸斠鄱愂战y(tǒng)一的形式,。
漢代稅收較輕,,有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長時間免收田租的時代,需要全民服兵役,、力役,,可以通過付錢回避服役,。不過國家對人民的責任不多,民間經(jīng)濟也更自由,。
唐代的“租庸調制”是力役,、財稅都要繳納,不過總體稅比漢代更輕,。并且國家對人民責任更多,比如土地政策上的“計劃經(jīng)濟”,后來轉為“兩稅制”,變?yōu)樽杂山?jīng)濟,。
宋代將五代時期力役,、財稅都交納并嚴重毀滅地方經(jīng)濟的“差役法”,改為花錢消災的“免役法”,從此中國人再也不用服“力役”了。兵役制度采用了以終身雇傭形式的“募兵制”.
明代從一開始的依據(jù)人口統(tǒng)計的土地統(tǒng)計的財稅制度,,走向了只收田賦的“一條鞭法”,不過收銀不收糧的形式,,讓人民還要受到商人的再次剝削,而國家也因為銀本位的制度而造成國家資源被西班牙掠奪(中國缺少白銀資源,,“元”這個字來自于西班牙),。兵役則采用了唐代的“府兵制”.
清代的經(jīng)濟錢穆沒有說,我覺得可以一說的有康熙的“永不加賦”這樣的理想主義政策,,雍正的“火耗歸公”,、“養(yǎng)廉銀”這樣的現(xiàn)實主義政策。
從力役,、兵役,、財役都要交納,向只有財役稅收這樣的轉變,,主要是因為古代的通信水平落后,,兵役、力役需要精密的人口管理統(tǒng)計,,需要長時間付出極大的精力物力和人力,,所以最后都轉向了相對簡單的土地稅收形式。而長期只收土地稅又會讓力役,、兵役再次開始征收,,導致人民壓力越來越大。
而土地買賣的自由化則會造成大量的土地兼并,,加上人口的增多,,工商業(yè)的不發(fā)達,當生產(chǎn)力和人口關系達到臨界點的時候,,古代人類難以擺脫的“馬爾薩斯陷阱”就會一次一次的重來,。
從人才選拔的角度
大體趨勢是從貴族、大族壟斷向門第,,再向全民開放,;從推舉到考律詩到經(jīng)義,,再到考八股文。
漢代人才是“選舉”制度,,比如地方推舉,,官員推舉,舉“孝廉”等形式,。
唐代中國人擁有了考試的科舉制度,,把進仕之路向全國人開放,但依然以門第為主,。
宋代門第勢力已經(jīng)衰落,,科舉制度真正的走向了全國人。
明代整合了宋代考“經(jīng)義”不夠嚴謹客觀的事實,,開始考變相的律體經(jīng)義“八股文”.
清代出于異族統(tǒng)治的需要,,在考試上為滿族等統(tǒng)治民族增加了更多的名額和更簡單的上升渠道。
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在世界上的很長時間都是非常先進的',,而且也是中國的政治官場中少數(shù)幾乎沒有貪污舞弊的,,這樣的制度保證了最優(yōu)秀的人能進入政府機構。不過成功模式被人為的的單一化,,也造成了最優(yōu)秀的人不愿進入工商階層等其他空間,。
讀后感
1、政治制度離不開當時的人事,,脫離了人的動機這個關鍵,,制度就只是單純的條條框框。
2,、政治制度不會憑空出現(xiàn),,也不會憑空消失,各個時代的制度之間,,各個制度都有潛在的聯(lián)系和交織,。
3、看上去很好的制度也有變壞的一天,,看上去很壞的制度在設立之初往往也來自于良好的用意,,因為整個世界都是在不停變化的,不要以現(xiàn)代人后世所處的世界準則來抹殺已往的歷史,。
4,、決定制度的關鍵是文化,決定文化的關鍵是民族,,決定民族的關鍵是生活習慣,,決定生活習慣的是作息,決定作息的關鍵是自然環(huán)境,決定自然環(huán)境的是地理,。所以制度的決定一定是受到了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
5、對歷史和過去帶著一些敬意和溫情,,一個時代的人只能做好一個時代的事,而人類是一代踏著一代的肩膀才站立起來的,不要因為有過黑暗的部分而將整個歷史都全部抹殺了,。這也是我不喜歡黑格爾和他的門徒們用國外的單一角度對中國歷史的負面評價的原因,。
最后再以錢穆的話作為結尾
“我們不要說中華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話,。我們要分析那時的具體事說,,換言之,我們要找出歷史材料,,來說明當時究竟失敗在那里,。”
“不要以時代事實取代歷史事實,歷史事實縱然有過失但總有其當時的存在意義,,萬不可將歷史之過失全盤否定,。只有學習得,借鑒失才能對當下改革有積極意義,。”
看到這些話,,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真真切切的能感受到大師在主流的“民族虛無主義”下的執(zhí)著和堅持,。
篇7:《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錢穆先生從組織架構,、考試、稅賦,、軍事這四大方面討論了主要幾個朝代?;揪褪枪窘?jīng)營幾大方向,,去解釋很多歷史出現(xiàn)的問題。用這幾大方向將某些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起因竄聯(lián)是理解歷史很好的方式,。本書清朝和最終章有不少直白的個人政治意見的表達,。
此書關于以上4大制度的討論不作過多討論,這部分很值得一讀,,通俗易懂,。只想對本書最后關于錢穆先生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觀點和問題。
1,、錢穆先生明顯是對清朝非常不齒,,相信很多漢學人士也是這樣像的。文中又說中國只有清朝才對言論自由這些有規(guī)定,,其他漢朝,、唐朝,、宋朝、明朝言論自由,,甚至在明朝是鼓勵言論自由,。感覺本人與書中其他中國人一樣,對歷史有誤解,,也覺得有史以來我國不是一個十分言論自由的地方,。
2、錢穆先生總是想用西方的那一套價值觀說明我國是一早就實現(xiàn)「政治參與度」,,解釋民眾為何不像西方民眾如此喜歡討論主權問題,。先生文中指出中國一直主權就是人民,所以不存在主權方面的討論,。我想政治參與度的需求也不是從古至今存在的,,不討論的原因難道不是民眾部覺得自己對政治有參與權?如果有此追求的科舉制度能滿足,,但也不能說明自古我們民眾就有這個訴求,,帝皇真心就有主權是人民這個意識
3、錢穆先生認為:中國社會早已是一個平等的社會,,所以在這個社會里的一切力量都平鋪散漫,,很難得運用。因其是平鋪的,,散漫的,,因此也無組織,不凝固,。這是為什么孫中山無法動員大家革命,。這個也不敢溝通,革命難道根本原因不是私心+煽動,,沒有動員起來難道不是運命共同體沒有找對嗎,?
最后要贊同一下錢穆先生,中國政治體系和文華都是博大精深,,需要多加學習,。
【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精選7篇】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