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優(yōu)秀的報告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南京工程地質實踐報告篇一
今天,我們來寫一寫經濟地質南京實習報告,。在經濟地質實習中,我們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此次實習工作讓我們更直接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需要,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經濟地質南京實習報告,,希望你喜歡。
為進一步強化教學成果,,鍛煉學生能力,,豐富閱歷,,拓展視野,我們學院(水利土木工程學院)組織了07級土木工程專業(yè)學生赴濟南長清為期2天的地質實習,。 4月16日,,該實習圓滿結束。
此次地質實習由學院劉教授帶領,,赴濟南主要考察巖石和斷層,。先后在濟南長清饅頭山、靈巖寺展開斷層和巖石的實習,。專業(yè)老師針對巖石不同種類,、性質和形成 原因及斷層的形成展開詳細解說,使同學們對巖石和斷層有更實際性的認識,。另外,,專業(yè)老師還向同學們解說專業(yè)儀器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讓我們就地進行自主講 解并使用,。
一,、實習目的:
1.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lián)系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yǎng)和實際工作能力。
2.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時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等,。
3.學習運用羅盤儀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4.掌握斷層的類型及野外識別的特征,。
5.掌握褶皺的野外識別。
6.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xié)作等優(yōu)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yè)的相關聯(lián)系。
二,、實習時間:
20__-04-15——20__-04-17
三,、實習地點:
1.濟南長清區(qū)蘇莊背斜
2.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境內的世界第三地質名山饅壽山
3.濟南長清泰山西北支脈的有著明顯滑坡和斷層現象的靈巖山。
四,、實習內容
(一)蘇莊背斜
1.褶曲
地質構造中褶皺的基本單位,。即褶皺變動中巖層的一個彎曲,。
褶曲具備如下要素:核(中心)、翼(兩側),、頂角(兩翼交角),、軸面(平分頂角的假想面)、樞紐(軸面與巖層面的交線),、軸(軸面與水平面的交線),、轉折端(兩翼會合的部分)。
褶曲分背斜和向斜兩種基本形式,。
二者差別很多,,但最正確的是根據巖層新老關系判斷,背斜中心(核)為老巖層,,兩翼為新巖層;向斜反之,。
其它區(qū)別:背斜一般向上凸起,形成山嶺;向斜一般向下凹陷,,形成谷地,。但都有例外。
如長期的風化可使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2.背斜
在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fā)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tài),一種是向斜,,一種是背 斜,。褶皺構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態(tài)之一,與“向斜”相對,。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彎曲,。巖層自中心向外傾斜,核部是老巖層,,兩翼是新巖層(這一點是其與向 斜的根本區(qū)別),。
由于背斜巖層向上拱起,且油,、氣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與之相對,,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脆弱,,易被侵蝕,,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向斜與背斜的情況相反,,底部巖性堅硬,,不易侵蝕,易接受沉積,。
背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谷,,向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山,這種情況稱為“地形倒置”,,是外力作用的典型體現,。
我們16號去的地方--蘇莊背斜,它是由一坐小山,,由于風化作用形成的一個小埡口,。埡口兩邊巖石在水平方向呈明顯的對稱狀,如下圖
3.斷層
斷層及其形成原因
地殼巖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fā)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
地殼中的一個裂口或破裂帶,而且沿著它相鄰的巖體發(fā)生了運動,。斷層長度變化很大,,從幾厘米至幾百公里不等,兩盤之間的位移量也可有這樣大的變化,。
斷層是構造運動中廣泛發(fā)育的構造形態(tài),。它大小不一、規(guī)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數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在斷層帶上往往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沿斷層線常常發(fā)育為溝谷,,有時出現泉或湖泊。
依據斷層兩盤沿斷面相對移動的方向將斷層分成三類,。正斷層,,指沿傾斜斷層上盤向下滑動,形成對下盤的錯開。正斷層一般是構造在拉張應力作用下產生的,,是 最常見的斷層類型,。在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的斷層絕大多數都屬于此類斷層,。逆斷層,,與上述特征相反,是上盤沿傾斜斷面向上滑動,,形成對另一盤的掩覆,。當推 覆作用大時形成逆掩斷層,它們常常是因地殼構造運動的擠壓應力而形成的,。平移斷層,,又叫走滑斷層,它是由斷層兩盤沿斷層線的走向方向發(fā)生的相對位移,,表現 為平面上同一巖層的相對錯動,,而垂直方向上一般沒有大的錯動。平移斷層是比較少見的一種斷層,。
此次在我們參觀蘇莊背斜之前,,我們看了一個斷層,使我們對斷層有了直觀地了解和認識,,斷層雖然不大,,但是特征很明顯,是一個正斷層,。
(二).饅頭山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這說明這山的外形特別 像饅頭,。2003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qū),。因為,它那豐富的皺紋和陳年脈絡,,忠實地記錄 了五億多年的地質變化,。真可謂“濃縮的就是精華”。抬手之間,,跨越五億年順著不太陡的山勢拾徑而上,,在山腰處便可見一處巖層,這塊巖層乍看起來很普通,但 它卻是無價之寶。因為,,這一塊巖層記錄了五億多年的地質變化,。該處巖層近兩米高,層次非常明顯,。最底部淡粉紅色的一層是花崗巖石,,與這一層對比非常明顯的 是,上面緊挨著的青灰色古代花崗巖,,兩者之間的時間相隔2.5億年,,而古代花崗巖距今約2.8億年。也就是說,,人蹲在地上,,一抬手之間的距離就輕松跨越了 整整5.3億年的歷史。!再往上走,,就會發(fā)現一個小土丘,,土丘上布滿了碎石片??蓜e認為它只是個普通的小山丘,,這里可是有名的三葉蟲化石的聚集地,小小的 三葉蟲見證了這里曾是海洋深處的歷史,。三葉蟲是生活在6億年到2億多年前的古老節(jié)肢動物,,在當時它幾乎占據了整個海洋,是古生代一霸,。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絕 滅,。目前,全世界已發(fā)現的三葉蟲化石約四千多種,,我國是發(fā)現三葉蟲化石最多的國家之一,,有1千多種。三葉蟲化石又叫燕子石,,也叫蝙蝠石,。
饅頭 山寒武紀層型剖面,是地球形成距今5.43-4.90億年期間歷史記錄,,地球形成史上稱為寒武紀,。由于該期是地球形成后硬殼動物最早出現時期,備受世界觀 注,,引起國內外地質學家極大興趣并爭相研究,。該剖面因其地層發(fā)育齊全,露頭好,,地層單位間接觸關系清楚,,巖石類型,,層面層理構造現象極為豐富,生物(特別 是三葉蟲)化石富集且保存完整,,所以是進行層序地層學研究,、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的理想剖面,是地質教學,、科研的最為有利的場所,,是不可多得的“地學實驗 室”,也是進行地學科普教育的“天然博物館”,。
①該地區(qū)寒武奧陶系具有悠久的研究歷史,,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美國學者布來克.維里士早在 1903年就來這里考察研究,,并命名了饅頭頁巖,、張夏石灰?guī)r、崮山頁巖,、炒米店石灰?guī)r,。其后,華克脫(1913),、遠藤隆次(1939),、小林貞一 (1941、1942)對其三葉蟲化石進行研究,。孫云鑄(1924,、1935、1948),,盧衍豪,、董南庭(1951)、劉懷書,、劉書才(1981)對生 物地層(三葉蟲生物帶)和年代地層建階進行詳細研究,。張增奇、張成基(1992-1996)對其進行多重劃分,,厘定為17個三葉蟲生物帶,、7個階和2個 群、5個組,。成為中國北方寒武紀地層劃分的標準,。
②國土資源部2001年1月批準僵地層委員會確定的“中國區(qū)域年代地層表”中,中國的寒武系 3統(tǒng)10階,,其中毛莊階,、徐莊階、張夏階,、崮山階等4個階就在該地命名。另外,這里的龍王廟階,、長山階,、鳳山階剖面也很典型,也具有重要研究意義,。而且中 國建立的10個階在國際上是最完事的連續(xù)劃分,,因而張夏—崮山地區(qū)有可能成為寒武系毛莊階、徐莊階,、張夏階,、崮山階、長山階,、鳳山階和國際界線層型閭剖面 所在地,。目前正在申報國際層型。
③該地在年代地層,、生物地層,、巖石地層劃分方面是國內外標準地區(qū),每年大批中外地質學家來此考察研究,,有大批學生來這里參觀學習,。也有大量中學生來這里舉行夏令營等科普活動。具有科研,、教學,、科普、旅游觀光等重要意義,。
一些地質名詞:
毛莊組屬于早寒武世地層,。分布于中國華北及東北南部,在河北,,廣泛出露于尚義—平泉深斷裂以南的山區(qū),。最初命名地點在山東長清縣毛莊,故名,。暗紫色,,紫 色云母頁巖為主夾灰?guī)r、泥質灰?guī)r,,頂部夾鮞狀石灰?guī)r,,常以一層含藻灰?guī)r為標志與徐莊組分界,富含三葉蟲—山東盾殼蟲,,以褶頰科最盛,,如shantun- gaspis,ptychepams,,psilostracus,,probowmariella等,,可建立山東盾殼蟲(shantun-gaspis) 帶。
饅頭組原稱“饅頭頁巖”,,屬于早寒武世地層,,相當中國南方龍王廟組下部,分布于華北及東北南部,,在河北,,廣泛出露于尚義—平泉深斷裂以南 的山區(qū)。最初命名地點在山東長清縣張夏鎮(zhèn)饅頭山,,故名,。淺海沉積,紫紅,、磚紅色頁巖為主夾薄層灰?guī)r,、泥質白云巖及白云質灰?guī)r等,底部常見有砂礫巖層,。含三 葉蟲—中國萊德利基蟲,。厚30—70米,與下伏堿廠組呈整合接觸,。
徐莊組:時代屬中寒武世中期,。分布于華北及東北南部。命名地在山東濟南市長 清區(qū)張夏鎮(zhèn)南饅頭山北麓的徐莊,。為淺海相泥質,、碳酸鹽沉積,以紫、灰,、綠等色頁巖與鮞狀灰?guī)r互層為主,自下而上含三葉蟲kochaspis hsüchuangensis,sunaspis,poriagraulos abrota,bailiella等,厚50~100米,。與下伏毛莊組呈整合接觸
張夏組:1907年創(chuàng)建張夏組或張夏石灰?guī)r。命名剖面位于山東長清縣張夏鎮(zhèn)北約5km,,崮山鎮(zhèn)東1km虎頭崖至黃草頂,。
徐莊階
英文:__uzhuangian(hsuchuangian)stage
釋文:中國中寒武統(tǒng)的第二個階,位于毛莊階之上,張夏階之下,以毛莊階層型剖面延伸的同一剖面為層型剖面。以三葉蟲hsuzhungia hsuzhuangensis的首次出現作為本階的底界;內部自下而上包括四個三葉蟲帶:①hsuzhungia帶,②sunaspis帶, ③poriagraulos帶,④bailiella帶
張夏階
英文:zhang__ian(changhsian)stage
釋文:中國中寒武統(tǒng)最上部一個階,位于徐莊階之上,上寒武統(tǒng)崮山階之下,以山東長清縣張夏鎮(zhèn)崮山虎頭崖至黃草頂剖面為層型剖面,。以inouyella peiensis的首次出現作為本階的底界
毛莊階
英文:maozhuangian(maochuangian)stage
釋文:中國中寒武統(tǒng)的第一個階,位于下寒武統(tǒng)龍王廟階之上,中寒武統(tǒng)徐莊階之下,以山東長清縣張夏鎮(zhèn)南2500米處的饅頭山剖面為層型剖面,。以三葉蟲yaojiayuella和shantungaspis的首次
(2)饅壽山的分層 (如下圖)
根據老師的介紹,現在把饅壽山的分層介紹如下:
饅壽山那一區(qū)主要分為三個組:饅頭組,,有一至十層的巖石分組;毛庒組,,有一到六層;有徐莊組。
關于饅頭組的分類:
第一層:第一層主要是頁巖,、沉積巖,、粘土巖。石頭基本呈黃綠色,,厚度約為兩米,。
第二層:第二層主要是石灰?guī)r,,有大約四米厚,呈藍綠色,。
第三層:第三層為鈣質頁巖,,厚度大約十三米,因成分為大量的鈣,,所以呈現灰白色,使頁巖堅硬,,分層厚度加大,。
第四層:為雜色頁巖,厚度約為八米,。
第五層:為黃土色石灰?guī)r,,厚度約為五米。
第六層:為紫色頁巖,,由于風化嚴重,,基本為土,厚度約為五米,。
第七層:為灰色石灰?guī)r,,厚度八米
第八層:灰綠頁巖,厚度約為四米,。
第九層:厚度約為四米,,主要是母巖,石灰?guī)r,,泥質石灰?guī)r和變質巖,。
第十層:厚度為十三米,主要是鮮紅的頁巖,。
毛莊組的分層:
第一層:紫色云母頁巖,,厚度約為十九米,其中有云母,,為裂化材料性質
第二層:灰色頁巖,,厚度四米,易風化,,風大水少,。
第三層:紫色頁巖,八米,。
第四層:鱗狀灰?guī)r,,厚度約為0.8米
第五層:石灰?guī)r,0.2米,。
第六層:鱗狀石灰?guī)r,,0.3米
徐莊組的巖石基本遍布華北,。
(四)靈巖山滑坡
在研究完著名的世界第三名地質山后,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靈巖寺,,到這里來的原因是這個地方的靈巖山,,曾有過較明顯的滑坡,并且現在形成的山體恰好適合我們的實習,。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山體滑坡的形成之類的東西,,讓我們受益匪淺。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 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巖土體沿著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fā)生的滑移現象,?;碌臋C制是某一滑移面上 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
(2)滑坡的識別方法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表跡象和特征,,可粗略的判斷它的穩(wěn)定性。
1后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wěn)定;
2滑坡平臺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有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陡,,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松散崩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現象;
4目前的河水遠離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巖;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四,、實習總結:
短短2天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實習過程中能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增加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新的認識,。實際觀 察到各種地質年代的。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工程地質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工程地質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知識從感 性認訓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我學習到了很多書上沒有的東西,,了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設的重要性。
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 加固和加深課堂多學過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出用工程地質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觀察能力,在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征,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工程地質的地位以及 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在實習中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的方法要領和細節(jié),。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 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細節(jié),,充分認識到地質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fā)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xiāng)和各地的典型地質的興趣。同時,,懂得和小組成 員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這里深深的感謝劉老師,,使我們擁有這次來之不易的工程地質實習,,并謝謝他的認真指導,以使這次實習順利完成,。
一,、 目的
1、 認識各類地質現象。
2,、 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質技能,,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等。 3,、 現場認識斷層,、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4、 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和勇于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建立地質思維,, 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地質認識實習是地質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基)訓練的實踐過 程,, 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使同學們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 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礦山地質》課程的基本內容和方 法,,為以后的教學和工作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主要任務
1,、采集礦物和巖石標本,進行肉眼鑒定描述,,訓練野外鑒別礦物和巖石的 能力,, 初步掌握三大巖類的特征與區(qū)別標志, 尤其是沉積巖與巖漿巖的野外判別,。
2,、由老至新了解華北型沉積地層層序、接觸關系,、巖性特征及其沉積環(huán)境 和沉積礦產,,建立地質發(fā)展的時、空概念,。
3,、初步掌握褶皺、節(jié)理和斷層等主要地質構造的野外觀測方法和依據,。
4,、結合野外實際地質作用現象,觀察認識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 和沉積作用等外動力地質作用,認識各種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
5,、初步學會地形圖的使用,、路線地質剖面的測量、地質點定點與描述,、利用地 質羅盤儀測量地層產狀要素,、野外地質記錄等基本地質工作方法。
三,、實習方式與注意事項
1,、本實習屬于教學性質的認識實習,以教師指導方式為主,,結合課堂學習 的理論知識,,聯(lián)系地質實際認識各種地質現象和地質作用,學會簡單的野外工作 方法,。
2,、實習期間以實習小組為單位,組長為本小組負責人,,小組成員要互相照 顧,、互相幫助;整個實習期間均為集體活動,嚴禁個人行動,。
3、實習開始要認真做好準備工作,,閱讀實習指導書,,明確實習目的和任務, 了解實習計劃和安排,,準備實習用品,。
4、野外實習中,,每到一處,,學生先集中聽老師講述,然后按實習小組分頭 進行地質觀察描述,,有問題要及時提出,,爭取在現場弄懂。
5,、自覺遵守紀律,,愛護樹木、莊稼,,不亂仍雜物,,保護環(huán)境,上山嚴禁煙 火。
6,、上山不準穿涼鞋,、要穿長褲;野外工作時禁止相互嬉戲、打逗,,避免使 石塊墜落傷人,,在公路邊工作時注意交通安全。
7,、妥善保管實習指導書,、羅盤等實習用品,遺失照價賠償,。
8,、無特殊情況必須出野外,如有特殊情況必須向實習帶隊老師請假并獲批 準,。
9,、要求學會用羅盤實地測量巖層產狀,實地分析正逆斷層和褶皺構造,。
10,、解釋分析巖層產狀的外力因素。 地質發(fā)育簡史 本區(qū)自太古代至第四紀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總趨勢表現為由太古代的活 動,,到元古代后轉向穩(wěn)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征;沉積環(huán)境由元古代-古生代 的海相和海陸相沉積,,至中生代轉向陸相沉積環(huán)境的演化過程,。本區(qū)的構造演化 可劃分為四個演化階段:
1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階段 太古代早期(約 3.5ga),在冀東一帶出現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了以遷西群為 代表火山一沉積建造,。太古代晚期(約 3.0ga)地殼開始分異,形成以阜平群,、 泰山群等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陸塊,。大約 2.5-2.6ga,發(fā)生強烈的阜平運動,, 分散的陸塊粘合形成較大的剛性塊體,。
早元古代早期的五臺運動使剛性板塊進一 步擴大,奠定了華北板塊的基本構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呂梁運動,,使沉積區(qū) 褶皺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區(qū)在內的統(tǒng)一的華北板塊結晶基底,。
2 中新元古代裂塹演化階段 呂梁運動后,,華北板塊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蓋層發(fā)育階段,,早期由于地殼較薄, 具有相當的活動性,,廣泛發(fā)育裂塹,。接受了青白口系長山組、景兒峪組濱淺海沉 積,。新元古代末期,,本區(qū)整體上升成陸,在約 2 億年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中遭受 剝蝕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積,,早寒武世中期本區(qū)再度下降接受沉 積,形成府君山組與景兒峪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
3 古生代穩(wěn)定蓋層發(fā)育階段 古生代伊始,,華北板塊作為一個整體再度下降接受沉積。由早寒武世晚期至 晚寒武世海侵擴大,,本區(qū)發(fā)育以鮞狀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藻灰?guī)r 為代表的動蕩淺海環(huán)境沉積物,。早奧陶世海侵進一步擴大,亮甲山期為本區(qū)最大 海侵時期,,沉積巨厚的濱淺海碳酸鹽巖沉積,。從晚奧陶世開始,由于受加里東運 動影響,,本區(qū)再次整體上升成陸,,長期遭受剝蝕夷平作用達 140ma 之久,形成 了準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積,沉積了本溪組和太原組 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使本區(qū)自早二疊世開始脫離海相 環(huán)境,逐步轉入陸相沉積環(huán)境,。中石炭世一早二疊世,,本區(qū)處于氣候潮濕、地勢 低平,、植物茂盛,、沼澤廣布的環(huán)境,是華北地區(qū)重要的成煤期,。
4 中新生代濱太平洋構造演化階段 中新生代,,本區(qū)構造演化進入了新的板塊構造體制發(fā)展階段,。特別是自晚三 疊世以來,地殼活動的動力機制發(fā)生了根本轉變,,伴隨著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 的俯仲作用,,本區(qū)和整個中國東部一樣,開始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歷史發(fā)展過程,。
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近東西向構造為中新生代北北東向的環(huán)太平洋構造體系 所取代,,表現為區(qū)域構造線方向的偏轉和強烈的構造一一巖漿活動。
(1)印支運動階段 以深層構造變形,、中深的區(qū)域熱動力變質作用和小型巖脈侵入和改造為 特點,。變形層次較深,構造作用過程中熱的參與起著重要作用,。
(2)燕山運動及其區(qū)內巖漿活動 區(qū)內主體構造形成和演化時期,,是褶皺、斷裂,、巖漿和變質作用均極為 活躍階段,。本期構造作用塑造了區(qū)內現今主體構造格架。
(3)喜馬拉雅運動與現代地貌格局的形成 以北京西山山前高角度正斷層的活動為代表,, 是現今北京西山山區(qū)和東部平 原的分野階段,,塑造了現今地貌格局 實習地區(qū)概況 實習區(qū)內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多座, 著名的如百花山海拔 1991m,, 靈山達 2420m,, 南部上寺嶺 1307m。區(qū)內大多為低山和丘陵區(qū),,高程一般為 150-300m,,總體地 勢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東南為華北平原,。
實習區(qū)內主要河流為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馬河等,,永定河是北京地區(qū)的主要 河流,,發(fā)源于呂梁山北端東部,其上游為桑干河,,向東流經山西,、河北、經北京 西山和平原,,在天津匯人海河,,然后流入黃海。這些主要河流的支流向上游呈樹 權狀撒開,,形成了北京西山和平原的密集水系,。 北京西山年降水量 700mm 左右,。雨季為 7 一 8 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 70%,,山洪主要集 中在這個時期,。每年 6 一 7 月為高溫季節(jié),7 月平均氣溫為 28℃,,極高溫度可達 40℃;1 一 2 月為低溫季節(jié),,1 月平均氣溫為一 6℃,極低溫度達一 22℃,。4 一 10 月,,日平均氣溫超 過 11℃,年雷暴日約 37 天,,多集中在雨季,。年大風日(>8 級)約 21 天,多在冬季和春季,。
區(qū)內工礦企業(yè)較多,,包括燕山石油化工廠、首都鋼鐵公司等,,此外還有一系列的具有一 定規(guī)模的煤礦和水泥和石灰廠礦,,花崗巖、板巖和大理巖石料的生產也很可觀,。農業(yè)方面,, 平原區(qū)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丘陵和山區(qū)以雜糧為主,,山口河灘地多植蘋果樹、梨樹和柿 樹等,。 實習區(qū)北京西山位于近東西向的燕山山脈和北北東向的太行山脈的接合部位,。
區(qū) 內地質研究程度較高,地層發(fā)育較全,,從太古界到新生界的主要地層單位均有出 露(圖 1) ,。本區(qū)地層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區(qū)域變質作用。本區(qū)地層和巖石在華北 地區(qū)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可與華北地區(qū)的其它地區(qū)對比,。下葦甸地質路線
一,、地質路線
該路線從下葦甸村西北約 300 米處至下葦甸村,, 沿公路向東南至丹里為止。
下葦甸屬北 京市門頭溝區(qū)管轄,, 位于北京市西北,, 有豐沙鐵路,、 門臺鐵路以及公共汽車至此, 交通方便,。
二,、觀察內容
1、主要觀察青白口系至上寒武統(tǒng)的地層剖面,。
2,、下馬嶺組至奧陶系下統(tǒng)各組的主要巖性特征、結構構造特征。
3、沉積巖構造特征(鮞粒,、竹葉狀,、疊層石、斜層理等)并分析沉積環(huán)境,。
4、觀察侵入巖脈并判斷巖脈的相對地質時代。
5,、測量地層產狀。
6,、其它褶皺,、斷裂等構造現象和階地。
三,、資料簡介
本區(qū)在地質構造上位于京西著名的髫髻山復向斜,、 九龍山復向斜和妙峰山復向斜之間的下葦 店穹窿的東部(圖 3-1) 。該穹窿中心出露有燕山期花崗閃長巖侵入體,、地層出露由穹窿核 部向外依次為青白口系,、下寒武統(tǒng)、中寒武統(tǒng),、上寒武統(tǒng),、下奧陶統(tǒng)、中奧陶統(tǒng),、上石炭統(tǒng),、 下二選統(tǒng)、上二疊統(tǒng)和侏羅系,,以及侵入于上述地層之中侏羅紀的花崗閃長巖,。各時代地層 大多為整合接觸關系。
只在下寒武統(tǒng)昌平組與青白口系景兒峪組之間,、 中石炭統(tǒng)本溪組與中 奧陶統(tǒng)馬家溝組之間為假整合接觸關系,,侏羅系則與下伏地層成不整合接觸關系。 巖石 實習區(qū)可觀察到的主要以沉積巖為主,,在沉積巖下部可看到少量變質巖露 頭,,只有在斷層或斷裂中可看到傾入的巖漿巖,。這主要以觀察的地點有關,因為 我們的實習地主要在公路旁,,看到的巖石以開路時切開的巖石露頭為主,。其余地 點基本為植被和泥土覆蓋。
一,、沉積巖
1,、碎屑沉積巖:
區(qū)內碎屑沉積巖主要有礫巖、砂巖,、粉砂巖,、砂質頁巖、頁巖,、泥巖和一些 火山碎屑沉積巖等,,分布廣泛,形成時代為太古代至新生代,。
2,、化學沉積巖 區(qū)內化學沉積巖主要有灰?guī)r、白云巖和硅質巖等,。在區(qū)內主要分布于百花山 向斜的兩翼,。其形成時代主要是:薊縣紀、青白口紀,、寒武紀,、奧陶紀等。
二,、巖漿巖
京西巖漿巖出露面積較大,,主要可以分為深成侵入巖、淺成侵入巖和噴出巖 類,,均形成于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深成侵入巖是區(qū)內分布廣泛,主要為中性 到酸性巖體,,從南到北都有出露,。區(qū)內出露較大的巖株有房山巖體、靈山巖體等 及與之相伴形成的巖枝,。
淺成侵入巖主要是和深成侵入巖相伴形成的一系列的巖 墻,、巖床、巖枝等,,從基性到酸性均有發(fā)育,。
三、變質巖
變質巖巖類較為復雜,主要有大古界基底變質雜巖,,顯生宙的區(qū)域動力變質 巖類和熱接觸變質巖類。
太古界變質雜巖大面積出露于實習區(qū)南西部,,其它地區(qū)則零出露,。主要巖性 有片麻巖、斜長角閃巖,、變粒巖組成,,并受到中等到強烈的混合巖化作用,形成 了各種類型的混合巖,。動力變質巖主要發(fā)育在各類斷層帶中,,主要巖性有各種變 余糜棱巖、糜棱巖和斷層巖等,。區(qū)域變質巖類分布廣泛,。主要有板巖、干枚巖,、 片巖,、片麻巖和變質砂巖(礫巖) 、大理巖等,。在與各類巖體的接觸部位,,還發(fā) 育各種類型的熱接觸變質巖類。
地質構造
一,、斷裂構造
1,、北東向斷裂 主要包括紫荊關深斷裂帶和懷柔淶水斷裂帶及其伴生的小斷裂, 是區(qū)內主要斷裂,。
北東 向斷裂主要變形時期為晚侏羅世,,后期新生性、繼承活動性明顯,。斷裂活動控制了晚侏羅世 及白堊世侵入巖體及早白堊世火山沉積盆地的分布和發(fā)展,。
2.北東東向斷裂
北東東向斷裂與北北西向斷裂相互交切而呈棋盤格狀,一般規(guī)模不大,,長幾 km 至十余 km,,總體走向北東 60~70°,斷面緊密,、平直,,斷距很小,主要形成于侏羅紀末,,是上述 北東向主斷裂共生的斷裂,。斷裂性質呈左行壓扭性。
3.北西-北北西向斷裂 本組斷裂一般規(guī)模不大,長幾 km 至十余 km,,區(qū)域上個別可達上百 km,,主要變形時期為 侏羅紀,是前述北東向主斷裂共生的斷裂,,并與北東東向斷裂配套,。斷裂性質呈張扭性。
二,、褶皺構造
北京西山的褶皺構造較為發(fā)育,, 軸向主要為北東東向至近東西向, 主要有:
百花山向斜,、 九龍山(三家店)向斜,、馬鞍山(谷積山)背斜和北嶺向斜等。
1,、百花山向斜 百花山向斜分布于北京西山中部,,呈北東-北東東向展布,核部地層為侏羅系火山巖,, 兩翼分別為古生界和元古界;兩翼地層傾角約 30?,,近對稱分布,軸面直立,。褶皺的北翼與 西南部為斷層切割及燕山期巖體侵入改造,, 表明其形成于巖體侵入前, 區(qū)內零星發(fā)育的白堊 系沒有卷入褶皺,,因此褶皺形成于中侏羅世后,,白堊紀之前,是印支運動一燕山運動早期的 產物,。
2,、九龍山(三家店)向斜 九龍山向斜分布干百花山向斜東部, 呈近東西向展布,, 與百花山向斜的構造特點極為相 似,,二者為同期構造作用下形成。核部地層為是侏羅系火山巖,,兩翼主要為古生界;兩翼地 層傾角約 30°,,近對稱分布,軸面直立,。
3,、馬鞍山(谷積山)背斜 馬鞍山背斜分布于九龍山向斜與北嶺向斜之間, 呈北東東或近東西向展布,, 核部地層為 薊縣系霧迷山組,,兩翼分別為青白口系,、寒武、奧陶系和石炭,、二疊系,。在橫剖面上,背斜 總體成箱狀,,兩翼較陡而頂部平坦,,總體向東傾。
實習總結
這次地質實習,,我們結合理論學 到了很多實際知識。通過實地考察,,對課本所講的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開 闊了視野,知識從感性認識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更體會到 了野外地質工作的無限樂趣與艱辛。觀察了各種地質現象并積累了許多地質,、地 貌方面的材料,通過親身實踐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實現了理論與實踐 的結合。老師以自身豐富的經驗與學識,,像我們講述了各種地質知識與現象,,在 他們身上體現了務真求實、 精確嚴謹一絲不茍的教學風格和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的 人格魅力,,我學到了寶貴的知識,,鍛煉、提高了我們野外實習,、考察的能力,,為 我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通過實習,,走進了大自然,,走進了實地,是我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自然的 偉大,,人的渺小,,是我們對地質地貌學有了更大的興趣和好奇。是我們在書本上 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到了一起,,對理論知識起到了加深鞏固的作用,。
這次實習,沒有像往年那樣選擇__縣,,而是不遠千里的前往內蒙古__市,,參與到__礦區(qū)控制及地形測量的工程當中。相比于以往的教學型實習,真正的工程(實習)顯然能夠更好的體會所學到的知識,。事實也確實是如此,,通過這次實習,我真正的體會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測區(qū)屬于呼倫貝爾草原的一部分,,動植物種類較少,地勢較為平坦,,地貌相對簡單,,但在這實習的十多天里還是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艱辛。現在細細想來,,那十多天的經歷,,雖然艱苦,但卻學到了很多,,不僅僅是測量的實際能力,,更有面對困難的忍耐
測量學首先是一項精確的工作,通過在學校期間在課堂上對測量學的學習,,使我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理論的測量學輪廓,而實習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理論與實際工程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工科的特點。測量學是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以及地面點位的科學,,從本質上講,,測量學主要完成的任務就是確定地面目標在三維空間的位置以及隨時間的變化。在信息社會里,,測量學的作用日益重要,,測量成果做為地球信息系統(tǒng)的基礎,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間位置信息,。構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礎地理信息系統(tǒng)及各種專題的和專業(yè)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統(tǒng)一標準,,可共享的測量數據庫和測量成果信息系統(tǒng),。因此測量成為獲取和更新基礎地理信息最可靠,最準確的手段,。測量學的分類有很多種,,如普通測量學、大地測量學,、攝影測量學,、工程測量學,。作為測繪工程專業(yè)的學生,我們要學習測量的各個方面,。測繪學基礎就是這些專業(yè)知識的基礎,。
通過這次實習,鍛煉了很多測繪的基本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全站儀的用途,熟練了全站儀的各種使用方法,,掌握了儀器的檢驗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對數據的檢查和矯正的過程中,,明白了各種測量誤差的來源,,其主要有三個方面:儀器誤差(儀器本身所決定,屬客觀誤差來源),、觀測誤差(由于人員的技術水平而造成,,屬于主觀誤差來源),、外界影響誤差(受到如溫度,、大氣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又時時處于變動中而難以控制,屬于可變動誤差來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測量結果錯誤,,最大限度的減少測量誤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儀器選擇上要選擇精度較高的合適儀器,。
(2)提高自身的測量水平,,降低誤差水平。
(3)通過各種處理數據的數學方法如:距離測量中的溫度改正,、尺長改正,,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等來減少誤差。第三,,除了熟悉了儀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誤差的來源和減少措施,,還應掌握一套科學的測量方法,在測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測量原則,,如:“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級到低級”的工作原則,,并做到“步步有檢核”,。這樣做不但可以防止誤差的積累,及時發(fā)現錯誤,,更可以提高測量的效率,。通過工程實踐,,真正學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對測量儀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練,,學會了數字化地形圖的繪制和碎部的測量等課堂上無法做到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動手和動腦的能力,,同時也拓展了與同學的交際,、合作的能力。
一次測量實習要完整的做完,,單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和構思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小組的合作和團結才能讓實習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而這些,,就是在測量之外所收獲的了,。小組成員的合作很重要,實習小組的氣氛很大程度上影響實驗的進度,。在去滿洲里之前,,所有人的熱情都相當高,不僅僅是對測繪的外業(yè)感興趣,,更多的是對草原的向往,。但在經歷了二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后,我自己的熱情已被疲勞所掩蓋,,雖然第二天不是必須去草原,,但我依然堅持上了山,就是想先看看測區(qū)是什么樣子,。坦率地說,,在這次實習之前,我甚至連“測區(qū)”這樣基本的專業(yè)詞匯都缺乏感性認識,。在工程正式開始之后,,每個組(全站儀)都有一位老師和四位學生,老師不但要做好小組的管理工作,,還要對我們及時指導,。在最初幾天的新鮮感過后,每天重復而乏味的翻山越嶺的體力勞動讓很多人怨聲載道,,說實話,,我也是如此。但工程本身的性質又不允許工期的延后,,所以不得不繼續(xù)早出晚歸,。其實現在想來,也許絕大多數工作都是如此,,這更多的只是從未有過的疲勞所帶來的壓力,。
由于各種原因,,我們組很少能夠全員的上山,所以工作進度難免有了些影響,,但最終也能夠正確地完成了任務,,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對于測量來說,,確實沒有一個人的英雄,,只有做好合作——包括本小組內部和各小組之間,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在草原上,,我們經歷了陽光的暴曬,帶走了黝黑的皮膚,,挺過了狂風和冰雹,,全部物品和人員均安然無恙。在工程的最后一天(8月7號),,我病倒了,。發(fā)燒和腹瀉讓我無法堅持到山上,所以只能休息,。沒有善始善終,,讓我很是遺憾。但就整個實習過程來說,,此次外業(yè)實習的每個步驟都以了然于胸,,對于書本上的知識已基本掌握,,這樣來講,,也就沒有太多的遺憾了。從這件事上我了解到,,身體對于一個人來講是多么的重要,。還有對數字化成圖軟件的使用感受。我們所用的是南方測繪公司的cass5.1軟件,。這是一款以autocad 2002為基礎開發(fā)的專業(yè)測繪成圖軟件,使用方法簡單,,成圖速度快,功能方面也足以滿足實際需要,。但軟件穩(wěn)定性稍有不足,,成圖錯誤較多,可能在成圖時為追求速度而簡化了計算過程,。通過內業(yè)實習的數據整理和作圖,,將課堂上所講的知識和實際應用結合到了一起,又一次感受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這次實習讓我體會到了外業(yè)的艱辛,,內業(yè)的耐心,工作的細心,,甚至還有了對建國初的測繪人員的敬畏之心,。鍛煉了實際的能力,讓我在未來面對選擇時更有信心和勇氣,。感謝__老師給了我們參與這次實際工程的機會,,同時也要感謝__大學的__老師對我們組十多天的耐心指導
為了讓我們土木專業(yè)的學生多了解一些當前比較普遍的建筑形式及建筑方法,磨練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的毅力及勤看,、勤問,,勤思,勤學的習慣,,把我們從理論的殿堂帶入實踐的前線,,為了讓我們下學期更好的學習專業(yè)知識,在小學期學院組織我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了五天的土木專業(yè)認識實習,。
(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第一次,,親身感受到土木工程是一門大學問,有很多很多的知識,。我還是個連土木工程門都沒進的無知學生,,要學的很多,要做的很多,,今后的時光應該是自己發(fā)奮讀書的日子,,是努力求索的日子。
(二)從理論到實踐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我們的第一天第一站一座拱橋的施工現場,,謝老師問:“這座橋的拱是雙曲線,還是拋物線,?!庇浀卯敃r我的大腦一片空白,我并不是不知道,,但是沒有馬上反應過來,,為什么呢?沒有意識,沒有將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意識,。以后,,要多加努力,大學不是高中,,要學真本事,,能把課本上的東西運用到實際中去,,并有所創(chuàng)新,才能算是真正學會了,,才是真正的本事,。
(三)要想學好,先要“三勤”,。
在許多工地,,特別是__開發(fā)區(qū)房建工地,工地技術人員等給我們最多,、最寶貴經驗就是“三勤”,,勤看、勤問,、勤思,。對各工地、工程,,要多留心看,,施工技術、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等要多留心看,,另外,就是對于專業(yè)書籍等要多看;對發(fā)現的問題和不太清楚的地方要多問,,問技術人員,,問工人師傅,總之,,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問題解決好,搞清楚;對于任何問題,、任何方法等,,都要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不要把問題留給別人去解決,,不要簡單的照搬別人的方法,思考是進步的捷徑,。
(四)學真本事,,有自己的一技之長。
這次老師和工地技術人員,,讓我記憶最深的話就是“學真本事,,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不要死鉆課本,,但也不要脫離課本,,聯(lián)系實際,,要把本事真正學到手,學過的就要能用的上,,能在將來的崗位上,,施展自己的本領。要有自己的特長,,用工人師傅的一句話就是“一招先吃遍天”,,要有自己的奪人之處,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五)搞工程要能吃苦,,要有耐力。
一個連陽光都見不得的人,,會有什么作為呢?一個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的人更不會有什么作為。這次實習我的又一收獲,,就是自己的毅力,,又得到了一定的鍛煉,為將來更好的走上工作崗位,,準備了一份適應力,。
時間已經是秋天,天氣還是挺熱,,作為實習的第一天,,首先進行的是實習前的動員,老師簡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實習的內容,。下午,,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們集體觀看了一些影視資料,,了解了很多不良地質現象,,如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還觀看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等作為課本知識的補充,,使我們不用外出就了解了各種地質現象發(fā)生的原因,,經過和后果,還了解了一些預防這些地質現象發(fā)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們增強了對地質現象的認識,。還有觀看了常見的造巖礦物,巖石的產狀,結構和構造,,了解它們的工程地質特征,,雖然影片不是很清晰,大多是七八十年代拍的,,但看完之后還是增進了我們的工程地質專業(yè)知識,。
今天天氣晴朗,在觀看完影片資料,,使我們對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之后,,開始學習閱讀工程地質圖。為使我們能了解不同傾斜程度(水平,、傾斜,、直立)地層、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老師詳細講解了水平巖層,、傾斜巖層、直立巖層,、褶皺構造,、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但是人太多,,都圍在老師身邊,,老師講話的聲音又不是很多,所以聽的不是很清楚,,結合實習指導書的內容和聽到的一部分,,大致還是學會了從地質圖上閱讀各種地質現象,分析地質現象的分度規(guī)律,,還掌握了對褶皺,、斷層、不整合構造和巖漿巖侵入活動地區(qū)地質圖的分析方法,,從有地質構造圖的地質圖上繪制示意地質剖面圖的方法,,根據地質圖分析區(qū)域地質發(fā)展史的方法。
在觀賞的過程中,,由于人太多,,我們走散了,沒有跟上我們班那隊,,而是跟錯了另外一個班的老師,,我們來到了浴仙池,聽老師說,,這是一個由降水和地表水在巖層低洼處積成的小水池,水池經人工處理呈橢圓形狀,在水池靠壁的一側,,是一尊用白色石頭雕成的塑像,,有點像天龍八部里的神仙姐姐的雕像,那神仙姐姐在解頭上的發(fā)簪,,正準備沐浴,,浴仙池有此得名。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發(fā)現水池四周的砂質巖石經過長年日曬雨林風吹,,野生物生長,其風化程度強烈,,部分巖石表面已經出現破碎削落,,巖石下部的巖石碎片風化成粉粒,堆積成土狀,,其工程地質性質極差,,這種風化成土的巖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礎持力層。
我們跟著老師繼續(xù)走,,走到了池,,可惜池里已經沒有蓮花了,只有魚在游來游去,,自由自在的,,倒也風流快活,池亭臺軒榭,,走廊,,小橋與山間巖石相映,在高高的巖石壁上留在一首詩詞“多少樓臺次第成,,蓮花燕子紀朦朧,。眼前無限獅洋浪,不發(fā)千秋水上名”,。在蓮花池后面的巖石上豎立著一尊用白玉雕成的觀音像,。
再往前走就到燕子巖了,燕子巖由兩片高高的巖石組成,,兩片巖石本為一體,,經古人采石將下部鑿開,兩片巖石高聳在胡面上,。燕子巖頂上還建了個觀光亭,,看上去很危險,巖石上有一道傾斜節(jié)理,,但這兩快巖石卻歷經千年而不倒,,實在讓人嘆為觀止,。與燕子巖相連的就是古采石場了,這個采石場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采石場的懸崖峭壁,,奇巖異洞,似乎以鬼斧神工開鑿而成,,其以“人工無意奪于天工”的石景奇觀聞名于世,,是國內旅游和科研價值的“人工丹霞”奇跡。古采石場巖體水平層理構造明顯,,傾斜節(jié)理尤為突出,,其寬度大長度長,采石場底下由于地勢低而形成洼地,,長年積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一天的實習就這樣結束了,原本打算把實習當游山玩水的我卻發(fā)現有收獲,,這是一個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加強我們對這門課程的了解,,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看來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還要感謝老師的細心指導,。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對要考察的對象要事先做一定的了解,事先做好準備,,就不至于到時不知所措,。
★
大學畢業(yè)生實習報告格式
★2021年土木工程專業(yè)生產實習報告總結
★大學畢業(yè)生實習報告格式
南京工程地質實踐報告篇二
經濟地質南京實習報告5篇
今天,我們來寫一寫經濟地質南京實習報告,。在經濟地質實習中,,我們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此次實習工作讓我們更直接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需要,,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經濟地質南京實習報告,,希望你喜歡,。
為進一步強化教學成果,鍛煉學生能力,,豐富閱歷,,拓展視野,我們學院(水利土木工程學院)組織了07級土木工程專業(yè)學生赴濟南長清為期2天的地質實習,。 4月16日,,該實習圓滿結束,。
此次地質實習由學院劉教授帶領,赴濟南主要考察巖石和斷層,。先后在濟南長清饅頭山,、靈巖寺展開斷層和巖石的實習,。專業(yè)老師針對巖石不同種類,、性質和形成 原因及斷層的形成展開詳細解說,使同學們對巖石和斷層有更實際性的認識,。另外,,專業(yè)老師還向同學們解說專業(yè)儀器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讓我們就地進行自主講 解并使用,。
一,、實習目的:
1.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lián)系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yǎng)和實際工作能力。
2.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時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等,。
3.學習運用羅盤儀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4.掌握斷層的類型及野外識別的特征,。
5.掌握褶皺的野外識別。
6.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xié)作等優(yōu)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yè)的相關聯(lián)系。
二,、實習時間:
20__-04-15——20__-04-17
三,、實習地點:
1.濟南長清區(qū)蘇莊背斜
2.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境內的世界第三地質名山饅壽山
3.濟南長清泰山西北支脈的有著明顯滑坡和斷層現象的靈巖山。
四,、實習內容
(一)蘇莊背斜
1.褶曲
地質構造中褶皺的基本單位,。即褶皺變動中巖層的一個彎曲。
褶曲具備如下要素:核(中心),、翼(兩側),、頂角(兩翼交角),、軸面(平分頂角的假想面)、樞紐(軸面與巖層面的交線),、軸(軸面與水平面的交線),、轉折端(兩翼會合的部分)。
褶曲分背斜和向斜兩種基本形式,。
二者差別很多,,但最正確的是根據巖層新老關系判斷,背斜中心(核)為老巖層,,兩翼為新巖層;向斜反之,。
其它區(qū)別:背斜一般向上凸起,形成山嶺;向斜一般向下凹陷,,形成谷地,。但都有例外。
如長期的風化可使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2.背斜
在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fā)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tài),,一種是向斜,一種是背 斜,。褶皺構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態(tài)之一,,與“向斜”相對。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彎曲,。巖層自中心向外傾斜,,核部是老巖層,兩翼是新巖層(這一點是其與向 斜的根本區(qū)別),。
由于背斜巖層向上拱起,,且油、氣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與之相對,,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脆弱,,易被侵蝕,,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向斜與背斜的情況相反,底部巖性堅硬,,不易侵蝕,,易接受沉積。
背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谷,,向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山,,這種情況稱為“地形倒置”,是外力作用的典型體現,。
我們16號去的地方--蘇莊背斜,,它是由一坐小山,,由于風化作用形成的一個小埡口,。埡口兩邊巖石在水平方向呈明顯的對稱狀,如下圖
3.斷層
斷層及其形成原因
地殼巖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fā)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
地殼中的一個裂口或破裂帶,而且沿著它相鄰的巖體發(fā)生了運動,。斷層長度變化很大,,從幾厘米至幾百公里不等,兩盤之間的位移量也可有這樣大的變化,。
斷層是構造運動中廣泛發(fā)育的構造形態(tài),。它大小不一、規(guī)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數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在斷層帶上往往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沿斷層線常常發(fā)育為溝谷,,有時出現泉或湖泊。
依據斷層兩盤沿斷面相對移動的方向將斷層分成三類,。正斷層,,指沿傾斜斷層上盤向下滑動,形成對下盤的錯開,。正斷層一般是構造在拉張應力作用下產生的,,是 最常見的斷層類型。在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的斷層絕大多數都屬于此類斷層,。逆斷層,,與上述特征相反,是上盤沿傾斜斷面向上滑動,,形成對另一盤的掩覆,。當推 覆作用大時形成逆掩斷層,它們常常是因地殼構造運動的擠壓應力而形成的,。平移斷層,,又叫走滑斷層,它是由斷層兩盤沿斷層線的走向方向發(fā)生的相對位移,,表現 為平面上同一巖層的相對錯動,,而垂直方向上一般沒有大的錯動。平移斷層是比較少見的一種斷層,。
此次在我們參觀蘇莊背斜之前,,我們看了一個斷層,使我們對斷層有了直觀地了解和認識,,斷層雖然不大,,但是特征很明顯,是一個正斷層,。
(二).饅頭山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這說明這山的外形特別 像饅頭,。2003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qū),。因為,,它那豐富的皺紋和陳年脈絡,忠實地記錄 了五億多年的地質變化,。真可謂“濃縮的就是精華”,。抬手之間,跨越五億年順著不太陡的山勢拾徑而上,,在山腰處便可見一處巖層,這塊巖層乍看起來很普通,,但 它卻是無價之寶。因為,,這一塊巖層記錄了五億多年的地質變化,。該處巖層近兩米高,層次非常明顯。最底部淡粉紅色的一層是花崗巖石,,與這一層對比非常明顯的 是,,上面緊挨著的青灰色古代花崗巖,兩者之間的時間相隔2.5億年,,而古代花崗巖距今約2.8億年,。也就是說,人蹲在地上,,一抬手之間的距離就輕松跨越了 整整5.3億年的歷史,。!再往上走,就會發(fā)現一個小土丘,,土丘上布滿了碎石片,。可別認為它只是個普通的小山丘,,這里可是有名的三葉蟲化石的聚集地,,小小的 三葉蟲見證了這里曾是海洋深處的歷史。三葉蟲是生活在6億年到2億多年前的古老節(jié)肢動物,,在當時它幾乎占據了整個海洋,,是古生代一霸。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絕 滅,。目前,全世界已發(fā)現的三葉蟲化石約四千多種,,我國是發(fā)現三葉蟲化石最多的國家之一,,有1千多種。三葉蟲化石又叫燕子石,,也叫蝙蝠石,。
饅頭 山寒武紀層型剖面,是地球形成距今5.43-4.90億年期間歷史記錄,,地球形成史上稱為寒武紀,。由于該期是地球形成后硬殼動物最早出現時期,備受世界觀 注,,引起國內外地質學家極大興趣并爭相研究,。該剖面因其地層發(fā)育齊全,露頭好,,地層單位間接觸關系清楚,,巖石類型,層面層理構造現象極為豐富,,生物(特別 是三葉蟲)化石富集且保存完整,,所以是進行層序地層學研究、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的理想剖面,,是地質教學,、科研的最為有利的場所,,是不可多得的“地學實驗 室”,也是進行地學科普教育的“天然博物館”,。
①該地區(qū)寒武奧陶系具有悠久的研究歷史,,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美國學者布來克.維里士早在 1903年就來這里考察研究,,并命名了饅頭頁巖,、張夏石灰?guī)r、崮山頁巖,、炒米店石灰?guī)r,。其后,華克脫(1913),、遠藤隆次(1939),、小林貞一 (1941、1942)對其三葉蟲化石進行研究,。孫云鑄(1924,、1935、1948),,盧衍豪,、董南庭(1951)、劉懷書,、劉書才(1981)對生 物地層(三葉蟲生物帶)和年代地層建階進行詳細研究,。張增奇、張成基(1992-1996)對其進行多重劃分,,厘定為17個三葉蟲生物帶,、7個階和2個 群、5個組,。成為中國北方寒武紀地層劃分的標準,。
②國土資源部2001年1月批準僵地層委員會確定的“中國區(qū)域年代地層表”中,中國的寒武系 3統(tǒng)10階,,其中毛莊階,、徐莊階、張夏階,、崮山階等4個階就在該地命名,。另外,這里的龍王廟階,、長山階,、鳳山階剖面也很典型,也具有重要研究意義。而且中 國建立的10個階在國際上是最完事的連續(xù)劃分,,因而張夏—崮山地區(qū)有可能成為寒武系毛莊階,、徐莊階、張夏階,、崮山階,、長山階、鳳山階和國際界線層型閭剖面 所在地,。目前正在申報國際層型,。
③該地在年代地層、生物地層,、巖石地層劃分方面是國內外標準地區(qū),,每年大批中外地質學家來此考察研究,有大批學生來這里參觀學習,。也有大量中學生來這里舉行夏令營等科普活動,。具有科研、教學,、科普,、旅游觀光等重要意義。
一些地質名詞:
毛莊組屬于早寒武世地層,。分布于中國華北及東北南部,,在河北,廣泛出露于尚義—平泉深斷裂以南的山區(qū),。最初命名地點在山東長清縣毛莊,,故名。暗紫色,,紫 色云母頁巖為主夾灰?guī)r、泥質灰?guī)r,,頂部夾鮞狀石灰?guī)r,,常以一層含藻灰?guī)r為標志與徐莊組分界,富含三葉蟲—山東盾殼蟲,,以褶頰科最盛,,如shantun- gaspis,ptychepams,,psilostracus,,probowmariella等,可建立山東盾殼蟲(shantun-gaspis) 帶,。
饅頭組原稱“饅頭頁巖”,,屬于早寒武世地層,相當中國南方龍王廟組下部,分布于華北及東北南部,,在河北,,廣泛出露于尚義—平泉深斷裂以南 的山區(qū)。最初命名地點在山東長清縣張夏鎮(zhèn)饅頭山,,故名,。淺海沉積,紫紅,、磚紅色頁巖為主夾薄層灰?guī)r,、泥質白云巖及白云質灰?guī)r等,底部常見有砂礫巖層,。含三 葉蟲—中國萊德利基蟲,。厚30—70米,與下伏堿廠組呈整合接觸,。
徐莊組:時代屬中寒武世中期,。分布于華北及東北南部。命名地在山東濟南市長 清區(qū)張夏鎮(zhèn)南饅頭山北麓的徐莊,。為淺海相泥質,、碳酸鹽沉積,以紫、灰,、綠等色頁巖與鮞狀灰?guī)r互層為主,自下而上含三葉蟲kochaspis hsüchuangensis,sunaspis,poriagraulos abrota,bailiella等,厚50~100米,。與下伏毛莊組呈整合接觸
張夏組:1907年創(chuàng)建張夏組或張夏石灰?guī)r。命名剖面位于山東長清縣張夏鎮(zhèn)北約5km,,崮山鎮(zhèn)東1km虎頭崖至黃草頂,。
徐莊階
英文:__uzhuangian(hsuchuangian)stage
釋文:中國中寒武統(tǒng)的第二個階,位于毛莊階之上,張夏階之下,以毛莊階層型剖面延伸的同一剖面為層型剖面。以三葉蟲hsuzhungia hsuzhuangensis的首次出現作為本階的底界;內部自下而上包括四個三葉蟲帶:①hsuzhungia帶,②sunaspis帶, ③poriagraulos帶,④bailiella帶
張夏階
英文:zhang__ian(changhsian)stage
釋文:中國中寒武統(tǒng)最上部一個階,位于徐莊階之上,上寒武統(tǒng)崮山階之下,以山東長清縣張夏鎮(zhèn)崮山虎頭崖至黃草頂剖面為層型剖面,。以inouyella peiensis的首次出現作為本階的底界
毛莊階
英文:maozhuangian(maochuangian)stage
釋文:中國中寒武統(tǒng)的第一個階,位于下寒武統(tǒng)龍王廟階之上,中寒武統(tǒng)徐莊階之下,以山東長清縣張夏鎮(zhèn)南2500米處的饅頭山剖面為層型剖面,。以三葉蟲yaojiayuella和shantungaspis的首次
(2)饅壽山的分層 (如下圖)
根據老師的介紹,現在把饅壽山的分層介紹如下:
饅壽山那一區(qū)主要分為三個組:饅頭組,,有一至十層的巖石分組;毛庒組,,有一到六層;有徐莊組。
關于饅頭組的分類:
第一層:第一層主要是頁巖,、沉積巖,、粘土巖。石頭基本呈黃綠色,,厚度約為兩米,。
第二層:第二層主要是石灰?guī)r,有大約四米厚,,呈藍綠色,。
第三層:第三層為鈣質頁巖,,厚度大約十三米,因成分為大量的鈣,,所以呈現灰白色,,使頁巖堅硬,分層厚度加大,。
第四層:為雜色頁巖,,厚度約為八米。
第五層:為黃土色石灰?guī)r,,厚度約為五米,。
第六層:為紫色頁巖,由于風化嚴重,,基本為土,,厚度約為五米。
第七層:為灰色石灰?guī)r,,厚度八米
第八層:灰綠頁巖,,厚度約為四米。
第九層:厚度約為四米,,主要是母巖,,石灰?guī)r,泥質石灰?guī)r和變質巖,。
第十層:厚度為十三米,,主要是鮮紅的頁巖。
毛莊組的分層:
第一層:紫色云母頁巖,,厚度約為十九米,,其中有云母,為裂化材料性質
第二層:灰色頁巖,,厚度四米,,易風化,風大水少,。
第三層:紫色頁巖,,八米。
第四層:鱗狀灰?guī)r,,厚度約為0.8米
第五層:石灰?guī)r,0.2米,。
第六層:鱗狀石灰?guī)r,,0.3米
徐莊組的巖石基本遍布華北。
(四)靈巖山滑坡
在研究完著名的世界第三名地質山后,,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靈巖寺,,到這里來的原因是這個地方的靈巖山,,曾有過較明顯的滑坡,并且現在形成的山體恰好適合我們的實習,。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山體滑坡的形成之類的東西,,讓我們受益匪淺。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 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巖土體沿著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fā)生的滑移現象,?;碌臋C制是某一滑移面上 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
(2)滑坡的識別方法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表跡象和特征,,可粗略的判斷它的穩(wěn)定性。
1后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wěn)定;
2滑坡平臺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有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陡,,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松散崩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現象;
4目前的河水遠離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巖;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四,、實習總結:
短短2天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實習過程中能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增加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新的認識,。實際觀 察到各種地質年代的。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工程地質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工程地質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知識從感 性認訓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我學習到了很多書上沒有的東西,,了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設的重要性,。
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 加固和加深課堂多學過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出用工程地質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觀察能力,,在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征,,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工程地質的地位以及 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在實習中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的方法要領和細節(jié),。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 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細節(jié),充分認識到地質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fā)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xiāng)和各地的典型地質的興趣,。同時,懂得和小組成 員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這里深深的感謝劉老師,使我們擁有這次來之不易的工程地質實習,,并謝謝他的認真指導,,以使這次實習順利完成。
一,、 目的
1,、 認識各類地質現象。
2,、 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質技能,,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等。 3,、 現場認識斷層,、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4、 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和勇于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建立地質思維,, 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地質認識實習是地質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基)訓練的實踐過 程,, 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使同學們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 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礦山地質》課程的基本內容和方 法,,為以后的教學和工作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主要任務
1,、采集礦物和巖石標本,進行肉眼鑒定描述,,訓練野外鑒別礦物和巖石的 能力,, 初步掌握三大巖類的特征與區(qū)別標志, 尤其是沉積巖與巖漿巖的野外判別,。
2,、由老至新了解華北型沉積地層層序、接觸關系,、巖性特征及其沉積環(huán)境 和沉積礦產,,建立地質發(fā)展的時、空概念,。
3,、初步掌握褶皺、節(jié)理和斷層等主要地質構造的野外觀測方法和依據,。
4,、結合野外實際地質作用現象,觀察認識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 和沉積作用等外動力地質作用,認識各種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
5,、初步學會地形圖的使用、路線地質剖面的測量,、地質點定點與描述,、利用地 質羅盤儀測量地層產狀要素,、野外地質記錄等基本地質工作方法。
三,、實習方式與注意事項
1,、本實習屬于教學性質的認識實習,以教師指導方式為主,,結合課堂學習 的理論知識,,聯(lián)系地質實際認識各種地質現象和地質作用,學會簡單的野外工作 方法,。
2,、實習期間以實習小組為單位,組長為本小組負責人,,小組成員要互相照 顧,、互相幫助;整個實習期間均為集體活動,嚴禁個人行動,。
3,、實習開始要認真做好準備工作,閱讀實習指導書,,明確實習目的和任務,, 了解實習計劃和安排,準備實習用品,。
4,、野外實習中,每到一處,,學生先集中聽老師講述,,然后按實習小組分頭 進行地質觀察描述,有問題要及時提出,,爭取在現場弄懂,。
5、自覺遵守紀律,,愛護樹木,、莊稼,不亂仍雜物,,保護環(huán)境,,上山嚴禁煙 火。
6,、上山不準穿涼鞋,、要穿長褲;野外工作時禁止相互嬉戲、打逗,避免使 石塊墜落傷人,,在公路邊工作時注意交通安全,。
7、妥善保管實習指導書,、羅盤等實習用品,,遺失照價賠償。
8,、無特殊情況必須出野外,如有特殊情況必須向實習帶隊老師請假并獲批 準,。
9,、要求學會用羅盤實地測量巖層產狀,實地分析正逆斷層和褶皺構造,。
10,、解釋分析巖層產狀的外力因素。 地質發(fā)育簡史 本區(qū)自太古代至第四紀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總趨勢表現為由太古代的活 動,,到元古代后轉向穩(wěn)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征;沉積環(huán)境由元古代-古生代 的海相和海陸相沉積,,至中生代轉向陸相沉積環(huán)境的演化過程,。本區(qū)的構造演化 可劃分為四個演化階段:
1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階段 太古代早期(約 3.5ga),在冀東一帶出現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了以遷西群為 代表火山一沉積建造,。太古代晚期(約 3.0ga)地殼開始分異,形成以阜平群,、 泰山群等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陸塊,。大約 2.5-2.6ga,發(fā)生強烈的阜平運動,, 分散的陸塊粘合形成較大的剛性塊體,。
早元古代早期的五臺運動使剛性板塊進一 步擴大,奠定了華北板塊的基本構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呂梁運動,,使沉積區(qū) 褶皺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區(qū)在內的統(tǒng)一的華北板塊結晶基底,。
2 中新元古代裂塹演化階段 呂梁運動后,,華北板塊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蓋層發(fā)育階段,早期由于地殼較薄,, 具有相當的活動性,,廣泛發(fā)育裂塹。接受了青白口系長山組、景兒峪組濱淺海沉 積,。新元古代末期,,本區(qū)整體上升成陸,在約 2 億年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中遭受 剝蝕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積,,早寒武世中期本區(qū)再度下降接受沉 積,形成府君山組與景兒峪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
3 古生代穩(wěn)定蓋層發(fā)育階段 古生代伊始,,華北板塊作為一個整體再度下降接受沉積。由早寒武世晚期至 晚寒武世海侵擴大,,本區(qū)發(fā)育以鮞狀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藻灰?guī)r 為代表的動蕩淺海環(huán)境沉積物,。早奧陶世海侵進一步擴大,亮甲山期為本區(qū)最大 海侵時期,,沉積巨厚的濱淺海碳酸鹽巖沉積,。從晚奧陶世開始,由于受加里東運 動影響,,本區(qū)再次整體上升成陸,,長期遭受剝蝕夷平作用達 140ma 之久,形成 了準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積,,沉積了本溪組和太原組 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使本區(qū)自早二疊世開始脫離海相 環(huán)境,,逐步轉入陸相沉積環(huán)境。中石炭世一早二疊世,,本區(qū)處于氣候潮濕,、地勢 低平、植物茂盛,、沼澤廣布的環(huán)境,,是華北地區(qū)重要的成煤期。
4 中新生代濱太平洋構造演化階段 中新生代,,本區(qū)構造演化進入了新的板塊構造體制發(fā)展階段,。特別是自晚三 疊世以來,地殼活動的動力機制發(fā)生了根本轉變,,伴隨著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 的俯仲作用,,本區(qū)和整個中國東部一樣,開始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歷史發(fā)展過程。
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近東西向構造為中新生代北北東向的環(huán)太平洋構造體系 所取代,,表現為區(qū)域構造線方向的偏轉和強烈的構造一一巖漿活動,。
(1)印支運動階段 以深層構造變形、中深的區(qū)域熱動力變質作用和小型巖脈侵入和改造為 特點,。變形層次較深,,構造作用過程中熱的參與起著重要作用。
(2)燕山運動及其區(qū)內巖漿活動 區(qū)內主體構造形成和演化時期,,是褶皺,、斷裂、巖漿和變質作用均極為 活躍階段,。本期構造作用塑造了區(qū)內現今主體構造格架,。
(3)喜馬拉雅運動與現代地貌格局的形成 以北京西山山前高角度正斷層的活動為代表, 是現今北京西山山區(qū)和東部平 原的分野階段,,塑造了現今地貌格局 實習地區(qū)概況 實習區(qū)內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多座, 著名的如百花山海拔 1991m,, 靈山達 2420m,, 南部上寺嶺 1307m。區(qū)內大多為低山和丘陵區(qū),,高程一般為 150-300m,,總體地 勢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東南為華北平原,。
實習區(qū)內主要河流為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馬河等,,永定河是北京地區(qū)的主要 河流,,發(fā)源于呂梁山北端東部,其上游為桑干河,,向東流經山西,、河北、經北京 西山和平原,,在天津匯人海河,,然后流入黃海。這些主要河流的支流向上游呈樹 權狀撒開,,形成了北京西山和平原的密集水系,。 北京西山年降水量 700mm 左右。雨季為 7 一 8 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 70%,,山洪主要集 中在這個時期。每年 6 一 7 月為高溫季節(jié),7 月平均氣溫為 28℃,,極高溫度可達 40℃;1 一 2 月為低溫季節(jié),,1 月平均氣溫為一 6℃,極低溫度達一 22℃,。4 一 10 月,,日平均氣溫超 過 11℃,年雷暴日約 37 天,,多集中在雨季,。年大風日(>8 級)約 21 天,多在冬季和春季,。
區(qū)內工礦企業(yè)較多,,包括燕山石油化工廠、首都鋼鐵公司等,,此外還有一系列的具有一 定規(guī)模的煤礦和水泥和石灰廠礦,,花崗巖、板巖和大理巖石料的生產也很可觀,。農業(yè)方面,, 平原區(qū)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丘陵和山區(qū)以雜糧為主,,山口河灘地多植蘋果樹、梨樹和柿 樹等,。 實習區(qū)北京西山位于近東西向的燕山山脈和北北東向的太行山脈的接合部位,。
區(qū) 內地質研究程度較高,地層發(fā)育較全,,從太古界到新生界的主要地層單位均有出 露(圖 1) ,。本區(qū)地層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區(qū)域變質作用。本區(qū)地層和巖石在華北 地區(qū)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可與華北地區(qū)的其它地區(qū)對比,。下葦甸地質路線
一、地質路線
該路線從下葦甸村西北約 300 米處至下葦甸村,, 沿公路向東南至丹里為止,。
下葦甸屬北 京市門頭溝區(qū)管轄, 位于北京市西北,, 有豐沙鐵路,、 門臺鐵路以及公共汽車至此, 交通方便,。
二,、觀察內容
1,、主要觀察青白口系至上寒武統(tǒng)的地層剖面。
2,、下馬嶺組至奧陶系下統(tǒng)各組的主要巖性特征,、結構構造特征。
3,、沉積巖構造特征(鮞粒,、竹葉狀、疊層石,、斜層理等)并分析沉積環(huán)境,。
4、觀察侵入巖脈并判斷巖脈的相對地質時代,。
5,、測量地層產狀。
6,、其它褶皺,、斷裂等構造現象和階地。
三,、資料簡介
本區(qū)在地質構造上位于京西著名的髫髻山復向斜,、 九龍山復向斜和妙峰山復向斜之間的下葦 店穹窿的東部(圖 3-1) 。該穹窿中心出露有燕山期花崗閃長巖侵入體,、地層出露由穹窿核 部向外依次為青白口系、下寒武統(tǒng),、中寒武統(tǒng),、上寒武統(tǒng)、下奧陶統(tǒng),、中奧陶統(tǒng),、上石炭統(tǒng)、 下二選統(tǒng),、上二疊統(tǒng)和侏羅系,,以及侵入于上述地層之中侏羅紀的花崗閃長巖。各時代地層 大多為整合接觸關系,。
只在下寒武統(tǒng)昌平組與青白口系景兒峪組之間,、 中石炭統(tǒng)本溪組與中 奧陶統(tǒng)馬家溝組之間為假整合接觸關系,侏羅系則與下伏地層成不整合接觸關系,。 巖石 實習區(qū)可觀察到的主要以沉積巖為主,,在沉積巖下部可看到少量變質巖露 頭,只有在斷層或斷裂中可看到傾入的巖漿巖,。這主要以觀察的地點有關,,因為 我們的實習地主要在公路旁,,看到的巖石以開路時切開的巖石露頭為主。其余地 點基本為植被和泥土覆蓋,。
一,、沉積巖
1、碎屑沉積巖:
區(qū)內碎屑沉積巖主要有礫巖,、砂巖,、粉砂巖、砂質頁巖,、頁巖,、泥巖和一些 火山碎屑沉積巖等,分布廣泛,,形成時代為太古代至新生代,。
2、化學沉積巖 區(qū)內化學沉積巖主要有灰?guī)r,、白云巖和硅質巖等,。在區(qū)內主要分布于百花山 向斜的兩翼。其形成時代主要是:薊縣紀,、青白口紀,、寒武紀、奧陶紀等,。
二,、巖漿巖
京西巖漿巖出露面積較大,主要可以分為深成侵入巖,、淺成侵入巖和噴出巖 類,,均形成于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深成侵入巖是區(qū)內分布廣泛,,主要為中性 到酸性巖體,,從南到北都有出露。區(qū)內出露較大的巖株有房山巖體,、靈山巖體等 及與之相伴形成的巖枝,。
淺成侵入巖主要是和深成侵入巖相伴形成的一系列的巖 墻、巖床,、巖枝等,,從基性到酸性均有發(fā)育。
三,、變質巖
變質巖巖類較為復雜,,主要有大古界基底變質雜巖,顯生宙的區(qū)域動力變質 巖類和熱接觸變質巖類,。
太古界變質雜巖大面積出露于實習區(qū)南西部,,其它地區(qū)則零出露,。主要巖性 有片麻巖、斜長角閃巖,、變粒巖組成,,并受到中等到強烈的混合巖化作用,形成 了各種類型的混合巖,。動力變質巖主要發(fā)育在各類斷層帶中,,主要巖性有各種變 余糜棱巖、糜棱巖和斷層巖等,。區(qū)域變質巖類分布廣泛,。主要有板巖、干枚巖,、 片巖,、片麻巖和變質砂巖(礫巖) 、大理巖等,。在與各類巖體的接觸部位,,還發(fā) 育各種類型的熱接觸變質巖類。
地質構造
一,、斷裂構造
1,、北東向斷裂 主要包括紫荊關深斷裂帶和懷柔淶水斷裂帶及其伴生的小斷裂, 是區(qū)內主要斷裂,。
北東 向斷裂主要變形時期為晚侏羅世,,后期新生性、繼承活動性明顯,。斷裂活動控制了晚侏羅世 及白堊世侵入巖體及早白堊世火山沉積盆地的分布和發(fā)展,。
2.北東東向斷裂
北東東向斷裂與北北西向斷裂相互交切而呈棋盤格狀,一般規(guī)模不大,,長幾 km 至十余 km,總體走向北東 60~70°,,斷面緊密,、平直,斷距很小,,主要形成于侏羅紀末,,是上述 北東向主斷裂共生的斷裂。斷裂性質呈左行壓扭性,。
3.北西-北北西向斷裂 本組斷裂一般規(guī)模不大,,長幾 km 至十余 km,區(qū)域上個別可達上百 km,,主要變形時期為 侏羅紀,,是前述北東向主斷裂共生的斷裂,,并與北東東向斷裂配套。斷裂性質呈張扭性,。
二,、褶皺構造
北京西山的褶皺構造較為發(fā)育, 軸向主要為北東東向至近東西向,, 主要有:
百花山向斜,、 九龍山(三家店)向斜、馬鞍山(谷積山)背斜和北嶺向斜等,。
1,、百花山向斜 百花山向斜分布于北京西山中部,呈北東-北東東向展布,,核部地層為侏羅系火山巖,, 兩翼分別為古生界和元古界;兩翼地層傾角約 30?,近對稱分布,,軸面直立,。褶皺的北翼與 西南部為斷層切割及燕山期巖體侵入改造, 表明其形成于巖體侵入前,, 區(qū)內零星發(fā)育的白堊 系沒有卷入褶皺,,因此褶皺形成于中侏羅世后,白堊紀之前,,是印支運動一燕山運動早期的 產物,。
2、九龍山(三家店)向斜 九龍山向斜分布干百花山向斜東部,, 呈近東西向展布,, 與百花山向斜的構造特點極為相 似,二者為同期構造作用下形成,。核部地層為是侏羅系火山巖,,兩翼主要為古生界;兩翼地 層傾角約 30°,近對稱分布,,軸面直立,。
3、馬鞍山(谷積山)背斜 馬鞍山背斜分布于九龍山向斜與北嶺向斜之間,, 呈北東東或近東西向展布,, 核部地層為 薊縣系霧迷山組,兩翼分別為青白口系,、寒武,、奧陶系和石炭、二疊系,。在橫剖面上,,背斜 總體成箱狀,,兩翼較陡而頂部平坦,總體向東傾,。
實習總結
這次地質實習,,我們結合理論學 到了很多實際知識。通過實地考察,,對課本所講的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開 闊了視野,知識從感性認識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更體會到 了野外地質工作的無限樂趣與艱辛。觀察了各種地質現象并積累了許多地質,、地 貌方面的材料,通過親身實踐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實現了理論與實踐 的結合。老師以自身豐富的經驗與學識,,像我們講述了各種地質知識與現象,,在 他們身上體現了務真求實、 精確嚴謹一絲不茍的教學風格和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的 人格魅力,,我學到了寶貴的知識,,鍛煉、提高了我們野外實習,、考察的能力,,為 我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通過實習,,走進了大自然,,走進了實地,是我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自然的 偉大,,人的渺小,,是我們對地質地貌學有了更大的興趣和好奇。是我們在書本上 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到了一起,,對理論知識起到了加深鞏固的作用,。
這次實習,沒有像往年那樣選擇__縣,,而是不遠千里的前往內蒙古__市,參與到__礦區(qū)控制及地形測量的工程當中,。相比于以往的教學型實習,,真正的工程(實習)顯然能夠更好的體會所學到的知識。事實也確實是如此,,通過這次實習,,我真正的體會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測區(qū)屬于呼倫貝爾草原的一部分,動植物種類較少,,地勢較為平坦,,地貌相對簡單,但在這實習的十多天里還是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艱辛?,F在細細想來,,那十多天的經歷,雖然艱苦,,但卻學到了很多,,不僅僅是測量的實際能力,更有面對困難的忍耐
測量學首先是一項精確的工作,,通過在學校期間在課堂上對測量學的學習,,使我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理論的測量學輪廓,,而實習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理論與實際工程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工科的特點,。測量學是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以及地面點位的科學,,從本質上講,測量學主要完成的任務就是確定地面目標在三維空間的位置以及隨時間的變化,。在信息社會里,,測量學的作用日益重要,測量成果做為地球信息系統(tǒng)的基礎,,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間位置信息,。構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礎地理信息系統(tǒng)及各種專題的和專業(yè)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統(tǒng)一標準,,可共享的測量數據庫和測量成果信息系統(tǒng)。因此測量成為獲取和更新基礎地理信息最可靠,,最準確的手段,。測量學的分類有很多種,如普通測量學,、大地測量學,、攝影測量學、工程測量學,。作為測繪工程專業(yè)的學生,,我們要學習測量的各個方面。測繪學基礎就是這些專業(yè)知識的基礎。
通過這次實習,,鍛煉了很多測繪的基本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全站儀的用途,,熟練了全站儀的各種使用方法,,掌握了儀器的檢驗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對數據的檢查和矯正的過程中,,明白了各種測量誤差的來源,其主要有三個方面:儀器誤差(儀器本身所決定,,屬客觀誤差來源),、觀測誤差(由于人員的技術水平而造成,屬于主觀誤差來源),、外界影響誤差(受到如溫度,、大氣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又時時處于變動中而難以控制,屬于可變動誤差來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測量結果錯誤,,最大限度的減少測量誤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儀器選擇上要選擇精度較高的合適儀器,。
(2)提高自身的測量水平,,降低誤差水平。
(3)通過各種處理數據的數學方法如:距離測量中的溫度改正,、尺長改正,,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等來減少誤差。第三,,除了熟悉了儀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誤差的來源和減少措施,,還應掌握一套科學的測量方法,在測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測量原則,,如:“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級到低級”的工作原則,,并做到“步步有檢核”,。這樣做不但可以防止誤差的積累,及時發(fā)現錯誤,,更可以提高測量的效率,。通過工程實踐,真正學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對測量儀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練,,學會了數字化地形圖的繪制和碎部的測量等課堂上無法做到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動手和動腦的能力,,同時也拓展了與同學的交際、合作的能力,。
一次測量實習要完整的做完,,單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和構思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小組的合作和團結才能讓實習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而這些,,就是在測量之外所收獲的了。小組成員的合作很重要,,實習小組的氣氛很大程度上影響實驗的進度,。在去滿洲里之前,所有人的熱情都相當高,,不僅僅是對測繪的外業(yè)感興趣,,更多的是對草原的向往。但在經歷了二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后,,我自己的熱情已被疲勞所掩蓋,,雖然第二天不是必須去草原,但我依然堅持上了山,,就是想先看看測區(qū)是什么樣子,。坦率地說,在這次實習之前,,我甚至連“測區(qū)”這樣基本的專業(yè)詞匯都缺乏感性認識,。在工程正式開始之后,每個組(全站儀)都有一位老師和四位學生,,老師不但要做好小組的管理工作,,還要對我們及時指導。在最初幾天的新鮮感過后,,每天重復而乏味的翻山越嶺的體力勞動讓很多人怨聲載道,,說實話,我也是如此,。但工程本身的性質又不允許工期的延后,,所以不得不繼續(xù)早出晚歸。其實現在想來,,也許絕大多數工作都是如此,,這更多的只是從未有過的疲勞所帶來的壓力。
由于各種原因,,我們組很少能夠全員的上山,,所以工作進度難免有了些影響,但最終也能夠正確地完成了任務,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對于測量來說,,確實沒有一個人的英雄,只有做好合作——包括本小組內部和各小組之間,,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在草原上,我們經歷了陽光的暴曬,,帶走了黝黑的皮膚,,挺過了狂風和冰雹,全部物品和人員均安然無恙,。在工程的最后一天(8月7號),,我病倒了。發(fā)燒和腹瀉讓我無法堅持到山上,,所以只能休息,。沒有善始善終,讓我很是遺憾,。但就整個實習過程來說,,此次外業(yè)實習的每個步驟都以了然于胸,對于書本上的知識已基本掌握,,這樣來講,,也就沒有太多的遺憾了。從這件事上我了解到,,身體對于一個人來講是多么的重要,。還有對數字化成圖軟件的使用感受。我們所用的是南方測繪公司的cass5.1軟件,。這是一款以autocad 2002為基礎開發(fā)的專業(yè)測繪成圖軟件,使用方法簡單,,成圖速度快,功能方面也足以滿足實際需要,。但軟件穩(wěn)定性稍有不足,,成圖錯誤較多,可能在成圖時為追求速度而簡化了計算過程,。通過內業(yè)實習的數據整理和作圖,,將課堂上所講的知識和實際應用結合到了一起,又一次感受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這次實習讓我體會到了外業(yè)的艱辛,內業(yè)的耐心,,工作的細心,,甚至還有了對建國初的測繪人員的敬畏之心,。鍛煉了實際的能力,讓我在未來面對選擇時更有信心和勇氣,。感謝__老師給了我們參與這次實際工程的機會,,同時也要感謝__大學的__老師對我們組十多天的耐心指導
為了讓我們土木專業(yè)的學生多了解一些當前比較普遍的建筑形式及建筑方法,磨練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的毅力及勤看,、勤問,,勤思,勤學的習慣,,把我們從理論的殿堂帶入實踐的前線,為了讓我們下學期更好的學習專業(yè)知識,,在小學期學院組織我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了五天的土木專業(yè)認識實習,。
(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第一次,親身感受到土木工程是一門大學問,,有很多很多的知識,。我還是個連土木工程門都沒進的無知學生,要學的很多,,要做的很多,,今后的時光應該是自己發(fā)奮讀書的日子,是努力求索的日子,。
(二)從理論到實踐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我們的第一天第一站一座拱橋的施工現場,謝老師問:“這座橋的拱是雙曲線,,還是拋物線,。”記得當時我的大腦一片空白,,我并不是不知道,,但是沒有馬上反應過來,為什么呢?沒有意識,,沒有將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意識,。以后,要多加努力,,大學不是高中,,要學真本事,能把課本上的東西運用到實際中去,,并有所創(chuàng)新,,才能算是真正學會了,,才是真正的本事。
(三)要想學好,,先要“三勤”,。
在許多工地,特別是__開發(fā)區(qū)房建工地,,工地技術人員等給我們最多,、最寶貴經驗就是“三勤”,勤看,、勤問,、勤思。對各工地,、工程,,要多留心看,施工技術,、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等要多留心看,另外,,就是對于專業(yè)書籍等要多看;對發(fā)現的問題和不太清楚的地方要多問,,問技術人員,問工人師傅,,總之,,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問題解決好,,搞清楚;對于任何問題,、任何方法等,都要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不要把問題留給別人去解決,,不要簡單的照搬別人的方法,思考是進步的捷徑,。
(四)學真本事,,有自己的一技之長。
這次老師和工地技術人員,,讓我記憶最深的話就是“學真本事,,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不要死鉆課本,,但也不要脫離課本,,聯(lián)系實際,要把本事真正學到手,,學過的就要能用的上,,能在將來的崗位上,,施展自己的本領。要有自己的特長,,用工人師傅的一句話就是“一招先吃遍天”,,要有自己的奪人之處,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五)搞工程要能吃苦,,要有耐力。
一個連陽光都見不得的人,,會有什么作為呢?一個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的人更不會有什么作為。這次實習我的又一收獲,,就是自己的毅力,,又得到了一定的鍛煉,為將來更好的走上工作崗位,,準備了一份適應力。
時間已經是秋天,,天氣還是挺熱,,作為實習的第一天,首先進行的是實習前的動員,,老師簡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實習的內容,。下午,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們集體觀看了一些影視資料,,了解了很多不良地質現象,如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還觀看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等作為課本知識的補充,,使我們不用外出就了解了各種地質現象發(fā)生的原因,經過和后果,,還了解了一些預防這些地質現象發(fā)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們增強了對地質現象的認識。還有觀看了常見的造巖礦物,,巖石的產狀,,結構和構造,了解它們的工程地質特征,,雖然影片不是很清晰,,大多是七八十年代拍的,,但看完之后還是增進了我們的工程地質專業(yè)知識。
今天天氣晴朗,,在觀看完影片資料,,使我們對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之后,開始學習閱讀工程地質圖,。為使我們能了解不同傾斜程度(水平,、傾斜、直立)地層,、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老師詳細講解了水平巖層、傾斜巖層,、直立巖層,、褶皺構造、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但是人太多,,都圍在老師身邊,老師講話的聲音又不是很多,,所以聽的不是很清楚,,結合實習指導書的內容和聽到的一部分,大致還是學會了從地質圖上閱讀各種地質現象,,分析地質現象的分度規(guī)律,,還掌握了對褶皺、斷層,、不整合構造和巖漿巖侵入活動地區(qū)地質圖的分析方法,,從有地質構造圖的地質圖上繪制示意地質剖面圖的方法,根據地質圖分析區(qū)域地質發(fā)展史的方法,。
在觀賞的過程中,,由于人太多,我們走散了,,沒有跟上我們班那隊,,而是跟錯了另外一個班的老師,我們來到了浴仙池,,聽老師說,,這是一個由降水和地表水在巖層低洼處積成的小水池,水池經人工處理呈橢圓形狀,,在水池靠壁的一側,,是一尊用白色石頭雕成的塑像,有點像天龍八部里的神仙姐姐的雕像,,那神仙姐姐在解頭上的發(fā)簪,,正準備沐浴,,浴仙池有此得名。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發(fā)現水池四周的砂質巖石經過長年日曬雨林風吹,,野生物生長,其風化程度強烈,,部分巖石表面已經出現破碎削落,,巖石下部的巖石碎片風化成粉粒,堆積成土狀,,其工程地質性質極差,,這種風化成土的巖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礎持力層。
我們跟著老師繼續(xù)走,,走到了池,,可惜池里已經沒有蓮花了,只有魚在游來游去,,自由自在的,,倒也風流快活,池亭臺軒榭,,走廊,,小橋與山間巖石相映,在高高的巖石壁上留在一首詩詞“多少樓臺次第成,,蓮花燕子紀朦朧,。眼前無限獅洋浪,,不發(fā)千秋水上名”,。在蓮花池后面的巖石上豎立著一尊用白玉雕成的觀音像。
再往前走就到燕子巖了,,燕子巖由兩片高高的巖石組成,,兩片巖石本為一體,經古人采石將下部鑿開,,兩片巖石高聳在胡面上,。燕子巖頂上還建了個觀光亭,看上去很危險,,巖石上有一道傾斜節(jié)理,,但這兩快巖石卻歷經千年而不倒,實在讓人嘆為觀止,。與燕子巖相連的就是古采石場了,,這個采石場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采石場的懸崖峭壁,,奇巖異洞,,似乎以鬼斧神工開鑿而成,,其以“人工無意奪于天工”的石景奇觀聞名于世,是國內旅游和科研價值的“人工丹霞”奇跡,。古采石場巖體水平層理構造明顯,,傾斜節(jié)理尤為突出,其寬度大長度長,,采石場底下由于地勢低而形成洼地,,長年積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一天的實習就這樣結束了,,原本打算把實習當游山玩水的我卻發(fā)現有收獲,,這是一個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加強我們對這門課程的了解,,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看來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還要感謝老師的細心指導。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對要考察的對象要事先做一定的了解,,事先做好準備,,就不至于到時不知所措。
★
大學畢業(yè)生實習報告格式
★2021年土木工程專業(yè)生產實習報告總結
★大學畢業(yè)生實習報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