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祠堂捐款倡議書稿篇一
常言道:“子孫孝則祖祠興,,祖祠興則宗族榮”。祠堂是宗族團結和力量的重要體現(xiàn)與象征,。建宋氏宗祠可上敬祖宗,,下貽子孫,既神圣,、莊重,、光榮,又艱巨,、艱難,、艱苦。眾人深知:祠難建,,難于上青天,。沒有上百萬,宗祠不可從天而降,,建祠永遠是個空想,、幻想。
但我們堅信:建祠難,,宋氏后裔不畏難;建祠難,,宗族同心必勝難;自己事,自己辦;家族事,,全族辦,。不靠天,不靠地,,只靠族人敬祖孝心建宗祠,。只要族人三天少抽一包煙,五天少飲一杯酒,,十天少打一牌,,稍勤稍儉,日積月累,,愚公移山,,必能籌資上百萬,實現(xiàn)破難“上青天”,,圓滿實現(xiàn)宋氏族人建祠心愿,。
當今逢盛世,富而思源,、重禮,、存孝、布德。我族人念及我偌大一個宋氏家族,,祖宗亡靈無棲息之所,,子孫祭祀無拜謁之堂,族中議事無聚集中心,,曾幾次商議建祠之事,。幸蒙我族中商業(yè)巨頭傳東、企業(yè)名家傳滔二位事長顧念根本,,開明紳士,表態(tài)頂力資助,。這可是難逢的機遇,,仙洪宋氏家族宗祠修建理事會決定:在福宗公祖碑之基,沔城水府廟之旁,,向江北路擴展購買莊基地作牌坊,。按照一般建筑風格構造,內設祖宗神靈,、祭祀大廳,、聯(lián)誼會館于一體,重新修建“宋氏宗祠”,。既用于祭祀先祖,,敬孝執(zhí)禮之場所,又用于親情聯(lián)誼聚會,、傳播科技文化信息,、移風移俗、建設精神文明的社區(qū)文化中心,。結合打造人文景觀,,創(chuàng)新旅游發(fā)展環(huán)境,既有利于家族,,亦有益于社會,。但是工程較大,所需時間會很長,,耗資也會很多,,用人之廣,難度之大,,需我族中之人合力方能解決,。
為此,特作倡議如下:
1,、堅持家族事業(yè)至高無尚原則,。凡族中人員不分男女,人人有責,均有義務為家族建祠捐資盡力,,排憂解難,,奉獻愛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2、堅持殷實富裕家庭重舉原則,。族中率先勤勞致富的重點大戶或個人,,應思知恩圖報,效仿先賢,,大孝舉義,,重金贊助,,彰顯功德,,流芳百世。 錢多的多出,。錢少的少出,。
3,、堅持族中骨干模范帶頭原則,。凡理事會理事,、各支族長,、房長,及社會各界公職人員和工商企業(yè)知名人士,,在積極做好宣傳發(fā)動的同時,,應以身垂范,帶頭捐贈資助,,真情奉獻,。
4、堅持貢獻大小分類表彰原則。凡為建祠捐資奉獻者,,均永久記檔,、刻碑表彰,。
5、堅信有廣大族人和旅外宗親的踴躍捐資支持,,宗祠建設工程上馬奠基有期,、竣工落成指日可待,。
各位宗親:光前裕后,,人子之責;
積德行善,人生快事;
揚名千古,,丈夫作為!
切勿錯失良機,,愧對先祖,貽笑后人,,為一時之不決而抱憾終身!
順??蛋残腋#f事如意,,羊年大發(fā)!
祠堂捐款倡議書稿篇二
尊敬的葛氏族親:
木有本,,水有源,尋根問祖人之常情,。氏始祖仲山公來吾村立基發(fā)源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經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興旺,。
前輩曾修建祠堂一座,逢年過節(jié),,上香進禮,,緬懷先人,,激勵后代,成為我族神圣的殿堂,。
只可惜現(xiàn)在年久失修,,后墻已崩,如不及時修繕,,我們的列祖列宗就無棲身之地,,飽受風雪之苦;追先賢念祖德,只能面對遍地瓦礫,,傾聽斷墻殘壁在向世人傾訴自身的不幸遭遇,,上愧對先祖,下愧對子孫!
“衣食足而知榮辱”,,逢盛世百廢俱興,,居安思祖之情順勢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經地義,,無可厚非,許多熱血族人寢室難寧,,“葛氏宗祠修建理事會”已經成立并開始工作,,全面的集資動員正式啟動!
撫養(yǎng)子女可朝朝夕夕,孝敬父母可歲歲年年,,然建祠安祖百年難遇,,它是先祖神靈的召喚,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
經多次預算修建祠堂需要資金100萬元以上,,由于資金有限,故此正式向族人發(fā)出倡議:懇切希望葛氏子弟積極行動起來,,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出錢出力,,齊心協(xié)力,,我們都將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以告后人,。
不論捐贈多少,,款項用于何處,都將張榜公布,。希望廣大族人共同努力,,眾志成城,完成修建宗祠之大業(yè),。
捐款人請留下您的詳細地址,,姓名及捐款數(shù)額,。
謝謝您的支持!
我們的聯(lián)系電話:0563-843___20563-84___81
137___265230563-8___730
0563-___0829
捐款賬號:1002021896___000049
開戶行:
此致!
敬禮,!
績溪縣家朋鄉(xiāng)汪家店村葛氏祠堂重修理事會
二00九年十二月一日
祠堂捐款倡議書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宗親:
為弘揚中華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讓葉氏后裔勿忘吾祖,。
特倡議修建梅州“葉氏宗祠”,。
宗祠是宗族血脈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標志,。
宗祠不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所,,而且是宗族組織開展活動的地方,更是宣傳姓氏文化的重要場所,。
興旺的家族,,四時祭享,香火不斷,;衰敗的宗族,,則宗廟殘頹,香火斷絕,。
古代宗祠被視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梅州葉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欣逢盛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我們富而思源,思祖敬宗,。
鑒于眾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繼建起了規(guī)模宏大的宗祠,,我梅州葉氏古往今來對國家對社會有著卓越貢獻,有著厚重傳統(tǒng)美德,、家族昌盛,,又豈能落后于他姓?為此我們倡議集我葉族之力,,在祖地梅州修建一座“葉氏宗祠”,,對歷史上各個時期作出突出貢獻的葉氏先祖建祠紀念,可謂既順應了時代潮流,,也符合廣大葉族人的心愿,。
鑒于葉氏宗祠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祠堂建設工程投資巨大,希望全體族親眾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獻策,慷慨解囊,,踴躍捐資,,廣種福田,上酬祖恩,,下蔭子孫,!敬請全體宗親互相轉告,續(xù)薪助火,,添磚加瓦,。
修建宗祠,裔孫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為彰善舉,凡捐款者,,鐫勒于宗祠芳名榜上,,流芳百世,德昭后代,!
梅州葉氏宗祠籌建委員會
20xx年xx月xx日
祠堂捐款倡議書稿篇四
尊敬的易氏族親;尊敬的異姓族親:
木有本,,水有源,尋根問祖,,人之常情,。易氏始祖來我們村立基發(fā)源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興旺。前輩曾于九十年代初在易氏宗祠的原址旁重建祖堂一座,,前輩們的義舉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現(xiàn)在易氏祖堂年久失修,,歷經風雨,,已成千倉百孔,破爛不堪,,急需修繕,。新易氏祖堂建成后紅白喜事將可在祖堂舉行,我們村其他姓族經應召同志提議如不嫌棄也可在易氏祖堂舉行紅白喜事,。
“衣食足而知榮辱”,,逢盛世百廢俱興,,居安思祖之情順勢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經地義,,無可厚非,許多熱血族人寢室難寧,,“易氏祖堂重修理事會”已經成立并開始工作,,全面的集資動員正式啟動!
通過理事會多次和議,準備在我們村北面洗衣唐旁新建一座長18米,,寬9米,,約200平方的上下兩重祖堂,工程款控制在30萬元左右,。我們村是一個雜姓村,我們易姓男丁約有180個左右,,按每個男丁1000元計算總數(shù)為18萬元,,但即便如此,我們修建工程的資金缺額仍十分大,。
為解決資金缺口,,完成義舉,經理事會商議,,再次向族人發(fā)出全面倡議:懇切希望易氏子弟積極行動起來,,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出錢出力,,齊心協(xié)力,,我們都將在重建之中刻石留名,,以告后人。不論捐贈多少,,款項用于何處,,都將張榜公布,。希望廣大族人共
同努力,眾志成城,,完成修建祖堂之大業(yè)。另,,我們將在祖堂修繕完成后,召集父老族親,,相聚一堂,為家鄉(xiāng)建設,,振興家族,,建言獻策,,再創(chuàng)輝煌!
附易氏祖堂重建理事會成員名單:
名譽會長:易應召
會長:易應友13995995290 07148820347
副會長:易洪元易洪林易應焱
成員:易洪勝易應炎易應國易應火
易洪才易應水易佑勝易細州
大冶市保安鎮(zhèn)易氏祖堂重建理事會
二0xx年十一月五日
祠堂捐款倡議書稿篇五
人之有本,木之有根,,水之有源,,飲水思源。
追先賢,,念祖徳是我們共同心聲,。
多年來,宗親族人們清明培修祖墳,,為后嗣子孫們留跡,,暢談宗族家史,凝結千載情誼,,發(fā)楊民族文化,興旺家族事業(yè),。
但社會在發(fā)展,,多處祖墳被規(guī)劃開發(fā)毀于一旦,各姓氏祖墳都在局部誚失,,要想長久的祭拜祖先神靈,,必須要重建祠堂,把xx家族內各家各戶的先輩神靈歸于一處祭拜,,這樣才能達到我族長盛不衰,才能達到子孫孝則祖祠興,,祖祠興則家族榮,。
修建祠堂作為xx族人祭祖告天,重教訓導之基地,,力求我族團結和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明并舉,家庭與民族復興同行,。
現(xiàn)經眾多xx后裔提議,由重建籌備處確定,,河間郡敦倫堂渞氏祠堂在懷寧縣馬廟鎮(zhèn)楓林社區(qū)雙橋村民組,原水竹庵處建立,。
定于農歷20xx年十一月十二日卯時動工。
圖紙設計,,預算書均由安慶國家二級工程預算,預算結果約為150余萬元,,現(xiàn)人口集資大約50余萬元,,尚缺資金100萬元左右。
為此特向xx眾位后裔發(fā)出倡議,,為振興家族事業(yè),,光宗耀祖,,希望各位宗親鄉(xiāng)賢,,慷慨解囊,踴躍捐款,。
凡捐款者,,將給予各種榮譽以表感謝!
捐款5萬元以上者,在祠堂內掛高級匾額留念,,發(fā)高級榮譽證書,下屆修譜立傳贊記載并公布捐款數(shù)字,,以留后人敬之,另刻專碑紀念,。
捐款1萬元以上者,在祠堂內掛等級匾額留念,,發(fā)等級證書,,下屆修譜立傳贊記載并公布捐款數(shù)字,刻等級碑紀念,。
捐款1千元以上者發(fā)等級榮譽證書,,下屆修譜記載并公布捐款數(shù)字,,刻碑紀念,。
捐款小額者刻碑記載,,下屆修譜記載并公布捐款數(shù)字。
捐款方式:自倡議發(fā)出之日起,,即請大家踴躍捐款,,可交各房負責人收,也可直接交籌備處,。
由收款人出[xx重建祠堂捐款專用據(jù)],,蓋有xx宗祠公章有效。
昔日祖先創(chuàng)業(yè)功勞,,今朝后輩建祠徳行高,。
回報社會,造福子孫后代的時刻到了,,我們真誠的倡議,,必然會引起熱烈的響應,我們認為職位不分高低,,能力不分大小,,行動不分先后,,捐款不分多少,有你的善舉,,重建工作必然會取得可喜的成績,。
祠堂成功也有你的一份功勞,始祖祠堂將會變得更加輝煌,。
在此對所有熱心貢獻,,慷慨解囊的宗親致以衷心感謝!
xx祠堂重建籌備處
20xx年x月x日
祠堂捐款倡議書稿篇六
宗親:
你好!
由中華亓氏聯(lián)誼總會籌委會倡導修建的亓氏宗祠一期工程就要竣工了,,計劃在今年5.1長假期間舉行中華亓氏第一屆尋根祭祖懇親大會,,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萊蕪亓氏自元末從江淮遷至萊蕪已經有近七百年的歷史,,人口從當初的一家人發(fā)展成今天擁有20萬人的大家庭,。
從掌握的資料看,目前所有生活在國內外的亓氏都是始祖士伯祖的后人,,因此,,萊蕪被視為中華亓氏發(fā)源地已毋庸置疑,這是由亓氏家族的特殊歷史所決定的,。
2001年我們《亓氏族譜》完成第七次續(xù)修之后,,有不少外地宗親踏上了回萊尋根之旅,但是隨著續(xù)譜臨時辦公室的解散,,不免讓回來尋根的宗親無落腳之地而產生失落之感,。
2021年10月,由部分亓氏宗親代表聚會萊蕪,,召開了成立中華亓氏聯(lián)誼總會和修建亓氏宗祠兩項內容的籌備會,。
會議決定祠堂建在萊蕪八景之首的蒼龍峽旅游區(qū),籌備會上一致推舉由《亓氏族譜》第七次續(xù)修負責人亓克德,、亓克寶二人負責兩項內容的籌備工作,。
位于高莊街道境內的蒼龍峽是萊蕪舊八景之首,名勝古跡,,碑林石刻,,自然風貌,氣勢恢宏,。
上億年前形成的自然景觀讓無數(shù)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明代,,一門九世祖亓詩教辭官后隱居蒼龍峽,,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昔日,,峽東岸的白衣廟內鐘聲悠揚,,吸引著無數(shù)虔誠的善男信女前來祈福納祥,。
聳立的古塔,神秘詭異的傳說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
從2004年至今,,蒼龍峽旅游開發(fā)公司投資上千萬元對資源進行綜合開發(fā)利用,景區(qū)建設初具規(guī)模,,佛光輝映的禮佛寺香煙裊裊,,游人如織。
祠堂建在峽口上端,。
祠堂東面,,蜿蜒的魯家河像一條玉帶從身邊流過;西面倚嶺,,蟒道山余脈繞過祠堂與峽口相接,;u型的祠堂地勢,坐北朝南,,遠眺群山連綿不斷;北望大汶河,,市區(qū)景色盡收眼底,。
難怪五臺法師到此駐足嘖嘖稱奇,別怨蒙山大仙蒞臨其境贊嘆稱羨,。
祠堂占據(jù)風水寶地,,昭示著亓氏家族繁榮興旺,瓜瓞綿綿,。
蒼龍峽景區(qū)離市區(qū)8公里,,交通便利,城鄉(xiāng)公交穿梭不斷,。
祠堂在蒼龍峽建設已成為亓氏族人的不二之選,。
祠堂是由泰安市設計院參照泰安岱廟大殿設計。
整個園區(qū)占地20畝,,建筑用地1333平方米,,院內主要建筑由主殿、配殿,、影壁,、月臺、大門和院墻組成,。
建筑用材以黃琉璃瓦蓋頂,,飛檐斗拱。
主殿東西長19.9米,,南北寬11.5米,,高13.9米,。
主殿內安放高3.5米重9噸的始祖漢白玉雕像,階梯式的神臺供奉著一百余位先人的牌位,,東西山墻為高3米,、長18米的大型浮雕長卷,仿古裝飾使整座大殿顯得莊嚴肅穆,、古色古香,。
東廂房5間用于宗親議事之用,西廂房5間主要用于本家族資料的存放和展示,。
祠堂院外主要有長廊,、涼亭和碑林組成。
碑林以功德碑,、藝術碑兩部分組成,,以碑林為載體展示亓氏家族的歷史及輝煌成就。
祠堂整個工程總預算350萬元,,建筑面積預算300萬元,,路橋建設硬化、綠化及配套設施50萬元,。
祠堂于20xx年12月破土動工,,經過兩年多的緊張施工,祠堂主殿,、配殿,、院墻均已竣工,高3.5米,、重9噸的始祖士伯祖漢白玉雕像已晉住祠堂供亓氏后人瞻仰,。
到目前,已完成工程總量的80%,,剩余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中,。
在祠堂建設中,首先得到了塔子村和勸禮村兩委會的鼎力支持,,無償?shù)臑殪籼媒ㄔO提供一切方便,。
祠堂建設政府不撥款,資金來源主要靠我們亓氏宗親捐款修建,。
像本地宗親亓寶勝,、亓秀奎、亓東峰每人捐款5萬元,;亓剛宗親捐款3萬元,;亓傳海宗親捐款2萬元;亓海軍、亓同利,、亓勝波等宗親捐款1萬元,。
特別是在泰安工作的萊蕪籍亓氏宗親接到通知后,74人每人捐款1000元,,并由亓子海,、亓茂華、亓建國,、亓寶林四位宗親組成專門班子到祠堂工地實地考察,。
臨沂盛莊宗親接到通知后組織了47人的尋根團到祠堂工地瞻仰始祖,并捐款2.6萬元,,特別是亓本堂宗親毫不猶豫為祠堂建設捐出1萬元,,并表示再次為祠堂建設做出貢獻。
棗莊感動山東十大人物亓君佩,,拖著殘疾的身子親自驅車到祠堂瞻仰祭祖,,建言獻策;亓蓮之,、亓京會兩宗親為宗祠裝修不計報酬,,積極提供物資支持,家族情結,,讓人為之動容,。
山西宗親興杰、長安,,濟南吳家莊、肥城安紹宗親,、濰坊遠里建華多次到祠堂捐款,。
萊蕪宗親較為集中的村莊如羅漢峪、西五龍口,、大官莊,、西上莊、東方紅,、官廠等村的宗親接到通知后,,紛紛捐款捐物。
目前,,多數(shù)村莊捐款正在進行當中,。
截止目前,籌委會共收到捐款70余萬元,,盡管我們一部分宗親為祠堂建設進行了捐款捐物,,但是,離祠堂建設資金還相差太多,籌委會再次發(fā)出倡議懇請廣大宗親,,特別是有經濟實力的宗親要為宗祠建設慷慨相助,,我們的付出將會讓子孫后代所銘記。
宗祠是一個家族團結和睦的象征,,也是一個客居他鄉(xiāng)的亓氏后人魂牽夢縈的地方,,落葉歸根的傳統(tǒng)理念,始終改變不了宗祠在一個后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宗祠里供奉著家族的先人,,在過去無論是誰,如在百年之后若能奉祀于祠堂之內,,那將是莫大的榮耀,,既是對逝者一生的褒獎,也是對生者孝道的肯定,。
民—國期間,,我們亓氏宗祠里除供奉一至五世祖的牌位外,還供奉著我們家族顯赫的人物,,如詩教祖,、之偉祖等。
本族一般宗親就算你是商賈富戶,,也因種種限制而無法實現(xiàn)把故去的親人奉祀于祠堂之中,。
此次宗祠牌位的請放,籌委會在廣泛征求外地宗親意見的基礎上,,采取傳統(tǒng)請放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辦法,,一致同意采取誰捐款誰受益的做法,經籌委會研究商定,,大殿內除請放二至四世先人的牌位(一世祖有漢白玉雕像)外,,將富余的100余尊牌位,,公開饋贈于為祠堂建設捐款萬元以上的宗親,,捐款宗親可按自己的意愿請放一尊牌位(牌位名諱捐款者可與時更換)。
籌委會將按捐款的數(shù)額和時間為序,,106尊牌位請完為止,。
并對捐款百元以上的宗親留名功德碑,,對百元以下的載入紀念冊,以示紀念,。
此次牌位的請放,,主要還考慮到三種宗親情況,一是因生活所迫獨家遷往外地的,;二是因參加革命后沒再回萊蕪的,;三是有女無男戶,女兒出嫁后家里無有兄弟祭祀父母的;這三種情況大多數(shù)老家里已沒有親人,,故去的老人又魂無去處,,無法祭祀。
祠堂的建設可以解開在外宗親無法盡孝的心結,,可根據(jù)情況把親人的牌位奉祀于祠堂之中,,常年或重大節(jié)日祠堂都有專人侍奉和祭祀活動。
懇親大會上將舉行隆重的祭祖大典及牌位晉住祠堂儀式,。
舉行由各省,、市、縣分會選舉產生的“中華亓氏聯(lián)誼總會”成立大會,。
總會將充分利用亓氏祠堂這一平臺,,廣泛聯(lián)絡分布在中華大地的亓氏宗親,加強信息交流,,將祠堂辦成中華亓氏之家,。
幾年來,籌委會一直致力于亓氏家族文化的研究及家族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
祠堂一期工程完工后應多數(shù)外地七次續(xù)譜漏續(xù)宗親的要求,,進行《亓氏族譜》漏續(xù)宗親補本的資料征集和編撰工作,與第七次續(xù)修族譜合為一部,。
目前,,外地多數(shù)漏續(xù)宗親的資料已經交到籌委會。
敦親睦族,,造福社會,。
凡是與家族事業(yè)有關的事可以直接與中華亓氏聯(lián)誼總會聯(lián)系,我們熱情歡迎廣大海內外宗親積極參與到家鄉(xiāng)的建設中來,,關心家族事業(yè),,為萊蕪的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建設,為中華亓氏的興旺發(fā)達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在此,,籌委會向關心支持和捐款宗祠建設的亓氏宗親和社會各界朋友一并致謝,。
聯(lián)系地址:萊蕪市長勺南路(機關印刷所院內)
開戶行:工商銀行卡號:xxx
山東省農信社卡號:xxx
聯(lián)系人:xxxx
電話:xxx
手機:xxx
亓氏祠堂管理委員會
2021年3月
祠堂捐款倡議書稿篇七
尊敬的宗親們:
人之有本,,木之有根,水之有源,,飲水思源,。
追先賢,念祖徳是我們共同心聲,。
多年來,,宗親族人們清明培修祖墳,為后嗣子孫們留跡,暢談宗族家史,,凝結千載情誼,,發(fā)楊民族文化,興旺家族事業(yè),。
但社會在發(fā)展,,多處祖墳被規(guī)劃開發(fā)毀于一旦,各姓氏祖墳都在局部誚失,,要想長久的祭拜祖先神靈,,必須要重建祠堂,把凌氏家族內各家各戶的先輩神靈歸于一處祭拜,,這樣才能達到我族長盛不衰,,才能達到子孫孝則祖祠興,祖祠興則家族榮,。
修建祠堂作為凌氏族人祭祖告天,,重教訓導之基地,力求我族團結和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明并舉,,家庭與民族復興同行。
現(xiàn)經眾多凌氏后裔提議,,由重建籌備處確定,,河間郡敦倫堂渞氏祠堂在懷寧縣馬廟鎮(zhèn)楓林社區(qū)雙橋村民組,原水竹庵處建立,。定于農歷20xx年11月12日卯時動工,。
圖紙設計,預算書均由安慶國家二級工程預算,,預算結果約為150余萬元,,現(xiàn)人口集資大約50余萬元,尚缺資金100萬元左右,。
為此特向凌氏眾位后裔發(fā)出倡議,,為振興家族事業(yè),光宗耀祖,,希望各位宗親鄉(xiāng)賢,,慷慨解囊,踴躍捐款,。
凡捐款者,,將給予各種榮譽以表感謝!
捐款5萬元以上者,在祠堂內掛高級匾額留念,,發(fā)高級榮譽證書,,下屆修譜立傳贊記載并公布捐款數(shù)字,,以留后人敬之,另刻專碑紀念,。
捐款1萬元以上者,,在祠堂內掛等級匾額留念,發(fā)等級證書,,下屆修譜立傳贊記載并公布捐款數(shù)字,,刻等級碑紀念。
捐款1千元以上者發(fā)等級榮譽證書,,下屆修譜記載并公布捐款數(shù)字,,刻碑紀念。
捐款小額者刻碑記載,,下屆修譜記載并公布捐款數(shù)字,。
捐款方式:自倡議發(fā)出之日起,即請大家踴躍捐款,,可交各房負責人收,,也可直接交籌備處。
由收款人出[凌氏重建祠堂捐款專用據(jù)],,蓋有凌氏宗祠公章有效,。
昔日祖先創(chuàng)業(yè)功勞,今朝后輩建祠徳行高,。
回報社會,,造福子孫后代的時刻到了,我們真誠的倡議,,必然會引起熱烈的響應,,我們認為職位不分高低,能力不分大小,,行動不分先后,,捐款不分多少,有你的善舉,,重建工作必然會取得可喜的成績,。
祠堂成功也有你的一份功勞,始祖祠堂將會變得更加輝煌,。
在此對所有熱心貢獻,,慷慨解囊的宗親致以衷心感謝!
倡議人:xxx
20xx年x月x日
祠堂捐款倡議書稿篇八
各位宗親:
我先祖世輝、世耀在清朝康熙年間由建寧縣遷居后坪,。祠堂建于康熙乙亥(34)年,,經朝歷代,。
距今已有三百一十五年(公元1695-公元20xx年),。但在民國十年農歷四月十九日(1921年5月26日)原建二百二十七年的祠堂被土匪燒毀,。
族人被迫臨時搭建,飽受風霜之苦達二十六年,。于是在1947年重建鐘氏祠堂,。在歷經六十二年歲月風雨侵襲后,現(xiàn)在的祠堂已是殘垣斷壁,,遍地瓦礫,。
子孫不孝!愧對先人。現(xiàn)在恰逢盛世,,國家政通人和,、經濟繁榮。
鐘氏族人更是子孫興旺,,人才輩出,,生活美滿。然而人之有本,、水之有源,、木之有根、飲水思源,。追先賢,、念祖德是我們共同的心聲。
新世紀里黨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傳承文明,,提高全民素質。修建祠堂,,已越來越成為族人共識和呼聲,。
應族人之愿望,修建祠堂作為鐘氏族人祭祖告天,,垂教訓導之基地,,力求本族團結和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明并舉,,家庭與民族復興同行,。
現(xiàn)經眾后裔提議,族長召集成立修建祠堂理事會,。
謹擇農歷二00九年八月十一日動工,,十二月十八日竣工。
經預算共需資金12萬余元,。
為表達眾族人之孝意,,每戶每人集資100元(共6萬余元,女兒除外),。
尚缺資金6萬余元,。
為此特向鐘氏眾位后裔發(fā)出倡議,,為振興家族事業(yè),光宗耀祖,,希望各位宗親鄉(xiāng)賢,,慷慨解囊,踴躍捐款,。
凡捐資者,,均于功德碑鐫刻芳名留念,以彰其德,。
修建鐘氏祠堂理事會
二o__年__月__日
祠堂捐款倡議書稿篇九
我大授公宗祠于一九零二年吉日由老前輩經過千辛萬苦,、費盡了多年心血為后代建立了我們的老宗祠,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但由于經過了數(shù)年數(shù)月的風霜雪雨洗禮,,至今變成了過時的宗祠。
二零一二年,,經過父老鄉(xiāng)親和叔侄兄弟召開會議,,決定重建新宗祠。大家決心已定,,會議特作出以下事項:
1,、新建宗祠范圍總面積:大約320平米;
2、資金來源問題:按現(xiàn)有人口每人繳納現(xiàn)金1500元;
3,、人口變動問題:憑結婚證或行成事實婚姻者按現(xiàn)有人口-交現(xiàn)金;
4,、凡屬增加人口,新宗祠成功做酒日起(晚上12時前)按每人1500元計算(新宗祠未成功時,,如有百歲老人臨終者可以退回本人現(xiàn)金,,也可以轉捐款);
5、新宗祠成功,,未辦理成功酒席期間,,紅、白兩喜不能進入新宗祠;
6,、為了新宗祠擴建需要,,占用老宗祠兩邊的老地基,
按照每平米18元計算;
7,、新宗祠建設如有不繳錢者,,經后不論紅喜、白喜,,不準占用宗祠擺酒宴席;
8,、如有新宗祠成功以后,要求加入新宗祠者,,需要大授公后裔商量決定,。
以上倡議希各位父老鄉(xiāng)親,、叔侄兄弟參照執(zhí)行,謝謝合作!!
李氏宗祠理事會
二零xx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