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寒山寺導游詞介紹 寒山寺導游詞1000字篇一
引導語:寒山寺,,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始于佛教盛行之梁天監(jiān)年間,,唐貞觀中寒山曾至此而得名,。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臺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寒山寺導游詞稿,,供大家參考。
【寒山寺導游詞稿一】
各位朋友,,寒山寺的碑刻素來聞名,,而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楓橋夜泊》詩碑了。各位游客:
現(xiàn)在我們就到碑廊去觀賞一下,。自古至今,,寺中《楓橋夜泊》詩碑到底有幾塊呢答案是:一詩七碑。北宋翰林學士殉國公王珪(1019—1085年)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石刻,,為張繼詩第一石,,可借此碑早年失傳。為恢復歷史遺跡,,弘揚民族文化,,在海峽兩岸有關人士的努力下,于1996年用王珪字跡集成的張繼詩第一石又重立于普明塔旁,。這要感謝臺灣博斯年圖書館,,他們無償慷慨惠贈3000余字的王珪手跡墓志銘拓片,經(jīng)蘇州著名書法家費之雄集字,,蘇州碑刻博物館雕刻藝術家時忠德重刻,,又向世人展示了張繼詩第一石的神采,為了解王珪書體特征和風格提供了實物,。
全詩集字只有28字,,但能直接選用的王珪完整原字只有14個,即:月,、滿,、天、江,、火,、對、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其余的都是通過原字部首組合而成,。如:“霜”,用“雨”和“相”結合;部民”以“目”和“民”組合等等,。字作為正楷,,介于顏、柳書體之間,。碑石選用了有一定年代的無字舊青石碑,,總高米,寬米,,厚米,,高米,每字約13厘米見方,。詩碑碑拓于1996年9月已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第二塊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寫,,因寺失火,,僅存殘碑一塊,剩下不到10字,,現(xiàn)展示在碑廊墻內(nèi),。第三塊碑為清代俞樾所寫,保存完好,,現(xiàn)市面上常見的《楓橋夜泊》條幅即是俞樾書碑的拓本,。該碑陳列在碑廊內(nèi)。第四塊碑是與唐代的張繼同姓同名的河北滄州人張繼于1947年12月14日書寫的,。張繼寫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這幅墨跡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絕筆了,。這塊詩碑保存較好,,現(xiàn)陳列在普明塔院內(nèi),詩的原件保存在臺灣國民黨中央史館,。第五塊碑我們在寒山別院松茂亭內(nèi),,已先睹為快了,就是李大釗書寫的那塊,。第六塊碑是當代書畫大家劉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時年86歲高齡的畫家把自己關在房內(nèi)約5個小時,,用整個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楓橋夜泊》,。劉老完成這件作品后病倒了多天,但他對這幅作品非常滿意,,認為不亞于俞樾所書,。根據(jù)劉老生前愿望,,這塊碑于1994年鐫刻完成后置于寒山寺碑廊內(nèi)。
第七塊碑是1998年新豎在“楓橋詩碑廊”內(nèi)的由革命前輩陳云所書,,原件是他82歲時贈給評彈名家劉韻若的,。碑廊內(nèi)與俞樾手書碑相對而立的是康有為1920年在寒山寺題的詩:“鐘聲已渡海云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干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為曾慷慨于古鐘流失到日本,,他風趣地說:也怪豐干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臺州太守閣邱點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菩薩化身的天機,。若不是泄露天機,再有轉世者到來,,寺內(nèi)就不會空空地連古鐘也保不住了,。
【寒山寺導游詞稿二】
各位旅客朋友們,歡迎你們來到寒山寺,。
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也就是梁代天監(jiān)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園”由于歷經(jīng)元,、明、清三朝的火燒,,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1906年作后保存下來的遺跡,,當然蘇州市政府近年大力地整修之下才得到了今天渙然一新的外貌。到這里,,有游客可能會問:“寒山寺的寒山在哪里寒山寺很冷嗎” 讓我來為你解答吧1其實寒山寺并非因山而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在唐代,,有兩為僧人,,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尤其是寒山,,他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后人為了紀念寒山,,將此寺改名為寒山寺。
另外大家一定想知道,蘇州名勝古跡眾多,,為什么惟獨寒山寺尤其名揚中外呢原因有三:第一,,源于一首詩,大家可能知道,,當時唐代有位詩人叫張繼,,他是湖北襄樊人,進京趕考,,卻名落孫山,。他心情郁悶,歸途中漁船夜泊楓橋,,楓橋,,也就是靠寒山寺西邊的一座橋,大家請隨我指的方向看,。他聽見了寒山寺鐘發(fā)出的“咚咚‘聲,,一下子使他受益匪淺,想通了許多,,心想:我今年落榜,,下一次 我一定可以東山再起,救災靈感頓開的情況下,,寫下了千古名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敝敝两袢?,在千里之外的日本,有不少年幼的孩子都耳熟能詳,。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為,曾住持過此寺的寒山,、拾得分別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的化身。
第三,,就是寒山寺的那口鐘,。也就是張繼詩中所提到的鐘。明代時,,流入日本,。后來。有個叫山田寒山的日本人在搜尋未果的情況下,,便募捐了一對青銅鐘,,一口贈予寒山寺,,一口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失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第四,據(jù)說寒山寺鐘聲具有很奇特的功能,,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聞鐘聲,,煩惱清,指揮長,,菩提生,。”
也許你看見朝西的大門,,你一定,、會產(chǎn)生疑問,不妨在再次讓我為你們解答吧!至于原因呢,,也有三:
其一,,因地制宜,門朝西,,西邊就是運河,,各地而來的善男信女坐船來此燒香,交通方便了不少,。
其二,,向西意味著通往西方極樂世界,,表現(xiàn)了對西方佛教勝地的崇敬,。
其三,,水能克火,。
以上我為大家具體講解了一下寒山寺的歷史,,請大家先在此回味一下,,順便可以休息、拍照。片刻后,我們將回進入下一個景點——天王殿,。
學了那么長時間的導游,,在自我完善的同時,也讓大家來體驗一下,,在我文字的引導下,,你是否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呢,如果廣大博學多才的 友發(fā)現(xiàn)我的不做之處,,請敬請?zhí)岢?,謝謝!
【寒山寺導游詞稿三】
寒山寺的碑廊是非看不可的。沿鐘樓下的走廊,、小道前行,,即達碑廊、弘法堂和楓江樓庭園,。自古至今,,寺中《楓橋夜泊》詩碑到底有幾塊呢答案是:一詩六碑千古留芳。
寒山寺的唐朝張繼詩碑,,始于北宋翰林學士,、珣國公王珪(1019~1085 年),早已失傳,。令人欣慰的是,,由于蘇州佛教界、文化界的刻意恢復,,四處尋覓王珪墨寶,我國臺灣博斯年圖書館無償惠贈三千余字的王珪手跡資料王珪寫的一塊宋碑的拓片,。然后,,依王珪之原字或字體,蘇州碑刻博物館于1996年重刻了王珪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現(xiàn)立于塔旁,。
第二塊碑為明代詩,、書,、畫"三絕"的巨匠文征明所寫,因寺失火,,已成殘碑,,雖剩下不到十字,,但筆跡流暢秀勁。現(xiàn)展示于碑廊墻內(nèi),。
第三塊碑保存完好,,為清代俞樾所書,碑之拓片流傳甚廣,,極為公眾稱頌,。陳列在碑廊。
第四塊碑為民國年間的國史館館長,、與張繼同名同姓的河北滄州人張繼所書,,不幸的是他于1947年12月14日書寫,,第二天便猝然逝世。這塊堪稱絕筆的詩碑保存較好,,近年才陳列在普明塔院內(nèi),。這位滄州張繼先生手書的《楓橋夜泊》詩原件,保存在臺灣國民黨中央史館,。海峽兩岸汪辜會談時,,話及情誼,多次提及這一墨跡,,成為佳話,。真是:古今兩張繼,往事越干年,,同贊寒山寺,,游人皆稱奇。
第五塊碑,,就是1993年刻成,,立在寒山別院內(nèi)松亭中的李大釗先生寫的詩碑。剛才我們已先睹為快,。
第六塊碑立在碑廊墻內(nèi),,為大畫家劉海粟86歲時所寫,1995年春揭幕,,也是盛事一樁,。
《楓橋夜泊》詩碑千年來均出自名人之手,是寒山寺悠久文化歷史的反映,,加上佛教文化,,說明文化是它名揚天下的根本。至此,,可以這樣說:詩碑書法異彩紛呈,,四海游人大飽眼福。
碑廊內(nèi)與俞樾手書的碑相對而立的是康有為1920年在寒山寺題詩之碑,,詩曰:"鐘聲已渡海云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干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為曾感慨于古鐘流失到日本,,他風趣地說:也怪豐干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臺州太守閻邱點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菩薩化身的天機,。若不泄露天機,,再有轉世者到來,寺內(nèi)就不會空空地連古鐘也保不住了。
碑廊內(nèi)還陳列著明唐寅的《化鐘疏》碑,、民族英雄岳飛的"還我河山"等題詞,。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召回,路過楓橋,,宿寺中時留此墨寶,,表現(xiàn)了他誓抗金兵收復失土的決心。
碑廊斜對面是弘法堂,,里面供著三尊銅像,。正中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于公元629年去西天取經(jīng),,645年返長安,譯大量佛經(jīng),,還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一直是佛教界的泰斗。小說《西游記》中,,他作為孫悟空的師父出現(xiàn),,成為婦孺皆知的人物。
右側供奉的是另一位唐代高僧鑒真,,他五次東渡失敗,,第六次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于公元753年從蘇州張家港黃泗浦啟航,,再次吃盡千辛萬苦,,成功抵達日本,傳播佛教,、建筑,、雕塑、農(nóng)業(yè),、文學,、醫(yī)藥、書法等知識和技術,,被譽為日本律宗始祖,。公元763年,76歲的鑒真在奈良唐招提寺病逝,。鑒真貢獻卓越,,被尊為 "盲圣",也是弘揚佛教先驅之一,。
鑒真像對面供奉的是日本高僧空海,。公元804元,他隨日本遣唐使來華,陰歷十一月廿二日抵蘇州,,廿三日乘船到楓橋參拜寒山寺,,最后到達唐京城長安學習佛學、詩文,、繪畫等,,三年后回國成為日本真言宗密教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日本的鑒真大師",。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賜"弘法大師"謚號,。
講解到此結束,。愿寒山寺的悠久文化歷史,、迷人的鐘聲傳播友情,,給各位帶來福音,。謝謝大家,!
寒山寺導游詞介紹 寒山寺導游詞1000字篇二
寒山寺是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寒山寺是人們向往的地方,。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砗剿碌膶в卧~的內(nèi)容,,希望大家喜歡。
各位朋友,,到蘇州旅游,,寒山寺是人們向往的地方,今天我們游覽的景點就是寒山寺,。寒山寺位于城西楓橋鎮(zhèn),,建于公元508至519年的梁代天監(jiān)年間,當時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時才叫寒山寺,。寒山寺并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時,,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到此,,后人為紀念寒山,,改寺名為寒山寺。寒山確有其人,,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來一直名揚中外,,魅力無窮,,尋本探源,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使它家喻戶曉,。"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傳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傳,,景因文名,,鐘聲詩韻,名揚百世的效果,。該詩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而且很早就傳到了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一文中說過:"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到今天它仍被編人日本學校教科書中。在東南亞,、歐美,這些詩句也很受青睞,。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為,曾住持過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的高僧,,并把他們神化為我國的和合二仙,,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神仙。民間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鐘,,飄洋過海到過日本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這個故事曾以連環(huán)畫的藝術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國醫(yī)報》雜志上登載,,題為《寒山寺鐘聲》,更使寒山寺多了個娓娓動聽的中日友好話題,。
第三,,民間相傳,張繼詩中涉及的鐘,,歷經(jīng)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處探尋,,欲將此鐘歸還原主,,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鑄一對青銅鐘,,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第四,,寒山寺的鐘聲不但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內(nèi)涵,,還有奇妙的功能,這功能用12個字可以概括二"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為"覺悟""大徹大悟"。所以旅游者都要親自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唐代詩人張繼當年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正是聽了夜半寒山寺鐘聲的啟迪,,靈感頓開,,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千古絕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也正是寒山寺鐘聲使他消了煩惱,,繼續(xù)寒窗苦讀,后來再次赴京城應試,,結果中了進士,。總之,,蘇州寒山寺的鐘聲能安撫心神,,啟迪思維,寄托美好期望?,F(xiàn)在我們就要進入寒山寺景區(qū)了,。
寒山寺景區(qū)擁有"古寺、古橋,、古關,、古鎮(zhèn),、古運河"供游人游覽。古寺,,指寒山寺,。古關,指大運河和上塘河交匯處的鐵鈴關,,建于公元1557年,,為明代抗擊倭寇的關隘,城樓雄偉,。古橋,,指寒山寺西側大運河上的江村橋和楓橋,詩人張繼名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江楓,,就指這兩座橋,。古鎮(zhèn),就是寒山寺所在的楓橋鎮(zhèn),,粉墻黛瓦的民居,,鱗次櫛比的商店、茶館,、書場,,一派姑蘇水鄉(xiāng)風光。古運河,,指寒山寺旁的京杭大運河,。大運河從北京到杭州全長1794公里,是公元605至610年間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物資和文化交流,也給蘇州的經(jīng)濟帶來了繁榮,。
各位朋友,,前面金碧輝煌、宏偉莊重的寶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寒山寺的布局與眾不同:一反寺廟普遍朝南的慣例,,它的廟門是朝西的。為什么呢?請大家思考一下?,F(xiàn)在我們下車取道寒山別院去寒山寺,。
寒山別院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去處。它終年綠滿視野,,蒼松,、翠竹、桂花,、櫻花,、臘梅,、草坪與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橋、聽鐘坪,、覓詩廊等景物交相映輝,。在一小匠上,有座雅致的松茂亭,,內(nèi)立一塊依照我國革命先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李大釗手書《楓橋夜泊》詩碑。李大釗同志的這件墨寶寫于1919年,,原件珍藏于中國革命博物館,,于1993年立碑于此,為寒山寺景區(qū)增添了光彩,。寒山寺內(nèi)還珍藏著宋代的,、明代的、清代的,、民國年間的以及現(xiàn)代文人學者寫的楓橋夜泊詩碑,。
寒山寺山門就要到了。前面的那座石拱圈古橋就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那垛黃墻稱照壁,,墻上"寒山寺"三個大字為浙江東湖名土陶浚宣所寫,古樸蒼勁,。建議大家在此留影,。
請看,寒山寺的山門,,即大門,,是朝西的。說起這門的朝向,,有它的來歷,。蘇州孔廟里有塊刻于1229年的蘇州地圖,名叫《平江圖》,,因為宋代蘇州稱為平江府,,圖上的寒山寺廟門就已經(jīng)是朝西的了。另外,,《寒山寺志》也明文寫到:"寺院呈長方形,,四周培垣峻起,山門西向,。"為何朝西?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師曾指點迷津,,說過四個字:"因地制宜",。隋代開的大運河,至唐宋之際日益繁忙;蘇州是水鄉(xiāng),,廟門朝西靠河邊,,便于路過的商賈、船民,、農(nóng)民,、信徒乘船來此朝拜進香。再者,,人們熟知唐玄類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西是佛祖居住地,西方又稱極樂世界,,光明圣潔,,無一切煩惱,廟門朝西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國圣地,,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另外,按照五行學說,,水能克火,。歷代寺僧以大運河的水來克火,所以歷史上寒山寺曾太平了幾百年,。
然而,,和尚的苦心仍逃不脫人間災難。元未遭戰(zhàn)火;明代兩次火災;清代也是兩次,,其中一次是戰(zhàn)火,,燒毀了這座古寺。現(xiàn)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
山門兩旁兩棵古樟,郁郁蔥蔥,。黃墻內(nèi)古典樓閣飛檐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都源于楓橋夜泊詩。迎著山門坐在佛龕中的那尊金裝佛像是彌勒佛,,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笑迎客從四方來,。他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接班人,,所以也叫未來佛,。在有的佛寺中,如蘇州的靈巖山寺,,天王殿內(nèi)的彌勒像衣冠端正,,面容莊重,正襟危坐,,那是彌勒的真身,。而許多佛寺中供奉的喜笑歡樂的彌勒,乃是彌勒的化身,。他的塑像兩旁常配的楹聯(lián)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現(xiàn)在再看佛龕背后一尊威風凜凜的將軍像,,面朝里,,對著大雄寶殿,手拿金剛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韋馱,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為何韋馱要面向大雄寶殿呢?據(jù)說古印度佛寺內(nèi)的大雄寶殿,,為佛祖靈堂,寶殿前是安放釋迦牟尼舍利塔,,即靈骨塔的,。有個"捷疾鬼"偷走了佛的兩顆牙齒。韋馱神通廣大,,能行走如飛,,他飛駛抓賊,奪回佛牙,。之后,,他就擔負起守衛(wèi)佛祖舍利塔的重任,所以在寺廟中他總面向內(nèi),。我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著文說過: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要吸取佛教文化精華,發(fā)揚"人間佛教"精神,,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他還說:"人間佛教"重在凈自己的身心,重在有利有益于社會人群,。如僧人植樹造林,,行醫(yī)施藥,勸人從善等不勝枚舉,。
請向前走,。這里是寒山寺的主庭園,,樹木蔥蘢,可謂清靜佛地,。左側的花壇兩面嵌長條石刻兩塊,,一為明代崇幀年間刻的"寒拾遺蹤";另一刻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寫的"妙利宗風"。八個遒勁漂亮的大字,,簡明扼要地點出了寒山寺1480多年來的歷史;梁代初建時叫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時高僧寒山。拾得從天臺山來此當家,,稱寒山寺,。
我們先參觀羅漢堂。這里五百尊羅漢,,都是香樟木雕成的鍍金羅漢,,是清代雍正年間的文物。五百羅漢就是釋跡牟尼的五百弟子,。羅漢能達到這樣三個境界:
一,、不受生死輪回之苦;
二、不貪,,無煩惱,,永遠進入涅盤狀態(tài);
三、
受天人供養(yǎng),。在羅漢堂中央矗立著一尊觀音銅像,,高2.5米,重1.5噸,,是由日本宗教畫院,、日本禪宗畫家協(xié)會贈送的,于1995年落成,。
參觀大雄寶殿前,,請在花崗巖鋪地的露臺上欣賞三件東西。一是露臺的欄桿,,均用漢白玉雕成,,刻以蓮花等花紋飾物。二是鐵香爐,,爐上"大化陶熔"四字,,是何含意?"大化"意為"佛的教化"。"陶"比喻造就,、培養(yǎng)。"熔"可作熔鑄金屬或澆制成器具時用的模型解,。綜合四字,,就是:按佛教教義規(guī)范培養(yǎng)信徒,,使頑者歸化,脫胎換骨,。暗示佛的神通廣大,。三是大殿前的一對石柱,稱露盤,,是和尚就餐前放飯盛水,,以供所謂餓鬼食用的器具。
這里是大雄寶殿,。"大雄"指的是釋迦牟尼,,意為像大勇士一樣,一切無畏,。寶殿正中坐在蓮花上的就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他曾在古印度的深山老林里苦修六年,最后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他胸前的金色"卍"符號,,唐代武則天把它讀作"萬",意為"萬德吉祥",。在有的佛寺中,,也有寫成"卐"的,可以通用,。
佛祖左邊站立的眉毛雪白的長者名叫迦葉,,佛祖右邊站立的年輕者叫阿難,他們是如來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葉在靈鷲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第一次集會;阿難是佛祖的堂弟,聰明智慧,,擅長記憶,,跟隨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話語寫在貝葉樹的葉子上,,成為佛經(jīng),。1924年,康有為參拜寒山寺,,寫了一副"真經(jīng)書貝葉,,法果證菩提"的對聯(lián),概括了佛教歷史,,現(xiàn)珍藏在寒山寺楓江樓里,,成為寒山寺重要文物之一。
大雄寶殿兩側沿墻分列十八羅漢坐像,都是明代的鐵鑄金羅漢,,是從山西五臺山擎來的,。寒山寺大雄寶殿的特色在于殿的后面。一般寺院中右側木架上掛一口鐘,,左側木架上放鼓,,體現(xiàn)出家人晨鐘暮鼓的修煉生活,但這里右側懸掛著的鐘,,與眾不同,,這就是我在車上提到的日本銅鐘。該鐘全名為:仿唐青銅乳頭鐘,。鐘上的銘文全是漢字,,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寫。
所謂晨鐘暮鼓,,乃是古時唐代一種計時方式:早晨敲鐘,,一天開始;晚間擊鼓,一天勞作結束,。寺廟保持古風,,迎接早晨敲鐘,晚上擊鼓結束一天佛事,,也稱功課,。
鐘右邊墻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鶴山人鄭文焯畫的指畫"豐干像"。豐干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師父,。但也有人認為這幅刻像是寒山。墻上還許多書條石,,刻有歷代詩人詠寒山寺的詩數(shù)十首,。
特別值得一看的是背后正中墻上的寒山、拾得石刻像,,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所畫,。他倆"狀如貧子,又似瘋狂",,寒山手指指地,,笑口微開,似在講:"吾倆菩薩轉世,,天機不可泄漏,,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拾得則袒胸笑顏,,更逗人喜愛。石碑上方刻有詩篇,,其中兩句為:"我若歡顏少煩惱,,世間煩惱變歡顏。"全篇內(nèi)容都是勸人變煩惱為歡喜,,這樣呢。國家能歡喜,,君臣能歡喜,,夫妻合家能歡喜。很有哲理,。似乎我們出來旅游就是遵照寒山拾得的意圖辦事,,不是都希望旅游愉快嗎?
出大雄寶殿,左通普明寶塔和方丈室,,右達名聞遐邇的聽"夜半鐘聲"的鐘樓,,正前方的兩層屋宇是藏經(jīng)樓。遠望屋頂,,可見唐僧,、孫悟空等西天取經(jīng)塑像群。
我們先登塔觀光,。寒山寺始建時就有塔,,所以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毀于戰(zhàn)火,。北宋重建寶塔,,元代末年又毀,后近630年來寒山寺無塔,,造塔一直是寺僧的心愿,。此塔歷時3年多,于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舉行隆重開光典禮,。塔為仿唐木結構樓閣式塔,五層,,呈正方形,,高42.2米,鍍金的銅塔剎重12噸,,高9.6米,,金山燦爛,塔四周掛有108個風鈴,,塔內(nèi)各層都有木梯供信徒和游人登臨,。登上寶塔,東望蘇州古城,南看蘇州新區(qū)和大運河,,可見北面的虎丘山和西面的獅子山,,吳中美景幾乎盡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回廊,,漫涉其間可觀賞古代名人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
藏經(jīng)樓到了。樓上秘藏珍貴佛經(jīng),。趙樸初先生題寫書名的《蘇州佛教文化》巨著,,圖文并茂,其中有兩頁專門介紹了寒山寺藏經(jīng)樓,。樓上佛堂金碧輝煌,,佛像莊嚴,兩旁巨型朱紅漆經(jīng)柜整齊排列,,內(nèi)藏許多經(jīng)書和佛教著作,。
樓下叫"寒拾殿",門上方這三個字的匾額是趙樸初會長所寫,。這里供奉著狀如和合二仙,、真人大小的木質全身寒山、拾得雕像,,敞襟袒胸,,相視面笑,栩栩如生,。寒山手持荷花,,拾得捧著方棱圓口凈瓶,一"荷"一"瓶",,取其諧音"和""平",,意為和和氣氣,平平安安,,百年好合,。舊時舉行婚禮時,喜堂內(nèi)高掛和合神像,,以圖和氣好合的好口彩和好氣氛,。也有在家里廳堂內(nèi)常年懸掛的。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寒山為"和圣",,拾得為"合圣",。所以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
寒拾殿后墻的背面立一巨碑,,刻著千手千眼觀音,、韋馱和關公等人物,,刀法細膩,形象生動,。兩壁墻上嵌書條數(shù)十方,,上刻《金剛經(jīng)》及詩詞文章。殿內(nèi)文化藝術氣氛極濃厚,。
著名的鐘樓就在寒拾殿旁,,游人常在樓上撞鐘。樓上懸掛的鐵鐘外徑達120厘米,,鑄于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蘇州舉辦首屆除夕寒山寺聽鐘聲活動,108聲鐘聲就來自這里,。至1998年除夕,,已連續(xù)舉辦20屆,年年成功,,20個除夕共有兩萬多海內(nèi)外游人來到這座鐘樓下聆聽夜半鐘聲,。
是夜,楓橋古鎮(zhèn)燈火輝煌,,敲鑼打鼓,,黃墻內(nèi)外,宮燈齊明;江村橋畔,,鐵鈴關下,,龍舞獅躍,劇曲雜技,,各顯神通,。茶館書場,各式店鋪,,顧客盈門,。廟內(nèi)殿堂,點燭焚香,,誦經(jīng)拜佛,,木魚聲聲,鐘鼓齊鳴,,吸引四海游人一睹為快,。11點42分10秒,方丈在此鐘樓上敲響第一聲鐘,,此時萬籟俱寂,,人人心誠聽梵音!人們被中華古老文化所傾倒,。當?shù)?08記鐘聲撞響時,正好是新年元旦零點,,剎那間爆竹聲聲,,樂曲鑼鼓齊鳴。蘇州市長年年在此致新年賀詞,,把聽鐘聲活動推向了又一個高潮,。寒山寺除夕聽鐘聲活動已成為我國旅游界開拓最早、從未間斷,、影響深遠,、效益良好的特殊旅游項目。
那么,,寒山寺的夜半鐘聲為何敲108下呢?
首先,,這一習俗在唐代十分盛行。后來,,隨著中日文化交流,,此風俗在日本流傳至今。民間盛傳:人生一年中有108個煩惱,,登寒山寺鐘樓撞鐘,,或聆聽鐘聲,便能消除一年的煩惱,,逢兇化吉,。又說,人一生有108種煩惱,,聽了佛寺108下鐘聲就能去掉所有煩惱,,年年吉祥如意。
還有一種說法是:一年12個月,,24個節(jié)氣,,72個候。古代稱五天為一候,,按農(nóng)歷360天計,,一年分為72候,把
12,、24,、72相加,得108,,既可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種煩惱之數(shù)。因此,,若除夕聽鐘聲108聲,,既能解除新的一年中煩惱,,又能消除人生108種煩惱,真是大吉大利,。好,,請登樓撞鐘。也請各位除夕夜來聽鐘聲,。
寒山寺導游詞介紹 寒山寺導游詞1000字篇三
各位游客:說起寒山寺,,大家都會想起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詩:“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边@是當年張繼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寫下的千古絕唱,。寒山寺的鐘聲使他消除了煩惱,,繼續(xù)寒窗苦讀,后來再次赴京應試,,終于得中了進士。因而,,蘇州寒山寺的鐘聲能消除人們心中的煩惱,,啟迪心靈的智慧,寄托幸福的期望,,給您帶來美好吉祥的預兆,。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前往寒山寺游覽。
【寒山寺創(chuàng)建歷史—寒山寺大鐘】
寒山寺位于蘇州閥門外的楓橋鎮(zhèn),,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jiān)年間(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后來在唐代貞觀年間,,這里來了兩位天臺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為“寒山寺”的,。傳說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后來被人識破,,兩人就雙雙乘鶴而去。又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鐘,,飄洋過海東渡日本,,到了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
在寒山寺,,最為游人感興趣的就是那口大鐘了,。寒山寺的鐘,歷來受到詩人們的題詠,,這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相傳張繼詩中所涉及的鐘,歷經(jīng)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處探尋,,欲將此鐘歸還,,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誠等一批工匠精心鑄成一對青銅鐘,,一口留在日本觀山寺,一口送來蘇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在日本,蘇州寒山寺幾乎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學里,甚至把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作為課文來講授和背誦,。
自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蘇州舉辦首屆除夕寒山寺聽鐘聲活動以來,已連續(xù)舉辦了20屆,。20個除夕,,近3萬以日本人為主的海內(nèi)外游人來寒山寺聆聽夜半鐘聲。
【景區(qū)概況—寒山別院】
游客們: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進人寒山寺景區(qū)了,。寒山寺景區(qū)擁有“古寺,、古橋、古關,、古鎮(zhèn),、古運河”。古寺即寒山寺,。古橋指寒山寺兩側大運河上的江村橋和楓橋,,即張繼詩中“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江、楓這兩座橋,。古關指大運河和上塘河交匯處的鐵鈴關,,建于1557年,,為明代抗擊倭寇的關隘,城樓雄偉,,現(xiàn)設抗倭史跡陳列室,。鐵鈴關、滸墅關,、白虎關是歷史上有名的“蘇州三關”,。古鎮(zhèn)就是楓橋鎮(zhèn),粉墻黛瓦,,一派姑蘇水鄉(xiāng)風光,。古運河即開鑿于隋場帝時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從寺前流過,。
各位游客:前面那座金碧輝煌,宏偉莊重的主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等一會兒我們進了寺內(nèi)再去參觀?,F(xiàn)在我們?nèi)〉篮絼e院去寒山寺。
寒山別院是1993年修筑的,,滿園的綠色讓人心曠神怕,,蒼松、翠竹,、桂花,、櫻花、臘梅,、草坪與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橋、聽鐘坪,、覓詩廊等,,景物交相暉映。園中的那座松茂亭內(nèi),,于1993年立了一塊碑,,碑文為我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李大釗30歲時用行草書寫的《楓橋夜泊》詩。1956年,,他的女兒李星華將這幅原作捐獻給國家,,現(xiàn)存于中國革命博物館。寒山寺內(nèi)還珍藏著宋代,、明代,、清代,、民國年間以及現(xiàn)代文人學者寫的楓橋夜泊詩碑。
【照壁—山門—主庭院—五百羅漢堂】
穿過寒山別院,,各位看到前面的那座石拱古橋就是江楓橋?,F(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山門前的照壁,黃墻上“寒山寺”三個大字,,是由浙江東湖名土陶浚宣所寫,,字體古樸蒼勁,給歷經(jīng)千年風霜的古剎增添了莊重感,。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寒山寺的山門是朝西的,。通常的民居建筑或寺院建筑都以坐北朝南為最佳,,而寒山寺的廟門為何要朝西呢?據(jù)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師說,,這乃是“因地制宜”,。原來蘇州是水鄉(xiāng)。隋代開的那條運河正位于寒山寺的西邊,。唐宋之際,,水上交通日益發(fā)展和繁忙,為便于路過的商人,、船民,、農(nóng)民、信徒乘船來此朝拜進香,,廟門便朝兩靠河邊開了,。還有,人們都知道《西游記》中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兩天是佛祖居住地,,西天又稱極樂世界,光明圣潔,,無一煩惱,,所以廟門朝西開,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國圣地,,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再者,,寺院多火燭,,歷代寺僧都以大運河的水來消防滅火。按中國五行學說,水能克火,,從風水上來克制火災,。然而,和尚們的苦心仍逃不脫人間的災難,。歷史上的寒山寺也避免不了戰(zhàn)火和火災,,前后共五次火毀。破壞最嚴重的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軍與太平軍交戰(zhàn),,一把大火,,將古寺樓閣化為塵埃,除詩碑外無復留存?,F(xiàn)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又加修繕,,重建大殿,,一時成為吳中名剎。
寒山寺現(xiàn)存主要建筑和古跡有:大雄寶殿,、廡殿,、藏經(jīng)樓、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鐘樓、楓江樓等,。下面讓我們進內(nèi)參觀,。各位請看:這塊“古寒山寺”的匾額,是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的手筆,。進入山門,,迎面是慈顏常笑的彌勒佛坐像,背面是韋馱的威武立像,。
穿過山門,,我們來到了寒山寺的主庭園,園內(nèi)青松挺拔,,回廊曲折通幽,左側的花壇兩面嵌有兩塊石刻,,一為明代崇禎年間刻的“寒拾遺蹤”,;另一為程德全寫的“妙利宗風”。妙利指的是初建時的寺名“妙利普明塔院”,。這兩塊石刻概括了寒山寺的歷史淵源,。
接著我們來看看左側的五百羅漢堂。這些都是清代留下的小型香樟木雕成的鍍金五百羅漢,在羅漢堂中央矗立著一尊于1995年落成的觀音銅像,,高2.5米,,重1.5噸,是由日本宗教畫院,、日本禪宗畫家協(xié)會贈送的,,于1995年落成。
【大雄寶殿—釋迦牟尼像—十八羅漢像—大銅鐘】
在進大雄寶殿前,,我們先留意一下大雄寶殿前的漢白玉欄桿,,全長34.50米,柱高1.5米,,欄板高0.7米,,采用蓮花寶座和海棠的圖案。這只鐵香爐上鑄有“大化陶熔”四字,,暗示了佛的神通廣大,,意為佛的教化可以造就信徒成為大器。大殿前的一對石柱,,稱為“露盤”,,是和尚就餐前放飯盛水,以供所謂餓鬼食用的器具,。
殿內(nèi)正中供奉的是釋迎牟尼佛木雕像,,左邊長者為迦葉,右邊年輕的叫阿難,,他們是如來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葉在靈鷲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會,;阿難是佛祖的從弟,,聰明有智慧,擅長記憶,,跟隨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講經(jīng)說法都寫在貝葉樹的葉子上,成了佛經(jīng),。1924年“戊戌變法”改良家康有為參拜寒山寺,,曾寫了一副“真經(jīng)書貝葉,法果證菩提”的對聯(lián),,點出了佛經(jīng)的歷史,,墨寶現(xiàn)珍藏在寒山寺楓江樓里,成為寒山寺重要文物,。
大殿兩側沿墻分列著明代時從山西五臺山清來的鐵鑄十八羅漢金身坐像,。釋迪牟尼佛像背后東墻上嵌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所畫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擔胸笑顏,,畫面上還有講述寒山、拾得勸人和好歡顏的詩篇:“我若歡顏少煩惱,,世間煩惱變歡顏,。”南墻上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鶴山人鄭文焯于1880年在楓橋船中所作的指畫豐子像石碑,。據(jù)說豐干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師傅。
大殿后測東南角懸掛的這口大銅鐘就是由日本山田寒山贈送的,,銅鐘高80多厘米,,直徑近70厘米,周圍鑄有陽文漢字《姑蘇寒山寺鐘銘》,,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寫,。
【普明塔—寒拾殿—藏經(jīng)閣—鐘樓】
出大雄寶殿,左通普明寶塔和方丈室,,右邊是名聞遐邇的聽“夜半鐘聲”的鐘樓,,正前方的兩層樓即是寒拾殿。屋頂上雕了唐僧,、孫悟空等西天取經(jīng)的塑像,。
我們先登塔遠眺。寒山寺始建時,,就有“妙利普明塔”,,后毀于戰(zhàn)火,北宋重建寶塔,,元代末年又毀,,后600多年來寒山寺一直無塔,建塔是寺僧們的心愿,。此塔是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舉行隆重的開光典禮。塔高42.2米,,5層,,呈正方形,為仿唐木結構樓閣式塔,;塔剎為銅鑄鍍金,,高9.6米,重12噸,,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塔外四周掛有108個風鈴,塔內(nèi)各層都有木梯可供游人登臨,。登上寶塔,,東可望蘇州古城,南觀蘇州新區(qū)和大運河,,北眺虎丘和西面的獅子山,,吳中美景幾乎盡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回廊,,廊間可觀賞古代名人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
下了普明塔,讓我們?nèi)⒂^一下“寒拾殿”,。請看:門上方這三個字的匾額為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寫,。進入殿內(nèi),抬頭可見在一座巨大的蓮花座盤上,,有兩個祖胸露乳,、蓬頭赤足的胖子:兩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圓口凈瓶的叫寒山,;左手持腰帶,、右手持一枝荷花的就是拾得,那副眉開眼笑的樣子,,好像在跟我們游人逗樂呢,。寒山、拾得確有其人,,是唐代詩僧,。寒山曾隱居浙江天臺寒巖,自號“寒山子”,,他善于作詩,,人稱詩僧,其詩內(nèi)容有釋道思想,,語言通俗,,把深奧的佛學玄理用淺顯的文字表達出來,有《寒山子詩集》流傳于世,。拾得原是個孤兒,,被大臺國清寺高僧車于在赤城山道上抬得收養(yǎng)為僧,故名拾得,。在《全唐詩》中收有寒山詩一卷,,共有303首;收拾得詩一卷,,共50來首,。據(jù)說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經(jīng)豐干禪師點化,,終于和好,,朝夕相處,親密無間,。他們?nèi)私?jīng)常聚會談禪,,寒山、拾得以友善而齊名,。你看他倆一持荷花,,一捧凈瓶,一“荷”一“瓶”,,其諧音就為“和”“平”了,。意為和和氣氣,平平安安,,百年好合,。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為“和圣”,抬得為“合圣”,。所以民問講的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
寒山、拾得有一段對話值得我們品味,。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我,、騙我,,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日: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拾殿的樓上是藏經(jīng)閣,,上面秘藏珍貴佛經(jīng)、書籍共7300多卷,。寒拾殿后墻的背面正中供奉的刻有千手于眼觀音,、韋馱和關公等人物的巨碑,刀法細膩,,形象生動。內(nèi)墻環(huán)壁嵌有的《金剛般著波羅密經(jīng)》石刻和董其昌的題跋41塊,。這些都是傳世珍品,。
現(xiàn)在我們到鐘樓去看看那只聲音洪亮,清越深遠的鐵鐘,。樓上懸掛的鐵鐘是江蘇巡撫陳菱龍重修寒山寺時,,為保存古跡,仿舊鐘式樣鑄造的,,鐵鐘高1.2米,,直徑約1.2米,重約2噸,。鑄于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寒山寺的鐘聲歷來被詩人們題詠,,那悠揚的鐘聲已深入人心,。那寺院的鐘聲為何要敲108響呢?唐代大智禪師懷海創(chuàng)立“百丈清規(guī)”佛教典儀中規(guī)定在晨昏二時雞大鐘108聲,,以“覺醒百八煩惱之迷夢”,。根據(jù)我國佛教經(jīng)典和風俗,108響鐘聲有3種含意:第一種含意是因為一年有12個月24個節(jié)氣72個候(古代稱五天為一候,,按農(nóng)歷360天計,,一年分為知候),把
12,、24,、72相加正好是108,既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種煩惱之數(shù),。所以要聽108下鐘聲,表示回顧舊歲,,迎接新春的意思,。第二種含意是表示對佛門108位長老的懷念。第三種是說人生禍福相依,,沉浮無常,,一年中有108個煩惱,,佛經(jīng)上有“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鐘聲能除去一個煩惱,,敲108下,,就除盡所有煩惱,一年中化兇為吉,,平平安安,。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僧敲鐘108響,,最后一個鐘聲正好是新年零點開始,。各位游客,不妨今年的除夕夜再到寒山寺來,,聆聽這108響鐘聲,,消除人世的108個煩惱。
【碑廊—弘法堂—“機江第一樓”】
寒山寺的碑刻素來聞名,,而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楓橋夜泊》詩碑了,。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就到碑廊去觀賞一下。自古至今,,寺中《楓橋夜泊》詩碑到底有幾塊呢,?答案是:一詩七碑。
北宋翰林學士殉國公王珪(1019—1085年)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石刻,,為張繼詩第一石,,可借此碑早年失傳。為恢復歷史遺跡,,弘揚民族文化,,在海峽兩岸有關人士的努力下,于1996年用王珪字跡集成的張繼詩第一石又重立于普明塔旁,。這要感謝臺灣博斯年圖書館,,他們無償慷慨惠贈3000余字的王珪手跡墓志銘拓片,經(jīng)蘇州著名書法家費之雄集字,,蘇州碑刻博物館雕刻藝術家時忠德重刻,,又向世人展示了張繼詩第一石的神采,為了解王珪書體特征和風格提供了實物,。
全詩集字只有28字,,但能直接選用的王珪完整原字只有14個,即:月、滿,、天,、江、火,、對,、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其余的都是通過原字部首組合而成。如:“霜”,,用“雨”和“相”結合,;部民”以“目”和“民”組合等等。字作為正楷,,介于顏,、柳書體之間。碑石選用了有一定年代的無字舊青石碑,,總高2.5米,,寬0.84米,厚0.2米,,高1.66米,,每字約13厘米見方。詩碑碑拓于1996年9月已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第二塊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寫,,因寺失火,僅存殘碑一塊,,剩下不到10字,,現(xiàn)展示在碑廊墻內(nèi)。第三塊碑為清代俞樾所寫,,保存完好,,現(xiàn)市面上常見的《楓橋夜泊》條幅即是俞樾書碑的拓本。該碑陳列在碑廊內(nèi),。第四塊碑是與唐代的張繼同姓同名的河北滄州人張繼于1947年12月14日書寫的,。張繼寫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這幅墨跡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絕筆了,。這塊詩碑保存較好,,現(xiàn)陳列在普明塔院內(nèi),詩的原件保存在臺灣中國國民黨中央史館,。
第五塊碑我們在寒山別院松茂亭內(nèi),,已先睹為快了,就是李大釗書寫的那塊,。
第六塊碑是當代書畫大家劉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時年86歲高齡的畫家把自己關在房內(nèi)約5個小時,,用整個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楓橋夜泊》,。劉老完成這件作品后病倒了多天,但他對這幅作品非常滿意,,認為不亞于俞樾所書,。根據(jù)劉老生前愿望,這塊碑于1994年鐫刻完成后置于寒山寺碑廊內(nèi),。
第七塊碑是1998年新豎在“楓橋詩碑廊”內(nèi)的由革命前輩陳云所書,,原件是他82歲時贈給評彈名家劉韻若的。
碑廊內(nèi)與俞樾手書碑相對而立的是康有為1920年在寒山寺題的詩:“鐘聲已渡海云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干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笨涤袨樵犊诠喷娏魇У饺毡荆L趣地說:也怪豐干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臺州太守閣邱點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菩薩化身的天機,。若不是泄露天機,,再有轉世者到來,寺內(nèi)就不會空空地連古鐘也保不住了,。
碑廊斜對面是弘法堂,,里面供有三尊銅像。正中為唐代高僧玄奘,,他于629年去西天取經(jīng),,645年返回長安,翻譯了大量的佛經(jīng),,還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在《西游記》里,他是孫悟空的師傅唐僧,已成為婦孺皆知的形象,。右側是唐代高僧鑒真,,他五次東渡日本失敗,第六次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于753年在蘇州張家港黃泅浦起航,,這次歷盡千辛萬苦,成功抵達日本,,傳播佛教,、建筑、雕刻,、農(nóng)業(yè),、文學、醫(yī)學,、書法等知識和技術,,被譽為日本律宗始祖。763年,,76歲的鑒真在奈良后招提寺病逝,。左側還供奉著日本高僧空海的銅像,804年,,他隨日本遣唐使來華,,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二日抵蘇州,,二十三日乘船到楓橋參拜寒山寺,,最后到達唐京城長安,學習佛學,、詩文,、繪畫等,三年后回國成為日本真言宗密教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日本的鑒真大師”,。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賜“弘法大師”謚號,。
游客們:參觀完碑廊和鐘樓之后,,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登上“楓江第一樓”。楓江樓在寺的南面,,上下兩層,,飛檐斗角。舊時的楓江樓在解放前就坍塌了,,現(xiàn)在的這座樓是解放后從蘇州城里移來的一座著名的花籃樓,。因樓的底層南部比一般廳堂少用兩根楹柱,即省去二步柱,而在大殿前檐處換上了兩個雕刻精細的木質花籃,,故名“花籃樓”,。花籃樓的樓梯就像南京靈谷寺塔里的樓梯一樣,,圍繞著中心柱盤旋而上,,十分精致奇特。順著樓梯,,登上樓頂,,臨窗眺望,遠山近水,,風光如畫,。怪不得文人墨客到此有說不盡的詩情畫意!
寒山寺名稱的由來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8年),,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長大以后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么辦呢,?經(jīng)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于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fā)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他懂得“朋友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也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開著一片紅艷艷的美麗絕頂?shù)暮苫?,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采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
經(jīng)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于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艷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里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毒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F(xiàn)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圖案,據(jù)說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過去蘇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圖畫掛軸,,以及江南許多地方春節(jié)時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內(nèi)容都是兩個人,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相互笑容可掬,一副逗人喜愛的模樣,,也稱“和合二仙”,。據(jù)說也源于這個美好的傳說。
民間還傳說,,“和合二仙”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搭得來到人間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盡管后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nèi)粤晳T地稱它為“寒山寺”,。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次劫,,但事后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xiàn)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拾得后來還遠渡重洋,,來到“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磥怼昂秃隙伞痹缇透嬲]過:中日兩佃人民應該既“和”又“合”,而不應兵刃相見,。正因為如此,,所以日本友人也特別喜愛中國的寒山寺。是呀,,和平,、合作、友誼,、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最強音!
兩人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F(xiàn)在餐飲等公共場所、民眾家里經(jīng)常有此句做裱懸掛,。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