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一
親愛的朋友們,,歡迎來到沈陽。我是你的導游,,沈夢,。你可以叫我沈?qū)в位驂艋脤в巍N腋M闾砑游业膲粝胫改稀:冒?,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在沈陽古城繁華的中心,有一座雄偉的清宮建筑群,。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的建筑按照建造時間和布局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東路,、中路和西路。這一天,,我們將遵循這個命令,。首先,參觀東路大樓,。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聞名于國內(nèi)外,。在這個五彩繽紛、氣勢磅礴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有特色的是我們面前的大正殿。
大正殿始建于1620年,,是處理國家大事和舉行慶典的主要場所之一,。作為最早使用和最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在大正殿的舞臺上上演,。
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皇帝面對王朝,文武官員等待王朝的地方,。它通常被稱為“吳朝門”,。大青門的屋頂鋪著黃色的琉璃瓦,內(nèi)襯綠色的飾邊,,既保留了傳統(tǒng)的尊黃觀念,,又體現(xiàn)了滿族人對家鄉(xiāng)山川森林的深切關懷。這構成了區(qū)別北京紫禁城的一個特征——宮殿覆蓋著黃色的琉璃瓦,,用綠色的飾邊裝飾,。
穿過清門,可以看到北面的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會議的地方。
親愛的朋友們,,古代宮殿建筑的布局很精致“前朝”后就寢,;。我見過皇帝上朝的金殿。請跟我去參觀皇帝的臥室,。
鳳凰樓,,當年沈陽市最高的建筑,是宴飲議事的地方,,叫“但是你只要爬上一段樓梯,,視野就會擴大300英里。很合適,。爬鳳凰樓俯瞰周邊,,盛京盡收眼底,看日出,?!柏S樓小日”它是盛京八大著名景點之一。
親愛的朋友們,,穿過鳳凰大廈底層的通道后,,我們進入了皇后們居住的舞臺上的五官。舞臺上的五大特色是清寧宮,、關雎宮,、林芝宮、延慶宮和永福宮,。
此時此刻,,請跟隨我去拜訪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端門叫“暖閣”,,是皇帝的臥室,。暖閣分南北兩個房間,兩個房間都裝有耐火材料,。1643年8月9日,,皇太極在暖閣去世,享年52歲,,葬于沈陽北陵的昭陵,。
親愛的朋友們,此刻請跟隨我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舞臺、嘉蔭堂,、文素閣等,。
說到文素閣,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為了加強文化統(tǒng)治,,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欲訪天下之書,十余年后編纂成大型叢書,。此書分經(jīng),、史、書,、集四部,,故稱《四庫全書》。該書成書后,,全國共抄錄七本書,,建立七個藏書館,沈陽故宮文素閣就是其中之一,。
看到那里,我們的訪問即將結束,。希望故宮之旅給你留下完美的回憶,。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二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625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chuàng),清崇德元年(636年)由皇太極建成,。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吧蜿柟蕦m”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xiàn)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fā)祥重地,,也是清統(tǒng)一中國后東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nèi)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nèi)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nèi)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三
大家好,,我是你們這天的導語,很高興這天能和你一起度過,,下方由我來給大家講講沈陽故宮吧:
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沈陽故宮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1961年,國務院將沈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批準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大政殿。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稱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nèi)最莊嚴最神圣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臺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nèi)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nèi)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大政殿用于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
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十王亭,。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兩側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為中國古代宮廷建筑史所僅見,。
其東側五亭由北往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
西側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
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貝勒,、大臣議政及處理政務之處。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xiàn)象,,歷史上少見,。從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但是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脫胎于少數(shù)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能夠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里程,。
大清門。
大清門是盛京皇宮(今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正門,,俗稱午門,,它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筑,房頂滿鋪琉璃瓦,,飾以綠剪邊,,尤其是大清門山墻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個墀頭,,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鑲嵌而成,,紋飾為凸出的海水云龍及象征吉祥的各種動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門莊嚴富麗,與整個宮殿建筑混成一體,,顯得十分協(xié)調(diào),。
大清門建于天聰六年(1632年)之前,,為盛京皇宮中皇太極續(xù)修的.早期建筑之一。原稱大門,、正門,。1636年定宮殿名時稱大門為大清門。大清門的滿文譯音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為門),。
崇政殿。
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陛見臣下,,宴請外國使臣以及處理大政的常朝之處,。公元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皷|巡”諸帝于此舉行“展謁山陵禮成”等慶賀典禮。
鳳凰樓,。
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臺基上,有三層,,三滴水歇山式圍廊,,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清寧宮,。
清寧宮為五開間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
室門開于東次間,,屋內(nèi)西側構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后寢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欞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tǒng)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后皆方形檐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筑藝術,。
文溯閣,。
文溯閣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
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nèi),。是沈陽故宮西路的主體建筑,建筑形式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面闊六間,,二樓三層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前后廊檐柱都裝飾有綠色的地仗。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diào)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檐彩飾迥然不一樣,。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采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筑外觀風格相統(tǒng)一,。文溯閣后面,,有抄手殿廊連之后仰熙齋,齋后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
金水橋,。
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聲能透露,,沈陽故宮正門前的“金水橋”屬于違規(guī)建筑,與整個風貌不相符,。沈陽市文物部門已經(jīng)下發(fā)了整改拆除通知限期拆除,。
2014年9月25日14時30分許,沈陽故宮東南側,,在“金水橋”施工墻外,,有一大片被圍擋圍起的施工工地。從圍擋的縫隙中能夠看到,,工地中一輛作業(yè)車正在施工,。
最佳旅游時光。
沈陽的春天和秋天時光短促,,升溫,、降溫幅度很大;夏季平均氣溫24度,比南方?jīng)隹?-5度;冬季寒冷干燥,,務必攜帶羽絨服或棉大衣,。雨季主要在春、夏與夏秋之交,。每年4-10月是沈陽旅游的黃金季節(jié),。你們來的正是時候。
當?shù)靥禺a(chǎn),。
沈陽的美食佳肴歷史悠久,,制作精湛,在滿族菜肴基礎上,,借鑒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宮廷的精良技術,,又薈萃了中國名菜之精華,構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滿漢全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由于歷史上,沈陽一向由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輪流統(tǒng)治,,因此也傳入了各民族的風味小吃,。比如回民小吃馬家燒麥,,滿族小吃那家白肉血腸,,朝鮮族的打糕、烤牛肉,、西塔大冷面等,。沈陽也有自己的傳統(tǒng)小吃老邊餃子,老山記海城餡餅。
沈陽主要商業(yè)街區(qū)分布在中街(步行街),、太原街一帶,。沈陽的大部分商廈營業(yè)時光一般是上午9:00開門,晚上10:00關門,。五愛市場,,位于沈河區(qū)風雨壇街,是全國五大集貿(mào)市場之一,,是遼寧乃至東北地區(qū)服裝輕工批發(fā)市場,,品種齊全、物美價廉,。公交117路,、125路、132路,、133路,、134路、151路,、207路,、212路、213路,、222路,、223路、224路,、224路區(qū)間238路246路,、256路、263路,、266路,、270路、273路,、274路,、277路、293路,、297路,、298路、326路,、333路,、334路、338路,、501路,、523路、800路可達。南湖公園古文物市場,,有幾十家店鋪經(jīng)營著古玩,、字畫、印章,、瓷器,、玉器、木雕,、珊瑚,、珠寶翠鉆;還有遍體綠銹的歷代古錢。沈陽的名特產(chǎn)品,,如御賜枕,、羽毛畫、絹花,、彩石鑲嵌畫等,,都能在那里覓得。每逢周日,,那里格外熱鬧,。
游客們游玩好沈陽的古遺址、古城址,、古墓葬,、古建筑、烽火臺,、邊墻和歷史紀念物,、革命紀念物后。能夠到具有現(xiàn)代性的娛樂場所去娛樂放松一下,。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四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nèi)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qū)。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lián)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nèi)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qū),。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東路是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方亭十座,,稱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爾哈赤時期,,是故宮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約1。5米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細的荷葉凈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頭眼式隔扇門,內(nèi)外排柱40根,,正門前有雙龍蟠柱,。殿頂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寶瓶火焰珠,。殿內(nèi)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璽彩繪,,上有黃琉璃瓦綠剪邊的頂蓋,。整個建筑顯示出極強的美感和莊嚴秀麗的裝飾藝術情趣。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五
各位游客好:,。
我們這次參觀的景點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qū)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陽故宮,。首先我們來看看沈陽故宮的平面圖,。
沈陽故宮建于公元1625年。經(jīng)過三次大規(guī)模建設,,形成了東,、中、西三向格局,。東路建于清朝皇帝努爾哈赤時期,,主要建筑有大正殿和十王亭;中路建于清太宗年間,。主要建筑有大青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西路建于清代乾隆年間,,以存放四庫全書而聞名,包括舞臺,、嘉蔭堂,、文尚閣和養(yǎng)心齋。沈陽故宮作為中國現(xiàn)存最好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但建筑風格完全不同。現(xiàn)在,,讓我們領略一下古老的故宮,。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慶門,俗稱武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時文武大臣等朝的地方,也是太宗皇太極接受大臣們感恩的地方,。那么這扇門為什么叫清門呢,?正統(tǒng)觀點認為,清朝的稱號是清朝,,宮殿的正門是國門,,所以叫清朝門。還有傳說說這木門建成后沒有名字,,只是叫大門,。后來皇太極改名為大清。聽說北京明故宮的宮門叫大明門,,所以為了體現(xiàn)針鋒相對,,就把它命名為清門。
我們經(jīng)過清門,,現(xiàn)在前面的建筑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殿,。崇德元年,取名崇正堂,。是皇太極處理軍政事務,,會見外國使節(jié)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代表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到,,崇政殿是五座九奧硬山建筑,,殿頂有黃色琉璃瓦和綠色飾邊,,所以請注意殿頂?shù)牧鹆摺Hミ^北京故宮的朋友會清楚的記得,,北京故宮的琉璃瓦是黃色的,,沈陽的琉璃瓦是黃色的,有綠色的鑲邊,。所以這是沈陽故宮和北京故宮的重要區(qū)別之一,。
我們走上講臺。然后,,平臺兩側有日晷用于計時,,還有嘉良亭用于存放標準計量單位。我們看到平臺上有四個大罐,,你知道它們是干什么用的嗎,?我告訴你,,它叫“吉祥缸”,,古代叫“門海”,。它是宮殿里重要的防火設施,,象征著水箱里的水和大海一樣多,可以防火,。
我們?nèi)チ颂K美爾,。抬頭一看,上面的牌匾是滿文和中文寫的“崇政殿”,。請看左邊的滿文,。我們有一個形象比喻:“中間一根棍子,兩邊荊棘,,加上圓圈和圓點,,就是滿文”。然后沈陽故宮所有的匾額左邊是滿族,,右邊是中國人,。北京故宮的匾額左邊是中國人,右邊是滿族人,。那么這就是沈陽故宮和北京故宮的第二個區(qū)別,。
我們抬頭看了看順治皇帝傳下來的崇政殿上方懸掛的“光明正大”的牌匾。下面是皇帝的寶座,。據(jù)說寶座上刻著八條金龍,,而真正坐在寶座上的龍帝,恰好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九條龍?,F(xiàn)在是崇正堂,,我們將在這里參觀,。
我們面前的宏偉建筑是鳳凰大廈。它建在一個3.8米高的青磚橋臺上,,是一座三層的依山建筑,。原名祥豐樓,是皇太極休息,、宴請,、學習的地方。我們看到正門上方懸掛著乾隆皇帝指示的“子琪東萊”橫匾,。意味著清朝國家繁榮的福報來自東方的盛京,。所以鳳凰樓不僅是當時后宮的正門,也是當時首都最高的建筑,,所以被稱為“鳳凰樓的黎明”,,被列為盛京八大景點之一。傳說你站在鳳凰臺上就能看到撫順市,。
穿過鳳凰樓,,我們來到一個院子,皇太極后宮所在的地方,。我們前面是皇太極的中宮“清寧宮”,。原名鞏崢,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風情的民居建筑,。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門在東邊,。它的形狀像一個口袋,所以它被稱為“口袋室”,。東夷是皇太極和蕭端文皇后borzijit的寢宮,,又稱暖閣。臥室分為南北兩室,,各有其耐火性,,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坐在這里死去,。52歲,葬于昭陵,。然后東邊第二個窗戶下面有兩個大鍋,。是用來干嘛的?我來解釋一下,,這兩盆是祭祀用的,。滿族人信奉薩滿教。人們把熱酒倒進豬耳朵里。如果豬的耳朵顫抖,,那就意味著眾神收到了祭品,。如果不動,說明諸神不滿意,,所以這種祭祀活動無法進行下去,。然后豬會因為受到刺激而搖頭。滿族人認為豬成了連接天地的媒介,。然后,,豬被宰殺,清洗干凈,,切成大塊,,放在北面的兩個大鍋里,用清水煮,。煮熟的肉被放入木槽中供奉給神靈,,然后分發(fā)給參與祭祀的人,這被稱為“吃福肉”,。滿族人相信,,吃了祝福的肉,祝福就會降臨到每個人身上,。
所以現(xiàn)在我們來看西邊的房間,,西邊三個相連的房間,,南北三面相連的環(huán)炕,,叫“萬子康”。這里不僅是皇帝在內(nèi)宮舉行宴會的地方,,也是滿清女巫薩滿為皇帝和國家祈禱的地方,。
清寧宮與漢式建筑的區(qū)別在于,它的煙囪建在房子后面,,從地面升起,。我們待會再看繞道后面的煙囪。清寧宮的“口袋屋,、宛子康,、地上建煙囪”等建筑特色,具有滿族特有的民族風格,。
出了清寧宮,,看到的其他四間臥室分別是關雎宮、林芝宮,、延慶宮,、永福宮。讓我們一個接一個地參觀。
關雎宮是皇太極一生最愛的宸妃海蘭珠的寢宮,。海蘭珠是中宮娘娘的侄女,,永福宮莊妃的妹妹。海藍珠嫁給皇太極的時候26歲,,但是皇太極對海藍珠感情很深,。海蘭珠因為自己的八皇早逝,在崇德死了六年,。他死后兩年,,皇太極也去世了。據(jù)說皇太極早逝與兩年前宸妃之死有密切關系,。
這是延慶宮,,皇太極公主的客廳,皇太極把她的女兒嫁給了多爾袞,。
這是靈芝宮,,是皇太極的妃子鐘的寢宮?;侍珮O死后,,他的兒子茂物成為福臨王位的最大競爭對手。后來,,他成為朝鮮的一名重要部長,。
最后我們來看看永福宮,它是皇太極后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宮是莊妃博爾子奇的宮殿,。在談到對清朝政權的影響時,莊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他四位后妃,,被后人評價為清朝歷史上最成功的后妃,。莊妃也是漢宮皇后的侄女,關雎宮海藍珠的妹妹,。莊妃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輔佐三皇實現(xiàn)了對清朝的繼承??滴醵?,莊妃去世,享年75歲,。成為清朝后宮最長的女人,。
你看,站在院子西南角的紅色木桿叫索隆桿,,木桿頂端有個鐵皮桶,。滿族人稱之為“神極”,。是用來喂烏鴉的。那么,,游客們會不會好奇滿族人為什么要祭祀烏鴉,?其實這和一個關于烏鴉的傳說有關。滿人的祖先曾經(jīng)在被敵人追趕的時候絕望地躺在地上,,這時一群烏鴉碰巧落在他身上,。敵人路過,以為有活人的地方烏鴉就不呆了,,于是滿族人的祖先得救了,。后來滿族人為了報答烏鴉救世的恩情,開始向烏鴉獻祭,。祭祀時,,他們把豬的內(nèi)臟放在鐵皮桶里養(yǎng)烏鴉。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清寧宮后面的這個煙囪,,也是當年沈陽唯一的煙囪,。意為“一統(tǒng)天下”。煙囪里有幾層,?.....有十一層,,我告訴你十一層有三塊磚。那么這個怎么說呢,?我問你一個小問題:清朝有幾個皇帝,,死了幾個?.....清朝有12個皇帝,。其中11人死亡,。末代皇帝溥儀,只當了三年皇帝,。與“一統(tǒng)天下”的十一層三磚不謀而合,。
好了,朋友們,,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沈陽故宮。希望我的解釋能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F(xiàn)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30分鐘,。30分鐘后,我們將在正門集合,。
沈陽故宮簡介[2]沈陽故宮位于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沈陽故宮是清代雄偉的宮殿建筑群。根據(jù)建設時間和布局,,沈陽故宮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東路、中路和西路。今天,,我們將遵循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大樓,。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聞名于國內(nèi)外,。在這個五彩繽紛、氣勢磅礴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有特色的是我們面前的大正殿。
大正殿始建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大事和舉行慶典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正殿是多檐多尖的八角形建筑,形制類似滿族人早年在山里打獵時搭起的帳篷,。在大正殿的屋脊上,,還有八條蒙古力士,正在拉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四面八方歸一”,。大門前的大柱上,有兩條金龍盤旋,,受漢族崇天畏龍思想的影響,,龍代表天子至高無上。大正殿建筑特色的多樣性體現(xiàn)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珠表現(xiàn)中原之風,;八勒克斯也透露出濃厚的蒙古色彩;亭式是滿族古文化的延續(xù),。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在大正殿的舞臺上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正殿繼承皇位,,次年下令出兵此地,命攝政王多雷入關直入中原,,最終完成滿清統(tǒng)一,。
大正殿兩側,朝南,,排列著十個帶燕翅的王亭,。零散如星辰拱月,南寬北窄,,看似無邊無際,,象征著兵多將廣,,天下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主在皇宮內(nèi)工作的地方,。與大正殿一起形成一組亭式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制度——八旗制,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種,。早在努爾哈赤建立之初,,軍事上的每一件大事都是由單于王和八旗貝勒大臣討論決定的。努爾哈赤建都沈陽后,,在建宮時就確定了“官官一地”的制度,。在建筑形式上,表現(xiàn)為八旗制度,、“八主貝勒共治”的政治制度和軍事民主思想,。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正殿和十五亭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上寫下了前所未有的一頁,。
親愛的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在中間的路上。從1626年開始,,皇太極繼承了單于的地位,,即繼續(xù)修建故宮,形成了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筑,。中路從樓前的清門開始,,到清寧宮。庭院融為一體,。
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皇帝面對王朝,文武官員等待王朝的地方,。在言情小說中俗稱“吳朝門”,。大青門的屋頂鋪著黃色的琉璃瓦,內(nèi)襯綠色的飾邊,,既保留了傳統(tǒng)的尊黃觀念,,又體現(xiàn)了滿族人對家鄉(xiāng)山川森林的深切關懷。這樣就形成了區(qū)別北京紫禁城的一個特點:宮殿用黃色琉璃瓦覆蓋,,用綠色飾邊裝飾,。
穿過清門,可以看到北面的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殿”,,是清太宗每日開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氏族名稱“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登基,,在崇政殿稱帝。他的稱號是“寬文任勝”,,他的稱號由“晉”改為“清”,,他的稱號由“天從”改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的建筑布局講究“睡前朝后”,。我見過皇帝上朝的金殿。請跟我去參觀皇帝的臥室,。
穿過崇政殿兩側的左右易門,,可以看到3.8米高的平臺上的鳳凰樓。樓后是皇帝居住的后宮——臺上的五宮,。沈陽故宮和北京故宮相比,,有著“高宮低宮”的特點。而北京故宮則是“殿中高官低”,。
鳳凰樓,,當年沈陽最高的建筑,是宴飲議事的地方,。這首詩叫做“但是你要把視野擴大三百英里,,走上一段樓梯”非常貼切。爬鳳凰樓俯瞰周邊,,盛京盡收眼底,,看日出?!傍P凰樓里的黎明”是盛京八大著名景點之一,。鳳凰樓入口上方懸掛著“子琪東萊”牌匾,這是乾隆皇帝的御筆,。乾隆皇帝借用這個典故,,暗示清朝的國運東升。
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進入了皇后們居住的舞臺上的五官,。
舞臺上的五大特色是清寧宮、關雎宮,、林芝宮,、延慶宮和永福宮。
現(xiàn)在,,請跟我去參觀清寧宮,,皇太極和皇后的臥室,。
清寧宮東端門叫“暖閣”,是皇后的寢宮,。暖閣分南北兩個房間,,兩個房間都有耐火性能。1643年8月9日,,皇太極在暖閣去世,,享年52歲,葬于沈陽北陵的昭陵,。
清寧開東門,,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口袋屋。西門三面有火炕,,南有火炕,,西北有火炕,稱為“萬子康”,。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人在房子后面建造煙囪,并從地面開始建造,。這種“口袋屋,、萬子康、煙囪立地”的建筑特色,,有著濃郁的滿族風情,。
現(xiàn)在,請跟我去參觀西路的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舞臺、嘉蔭堂,、文素閣等,。
說到文素閣,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tǒng)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了一道參觀世界藏書的圣旨,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編撰了一大批叢書,。此書分經(jīng),、史、書,、集四部,,故稱《四庫全書》。該書完成后,全國共抄錄七本書,,建立七個藏書館,,沈陽故宮文素閣就是其中之一,。
當我們提到宮殿建筑時,,我們很容易想到“紅墻綠瓦”和“金墻鮮艷”這樣的詞。但是,,文素格就不一樣了,。屋頂用黑色琉璃瓦鑲邊,整棟建筑以黑色和綠色為主,,與其用途密不可分,。溫蘇格的藏書避火。按五行,,代表顏色配件,。裝修是“北桂仁水”,屬于黑色,。所以屋頂是黑色琉璃瓦,,意思是水從天而降,消火,。
文素閣外觀兩層,,內(nèi)部三層。書架上的木箱叫做信箱,,用來收集書籍,。目前,文遂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
看到這里,,我們今天的訪問就要結束了。沈陽故宮的三向建筑是分階段建造的,,但布局完整和諧,。特別是三向建筑代表了“八大與貝勒大師共治”、“南獨皇太極”,、“康干盛世”三個時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偟膩碚f,沈陽故宮反映了滿清政權和社會從興起到繁榮的歷史進程,。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六
各位朋友,,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那里就是我們這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光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這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chuàng)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xiàn)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xù),。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tǒng)大業(yè),。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nèi)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xiàn)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構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各位朋友,,此刻我們來到了中路。從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即續(xù)建皇宮,,構成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門,,后至清寧宮,,院落三進,獨成一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tǒng)觀念,,又體現(xiàn)了滿族對故鄉(xiāng)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構成了區(qū)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崇政殿登基稱帝,上尊號“寬溫仁圣”,,將國號“金”改為“清”年號“天聰”改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催^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穿過崇政殿兩側的左右翊門,,舉目可見位于3。8米高臺之上的鳳凰樓,。樓后為帝后寢居的后宮——臺上五宮,。與崇政殿比較又構成了沈陽故宮不一樣于北京故宮的特點——“宮高殿低”。而北京故宮則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鳳凰樓門洞上方懸有“紫氣東來”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而乾隆皇帝則是借用這個典故寓意大清的國運興起于東方,。
各位朋友,,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
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此刻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nèi)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nèi)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清寧東次間開門,,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門南西北三面都設火炕,稱“萬字炕”,。與漢族有所不一樣的是,,滿族人將煙囪建在屋后,而且從地面向上壘起,。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濃郁的滿族風格了,。
各位朋友,此刻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tǒng)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jīng)十余年時光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宮殿建筑,,我們很容易想起“紅墻綠瓦”,、“金壁輝煌’這類詞匯。而文溯閣卻與眾不一樣,,屋頂用黑琉璃瓦鑲綠剪邊,,整個建筑以黑綠兩色為主色調(diào),這與它的用途是分不開的,。文溯閣藏書忌火,,依據(jù)五行字說立色配飾,裝修取《易經(jīng)》“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因此屋頂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從天降,消滅火災,。
文溯閣外觀為兩層,,內(nèi)部實為三層,書架上的木盒稱函匣,,用于收藏書籍,。目前文溯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
看到那里,,我們這天的參觀已經(jīng)接近尾聲,。沈陽故宮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卻是一氣呵成,,完整和諧,。個性是三路建筑分別代表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皇太極南面獨尊”,、“康乾盛世”三個時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從總體來看,,沈陽故宮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滿族政權和滿族社會由崛起——興盛一高度發(fā)展的歷史進程。
各位朋友,,我們的參觀就要結束了,,期望故宮之行能給您留下完美的回憶。
各位朋友,,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這里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間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今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chuàng)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xiàn)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xù),。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tǒng)大業(yè),。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nèi)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xiàn)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中路,。從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即續(xù)建皇宮,,形成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門,后至清寧宮,,院落三進,,獨成一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tǒng)觀念,,又體現(xiàn)了滿族對故鄉(xiāng)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形成了區(qū)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崇政殿登基稱帝,,上尊號“寬溫仁圣”,將國號“金”改為“清”年號“天聰”改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催^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穿過崇政殿兩側的左右翊門,,舉目可見位于3.8米高臺之上的鳳凰樓,。樓后為帝后寢居的后宮——臺上五宮。與崇政殿對比又形成了沈陽故宮不同于北京故宮的特點——“宮高殿低”,。而北京故宮則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傍P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鳳凰樓門洞上方懸有“紫氣東來”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而乾隆皇帝則是借用這個典故寓意大清的國運興起于東方。
各位朋友,,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
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nèi)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nèi)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清寧東次間開門,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門南西北三面都設火炕,,稱“萬字炕”。與漢族有所不同的是,,滿族人將煙囪建在屋后,,而且從地面向上壘起。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濃郁的滿族風格了。
各位朋友,,現(xiàn)在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tǒng)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jīng)十余年時間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宮殿建筑,,我們很容易想起“紅墻綠瓦”、“金壁輝煌’這類詞匯,。而文溯閣卻與眾不同,,屋頂用黑琉璃瓦鑲綠剪邊,整個建筑以黑綠兩色為主色調(diào),,這與它的用途是分不開的,。文溯閣藏書忌火,依據(jù)五行字說立色配飾,,裝修取《易經(jīng)》“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因此屋頂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從天降,,消滅火災,。
文溯閣外觀為兩層,內(nèi)部實為三層,,書架上的木盒稱函匣,,用于收藏書籍。目前文溯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
看到這里,,我們今天的參觀已經(jīng)接近尾聲。沈陽故宮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卻是一氣呵成,,完整和諧。特別是三路建筑分別代表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皇太極南面獨尊”,、“康乾盛世”三個時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特征?!敖ㄖ悄痰臍v史”,,從總體來看,沈陽故宮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滿族政權和滿族社會由崛起——興盛一高度發(fā)展的歷史進程,。
各位朋友,我們的參觀就要結束了,,希望故宮之行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七
親愛的朋友們,,非常高興我能陪同大家一起瀏覽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nèi)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規(guī)模比占地72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現(xiàn)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沈陽故宮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xù)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xù)建的大內(nèi)宮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大政殿,,這里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辦事于宮廷的現(xiàn)象,,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從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脫胎于少數(shù)民族的帳殿制。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也顯示了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一個發(fā)展。
希望朋友們能在這里擁有一次愉快之旅,!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xiàn)存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舉世僅存的滿族風格宮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200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沈陽故宮位于沈陽老城中心,,初建時叫“盛京宮闕”,清遷都北京后又稱“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并被尊為“國初圣跡”。 它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基本建成于1636年(崇德元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過的宮殿。清世祖福臨也在這里繼位稱帝,,改元順治,,并于當年入關,統(tǒng)治全國,。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10次“東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駐蹕處理朝政和舉行盛大慶典,,并有所擴建。沈陽故宮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中心,,也是清統(tǒng)一全國后東北地區(qū)的政治和經(jīng)濟中心,。最后完成于1783年(乾隆48年),。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全部建筑100余所500多間,。按其布局分為三部分,,即東路、中路和西路,。東路建筑為努爾哈赤時期所建,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極時期所建,,曾演繹過許多歷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間,,以儲藏《四庫全書》而聞名,。
[東路]
沈陽故宮東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從建筑形式上看,,它們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帳殿”依次排列在廣闊的廣場中。這種建筑形式脫胎于女真民族戎馬生涯中的帳殿,,是游牧民族“帳殿”制在皇宮建筑上的反映,。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又叫“大衙門”,、“篤恭殿”,。它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作為17世紀初的建筑杰作,,融匯了滿、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藝術風格,是沈陽故宮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十王亭又稱“八旗亭”,,在廣場兩側呈八字形排開,每邊5個,。從北自南,,東邊分別為左翼王亭,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旗亭,;西邊為右翼王亭,,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旗亭,。左右翼王亭是當時左右翼王辦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辦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舉行朝會和典禮時各旗官員集結之處,。這種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為核心的軍政體制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一種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的政治制度)
[中路]
中路的宮殿,,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進入大清門,,就進入了中路的第一進院落,東有飛龍閣,,西有翔鳳閣,。它們都是兩層,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里面陳列著乾隆東巡時帶到沈陽故宮的樂器,。
大清門俗稱午門,也是就故宮的正門,,為五間硬山式建筑,,是當時文武群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當年,,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祖大壽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門前謝罪和請降,,受到皇太極接見的。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是沈陽故宮中路最重要的建筑,。是清太宗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代表的地方。這里曾發(fā)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1636年(天聰十年),,皇太極在這里舉行登基大典,,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順治元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駐蹕期間都要在這里舉行謁陵禮成大典,。
龍寶座,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
殿外月臺上東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陽的投影和地球自轉(zhuǎn)的原理,借指針所產(chǎn)生的陰影的位置來顯示時間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國古代的標準量器,含有統(tǒng)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征國家的統(tǒng)一和強盛。月臺上還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火災,。古代稱它們是“門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鎮(zhèn)火災,所以又稱“吉祥缸”,。
眼前這座建筑就是鳳凰樓,,處于“前朝后寢”的中間,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是一座三層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清入關后,曾用以存放帝王的畫像,、行樂圖及清初皇帝的玉璽,。鳳凰樓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意識是大清朝國力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來的,,表達了清代皇帝對祖先創(chuàng)業(yè)之地的頂禮膜拜。下層的門洞是連接臺上,、臺下的通道,。鳳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當時盛京最高的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 第三進院落南起鳳凰樓,,北至清寧宮,,東西各有二宮,是一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這就是皇太極的后宮,,為皇太極和后妃們的住所。
清寧宮原叫“正宮”,,為五間硬山式前后廊式建筑,,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及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就在南炕上“端坐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側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huán)炕,稱為“萬字炕”,,是帝后日常飲食起居及會見,、宴請親眷的廳堂。門開在東面第二間南面,,形如口袋,,稱為“口袋房”。清寧宮的煙囪在清寧宮的后面,,從地面壘砌,,略低于房脊,從正面看不見,,非常的有特點,,一會繞過去就能看到。其“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的布局,反映了滿族民居獨特的建筑風格,。
索倫干在清寧宮正門前的庭院南端,,滿族人稱它為“神桿”,。木桿下方上圓,底部鑲有石座,,頂端安有錫斗,,全部用紅漆涂染。它是滿族人用來祭天用的,。祭天時,,在錫斗內(nèi)放上五谷雜糧或豬的雜碎,以敬烏鴉,,這反映了滿族薩滿教的靈禽崇拜觀念,,據(jù)說也和烏鴉救主的觀念有關。
清寧宮兩側的東西配宮,,都是皇太極和妃子們的居住之所,。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四宮中以永福宮最為著名,1638年(崇德三年),,清世祖福臨就出生在永福宮。
[西路]
沈陽故宮西路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組建筑,,主要有文溯閣,、戲臺、嘉蔭堂和仰熙齋,,套院相接,,多而不亂,有較濃的文化氣息,。
是黑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中是獨一無二的。根據(jù)五行八卦之說,,和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文溯閣后為仰熙齋,,是皇帝讀書之所。閣前宮門外有嘉蔭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戲臺,是乾隆,、嘉慶時期皇帝東巡賞戲的場所,。
各位游客大家好,,
呢,建于清乾隆年間,,主要建筑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它因存放《四庫全書》而聞名,。那么作為我國現(xiàn)存最完好的現(xiàn)在呢我們就來領略一下昔日皇宮的風采。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門,,它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那么這座門為什么叫做大清門呢?正統(tǒng)的說法是清朝的國號為清,,皇宮的正門就是國門,,所以稱為大清門。還有一個傳說,,這座木門呢在建成之后呢并沒有名稱,,只是叫做大門。后來,,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聽說北京明朝皇宮的宮門叫大明門,于是為了體現(xiàn)針鋒相對,,就將此門命名為大清門,。
我們穿過大清門,現(xiàn)在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它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代表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到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那么請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頂?shù)牧鹆?,有去過北京故宮的朋友一定會清楚地記得北京故宮的琉璃瓦是黃色的,而沈陽的琉璃瓦是黃色鑲綠剪邊,。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重要差別之一。
我們走上月臺,。那么在月臺兩側分別有用于計時的日晷,,和用于存放標準計量單位的嘉量亭。我們看到在月臺上呢還設有四口大缸,,那么大家知道它們是做什么用的嗎,?那我告訴大家吧,他叫做“吉祥缸”古代稱它是“門?!?,是皇宮中重要的防火設施,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以鎮(zhèn)火災,。
我們走上須彌座。抬頭看上方的牌匾是用滿文和漢文書寫的“崇政殿”,。請游客看左邊的滿文,,我們有個形象的比喻“中間一根棍,兩邊都是刺,,加上圈和點,,就是滿文字兒”。那么沈陽故宮的牌匾都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而北京故宮的牌匾都是漢文在左,滿文在右,。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差別之二,。
我們抬頭看崇政殿內(nèi)上方懸掛的“正大光明”匾額,是由順治皇帝手諭的,。下面呢是皇帝的寶座,據(jù)說寶座上繪制雕刻有8條金龍,,再加上坐在寶座上的真龍?zhí)熳?,正好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陽?shù)九條龍。現(xiàn)在崇政殿呢,,我們就游覽到這里,。
眼前的雄偉建筑呢,就是鳳凰樓,。它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為三層歇山式建筑。它原名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我們看到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橫匾呢,是由乾隆皇帝手諭的,。意思是大清朝國運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傳來的,。那么鳳凰樓不僅是當時后宮的正門,又是當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之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傳說呀當年站在鳳凰樓上就可以看到撫順城呢,。
則表示神靈不滿意,,則本次祭祀活動不能在進行下去了。那么豬由于受到刺激就會搖頭,,滿族人認為此時的豬已經(jīng)通神,,成為連接天地的媒介。于是呢就將豬宰殺后洗干凈,,切成大塊,,放入北側的兩口大鍋里清水煮熟,那煮熟的肉呢就餓放入木槽中供奉給神靈享用,,然后再分給參加祭祀的人們,,稱為“吃福肉”,滿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氣就會降臨到每個人的身上,。
那么我們現(xiàn)在來到西一側的房間,西側呢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huán)炕,,稱為“萬字炕”,,這里既是皇帝舉行內(nèi)宮便宴之處,也是滿族巫人薩滿為皇帝和國家祈神的地方,。
清寧宮與漢族建筑不同的地方還在于它的煙囪建在屋后,,而且是從地面向上壘起的。一會我們在繞道后面看這個煙囪,。清寧宮的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建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滿族特有的民族風格,。
我們出了清寧宮呢,,大家看到的這其他四座寢宮分別是: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我們下面逐一參觀。
關雎宮是皇太極一生中最寵愛的宸妃——海蘭珠的寢宮,。海蘭珠是中宮皇后的親侄女,,永福宮莊妃的親姐姐。海蘭珠嫁皇太極時已經(jīng)26歲,,但皇太極卻對海蘭珠有著很深的感情,。海蘭珠由于親生的八皇子早逝,終日郁郁寡歡,,在崇德六年病逝,。在他死后兩年,皇太極也去世了,,據(jù)說皇太極的早逝與兩年前宸妃的病逝有著密切的關系,。
這是衍慶宮,是皇太極淑妃的寢宮,,其女,,被皇太極嫁給多爾袞為妻
這是麟趾宮,是皇太極貴妃娜木鐘的寢宮,,其子博果爾曾在皇太極死后成為福臨皇位的最大競爭者,。后成為朝中重臣。
我們最后來看看皇太極后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宮,。永福宮是莊妃博爾濟吉特氏的宮室,。若論及對清政權的影響,莊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她四位后妃,,被后人評價為清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后妃,。莊妃也是中宮皇后的親侄女,關雎宮海蘭珠的親妹妹,。莊妃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輔佐了三位皇帝成就大清的基業(yè)??滴醵?,莊妃病逝,享年75歲,。成為清朝后宮中壽祿最長的女人,。
大家看,,在庭院的西南角立著的紅色木桿稱為索倫桿,,木桿頂端有錫斗。滿族人稱它為“神桿”,。它是用來喂養(yǎng)烏鴉的,。那么游客們是不是會疑問,為什么滿族要祭祀烏鴉呢?其實這于一個關于烏鴉的傳說有關,。滿族的先祖有一次在被仇家追殺時,,曾絕望的躺在地上,這時恰巧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上,。仇家經(jīng)過此地,,認為烏鴉是不會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的,就這樣滿族的祖先得救了,。后來滿族人為報答烏鴉救祖先一命的恩德,,開始供奉烏鴉,祭祀的時候把豬的內(nèi)臟放到錫斗里來供養(yǎng)烏鴉,。
現(xiàn)在呢,,我們看到的就是在清寧宮后的這根煙囪,也是當年沈陽城內(nèi)唯一的一根煙囪,。寓意“一統(tǒng)江山”,。大家數(shù)一下煙囪有多少層?對一共有十一層,,我告訴大家在十一層上面還有三塊磚,。那么這怎么講哪?問大家一個小問題:清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是壽終正寢的,?對清朝一共有12為皇帝。其中11位壽終正寢,。末代皇帝溥儀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這十一層零三塊磚“一統(tǒng)江山”吻合。
好了,,朋友們沈陽故宮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現(xiàn)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30分鐘,,30分鐘之后,,我們在正門集合。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八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沈陽,,我是你們的導游,沈夢,,大家可以叫我沈?qū)в?,也可以叫我夢導,我更喜歡你們加我夢導,,好了,,先簡答給大家介紹一下,,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間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今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chuàng)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tǒng)觀念,,又體現(xiàn)了滿族對故鄉(xiāng)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形成了區(qū)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催^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傍P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各位朋友,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nèi)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nèi)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各位朋友,現(xiàn)在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tǒng)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jīng)十余年時間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看到這里,,我們今天的參觀已經(jīng)接近尾聲,。望故宮之行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九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xiàn)存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僅存的滿族風格宮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200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也是國家4a級景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宮,即舊時宮殿,,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先后經(jīng)過3次大規(guī)模建設,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格局,。其中東路為老罕王努爾哈赤進沈陽以后修建,;中路為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繼位以后興建;西路則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東巡和為了安放《四庫全書》而修建,。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間,組成20多組院落,。作為我國現(xiàn)存保存最完好的兩座宮殿之一,,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卻又有著與北京故宮截然不同的建筑風格和格局樣式,。那么我們今天就來領略一下昔日皇宮的風采,。
東路建筑,主要有大政殿和十王亭,。從建筑格局上看他們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帳殿排列在廣場中。這種建筑形式脫胎于女真等游牧民族中的帳殿制在皇宮建筑上的反應,。其排列形式正是努爾哈赤崛起之初實行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決定的,。
大政殿,。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又叫“大衙門”,。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式”建筑,下有約1,。5米高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青石圍欄,,上有各種精美雕刻,。正門前兩側柱子上盤繞著一對栩栩如生的金龍。殿頂是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重檐上下各有8條五彩琉璃垂脊,。殿頂正中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8條垂脊上各站著一個蒙古力士,,象征“八方歸一”,。
殿內(nèi)有8根繪有云龍的巨柱支撐殿頂。中間是皇帝御用的九龍金漆寶座屏風,。上方“泰交景運”匾額,,為乾隆御筆。
大政殿作為17世紀初的建筑杰作,,融匯了滿,、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藝術風格,,是沈陽故宮的著名建筑。
十王亭,。
十王亭,,又稱“八旗亭”,在廣場兩側呈八字形排列,,每邊5個,。分別是左翼王亭、右翼王亭,、正黃亭,、正白亭、正紅亭,、正藍亭,、鑲黃亭、鑲白亭,、鑲紅亭,、鑲藍亭,。左右翼王亭是當時左右兩翼王爺辦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亭主辦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舉行朝會和典禮時各旗官員集結之處,。
中路共有三進院落,分別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的附屬建筑,。是滿、漢等多民族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融合,。
大清門,。
大清門,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無間硬山式建筑,式當時文武官員候朝的地方,,也是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
崇政殿。
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少數(shù)民族的地方,。崇政殿為無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槅扇口,前后出廊,,圍以石雕欄桿,。
鳳凰樓。
它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是一座三層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清入關后,,曾用以存放帝王畫像,、行樂圖及清初皇帝玉璽。鳳凰樓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御筆,,意思是大清朝福氣是從東方盛京而來,。
清寧宮。
整個后宮建在高臺之上,,并高于前朝的宮殿,。這種“宮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滿族的傳統(tǒng)和習慣。
清寧宮,,原名“正宮”,,為五間硬山前后廊式建筑,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就在南炕“無疾端坐而終”,終年52歲,。東側第二間的北窗下設兩口大鍋,,南面宮門旁設一口鍋,是祭祀時煮肉和燒炕用的,。西側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huán)炕,,稱為“萬字炕”,是帝后日常飲食起居及會見,、宴請親眷的廳堂,。
沈陽故宮西路,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組建筑,,主要有文溯閣,、戲臺、嘉蔭堂和仰熙齋等,,套院相接,,多而不亂,是文化氣息較濃之處,。
文溯閣,。
是仿照明代浙江寧波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修建的,專門收藏乾隆時期編撰的大型圖書《四庫全書》的地方。文溯閣是硬山式建筑,,面闊6間,,從外面看是重檐2層,從里面看則是3層,,明顯帶有江南建筑風格的樣式,。與沈陽故宮內(nèi)的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閣頂蓋上用的是黑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根據(jù)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十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首先歡迎大家的到來,,我叫王格申,是你們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王導,,年長的游客們也可以直接稱呼我小王,好了,,先給大家講講我們的行程,,我們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沈陽故宮。
說道故宮,,大家肯低昂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宮,,啟示不用到北京也能看到故宮的,沒錯那就是沈陽故宮,,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另外一個不用我多說大家應該都知道是哪一個了吧,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nèi)建筑物保存完好,。
現(xiàn)在大家就在沈陽故宮的門口,大家都看到了它的規(guī)模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這些就需要有顆朋友們自己去體會品味了,,這里現(xiàn)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
沈陽故宮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xù)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xù)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沈陽故宮的東路,,這里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十個亭子,,稱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從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脫胎于少數(shù)民族的帳殿,。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也顯示了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一個發(fā)展。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筑,,在中路,,是皇太極日常臨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nèi)最高的建筑物,。沈陽故宮博物館所陳列的多半是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陽故宮博物館陳列的藝術品也很豐富。在繪畫陳列室里,,有明,、清兩代一些大師的作品如清李鱒、金農(nóng),、明文征明書畫精品,、陶瓷、雕刻,、織鄉(xiāng),、漆器等工藝品。
我的講解就差不多,,現(xiàn)在給大家一點時間自己去觀賞一下,,半個小時候我們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的配合,。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十一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
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那里就是我們這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光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這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chuàng)于1620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xiàn)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xù),。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tǒng)大業(yè),。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nèi)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xiàn)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構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十二
我們此次游覽的景點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4a級景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陽故宮,。首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沈陽故宮的平面圖。
沈陽故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先后經(jīng)過三次大規(guī)模建設,,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格局,。東路建立于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庭,;中路建于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主要的建筑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西路呢,,建于清乾隆年間,,主要建筑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它因存放《四庫全書》而聞名。那么作為我國現(xiàn)存最完好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呢,,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建筑風格。現(xiàn)在呢我們就來領略一下昔日皇宮的風采,。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門,,它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那么這座門為什么叫做大清門呢,?正統(tǒng)的說法是清朝的國號為清,,皇宮的正門就是國門,所以稱為大清門。還有一個傳說,,這座木門呢在建成之后呢并沒有名稱,,只是叫做大門。后來,,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聽說北京明朝皇宮的宮門叫大明門,于是為了體現(xiàn)針鋒相對,,就將此門命名為大清門,。
我們穿過大清門,現(xiàn)在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它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代表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到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那么請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頂?shù)牧鹆?,有去過北京故宮的朋友一定會清楚地記得北京故宮的琉璃瓦是黃色的,,而沈陽的琉璃瓦是黃色鑲綠剪邊。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重要差別之一,。
我們走上月臺,。那么在月臺兩側分別有用于計時的日晷,和用于存放標準計量單位的嘉量亭,。我們看到在月臺上呢還設有四口大缸,,那么大家知道它們是做什么用的嗎?那我告訴大家吧,,他叫做“吉祥缸”古代稱它是“門?!保腔蕦m中重要的防火設施,,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以鎮(zhèn)火災。
我們走上須彌座,。抬頭看上方的牌匾是用滿文和漢文書寫的“崇政殿”,。請游客看左邊的滿文,我們有個形象的比喻“中間一根棍,,兩邊都是刺,,加上圈和點,,就是滿文字兒”。那么沈陽故宮的牌匾都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而北京故宮的牌匾都是漢文在左,滿文在右,。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差別之二,。
我們抬頭看崇政殿內(nèi)上方懸掛的'“正大光明”匾額,是由順治皇帝手諭的,。下面呢是皇帝的寶座,,據(jù)說寶座上繪制雕刻有8條金龍,,再加上坐在寶座上的真龍?zhí)熳?,正好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陽?shù)九條龍。現(xiàn)在崇政殿呢,,我們就游覽到這里,。
眼前的雄偉建筑呢,就是鳳凰樓,。它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為三層歇山式建筑,。它原名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我們看到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橫匾呢,,是由乾隆皇帝手諭的。意思是大清朝國運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傳來的,。那么鳳凰樓不僅是當時后宮的正門,,又是當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之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傳說呀當年站在鳳凰樓上就可以看到撫順城呢。
穿過鳳凰樓呢我們來到了一處院落,,此處呢就是皇太極的后宮所在,。我們正面的是皇太極的中宮“清寧宮”。它原名正宮,,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門呢開在靠東的一側。形如口袋,,所以稱為“口袋房”,。東一間呢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又稱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這里‘端坐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那么在東側第二間的窗下呢,,設有兩口大鍋,,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呢?我來解釋一下,,這兩口鍋是用來祭祀的,。滿族人信奉薩滿教。人們將熱酒灌進豬的耳朵,,如果豬耳朵有晃動即表示神靈已經(jīng)接收該祭品,。如果不動,則表示神靈不滿意,,則本次祭祀活動不能在進行下去了,。那么豬由于受到刺激就會搖頭,滿族人認為此時的豬已經(jīng)通神,,成為連接天地的媒介,。于是呢就將豬宰殺后洗干凈,,切成大塊,放入北側的兩口大鍋里清水煮熟,那煮熟的肉呢就餓放入木槽中供奉給神靈享用,,然后再分給參加祭祀的人們,,稱為“吃福肉”,,滿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氣就會降臨到每個人的身上。
那么我們現(xiàn)在來到西一側的房間,,西側呢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huán)炕,,稱為“萬字炕”,這里既是皇帝舉行內(nèi)宮便宴之處,,也是滿族巫人薩滿為皇帝和國家祈神的地方,。
清寧宮與漢族建筑不同的地方還在于它的煙囪建在屋后,而且是從地面向上壘起的,。一會我們在繞道后面看這個煙囪,。清寧宮的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建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滿族特有的民族風格,。
我們出了清寧宮呢,,大家看到的這其他四座寢宮分別是: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我們下面逐一參觀,。
關雎宮是皇太極一生中最寵愛的宸妃——海蘭珠的寢宮,。海蘭珠是中宮皇后的親侄女,永福宮莊妃的親姐姐,。海蘭珠嫁皇太極時已經(jīng)26歲,,但皇太極卻對海蘭珠有著很深的感情。海蘭珠由于親生的八皇子早逝,,終日郁郁寡歡,,在崇德六年病逝。在他死后兩年,,皇太極也去世了,據(jù)說皇太極的早逝與兩年前宸妃的病逝有著密切的關系,。
這是衍慶宮,,是皇太極淑妃的寢宮,其女,,被皇太極嫁給多爾袞為妻這是麟趾宮,,是皇太極貴妃娜木鐘的寢宮,其子博果爾曾在皇太極死后成為福臨皇位的最大競爭者,。后成為朝中重臣,。
我們最后來看看皇太極后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宮。永福宮是莊妃博爾濟吉特氏的宮室,。若論及對清政權的影響,,莊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她四位后妃,被后人評價為清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后妃,。莊妃也是中宮皇后的親侄女,,關雎宮海蘭珠的親妹妹。莊妃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輔佐了三位皇帝成就大清的基業(yè),。康熙二十六年,,莊妃病逝,,享年75歲,。成為清朝后宮中壽祿最長的女人。
大家看,,在庭院的西南角立著的紅色木桿稱為索倫桿,,木桿頂端有錫斗。滿族人稱它為“神桿”,。它是用來喂養(yǎng)烏鴉的,。那么游客們是不是會疑問,為什么滿族要祭祀烏鴉呢,?其實這于一個關于烏鴉的傳說有關,。滿族的先祖有一次在被仇家追殺時,曾絕望的躺在地上,,這時恰巧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上,。仇家經(jīng)過此地,認為烏鴉是不會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的,,就這樣滿族的祖先得救了,。后來滿族人為報答烏鴉救祖先一命的恩德,開始供奉烏鴉,,祭祀的時候把豬的內(nèi)臟放到錫斗里來供養(yǎng)烏鴉,。
現(xiàn)在呢,我們看到的就是在清寧宮后的這根煙囪,,也是當年沈陽城內(nèi)唯一的一根煙囪,。寓意“一統(tǒng)江山”。大家數(shù)一下煙囪有多少層,?對一共有十一層,,我告訴大家在十一層上面還有三塊磚。那么這怎么講哪,?問大家一個小問題:清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是壽終正寢的?對清朝一共有12為皇帝,。其中11位壽終正寢,。末代皇帝溥儀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這十一層零三塊磚“一統(tǒng)江山”吻合,。
好了,,朋友們沈陽故宮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F(xiàn)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30分鐘,,30分鐘之后,我們在正門集合,。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十三
我們此次游覽的景點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 4a級景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陽故宮。首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沈陽故宮的平面圖,。
沈陽故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先后經(jīng)過三次大規(guī)模建設,,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格局,。東路建立于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庭;中路建于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主要的建筑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西路呢,建于清乾隆年間,,主要建筑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它因存放《四庫全書》而聞名,。那么作為我國現(xiàn)存最完好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呢,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建筑風格。現(xiàn)在呢我們就來領略一下昔日皇宮的風采,。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門,,它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那么這座門為什么叫做大清門呢,?正統(tǒng)的說法是清朝的國號為清,,皇宮的正門就是國門,所以稱為大清門,。還有一個傳說,,這座木門呢在建成之后呢并沒有名稱,只是叫做大門,。后來,,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聽說北京明朝皇宮的宮門叫大明門,于是為了體現(xiàn)針鋒相對,,就將此門命名為大清門,。
我們穿過大清門,現(xiàn)在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它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代表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到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那么請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頂?shù)牧鹆?,有去過北京故宮的朋友一定會清楚地記得北京故宮的琉璃瓦是黃色的,,而沈陽的琉璃瓦是黃色鑲綠剪邊。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重要差別之一,。
我們走上月臺,。那么在月臺兩側分別有用于計時的日晷,和用于存放標準計量單位的嘉量亭,。我們看到在月臺上呢還設有四口大缸,,那么大家知道它們是做什么用的嗎?那我告訴大家吧,,他叫做“吉祥缸”古代稱它是“門?!保腔蕦m中重要的防火設施,,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以鎮(zhèn)火災。
我們走上須彌座,。抬頭看上方的牌匾是用滿文和漢文書寫的“崇政殿”,。請游客看左邊的滿文,我們有個形象的比喻“中間一根棍,,兩邊都是刺,,加上圈和點,就是滿文字兒”,。那么沈陽故宮的牌匾都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而北京故宮的牌匾都是漢文在左,滿文在右,。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差別之二,。
我們抬頭看崇政殿內(nèi)上方懸掛的“正大光明”匾額,是由順治皇帝手諭的,。下面呢是皇帝的寶座,,據(jù)說寶座上繪制雕刻有8條金龍,再加上坐在寶座上的真龍?zhí)熳?,正好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陽?shù)九條龍?,F(xiàn)在崇政殿呢,我們就游覽到這里,。
眼前的雄偉建筑呢,,就是鳳凰樓。它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為三層歇山式建筑,。它原名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我們看到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橫匾呢,是由乾隆皇帝手諭的,。意思是大清朝國運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傳來的,。那么鳳凰樓不僅是當時后宮的正門,又是當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之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傳說呀當年站在鳳凰樓上就可以看到撫順城呢,。
穿過鳳凰樓呢我們來到了一處院落,,此處呢就是皇太極的后宮所在。我們正面的是皇太極的中宮“清寧宮”,。它原名正宮,,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門呢開在靠東的一側,。形如口袋,所以稱為“口袋房”,。東一間呢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又稱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這里‘端坐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那么在東側第二間的窗下呢,設有兩口大鍋,,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呢,?我來解釋一下,這兩口鍋是用來祭祀的,。滿族人信奉薩滿教,。
人們將熱酒灌進豬的耳朵,如果豬耳朵有晃動即表示神靈已經(jīng)接收該祭品,。如果不動,,則表示神靈不滿意,則本次祭祀活動不能在進行下去了,。那么豬由于受到刺激就會搖頭,,滿族人認為此時的豬已經(jīng)通神,成為連接天地的媒介,。于是呢就將豬宰殺后洗干凈,,切成大塊,放入北側的兩口大鍋里清水煮熟,,那煮熟的肉呢就餓放入木槽中供奉給神靈享用,,然后再分給參加祭祀的人們,稱為“吃福肉”,,滿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氣就會降臨到每個人的身上。
那么我們現(xiàn)在來到西一側的房間,,西側呢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huán)炕,,稱為“萬字炕”,這里既是皇帝舉行內(nèi)宮便宴之處,,也是滿族巫人薩滿為皇帝和國家祈神的地方,。
清寧宮與漢族建筑不同的地方還在于它的煙囪建在屋后,而且是從地面向上壘起的,。一會我們在繞道后面看這個煙囪,。清寧宮的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建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滿族特有的民族風格,。
我們出了清寧宮呢,大家看到的這其他四座寢宮分別是: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我們下面逐一參觀,。
關雎宮是皇太極一生中最寵愛的宸妃——海蘭珠的寢宮,。海蘭珠是中宮皇后的親侄女,永福宮莊妃的親姐姐,。海蘭珠嫁皇太極時已經(jīng)26歲,,但皇太極卻對海蘭珠有著很深的感情。海蘭珠由于親生的八皇子早逝,,終日郁郁寡歡,,在崇德六年病逝。在他死后兩年,,皇太極也去世了,,據(jù)說皇太極的早逝與兩年前宸妃的病逝有著密切的關系。
這是衍慶宮,,是皇太極淑妃的寢宮,,其女,被皇太極嫁給多爾袞為妻
這是麟趾宮,,是皇太極貴妃娜木鐘的寢宮,,其子博果爾曾在皇太極死后成為福臨皇位的最大競爭者。后成為朝中重臣,。
我們最后來看看皇太極后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宮,。永福宮是莊妃博爾濟吉特氏的宮室。若論及對清政權的影響,,莊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她四位后妃,,被后人評價為清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后妃。莊妃也是中宮皇后的親侄女,,關雎宮海蘭珠的親妹妹,。莊妃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輔佐了三位皇帝成就大清的基業(yè),??滴醵辏f妃病逝,,享年75歲,。成為清朝后宮中壽祿最長的女人。
大家看,,在庭院的西南角立著的紅色木桿稱為索倫桿,木桿頂端有錫斗。滿族人稱它為“神桿”,。它是用來喂養(yǎng)烏鴉的,。那么游客們是不是會疑問,為什么滿族要祭祀烏鴉呢,?其實這于一個關于烏鴉的傳說有關,。滿族的先祖有一次在被仇家追殺時,曾絕望的躺在地上,,這時恰巧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上,。仇家經(jīng)過此地,認為烏鴉是不會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的,,就這樣滿族的祖先得救了,。后來滿族人為報答烏鴉救祖先一命的恩德,開始供奉烏鴉,,祭祀的時候把豬的內(nèi)臟放到錫斗里來供養(yǎng)烏鴉,。
現(xiàn)在呢,我們看到的就是在清寧宮后的這根煙囪,,也是當年沈陽城內(nèi)唯一的一根煙囪,。寓意“一統(tǒng)江山”。大家數(shù)一下煙囪有多少層,?……對一共有十一層,,我告訴大家在十一層上面還有三塊磚。那么這怎么講哪,?問大家一個小問題:清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是壽終正寢的?……對清朝一共有12為皇帝,。其中11位壽終正寢,。末代皇帝溥儀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這十一層零三塊磚“一統(tǒng)江山”吻合,。
好了,,朋友們,沈陽故宮,,我就介紹到這里,,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現(xiàn)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30分鐘,,30分鐘之后,,我們在正門集合。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十四
各位朋友,,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這里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間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今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chuàng)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xiàn)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xù)。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tǒng)大業(yè),。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nèi)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xiàn)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篇十五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chuàng),,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xiàn)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fā)祥重地,,也是清統(tǒng)一中國后東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nèi)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nèi)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nèi)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殿前有大月臺,月臺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臺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古代稱它是“門?!保瑏硐笳鞲字兴嗨坪,?蓳錅缁馂?,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里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里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qū),。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lián)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 · ·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后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朱紅色木桿,,木桿頂端有錫斗,這木桿叫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錫斗內(nèi)放米谷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nèi)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qū),。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