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bǔ)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煜古詩詞篇一
作者:李煜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這首艷情詞素以狎昵真切著稱,。
“花明月黯籠輕霧”,,繁花盛開,鮮明秾艷,,香霧空蒙,,渲染了柔和、美麗,、朦朧的氛圍,;“今宵好向郎邊去”,一個(gè)“好”字點(diǎn)明這是幽會的時(shí)刻,。
“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皠i”音“產(chǎn)”,,“刬襪”,以襪貼地,。少女的輕盈步履,,顧盼神情,躍然紙上,。
下闋將少女的熾烈戀情推向高潮:在一番擔(dān)驚受怕之后,,美好的愿望終于實(shí)現(xiàn),像迂回曲折的流泉,,遇到開闊處,,如瀑布般傾瀉出來,“見”,、“顫”,、“難”、“恣意憐”,,幾個(gè)字將所有的感觸直截了當(dāng)?shù)仫@現(xiàn)出來,,情真景真,,毫無偽飾。
李煜的這首詞,,極俚,,極真,也極動人,,用淺顯的語言呈現(xiàn)出深遠(yuǎn)的意境,雖無意于感人,,而能動人情思,,達(dá)到了王國維所說“專作情語而絕妙”的境地。
《傳史》記載:李煜與小周后在成婚前,,就把這首詞制成樂府,,“艷其事”,任其外傳,;成婚之夜,,韓熙載、許鉉等寫詩嘲諷他,,有“四海未知春色至,,今宵先入九重城”等句,他也滿不在乎,,“不之譴”,。可見李煜對這次幽會是十分眷戀,、無心掩飾的,,坦率到了極點(diǎn)。而李煜和小周后婚后兩情十分歡恰,,情意深重,,以至于李煜在汴梁城被宋太宗毒死之后,小周后竟殉情而死,。
對于李煜其人其詞,,明代詩人陳繼儒曾經(jīng)發(fā)出過這樣的感嘆:“天何不使后主現(xiàn)文士身,而必委以天子,,位不配才,,殊為恨恨?!倍铎献匀欢收娴脑~風(fēng),,確實(shí)似文士而有其感人之處,不同于一般帝王的矯飾之作,。
李煜古詩詞篇二
春花秋月何時(shí)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了:了結(jié),,完結(jié),。
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yuǎn)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yīng)猶:一作"依然",。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jù)說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
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shù)上確有獨(dú)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fēng)"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yàn)樗鼈兌脊窗l(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
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dāng)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ji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diào)》"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jié)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shí)內(nèi)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tài)--"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yīng),,并借用它來抒發(fā)自已類似的情感,。
因?yàn)槿藗兊某钏茧m然內(nèi)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tài),。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亡國之音,,何哀思之深耶,?傳誦禁廷,不加憫而被禍,,失國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傷矣,?!逗笊皆娫挕分^秦少游詞"飛紅萬點(diǎn)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叢書》又謂白樂天之"欲識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劉禹錫之"水流無限似濃愁",為后主所祖,,但以水喻愁,,詞家意所易到,屢見載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詞而論,李,、劉,、秦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zhèn)娜苏Z也,。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感懷故國,悲憤已極,。起句,,追維往事,痛不欲生,!
滿腔恨血,,噴薄而出:誠《天問》之遺也。"小樓"句承起句,,縮筆吞咽,;"故國"句承起句,放筆呼號,。一"又"字慘甚,。東風(fēng)又入,可見春花秋月一時(shí)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滿,,苦痛未盡,仍須偷息人間,,歷盡磨折,。下片承上,從故國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問答語,吐露心中萬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讀,。通首一氣盤旋,曲折動蕩,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這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譽(yù)為"詞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時(shí)所作,。
據(jù)王輊《默記》載:"歸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樂,,見于詞語,。"本詞就是抒寫這種懷念故國之情,哀嘆亡國之痛的情懷的,。
李煜古詩詞篇三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yuǎn)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fēng)月閑。
一重又一重,,重重疊疊的山啊。山是那么遠(yuǎn),,天是那么高,,煙云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楓葉那樣,。
菊花開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過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飛,,思念的.人卻還沒有回來,。悠悠明月照在簾子上,隨風(fēng)飄飄然,。
《長相思》:調(diào)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多寫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雙紅豆》、《吳山青》,、《山漸青》,、《憶多嬌》、《長思仙》、《青山相送迎》等,。此調(diào)有幾種不同格體,,俱為雙調(diào),此詞為三十六字體,。
重:量詞,。層,道,。
煙水:霧氣蒙蒙的水面,。
楓葉:楓樹葉。楓,,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葉子掌狀三裂,。其葉經(jīng)秋季而變?yōu)榧t色,,因此稱“丹楓”。古代詩文中常用楓葉形容秋色,。丹:紅色,。
塞雁:塞外的鴻雁,也作“塞鴻”,。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來,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yuǎn)離故鄉(xiāng)的親人的思念。
簾:帷帳,,簾幕,。
風(fēng)月:風(fēng)聲月色,。
《長相思·一重山》這首小令,,《新刻注釋草堂詩余評林》在詞調(diào)下題作“秋怨”,。這“秋怨”,便是統(tǒng)貫全詞的抒情中心,。雖然通篇未曾出現(xiàn)“秋”、“怨”字眼,,但仔細(xì)吟誦一遍,,便會覺得“秋怨”二字確實(shí)最為簡潔,、準(zhǔn)確地概括了本詞的旨意,。全詞寫了一個(gè)思婦在秋日里苦憶離人,、急盼歸來,,然而最終沒有盼來的怨恨心緒,。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那遠(yuǎn)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處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鄉(xiāng)的路上呢?懷著這種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時(shí)地企足遙望,,希望能夠有所發(fā)現(xiàn)??墒牵M(jìn)入視野的除了重重疊疊的山嶺峰巒外,,還有的就是遼闊高遠(yuǎn)的青冥和天際處的迷離煙水了,。第三句描寫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圖,層次極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yuǎn)天高煙水寒”,,是遠(yuǎn)景,。這一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yuǎn)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睂懼魅斯缴竭^水,漸去漸遠(yuǎn),,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fā),。需注意的是,“煙水寒”的“寒”,,并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yàn)榫猛灰?,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則目中所見,,自然皆帶寒意了。上片結(jié)句說她“望盡天涯路”而無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經(jīng)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yuǎn)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shí)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jīng)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jié)啊?“相思”一詞的出現(xiàn),使得詞旨豁然顯現(xiàn),。
下片便順著“相思”折入,著重刻畫她的心理活動,,寫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diǎn)出時(shí)間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緊連著的“塞雁高飛人未還”,可視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觸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歸,,那飄泊在外的游子為什么還見不到他的蹤影呢?用雁知“歸”來反襯人不知“還”,,就更深一層地表現(xiàn)出了她的內(nèi)心怨苦。怨恨盡可以怨恨,,但它畢竟是產(chǎn)生于“相思”基礎(chǔ)上的,,如今良人未還,說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風(fēng)疾。這些想法涌上心頭,,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為他擔(dān)憂起來了,?!耙缓燂L(fēng)月閑”,刻畫出了思婦由于離人不歸,,對簾外風(fēng)晨月夕的美好景致無意賞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鈴》詞寫一對戀人分別后的意緒說:“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含意正與此同。
李煜古詩詞篇四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柔腸斷一作:愁腸斷)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
離別以來,,春天已經(jīng)過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腸寸斷,。階下落梅就像飄飛的白雪一樣零亂,把它拂去了又飄灑得一身滿滿,。
鴻雁已經(jīng)飛回而音信毫無依憑,,路途遙遠(yuǎn),,要回去的夢也難形成。離別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遠(yuǎn)它越是繁生。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別來春半:意思是,,自分別以來,春天已過去一半,,說明時(shí)光過得很快,。
柔腸:原指溫柔的心腸,,此指綿軟情懷,。
砌(qì)下:臺階下,。砌,臺階,。落梅:指白梅花,開放較晚,。全句意思是,,臺階下飄落的白梅花猶如雪片紛飛,。
拂了一身還滿:指把滿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滿身。
雁來音信無憑:這句話是說鴻雁雖然來了,,卻沒將書信傳來。古代有憑借雁足傳遞書信的故事,。無憑:沒有憑證,,指沒有書信。
遙:遠(yuǎn),。歸夢難成:指有家難回,。
恰如:《全唐詩》、《古今詞統(tǒng)》,、《古今詩余醉》等本中均作“卻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遠(yuǎn)還生:更行更遠(yuǎn),,指行程越遠(yuǎn)。更,,越。還生,,還是生得很多,。還,仍然,,還是。
這首《清平樂》,,表現(xiàn)了作者在惱人的春色中,,觸景生情,思念離家在外的親人的情景。
詞的上片,,開篇即直抒胸臆、毫無遮攔地道出郁抑于心的離愁別恨,。一個(gè)“別”字,,是起意,,也是點(diǎn)題,單刀直入,,緊扣人心,。李煜前期作品中因各種原因,這種開篇直抒胸臆的不多,,但中,、后期作品中不少,,想必是生活際遇之大變,作者的感情已如洪水注池,、不泄不行罷?!按喊搿庇腥酸尀榇阂堰^半,,有理,,但如釋為相別半春,亦有據(jù),,兩義并取也無不可,。接下二句承“觸目”來,,“砌下落梅如雪亂”突出一個(gè)“亂”字,,既寫出了主人公獨(dú)立無語卻又心亂如麻,也寫出了觸景傷情景如人意的獨(dú)特感受,,用生動的比喻把愁情說得明白如見,?!胺髁艘簧磉€滿”,,前有“拂”字,顯見有主人公克制定念的想法,,但一個(gè)“滿”字,卻把主人公那種無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畫得至真至實(shí),。上片的畫面是情景交融,、虛實(shí)相生而又動靜結(jié)合的,,直抒胸臆中見委婉含蓄,活潑喻象中透深沉凝重,。
他之所以久久地站在花下,,是因?yàn)樵谒寄钸h(yuǎn)方的親人?!把銇怼眱删浒阉寄罹唧w化,。寫出作者盼信,并希望能在夢中見到親人,。古代有大雁傳書的故事,。西漢時(shí),,蘇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堅(jiān)貞不屈,。漢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釋放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死,。使臣知蘇武未死,,假稱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蘇武的書信說他正在匈奴的某地,。匈奴聽了,只得將蘇武放回,。所以作者說,他看到大雁橫空飛過,,為它沒有給自己帶來書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設(shè)想,,和親人在夢中相會,但“路遙歸夢難成”,,距離實(shí)在是太遙遠(yuǎn)了,,恐怕他的親人在夢中也難以回來。古人認(rèn)為人們在夢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對方作不成“歸夢”,自己也就夢不到對方了,。夢中一見都不可能,,思念萬分之情溢于言表,,從而更強(qiáng)烈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念之切,。他懷著這種心情,向遠(yuǎn)處望去,,望著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發(fā)現(xiàn),,“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案懈h(yuǎn)”是說無論走得多么遠(yuǎn),,自己心中的“離恨”就像那無邊無際、滋生不已的春草,。無論人走到哪里,它們都在眼前,,使人無法擺脫。這個(gè)結(jié)句,,比喻淺顯生動,,而且通過形象給人以離恨無窮無盡,、有增無已的感覺,,使這首詞讀起來顯得意味深長,。
全詞以離愁別恨為中心,,線索明晰而內(nèi)蘊(yùn),上下兩片渾成一體而又層層遞進(jìn),,感情的抒發(fā)和情緒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筆力透徹,,尤其在喻象上獨(dú)到而別致,,使這首詞具備了不同凡品的藝術(shù)魅力,。
李煜古詩詞篇五
多少淚,,沾袖復(fù)橫頤,。心事莫將和淚滴,鳳笙休向月明吹,,腸斷更無疑,。
我有多少的淚水,,縱橫交錯(cuò)地流在臉上,。我的心事不用拿來邊哭邊訴說,,那笙簫不要在我流淚時(shí)吹起呀,,我現(xiàn)在無疑已是極度傷悲了。
望江南:詞牌名,?!度圃姟纷鳌皯浗稀?,題注:一名“夢江南”,一名“江南好”,,一名“夢江口”,一名“望江梅”,,一名“歸塞北”,,一名“謝秋娘”,一名“春去也”,?!痘ú荽饩帯分凶⒃疲骸耙幻畨粲蜗伞ⅰ畨艚稀?、‘江南好’,?!?/p>
沾袖:(淚水)沾濕衣袖,。頤(yí):下巴,。全句是說,淚水流在臉上擦斷了,,但又橫掛在下巴上,,形容眼淚縱橫交流的狀態(tài)。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將:拿。和淚說:一面流眼淚,,一面述說,。
鳳笙:相傳秦穆公時(shí),蕭史善吹簫,,穆公女弄玉愛慕他,,穆公便將弄玉許配給他。后弄玉學(xué)吹簫,,其聲清脆悅耳,引動了鳳,,夫婦遂駕鳳飛去,。漢應(yīng)休:不要。向:朝著,在,。淚時(shí):傷心落淚之時(shí)。吹:吹奏,。
腸斷:形容極度悲傷痛苦,。唐代白居易《長恨歌》有“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之句,。更:愈發(fā),。
月明:月光明朗。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詩:“見底月明夜,,無波風(fēng)定時(shí),。”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寫正的藝術(shù)手法,,以樂來反襯苦,,筆意有曲婉之感。但這首《望江南》(多少淚)則不同,,是直筆明寫,正見正寫,,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藝術(shù)手法,,因而有愈見沉痛之感,。二詞可同讀,,對作者的憂思愁恨則體會更深,。
“多少淚”即“多少恨”之續(xù)寫,,“一晌貪歡”(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后,,悲情更苦,,離恨更深,,作者再也無法自制,,只能任憑“多少淚,斷臉復(fù)橫頤”了,。眼淚縱橫當(dāng)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難收,,也許有號啕之舉,,但是,淚可流,,“心事”卻不可說,,一是滿腔悔恨無法說,二是故國情懷不能說,,自傷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現(xiàn),,作者心中愁苦躍然紙上,。不但“心事”不可說,,連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鳳笙也不能吹起,,這種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殘酷,。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將心思付瑤琴”(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之想,,而這情此景,,作者卻連這一點(diǎn)奢望都不敢有,。況且,,鳳笙向來為歡歌之用,,于此時(shí)吹奏,對李煜來講,,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憶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無奈中又多添了幾分不堪回首的痛苦,。于是乎,“腸斷更無疑”但是惟一的結(jié)局了,。這首詞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真實(shí)寫照,。
全詞與“多少恨”同調(diào),,取筆不同但取意同,。這首詞直接寫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細(xì)致,語言直樸,,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這首詞作于宋開寶八年(975年)李煜亡國入宋之后,,與《望江南·多少恨》當(dāng)作于同時(shí),。李煜被曹雪芹稱為“古之傷心人”,他降宋后,,由凌駕萬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淪落為任人凌辱的階下囚,經(jīng)歷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這首詞就是為表達(dá)他對現(xiàn)實(shí)處境的無限凄涼之情而創(chuàng)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