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西安鐘鼓樓游記篇一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边@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睌硺枪┦勘茱L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jù)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拈T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F(xiàn)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鼓樓游記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边@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睌硺枪┦勘茱L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
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西安鐘鼓樓游記篇三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xiàn)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zhàn)馬上下,。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wèi)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鼓樓游記篇四
各位游客:
中國擁有數(shù)百座古代城墻,,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規(guī)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墻。
【城墻的起源】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F(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俺恰卑础墩f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
“城”字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guī)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F(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里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西安鐘鼓樓游記篇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边@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睌硺枪┦勘茱L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jù)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拈T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F(xiàn)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鼓樓游記篇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躇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蟲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蟲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詩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詩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詩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詩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倡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圣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虱,、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巢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現(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逝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詩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也就詩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jù)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拿嬲懈饔幸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詩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詩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拈T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F(xiàn)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鼓樓游記篇七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xiàn)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zhàn)馬上下,。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wèi)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剁姌怯洝肥嵌叫捱^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