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云谷寺導游詞篇一
進了山門是一般佛寺的格式,迎門是笑口常開,、袒胸露腹的彌勒佛,是按五代奉化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就,,相傳是彌勒在東土的顯身,。佛經所說,,彌勒要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后的華林園繼承佛位,又稱未來佛,。背后是身披甲胄,手執(zhí)降麾杵的護法神韋馱,,在警視四眾,懲戒犯禁,。山門內壁東側有“靈谷寺龍王廟碑記”。西側有“祈雨碑”,。前庭中立1983年鑄萬年寶鼎,。正面主體是近年重建的大雄寶殿,,重檐歇山,,樓閣相依,,殿內幡幢懸垂,華燈長明.黑花崗石鋪地,,深沉明亮,。中間高臺座上一尊主供釋迦牟尼佛,鎏金裝彩,,阿難、迦葉侍奉左右,。東西兩側貼壁而立的是二列像設,一列為十八羅漢,,一列為二十諸天,把二種常見而又極易混淆的供像集中在一起,,兼收并蓄,統(tǒng)而有之,。主臺背面是大悲菩薩海島觀音,,腳踏鱉頭,,手持凈瓶楊枝,,左右為善財童子和龍女。后壁東為大智文殊菩薩,,座騎青獅,,西壁為身跨六牙白象的大行普賢菩薩,。殿后為宏大高敞的觀音堂,。底層供奉開山祖師寶志銅像,上供觀音銅像,。1994年,觀音閣落成,,舉行了真慈法師升座儀式,這是自太平天國以來的首次升座,。
東首院落現為“大遍覺堂”,,是玄奘法師的紀念堂,。中供法師譯經坐像,,前有十三層木質密檐式塔,,塔內供奉法師頂骨舍利,。講到這里,,有的游客肯定產生疑問,,玄類法師在西安住錫,、圓寂,,靈骨怎么會轉到這里呢?各位,說來話長,這其中又有一段曲折而又與國運共興衰的故事,。
唐高僧玄奘,就是小說《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俗名陳祎。他13歲出家,,21歲受戒,,精通經論,公元620xx年歷經艱辛,,西行天竺20xx年,,帶回經卷657部,,創(chuàng)唯識宗,,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664年圓寂于長安慈恩寺,,初葬白鹿原,繼改樊川興教寺,,又因黃巢義軍起事遷葬終南紫閣寺。至宋金陵天禧寺可政法師在終南見塔毀寺廢,,就迎奉至天禧寺,在東崗造塔安葬,。明初遷南京名揚中外的大報恩寺。太平天國時期戰(zhàn)火紛飛,,寺塔又湮沒無存,??谷諔?zhàn)爭期間,,日寇擴建軍工廠,施工挖出石函及珍貴器皿,,還有遷葬碑文。日軍妄圖封鎖消息盜走諸物,,后迫于國人壓力和出于粉飾汪偽政權的政治需要,除在九華山造塔安葬一部分,,其余瓜分存于多方佛寺,。這里供奉的是當初存于博物院的一部分,,幾經周折,,輾轉至靈谷寺供奉,。1998年8月,,中國臺灣玄奘大學法師了中住持向大陸申請分供舍利,,經批準,,取出2.8863克一粒分供,由兩岸僧眾護送至臺,,成為兩岸交往,,促進統(tǒng)一的盛事。
紀念堂前存一座三圣殿,,中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及脅侍觀音和大勢至菩薩,,是屬凈土宗的特色。
寺的最東側為素菜館,,供應素食齋飯,選料素淡,,做工精細,,口味鮮美,,各位不妨一嘗。
各位朋友,,鐘山之麓,還有一些民國要人之墓,,從前面“八功德水”開始就是譚墓的墓道了?!鞍斯Φ滤爆F用石欄圍護,清泉從二龍頭中流出,,自古相傳此水對人體有八種有益功能,是優(yōu)質礦泉水,。泉后路中有一漢白玉赑屃,上馱一碑,,現刻“靈谷深松”,,原為譚延闿的墓碑,??赡茉趫龅呐笥褌兇蠖嗖涣私膺@個人,,他出身清代大官僚家庭,父官至巡撫(省長),,本人為光緒進士,點了翰林,宣統(tǒng)元年任湖南咨議局長,,此公精明圓滑,審時度勢,。辛亥革命爆發(fā)趨附革命,又殺害革命黨人,,奪任湖南都督,又追隨孫中山和蔣介石,,歷任內政部長、國民黨中政委主席,、黨部主席,、國民政府主席,,他縱橫捭闔,,官運亨通,,1932年病故,,享年52歲,。國民政府下令國葬,,蔣介石親選墓地。譚墓依山帶水,,曲折幽深,具濃厚的江南山水園林風格,。第一段墓道350米長,盡頭是一圓形廣場,,中間有一圓形花壇,上植松竹梅歲寒三友,。坡道入口有一回柱三門漢白玉石坊,,清代式樣,。柱頭有石獅云板,,三門橫枋上有佛焰背屏立于須彌座上,,柱基夾有抱柱鼓石,。東南有一石碑,原為國葬令碑;南面有一方石碑,,原刻譚的生平,現碑坊上文字都已不存,。牌坊內坡道有石馬一對,是第二段200米水泥墓道的起點,。右轉上坡即為祭堂,歇山重檐,。面闊五間,梁柱藻井飾以描金彩繪,,原門窗鏤花金釘,。堂前為花崗石祭臺,,臺二例有方形經幢兩柱,,仿佛教之物。祭堂內原有許多珍稀祭器祭臺,,抗戰(zhàn)期間流失殆盡。臺東有一漢白玉牡丹花壇,,刻有三圈飛龍圖樣。順坡上行,,右下方是曲水流觴出自景區(qū)。曲水流觴東晉時海西公宴請群僚的流杯渠,,又取王羲之蘭亭序中臨溪飲酒作詩之趣,。流瀑閣上有千秋坊,、水亭,、心亭、香竹芳亭,,流水跌宕,層臺錯落,,小橋越溪,,林路盤折,,完全是山水園林的文人寫意,幽雅至極,,在墓園中獨樹一幟。
再向西行一段,到了二側休息亭,,便是墓地。主軸南向通直,,緩坡開闊,綠草如茵,,綠樹屏繞,入口平臺是漢白玉圓壁的睡蓮池,,素白蓮花照水開放,殊顯清幽,。坡上有清式云紋華表一對、石獅一對,、花缸一對。墓前平臺陛石刻有五福捧壽和八面玲瓏的圖樣,。墓塋半圓高3.5米,直徑9.5米,,十年動亂中墓被炸毀夷平,,1983年以骨灰罐重葬,。墓前祭臺刻有西洋古典花紋,,原為圓明園遺物,法國人進貢,,尤其珍貴。墓后有十幾米高的山茶花樹,,是金陵之首。春天紅花滿樹,。
譚墓石刻,似是宮廷之物,,牌坊一組還來自咸豐顧命大臣肅順的墓園,用料上乘,,刻工高超,非其他民國墓可比,。說是來自圓明園,無法使人不信,。再和中山陵的豪放氣勢對照,譚墓的婉約幽深,,不能不令人嘆服。游覽這樣的墓園真是一種精湛的園林藝術和雕刻藝術的審美享受,。
從譚墓墓道起點向東上坡,,是民國著名人物鄧演達烈士墓,。鄧14歲加入同盟會,,是頗有名望的左派領袖,,其短暫一生充滿悲壯奇事,。他追隨孫中山籌辦軍校,,任黃埔教育長,,后歷任北伐軍政治部主任、總司令部武漢行營主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蔣介石4.12政變后,,他開始從事倒蔣革命活動,,被迫流亡莫斯科,,又因反對斯大林干預中國革命,,差點被秘密處死,連夜逃出蘇聯,,前往柏林,歷訪歐亞十余國,。1930年回國在上海組織“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是該黨創(chuàng)始人。因策劃軍事倒蔣,,不幸于1931年因叛徒出賣在上海被戴笠密捕,蔣介石誘降不成,,并置宋慶齡、何應欽等眾多要人營救而不顧,,下令秘密殺害于麒麟門外沙子崗,年僅36歲,。遇害后家屬尋獲遺體由好友時任京滬衛(wèi)戍司令的陳銘樞為他具棺入殯,。建國后兩遷葬址定在第二公墓,。1955年墓建成,,舉行了安祭安葬儀式,。
鄧墓開闊寬宏,,肅穆幽靜。墓道入口有圓形花壇,,十字形通道柏樹成行,,芳草鮮花鋪滿墓地,,兩側是花架亭廊,,紫藤覆蓋,,很是幽雅。平臺中央圓頂墓高4.5米,直徑9.5米,,墓圈飾有月桂葉圖案,,墓碑花崗石高達4.8米,寬1.2米,,正面為何香凝書寫“鄧演達烈士之墓”,背面是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的銘文,,記述了鄧生平事跡。碑前小平臺上橫臥一西式桂葉花圈,,寓長青留香之意,,以寄托對烈士的哀思,。平臺上還擺有花缸八只,,可裝點盆花,。
各位朋友,,靈谷寺景區(qū)游覽到此即將結束,,希望各位能在此次游覽后得到許多的回味,。
云谷寺導游詞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國民革命歷史沿襲景區(qū)靈谷寺,,我是今天的導游_x,。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這里的美景,。
1,、靈谷寺的歷史沿革2、御賜“天下第一禪林”
3,、“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的由來
各位游客,現在呢我們已經來到了靈谷寺風景區(qū),。靈谷景區(qū)歷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寶志圓寂后,,梁武帝的女兒在紫金山下獨龍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寶公塔安葬高僧寶志,,后來又建了寺廟,。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這塊風水寶地,,決定遷寺為自己修建陵墓,幾經輾轉后,,寶志的靈塔和寺廟就被搬到了現在的位置,。朱元璋為寺廟賜名靈谷禪寺,并題寫“天下第一禪林”的匾額??上У氖牵聫R在清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1920_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北伐犧牲的將士,選定靈谷舊址為陣亡將士公墓,。新中國成立后,,改為靈谷公園,,1981年改名靈谷寺,。
1,、“萬工池”名稱及其由來
2,、文武方門的建筑特點,、門匾和題者,、以及門前石獅的由來
3,、大仁大義坊的建筑特點,、正面和背面的匾額,、貔貅的作用和來歷
現在入口處的這座牌坊,,是仿南朝時期的樣式,,前面的小橋名為迎駕橋,,是清朝時眾僧迎接乾隆圣駕的地方。迎駕橋旁這個半圓型的水池,,原為寺廟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傳是朱元璋建寺時看到這里有山景無水景,,下令一萬軍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萬工池”,。
前方我們看到的大門就是靈谷寺的正門---紅山門。這里原是寺廟金剛殿舊址,,民國時期,被修建成為公墓大門,,門為朱紅色,,單檐歇山頂,,上覆蓋綠色琉璃瓦,。原先門上是蔣手書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在門額上懸掛有我國著名書法家錢松喦先生所書寫的“靈谷勝境”四個大字,。門前的這對石獅,是建公墓時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云谷寺導游詞篇三
各位游客:靈谷寺,這是一個由寺廟建筑,、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qū)。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tǒng)地稱它為靈谷寺,。我們的車正在行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車窗兩側,,沿途玉蘭挺立,林木茂密,,曲徑通幽,我們仿佛置身于仙靈境地,。我先來介紹一下靈谷寺的創(chuàng)建歷史,。
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于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jiān)十三年(514 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朱元津為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水寶地,,于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的所有寺院都遷往紫金山東麓,合為一寺,。因為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 所以命名為“靈各?!薄l`谷寺初建時,,規(guī)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從山門到大殿,長2.5公里,,占地約500畝,,僧人1000余人。難怪朱元津將它看成杰作,,并御筆題額“第一禪林”??上Ш髞硪蛟獗鸾匐y,只有無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間重修靈谷寺,,規(guī)模已遠不如當年,然而紅墻黃瓦,、松翠林茂、鳥語花香,、環(huán)境幽靜,仍不失“靈谷深秋”的佳景,。
【紅山門—陣亡將士牌坊—無果殿—陣亡將士紀念碑】
各位游客:我們已來到了靈谷寺的山門前,,山門是寺廟大門的通稱。這山門也就是靈谷公園的大門,。各位請看:這座仿古建筑的山門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墻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松岳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進入紅山門,,我們走上了一條青石鋪就的兩道,。而道的盡頭,矗立著一座高大的陣亡將士牌坊,。牌坊的臺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筑,座基外鑲花崗巖,,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的,。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寺最著名的景點無梁殿。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由于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梁殿“,。
無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大殿的東西長53.8米,,殿前露臺寬敞,面闊5間,,進深3間,。雖然 經過多次重修,但其結構始終沒變,。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個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結構改變了我國古建筑梁柱結合框架式的建筑傳統(tǒng),。整座建筑 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磚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國古代石拱橋的建造方法,,由基層用磚先砌5個洞,,合縫后疊成一個大型的拱形殿頂,。我們看到這5個開門的每一間就是一券,每排為5券,,正中一間券洞最大,,寬11.4米,高14米,。內部雖為券洞結構,,外部卻仍以仿木結構的形式出現,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還設有門窗,,是一座采用多樣券法,錯綜連接后構成的建筑,。其結構之堅固,,氣勢之宏偉,技法之精湛,,堪稱一絕,。雖說在我國其他的地方也有類似的無梁殿建筑,如浙江寧波保國寺,。山西五臺山顯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萬年寺及蘇州開元寺等,,但在建筑結構和技法上,,靈谷寺的無梁殿更顯獨特、完善,。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建筑藝術,。
游客們:看了無梁殿的外觀,接著隨我進殿內參觀,。據史料記載:無梁殿自明代興建后,,供奉著無量壽佛等大小佛像。1920xx年,,國民黨政府花了12 萬元工程費用,,把它改為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原來的佛龕被改成3個大磚臺,,作陳放祭器用的祭壇,,每座祭臺都有一方石碑。請看:中碑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 位”,,左碑為“國歌”,,右碑為“國父遺囑”。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塊太湖青石碑,,鐫刻陣亡將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復竣工后,,定名“正氣堂”,。
下面我們繞家堂一周,參觀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蠟像,,這些蠟像是依據當時的歷史照片,、資料,,參照人物各 種角度的鏡頭,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組成22組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動態(tài)畫面,,蠟像造型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再現了革命先驅叱咤風云的生動場面,。
參觀完無梁殿,我們來到了半圓形的花壇草坪前,,這里已成為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F在請大家來參觀一下這座公墓,其實這里有3座墓,,這是 居中的一座,,還有兩座分別處于免梁殿東西兩側的山坡上。當時由于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采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簽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 表安葬,。墓地北側墓墻東、西兩端各有一碑柱,,分別是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微滬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兩座碑已成為南京市的抗日戰(zhàn)爭紀念地之一,作為向青少年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松風閣—靈備增—寶公塔與三絕碑—琵琶街】
墓園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風閣,。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筑,面闊9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登樓遠望,視野開闊,,微風過處,, 松濤陣陣,真有“南富蕭瑟松風起,,細聽山泉汩汩來”的美妙情景,。這座建筑也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館。紀念館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筑師茂非按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建筑形式設計,,造價21.5萬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這幢二層樓建筑,,東西長41.7米,南北寬19.7米,,為鋼筋水泥仿木結構,。外有回廊,樓下為9間,,中為穿堂,,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柜,,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松風閣后100多米處,是一座 造型完美的現代寶塔——靈谷塔,。
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價35.5萬元,。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筑師茂非和中國建筑師董大酉。
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塔前,,只見塔基是一個大平臺,,直徑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側圍以雕花石欄,。塔的正面有石階,石階正中是一幅高5.8 米,,寬2.8米的白色花崗石浮雕“日照山河圖”,。再請看,塔高60米,,九層人面,,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構筑,。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頂層直徑9 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于游人憑欄賞景。塔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飛檐翹角,,正中塔尖上豎有塔剎,金光閃閃,。
登塔參觀:正門橫帽上的“靈谷塔”3個字是解放后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書,。塔內二至四層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草書的孫中山先生北上時向黃埔軍校的告別辭。五至八層是國民黨另一位元老吳敬恒篆書的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開學訓詞,。
沿著鋼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級臺階,,就來到了塔的頂層。在此登高遠眺,,可以盡情欣賞遠山共長天一色的蒼翠景色,充分領略靈谷勝景那“萬松參天,,一徑幽深”的旨趣,。
在靈谷塔的西面,還有一座寶公塔,??展悄铣何涞塾脕戆苍釋氈竞蜕猩崂拇睿敃r建塔耗資20萬銀兩,。后因朱元津建明孝陵,,將塔與寺一起遷 往這里,改名叫靈谷塔,。塔初建時為5層,,可惜原塔早已毀盡。寶志和尚是南京棲霞東陽人,,7歲出家,,死于梁大監(jiān)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寶公塔前 嵌有一塊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和尚像,左側刻有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像贊,,字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 家之絕技,所以稱為“三絕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0xx年)損壞殆盡,,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是清乾隆年間法守和尚根據舊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靈谷寺的主要建筑我們已基本參觀完畢,。其實,,明代靈谷寺的規(guī)模遠大于現在,除我們所見到的外,,還有金剛殿,、天王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禪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葉的靈谷寺,,又恢復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復外,并有“靈各八景”著稱,。這八景是:鐘阜晴云,,浮圖秋月,古殿鐘聲,, 蒼池松影,,銀杏棲霞,清泉咽竹,,空衍應掌,,曲水流筋。這些景觀飽經滄桑,,特別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清軍曾把這里當作戰(zhàn)場,所以寺內建筑被嚴重毀壞,, 只有無梁殿是磚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各位游客:出了靈谷寺,,現在我們行走的這條路,,名叫“琵琶街”。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傳,,人們在此踏地能聽到清脆的回聲,,擊一下掌能聽到與彈奏琴弦一樣美妙的回音,,這就是被稱為靈谷人景之一的“空街應掌”。不信?您可試一下,。但愿我的導游講解也能給你們留下記憶的音符,。謝謝大家
云谷寺導游詞篇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國民革命歷史沿襲景區(qū)靈谷寺,我是今天的導游,。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這里的美景,。
【景區(qū)概況】
1、靈谷寺的歷史沿革2,、御賜“天下第一禪林”
3,、“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的由來
各位游客,現在呢我們已經來到了靈谷寺風景區(qū),。靈谷景區(qū)歷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寶志圓寂后,,梁武帝的女兒在紫金山下獨龍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寶公塔安葬高僧寶志,,后來又建了寺廟。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這塊風水寶地,,決定遷寺為自己修建陵墓,,幾經輾轉后,寶志的靈塔和寺廟就被搬到了現在的位置,。朱元璋為寺廟賜名靈谷禪寺,,并題寫“天下第一禪林”的匾額??上У氖牵聫R在清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1920xx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北伐犧牲的將士,選定靈谷舊址為陣亡將士公墓,。新中國成立后,,改為靈谷公園,1981年改名靈谷寺,。
【萬工池,、文武方門、大仁大義坊】
1,、“萬工池”名稱及其由來
2,、文武方門的建筑特點、門匾和題者,、以及門前石獅的由來
3,、大仁大義坊的建筑特點,、正面和背面的匾額、貔貅的作用和來歷
現在入口處的這座牌坊,,是仿南朝時期的樣式,,前面的小橋名為迎駕橋,是清朝時眾僧迎接乾隆圣駕的地方,。迎駕橋旁這個半圓型的水池,,原為寺廟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傳是朱元璋建寺時看到這里有山景無水景,,下令一萬軍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萬工池”,。
前方我們看到的大門就是靈谷寺的正門---紅山門,。這里原是寺廟金剛殿舊址,民國時期,,被修建成為公墓大門,,門為朱紅色,單檐歇山頂,,上覆蓋綠色琉璃瓦,。原先門上是蔣手書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在門額上懸掛有我國著名書法家錢松喦先生所書寫的“靈谷勝境”四個大字,。門前的這對石獅,,是建公墓時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過紅山門,,穿過青石甬道,,在42層臺階的原天王殿的舊址上,有一座六柱五門十一脊高10米的大牌坊,。它是仿照北京十三陵大牌坊修建的,,牌坊的瓦當上有民黨黨徽的圖案,滴水上則采用了梅花的造型,,牌坊上方同樣也鑲嵌著瓷質黨徽,,牌坊兩面均有民黨元老張靜江所書的題額,正面書有“大仁大義”四個字,,所以這個牌坊被叫做大仁大義坊,,坊的背面寫的是“救國救民”四個大字。
牌坊下有原陸軍十七軍贈送的一對神獸,,通體用漢白玉雕刻,,乍看起來象虎,又有點象豹子,,可是仔細看來,,卻又都不是,,其實,它是傳說中黃帝的陣前猛獸---貔貅,。據傳,,在黃帝和其他部族的戰(zhàn)役中,貔貅沖鋒陷陣,,勇往直前,,十分英勇。將貔貅立于陵前一來是為陣亡將士守靈,,二來也是贊揚陣亡將士如貔貅一樣威武英勇,。
【無梁殿】
1、建造時間,、規(guī)模,、特色
2、內部陳設:中供佛臺,、四壁所嵌110塊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蠟像的內容
前面這座古老的建筑就是無梁殿,。殿東西長54米,寬38米,,高22米,,通體采用磚石結構,沒有動用一根木頭和釘子,,所以得名無梁殿,。又因為原先殿中供奉著無量壽佛,所以,,我們也稱它無量殿,。它建于公元1381年,從明代保留到今天,,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無梁殿,。大家抬頭往上看,無梁殿上方重檐九脊,,正脊上還有三個喇嘛塔,,雖然是磚石修筑,但卻仿照了木結構建筑的造型,。
步入無梁殿,,可以看到正面有三個券龕。這三個拱券高臺最早是佛龕,,分別供奉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方三圣。現在我們看到的券龕里鑲嵌的是三塊石碑,,正中是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側是總理遺囑,右側是民國時期的國歌,。在祭堂的四周,,還有110塊青石碑,刻有33224位在北伐戰(zhàn)爭中陣亡將士的名字,,以示紀念,。九十年代初,這里開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館名由陳果夫先生題寫,。共展出了22組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57位名人的英姿,真實地再現了辛亥革命的人物和歷史,。
【一號公墓,、松風閣】
1、一號公墓的位置
2,、公墓的主人
3,、墓地的建造特點及周邊綠化
4、松風閣的建筑特點及名稱演變
無梁殿的后方是一個大草坪,,原是民國時期陣亡將士公墓的一號公墓舊址,。這里原有墓穴1624個,葬有烈士1029名,。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號公墓的中心墓區(qū),,葬有128位在淞滬戰(zhàn)爭中犧牲的烈士。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侵犯上海,,當時,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和第十九路軍英勇抗戰(zhàn),,給予侵略者以迎頭痛擊,,徹底粉碎了日本妄圖三個月滅中國的野心。在一號墓東西兩側的紀念碑下,,分別葬入了50名第五路軍的烈士,,78名第十九路軍的烈士,共為128人,,以示不忘“1.28”事變,。墓園中心花壇中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桂花樹,被稱為金陵桂花王,。
繞過西式公墓圍墻,,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松風閣”,,采用重檐廡殿頂,外觀古樸典雅,,內為走馬樓形式,。明代這里是寺廟的律堂,清代是觀音殿,,民國時期改建為“陣亡將士革命紀念館”,,由蔣親題館名。1937年南京淪陷后,,烈士的遺物遭到破壞,,后無法恢復,現在已經變成了游客駐足休憩的場所,。前方在廣場的中央還有一座石鼎,,鼎身上有“銘鼎垂勛”四個字,是當時安徽省主席劉振華贈送給公墓的,。
【靈谷塔】
1,、原塔和現塔的用途
2、現塔的建筑時間,、層數,、高度等
3、塔基座簡介
4,、塔內二至九層石碑及內容
在公墓中軸線的頂端,,就是造型精美的靈谷塔。它修建于1933年,,九層八面,,高60米,原為“陣亡將士紀念塔”,。在塔前丹陛上刻有是“日照山河”圖,。在塔的門楣上,有“靈谷塔”三個字,。外墻壁有蔣所書“精忠報國”四個字,。塔內有螺旋式石梯252級,可拾級而上,。在2—4層的內壁上,,刻有民黨元老于右任所書的孫先生在黃浦軍校北上時的告別詞。5---8層,,是吳敬恒所書的孫先生黃浦軍校開學訓詞。登臨九層,,鐘山氣勢,,盡收眼底,。
a.【其他(東線)】
1、靈谷寺及玄奘頂骨舍利,、八功德水
2,、鄧演達墓(二號公墓址)
3、譚延闿墓及墓園
景區(qū)的東側是今天的靈谷寺寺廟所在地,,我們看到廟前有建有大照壁,,照壁上書“普濟圣師應化真身道場”,普濟圣師是以后的皇帝賜給寶志大師的封號表明了靈谷寺與寶志的源脈關系,。廟門橫額上是于右任所書“靈谷寺”三個字,。進了山門,里面有大雄寶殿,,大遍覺堂等建筑,。
這里是玄奘法師紀念堂,堂內有一尊玄奘法師的半身像,,還有一座十三層的木制密檐塔,,塔內藏有唐玄奘的頂骨舍利,被奉為佛家至寶,。1988年中國臺灣玄奘大學了中法師向大陸申請分供,,取出了2.8863克一粒,用水晶匣盛放,,由兩岸僧眾,,護送中國臺灣,是兩岸交流促進統(tǒng)一的盛事,。
各位游客,,除了我們剛剛參觀的那些主體建筑外,在靈谷寺的東側景區(qū)還有八功德水,,據說此泉水有八種功能,,人飲用后可驅除百病,延年益壽,。正北是譚延愷墓,,他是原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死后蔣為他舉行了國葬,。鄧演達墓位于原第二公墓舊址上,,鄧演達是中國農工民主黨的創(chuàng)始人,1931年被蔣秘密殺害,,1957年遷葬到這里,。
靈谷寺景區(qū),歷史淵源深遠,山水形勝優(yōu)美,,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b.【其他(西線)】
1、至公殿及寶至簡介
2,、寶公塔及三絕碑3,、西部三號墓址
在無梁殿的西側密林中,還有南朝時高僧寶志和尚的舍利塔,。說起寶志大師,,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但說起濟公和尚,,大家一定不會陌生,,相傳,寶志禪師就是濟公和尚的原型,。
寶志大師生于南朝,,除了精研佛法,據說大師還能夠預知吉兇,,通曉未來,,這樣一位神通廣大的人物,自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梁代的菩薩皇帝梁武帝將大師奉若上賓,,而梁武帝的女兒永定公主更是拜寶志大師為師。大師圓寂以后,,梁武帝將他安葬在今天明孝陵的風水寶地上,,永定公主捐錢為大師修了一座“寶公塔”以安放靈骨。后來由于朱元璋看中了原靈谷寺也就是今天明孝陵這塊風水寶地,,就把寺遷到了現在這個地方,。當然由于歷經輾轉遷移,此刻我們眼前的這座寶公塔已非當年原物,,是后來修建的,。塔前還有一塊石碑,上有唐代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像,,李白題的贊詞由顏真卿書寫,,人稱三絕碑。
參拜過寶公塔,,繼續(xù)向南走,,不遠處是志公殿前,里面供奉有寶志大師的塑像,,殿內兩塊石碑記載了兩次遷葬的經過,。殿前有兩件明代遺物,,一是飛來剪,二是蟠龍石,。從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國時第三公墓舊址,,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今天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接下來大家可以各自游玩,注意安全!
云谷寺導游詞篇五
各位游客:靈谷寺,,這是一個由寺廟建筑,、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qū)。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tǒng)地稱它為靈谷寺,。我們的車正在行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車窗兩側,,沿途玉蘭挺立,,林木茂密,曲徑通幽,,我們仿佛置身于仙靈境地,。我先來介紹一下靈谷寺的創(chuàng)建歷史。
1,、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于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jiān)十三年(520xx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朱元津為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水寶地,,于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的所有寺院都遷往紫金山東麓,合為一寺,。因為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為“靈各專”,。靈谷寺初建時,,規(guī)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從山門到大殿,長2.5公里,,占地約500畝,,僧人上千。難怪朱元津將它看成杰作,,并御筆題額“第一禪林”,。可惜后來因遭兵火劫難,,只有無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間重修靈谷寺,規(guī)模已遠不如當年,,然而紅墻黃瓦,、松翠林茂、鳥語花香,、環(huán)境幽靜,,仍不失“靈谷深秋”的佳景。
2,、紅山門——陣亡將士牌坊,,無梁殿——陣亡將士紀念碑
各位游客:我們已來到了靈谷寺的山門前,山門是寺廟大門的通稱,。這山門也就是靈谷公園的大門,。各位請看:這座仿古建筑的山門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墻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松岳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進入紅山門,,我們走上了一條青石鋪就的兩道。而道的盡頭,,矗立著一座高大的陣亡將士牌坊,。牌坊的臺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筑,,座基外鑲花崗巖,,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的,。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寺最著名的景點無梁殿,。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由于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梁殿”,。
1)無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大殿的東西長53.8米,,殿前露臺寬敞,,面闊5間,進深3間,。雖然經過多次重修,,但其結構始終沒變。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個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結構改變了我國古建筑梁柱結合框架式的建筑傳統(tǒng)。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磚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國古代石拱橋的建造方法,由基層用磚先砌5個洞,,合縫后疊成一個大型的拱形殿頂,。我們看到這5個開門的每一間就是一券,每排為5券,,正中一間券洞最大,,寬11.4米,,高14米。內部雖為券洞結構,,外部卻仍以仿木結構的形式出現,,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還設有門窗,,是一座采用多樣券法,錯綜連接后構成的建筑,。其結構之堅固,,氣勢之宏偉,,技法之精湛,堪稱一絕,。雖說在我國其他的地方也有類似的無梁殿建筑,,如浙江寧波保國寺。山西五臺山顯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萬年寺及蘇州開元寺等,但在建筑結構和技法上,,靈谷寺的無梁殿更顯獨特,、完善。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建筑藝術,。
游客們:看了無梁殿的外觀,,接著隨我進殿內參觀。據史料記載:無梁殿自明代興建后,,供奉著無量壽佛等大小佛像,。1920xx年,國民黨政府花了12萬元工程費用,,把它改為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原來的佛龕被改成3個大磚臺,作陳放祭器用的祭壇,,每座祭臺都有一方石碑,。請看:中碑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碑為“國歌”,,右碑為“國父遺囑”,。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塊太湖青石碑,,鐫刻陣亡將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復竣工后,,定名“正氣堂”,。
下面我們繞堂一周,,參觀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蠟像,,這些蠟像是依據當時的歷史照片,、資料,參照人物各種角度的鏡頭,,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組成22組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動態(tài)畫面,蠟像造型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再現了革命先驅叱咤風云的生動場面。
2)陣亡將士紀念碑,。參觀完無梁殿,,我們來到了半圓形的花壇草坪前,這里已成為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F在請大家來參觀一下這座公墓,,其實這里有3座墓,這是居中的一座,,還有兩座分別處于免梁殿東西兩側的山坡上。當時由于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采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簽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側墓墻東、西兩端各有一碑柱,,分別是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微滬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兩座碑已成為南京市的抗日戰(zhàn)爭紀念地之一,作為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3,、松風閣—靈谷塔—寶公塔與三絕碑—琵琶街
1)松風閣——墓園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風閣。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筑,,面闊9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登樓遠望,,視野開闊,微風過處,,松濤陣陣,,真有“南富蕭瑟松風起,,細聽山泉汩汩來”的美妙情景。這座建筑也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館,。紀念館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筑師茂非按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建筑形式設計,造價21.5萬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這幢二層樓建筑,東西長41.7米,,南北寬19.7米,,為鋼筋水泥仿木結構。外有回廊,,樓下為9間,,中為穿堂,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柜,,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
松風閣后100多米處,,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現代寶塔——靈谷塔,。
2)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價35.5萬元。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筑師茂非和中國建筑師董大酉,。
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塔前,,只見塔基是一個大平臺,直徑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側圍以雕花石欄。塔的正面有石階,,石階正中是一幅高5.8米,,寬2.8米的白色花崗石浮雕“日照山河圖”。再請看,,塔高60米,,九層人面,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構筑,。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于游人憑欄賞景,。塔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飛檐翹角,正中塔尖上豎有塔剎,,金光閃閃,。
登塔參觀:正門橫帽上的“靈谷塔”3個字是解放后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書。塔內二至四層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草書的孫中山先生北上時向黃埔軍校的告別辭,。五至八層是國民黨另一位元老吳敬恒篆書的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開學訓詞,。
沿著鋼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級臺階,就來到了塔的頂層,。在此登高遠眺,,可以盡情欣賞遠山共長天一色的蒼翠景色,充分領略靈谷勝景那“萬松參天,,一徑幽深”的旨趣,。
在靈谷塔的西面,還有一座寶公塔,。
3)寶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來安葬寶志和尚舍利的塔,,當時建塔耗資20萬銀兩。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將塔與寺一起遷往這里,,改名叫靈谷塔。塔初建時為5層,,可惜原塔早已毀盡。寶志和尚是南京棲霞東陽人,,7歲出家,,死于梁大監(jiān)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4)三絕碑——寶公塔前嵌有一塊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和尚像,左側刻有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像贊,,字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絕技,所以稱為“三絕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0xx年)損壞殆盡,,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是清乾隆年間法守和尚根據舊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靈谷寺的主要建筑我們已基本參觀完畢,。其實,,明代靈谷寺的規(guī)模遠大于現在,除我們所見到的外,,還有金剛殿,、天王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禪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葉的靈谷寺,,又恢復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復外,并有“靈各八景”著稱,。這八景是:鐘阜晴云,,浮圖秋月,古殿鐘聲,,蒼池松影,,銀杏棲霞,清泉咽竹,,空衍應掌,,曲水流筋。這些景觀飽經滄桑,,特別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清軍曾把這里當作戰(zhàn)場,所以寺內建筑被嚴重毀壞,,只有無梁殿是磚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各位游客:出了靈谷寺,,現在我們行走的這條路,,名叫“琵琶街”。
5)琵琶街——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傳,,人們在此踏地能聽到清脆的回聲,,擊一下掌能聽到與彈奏琴弦一樣美妙的回音,這就是被稱為靈谷人景之一的“空街應掌”,。不信?您可試一下,。但愿我的導游講解也能給你們留下記憶的音符。謝謝大家!
云谷寺導游詞篇六
各位游客:
靈谷寺,這是一個由寺廟建筑,、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qū),。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tǒng)地稱它為靈谷寺,。我們的車正在行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車窗兩側,沿途玉蘭挺立,,林木茂密,,曲徑通幽,我們仿佛置身于仙靈境地,。我先來介紹一下靈谷寺的創(chuàng)建歷史,。
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然后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于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jiān)十三年(514 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朱元津為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水寶地,,于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的所有寺院都遷往紫金山東麓,合為一寺,。因為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為“靈各專”,。靈谷寺初建時,,規(guī)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從山門到大殿,,長2.5公里,占地約500畝,,僧人l千,。難怪朱元津將它看成杰作,并御筆題額“第一禪林”,??上Ш髞硪蛟獗鸾匐y,只有無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間重修靈谷寺,,規(guī)模已遠不如當年,然而紅墻黃瓦,、松翠林茂,、鳥語花香、環(huán)境幽靜,,仍不失“靈谷深秋”的佳景,。
【紅山門—陣亡將士牌坊—無果殿—陣亡將士紀念碑】
各位游客:我們已來到了靈谷寺的山門前,山門是寺廟大門的通稱,。這山門也就是靈谷公園的大門,。各位請看:這座仿古建筑的山門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墻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松岳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進入紅山門,我們走上了一條青石鋪就的兩道,。而道的盡頭,,然后矗立著一座高大的陣亡將士牌坊。牌坊的臺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筑,,座基外鑲花崗巖,,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元老張靜江題寫的。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寺最著名的景點無梁殿,。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由于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梁殿”。
無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大殿的東西長53.8米,殿前露臺寬敞,,面闊5間,,進深3間。雖然經過多次重修,,但其結構始終沒變,。然后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個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結構改變了我國古建筑梁柱結合框架式的建筑傳統(tǒng),。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磚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國古代石拱橋的建造方法,,由基層用磚先砌5個洞,合縫后疊成一個大型的拱形殿頂,。我們看到這5個開門的每一間就是一券,,每排為5券,正中一間券洞最大,,寬11.4米,,高14米。內部雖為券洞結構,,外部卻仍以仿木結構的形式出現,,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還設有門窗,,是一座采用多樣券法,,錯綜連接后構成的建筑。其結構之堅固,,氣勢之宏偉,,技法之精湛,堪稱一絕,。雖說在我國其他的地方也有類似的無梁殿建筑,,如浙江寧波保國寺。山西五臺山顯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萬年寺及蘇州開元寺等,但在建筑結構和技法上,,靈谷寺的無梁殿更顯獨特,、完善。然后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建筑藝術,。
游客們:看了無梁殿的外觀,,接著隨我進殿內參觀。據史料記載:無梁殿自明代興建后,,供奉著無量壽佛等大小佛像,。1920xx年,政府花了12 萬元工程費用,,把它改為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原來的佛龕被改成3個大磚臺,作陳放祭器用的祭壇,,然后每座祭臺都有一方石碑,。請看:中碑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碑為“國歌”,,右碑為“國父遺囑”,。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塊太湖青石碑,,鐫刻陣亡將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復竣工后,,定名“正氣堂”,。
下面我們繞家堂一周,參觀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然后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蠟像,,這些蠟像是依據當時的歷史照片、資料,,參照人物各種角度的鏡頭,,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組成22組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動態(tài)畫面,,蠟像造型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再現了革命先驅叱咤風云的生動場面。
參觀完無梁殿,,我們來到了半圓形的花壇草坪前,,然后這里已成為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現在請大家來參觀一下這座公墓,,其實這里有3座墓,,這是居中的一座,還有兩座分別處于免梁殿東西兩側的山坡上,。當時由于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采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簽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側墓墻東,、西兩端各有一碑柱,,然后分別是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微滬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兩座碑已成為南京市的抗日戰(zhàn)爭紀念地之一,,作為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松風閣—靈備增—寶公塔與三絕碑—琵琶街】
墓園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風閣。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筑,,面闊9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登樓遠望,,視野開闊,微風過處,,松濤陣陣,,真有“南富蕭瑟松風起,細聽山泉汩汩來”的美妙情景,。這座建筑也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館,。紀念館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筑師茂非按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建筑形式設計,,然后造價21.5萬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這幢二層樓建筑,,東西長41.7米,,南北寬19.7米,為鋼筋水泥仿木結構,。外有回廊,,樓下為9間,,中為穿堂,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柜,,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松風閣后100多米處,,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現代寶塔——靈谷塔。
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價35.5萬元,。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筑師茂非和中國建筑師董大酉,。
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塔前,只見塔基是一個大平臺,,直徑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側圍以雕花石欄,。塔的正面有石階,,石階正中是一幅高5.8 米,寬2.8米的白色花崗石浮雕“日照山河圖”,。再請看,,塔高60米,九層人面,,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構筑,。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頂層直徑9 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然后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于游人憑欄賞景。塔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飛檐翹角,,正中塔尖上豎有塔剎,金光閃閃,。
登塔參觀:正門橫帽上的“靈谷塔”3個字是解放后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書,。塔內二至四層是元老于右任草書的孫中山先生北上時向黃埔軍校的告別辭。五至八層是另一位元老吳敬恒篆書的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開學訓詞,。
沿著鋼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級臺階,,就來到了塔的頂層,。在此登高遠眺,可以盡情欣賞遠山共長天一色的蒼翠景色,,充分領略靈谷勝景那“萬松參天,,一徑幽深”的旨趣。
在靈谷塔的西面,,還有一座寶公塔,。空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來安葬寶志和尚舍利的搭,,當時建塔耗資20萬銀兩,。后因朱元津建明孝陵,將塔與寺一起遷往這里,,改名叫靈谷塔,。塔初建時為5層,可惜原塔早已毀盡,。寶志和尚是南京棲霞東陽人,,7歲出家,死于梁大監(jiān)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寶公塔前嵌有一塊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和尚像,,左側刻有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像贊,,字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絕技,,所以稱為“三絕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0xx年)損壞殆盡,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是清乾隆年間法守和尚根據舊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靈谷寺的主要建筑我們已基本參觀完畢。其實,,明代靈谷寺的規(guī)模遠大于現在,,除我們所見到的外,還有金剛殿,、天王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禪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葉的靈谷寺,,又恢復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復外,,并有“靈各八景”著稱,。這八景是:鐘阜晴云,浮圖秋月,,古殿鐘聲,,蒼池松影,銀杏棲霞,,清泉咽竹,,空衍應掌,曲水流筋,。這些景觀飽經滄桑,特別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清軍曾把這里當作戰(zhàn)場,,所以寺內建筑被嚴重毀壞,只有無梁殿是磚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各位游客:出了靈谷寺,現在我們行走的這條路,,名叫“琵琶街”,。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傳,人們在此踏地能聽到清脆的回聲,,擊一下掌能聽到與彈奏琴弦一樣美妙的回音,,這就是被稱為靈谷人景之一的“空街應掌”。不信?您可試一下,。但愿我的導游講解也能給你們留下記憶的音符,。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