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晉祠導(dǎo)游詞50字 晉祠導(dǎo)游詞300字篇一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庇钟腥苏f:“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彼缘搅颂欢ㄒx祠看看。
晉祠位于太原市區(qū)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是后人為紀(jì)念晉國開國諸侯、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稱唐叔虞,。姬虞在唐國為政有方,,勵精圖治,他利用晉水,,興修農(nóng)田水利,,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奠定了日后800年國泰民安的盛世基礎(chǔ),姬虞去世后,,其后人為了紀(jì)念他,,,在其封地之內(nèi)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fēng)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姬虞的兒子夑父繼位,,因境內(nèi)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后人習(xí)稱”晉祠”,。
晉祠環(huán)境幽雅舒適,風(fēng)景優(yōu)美秀麗,,自古以來就被譽為“三晉第一名勝”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shù)聞名于世。這里遍布著國內(nèi)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流傳出美妙動人的歷史故事,。晉祠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所寫的《水經(jīng)注》。書中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的記錄,。這就是說,,晉祠距今至少也有1500年的歷史了。北魏以后,,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F(xiàn)存建筑為宋、金,、元,、明、清時期的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等各式建筑100多座,,碑碣300多通,占地300公頃,,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園林式祠廟建筑群,。
走進大門,大家迎面看到的這座建筑為水鏡臺,,坐東向西是古代唱戲的戲臺,,始建于明朝,現(xiàn)在我們看的的這個面為后部是重檐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后幕,。前面是單檐卷棚頂,面向圣母殿,。演戲時為前臺,。前臺正中懸掛的“水鏡臺”匾額,是清代乾隆年間翰林院編修,同時也是晉祠人楊二酉所書,。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的三大名匾之一。,,臺下埋大甕八口,,為擴音之用。整個建筑式祥別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樣在頤和園修建了一座這樣的戲臺,。
從水鏡臺向西,是一條晉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傳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城開鑿此渠。后人在舊渠的基礎(chǔ)上加以修浚,,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
智伯渠上的的橋叫會仙橋,據(jù)說當(dāng)年李白曾泛舟于此,,相傳每年四月十四有仙人在橋上相會,。
通過會仙橋,便是金人臺,,也稱“蓮花臺”,。中央這座高達丈余的琉璃瓦頂?shù)男¢w是明代建筑。因為臺上四角各立高兩米有余鐵人一尊,,鐵是五金之屬中的黑金,,所以就稱為“金人臺”。古人為什么用鐵筑造武士呢,?是為防止水患而鑄的,。其中保存最完整,鑄造工藝最好的是西南角的這一尊金人,。鑄造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經(jīng)歷八百多年的雨雪風(fēng)
霜,迄今明亮不銹,,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在北宋時所達到的高度冶煉和鑄造水平,。被稱為宋朝的“不銹鋼”四尊鐵人的架勢好像是手里都拿著東西,但手中又是空的,,這是怎么回事呢?傳說原來鐵人的手中都握著刀槍,后來被祠廟的老僧收走了,,就變成赤手空拳了,。
穿過對越坊及鐘樓、鼓樓就到了獻殿,。此殿原為陳設(shè)祭品的場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后開門之外,,均筑堅厚的檻墻,,上安直柵欄,使整個大殿形似涼亭,,顯得格外利落空敞,。獻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點,,獻殿在中國古寺廟建筑中并不少見,,但大多為明清建筑,而這座獻殿卻建于金代,,為國內(nèi)同期現(xiàn)存的古建中獨有,,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所以被譽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座由漢白玉石建成的橋梁就是蜚聲中外的魚沼飛梁,。為什么叫魚沼飛梁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把圓形的水塘叫池,,方形的叫沼,,我們腳下的這個水塘是方形的,水中又有魚,,所以就叫魚沼了,。古書中又說:“架虛為橋,若飛也”,。就是說如果從高空俯視,,它很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鳥。故名“飛梁”,。這樣魚沼飛梁的美名就一直流傳下來,。
飛梁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根據(jù)《水經(jīng)注》紀(jì)載,北魏時此橋就已存在,,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樣翻修時,。發(fā)現(xiàn)圣母殿下的水洞與魚沼的西岸相連,由此分析,,現(xiàn)存飛梁是與圣母殿同時期的建筑,。古代橋梁多為一子橋,這種結(jié)構(gòu)奇特的十字形橋梁可謂匠心獨具,,它既是我國現(xiàn)存古橋中僅有的實物和研究我國古代橋梁建筑的孤例,,又可謂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橋雛形。 我國古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說“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胺Q是國寶了,。
在中軸線末端,是宏偉壯麗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此殿創(chuàng)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重修,,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了,是現(xiàn)在晉祠內(nèi)規(guī)模最大,,最為古老的建筑,。也是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中歷史文化價值最高的建筑。殿高約十九米,,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布置幾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廊下寬敞,。在我國古代建筑中,殿周圍廊,,此為現(xiàn)存最早的一個實例,。
殿周柱子略向內(nèi)傾,四根角柱顯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線弧度很大,。上翹的殿角與飛梁下折的兩翼相互映襯,,一起一伏,一張一弛,,更顯示出飛梁的巧妙和大殿的開闊,。
圣母殿采用“減柱法”營造,殿內(nèi)外共減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頂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內(nèi)十分的寬敞,。為設(shè)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9分鐘)
殿內(nèi)共四十三尊彩塑,,除龕內(nèi)二小像是后補外,,其余為北宋原塑。被譽為“晉祠三絕之一”,。 大殿正中的神龕內(nèi)是主像圣母邑姜,,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親,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兒。曲膝盤坐在飾鳳頭的木靠椅上,,鳳冠蟒袍,,霞帔珠瓔,面目端莊,,顯示了統(tǒng)治者
的尊貴和奢華,;其余四十二尊侍從像對稱地分列于龕外兩側(cè)。其中宦官像5尊,,著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共33尊。四十二個侍從像,,手中各有所奉,為帝后服種種勞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灑掃梳妝,,奉飲食,,侍起居以至奏樂歌舞等等,。
這些塑像造型生動,,姿態(tài)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藝人,,滿懷同情,,塑造了一群終生被幽禁深宮,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這些侍女像,,服飾美觀大方,,衣紋明快流暢。她們的年齡或老或少,,身段或豐滿或苗條,,面龐或圓潤或清秀,神態(tài)或幽怨或天真,,一個個性格鮮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與真人相仿,,更顯得栩栩如生,。這組塑像突破了神廟建筑中以塑造神佛為主的老套,真實地表現(xiàn)了被禁錮深宮受盡役使的侍從們的生活精神面貌,,從而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側(cè)面,。在技巧上,相當(dāng)準(zhǔn)確地掌握了人體的比例和解剖關(guān)系,,手法純熟,,有高度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它們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shù)中的珍品,,在美術(shù)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們談到晉祠,往往總要談到這些精彩的宋塑,。
晉祠的美還不止于此,,自然美更賦予她神奇的魅力。祠內(nèi)清澈見底的難老泉水,,不僅養(yǎng)育了一方兒女,,也為晉祠增添了幾分江南水鄉(xiāng)的秀色。這長流不息的泉水,,給晉祠帶來了靈氣,,也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每當(dāng)春暖花開時節(jié),以周柏,、隋槐為代表的20余株千年古樹,,郁郁蒼蒼,向游人講述著晉祠悠久的歷史,;白玉蘭,、紫丁香、牡丹,、海棠競相開放,,芬芳撲面,沁人心脾,,向游人展示著晉祠無盡的美。
千百年來,,晉祠以她悠久的歷史,,奇特的景觀,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也招徠了歷代的帝王將相,,這些名人雅士在游覽之余,吟詩作文,,為晉祠留下了碑碣多達300余通,。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內(nèi)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并序”碑堪稱其中之最,。公元646年,,太宗皇帝東征高麗歸來途中,率群臣重游晉祠,,想起當(dāng)年發(fā)跡神祠,,保佑他奪取江山的唐叔虞,不禁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于是,親撰銘文,,刻石立碑,,留下了這塊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張和絕妙書法的千古名碑,后人稱之為繼王羲之《蘭亭序》之后的又一塊文筆俱佳的行書大作,。
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晉祠時欣然命筆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游晉祠》:“圣終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競煒煌,。懸甕山泉流玉磬,,飛梁荇沼布蔥珩,。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p>
古老而神奇的晉祠,有說不盡的話題,,講不完的故事,,采不盡的靈氣,解不完的蘊涵,。愿晉祠的山光水色給您留下難忘的印象,,愿三晉大地上這顆璀璨的明珠更加光耀奪目。
晉祠導(dǎo)游詞50字 晉祠導(dǎo)游詞300字篇二
晉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廣場約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懸甕山麓,為晉水源頭,。這里依山傍水,,古樹參天;亭臺池沼,,星羅棋布,;樓閣殿堂,雄偉壯觀,;氣候宜人,,風(fēng)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稱,,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園林式祠廟建筑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和游覽勝地。祠內(nèi)存有許多國內(nèi)僅有的文物精品,,當(dāng)中包含著許多美麗動人的歷史掌故,,國務(wù)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我先從晉祠的歷史講起。
晉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紀(jì)念姬虞這位晉國開國元勛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稱唐國,,本人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圍繞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發(fā)死后,長子姬誦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輔佑下做了國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園里玩,,他把一個桐葉剪成圭形,送給弟弟并說:把這玉圭給你,,封你去做唐國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請成王擇吉日良辰封叔虞為侯,。成王不以為然地解釋說:我是和他鬧著玩的,。史官卻很認(rèn)真地說:天子無戲言。周公旦也認(rèn)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諸侯,。這就是廣為傳誦的“桐葉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為政有方,,領(lǐng)導(dǎo)人民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愛戴。后人為紀(jì)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晉水源頭,叔虞為晉開國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稱晉祠,。
晉祠的創(chuàng)建年代現(xiàn)已無從稽考,不過,,根據(jù)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和《魏書“地形表》有關(guān)記載可知,,晉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經(jīng)有了。這樣看來,晉詞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而且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祠堂魚沼皆有,游客貴人光顧的游覽勝地了,。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晉祠布局較前大為改觀。圣母殿成為祠內(nèi)主體,,規(guī)模最為宏大,,殿前重修了魚沼飛梁,會仙橋西樹金人臺,。金代增建獻殿,,明萬歷年問在獻殿前建對越坊、鐘鼓樓,、水鏡臺等,。從而形成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一組祠廟建筑群,。除了上述景點,,元明清各代還添建或改建了兩側(cè)的其他建筑:朝陽洞、三臺閣,、關(guān)帝廟,、吳天祠,、東岳殿,、文昌宮,、三圣祠、勝瀛樓,、景清門等,,這就形成今天規(guī)模宏大的園林式建筑格局。
大致了解晉祠的來龍去脈之后,,我?guī)Т蠹矣斡[晉祠的各主要景觀,。
水鏡臺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這一建筑是水鏡臺。它坐東朝西,,是一座戲臺,。“水鏡”之名取自《漢書》名句“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寓意為善惡忠奸盡人皆知,。從建筑學(xué)的角度來看,水鏡臺體現(xiàn)了殿,、臺,、樓、閣四種風(fēng)格,。從東邊看去,,上部為重檐歇山頂,它像座樓,;下部為寬闊的宮殿形制,它又是殿,。上部所懸匾額“三晉名泉”,,是清康熙武舉楊廷翰所書,,書體清秀,,筆力遒勁,。從西邊看去,上部是單檐卷棚頂,,像座閣,;而下面又是寬敞的高臺,。這是一座由殿樓和卷棚合而為一的特殊建筑,,殿樓建于明代,而卷棚則是清代補建,,這種形制國內(nèi)極為罕見,。上懸正額“水鏡臺”,,是清乾隆翰林、名書法家,、晉詞人楊二酉所題,,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楊二酉是楊廷翰之侄,,伯父與侄兒,,一武一文,各題名匾,,一前一后,同懸于水鏡臺上,,為這座戲臺增色許多。
會仙橋
水鏡臺正西跨越智伯渠上這座小橋叫做會仙橋,。此橋本身并無特別引人注目之處,,可能是晉祠
人覺得此橋太平淡無奇,,與晉祠的其他景觀相比反差太大,所以賦予了它一段動聽的傳說,,以引起游人對這座通向圣母殿必須經(jīng)過的小橋的注意,。
據(jù)傳說,此橋是明朝翰林羅洪先與仙女相會的.地方,,所以取名“會仙橋”,。這羅洪先本是明代大奸臣大貪官嚴(yán)嵩的兒女親家,但他為官清正廉明,,與嚴(yán)篙多有抵牾,。有一年嚴(yán)嵩造了一座豪華客廳,,其中的一根梁是大魚的骨頭,。前來慶賀的人對客廳均大加贊賞,,惟獨羅洪先老實不客氣地說:“好是好,,就是梁太小,。”嚴(yán)嵩以為羅當(dāng)眾侮他“氣量太小”,,于是準(zhǔn)備羅織罪名加害于他,。嚴(yán)嵩的女兒不忍未來的公爹大禍臨頭,但又不便明言,,急中生智就泡了一碗茶,,命侍女送去。未過門的媳婦敬公爹一碗茶不為違禮,。羅洪先揭開碗蓋一瞧,,內(nèi)浮兩顆紅棗一撮茵香,羅沉思良久,,恍然大悟:棗棗茴香莫不是早早回鄉(xiāng)之意,。于是連夜逃走,羅洪先就這樣被罷官免職,。
丟了官職的羅洪先云游四海,。有一天來到晉祠,當(dāng)他信步走到智伯渠上的木板橋邊時,,見橋的西頭有一手?jǐn)y竹筐的農(nóng)家少婦,,衣著得體,鬢發(fā)如云,,楚楚動人,,羅不由地隨口吟出贊美的詩句:“世人常夸西施美,,余視嬌婦勝西施,。”婦人聽罷大為惱火,,立馬回敬兩句:“官丟位去宜收斂,,滿口穢語怎學(xué)仙,。”說罷飄然逝去,。羅欲跨橋追趕,,只見木板驟然起火。羅洪先方才醒悟:村姑并非凡人,。從此羅洪先潛心于佛道,,成為對佛教道教造詣很深的學(xué)者,并寫下詠晉祠詩一首:“懸甕山中一脈清,,龍蟠虎伏隱真名,。水飄火劫山移步,五十年來帝母臨,?!焙髞砣藗冊跓龤У哪景鍢蛱幮蘖耸鍢颍瑫蓸蛴纱嗣暣笤?。
金人臺
過會仙橋,,前面這座磚砌短欄方形臺就是金人臺。中央這座琉璃瓦小閣是明代建筑,,四角各立一尊鐵鑄武士,,身披鎧甲,十分英武,,因為鐵屬五金,,所以稱此臺為金人臺。
稍作比較,,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不論是鑄造工藝,還是姿勢神態(tài),,最為杰出的是西南角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鐵人。據(jù)胸前銘文所知是由太原府張元圭等人捐資鑄造,。據(jù)傳,,為了鑄好金人,特地從中岳嵩山請來名師,,名師確實高明,,他所鑄成的金人,不僅神態(tài)逼真,,體態(tài)英武,,而且風(fēng)雨之中不蝕不銹,至今已有900多年仍光亮如初,可見其冶煉與鑄造技藝之高,。因為這尊鐵人是出自外來匠師之手,所以被稱為外來戶,,而其余三尊則是出于當(dāng)?shù)毓そ持值谋镜貞簟?/p>
仔細觀察,,金人手中像是持有兵器,但為什么現(xiàn)在沒有了呢?大概由于他們手中的兵器是木制的,,日久天長,,便自然毀壞了。
獻殿
對越牌坊西邊這座看似涼亭的建筑叫“獻殿”,。獻殿也就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獻殿面寬3間,進深4椽,,單檐歇山頂,。前后檐明間敞門,四周無壁,,只是在檻墻上安直欞柵欄,,從形制上看很像一座涼亭。殿頂架構(gòu)極為簡潔,,梁身不弱不肥,,簡單輕巧,四角構(gòu)造合理,,堅固耐久,。殿內(nèi)敞朗,檐頭舒展,,給人以穩(wěn)健舒適的感覺,。獻殿在中國古寺廟建筑中不乏其例,但多為明清建筑,,此前極為少見,。而晉祠的獻殿建于金代。是國內(nèi)同期現(xiàn)存的古建中所獨有,,頗具代表性和歷史價值,,所以被文化部鑒定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
圣母殿
圣母殿是晉祠的主殿,,位于全祠中軸線西端,,前臨魚沼,后擁危峰,,坐西向東,,獨冠中居,,是
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中價值最高的一處。其珍貴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大殿建筑本身和殿內(nèi)塑像兩方面,,可謂宋代建筑水平和泥塑藝術(shù)的代表之作,。
圣母殿是晉祠楹聯(lián)匾額最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聯(lián)10副,、匾額16塊,,款款都是立意鮮明而深長,書寫和雕刻手法極為精煉的上乘佳作,。最為引人注目的除了前廊正中所懸慈禧御筆“三晉遺封”外,,當(dāng)數(shù)“永錫難老”一匾,此匾為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祁縣渠本翹所書,,原本是弧形貼金大陰字,,由于技藝高超,陽光反射映人人們視覺的卻是時凸時凹,,人稱活字匾,。
殿內(nèi)43尊彩塑更是晉祠文物中的精華,也是我國古代泥塑藝術(shù)的珍品,,作品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的歷史。
主像圣母邑姜,,頭戴鳳冠,,身穿蟒袍,霞被珠瓔,,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副主人貴婦的儀表氣質(zhì)。42尊宮女宦官分立左右兩旁,,排列有序,,職責(zé)有別,儀表各異,,逼真地反映出宮廷侍女內(nèi)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著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僚5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服大概是為了出入宮廷方便,宦官是宮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當(dāng)然是丫環(huán)侍女了,。
這群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之一,(其余二絕為周柏和難老泉)相信會給大家留下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難老泉
難老泉是晉祠“三絕”之一,,亦是晉水的主要源泉。走出藝術(shù)殿堂圣母殿,,駐足向兩側(cè)觀望,,即會發(fā)現(xiàn)南北各有一個八角亭。原來,,亭下各有一泉,北為善利泉,,南為難老泉,,加上中間的魚沼,,構(gòu)成晉祠三大神泉,。只可惜,魚沼和善利泉均早已干涸,,僅剩難老泉了,。
難老泉有“晉陽第一泉”之稱,,泉水自懸甕山下的巖層中涌出,潛流十多米,,從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龍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練飛舞,聽如鳴琴合奏,,構(gòu)成晉祠八景之一的“難老泉聲”,。泉水溫度為18℃,冬溫而夏涼,,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澇,奔涌不息,。所以北齊時有人取《詩經(jīng)”魯頌》中的佳句“永錫難老”,,命名為“難老泉”。
水母樓
難老泉亭西邊這處兩層建筑叫水母樓,。水母樓是奉祀晉源水神的祠堂,,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官,,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頂二層樓閣。四周圍廊,,但一層為三洞磚窯,,形制特別。上下兩名匾“懸山響玉”“沾濡懸甕”,不僅道出晉祠風(fēng)光的最大特色,,也表達了對恩澤百姓的晉水的感激之情,。
中間洞內(nèi)這尊水母像為銅鑄,高1米多,,端坐于甕形蓮花座上,,神態(tài)自若,束發(fā)未竟,,一副村姑模樣,,與一般神像大不相同。水母的這一形象源于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勝村人,,嫁到古唐村(晉祠)為媳,。春英生性善良賢慧,勤勞儉樸,,能忍能讓,。而她的婆婆卻十分刁蠻。柳氏所做飯菜,,婆婆嫌缺鹽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從好幾里以外挑來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凈而倒掉,,只吃前桶,這樣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對這些刁難并無怨言,。
有一天,她正挑著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牽著白馬的老頭,,請求讓他的馬喝點水。柳氏指著后桶水說,,喝吧,。老人為難地說,這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應(yīng),。如此三日,柳氏都滿足了老人的要求,。盡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飲完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時,,老人對春英說:我
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條馬鞭,,把它放在水甕里,用水時只要輕輕一提,,水就會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萬不要提過甕沿,,不然就會遭水淹,,切記!說罷,老人和白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柳氏望著空中拜了幾拜,,就高高興興地回了家,從此免卻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鄰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嶺去挑水了,。但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馬鞭藏起來,可馬鞭剛一提出水甕,,滔滔大水頃刻涌上,,轉(zhuǎn)眼間淹了整個村莊。正在娘家的春英聞訊,,來不及把頭梳完便急急趕回家中,,把一草墊扔在甕上不顧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頓時變小,,只剩下一股泉水從坐下溢出,,這使是晉水源頭——難老泉。洞中這尊銅像正是依照這一傳說塑造的,。
樓上水母則是供奉梳妝后的水母坐像,。值得指出的是,兩側(cè)這8尊侍女塑像,,從前面看完全是身段苗條的美少女,;而從后面看則呈魚形,衣紋飄動十分優(yōu)美,,可以稱得上中國的“美人魚”,。
周柏唐槐
晉祠三絕我們已領(lǐng)略其二,所剩一絕便是這齊年古柏,。
晉祠古木眾多,,若論樹齡之長,,就數(shù)植于周代的兩株柏樹了。一株為東岳祠西南的長齡柏,,高15?16米,,干粗2米多,形如卷龍,,葉如濃云,,挺拔壯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側(cè)的齊年柏,。原本大殿兩側(cè)各有一株,,相傳同植于周代,原生長于懸甕山南澗,,圣母殿建成后,,將這對連理柏移來分栽于兩側(cè),有比翼齊年之意,,故稱齊年古柏,。可惜的是南側(cè)那株被迷信的鄉(xiāng)民在道光初年砍伐,,只剩北側(cè)這一株了,。大概是失去了手足親人之后悲痛過度,高大的古柏漸漸向南傾斜下去,,而且腰干一凹節(jié)處每遇刮風(fēng)還會流出悲傷的“淚水”,。古柏已有2800多年的樹齡,高10余米,,干粗兩圍,,側(cè)身斜依于圣母殿頂上,與地面形成45度夾角,,酷似臥龍,。明末清初大學(xué)者傅山稱它為“晉源古柏第一章”。令人稱奇的是,,不知何年臥柏下面又長出一棵翠柏,,大概是仰慕德高望重的先輩,義不容辭地?fù)巫×藘A斜的古柏,,而且干杈交錯是那樣的自然天成,,令游人贊嘆不已。這株翠柏被稱為“擎天柏”,,樹齡亦在千年以上,。古柏已成為不老的象征,與古柏合影便成為人們表達希望自己亦能長生不老的最佳方式,。
唐叔虞祠
晉祠本來是指唐叔虞祠,,但自從圣母殿建成之后,,叔虞祠便退居次席。位于獻殿北側(cè)的唐叔虞祠并不是最早的晉祠,,而是一座較年輕的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距今僅220多年,。盡管已不是主殿,,但仍有氣勢。
叔虞祠分內(nèi)外兩院,。外院有碑廊環(huán)繞,,陳列《華嚴(yán)經(jīng)》石刻,布局對稱,。正殿也是過庭,,兩旁陳列著一組元代樂伎塑像,每邊7人共14人,,手持不同樂器,,組成一個完整樂隊,東邊為管弦樂,,西邊為打擊樂,,兩位矮人大概一個是領(lǐng)隊一個是指揮。這支樂隊似乎是在為治國有方的唐叔虞歌功頌德,,樂伎雖然面部表情雷同,,但卻是研究中國音樂發(fā)展史的珍貴實物史料,。
內(nèi)院正北即為唐叔虞殿,,殿內(nèi)中央神龕便是唐叔虞塑像,手里拿著成王封賜的玉圭,,身穿蟒袍,,修目美髯,神采奕奕,,溫良敦厚,,文質(zhì)彬彬。分立兩旁的是文武大臣,。
祠前的八角蓮池,,原來是善利和魚沼二泉匯流地,池中清波粼粼,,荷葉片片,,在荷花盛開月光明媚的夜晚最為美麗,有蓮池映月之奇觀,。清人趙謙德曾為此寫下“月明露冷無人見,,一幅蓮溪太極圖”的名句,。而且,由于泉水恒溫,,即使在隆冬季節(jié),,蓮花仍傲雪怒發(fā),蔚為又一奇觀,。
關(guān)帝祠
晉祠既是祖廟,,又有佛寺,還有道觀,。晉祠的道觀叫吳天神祠,,位于唐叔虞祠東側(cè),由三清洞,、
關(guān)帝祠,、玉皇閣三部分組成。神祠以供玉皇大帝為主,,因玉帝全稱“吳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故名吳天神祠。
神祠分前后兩院,,后院有三清洞與玉皇閣,,前院便是關(guān)帝祠。正殿所懸“如天之平”匾額,,意為與天同高,,贊關(guān)公之偉大。立于1861年,。殿內(nèi)供關(guān)帝塑像,,兩壁是80余幅關(guān)羽故事的連環(huán)彩繪,為明代作品,。
人稱紅臉關(guān)公,,為何此像為黃白臉?這要從關(guān)公早年說起。關(guān)羽原本姓馮名賢,,晉南解州人,,以打鐵為生,膂力過人,,忠勇剛直,,愛打抱不平。當(dāng)時解州有一惡霸,,號解州虎,,串通官府把全鎮(zhèn)水井填封,只留他家一口井,,借此敲詐勒索,,欺男霸女,。馮賢憤而夜殺解州虎,逃到撞關(guān),。因捉拿他的畫像已貼在城門口,,所以難以出關(guān)。正當(dāng)危急之際,,遇一老婦指點,,他便打破自己的鼻子,把鼻血涂了滿臉,,原本白凈的臉面一變?yōu)榇蠹t,,并裝瘋賣傻,,指關(guān)為姓,,順利騙過把關(guān)兵卒,,混出關(guān)門,。出關(guān)后,當(dāng)他在澗水中洗面時,,卻再也不能洗凈,,因而變成面如重棗的紅臉大漢。但家鄉(xiāng)人自然知道關(guān)羽的本來面相,所以給他塑了這尊并非紅臉的關(guān)公像,。
出關(guān)帝祠,迎面這座名為“鈞天樂臺”的戲臺,,是專門為關(guān)帝演戲所用,。
奉對寺與舍利生生塔
奉圣寺,,位于晉祠的最南部,,坐西朝東,全名十方奉圣禪寺,,又名釋迦廠,。最初是唐高祖李淵為功勛顯赫的大將尉遲敬德所修別墅,,但慣于征戰(zhàn)沖殺的尉遲公在這里住來并不自在,夜里常作砍殺之夢,睡不踏實。敬德大惑不解,便去請教國師智滿。國師告訴他:“將軍一生殺戮過甚,血腥氣太濃,你必須修建一座寺廟,,立佛堂,,超度眾生,,方可解救。不然,,會天長日久自因而亡,。”敬德聽罷,,便將自己的別墅捐獻出來,,改為寺廟,。從此,將軍日日焚香,,天天仟悔,,頗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誠意,。別墅改為寺院,時間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
舍利生生塔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古跡,相傳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寶舍利子而得名,。該塔創(chuàng)建于隋代開皇年間(公元589?6),,但到清初已毀塌嚴(yán)重。奉圣寺和尚善修決心重修此塔,,他四處化緣,,終于得到足夠的資金,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塔身高38米,,8角7層,琉璃剪邊,,輪廓秀美,,挺拔壯觀。塔內(nèi)設(shè)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頂,,每層開4門8窗,憑窗遠眺,,晉祠內(nèi)外美景可一覽無余,。如果在夕陽西下時欣賞寶塔,還會出現(xiàn)一天云錦,、滿塔光輝的壯麗景觀,,被譽為“寶塔披霞”。
此外奉圣寺內(nèi)還有尉遲敬德歇息的“掛甲松”,,以及將軍親手栽種的“松柏?揪”和充滿神奇色彩的復(fù)生槐等珍貴古木,。總之,,奉圣寺的人文內(nèi)涵極為豐富,。
晉詞山靈水秀,歷史久遠,,人文自然景觀十分豐富,。以上所講僅為其主要部分,,此外尚有許多景點,如勝瀛樓,、三圣祠,、白鶴亭、真趣亭,、臺駘廟,、公輸子祠、文昌宮,、東岳祠,、朝陽洞、待鳳軒,、三臺閣,、讀書臺、呂祖閣等等,。時間允許的話,,均值得觀賞品味。另外,,爬懸甕山,,游晉祠公園也都別有情趣。
晉祠導(dǎo)游詞50字 晉祠導(dǎo)游詞300字篇三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xxx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游活動。
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庇钟腥苏f:“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彼缘搅颂欢ㄒx祠看看。晉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shù)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shù)中心,。位于太原市區(qū)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為紀(jì)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后人習(xí)稱晉祠。北魏以后,,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huán)境幽雅舒適,,風(fēng)景優(yōu)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shù)聞名于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jīng)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圣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筑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guān)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fēng)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筑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圣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fēng)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圣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nèi)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jì)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nóng)田水利,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呈現(xiàn)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為紀(jì)念他,,在其封地之內(nèi)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fēng)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后,因境內(nèi)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jīng)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在祠區(qū)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qū)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筑為圣母殿,,創(chuàng)建于宋代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圣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tài)莊嚴(yán),,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tǒng)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tài)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shù)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nèi)現(xiàn)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tài)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tài)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jù)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么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辫F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痹捯宦湟?,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么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xiāng)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圣母勒令手下將領(lǐng),,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nèi)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并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圣母殿右側(cè),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巖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jù)《詩經(jīng)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在晉祠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nèi)水母像銅質(zhì)金裝,,端坐甕上,束發(fā)未竟,,神態(tài)自若,。據(jù)傳,水母姓柳,,生性賢良,,家住晉祠附近的金勝村,嫁到晉祠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橫遭婆線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為嫌臟,,實則存心刁難。一天,,柳女挑水歸來,,在途中一騎馬人要借水飲馬,柳女欣然應(yīng)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時,,那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并告她馬鞭放在甕中,,只要輕輕向上一提,,水即滿甕。柳女回去一試,,果然靈驗,。這個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發(fā)現(xiàn),一次她趁獲女回娘家不在,,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水從甕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沒附近村莊……,,柳女正在娘家梳頭,,聞訊趕來,毅然坐在甕上,水勢一下變小,,人們得救了,,水母再也沒有離開水甕。
晉祠南部,,名奉圣寺,,相傳這里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蒼郁古樸,,獨具一格。據(jù)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干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農(nóng)歷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內(nèi)集會,人來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出售膏藥,??诶锖爸骸案嗨庫`應(yīng)、能漢百病,,有福來買,,無福不信?!苯匈u半晌,,沒人買他的藥。這位老道繼續(xù)叫賣:“如此仙藥,,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闭f罷,,他將膏藥貼于枯槐身上。拂袖揚長而去,。說來真巧,,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fù)生,。生枝展芽,甚為茂盛,。人們見狀,,都驚呼這株枯槐叫復(fù)生槐。實際上,,俗話說得好:“千年柏,、萬年松,老槐一睡幾百春,?!边@株枯槐復(fù)生,大約是因為多年長睡而碰巧蘇醒的緣故,。
晉祠是一處自然山水與歷史文物相交織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古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內(nèi)有晉水而改唐為晉,,后人祀叔虞于晉水之源,因稱晉祠,。自《山海經(jīng)》始,,歷代均有文獻記載,而魏,、齊,、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實物保留于祠內(nèi)外,。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為家”的英雄氣魄,,用“經(jīng)仁緯義”的華麗文筆,對懸甕山的雄偉,,晉水的秀麗做了擬人化的評贊:
“其施惠也,;則和風(fēng)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則霓裳鶴蓋息焉,飛禽走獸依焉,;
其剛節(jié)也,;則治亂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則育萬物而不倦,,資四方而靡窮。
……瑩氛霧而終清,,有英俊之貞操,;
住方圓以成象,體圣賢之屈伸,;
日注不窮,,類芳猷之無絕。
年傾不溢,,同上德之誡盈,。”
對于晉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詩意的描寫:“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樹,?!?/p>
李白詩曰:“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蕭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p>
郭沫若詩曰:“圣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競煒煌,。懸甕山泉流玉磬,飛梁芊沼布蔥珩,。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p>
林徽因說:“晉祠的布置又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
《晉祠志》載:“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p>
晉祠的美是多方面的,出于偏愛,,這里多僅從建筑學(xué)和美學(xué)的角度,,對晉祠古代建筑做出粗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