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我家的傳家之寶作文6篇一
《傳家》一書分春夏秋冬四冊,我選了春秋來看,,是最喜歡的季節(jié),也是帶著香氣和色彩的季節(jié),。在這兩個季節(jié)不停地循環(huán)往復,,在春去秋來的年復一年中,留下了人們關于生活吃穿住行的細節(jié),,這些美好被時間醞釀,、踐行和打磨,流傳進人們的血液,,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和藝術,,讓人眷戀,感到溫暖,,產(chǎn)生歸屬感,。文中生活著的細節(jié),在每次呼吸中都想要留住此刻的心情,,感同深受,。我們對于日子的計算就在一個又一個節(jié)日中度過,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這些節(jié)日點綴了一年又一年,。
四五歲的時候元宵節(jié)對我來說就是拉著兔子燈跟在父母后面看燈會,,兔子燈的車轱轆在地上滾著,我明明知道它就在身后,,卻還要時不時回頭看看小兔子,,生怕它走丟,,但過完節(jié)兔子燈也神奇的消失在了元宵節(jié)的這天,,我也不會再想起來。下一年的元宵節(jié),,我仍要纏著母親再買一個兔子燈,,直到某一年母親不同意,母親告訴我,,你長大了,,那是小孩子才買的,于是我就只能眼巴巴的看著遛著兔子燈的小小孩,,努力理解長大這兩個字,。
高中的時候,學校里寒假上來會有掛燈籠猜燈謎包湯圓的校園活動,,燈籠要在假期里做,,我記得外公替我糊了紅燈籠,老一輩的人總是讓我覺得很神奇,,糊燈籠糊風箏做秋千做木馬,,似乎就像哆來夢什么都可以笑瞇瞇的變出來。寒假上來,,收上來的燈籠圍著小池塘一圈,,中午課間總有人圍著瞅,各種形狀材質(zhì)都有,,令人嘖嘖稱奇,。正式元宵節(jié)那天,住宿的同學以及想要留下的圍在一起搓面粉包湯圓,,臉上鼻子上都是面粉白糊糊的,,最后下在鍋里肉是肉,皮是皮,,做的記號全都認不清了,,撈起來管是誰做的,吃出奇妙的幸福感,;挽著好友從這個教室到另一個教室一個燈謎都猜不出,,全靠手機來百度,,扯下燈謎排隊去抽獎,每人嘴里叼一根棒棒糖,,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些被考試包圍的煩惱的學生時代,,竟然有那么多圍繞著節(jié)日的活動。
大學的時候也和好友在操場上放過孔明燈,,那隨風飄著忽閃忽閃的黃色小燭苗帶著已經(jīng)回想不起來的愿望飛得那么高,,高到愿望下一秒就能被神明聽到,。而這些傳統(tǒng)的活動,,又因著淵源,追溯歷史而有了不可思議的過去,,那些故事或真或假,,唯有與節(jié)日相關的食物物件留了下來,但也在歲月的變遷中和上了各自的糖衣,,有了派系之分,。
大地回春之際,萬物復蘇,,即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清明,,代表掃墓祭祀之禮的上巳節(jié)便是在這樣氣清景明的美好春日,于是上巳節(jié)的掃墓?jié)u漸融合了全家踏春的習俗,。清明時節(jié)又與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jié)相近,,繼而又賦予了清明獨特的冷食文化。清明就這樣從一個節(jié)氣變成了一個節(jié)日,,形成了寒食禁火,,祭奠先人的風俗傳統(tǒng)。對我而言,,了解傳統(tǒng)文化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古人在清明既墳前禱祝,掛紙燒金,,祈安求福,,謝恩還愿,又踏青探春,,折柳相贈,,蹴鞠秋千,與親朋好友不虛度春光,。哀思先人的同時不忘珍惜當下,,這就是古人的大智慧。
對于鬼神之說總是會有些膽怯,,傳說中元節(jié)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所以一到中元節(jié),,父母總會叮囑我早早回家。家中沒有過鬼節(jié)的傳統(tǒng),,但因著常會在旅行中去寺廟,,也知道佛教中也把中元節(jié)稱之為盂蘭盆節(jié),可解先亡倒懸之苦,,關于“目連救母”的故事和普渡的習俗在《傳家》秋冊中也寫的十分詳細,,細細讀來也很有趣。
書中寫到放河燈,,我想起在泰國旅行的時候曾錯過一次放水燈的禮佛法事,,同行的朋友向我描述,水燈中間,,插有香燭,、鮮花和彩色的小紙旗,,以表示禮佛,,也有在水燈上放數(shù)枚硬幣,表示布施,。虔誠的人們慢慢將整個河面點亮,,照亮河中央高地上的佛祖,連帶著佛祖腳下的流浪狗都帶上了一絲佛性,。
有時候人走不遠到不了或者回不去的地方,,書卻可以讓你了解那些因封建迷信而逐漸邊緣化的節(jié)日以及因動蕩年代而導致的文化斷層,讓你更深刻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深廣,?;蛟S那些祭祀活動不再轟轟烈烈,但就像書中說的那樣“有一顆虔誠的心,,勝過一切凡俗的外在供奉”,。
神神鬼鬼的節(jié)日,書中描繪的很多風俗會讓我覺得新鮮又好奇,。關于中秋,,無論是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等月宮的傳說,,還是古詩文中望月思鄉(xiāng),、對月獨酌的愁思,對我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我想對中國人來說八月十五望著頭頂?shù)囊惠唸A月,,伴著桂花香吃月餅是一種流于血液的情結(jié)。年歲賦予每個人更多的是責任以及無法言說的身不由己導致的離別,,但當每一年的此刻,,抬頭望向那一輪明月的時候無論多遠,,咫尺天涯。我想,,讓思念有了寄托的方向,,讓遠行的人記得回家,這就是中秋節(jié)的意義所在吧,。
閱讀《傳家》一書的春秋冊,,既勾起了不少歲時節(jié)慶相關的記憶,也增加了很多關于食物的制作相關的飲食文化知識,,以及器物紋飾相關的匠心手藝知識,。節(jié)日之于現(xiàn)代人,更多的就是團聚,,各種各樣的習俗及飲食文化增加了儀式感,,讓靈魂不在孤獨空洞,有了根脈,,尊孝禮義在神鬼傳說中內(nèi)化成為人處事的準則,。在路過春花秋月的同時, 也增加了我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我覺得增加了自身的底蘊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