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塞下曲的原文及翻譯 塞下曲四首翻譯其一篇一
[唐代]盧綸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唿。
此詩一題《和張仆射塞下曲》,。詩共六首,,分別寫發(fā)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贊美之意。此作為第一首,,歌詠邊塞景物,描寫將軍發(fā)號時的壯觀場面,。
前兩句用嚴整的對仗,,精心刻劃出將軍威勐而又矯健的形象?!苞愻峤鹌凸谩?,是寫將軍的佩箭?!敖鹌凸谩?,箭名,《左傳》:“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箭用金做成,,可見其堅銳,。并且用一種大型勐禽“鷲”的羽毛(“翎”)來做箭羽,既美觀好看,,發(fā)射起來又迅疾有力,,威力無窮?!把辔怖C蝥弧”(蝥音wù),,是寫將軍手執(zhí)的旗幟,。“繡蝥弧”,,一種軍中用作指揮的旗幟,,《左傳》:“穎考叔取鄭之旗蝥弧以先登?!边@種象燕子尾巴形狀的指揮旗,,是繡制而成的,在將軍手中顯得十分精美,。這兩句沒有直接寫將軍的形貌,,只是從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幟落筆,,而將軍的矯健身影已經(jīng)屹立在讀者面前,。詩中特意指出勇勐的“鷲”和輕捷的“燕”這兩種飛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襯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練的軍事將領(lǐng)的形象,,躍然紙上,。
后兩句寫發(fā)布新令。將軍巋然獨立,,只將指揮令旗輕輕一揚,,那肅立在他面前的千營軍士,就齊聲發(fā)出唿喊,,雄壯的吶喊之聲響徹云天,、震動四野,顯示出了豪壯的軍威,?!蔼毩ⅰ倍郑骨皟删渲幸呀?jīng)出現(xiàn)的將軍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與后面的“千營”形成極為懸殊的數(shù)字對比,以表明將軍帶兵之多,,軍事地位之顯要,,進一步刻劃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輕輕一揚,,就“千營共一唿”,,在整齊而雄壯的吶喊聲中,“千營”而“一”,充分體現(xiàn)出軍隊紀律的嚴明,,以及將軍平時對軍隊的嚴格訓(xùn)練,,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無攻不克的戰(zhàn)斗力,。這一句看似平平敘述,,但卻筆力千鈞,使這位將軍的形象更為豐滿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絕句中,像這首詩這樣描寫場面如此壯闊,,聲勢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見。前兩句對仗工整,,在嚴整中收斂力量,;后兩句改為散句,將內(nèi)斂的力量忽然一放,,氣勢不禁奔涌而出,。這一斂一放,在極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塞下曲的原文及翻譯 塞下曲四首翻譯其一篇二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一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鮮艷,。
大將軍威嚴地屹立發(fā)號施令,,
千軍萬馬一呼百應(yīng)動地驚天。
鷲:大鷹,;
翎:羽毛,;
金仆姑:箭名。
燕尾:旗上的飄帶,;
蝥?。浩烀?/p>
此詩一題《和張仆射塞下曲》,。詩共六首,,分別寫發(fā)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贊美之意,。此作為第一首,歌詠邊塞景物,,描寫將軍發(fā)號時的壯觀場面,。
前兩句用嚴整的對仗,精心刻劃出將軍威猛而又矯健的形象,?!苞愻峤鹌凸谩保菍憣④姷呐寮??!敖鹌凸谩保?,《左傳》:“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奔媒鹱龀?,可見其堅銳。并且用一種大型猛禽“鷲”的羽毛(“翎”)來做箭羽,,既美觀好看,,發(fā)射起來又迅疾有力,威力無窮,?!把辔怖C蝥弧”,是寫將軍手執(zhí)的旗幟,?!袄C蝥弧”,一種軍中用作指揮的旗幟,,《左傳》:“穎考叔取鄭之旗蝥弧以先登,。”這種象燕子尾巴形狀的指揮旗,,是繡制而成的,,在將軍手中顯得十分精美。這兩句沒有直接寫將軍的形貌,,只是從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幟落筆,而將軍的矯健身影已經(jīng)屹立在讀者面前,。詩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鷲”和輕捷的“燕”這兩種飛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襯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練的軍事將領(lǐng)的形象,,躍然紙上。
后兩句寫發(fā)布新令,。將軍巋然獨立,,只將指揮令旗輕輕一揚,那肅立在他面前的千營軍士,,就齊聲發(fā)出呼喊,,雄壯的吶喊之聲響徹云天、震動四野,,顯示出了豪壯的軍威,。“獨立”二字,,使前兩句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將軍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與后面的“千營”形成極為懸殊的數(shù)字對比,,以表明將軍帶兵之多,,軍事地位之顯要,進一步刻劃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輕輕一揚,,就“千營共一呼”,在整齊而雄壯的吶喊聲中,,“千營”而“一”,,充分體現(xiàn)出軍隊紀律的嚴明,以及將軍平時對軍隊的嚴格訓(xùn)練,,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無攻不克的戰(zhàn)斗力。這一句看似平平敘述,,但卻筆力千鈞,,使這位將軍的形象更為豐滿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絕句中,,像這首詩這樣描寫場面如此壯闊,,聲勢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見。前兩句對仗工整,,在嚴整中收斂力量,;后兩句改為散句,將內(nèi)斂的力量忽然一放,氣勢不禁奔涌而出,。這一斂一放,,在極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塞下曲的原文及翻譯 塞下曲四首翻譯其一篇三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p>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紛飛,只有凜冽的寒風(fēng),,根本看不見盛放的鮮花,。
笛中聞?wù)哿荷丛础?/p>
聽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著家鄉(xiāng)已是春色滿園,,而在這里,還未曾見到春色,。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zhàn)斗,,晚上枕著馬鞍睡覺,。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但愿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天山:指祁連山,。
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p>
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金鼓:指鼓,進軍時擊鼓,,退軍時鳴金,。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jīng)扣緊題目。五月,,在內(nèi)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這種內(nèi)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jié)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致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
“無花”二字雙關(guān)不見花開之意,,這層意思緊啟第三句“笛中聞?wù)哿?。“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這句表面看是寫遍地聞笛,,實際話外有音,意謂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聞”,。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無花”兼無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脈貫通,,一氣直下,,措語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詩之開篇,,前人未具此格,。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边@兩句是說,戰(zhàn)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zhàn)斗,,晚上卻是抱著馬鞍睡覺,。
五、六句緊承前意,,既寫軍旅生活的緊張,。古代行軍鳴金擊鼓,以整齊步伐,,節(jié)制進退,。寫出“金鼓”,則烘托出緊張氣氛,,軍紀嚴肅可知,。只言“曉戰(zhàn)”,則整日之行軍,、戰(zhàn)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著馬鞍打盹兒,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本來,,宵眠枕玉鞍也許更符合軍中的生活習(xí)慣,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緊張狀態(tài)尤為突出,似乎一當報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此兩句則就一“曉”一“宵”寫來,,并不鋪敘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強。全篇只此兩句作對仗,,嚴正的形式與嚴肅的內(nèi)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蹦﹥删涫钦f,但愿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以上六句全寫邊疆生活的艱苦,若有怨思,,末兩句卻急作轉(zhuǎn)語,,音情突變。這里用了西漢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樓蘭(西域國名)王貪財,,屢遮殺前往西域的漢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此詩末兩句借此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霸浮弊峙c“直為”,語氣斬釘截鐵,,慨當以慷,,足以振起全篇。這是此詩點睛結(jié)穴之處,。
本詩的結(jié)尾雄壯有力,,與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開的。沒有那樣一個艱苦的背景,,則不足以顯示如此卓絕的精神,。此詩所以極蒼涼而極雄壯,意境渾成,,是因為有了前六句的鋪墊,。如果一開口就豪言壯語,轉(zhuǎn)覺無力,。這寫法與“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語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詩不但篇法獨造,,對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別調(diào)佳作。
塞下曲的原文及翻譯 塞下曲四首翻譯其一篇四
李益〔唐代〕
蕃州部落能結(jié)束,,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點評
唐代邊塞詩不乏雄渾之作,,然而畢竟以表現(xiàn)征戍生活的艱險和將士思鄉(xiāng)的哀怨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夾雜??嘀~或悲涼的情緒,。當讀者翻到李益這篇塞上之作,感覺便很不同,,一下子就會被那天地空闊、人歡馬叫的壯麗圖景吸引住,。它在表現(xiàn)將士生活的滿懷豪情和反映西北風(fēng)光的壯麗動人方面,,是比較突出的。
1.詩中“蕃州”乃泛指西北邊地(唐時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廣西宜山縣西,,與黃河不屬),“蕃州部落”則指駐守在黃河河套(“黃河曲”)一帶的邊防部隊,。軍中將士過著“歲歲金河復(fù)玉關(guān),,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的生活,十分艱苦,,但又被磨煉得十分堅強驍勇,。首句只夸他們“能結(jié)束”,即善于戎裝打扮,。作者通過對將士們英姿颯爽的外形描寫,,示意讀者其善戰(zhàn)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寫“馳獵”,,不復(fù)言“能”而讀者自可神會了,。
2.軍中馳獵,不比王公們佚游田樂,,乃是一種常規(guī)的軍事訓(xùn)練,。健兒們樂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練,,作好隨時迎敵的準備,。正是“為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組詩其四),?!俺厚Y獵黃河曲”的行動,表現(xiàn)出健兒們慷慨激昂,、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決勝信念,,句中飽含作者對他們的贊美。
這兩句著重刻畫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風(fēng)貌,,后兩句則展現(xiàn)人物活動的遼闊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這樣壯麗:天高云淡,,大雁群飛,歌聲飄蕩在廣袤的原野上,,馬群在綠草地撒歡奔跑,,是一片生氣蓬勃的氣象。
3.征人們唱的“燕歌”,,有人說就是《燕歌行》的曲調(diào),。目送遠去的飛雁,歌聲里誠然有北國戰(zhàn)士對家鄉(xiāng)的深切懷念,。然而,,飛鴻望斷而“燕歌未斷”,這開懷放歌中,,也未嘗不包含歌唱者對邊地的熱愛和自豪情懷,。如果說這一點在三句中表現(xiàn)尚不明顯,那么讀末句就毫無疑義了,。
4.“牧馬群嘶邊草綠”,。在贊美西北邊地景色的詩句中,它幾乎可與“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的奇句媲美,?!帮L(fēng)吹草低”句是寫高原秋色,所以更見蒼涼,;而“牧馬群嘶”句是寫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熬G”字下得絕佳,。因三、四對結(jié),,上曰“塞鴻飛”,,下對以“邊草綠”,可見“綠”字是動詞化了,。它不盡然是一片綠油油的草色,,而且寫出了“離離原上草”由枯轉(zhuǎn)榮的變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覺又回到草原上,。這與后來膾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都以用“綠”字見勝。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鳥喚來的。而塞北的春天,則由馬群的歡嘶來迎接,?!斑叢菥G”與“牧馬群嘶”連文,意味尤長,;似乎由于馬嘶,,邊草才綠得更為可愛。詩所表現(xiàn)的壯美豪情是十分可貴的,。
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塞下曲的原文及翻譯 塞下曲四首翻譯其一篇五
玉帛朝回望帝鄉(xiāng),,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zhàn),,兵氣銷為日月光,。
烏孫來漢朝朝聘后,取消王號,,對漢稱臣,。
邊遠地方停息了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煙塵消散了,,到處充滿日月的清輝,。
玉帛:古代朝聘、會盟時互贈的禮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為玉帛”之語。
朝回:朝見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鄉(xiāng):述其依戀不舍之情,。
帝鄉(xiāng):京城。
烏孫: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處借指唐代的西域國家,。
不稱王:放棄王號,即內(nèi)服于唐朝,。
兵氣銷為日月光:戰(zhàn)爭的煙塵消散了,,到處充滿日月的清輝。
邊塞詩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xiāng)思為特點。常建的這首《塞下曲》卻獨辟蹊徑,,彈出了不同尋常的異響,。
這首詩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嘆時運,,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guān)系,,歷史上陰晴不定,,時有弛張。作者卻拈出了美好的一頁加以熱情的贊頌,,讓明媚的春風(fēng)吹散彌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
詩的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玉帛”,,指朝覲時攜帶的禮品,。《左傳·哀公七年》有“禹合諸侯干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之謂,。執(zhí)玉帛上朝,是一種賓服和歸順的表示,?!巴弊钟玫霉P重情深,烏孫使臣朝罷西歸,,而頻頻回望帝京長安,,眷戀不忍離去,說明恩重義浹,,相結(jié)很深,。“不稱王”點明烏孫歸順,邊境安定,。烏孫是活動在伊犁河谷一帶的游牧民族,,為西域諸國中的大邦。據(jù)《漢書》記載,,武帝以來朝廷待烏孫甚厚,,雙方聘問不絕。武帝為了撫定西域,,遏制匈奴,,曾兩次以宗女下嫁,訂立和親之盟,。太初間(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下嫁烏孫,,生了四男二女,,兒孫們相繼立為國君,長女也嫁為龜茲王后,。從此,,烏孫與漢朝長期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guān)系,成為千古佳話,。常建首先以詩筆來謳歌這段歷史,,雖只寥寥數(shù)語,,卻能以少總多,,用筆之妙,識見之精,,實屬難能可貴,。
一、二句平述史實,,為全詩鋪墊,。三、四句順勢騰騫,,波涌云飛,,形成高潮?!疤煅摹鄙铣小皻w去”,,烏孫朝罷西歸,馬足車輪,,邈焉萬里,,這遼闊無垠的空間,便隱隱從此二字中見出?!办o”字下得尤為有力,。玉門關(guān)外的茫茫大漠,曾經(jīng)是積骸成陣的兵爭要沖,,如今卻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這是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zhàn)亂作明暗交織的兩面關(guān)鎖的寫法,于無字處皆有深意,,是詩中之眼,。詩的結(jié)句雄健入神,情緒尤為昂揚,。詩人用彩筆繪出一幅輝煌畫卷:戰(zhàn)爭的陰霾消散凈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這種理想境界,,體現(xiàn)了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崇高理想,是高響入云的和平與統(tǒng)一的頌歌,。
“兵氣”,,猶言戰(zhàn)象,用語字新意煉,。不但扣定“銷”字,,直貫句末,且與“靜處”挽合,,將上文繳足,。環(huán)環(huán)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氣概,。沈德潛詡為“句亦吐光”,可謂當之無愧,。
常建的詩作,,大多成于開元、天寶年間,。他在這首詩里如此稱頌和親政策與弭兵理想,,當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開邊黷武的亂政而發(fā)的,可說是一劑針砭時弊的對癥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