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介紹拙政園的導游詞篇一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設計、建筑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錢牧齋和愛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寧籍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之遴;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兒,、女婿;有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萬,。辛亥革命后江蘇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園內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抗戰(zhàn)勝利后,,愛國詩人柳亞子在園內辦過"社會教育學院",。相傳,,康熙年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擔任蘇州織造,,織造衙門設在葑門,,而家眷住在拙政園內。曹寅升遷江寧織造時,,推薦內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園內達二三十年之久。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磚砌墻門的正門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拙政園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xx年),。御史王獻臣(字敬止,,號槐雨)因官場失意而還鄉(xiāng),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古木參天,。拙政園的園名是據(jù)西晉潘岳的《閑居賦》中"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根據(jù)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提供的資料,王獻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升為御史,,但仕途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誣陷,,動過刑,,下過獄,被貶為廣東驛丞,,后任永嘉知縣,,罷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無法言表,。他對文征明講:"昔潘岳氏仕宦不達,,故筑室種樹,灌國鬻蔬,,曰:’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吾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為政殆有拙于岳者,,園所以識也。"意思是說,,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園"這個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樣隱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淵明一樣守拙歸田園。這個園名,,反映了王獻臣當時那種既無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復雜心態(tài)。
經(jīng)過拙政園的墻門和"通幽""入勝" 腰門,,我們就來到了拙政園的東部,。東部花園的南部有一座三開間的堂屋,名為"蘭雪堂",。"蘭雪"兩字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之句,,象征著主人瀟灑如春風,潔凈如蘭雪的高尚情操,。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為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田園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也稱為"補園",,園內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風格明顯有別于東部和中部,。從圖上看,,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沒有傳統(tǒng)的對稱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錯落有致,,疏朗開闊,,近乎自然,是蘇州諸多園林中布局最為成功的范例,。
走出"蘭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著一座巨大的石峰,,狀如云朵,巋然兀立,,西側有兩塊形狀怪異的湖石,,兩石中間夾著一條羊腸小道,。中間這座石峰叫做"綴云峰",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來賓們的視線,,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作為"障景",,起著引人入勝的作用,。許多人來到這里,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為許多來賓都看過中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書中描寫的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同這座假山極為相似,?!都t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賈政父子進大觀園題景,,開門進去,,只見一帶翠幢擋在面前。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這段描寫,用在這里非常貼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兩園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
過了假山,,來賓們看到的是拙政園的東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禎年間,,刑部侍郎王心一買下東部后,,建造"歸田園居"。園內有山島,、荷池,、松岡,、竹塢,好一派田園風光。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物,除了"蘭雪堂"外,,還有"秫香館"、"天泉閣",、"芙蓉榭"等。
"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邊上的水榭,。榭,是蘇州園林建筑中的一種類型,,造型輕巧,,建在水邊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種變色花,,早晨朝霞初現(xiàn)時是淡紅色,,中午陽光直射時變成紫紅色,傍晚夕陽西下時又變成粉紅色,,甚為珍貴,。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蓮花,。毛澤東主席詩詞中 "芙蓉國里盡朝暉",,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墻,,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的強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參照了這個設計,,前面是一泓池水,后面是一堵高墻,,很有蘇州古典園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門前向西面看,可以見到這個水榭進門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圓光罩,,透過這個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猶如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里的油畫,。如果您走過去再看看仔細,又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長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兩岸桃紅柳綠,把人引入了一種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境界中去,。這是蘇州園林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園主想通過這種手法,,把來賓們的視線集中到最佳角度,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 天泉閣",,矗立在一片翠綠的草坪上,攢尖戧角,,重檐八面,,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醒目。相傳,,這里原來是元代大弘寺的遺址,。筑園時,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閣 ",。這座建筑物,,從外面看似乎是兩層,在里邊看卻只有一層,。欣賞蘇州園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樓閣要仰視。如果您站在"天泉閣"的戧角下,,凝視飄動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樓閣正在藍天中翱翔。這就是蘇州園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戧角的奧秘,。這些戧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風外,主要是增加了動感和美感,,成了蘇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觀賞稻麥飄香的地方,。明代"歸田園居"的主人在園林內造有秫香樓,"樓可四望,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望中。"現(xiàn)在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而來,,體型偏大,與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樹旁,有一處池島假山小品,。這座湖石假山上頂著一塊大石頭,,外形很像一只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開闊,,四周灌木叢生,,不遠處有幾株蘆葦,正像太湖邊上一個小小的港灣,。古代蘇州園林的園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縣,,也曾經(jīng)"安邦濟世",勞碌了一陣子,,因為種種原因卸任還鄉(xiāng),,在遠離京都的蘇州,他們找到了安靜的"港灣",。這里風俗清雅,,物產豐富,既可以享盡清福,,又可以避開政敵,,成了達官貴人隱退后選擇的最佳地點。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們對佛教的"空無學說",、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隱逸主張"特別欣賞,,就以"避世,、淡泊"為主題,營造山林野趣,,想在獨立的小天地里實現(xiàn)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謂,"扁舟一葉,,浪跡天涯,,人跡罕至,方為我家",。
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是用一條長長的復廊隔開的。走廊的墻壁上開有25個漏窗,,就像精雕細作的剪紙圖案,,鑲嵌在長長的畫軸上面。人們信步走在游廊里,,隨著漏窗花紋的更換,,園內的景色也在不斷地變幻。這種現(xiàn)象,,稱作"移步換景",。如果您再仔細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圖案,,所表現(xiàn)的都是水波紋和冰棱紋,,池中歡快的漣漪疊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紋上,更加渲染了蘇州水文化的氛圍,。 當我們打開復廊里的黑漆大門,,就來到了中部花園。來賓們站在倚虹軒旁,,向西眺望時,,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這里池面寬廣,,景色秀麗,。細心的朋友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在亭臺樓閣之旁,,在小橋流水之上,,在古樹花木之間,屹立著一座寶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手法,運用得很成功,,園主確實是費盡了心機,。因為中部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一種壓抑感,,于是園主利用低洼的地勢鑿池疊山。用假山遮住兩邊的圍墻,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間,,使人感到開闊而深遠,。中部花園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每一個建筑物都是一個極佳的觀景點,,而每一個建筑物也都是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拙政園的中部花園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景區(qū),。來賓們通過游覽三個各具特色的景區(qū),,游興可逐步達到高潮。 第一個景區(qū),,以池島假山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頂?shù)?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點,。池島假山,,也稱為水陸假山,是中部的主體假山,。這 "一池三島"基本上是蘇州假山的傳統(tǒng)格局,,其要領是:"池岸曲折,水繞山轉",。這座假山設計極佳,,確實是"大手筆",完全符合我國山水畫的傳統(tǒng)技法,。從東面看,,一山高過一山;從南面看,一山連接一山;從西面看,,一山壓倒眾山,。用繪畫術語來講,分別是"深遠山水""平遠山水""高遠山水",,表達的是宋代蘇東坡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們先來觀賞 "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俗稱"月到風來亭",,位于中部花園的最東面,,同"倚虹亭"相鄰,。"倚虹亭"是因為靠在形似長虹的復廊上而得名。"梧竹幽居" 造型非常別致,,四個大大的圓洞門使人馬上聯(lián)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這四個圓洞門又恰似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南面桃紅柳綠,,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亭內有"梧竹幽居"的楹額,。梧桐,是圣潔高昂的樹;翠竹,,是剛柔忠義之物,。正所謂:" 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兩旁有一副對聯(lián):"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眼前似乎出現(xiàn)了兩幅山水圖畫:一幅是皓月當空,夜色朦朧,,清風徐來,,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心動水動,,心靜山靜。用心琢磨一下園主此時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張大千講的"心似閑蛩無一事,,細看貝葉立多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有的來賓讀過孔子《論語》,,看了這副對聯(lián),可能有另外一種心得,??鬃又v:"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那么,,是否可以講,這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是用清風明月來描繪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下聯(lián)是用樂山樂水來揭示旅游觀光對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來賓們才會逐步領悟到蘇州古典園林既要模擬自然山水之美景,,以達到"悅耳悅目"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造詩情畫意的韻味,以追求"悅心悅意 "的心理感覺,,再升華到"悅志悅神"的精神享受,。如果您作會到了這種韻味,那么您就開始入門了,。
當我們跨過九曲石板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緩步登山時,迎面見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蘇州刺史韋應物"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句,字里行間透出了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芳香,。 我們穿過叢林,,越過小溪,步上石階,,就來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島的中央制高點。在這里向周圍了望,,覺得中部花園像一幅蒼勁古樸畫卷,,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在這幅畫軸上,,有高有低,,有近有遠,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疏有密,有鬧有靜,。"雪香云蔚亭"還有"山花野鳥之間"的楹額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的對聯(lián),。如果坐在這里歇歇腳,看看景,,靜靜心,,真有點超塵脫凡的感覺,,自己的身心已經(jīng)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來了?!缎〕枪适隆犯柙~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用在蘇州拙政園里真是恰如其分,。是否可以說,,"山花野鳥之間"是對蘇州古典園林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審美觀念,最通俗,、最絕妙的注解,。
當來賓們在第一景區(qū)游覽,游興到達高潮時,,園主又及時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了另一個角度,,從山上移到了池塘,。這就是中部花園的第二個景區(qū),。第二個景區(qū)是以荷花池水為中心,圍繞水面有" 荷風四面""香洲""見山樓""小飛虹""小滄浪""倚玉軒""遠香堂"等景點,。
湖中島上有"荷風四面亭",,這里四面環(huán)水,三面植柳,,真是絕佳的風景點,。"荷風四面亭"上掛有一副對聯(lián):"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幾筆,,勾畫出了拙政園春夏秋冬的風景特色。其妙處還有,,聯(lián)中蘊含著一,、二、三,、四的序數(shù),。這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仿照濟南大明湖"小滄浪"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的楹聯(lián):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副對聯(lián)的下聯(lián),仿照唐代詩人李洞的詩句"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內容略作改動,用在這里,,恰到好處,。
"香洲"同"荷風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實際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稱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叢里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這艘石舫,,集中了亭、臺,、樓,、閣、榭五種建筑種類,。船頭為荷花臺,,茶室為四方亭,船艙為面水榭,,船樓為澄觀樓,,船尾為野航閣。實際上,,在蘇州諸多園林中,,幾乎都建有石舫。從地理原因來講,,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臨河,,處處通船,,在花園里建石舫以應景。從建筑角度來講蘇州園林建筑的種類有亭臺樓閣,,廳堂館齋,,軒榭廊橋,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筑物形狀多樣,,多姿多彩。再從政治角度來講,,石舫可以經(jīng)常提醒人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園主想借此表白自己"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跡,。
經(jīng)過九曲石橋,沿著游廊走,,就來到了"見山樓",,古代叫做"藕香榭",。"見山樓"三面環(huán)水,似乎蒼龍嬉水,。"見山樓"是龍頭,,爬山廊是龍身,云墻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須。"見山樓"上層有蠡殼和合窗,,樓下用落地長窗,,室內明式桌椅茶幾,梁上懸掛小方什景燈,,完整地保留著那種古色古香的風貌,。
從"見山樓"沿著游廊往南走,可以來到"小滄浪",。"見山樓"位于第二景區(qū)的北部,,是主景區(qū),視野開闊,,"疏可走馬",。而"小滄浪",、"小飛虹",、"得真亭"這一帶是第二景區(qū)的南部,是次景區(qū),,空間窄小,,"密不透風"。"小滄浪"的出典是《楚辭.漁父》,,原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纓,,準備出仕輔助朝綱;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雙腳,決心隱退逍遙自在,。"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一個閑靜的水院,。站在"小滄浪"前往北看,廊橋"小飛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蕩漾,,猶如彩虹。這里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去處,。只見藕香榭前各路水源匯聚一池,,似乎"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jīng)過"小飛虹",過"小滄浪",,有一種余味未盡的感覺,。這樣的理水手法,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于"水面有聚有散,,聚處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要領,可稱一絕,。
從"小滄浪"往東走,,就來到了"遠香堂"。欣賞"遠香堂",,可以使來賓們的游興達到游覽這一景區(qū)的最高潮,。"遠香堂",位于中部花園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條小河種有蓮花,,后面有一片水池,廣植荷花,。夏天荷花盛開,,清香一陣陣飄到堂內,所以取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香遠益清"之句成了堂名,。"遠香堂"四面都鑲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廳里一邊品茶,一邊聊天,,一邊看景,。廳的南邊是一座峻峭的黃石假山,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繡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給人以近山遠水,山高水低的感覺,。"遠香堂"的楹額,,早先是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的手筆,因已佚失,,由近代書法家張辛稼補寫,。兩邊有一副對聯(lián),共有80字,,是蘇州諸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lián),,記載了當年八旗奉直會館達官貴人聚會時的盛況。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物,,十分重視意境的設計,,往往在園中的主要景點上,配以古詩古文中的詞句,,用大量的匾額楹聯(lián)來點綴,。這些匾額楹聯(lián),立意深遠,,意境含蓄,,情調高雅,文字雋永,,書法美妙,,既記述了名園的歷史,又點明了景點的精華,,還抒發(fā)了園主的情懷,。
拙政園中部花園的第三個景區(qū)是"枇杷園"。"枇杷園"位于"遠香堂"的東南面,,是拙政園中部花園里的園中園,因種有枇杷樹而得名,。"枇杷園"的園門設計得很巧妙,。來賓們走到這里,見到前面一道云墻,,兩面種有牡丹,,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了。真沒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發(fā)現(xiàn),黃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邊的一個門洞。隨著人們一步一步走近,,門洞就一點點擴大,。到了門口,才發(fā)現(xiàn)門洞像一輪明月,,鑲嵌在白色的云墻上,。過門洞后再往前走,這輪明月又被這邊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粗露撮T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閉月羞花"的典故,。這個月洞門又像一個巨大的寶鏡,,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園主巧妙地選擇了辟月洞門最佳位置,,使"雪香云蔚亭""月洞門""嘉實亭"三點同處在一條視線上,,并通過月洞門聯(lián)系前后佳景,從而組成一組對景,。由此可見,,蘇州古典園林在辟門開窗時,除考慮到出入和采光外,,尤其注意擷取畫面,,力求處處有景,景隨步移,。
第三個景區(qū)是以庭院建筑為主,,有"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和"海棠春塢"等。這些建筑物又把空間分割為三個小院,。這種造景手法,,稱為"隔景",以便豐富園景,,掩藏新景,。三個小院,既隔又連,,互相穿插,,在空間處理和景物設置方面富有變化。每個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腳步量一下卻發(fā)現(xiàn)相差甚大。原來"玲瓏館"前的云墻造得較矮,,視野開闊就顯得大,。"海棠春塢"尺寸比較小,,但開了幾個漏窗,使天井顯得比較寬敞,。"聽雨軒"前的天井面積比較大,,就開了一個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適宜,,園景豐富,。當年,園主喜歡同家眷在這里,,一邊品嘗蘇州的船點,,一邊細聽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葉上,、碎石地上,,發(fā)出 "滴滴答答""淅淅瀝瀝""劈里啪啦"的聲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這里似乎是中部花園交響樂的第三樂章,。第一樂章,可稱為"高山之顛";第二樂章,,可稱之為"滄海之濱";第三樂章,,可稱之為"天倫之樂"。"嘉實亭"里有一副對聯(lián)"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這里,,惟妙惟肖。
當來賓們從中部花園,,穿過"別有洞天"的圓洞門后,,就來到了西部花園。西部花園的主體建筑是"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這座建筑物是美化了的" 鴛鴦廳"結構;外面看是一個屋頂,,里邊是四個屋面;外面看是一個大廳,里邊分為兩個客廳;北面客廳是夏天納涼用的,,南面客廳是冬天取暖用的,。進門時,圓洞門上方有四個磚雕的篆體字"得少佳趣",。意思是說,,進得門來,才能漸入佳境,,稍得樂趣。這個大廳建于清代,,精雕細刻,,擺設考究,氣派非凡。北廳的楹額"卅六鴛鴦館"是清代狀元洪鈞墨寶,,南廳的楹額"十八曼陀羅花館",,是清代狀元陸潤庠佳作。館,,是賓客聚會的地方,,寬敞而幽靜,四通而八達,。鴛鴦是美滿姻緣的代名詞,,曼陀羅花是延年益壽的吉祥物。據(jù)印光法師編撰的《阿彌陀經(jīng)注釋》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羅花,。當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壽的人才能見到,。傳說,,曼陀羅花與山茶花相似,所以,,這里種十八棵寶株山茶應景,。這個大廳造型別致,,椽子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傳是園主聽昆曲的地方,。史書記載,,補園主人張履謙特別喜歡昆曲,,經(jīng)常同"曲圣"俞粟廬先生在這里切磋曲藝,,每當清唱演出進入高潮時,,總有一種"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員換妝,,傭人居住的地方,。這里的藍白相間的玻璃窗很雅致,每當盛夏烈日時,,陽光透過窗戶變成一道道藍白相間的光束,,灑在地上,泛起一陣陣寒意,。如果來賓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用眼睛靠近藍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見屋頂上,、樹枝上,、石塊上,、荷葉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層白雪,。
" 留聽閣"位于"卅六鴛鴦館"的西面,,楹額由清代湖南巡撫吳大澄所書。"留聽閣"出自唐代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留聽閣"南面飛罩是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紋,構圖勻稱,,手法精巧,。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龍)圖案,據(jù)說是太平天國忠王府內的遺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倒影樓"位于"卅六鴛鴦館"的北面。之所以取名為"倒影樓 ",,是因為從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幢樓閣的倒影,。樓的下層,叫"拜文揖沈之齋",。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紀念館"。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資料說,,他參與了拙政園的規(guī)劃設計。也有的資料說,,他依照園景畫了31幅圖,,各配以詩詞,并作了《王氏拙政園記》,,使名園增輝,。沈石田先生曾經(jīng)是文征明先生繪畫方面的指導老師。他們對蘇州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作出過重大貢獻,。"倒影樓"中間屏門上雕刻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無根竹圖,,并配有詩詞,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倒影樓"前面有一條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貼著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隨水飄浮,。水廊的西面有一組樓閣群,,最近的是"與誰同坐軒",。軒,是形似車廂的建筑物,,兩頭有門框而不上門,,隨意進出;兩旁墻上開有窗口,以便觀景,。"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是蘇東坡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孤芳自賞的心情。園主借此表示自己的清高,。仔細再看,,"與誰同坐軒",好像一把扇子,,軒頂?shù)耐呙嫦裾凵鹊纳让?,后?笠亭"的尖頂恰似折扇的扇把,簡直連接得天衣無縫,。
以拙政園為代表的蘇州園林,,處處是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青山綠水,時時是洋溢著溫情脈脈的家庭氣氛,,全園體現(xiàn)了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是古人們苦苦追求的"人間天堂"。
介紹拙政園的導游詞篇二
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屬于園林方面的有四處: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其中兩處在北方,,是我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兩處在蘇州,,是我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設計,、建筑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錢牧齋和愛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寧籍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之遴;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兒、女婿;有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萬,。辛亥革命后江蘇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園內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抗戰(zhàn)勝利后,愛國詩人柳亞子在園內辦過"社會教育學院",。相傳,,康熙年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擔任蘇州織造,,織造衙門設在葑門,,而家眷住在拙政園內。曹寅升遷江寧織造時,,推薦內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園內達二三十年之久。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磚砌墻門的正門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拙政園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xx年),。御史王獻臣(字敬止,,號槐雨)因官場失意而還鄉(xiāng),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古木參天,。拙政園的園名是據(jù)西晉潘岳的《閑居賦》中"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根據(jù)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提供的資料,王獻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升為御史,,但仕途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誣陷,動過刑,,下過獄,,被貶為廣東驛丞,后任永嘉知縣,,罷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無法言表。他對文征明講:"昔潘岳氏仕宦不達,,故筑室種樹,,灌國鬻蔬,曰:’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吾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為政殆有拙于岳者,,園所以識也。"意思是說,,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園"這個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樣隱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淵明一樣守拙歸田園,。這個園名,,反映了王獻臣當時那種既無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復雜心態(tài),。
經(jīng)過拙政園的墻門和"通幽""入勝" 腰門,,我們就來到了拙政園的東部。東部花園的南部有一座三開間的堂屋,,名為"蘭雪堂",。"蘭雪"兩字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之句,象征著主人瀟灑如春風,,潔凈如蘭雪的高尚情操,。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為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田園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也稱為"補園",園內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風格明顯有別于東部和中部,。從圖上看,,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沒有傳統(tǒng)的對稱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錯落有致,疏朗開闊,,近乎自然,,是蘇州諸多園林中布局最為成功的范例。
走出"蘭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著一座巨大的石峰,,狀如云朵,,巋然兀立,西側有兩塊形狀怪異的湖石,,兩石中間夾著一條羊腸小道,。中間這座石峰叫做"綴云峰",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來賓們的視線,,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作為"障景",,起著引人入勝的作用,。許多人來到這里,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為許多來賓都看過中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書中描寫的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同這座假山極為相似,?!都t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賈政父子進大觀園題景,,開門進去,,只見一帶翠幢擋在面前。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這段描寫,,用在這里非常貼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兩園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
過了假山,,來賓們看到的是拙政園的東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禎年間,刑部侍郎王心一買下東部后,,建造"歸田園居",。園內有山島、荷池,、松岡、竹塢,,好一派田園風光,。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物,除了"蘭雪堂"外,,還有"秫香館",、"天泉閣"、"芙蓉榭"等,。
"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邊上的水榭。榭,,是蘇州園林建筑中的一種類型,,造型輕巧,建在水邊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種變色花,,早晨朝霞初現(xiàn)時是淡紅色,中午陽光直射時變成紫紅色,,傍晚夕陽西下時又變成粉紅色,,甚為珍貴。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蓮花,。毛澤東主席詩詞中 "芙蓉國里盡朝暉",,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墻,,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的強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參照了這個設計,,前面是一泓池水,,后面是一堵高墻,很有蘇州古典園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門前向西面看,,可以見到這個水榭進門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圓光罩,透過這個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猶如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里的油畫,。如果您走過去再看看仔細,又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長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兩岸桃紅柳綠,把人引入了一種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境界中去,。這是蘇州園林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園主想通過這種手法,,把來賓們的視線集中到最佳角度,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 天泉閣",,矗立在一片翠綠的草坪上,攢尖戧角,,重檐八面,,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醒目。相傳,,這里原來是元代大弘寺的遺址,。筑園時,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閣 ",。這座建筑物,,從外面看似乎是兩層,,在里邊看卻只有一層。欣賞蘇州園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樓閣要仰視,。如果您站在"天泉閣"的戧角下,凝視飄動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樓閣正在藍天中翱翔,。這就是蘇州園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戧角的奧秘。這些戧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風外,,主要是增加了動感和美感,成了蘇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觀賞稻麥飄香的地方,。明代"歸田園居"的主人在園林內造有秫香樓,,"樓可四望,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望中。"現(xiàn)在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而來,,體型偏大,與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樹旁,,有一處池島假山小品,。這座湖石假山上頂著一塊大石頭,外形很像一只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開闊,,四周灌木叢生,不遠處有幾株蘆葦,,正像太湖邊上一個小小的港灣,。古代蘇州園林的園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縣,也曾經(jīng)"安邦濟世",,勞碌了一陣子,,因為種種原因卸任還鄉(xiāng),,在遠離京都的蘇州,他們找到了安靜的"港灣",。這里風俗清雅,,物產豐富,既可以享盡清福,,又可以避開政敵,,成了達官貴人隱退后選擇的最佳地點。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們對佛教的"空無學說",、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隱逸主張"特別欣賞,,就以"避世,、淡泊"為主題,營造山林野趣,,想在獨立的小天地里實現(xiàn)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謂,"扁舟一葉,,浪跡天涯,,人跡罕至,方為我家",。
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是用一條長長的復廊隔開的。走廊的墻壁上開有25個漏窗,,就像精雕細作的剪紙圖案,,鑲嵌在長長的畫軸上面。人們信步走在游廊里,,隨著漏窗花紋的更換,,園內的景色也在不斷地變幻。這種現(xiàn)象,,稱作"移步換景",。如果您再仔細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圖案,,所表現(xiàn)的都是水波紋和冰棱紋,,池中歡快的漣漪疊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紋上,更加渲染了蘇州水文化的氛圍,。 當我們打開復廊里的黑漆大門,,就來到了中部花園。來賓們站在倚虹軒旁,,向西眺望時,,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這里池面寬廣,景色秀麗,。細心的朋友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在亭臺樓閣之旁,在小橋流水之上,,在古樹花木之間,,屹立著一座寶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手法,,運用得很成功,園主確實是費盡了心機,。因為中部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一種壓抑感,,于是園主利用低洼的地勢鑿池疊山,。用假山遮住兩邊的圍墻,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間,,使人感到開闊而深遠,。中部花園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每一個建筑物都是一個極佳的觀景點,,而每一個建筑物也都是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拙政園的中部花園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景區(qū),。來賓們通過游覽三個各具特色的景區(qū),,游興可逐步達到高潮。 第一個景區(qū),,以池島假山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頂?shù)?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點,。池島假山,也稱為水陸假山,,是中部的主體假山,。這 "一池三島"基本上是蘇州假山的傳統(tǒng)格局,其要領是:"池岸曲折,,水繞山轉",。這座假山設計極佳,,確實是"大手筆",完全符合我國山水畫的傳統(tǒng)技法,。從東面看,,一山高過一山;從南面看,一山連接一山;從西面看,,一山壓倒眾山,。用繪畫術語來講,分別是"深遠山水""平遠山水""高遠山水",,表達的是宋代蘇東坡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們先來觀賞 "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俗稱"月到風來亭",,位于中部花園的最東面,,同"倚虹亭"相鄰。"倚虹亭"是因為靠在形似長虹的復廊上而得名,。"梧竹幽居" 造型非常別致,,四個大大的圓洞門使人馬上聯(lián)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這四個圓洞門又恰似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南面桃紅柳綠,,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亭內有"梧竹幽居"的楹額,。梧桐,是圣潔高昂的樹;翠竹,,是剛柔忠義之物,。正所謂:" 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兩旁有一副對聯(lián):"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眼前似乎出現(xiàn)了兩幅山水圖畫:一幅是皓月當空,夜色朦朧,,清風徐來,,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心動水動,,心靜山靜,。用心琢磨一下園主此時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張大千講的"心似閑蛩無一事,,細看貝葉立多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有的來賓讀過孔子《論語》,,看了這副對聯(lián),,可能有另外一種心得??鬃又v:"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那么,,是否可以講,這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是用清風明月來描繪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下聯(lián)是用樂山樂水來揭示旅游觀光對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來賓們才會逐步領悟到蘇州古典園林既要模擬自然山水之美景,,以達到"悅耳悅目"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造詩情畫意的韻味,以追求"悅心悅意 "的心理感覺,,再升華到"悅志悅神"的精神享受,。如果您作會到了這種韻味,那么您就開始入門了,。
當我們跨過九曲石板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緩步登山時,迎面見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蘇州刺史韋應物"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句,字里行間透出了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芳香,。 我們穿過叢林,越過小溪,,步上石階,,就來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島的中央制高點。在這里向周圍了望,,覺得中部花園像一幅蒼勁古樸畫卷,,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在這幅畫軸上,,有高有低,,有近有遠,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疏有密,有鬧有靜,。"雪香云蔚亭"還有"山花野鳥之間"的楹額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的對聯(lián),。如果坐在這里歇歇腳,看看景,,靜靜心,,真有點超塵脫凡的感覺,自己的身心已經(jīng)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來了,?!缎〕枪适隆犯柙~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用在蘇州拙政園里真是恰如其分,。是否可以說,"山花野鳥之間"是對蘇州古典園林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審美觀念,,最通俗,、最絕妙的注解。
當來賓們在第一景區(qū)游覽,,游興到達高潮時,,園主又及時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了另一個角度,從山上移到了池塘,。這就是中部花園的第二個景區(qū),。第二個景區(qū)是以荷花池水為中心,圍繞水面有" 荷風四面""香洲""見山樓""小飛虹""小滄浪""倚玉軒""遠香堂"等景點,。
湖中島上有"荷風四面亭",,這里四面環(huán)水,三面植柳,,真是絕佳的風景點,。"荷風四面亭"上掛有一副對聯(lián):"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幾筆,,勾畫出了拙政園春夏秋冬的風景特色,。其妙處還有,聯(lián)中蘊含著一,、二,、三、四的序數(shù),。這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仿照濟南大明湖"小滄浪"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的楹聯(lián):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副對聯(lián)的下聯(lián),,仿照唐代詩人李洞的詩句"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內容略作改動,,用在這里,恰到好處,。
"香洲"同"荷風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實際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稱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叢里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這艘石舫,,集中了亭、臺,、樓,、閣、榭五種建筑種類,。船頭為荷花臺,,茶室為四方亭,船艙為面水榭,,船樓為澄觀樓,,船尾為野航閣。實際上,,在蘇州諸多園林中,,幾乎都建有石舫。從地理原因來講,,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臨河,處處通船,,在花園里建石舫以應景,。從建筑角度來講蘇州園林建筑的種類有亭臺樓閣,廳堂館齋,,軒榭廊橋,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筑物形狀多樣,,多姿多彩。再從政治角度來講,,石舫可以經(jīng)常提醒人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園主想借此表白自己"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跡,。
經(jīng)過九曲石橋,沿著游廊走,,就來到了"見山樓",,古代叫做"藕香榭"。"見山樓"三面環(huán)水,,似乎蒼龍嬉水,。"見山樓"是龍頭,爬山廊是龍身,,云墻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須,。"見山樓"上層有蠡殼和合窗,,樓下用落地長窗,室內明式桌椅茶幾,,梁上懸掛小方什景燈,,完整地保留著那種古色古香的風貌。
從"見山樓"沿著游廊往南走,,可以來到"小滄浪",。"見山樓"位于第二景區(qū)的北部,是主景區(qū),,視野開闊,,"疏可走馬"。而"小滄浪",、"小飛虹",、"得真亭"這一帶是第二景區(qū)的南部,是次景區(qū),空間窄小,,"密不透風",。"小滄浪"的出典是《楚辭.漁父》,原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纓,準備出仕輔助朝綱;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雙腳,,決心隱退逍遙自在。"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一個閑靜的水院,。站在"小滄浪"前往北看,廊橋"小飛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蕩漾,,猶如彩虹。這里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去處,。只見藕香榭前各路水源匯聚一池,,似乎"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jīng)過"小飛虹",過"小滄浪",,有一種余味未盡的感覺,。這樣的理水手法,,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于"水面有聚有散,,聚處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要領,,可稱一絕,。
從"小滄浪"往東走,,就來到了"遠香堂",。欣賞"遠香堂",可以使來賓們的游興達到游覽這一景區(qū)的最高潮,。"遠香堂",,位于中部花園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條小河種有蓮花,,后面有一片水池,,廣植荷花。夏天荷花盛開,,清香一陣陣飄到堂內,,所以取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香遠益清"之句成了堂名。"遠香堂"四面都鑲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廳里一邊品茶,一邊聊天,,一邊看景,。廳的南邊是一座峻峭的黃石假山,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繡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給人以近山遠水,,山高水低的感覺,。"遠香堂"的楹額,早先是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的手筆,,因已佚失,,由近代書法家張辛稼補寫。兩邊有一副對聯(lián),,共有80字,,是蘇州諸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lián),記載了當年八旗奉直會館達官貴人聚會時的盛況,。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物,,十分重視意境的設計,往往在園中的主要景點上,,配以古詩古文中的詞句,,用大量的匾額楹聯(lián)來點綴。這些匾額楹聯(lián),,立意深遠,,意境含蓄,情調高雅,,文字雋永,,書法美妙,,既記述了名園的歷史,又點明了景點的精華,,還抒發(fā)了園主的情懷,。
拙政園中部花園的第三個景區(qū)是"枇杷園"。"枇杷園"位于"遠香堂"的東南面,,是拙政園中部花園里的園中園,,因種有枇杷樹而得名。"枇杷園"的園門設計得很巧妙,。來賓們走到這里,,見到前面一道云墻,兩面種有牡丹,,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了,。真沒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發(fā)現(xiàn),,黃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邊的一個門洞。隨著人們一步一步走近,,門洞就一點點擴大,。到了門口,才發(fā)現(xiàn)門洞像一輪明月,,鑲嵌在白色的云墻上,。過門洞后再往前走,這輪明月又被這邊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粗露撮T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閉月羞花"的典故,。這個月洞門又像一個巨大的寶鏡,,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園主巧妙地選擇了辟月洞門最佳位置,,使"雪香云蔚亭""月洞門""嘉實亭"三點同處在一條視線上,,并通過月洞門聯(lián)系前后佳景,從而組成一組對景,。由此可見,,蘇州古典園林在辟門開窗時,除考慮到出入和采光外,,尤其注意擷取畫面,,力求處處有景,景隨步移,。
第三個景區(qū)是以庭院建筑為主,,有"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和"海棠春塢"等,。這些建筑物又把空間分割為三個小院。這種造景手法,,稱為"隔景",,以便豐富園景,掩藏新景,。三個小院,,既隔又連,互相穿插,,在空間處理和景物設置方面富有變化,。每個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腳步量一下卻發(fā)現(xiàn)相差甚大,。原來"玲瓏館"前的云墻造得較矮,視野開闊就顯得大,。"海棠春塢"尺寸比較小,,但開了幾個漏窗,使天井顯得比較寬敞,。"聽雨軒"前的天井面積比較大,就開了一個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適宜,,園景豐富。當年,,園主喜歡同家眷在這里,,一邊品嘗蘇州的船點,一邊細聽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葉上,、碎石地上,發(fā)出 "滴滴答答""淅淅瀝瀝""劈里啪啦"的聲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這里似乎是中部花園交響樂的第三樂章。第一樂章,,可稱為"高山之顛";第二樂章,,可稱之為"滄海之濱";第三樂章,可稱之為"天倫之樂",。"嘉實亭"里有一副對聯(lián)"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這里,惟妙惟肖,。
當來賓們從中部花園,,穿過"別有洞天"的圓洞門后,,就來到了西部花園。西部花園的主體建筑是"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這座建筑物是美化了的" 鴛鴦廳"結構;外面看是一個屋頂,,里邊是四個屋面;外面看是一個大廳,里邊分為兩個客廳;北面客廳是夏天納涼用的,,南面客廳是冬天取暖用的,。進門時,圓洞門上方有四個磚雕的篆體字"得少佳趣",。意思是說,,進得門來,才能漸入佳境,,稍得樂趣,。這個大廳建于清代,精雕細刻,,擺設考究,,氣派非凡。北廳的楹額"卅六鴛鴦館"是清代狀元洪鈞墨寶,,南廳的楹額"十八曼陀羅花館",,是清代狀元陸潤庠佳作。館,,是賓客聚會的地方,,寬敞而幽靜,四通而八達,。鴛鴦是美滿姻緣的代名詞,,曼陀羅花是延年益壽的吉祥物。據(jù)印光法師編撰的《阿彌陀經(jīng)注釋》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羅花,。當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壽的人才能見到,。傳說,,曼陀羅花與山茶花相似,所以,,這里種十八棵寶株山茶應景,。這個大廳造型別致,,椽子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傳是園主聽昆曲的地方,。史書記載,,補園主人張履謙特別喜歡昆曲,,經(jīng)常同"曲圣"俞粟廬先生在這里切磋曲藝,每當清唱演出進入高潮時,,總有一種"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員換妝,傭人居住的地方,。這里的藍白相間的玻璃窗很雅致,每當盛夏烈日時,,陽光透過窗戶變成一道道藍白相間的光束,,灑在地上,,泛起一陣陣寒意。如果來賓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用眼睛靠近藍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見屋頂上,、樹枝上、石塊上,、荷葉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層白雪,。
" 留聽閣"位于"卅六鴛鴦館"的西面,,楹額由清代湖南巡撫吳大澄所書。"留聽閣"出自唐代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留聽閣"南面飛罩是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紋,構圖勻稱,,手法精巧。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龍)圖案,,據(jù)說是太平天國忠王府內的遺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倒影樓"位于"卅六鴛鴦館"的北面,。之所以取名為"倒影樓 ",,是因為從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幢樓閣的倒影,。樓的下層,叫"拜文揖沈之齋",。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紀念館"。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資料說,他參與了拙政園的規(guī)劃設計,。也有的資料說,他依照園景畫了31幅圖,,各配以詩詞,并作了《王氏拙政園記》,,使名園增輝,。沈石田先生曾經(jīng)是文征明先生繪畫方面的指導老師。他們對蘇州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作出過重大貢獻,。"倒影樓"中間屏門上雕刻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無根竹圖,并配有詩詞,,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倒影樓"前面有一條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貼著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隨水飄浮,。水廊的西面有一組樓閣群,最近的是"與誰同坐軒",。軒,,是形似車廂的建筑物,兩頭有門框而不上門,,隨意進出;兩旁墻上開有窗口,以便觀景,。"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是蘇東坡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孤芳自賞的心情,。園主借此表示自己的清高,。仔細再看,,"與誰同坐軒",,好像一把扇子,軒頂?shù)耐呙嫦裾凵鹊纳让?,后?笠亭"的尖頂恰似折扇的扇把,,簡直連接得天衣無縫,。
以拙政園為代表的蘇州園林,,處處是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青山綠水,時時是洋溢著溫情脈脈的家庭氣氛,,全園體現(xiàn)了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是古人們苦苦追求的"人間天堂",。
介紹拙政園的導游詞篇三
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屬于園林方面的有四處: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其中兩處在北方,,是我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兩處在蘇州,,是我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設計,、建筑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錢牧齋和愛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寧籍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之遴;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兒、女婿;有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萬,。辛亥革命后江蘇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園內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抗戰(zhàn)勝利后,愛國詩人柳亞子在園內辦過"社會教育學院",。相傳,,康熙年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擔任蘇州織造,,織造衙門設在葑門,,而家眷住在拙政園內。曹寅升遷江寧織造時,,推薦內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園內達二三十年之久,。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磚砌墻門的正門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拙政園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20xx年)。御史王獻臣(字敬止,,號槐雨)因官場失意而還鄉(xiāng),,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古木參天。拙政園的園名是據(jù)西晉潘岳的《閑居賦》中"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根據(jù)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提供的資料,,王獻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升為御史,,但仕途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誣陷,動過刑,,下過獄,,被貶為廣東驛丞,后任永嘉知縣,,罷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無法言表。他對文征明講:"昔潘岳氏仕宦不達,,故筑室種樹,,灌國鬻蔬,曰:’此亦拙者之為政也’,?!醿H以一郡倘y退林下,其為政殆有拙于岳者,,園所以識也,。"意思是說,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園"這個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樣隱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淵明一樣守拙歸田園。這個園名,,反映了王獻臣當時那種既無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復雜心態(tài)。
經(jīng)過拙政園的墻門和"通幽""入勝" 腰門,我們就來到了拙政園的東部,。東部花園的南部有一座三開間的堂屋,,名為"蘭雪堂"。"蘭雪"兩字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之句,,象征著主人瀟灑如春風,,潔凈如蘭雪的高尚情操。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為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田園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也稱為"補園",,園內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風格明顯有別于東部和中部,。從圖上看,,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沒有傳統(tǒng)的對稱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錯落有致,疏朗開闊,,近乎自然,,是蘇州諸多園林中布局最為成功的范例。
走出"蘭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著一座巨大的石峰,,狀如云朵,,巋然兀立,西側有兩塊形狀怪異的湖石,,兩石中間夾著一條羊腸小道,。中間這座石峰叫做"綴云峰",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來賓們的視線,,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作為"障景",,起著引人入勝的作用,。許多人來到這里,,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為許多來賓都看過中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書中描寫的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同這座假山極為相似?!都t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賈政父子進大觀園題景,開門進去,,只見一帶翠幢擋在面前,。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見白石潁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這段描寫,,用在這里非常貼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兩園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
過了假山,來賓們看到的是拙政園的東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禎年間,,刑部侍郎王心一買下東部后,建造"歸田園居",。園內有山島,、荷池、松岡,、竹塢,,好一派田園風光。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物,,除了"蘭雪堂"外,,還有"秫香館"、"天泉閣"、"芙蓉榭"等,。
"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邊上的水榭。榭,,是蘇州園林建筑中的一種類型,,造型輕巧,建在水邊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種變色花,,早晨朝霞初現(xiàn)時是淡紅色,中午陽光直射時變成紫紅色,,傍晚夕陽西下時又變成粉紅色,,甚為珍貴。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蓮花,。毛澤東主席詩詞中 "芙蓉國里盡朝暉",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墻,,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的強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參照了這個設計,前面是一泓池水,,后面是一堵高墻,,很有蘇州古典園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門前向西面看,,可以見到這個水榭進門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圓光罩,,透過這個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猶如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里的油畫,。如果您走過去再看看仔細,,又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長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兩岸桃紅柳綠,,把人引入了一種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境界中去。這是蘇州園林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園主想通過這種手法,把來賓們的視線集中到最佳角度,,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 天泉閣",矗立在一片翠綠的草坪上,,攢尖戧角,,重檐八面,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醒目,。相傳,,這里原來是元代大弘寺的遺址。筑園時,,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閣 ",。這座建筑物,從外面看似乎是兩層,,在里邊看卻只有一層,。欣賞蘇州園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樓閣要仰視,。如果您站在"天泉閣"的戧角下,,凝視飄動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樓閣正在藍天中翱翔,。這就是蘇州園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戧角的奧秘,。這些戧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風外,,主要是增加了動感和美感,,成了蘇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觀賞稻麥飄香的地方。明代"歸田園居"的主人在園林內造有秫香樓,,"樓可四望,,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望中,。"現(xiàn)在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而來,,體型偏大,,與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樹旁,,有一處池島假山小品,。這座湖石假山上頂著一塊大石頭,外形很像一只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開闊,,四周灌木叢生,不遠處有幾株蘆葦,,正像太湖邊上一個小小的港灣,。古代蘇州園林的園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縣,也曾經(jīng)"安邦濟世",,勞碌了一陣子,,因為種種原因卸任還鄉(xiāng),在遠離京都的蘇州,,他們找到了安靜的"港灣",。這里風俗清雅,物產豐富,,既可以享盡清福,,又可以避開政敵,成了達官貴人隱退后選擇的最佳地點,。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們對佛教的"空無學說"、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隱逸主張"特別欣賞,,就以"避世,、淡泊"為主題,,營造山林野趣,想在獨立的小天地里實現(xiàn)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謂,,"扁舟一葉,浪跡天涯,,人跡罕至,,方為我家"。
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是用一條長長的復廊隔開的,。走廊的墻壁上開有25個漏窗,,就像精雕細作的剪紙圖案,鑲嵌在長長的畫軸上面,。人們信步走在游廊里,,隨著漏窗花紋的更換,園內的景色也在不斷地變幻,。這種現(xiàn)象,,稱作"移步換景"。如果您再仔細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圖案,,所表現(xiàn)的都是水波紋和冰棱紋,池中歡快的漣漪疊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紋上,,更加渲染了蘇州水文化的氛圍,。 當我們打開復廊里的黑漆大門,就來到了中部花園,。來賓們站在倚虹軒旁,,向西眺望時,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這里池面寬廣,,景色秀麗。細心的朋友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在亭臺樓閣之旁,,在小橋流水之上,在古樹花木之間,,屹立著一座寶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手法,,運用得很成功,,園主確實是費盡了心機。因為中部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一種壓抑感,于是園主利用低洼的地勢鑿池疊山,。用假山遮住兩邊的圍墻,,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間,使人感到開闊而深遠,。中部花園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每一個建筑物都是一個極佳的觀景點,而每一個建筑物也都是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拙政園的中部花園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景區(qū),。來賓們通過游覽三個各具特色的景區(qū),游興可逐步達到高潮,。 第一個景區(qū),,以池島假山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頂?shù)?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點,。池島假山,也稱為水陸假山,,是中部的主體假山,。這 "一池三島"基本上是蘇州假山的傳統(tǒng)格局,其要領是:"池岸曲折,,水繞山轉",。這座假山設計極佳,確實是"大手筆",,完全符合我國山水畫的傳統(tǒng)技法,。從東面看,一山高過一山;從南面看,,一山連接一山;從西面看,,一山壓倒眾山。用繪畫術語來講,,分別是"深遠山水""平遠山水""高遠山水",,表達的是宋代蘇東坡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介紹拙政園的導游詞篇四
拙政園始建于明代,,王獻臣是該園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間官居監(jiān)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罷官而歸,,買地造園,,借《閑居賦》“拙者之為政”句意,取名為拙政園,。園內主要景點有:蘭雪堂、芙蓉榭,、秫香館,、放眼亭,、遠香堂、小滄浪,、留亭閣,、浮翠閣等。
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xiàn)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占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東園介紹
蘭雪堂:是東部的主要廳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的詩句。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據(jù)園主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載,,蘭雪堂為五楹草堂,“東西桂樹為屏,,其后則有山如幅,,縱橫皆種梅花。梅之外有竹,,竹臨僧舍,,旦暮梵聲,時從竹中來”,,環(huán)境幽僻,。堂前兩棵白皮松蒼勁古拙,墻邊修竹蒼翠欲滴,,湖石玲瓏,,綠草夾徑,東西院墻相連,。堂坐北朝南三開間,,“蘭雪堂”匾額高掛,長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門相隔,,屏門南面為一幅漆雕《拙政園全景圖》,屏門北面為《翠竹圖》,,全部采用蘇州傳統(tǒng)的漆雕工藝,,屏門兩邊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綴云峰:蘭雪堂北,,山峰高聳在綠樹竹蔭中,,山西北雙峰并立,取名“聯(lián)璧”,。綴云峰,、聯(lián)壁峰為歸園田居的園中景點。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蘭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綴樹杪,,名之曰綴云峰,。池左兩峰并峙,如掌如帆,,謂之聯(lián)壁峰,。”兩峰為明末疊石名家陳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瓏細潤,以元末趙松雪山水畫為范本,。綴云峰的形態(tài)自下而上逐漸狀大,,其巔尤偉,如云狀,,巋然獨立,,旁無支撐。1943年夏夜,,綴云峰突然傾圮,。后來,在園林專家汪星伯的指導下,,重新堆成了這座高達兩丈,、玲瓏夭矯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蘚斑駁,,藤蔓紛披,,不乏古意。
芙蓉榭: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筑形式,,憑借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屋頂為卷棚歇山頂,,四角飛翹,,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于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面臨廣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憑欄四顧,,可見滿池青翠,粉黛出水,,風流麗質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風驟起,掀起一片綠浪,,送來陣陣荷香,,……盡情領略荷花的嬌美、幽雅和高潔的風骨,。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莊重質樸,,圍柱間有坐檻,可以坐歇欣賞,。四周草坪環(huán)繞,,花木扶疏。亭北平崗小坡,,林木蔥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據(jù)《乾隆長洲縣志》記載,,元朝大德年間,這一帶有一座寺廟叫大宏寺,。又過了百來年,,馀澤和尚居住在這里,并建了一所“東齋”,。齋前有井,,稱“天泉”。蘇州是個水鄉(xiāng)澤國,,河多,、橋多、井也多,,但被載入史冊的則不多見,。王心一建“歸園田居”時,保留了這井,也使園中平添幾許田園風光,。
秫香館:秫香,,指稻谷飄香,以前墻外皆為農田,,豐收季節(jié),,秋風送來一陣陣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館亦因此得名,。秫香館為東部的主體建筑,,面水隔山,,為單檐歇山結構,室內寬敞明亮,,長窗裙板上的黃楊木雕,,共有48幅,緣據(jù)行家考證,,一部為《西廂記》,另一部為《金玉如意》,。其中《西廂記》一出中,有“張生跳墻會鴛鴦”,、“拷紅”,、“長亭送別”等場景,雕鏤精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夕陽西下,,一抹余輝灑落在秫香館的落地長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裝點得古樸雅致,,別有情趣,。
涵青亭:園林建筑,以亭的變化為多,。亭是一種只有屋頂而沒有墻的小屋,,玲瓏輕巧,一般由屋頂,、柱身和臺基三部分組成,。在園林中可點景、觀景,,又可供人小憩,、納涼、避雨。拙政園不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間范圍比較逼仄,。但造園家以高大的白墻作底,,建了一座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從,,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猶如水榭,兩側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開,,似廊又非廊,主亭發(fā)兩只戧,,副亭發(fā)一只戧,,整座亭子猶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給本來平直,、單調的墻體增添了飛舞的動勢,。斜倚亭邊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間,,錦鯉遨游,,荷蓮輕蕩。
中園介紹
倚虹亭:在復廊西面的直廊上,,坐東朝西,,身后長廊迤邐,面前水木曠遠,,是進入中花園后一個極好的觀賞點,。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橋,,名“倚虹橋”,,橋欄、石質都體現(xiàn)了明代風格,,似是明代拙政園的遺物,。站在亭內,中間開闊的池水,,曲橋分割水面,。盛夏,滿池的荷花紅裳翠蓋,,一片江南風情,。綠蔭深處,,隱約可見一座秀美、玲瓏的寶塔,,這是運用借景的手法,,將園外千余米之遙的北寺塔借入園中。是“借景”中“遠借”的佳例,。
梧竹幽居:建筑風格獨特,,構思巧妙別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為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外圍為廊,,紅柱白墻,飛檐翹角,,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于四周白墻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huán)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四個圓洞門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橋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韻的美麗框景畫面,,意味雋永,。“梧竹幽居”匾額為文徵明體,?!八枨屣L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對聯(lián)為清末名書家趙之謙撰書,,上聯(lián)連用二個借字,,點出了人類與風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親密之情;下聯(lián)則用一動一靜,,一虛一實相互襯托,、對比,,相映成趣。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適宜早春賞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動,。周圍竹叢青翠,,林木蔥郁,繞溪盤行,,頗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為長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觀質樸而輕快,,亭內匾額“山花野鳥之間”為當代書畫家錢君陶所書。
嘉實亭:園內種植許多枇杷樹,,枇杷秋天孕蕾,,冬天開花,春天結果,,夏天成熟,,蘊含四季之氣,結成累累金丸,。嘉實亭,,既有對江南名園的贊揚,又寓意收獲的喜慶,。亭墻正中開有方形窗洞,,窗洞外一側是太湖石,石旁冬有臘梅,,夏有芭蕉,,組成一幅天然的立體圖畫。通過枇杷園洞門,,嘉實亭與雪香云蔚亭形成一組對景,,這是造園的藝術手法之一。
聽雨軒
在嘉實亭之東,,與周圍建筑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后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后相映。五代時南唐詩人李中有詩曰:“聽雨入秋竹,,留僧覆舊棋”;宋代詩人楊萬里《秋雨嘆》詩曰:“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現(xiàn)代蘇州園藝家周瘦鵑《芭蕉》詩曰:“芭蕉葉上瀟瀟雨,夢里猶聞碎玉聲,?!边@里芭蕉、翠竹,、荷葉都有,,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tài)各異,自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境界絕妙,,別有韻味。
海棠春塢:倚虹長廊蜿蜒,,玲瓏館東側花墻分隔的獨立小院是海棠春塢,。造型別致的書卷式磚額,嵌于院之南墻,。院內海棠數(shù)株,,初春時分萬花似錦,嬌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艷質,,有超群絕類之美。文人墨客為之動情謳歌,。庭院鋪地用青紅白三色鵝卵石鑲嵌而成海棠花紋,。院內茶幾裝飾圖案均為海棠紋樣。處處有景點題,,庭院雖小,清靜幽雅,是讀書休憩的理想之所,。
遠香堂:遠香堂為四面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舊址上,,為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堂北平臺寬敞,池水曠朗清澈,。荷池寬闊,,紅裳翠蓋,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的佳處,。園主借花自喻,表達了園主高尚的情操,。堂內裝飾透明玲瓏的玻璃落地長窗,,規(guī)格整齊,由于長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盡收眼底,,猶如觀賞山水長卷,。室內陳設典雅精致。
小飛虹:蘇州是水鄉(xiāng),,拙政園是水園,,有水必有橋。拙政園里有石板橋,、石拱橋等,,小飛虹的型制很特別。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取南北朝宋代鮑昭《白云》詩“飛虹眺秦河,,泛霧弄輕弦而命名”。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為名,。虹,,是雨過天晴后橫跨大地的一架絢麗的彩橋,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小飛虹橋體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橋面兩側設有萬字護欄,,三間八柱,,覆蓋廊屋,檐枋下飾以倒掛楣子,,橋兩端與曲廊相連,,是一座精美的廊橋。
小滄浪:小滄浪取北宋?蘇舜欽“滄浪亭”名為閣名,,寓意遁世歸隱,。小閣面闊三間,南窗北檻,,兩面臨水,,外形十分別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橋非橋,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閣,。水閣橫跨池上,,將水面再度劃分,把到此結束的中園水尾營造得貌似綿延不斷,,藝術手法高超,。亭廊圍繞,構成開敞的幽靜水院,。從前蘇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眾多,無論是華屋巨宅還是一般住房,,都特別注意小空間的修飾,這小空間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則是這絕無僅有的小滄浪,,一方面,它體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風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內外互相借景而構建了一個特別清涼的環(huán)境,。
松風水閣:松,、竹,、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稱作“歲寒三友”,在文人寫意園中,,尤愛栽種這類用以“比德”的植物,,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樹經(jīng)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將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蒼勁古拙的姿態(tài)常被畫入圖中,,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樹種之一,。松風水閣又名“聽松風處”,是看松聽濤之處,。這座水閣攢尖方頂,,空間封閉,由廊間小門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墻加半窗的結構,。屋頂出檐特大,飛檐起翹尤高,,表現(xiàn)出翩翩欲飛,、飄逸輕靈的風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規(guī)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過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陽通風,最適宜于夏天觀景,。亭側植有黑松數(shù)株,有風拂過,,松枝遙動,,松濤作響,色聲皆備,,是別有風味的一處景觀,。
香洲: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艙樓,,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筆下“芳洲”的典故,,《楚辭》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的句子。古時常以香草來比喻清高之士,此處以荷花景觀來喻意香草,,也很得體,。在中國古典園林眾多的石舫中,拙政園香洲大概稱得上是造型最為美觀的一個,。船頭是臺,,前艙是亭,中艙為榭,,船尾是閣,,閣上起樓,線條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當,,使人想起古時蘇州、杭州,、揚州一帶山溫水軟,、畫舫如云的景象。香洲位于水邊,,正當東,、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匯處,三面環(huán)水,,一面依岸,,由三塊石條所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頭,,波起漣漪,,四周開敞明亮,滿園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卻荷風陣陣,,舉目清涼,。香洲船頭上懸有文徵明寫的題額,后人還專門為之題跋,。香洲這條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勝,,使人感到一種對高潔人格的追尋,。
荷風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園中部池中小島,,四面皆水,湖內蓮花亭亭凈植,湖岸柳枝絲絲婆娑,,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聯(lián):“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處十分貼切,。尤其是聯(lián)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為開敞的建筑物,柱間無墻,,所以視線不受遮擋,,倍感空透明亮,雖然無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無間,,四周芙蓉偎依簇擁,不是密密匝匝地圍成了一道綠色的香柔之墻嗎?動人的夸張和豐富的想象,,使這座島上的小亭愈發(fā)顯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風吹墻動,,綠浪翻滾,,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輕,,夏荷艷,,秋水明,冬山靜,,荷風四面亭不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從高處俯瞰荷風四面亭,,但見亭出水面,,飛檐出挑,紅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滿塘荷花懷抱著的一顆光燦燦的明珠。
見山樓:見山樓三面環(huán)水,,兩側傍山,,從西部可通過平坦的廊橋進入底層,而上樓則要經(jīng)過爬山廊或假山石級。它是一座江南風格的民居式樓房,,重檐卷棚,,歇山頂,坡度平緩,,粉墻黛瓦,,色彩淡雅,樓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樸之風,。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設吳王靠,,小憩時憑靠可近觀游魚,,中賞荷花,遠則園內諸景如畫一般地在眼前緩緩展開,。上層為見山樓,,陶淵明有名句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贝藰歉叱ǎ蓪⒅袌@美景盡收眼底,。春季滿園新翠,,姹紫嫣紅;夏日薰風徐來,荷香陣陣;秋天池畔蘆荻迎風,,寒意蕭瑟;冬時滿屋暖陽,,雪景宜人。原先,,蘇州城中沒有高樓大廈,,登此樓望遠,可盡覽郊外山色,。相傳此樓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辦公之所,。見山樓高而不危,聳而平穩(wěn),,與周圍的景物構成均衡的圖畫,。
玉蘭堂:玉蘭堂,是一處獨立閉的幽靜庭院,,它處在拙政園主人居住區(qū)與花園的交界部位,,是園主會見賓客與處理日常事務的主要場所,玉蘭堂高大寬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墻高聳,,好似畫紙,墻上藤草作畫,,墻下筑有花壇,,植天竺和竹叢,配湖石數(shù)峰,,玉蘭和桂花,色,、香宜人,。玉蘭堂曾名“筆花堂”,與文徵明故居中的“筆花堂”同名,。這顯示了當初園主王獻臣與文徵明之間不同一般的親密關系;再則,,“夢筆生花”也是古時文人對創(chuàng)作靈感的一種追尋。在此讀書作畫,,實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西園介紹
宜兩亭: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頂,這就是“宜兩亭”,。它踞于中園和西園分界的云墻邊,,亭基較高,六面置窗,,窗格為梅花圖案,。登上宜兩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從中花園觀景,,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后,宜兩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范例,?!耙藘伞背鲎砸粋€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與元宗簡結鄰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樹探出圍墻,,可為兩家共賞。白居易寫詩贊美道:“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以此來比喻鄰里間的和睦相處,。當年,拙政園的中園和西園分屬兩家所有,,西園主人不建高樓,,而改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觀賞到他十分羨慕的中園景色,,而中園主人在中花園亦可眺望亭閣高聳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豐富景觀,,豈不妙哉!一亭宜兩家,,添景更添情,就這樣,,一句好詩,,一段佳話,造就了一個妙亭,,一道風景,。
波形廊: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fā)”形環(huán)池布局,分成兩段,,臨水而筑,,南段從別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鴛鴦館止;北段止于倒影樓,,懸空于水上,。這里原來是一堵分隔中、西園的水墻,,作為兩園之間的分界橫在那里,,如何規(guī)劃成景頗費躊躇。聰明的工匠借墻為廊,,凌水而建,,以一種絕處求生的高妙造園手法來打破這墻僵直、沉悶的局面,,將廊的下部架空,,猶如棧道一般,依水勢作成高低起伏,、彎轉曲折狀,,使景觀空間富于彈性,具有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由南往北,,經(jīng)過一系列形態(tài)變化之后,,突然出現(xiàn)大幅度轉折,把它拉離園墻一段距離,,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貼水面,左右凌空,,廊頂變化如亭蓋,,臨水處立小石欄柱兩根,猶如釣臺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樓的近終點處,,在其下部設一孔水洞,讓廊跨越而過,,使園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體也拔高至最高點,。若遠看水廊,便似長虹臥波,,氣勢不凡,。
卅六鴛鴦館:是西花園的主體建筑,精美華麗,,南部叫“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叫“卅六鴛鴦館”。一座建筑同時有兩個名字,,這是古建筑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以屏風、罩,、紗槅將一座大廳分為兩部,,梁架一面用扁料,一面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鴛鴦廳面闊三間,外觀為硬山頂,,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攢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閣,。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8根石柱撐住館體架于池上,。館之中央的銀杏木雕玻璃屏將大廳一隔為二。北廳(后廳)臨清池,,夏,、秋時推窗可見荷池中芙蕖浮動,鴛鴦戲水,,東漢時大將軍霍光“(在)園中鑿大池,,植五色睡蓮,養(yǎng)鴛鴦卅六對,,望之燦若披錦”,,館名取其意,匾額為清同治年間蘇州狀元洪鈞題寫,。蘇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時期狀元人數(shù)居全國前列,洪鈞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間傳說中成了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賽金花為妾。賽金花的故事后來被人寫成小說,,洪鈞也就更加出名了,。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宜于冬,、春居處,,廳南向陽,小院圍墻既擋風又聚曖,,并使室內有適量的陽光照射,。曼陀羅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張履謙建此館時曾栽種18株名貴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卻如傲雪的臘梅嫣紅斗雪,,“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北憩F(xiàn)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著獨特的美,此館匾額是晚清蘇州的另一個狀元陸潤庠所題,。陸狀元和洪狀元在蘇州話里洪,、陸諧音“紅、綠”這一紅(洪)一綠(陸)同邑兩狀元為同一建筑寫匾額,,為廳堂增色不少,。卅六鴛鴦館內頂棚采用連續(xù)四卷的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梁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余音裊裊,,繞梁縈回,。主人在此宴友、會客,、休憩,,環(huán)境優(yōu)雅,在廳中鋪就一方紅氍毹,,吹笛弄簫,,吟歌唱曲。陳設古色古香,,書畫掛屏,、家具擺設配置精當。
倒影樓: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的景點,。樓分兩層,樓下是為“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拙政園之蜚聲江南,是與大畫家,、大詩人文徵明分不開的,。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念,,他將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畫像和《王氏拙政園記》拓片以及俞粟廬書《補園記》石刻嵌在樓下左右兩壁,。中間裙板上刻有鄭板橋的書畫真跡,。面水的一側于柱間安裝通透玲瓏的長窗,窗內有木質低欄,。倚欄而立,,可憑水觀景。左有波形長廊相伴,,右有“與誰同坐軒”,,尤其是這些景物的倒影如畫,,盡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動,景色絕佳,。樓上原是園主兒媳王氏的書房,。此樓四周遍植桂花無數(shù),入秋賞罷殘荷賞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無論是讀書習字,還是吟詩作畫,、觀景自娛,,皆環(huán)境可人,幽香可愛,。
與誰同坐軒:小亭非常別致,,修成折扇狀。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墻上匾額,、鵝頸椅,、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軒內扇形窗洞兩旁懸掛著杜甫的詩句聯(lián)“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鄙韧さ靥幧铰此?,地理位置甚佳,樹高而雄,石幢靜立,,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視,,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斷,。在扇亭后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绑摇奔大杳?,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于枝繁葉茂的草樹中,摒棄了一切裝飾,,樸素無華,。山小亭微,搭配勻稱,,襯以亭前山水,,儼然一戴笠漁翁垂釣,悠然自得,。前人曾寫詞贊道:“花間蘿蹬一痕青,,煙棱云罅危亭。笠檐蓑袂證前盟,,恰對漁汀。紅隱霞邊山寺,,綠皺畫里江城,。槐衙柳桁繞瓏玲,,坐聽啼鶯,。”與誰同坐軒和笠亭是兩種不同的園林建筑藝術造型,,也是在古典園林中較少見的象形建筑,。亭、軒結合,,渾然一體,。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雙層建筑,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動于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閣”,。造型高聳凌空,立面槅扇飾有精美圖畫,。登閣眺望四周,,但見山清水綠,天高云淡,,滿園青翠,,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閣,,地理位置依次是臨水、山中,、山巔,,它們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漸進,猶如音階中的哆,、唻,、咪,一氣呵成,,使人陶醉在這動聽的旋律里,。
留廳閣: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臺,閣內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梅、鵲飛罩,,浮雕,、鏤雕,、圓雕相結合,刀法嫻熟,,技藝高超,,構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接縫處不留痕跡,,渾然天成,是園林飛罩不可多得的精品,。從整體外形看,,留聽閣是一個抽象化的船廳,廳前平臺如船頭,。左側池塘中種滿了荷花,,荷花生長期間其葉、蕾,、花,、果皆有姿有態(tài),觀賞期特長,,從春末夏初池面冒出點點綠錢到盛夏時節(jié)的滿池華蓋,,直至秋意濃濃的枯葉殘花,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到的美,。俗話說,,花無百日紅,再美的鮮花最終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塵”,,殘花敗葉的凄涼晚景讓人不忍卒睹,,唯獨秋塘枯荷卻別有一種殘缺美的意境,李商隱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名句,,留聽閣就是取此詩意而名,。花謝了,,人已老,,景猶在,情難忘,,觸人心境,發(fā)人幽思,?!都t樓夢》第四十四回里,賈寶玉與林黛玉乘著姑蘇駕娘撐動的木舫在水中游賞,,黛玉看到滿池荷花時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是個極有文化修養(yǎng)的姑娘,多愁善感,,聰明絕頂,,但又孤傲清高,不愿隨波逐流,,所以才會對李商隱這句表達冷寂清幽之美的詩句產生共鳴,。這雖然是文學作品里的描述,但她所欣賞的如此富有詩意的境界也出現(xiàn)在拙政園的西花園里,。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在中國園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歡快或喜悅的美妙樂章。
塔影亭:此亭從頂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為正八角圖案,,是園中最精致華麗的建筑物之一,。在留聽閣船臺,回頭望塔影亭,,頓覺美妙至致,。狹長的縱向水系拉開了層次,隔了一定的距離,,水灣的縱深感就增強了,,那攢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真亭假塔,虛實相連,,不失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在拙政園中,有兩處景觀與寶塔有關,。一處是在倚虹亭看遠借的園外北寺塔,,還有一處便是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實體,,而在西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虛體,。不論是真塔遠望,還是假塔近觀,,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處的位置并不顯眼,,已到了花園的盡頭,。聰明的主人在水源將盡處筑了一個小亭,若將整個西園比作一首旋律優(yōu)美的樂曲,,那么塔影亭就是最后一節(jié)音符,。嘎然而止的樂曲讓人覺得突兀,,而此處有了塔影亭則組成了完整的樂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還有影,就如曲終遺音余韻不絕,,讓人回味,。
在拙政園里面走走,感覺真不錯,,景色很美,,不管在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圖畫。
介紹拙政園的導游詞篇五
各位游客 ,現(xiàn)在我們位于的是蘇州古城東北面最大的名園“拙政園”,。它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合稱為中國“四大名園”,,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F(xiàn)在我們看到高高的磚砌墻門的正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該園占地面積約78畝,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拙政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為大弘寺。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將其買下,,歷時20xx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敝淙@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了徐氏,。5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
拙政園與蘇州其他古典園林一樣,,是典型的宅園合一,,有宅有園,前宅有園的格局,。拙政園的花園分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整個造園以山水并重,,以水池為中心,水面占全園的五分之三,,亭榭樓閣皆臨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襯,。
各位游客,現(xiàn)在從園門進去便是東花園,。入園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花園的主廳“蘭雪堂”,。是我們游覽的第一廳,。蘭雪兩字出自詩仙李白的“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象征著主人瀟灑如春風,,潔凈如蘭雪的高尚情操。蘭雪堂坐北朝南三開間,,
“蘭雪堂”匾額高掛,,長窗落地。據(jù)園主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載,,蘭雪堂為五楹草堂,。堂前兩棵白皮松蒼勁古拙,墻邊修竹蒼翠欲滴,。湖石玲瓏,,綠草夾徑,東西院墻相連,。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氛圍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園田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也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稱為“補園”,,以清代建筑為主,。整個院子沒有明顯的中軸線,也不對稱,,但錯落有致,,疏密得體,近乎自然,,是蘇州園林中布局最為精巧的一座,。同時我們從這幅漆雕畫上可以看到園中絕大部分建筑都與水相鄰,把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風情,,描摹的精彩絕倫,。屏門北面為《翠竹圖》,全部采用蘇州傳統(tǒng)的漆雕工藝,,平門兩邊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顯出江南文人園林主要廳堂的莊重和典雅。
在蘭雪堂東北面荷花池邊,,臨水而筑的這座卷棚歇山頂?shù)慕ㄖ?,就是芙蓉榭。榭,,是蘇州園林建筑中的一種類型,,造型輕巧,建在水邊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者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種變色花,,早晨初現(xiàn)時是淡紅色,中午陽光直射時變成紫紅色,,傍晚夕陽西下時又變成粉紅色,,很是珍貴。水芙蓉,,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荷花或蓮花,。)芙蓉榭的正面是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墻,,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的強烈反差,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參照了這個設計,,很有蘇州古典園林的味道。走到芙蓉榭門前向西
看,可以看到水榭的門框上裝有一個雕花圓光罩,,透過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猶如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里的油畫。走過去再仔細看看,,又可以發(fā)現(xiàn)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有一個雕花長方形落地罩,這是一種框景的造景手法,。園主想通過這種手法把來賓們的視線集中到最佳角度,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我們繼續(xù)往前走看到的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名叫天泉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既莊重又質樸。四周草坪環(huán)繞,,花木眾多,。亭北平崗小坡,林木蔥郁,。亭子之所以叫“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這口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相傳它是元朝大德年間的大宏寺的遺物,。天泉亭從外部看是兩層建筑,,不過走進亭子大家會發(fā)現(xiàn)其實它只有一層。蘇州是個水鄉(xiāng),,河多,、橋多、井也多,,但被載入史冊的并不多見,。王心一建“歸園田居”時,保留了這井,,也使園中平添幾許田園風光,。
從天泉亭往北邊看右手邊是民間手工藝坊展覽和大片的花卉,它突出了整個東部花園的田園風光,。左手邊則是紫藤長廊,。政園中的紫藤為明代書畫家文征明所種植,園內一照墻題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下面立著一塊青石碑,。上面寫著:“文衡山先生手植紫藤”,。每到夏季,游客穿過紫藤長廊時,,紫藤花開,,水汽噴霧,頓時會讓人有一種清涼舒適之意,。兩廊之間,,則種植著許多種類的花草樹木。游客駐足此間,,野趣油然而生,,韻味無窮,給拙政園增添了一景,。
那座外觀輕快明朗,,體量較大的四面廳,稱“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欣賞稻麥飄香的地方?!皹强伤挠^,,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觀望中,。”現(xiàn)在所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過來的,,體量偏大,與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館的西南方向,,隔著溪水有一座土山,上面有個長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詩意,亦曾叫“補拙亭”,。在亭中居高臨下放眼四望,,東園景色盡收眼底。
我們可以從秫香館的前門通往后門,,入眼的就是紀念品商店,,連接秫香館和復廊的是具有特色花紋的小路。低頭看腳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象征子孫滿堂,,富貴滿堂的魚,、蟾蜍等花紋。 接著我們來到了將東中花園分隔的復廊,,復廊的墻壁上開有25個漏窗,,不同的團被水中波紋反射疊印,隨著步移花窗的變換,,園內景色也不斷地變化,。穿過復廊的黑漆大門,便到了中部花園,??催@座半亭倚墻而作,亭中有一圓拱門,,三面凌空,長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極遠處又有一亭,,亭內也有一圓拱門,這就是西花園的“別有洞天”園門,。而在亭臺樓閣旁,,小橋流水之上,古樹花木之間,,屹立著一座寶塔,,那就是園外遠處的北寺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的手法,,運用得很成功。
下面,,我們來觀賞“梧竹幽居”,,俗稱“月到風來亭”。它位于中部花園的最東邊,,同“倚紅亭”相鄰,。梧竹幽居造型獨特,
以往大家所見的亭是圓形,,而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它是方亭,。亭四周的白墻都是方形的,方墻上又有圓洞門,一座天圓地方,,表示園主追求“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意境。人站在亭中向外看,,猶如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園 ,。南面桃紅柳綠,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亭內有"梧竹幽居"的楹額和對聯(lián):“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當空,、清風徐徐和遠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種賞心悅目的感受,。
隨著我們跨過了九曲石板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緩步登山后,我們來到了待霜亭,。待霜亭位于園中部池中東島高處的六角景亭,。循梧竹幽居北側游路西去,跨過一座三曲平橋,,便踏上池中東島,。待霜"出自唐代蘇州刺史韋應物"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句,,字里行間透出了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芳香,。待霜亭所處位置甚佳,東,、西,、南、北四面隔水與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繡綺亭和綠漪亭互為對景,正是:“處處有水處處景,,翠竹綠樹四相圍,。”
親愛的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位于遠香堂對面的雪香云蔚亭,?!把┫阍莆低ぁ笔菆@林中部的至高點,,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為長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觀質樸而輕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動,,是早春賞梅佳處,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內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鳥之間”兩塊匾額,,點出了周圍竹叢青翠,林木蔥郁,,禽鳥飛鳴,,溪澗盤行,頗有山林野趣的意境,。
亭柱上還有文徽明所書寫的楹聯(lián):“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副對聯(lián)取自南朝?6?1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詩句,,運用寂處有聲,、以聲顯靜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出靜態(tài)美的園林意境,。
游客們,您現(xiàn)在來到的是位于中部花園西山下池水中央的“荷風四面亭”,,“荷風四面”顧名思義:四面臨水,,夏日荷花在四面盛開,有陣陣荷香從亭周圍飄來,。有著“柳浪接雙橋,,荷風來四面”的美景。亭名因荷而得,,所以最適合的是欣賞夏景,,因而此亭為四亭中的夏亭。荷風四面亭位于湖中島上,,四面臨水,,三面植柳。且位于三條路的交叉口,,可供游人休息賞景,。亭中有抱柱聯(lián):“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惫串嫵鲎菊@春夏秋冬的景色,。春柳輕,夏荷艷,,秋水明,,冬山靜,使得荷風四面亭不僅最宜夏暑,,更是四季皆宜,。荷風四面亭亭為六角攢尖,四面通透,,臨池蓮花亭亭凈植,,岸邊柳枝婆娑。所在的小島與待霜亭,、雪香云蔚亭所在的二島構成“一水三山”的海上神山境界,,象征蓬萊 方丈 瀛洲三神山,形容園林美境恍如仙境,。
與“荷風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實際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稱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叢里徐徐而行,。而這艘石坊由亭,、臺、樓,、閣,、榭五種典型建筑組合而成:船頭為荷花臺,茶室為四方亭,,船艙為面水榭,,船樓為澄觀樓,船尾為野航閣,。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臨河,,處處通船,,所以在園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時石坊也可以經(jīng)常提醒人們“水可載舟,,亦可
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園主“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跡。
經(jīng)過九曲石橋,,沿著游廊走,,就見到“見山樓”,古代叫做“藕香榭”,。見山樓語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名句。它三面環(huán)水,,似蒼龍嬉水,,樓是龍頭,水廊是龍身,,云墻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須,。相傳此樓曾被用作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辦公之處,。登樓遠眺,可見蘇州西南的靈巖山,。這里視野開闊,,為北部的主景區(qū),與南部次景區(qū)小滄浪,、小飛虹和得真亭的空間窄小的布局形成對照,。
從“見山樓”沿著游廊往南走,可以來到“小滄浪”,?!靶胬恕钡某龅涫恰冻o·漁夫》,原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纓,,準備出仕輔助朝綱;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雙腳,決心引退逍遙自在,?!靶胬恕笔且蛔_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一個閑靜的水院。站在“小滄浪”前往北看,,就是蘇州園林中極為少見的廊橋----小飛虹,。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此得名。古人以虹喻橋,,別具一格,。冬天在橋上看雪景也是極佳的,雪落湖面,,蕩起一圈圈漣漪,。此橋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是拙政園的經(jīng)典景觀,。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jīng)"小飛虹",,過"小滄浪",,有一種余味未盡的感覺。這樣的理水手法,,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于"水面有聚有散,,聚處
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要領,,可稱一絕,。
小滄浪往東走,就來到了“遠香堂”,。遠香堂是在中部花園的中心位置,,山池環(huán)繞,后面是荷花池,。夏日荷花盛開時,,清香遠送,一一風荷舉,,是賞荷的佳處,。遠香堂建筑形體高大,視野開闊,,沒有庭柱阻隔,,而且四周都是玻璃,,在廳里品茶、聊天,、看景,,最愜意不過了。廳的南邊是一座黃石假山,,這在蘇州園林里是很少見的,,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繡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給人以近山遠水,山高水低的感覺,?!斑h香堂”匾額原為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手筆,現(xiàn)為近代書法家張辛稼補書,。兩邊有一副對聯(lián),,共80字,是蘇州諸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lián),,記載了當年八旗奉直會館達官貴人聚會時的盛況,。
遠香堂的東南角圓洞門中,深藏著一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閑庭別院,,這里被稱為拙政園中的“園中園”,因種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園”,。枇杷園以庭院建筑為主,,有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和海棠春塢等,。“聽雨軒”前的天井面積比較大,,就開了一個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適宜,園景豐富,。當年園主喜歡同家眷在這里,,一邊品嘗蘇州的船點,,一邊細聽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葉上、碎石地上,,發(fā)出各種聲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嘉實亭”里有一幅對聯(lián)“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這里,,惟妙惟肖。
從中花園穿過“別有洞天”的圓洞門后,,就來到了西花園,。此處有一條波形水廊。水廊,,凌跨于水上,,真所謂浮廊可渡,將
水面的空間半通半隔,,增加了水源深度和水面的遼闊,,拙政園的宜兩亭下至倒影樓這段水廊,造型優(yōu)美,,似臥虹臨水,,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饒有情趣,,又因它如水波起伏不停,,故又稱波形廊。
在別有洞天的西南方向,,卅六鴛鴦館坐落于此,。卅六鴛鴦館是拙政園西部的主建筑,精美華麗,,南部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名“卅六鴛鴦館”。這是古建筑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
北廳是卅六鴛鴦館,,因臨池曾養(yǎng)三十六對鴛鴦而得名。從外面看是一個屋頂,,而里面則是兩個屋面;外面看是一個大廳,,里面則分為兩個客廳。由于主人張履謙愛好聽昆曲,,因而這座鴛鴦廳較其他而言多設了戲臺,,館內四角都增設了耳房,演員可以在耳房休息,、化妝,,平日里客人來了,傭人隨從也在耳房休息。館內屋頂采用弓形,,營造出了余音繞梁的效果,。卅六鴛鴦館四面菱形玻璃藍白相間。由內向外望去,,一窗一景,。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廳南向陽,,小院圍墻既擋風又聚暖,,并使室內有適量的陽光 照射,宜于冬,、春居處,。廳前有小院,栽植多株名貴山茶花,,山茶又別名曼陀羅花,,為與北廳相呼應,題額作“十八曼陀羅花館”,。據(jù)園史資料,,明末清初之際,古園最負盛名的花樹景是幾株山茶中最名貴,、最華麗的寶珠山茶,。館內懸清未狀元陸潤庠(xiáng)行楷寫的額匾“十八曼陀羅花館”,兩側掛著已故人大副委員長胡厥文先生補書的原有景聯(lián):“迎春地暖花爭訴,,茂苑鶯聲雨后新”,。
這座容南北兩廳的建筑除春冬賞花、秋夏觀荷納涼之外,,在考慮賞景之外,,廳堂建造還如此周到地考慮園林中生活起居的方便,這正是我國古典園林“游”,、“居”結合藝術目的性的很好體現(xiàn),。
西北面的“留聽閣”,取唐代詩人李商隱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之意命名,。留聽閣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臺,是賞秋荷聽雨的絕佳處,。南面飛罩是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紋,,構圖勻稱,,手法精巧,。楠木鏤雕的云龍圖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龍圖案,,相傳是太平天國忠王府內的遺物。
"倒影樓"位于"卅六鴛鴦館"的北面,。之所以取名為"倒影樓",,是因為從前面的池塘可以看到其他樓閣,樹木的倒影,?!暗褂皹恰笔且蛔鶅蓪咏ㄖ瑯堑南聦?,叫"拜文揖沈之齋",。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紀念館",。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資料說,他參與了拙政園的規(guī)劃設計,。也有的資料說,,他依照園景畫了31幅圖,各配以詩詞,,并作了《王氏拙政園記》,,使名園增輝。"倒影樓"中間屏門上雕刻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無根竹圖,,并配有詩詞,,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隔岸池邊有一座小軒,,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墻上匾額、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取名“與誰同坐軒”,,取義于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
坐?明月清風我。扇面狀屋面和扇亭與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構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各位游客:拙政園的主要景觀就游賞到此,。讓我們在以拙政園為代表的蘇州園林,,在“咫尺山林”再現(xiàn)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在那富有詩情畫意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小園林里,,享受一份溫馨的家庭氣氛吧。
介紹拙政園的導游詞篇六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位于的是蘇州古城東北面最大的名園“拙政園”,。它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合稱為中國“四大名園”,,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F(xiàn)在我們看到高高的磚砌墻門的正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該園占地面積約78畝,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拙政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為大弘寺,。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將其買下,,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敝淙@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了徐氏。5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
拙政園與蘇州其他古典園林一樣,是典型的宅園合一,,有宅有園,,前宅有園的格局,。拙政園的花園分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整個造園以山水并重,以水池為中心,,水面占全園的五分之三,,亭榭樓閣皆臨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襯,。
各位游客,現(xiàn)在從園門進去便是東花園,。入園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花園的主廳“蘭雪堂”。是我們游覽的第一廳,。蘭雪兩字出自詩仙李白的“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象征著主人瀟灑如春風,,潔凈如蘭雪的高尚情操,。蘭雪堂坐北朝南三開間,
“蘭雪堂”匾額高掛,,長窗落地,。據(jù)園主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載,蘭雪堂為五楹草堂,。堂前兩棵白皮松蒼勁古拙,,墻邊修竹蒼翠欲滴。湖石玲瓏,,綠草夾徑,,東西院墻相連。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氛圍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園田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也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稱為“補園”,,以清代建筑為主,。整個院子沒有明顯的中軸線,,也不對稱,但錯落有致,,疏密得體,,近乎自然,是蘇州園林中布局最為精巧的一座,。同時我們從這幅漆雕畫上可以看到園中絕大部分建筑都與水相鄰,,把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風情,描摹的精彩絕倫,。屏門北面為《翠竹圖》,,全部采用蘇州傳統(tǒng)的漆雕工藝,平門兩邊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顯出江南文人園林主要廳堂的莊重和典雅,。
在蘭雪堂東北面荷花池邊,臨水而筑的這座卷棚歇山頂?shù)慕ㄖ?,就是芙蓉榭,。榭,是蘇州園林建筑中的一種類型,,造型輕巧,,建在水邊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者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種變色花,,早晨初現(xiàn)時是淡紅色,,中午陽光直射時變成紫紅色,傍晚夕陽西下時又變成粉紅色,,很是珍貴,。水芙蓉,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荷花或蓮花,。)芙蓉榭的正面是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墻,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的強烈反差,,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參照了這個設計,,很有蘇州古典園林的味道,。走到芙蓉榭門前向西
看,可以看到水榭的門框上裝有一個雕花圓光罩,,透過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猶如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里的油畫,。走過去再仔細看看,又可以發(fā)現(xiàn)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有一個雕花長方形落地罩,,這是一種框景的造景手法。園主想通過這種手法把來賓們的視線集中到最佳角度,,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我們繼續(xù)往前走看到的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名叫天泉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既莊重又質樸,。四周草坪環(huán)繞,,花木眾多。亭北平崗小坡,,林木蔥郁,。亭子之所以叫“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這口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相傳它是元朝大德年間的大宏寺的遺物。天泉亭從外部看是兩層建筑,,不過走進亭子大家會發(fā)現(xiàn)其實它只有一層,。蘇州是個水鄉(xiāng),河多,、橋多,、井也多,但被載入史冊的并不多見,。王心一建“歸園田居”時,,保留了這井,也使園中平添幾許田園風光,。
從天泉亭往北邊看右手邊是民間手工藝坊展覽和大片的花卉,,它突出了整個東部花園的田園風光。左手邊則是紫藤長廊,。政園中的紫藤為明代書畫家文征明所種植,,園內一照墻題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下面立著一塊青石碑,。上面寫著:“文衡山先生手植紫藤”,。每到夏季,,游客穿過紫藤長廊時,紫藤花開,,水汽噴霧,,頓時會讓人有一種清涼舒適之意。兩廊之間,,則種植著許多種類的花草樹木,。游客駐足此間,野趣油然而生,,韻味無窮,,給拙政園增添了一景。
那座外觀輕快明朗,,體量較大的四面廳,,稱“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欣賞稻麥飄香的地方,。“樓可四觀,,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觀望中,?!爆F(xiàn)在所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過來的,,體量偏大,,與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館的西南方向,,隔著溪水有一座土山,,上面有個長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詩意,,亦曾叫“補拙亭”。在亭中居高臨下放眼四望,,東園景色盡收眼底,。
我們可以從秫香館的前門通往后門,入眼的就是紀念品商店,,連接秫香館和復廊的是具有特色花紋的小路,。低頭看腳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象征子孫滿堂,,富貴滿堂的魚,、蟾蜍等花紋,。接著我們來到了將東中花園分隔的復廊,復廊的墻壁上開有25個漏窗,,不同的團被水中波紋反射疊印,,隨著步移花窗的變換,園內景色也不斷地變化,。穿過復廊的黑漆大門,,便到了中部花園??催@座半亭倚墻而作,,亭中有一圓拱門,三面凌空,,長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極遠處又有一亭,亭內也有一圓拱門,,這就是西花園的“別有洞天”園門,。而在亭臺樓閣旁,小橋流水之上,,古樹花木之間,,屹立著一座寶塔,那就是園外遠處的北寺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的手法,,運用得很成功,。
下面,我們來觀賞“梧竹幽居”,,俗稱“月到風來亭”,。它位于中部花園的最東邊,同“倚紅亭”相鄰,。梧竹幽居造型獨特,,
以往大家所見的亭是圓形,而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它是方亭,。亭四周的白墻都是方形的,,方墻上又有圓洞門,一座天圓地方,,表示園主追求“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意境,。人站在亭中向外看,猶如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園,。南面桃紅柳綠,,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亭內有"梧竹幽居"的楹額和對聯(lián):“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甭肺叮坪跤叙┰庐斂?、清風徐徐和遠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種賞心悅目的感受。
隨著我們跨過了九曲石板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緩步登山后,,我們來到了待霜亭。待霜亭位于園中部池中東島高處的六角景亭,。循梧竹幽居北側游路西去,,跨過一座三曲平橋,便踏上池中東島,。待霜"出自唐代蘇州刺史韋應物"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句,字里行間透出了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芳香,。待霜亭所處位置甚佳,,東、西,、南,、北四面隔水與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繡綺亭和綠漪亭互為對景,,正是:“處處有水處處景,翠竹綠樹四相圍,?!?/p>
親愛的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位于遠香堂對面的雪香云蔚亭?!把┫阍莆低ぁ笔菆@林中部的至高點,,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為長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觀質樸而輕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動,,是早春賞梅佳處,,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內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鳥之間”兩塊匾額,,點出了周圍竹叢青翠,,林木蔥郁,禽鳥飛鳴,,溪澗盤行,,頗有山林野趣的意境。
亭柱上還有文徽明所書寫的楹聯(lián):“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副對聯(lián)取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詩句,運用寂處有聲,、以聲顯靜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出靜態(tài)美的園林意境。
游客們,,您現(xiàn)在來到的是位于中部花園西山下池水中央的“荷風四面亭”,,“荷風四面”顧名思義:四面臨水,夏日荷花在四面盛開,,有陣陣荷香從亭周圍飄來,。有著“柳浪接雙橋,荷風來四面”的美景,。亭名因荷而得,,所以最適合的是欣賞夏景,因而此亭為四亭中的夏亭,。荷風四面亭位于湖中島上,四面臨水,,三面植柳,。且位于三條路的交叉口,可供游人休息賞景,。亭中有抱柱聯(lián):“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勾畫出拙政園春夏秋冬的景色,。春柳輕,,夏荷艷,秋水明,,冬山靜,,使得荷風四面亭不僅最宜夏暑,更是四季皆宜,。荷風四面亭亭為六角攢尖,,四面通透,臨池蓮花亭亭凈植,,岸邊柳枝婆娑,。所在的小島與待霜亭、雪香云蔚亭所在的二島構成“一水三山”的海上神山境界,,象征蓬萊方丈 瀛洲三神山,,形容園林美境恍如仙境。
與“荷風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跋阒蕖钡摹爸蕖蓖爸邸蓖簦瑢嶋H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稱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叢里徐徐而行。而這艘石坊由亭,、臺,、樓、閣,、榭五種典型建筑組合而成:船頭為荷花臺,,茶室為四方亭,船艙為面水榭,,船樓為澄觀樓,,船尾為野航閣。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臨河,處處通船,,所以在園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時石坊也可以經(jīng)常提醒人們“水可載舟,亦可
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園主“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跡,。
經(jīng)過九曲石橋,沿著游廊走,,就見到“見山樓”,,古代叫做“藕香榭”。見山樓語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名句,。它三面環(huán)水,似蒼龍嬉水,,樓是龍頭,,水廊是龍身,云墻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須。相傳此樓曾被用作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辦公之處,。登樓遠眺,,可見蘇州西南的靈巖山。這里視野開闊,,為北部的主景區(qū),,與南部次景區(qū)小滄浪、小飛虹和得真亭的空間窄小的布局形成對照,。
從“見山樓”沿著游廊往南走,,可以來到“小滄浪”?!靶胬恕钡某龅涫恰冻o·漁夫》,,原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纓,,準備出仕輔助朝綱;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雙腳,,決心引退逍遙自在,。“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一個閑靜的水院。站在“小滄浪”前往北看,就是蘇州園林中極為少見的廊橋----小飛虹,。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此得名,。古人以虹喻橋,別具一格,。冬天在橋上看雪景也是極佳的,,雪落湖面,蕩起一圈圈漣漪,。此橋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是拙政園的經(jīng)典景觀,。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jīng)"小飛虹",過"小滄浪",,有一種余味未盡的感覺,。這樣的理水手法,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于"水面有聚有散,,聚處
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要領,可稱一絕,。
小滄浪往東走,,就來到了“遠香堂”。遠香堂是在中部花園的中心位置,,山池環(huán)繞,,后面是荷花池。夏日荷花盛開時,,清香遠送,,一一風荷舉,是賞荷的佳處,。遠香堂建筑形體高大,,視野開闊,沒有庭柱阻隔,,而且四周都是玻璃,,在廳里品茶,、聊天、看景,,最愜意不過了,。廳的南邊是一座黃石假山,這在蘇州園林里是很少見的,,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繡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給人以近山遠水,,山高水低的感覺?!斑h香堂”匾額原為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手筆,,現(xiàn)為近代書法家張辛稼補書。兩邊有一副對聯(lián),,共80字,,是蘇州諸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lián),記載了當年八旗奉直會館達官貴人聚會時的盛況,。
遠香堂的東南角圓洞門中,,深藏著一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閑庭別院,,這里被稱為拙政園中的“園中園”,,因種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園”。枇杷園以庭院建筑為主,,有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和海棠春塢等,?!奥犛贶帯鼻暗奶炀娣e比較大,就開了一個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適宜,,園景豐富。當年園主喜歡同家眷在這里,,一邊品嘗蘇州的船點,,一邊細聽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葉上,、碎石地上,,發(fā)出各種聲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凹螌嵧ぁ崩镉幸环鶎β?lián)“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這里,惟妙惟肖,。
從中花園穿過“別有洞天”的圓洞門后,,就來到了西花園。此處有一條波形水廊,。水廊,凌跨于水上,,真所謂浮廊可渡,,將
水面的空間半通半隔,增加了水源深度和水面的遼闊,,拙政園的宜兩亭下至倒影樓這段水廊,,造型優(yōu)美,似臥虹臨水,,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饒有情趣,又因它如水波起伏不停,,故又稱波形廊,。
在別有洞天的西南方向,卅六鴛鴦館坐落于此,。卅六鴛鴦館是拙政園西部的主建筑,,精美華麗,南部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名“卅六鴛鴦館”,。這是古建筑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
北廳是卅六鴛鴦館,,因臨池曾養(yǎng)三十六對鴛鴦而得名,。從外面看是一個屋頂,而里面則是兩個屋面;外面看是一個大廳,,里面則分為兩個客廳,。由于主人張履謙愛好聽昆曲,因而這座鴛鴦廳較其他而言多設了戲臺,,館內四角都增設了耳房,,演員可以在耳房休息、化妝,,平日里客人來了,,傭人隨從也在耳房休息。館內屋頂采用弓形,,營造出了余音繞梁的效果,。卅六鴛鴦館四面菱形玻璃藍白相間,。由內向外望去,一窗一景,。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廳南向陽,小院圍墻既擋風又聚暖,,并使室內有適量的陽光照射,,宜于冬、春居處,。廳前有小院,,栽植多株名貴山茶花,山茶又別名曼陀羅花,,為與北廳相呼應,,題額作“十八曼陀羅花館”。據(jù)園史資料,,明末清初之際,,古園最負盛名的花樹景是幾株山茶中最名貴、最華麗的寶珠山茶,。館內懸清未狀元陸潤庠(xiáng)行楷寫的額匾“十八曼陀羅花館”,,兩側掛著已故人大副委員長胡厥文先生補書的原有景聯(lián):“迎春地暖花爭訴,茂苑鶯聲雨后新”,。
這座容南北兩廳的建筑除春冬賞花,、秋夏觀荷納涼之外,在考慮賞景之外,,廳堂建造還如此周到地考慮園林中生活起居的方便,,這正是我國古典園林“游”、“居”結合藝術目的性的很好體現(xiàn),。
西北面的“留聽閣”,,取唐代詩人李商隱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之意命名,。留聽閣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臺,,是賞秋荷聽雨的絕佳處。南面飛罩是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紋,構圖勻稱,,手法精巧,。楠木鏤雕的云龍圖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龍圖案,相傳是太平天國忠王府內的遺物,。
"倒影樓"位于"卅六鴛鴦館"的北面,。之所以取名為"倒影樓",是因為從前面的池塘可以看到其他樓閣,,樹木的倒影,。“倒影樓”是一座兩層建筑,,樓的下層,,叫"拜文揖沈之齋"。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紀念館"。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資料說,,他參與了拙政園的規(guī)劃設計。也有的資料說,,他依照園景畫了31幅圖,,各配以詩詞,并作了《王氏拙政園記》,,使名園增輝,。"倒影樓"中間屏門上雕刻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無根竹圖,并配有詩詞,,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隔岸池邊有一座小軒,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墻上匾額,、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取名“與誰同坐軒”,,取義于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
坐?明月清風我,。扇面狀屋面和扇亭與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構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各位游客:拙政園的主要景觀就游賞到此,。讓我們在以拙政園為代表的蘇州園林,,在“咫尺山林”再現(xiàn)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在那富有詩情畫意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小園林里,,享受一份溫馨的家庭氣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