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后更好的發(fā)展,寫一份計劃,為接下來的學習做準備吧,!什么樣的計劃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作計劃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一
本冊教材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基礎性的,、淺顯的科學活動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主題,同時注重對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整合。以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為讓學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發(fā)展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做計劃如下:
本學期三年級學生二個班。這些學生是新課改后的學生,,視野雖然比較開闊,,但是,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相對不如課改前的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后,,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fā)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本冊書25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六個方面:
(一)、科學在我們身邊:
(1---5)課,,以學生玩玩具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展開,,拓展到了解身邊熟悉的、常見的事物,,教材中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活動,,通過親歷活動,使學生“走近科學",,初步感悟到身邊處處有科學,,生活離不開科學的道理。
(二),、我們怎么知道:
(6---9)課,,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物體,,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秘,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驟,,為學生親歷科學提供一把入門的鑰匙。
(三),、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10--14)課,,以“學生對天氣的親身體驗"為線索,進行觀察,、記錄,、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動,,增強學生觀察身邊科學現象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身邊常見科學現象的情感,意識到探究科學可以從身邊的科學現象入手,。
(四),、水的科學:
(15---19)課,以‘‘學生對水已有的認知"為線索,,通過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資源的分布,、欣賞自然界水體的美麗、了解水的三態(tài),、認識水中物體的沉浮,、進行水的多少的比較、認識水的壓力等各種探究活動,,層層展開,,逐步推進,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認識水的特點,。
(五).我們周圍的空氣:
(20.-22)了解空氣在哪里,,空氣的成分,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
(六).
(23,、24)課,以“學生對玩具的認知’’為線索,,引領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形象,、直觀的具體問題,包括較為簡單的器具的拆卸與組裝,,簡單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種養(yǎng),植物外部特征與生長情況的觀察,,以及生活中其它與兒童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的初步調查,、了解等,初步培養(yǎng)學生“模仿與制作’’,、“拆分與組合’’的動手能力,,及認真細致、善于思考,、善于動手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從科學課特點出發(f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切入到基礎性的、規(guī)范的科學探究活動之中,。教材主要圍繞“走近科學”,、“親歷科學"、“自主探究”三個專題選擇內容,,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既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
周次日 期內 容19月3日—9月7日1玩具里的科學29月10日—9月14日2我們周圍的動植物3科學在我們身邊39月17日—9月21日復習49月24日—9月28日4怎樣認識物體5給文具分類510月1日—10月7日6哪杯水熱水7水溫的變化610月8日—10月12日8哪杯水多9有趣的不倒翁710月15日—10月19日復習810月22日—10月26日10認識水11有趣的浮沉現象910月29日—11月2日12改變浮和沉1011月5日—11月9日13水面的秘密1111月12日—11月16日14水往高處走1211月19日—11月23日復習1311月26日—11月30日15天氣與生活16今天的天氣1412月3日—12月7日17我的雨量器1512月17日—12月21日18我的風向儀19一周的天氣1612月13日—12月19日復習1712月20日—12月26日20空氣在哪里1812月27日—1月2日21空氣的成分191月3日—1月9日22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201月10日—1月16日復習211月17日—1月23日復習221月24日—1月30日學期結束工作,,1月26日(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寒假開始
(一)注重學生平時的制作能力、觀察能力與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學習科學知識知識,,并在作科學的過程中學科學,。
(二)成立互助小組,,由班級中優(yōu)秀學生輔助學困生。
(三)建立學習組織,,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每個人盡到自己的努力。
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入手,,以實驗為主,,社會實踐為副,力爭讓學生從親自動手實驗,,把課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現象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再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實驗方式加以驗證,并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寫出觀察報告,。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yǎng),及過程的培養(yǎng),。
根據學校及教研組的安排開展聽評課活動,,采取個人講課與聽課相結合的方式,講公開課不少于1節(jié),,聽課不少于15節(jié),,學習他人先進的教學經驗,提高授課水平,。
(一).第一周學習學校教學計劃與教研組計劃
(二).第二周學習本冊科學教材
(三).第三周學習科學課程標準
(四).第四周—第二十周學習給教師的建議1—17條
根據學校及教研組的安排:第九周拆裝玩具 第十四周 科學探索故事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二
四年級學生喜歡科學,,愛動腦、愛動手,,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實驗感興趣,經過一年的科學學習,, 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是他們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強,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思想情感,。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有五個單元,我們的食物,、水,、植物、空氣,、熱,,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調整后的新教材,,內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根據教學建議,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應該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本冊教材將繼續(xù)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從知識內容分為五部分:
1 我們吃什么:從學生對食物的已有認識經驗入手,帶領學生遵循“整體感知---個體研究——綜合整理”的認知程序,,認識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以及飲食與人的健康,。(包括1、2,、3,、課)
2 水里有什么:
“溶解”單元是從觀察溶解現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這個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沒有涉及分子的運動與分布等問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問題實際上已經向著溶解度這一概念發(fā)展了,,但是在這里主要還是想滲透溶解是物質的基本屬性,。物質溶解的多與少和很多因素有關,如壓力,、攪拌,、溫度等,溶解與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與慢”問題中,,溫度對溶解的影響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從本質上與攪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過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明增加物質與水的接觸面(所謂咬碎)可以加快溶解,。包括4、5,、6,、7課)
3 植物身體:從學生對植物的已有認識經驗入手,帶領學生遵循“整體感知---個體研究——綜合整理”的認知程序,,認識植物的器官及作用,,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包括8,、9,、10、11,、12課)
4 空氣和水:指導學生認識熱空氣上升以及氣體的熱脹冷縮現象,。(包括13、14,、15,、16、17課)
5 熱傳遞:指導學生認識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及應用,。(包括18,、19、20,、21,、22課)
6 探究與實踐: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和積極動手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 、繼續(xù)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 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fā)展,。
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主要培養(yǎng)以下幾種能力:
1 ,、觀察能力:學習用目測方法觀測風向,、風力,,用測力計測力。有條件的學??梢越探o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葉的內部構造,。
2、 實驗能力:學習使用酒精燈加熱水,,以及做彈力,、摩擦力、熱傳導,、熱對流,、根吸水、莖運輸水分等實驗,,鞏固對比實驗方法,,學習設計說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實驗、雨的模擬實驗,。
3,、 探究能力:學習運用探究的方法,認識水蒸氣凝結的條件,,水的三態(tài)變化,。
4 、分析綜合能力:學習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認識熱的三中傳遞方式,。
5,、動手能力:學習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等。
在德育方面,,主要向學生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1,、 通過講述火箭的發(fā)明及我國現代火箭的發(fā)展,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 ,、通過指導學生認識熱的三種形態(tài)及應用,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搜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tài)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制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yǎng) 科學游戲 信息發(fā)布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社區(qū)科學活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暗示法
一課時一課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三
本學期接任六年級科學教學,,同學們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科學探究已經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學生學會了收集資料,、整理分析和進行實驗記錄的科學探究方法,學生小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礎,。
據上學期科學老師介紹:學生非常喜歡科學實驗,,四個班級由于課堂常規(guī)的不平衡,導致綜合能力差異較大,,具體表現在,,觀察不仔細,操作欠規(guī)范,。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從使用工具開始,,提出研究問題,然后研究最簡單的機械—杠桿,,由此開始認識杠桿類機械,,再研究非杠桿類機械,最后以自行車為載體,,以齒輪研究為主要內容對本單元的研究作一次總結與提升,,讓學生對機械的作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fā)揮其他作用。
3,、能根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機械,。
過程與方法:
4、通過實驗和收集數據,,發(fā)現問題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
5、對于自己的預測,,用實驗來證實,。
對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樂意與同學進行交流,。
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
引導學生們對紙的抗彎曲能力進行研究。并運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做框架,、建高塔、造橋的活動中,,知道結構具有不同的特點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發(fā)現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改變其承受力的大小,;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提高探究興趣,發(fā)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1——6課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7課是認識橋梁的結構。
第二部分(第8課)“用紙造一座橋”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教學目標: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了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
3、三角形框架具有穩(wěn)定性,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wěn)定性強,。
4、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5,、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把探究的結果與最初的假設相比較,得出合理的結論,。
6,、在探究中能既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7,、發(fā)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于發(fā)表自己意見的品質,。發(fā)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三單元:能量
從學生最熟悉的電出發(fā),,探究電生磁,制作電磁鐵,,觀察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把電能變成機械能。然后以電能與其他能量的相互轉化為中心,,認識各種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轉化,,再擴展到認識太陽能,了解我們現在使用的絕大部分能量都來自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顒臃譃槿糠帧?/p>
第一部分(1—5課),,探究電流怎樣產生磁性,,制作電磁鐵并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課),通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來源,,認識電能和其它能量間的轉化,。
第三部分(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與太陽能之間的關系,,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于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教學目標:
1,、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2、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改變電磁鐵的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的繞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的圈數,、電池的數量等因素有關。
3,、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探究過程,,研究電產生磁、電磁鐵磁力大小,、小電動機轉動原理,,體會到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的重要性,,將自己的分析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4、認識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并儲存在一些物質中,。意識到重數據分析,用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得出結論,,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留意觀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多樣性,。本單元所關注的是物種的多樣性。引領學生認識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認識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認識生物個體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多種多樣生物存在的意義。
1-2課記錄統計校園中的動植物種類,,用生物分布圖描述,,感受校園生物的多種多樣,建立認識,。
3-4課從校園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樣性認識,。通過分類活動,,領悟分類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方法,進一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5課研究人類自己,,認識生物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
6-7課引領學生認識不同環(huán)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體結構,,生物形態(tài)結構,,體會生物多樣性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8課運用資料分析,,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生存的權利。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huán)境。
3,、能觀察到生物之間可辨識的不同特征,。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實驗,、調查,、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能傾聽他人的報告,,并能用適宜的方式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四
第1課小草和大樹
知識目標:認識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能力目標:能夠辨別植物的莖的主要特征,并根據它的特點辨別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情感目標:在相互的合作中,,體會學習科學的樂趣和學會相互合作。
教學重點:能根據某一植物的特點,,正確的辨別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教學難點:能根據某一植物的特點,正確的辨別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導入:對于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植物,我們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們也將到校園里去看看,,尋找一些小草和大樹進行觀察,比較它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聽從小組長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樹和隨意的采摘小草和樹枝;
(3),、認真的觀察,,及時的做好記錄。
3,、觀察
4,、整理匯報:
(1)、“我”觀察到的小草
(2),、“我”觀察到的大樹
(3),、歸納:你發(fā)現小草的莖和大樹的莖有什么不同嗎?
5,、認識:
像蟋蟀草一樣具有比較疏松,、柔軟、支持力弱的莖的植物,,稱為草本植物,;像玉蘭樹那樣具有比較緊密、堅硬,、支持力比較強的莖的植物,,稱為木本植物。
6.辨別:我們常見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1、導入:認識了許多的植物后,,你會從些方面來對它們進行分類呢,?
2、觀看書中提供的圖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類的標準,;
3、小組內討論分類的標準,;
4,、根據分類的標準給植物進行分類,;
5、匯報分類的結果,;
6,、統計:全班同學共找到多少種分類的方法?
綠藻
水綿
腎蕨
苔蘚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五
大象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由三種類型的八個單元組成,。重點培養(yǎng)同學“模型與解釋”的能力,,把這一能力作為本冊教材要培養(yǎng)的一級目標,同時兼顧對同學進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學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力求使同學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全面,、綜合的提升,。
1、從兒童的視野選擇教學內容,,發(fā)生在兒童身邊的,、喜聞樂見的、適合他們探究的事物獲現象作為學習內容,,以激發(fā)同學學習科學的興趣,,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便于他們從原有意識和經驗動身,,仔細觀察,,發(fā)現問題,展開研究,。
2,、注重對能力和方法的指導,強調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同學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并提高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觀察和實驗中除了讓同學經歷一系列有序的步驟和科學方法,,還需要讓同學對收集到的事實和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進行充沛的討論,,再得出結論。
以培養(yǎng)小同學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議讓同學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實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戰(zhàn)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2,、掌握小同學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空虛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同學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同學在相互交流,、合作,、協助、研討中學習,;
8,、給同學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同學自身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身得出結論,并把自身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沛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第一單元十萬個為什么:
1,、探索自然 2課時
2,、我發(fā)現的環(huán)境問題 2課時
3、問題銀行 2課時
4,、發(fā)現問題寶藏 2課時
第二單元五官兄弟:
1,、游樂場 2課時
2、瓜果交易會 2課時
第三單元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
1,、尋找秋天 2課時
2、果實累累的季節(jié) 2課時
第四單元 有趣的動物
1,、尋訪螞蟻 2課時
2,、動物怎樣過冬 2課時
3,、上夜班的動物 2課時
第五單元 蚯蚓小導游
1、探訪蚯蚓的家 2課時
2,、蚯蚓的房前屋后 2課時
3,、蚯蚓的鄰居 2課時
4、落葉到哪里去了 2課時
第六單元飄呀飄,,飄下來
1,、自轉旋翼 2課時
2、降落傘 2課時
第七單元科學改變我們的生活
1,、科學,,生活的朋友 2課時
2、科學改變我們的生活 2課時
3,、美好的展望 2課時
第八單元一次穿越時空的科學問題旅行
1,、一次穿越時空的科學問題旅行 2課時
2、我們身邊的小科學家 2課時
3,、我也能當科學家 2課時
期末復習 1課時
考試 1課時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六
本冊教材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基礎性的,、淺顯的科學活動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主題,同時注重對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整合。以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為讓學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發(fā)展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做計劃如下:
本學期三年級學生五個班。這些學生是新課改后的學生,,視野雖然比較開闊,,但是,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相對不如課改前的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
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后,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fā)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
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本冊書25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六個方面:
1,、科學在我們身邊:(1———5)課,以學生玩玩具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展開,,拓展到了解身邊熟悉的、常見的事物,,教材中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活動,,通過親歷活動,使學生“走近科學",,初步感悟到身邊處處有科學,,生活離不開科學的道理。
2,、我們怎么知道:(6———9)課,,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物體,,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秘,,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驟,為學生親歷科學提供一把入門的鑰匙。
3,、天氣與我們的生活:(10——14)課,,以“學生對天氣的親身體驗"為線索,進行觀察,、記錄,、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動,,增強學生觀察身邊科學現象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身邊常見科學現象的情感,意識到探究科學可以從身邊的科學現象入手,。
4,、水的科學:(15———19)課,以‘‘學生對水已有的認知"為線索,,通過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資源的分布,、欣賞自然界水體的美麗、了解水的三態(tài),、認識水中物體的沉浮,、進行水的多少的比較、認識水的壓力等各種探究活動,,層層展開,,逐步推進,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認識水的特點,。
5,。我們周圍的空氣:(20?!?2)了解空氣在哪里,,空氣的成分,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
6,。(23、24)課,,以“學生對玩具的認知’’為線索,,引領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形象,、直觀的具體問題,,包括較為簡單的器具的拆卸與組裝,簡單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種養(yǎng),,植物外部特征與生長情況的觀察,,以及生活中其它與兒童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的初步調查、了解等,,初步培養(yǎng)學生“模仿與制作’’,、“拆分與組合’’的動手能力,及認真細致,、善于思考,、善于動手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目的:從科學課特點出發(f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切入到基礎性的、規(guī)范的科學探究活動之中,。教材主要圍繞“走近科學”,、“親歷科學"、“自主探究”三個專題選擇內容,,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既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
重點:《我們怎么知道》,、《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水的科學》,、《我們周圍的空氣》四個單元。
難點:使學生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知識各有側重,,且由易到難,逐漸上升。
⒈措施∶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入手,,以實驗為主,,社會實踐為副,力爭讓學生從親自動手實驗,,把課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現象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再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實驗方式加以驗證,并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寫出觀察報告,。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yǎng),及過程的培養(yǎng),。
2,、教改思路:改變評價學生的方法,把學科評價內容分為綜合能力評價和基礎知識評價兩種,,每種各占50分,。注重學生平時的制作能力、觀察能力與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學習科學知識知識,,并在作科學的過程中學科學,。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七
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注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初步學會科學的探究過程和方法,,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通過學習,使學生: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自信,、尊重證據、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不善于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缺乏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于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事物,,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全冊教材包括了“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紙”和“米飯和淀粉”6個單元,,由40多個典型活動組成。作為起始冊,,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的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第一單元“植物”共6課時,具體包括:我看到了什么(1課時),,我的大樹(1課時),,各種各樣的葉(2課時),一片完整的葉(2課時),。
第二單元“動物”共6課時,,具體包括:尋訪小動物(1課時),蝸牛(2課時),,蝸牛和蝗蟲(1課時),,螞蟻(1課時),我的觀察研究(1課時),。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八
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1—2)班的科學課,。六年級通過三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強了,對于“科學”也很有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guī)范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
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微小世界”是向學生打開的第一個窗口,。在“微小世界”這個單元里,,學生們借助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研究各種物體。集中研究的內容首先是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他們將觀察昆蟲身體構造的細節(jié)部分,。接下來要研究放大鏡下的晶體,在這一單元里,,學生們還將研究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自制一個簡易的顯微鏡,并使用它展開一個觀察,、研究身邊生命活動,。放大鏡和顯微鏡下的發(fā)現會拓展學生們了解認識世界的新視野,激起他們對科學探究的更大興趣,。
2,、“環(huán)境與我們”是向孩子們打開的第二個窗口。此前他們參與了有關生命和物質世界的許多探究活動,,但還沒有對我們的生活的地球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觀察的視角,。這一單元將引領學生們關心有關地球整體的環(huán)境問題,并力圖影響他們的日常行為習慣,??紤]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活動是從研究垃圾問題開始的,,試圖通過調查垃圾來源,、組成及處理方式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們認識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身體力行,,參與解決這一問題的活動。繼垃圾問題之后,,教材又引導學生們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和關注人類面臨的其他一些環(huán)境問題,如淡水資源缺乏,、溫室效應,、土地荒漠化等,并引導他們開展考慮家鄉(xiāng)環(huán)境,、制定保護環(huán)境的班級活動方案和個人環(huán)保行動計劃,。
3、“宇宙”是向學生們打開的第三個窗口,。他們在以前的科學課上接觸的主要是有關地球物質,、構造及運動的知識。這一單元將引導他們去參加有關太陽,、月亮,、星體的觀察,、研究活動。他們會觀察月相的變化,,做月球上環(huán)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擬實驗,,根據教材提供的數據建一個太陽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動觀星圖,在夜晚觀星……他們還將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這些活動將使他們不僅知道不斷膨脹的宇宙是一個充滿活力極具魅力的世界,,還會知道探索宇宙是人類前赴后繼的艱巨事業(yè),期待他們去參與和努力,。
4,、“信息”單元的指向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通訊、傳播,、計算機方面的內容,,而是將科學探究、搜集事實和證據,、推理和尋找解釋的活動作為獲取信息和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教材試圖用這樣一種設計使學生們對四年來的科學探究活動進行梳理,建立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加深對科學探究本質的理解,。在這一單元里,學生們將參與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了解科學家是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體驗要準確獲得一個事實,除認真觀察外,,還須將想象,、推理與事實區(qū)別開來,在交流中要學會傾聽和準確表達,。
(一)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二)繼續(xù)發(fā)展學生對對比試驗中變量的識別和控制的能力,,學習運用對比試驗進行科學探究的技能,學會細致的觀察,。
(三)讓學生學會將記錄和數據轉化為證據,,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建構科學概念,,學會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事物,。
(四)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五)使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fā)展,。
小組合作探究法、觀察法,、實驗法,、信息資料搜集、整理資料法
(一)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二)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三)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四)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五)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七)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八)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九)充分應用各類教育資源和教學手段。
周次教學進度課時數備注
第一周1.病毒1課時
第二周2,、細菌3饅頭發(fā)霉了1課時1課時
第三周4.食用菌5.蠟燭的變化1課時1課時
第四周6.食鹽和水泥7,、鐵生銹.1課時1課時
第五周十一假期
第六周8.牛奶的變化一、二單元復習1課時1課時
第七周9.靜止和運動10,、距離和時間1課時1課時
第八周11,、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12、物體的運動方式1課時1課時
第九周13,、運動的物體第三單元復習1課時1課時
第十周復習,,期中考試2課時
第十一周14、白天與黑夜15、晝夜與生物1課時
第十二周16,、四季更替17,、彎彎的月亮1課時1課時
第十三周18、日食和月食19,、登上月球1課時1課時
第十四周20,、蚯蚓找家21、變色龍1課時1課時
第十五周22,、植物向哪里生長2課時
第十六周23,、密切聯系的生物界24、珍稀動植1課時1課時
第十七周25,、生物的啟示科學探索的故事第四,、五單元復習1課時1課時
第十八周研究與實踐2課時
第十九周全冊復習2課時
第二十周復習2課時
第二十一周復習考試2課時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九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作為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講,,本冊課本是科學課的起始冊,學科認識尚沒有形成,,更無從談起科學興趣可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故此對學生的知識教育應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yǎng)和簡單實用的科學思維方式的灌輸,。要培養(yǎng)學生課堂上的科學的思考習慣,逐步養(yǎng)成預見,、測量,、分析、探究,、記錄數據等一系列的科學習慣,,以及小組探究的活動方式。
《科學》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尋訪,、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第一單元是對學生科學意識的培養(yǎng),,啟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第二單元是考驗學生平時的觀察能力,并在以后各單元中安排了“水”,、“天氣”,、“空氣”等三個單元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命,自己去發(fā)現自然現象和物質,,并對物質現象進行觀察,,認識物質成分、作用,、與我們生活的關系,,認識常見的材料,了解簡單物質的基本構成,,學會簡單的科學測量,、思維方式。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學習了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實驗操作,觀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愿意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3.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4.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5.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6.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fā)展,。
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方法,。
2.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3.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1.本冊課本開篇之初,便設計了很多的對比分析,、對比實驗,、對比研究,,對于初涉科學的小學生此項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2.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知習慣,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又一難點。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備注
1
9.3-9.7
玩具里的科學
1
2
9.10-9.14
我們周圍的動植物
科學在我們身邊
2
3
9.17-9.21
怎樣認識物體
1
4
9.24-9.28
給文具分類
2
中秋放假
5
10.1-10.7
國慶放假
6
10.8-10.
12
哪杯水熱
2
7
10.15-10.19
水溫的變化
1
8
10.22-10.26
哪杯水高認識水
2
9
10.29-11.2
有趣的不倒翁
2
10
11.5-10.9
改變浮和沉
2
11
11.12-11.16
水面的秘密
2
12
11.19-11.23
水往高處走
2
13
11.26-11-30
天氣與生活
2
14
12.3-12.7
今天的天氣
一周的天氣
2
15
12.10-12.14
我的雨量器
2
16
12.17-12.21
我的風向儀
2
17
12.24-12.28
空氣在哪里
2
18
12.31-1.4
空氣的成分
2
元旦放假
19
1.7-1.11
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
2
20
1.14-
期末監(jiān)測
2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十
教科書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這是根據每周2課時安排的,。我們浙江省科學課的開設已經實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每周三課時,因此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保持彈性,在課時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辦法來解決:1,、對典型的過程與方法活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2,、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開展單元性的評價活動,;3、實現教科書中已設計的拓展性活動,,或資料庫中的拓展性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發(fā)展是十分有意義的。為此每個單元安排3節(jié)左右的機動課時是適宜的,,也是可操作的,。
第一周:始業(yè)教育
第二周: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1、使用工具 2,、杠桿的科學
第三周:3,、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4、輪軸的秘密 5,、定滑輪和動滑輪
第四周:6,、滑輪組 7、斜面的作用
第五周: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第七周:第而單元形狀與結構 1,、抵抗彎曲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第八周: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第九周:6,、建高塔 7,、橋的形狀和結構
第十周:8、用紙造一座“橋”
第十一周:第三單元能量 1,、電和磁 2,、電磁鐵
第十二周:3、電磁鐵的磁力(一) 4,、電磁鐵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電動機
第十三周:6、電能和能量7,、電能從哪里來
第十四周:8,、能量與太陽
第十五周: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1,、校園生物大搜索 2、校園生物分布圖
第十六周:3,、多種多樣的植物 4,、種類繁多的動物
第十七周:5、相貌各異的我們 6,、原來是相關聯的
第十八周:7,、誰選擇了它們 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第十九,、二十周:復習
在“工具和機械”單元里,,學生要學習選擇使用工具并體會它們的作用,研究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和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通過研究認識工具和機械的功能和特點,。
在“形狀與結構”單元里,學生要認識身邊常見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單元里,,學生要制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玩具小電動機怎么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了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在“生物的多樣性”單元里,,學生要調查校園里生物的種類和分布,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環(huán)境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在本冊的學習中,學生要做很多的實驗和制作,,要繼續(xù)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致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物,。
在本冊學習中,學生會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著社會向前發(fā)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tài)度。在更高水平上增強環(huán)保意識和熱愛生命的意識,。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到建筑的形狀結構之美,地球家園生物多樣性之美,。
小學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仍要借助于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經過三年科學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過程與方法意識和能力。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他們在本冊的探究學習中應該更主動一些,,應該有更深入的思維參與。
本冊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推測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tài)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杠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于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并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工具和機械”單元:常用的工具:螺絲刀、羊角錘,、鉗子,、鑷子、開瓶器等,。實驗裝置和實驗器材:杠桿尺,、輪軸、滑輪,、滑輪組,、搭斜面的木板、測力計,、鉤碼,、鐵架臺。做小桿秤的材料:筷子,、粗線,、螺絲帽。做滑輪游戲的材料:長繩子和兩根光滑的木棒,。觀察用的實物或圖片:鐵皮剪,、理發(fā)剪、核桃夾,、桿秤,、木螺釘和鐵螺釘等。
“形狀與結構”單元:做實驗的材料: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長、厚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折紙梁和做拱形的紙,鐵墊圈,、完整的和剖開的乒乓球,,塑料瓶。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搭吊橋的材料:瓦楞紙板和繩子,。做紙橋的材料:舊報紙、膠帶,。觀察用的材料:包裝箱瓦楞紙板,、塑料飲料瓶。
“能量”單元:做電產生磁實驗的器材: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開關,、導線、指南針,。做電磁鐵實驗的材料:多股絕緣導線,、大鐵釘、大頭針,、直徑不同的塑料管,、長短粗細不同的螺栓。研究電動機觀察,、實驗器材:玩具小電動機,、紙杯、橡筋圈,、v形粗導線,、鐵絲支架、磁鐵,。手搖發(fā)電機,、各種電池或電池圖片。
“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考察校園生物器材:放大鏡,、小鏟子等考察工具,。做模擬實驗的材料:不同形狀的紙魚,球形燒瓶,、長頸玻璃瓶,、溫度計。魚,、鳥,、兔的骨骼標本或圖片。適合教學需要的各種動物,、植物的圖片或影像資料,。人的部分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狀圖。
到六年級時,,學生們已經能夠比較獨立地進行一些探究活動,。他們開始對一些問題進行具有挑戰(zhàn)性的思考,,能夠選取自己認為可以進行的方式對一些問題進行探究,開始有選擇地利用觀察,、實驗所獲取的證據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解釋,。
在本單元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將有機會對各種簡單機械進行實驗,,包括設計和制作一些簡單裝置,,并對其進行觀察和加以解釋,認識機械的各個部件,,了解它們各自的功用,,嘗試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各種工具和機械,。人們經常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和機械,。很多時候,工具和機械為我們贏得了時間和精力,,幫助我們完成了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工作,。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發(fā)明了更多的工具和機械,,推動著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
人們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工具和機械的?它們到底發(fā)揮了什么作用,?是怎樣發(fā)揮作用的,?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地使用它們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些既是本單元所要研究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教學引領學生們所要經歷的科學認識歷程,。
通過本單元的8個主題活動,我們期望學生能真正動起手來,,在實踐中去體驗,、發(fā)現工具和機械的作用及其運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器材的準備,,給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并做好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和支持者。
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fā)揮其他作用,。不同的機械具有不同的結構和不同的功能,。 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機械。
進行研究各種機械作用的實驗,,收集能夠解釋機械作用的數據,。 通過實驗和收集數據,發(fā)現問題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 用文字,、數據、圖表等對所觀察到的內容進行記錄,、整理與分析,。通過文字、圖畫和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與同學進行交流,。
認識到工具和機械對于推動社會發(fā)展和技術應用的重要性。 能夠將工具和機械的作用,、安全與可靠性等與現實社會聯系進來,。 獲得對各種機械功能的認識,以應付各種實際問題,,并意識到工具和機械是隨生活的需要而不斷發(fā)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tài)度。 認識到科學與技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
在單元教學結束的時候,,建議對學生們的學習作一次單元評價。評價可以是多元的,,學生們可以自己評價,,同學間也可以相互評價,但這些評價都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評價內容建議從以下這些方面去考慮:
1.“機械”及“簡單機械”的概念,,包括杠桿、輪軸,、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斜面這幾類簡單機械的描述性概念,。2.杠桿的原理,、分類及運用,。3.輪軸的原理及運用,。4.定滑輪、動滑輪的原理及運用,。5.滑輪組的原理及運用。6.斜面的原理及運用,。7.觀察分析自行車上一些簡單機械的運用及原理,。8.設計并開展測量實驗、對比實驗的情況,,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并形成解釋的能力,。
物體,不管是天然存在的還是人工制造的,,大多具有可見的形狀和結構,,它們以其形而顯其身,千姿百態(tài),。它們?yōu)槭裁淳哂羞@樣的形狀和結構呢,?這其中蘊涵著大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也反映了人類的聰明才智和科技發(fā)展的水平,。
本單元所說的形狀結構,,是指能夠承受一定外力作用,不會發(fā)生形狀和大小改變的構造,。學生在學習中要了解身邊幾種常見的結構,,知道結構具有不同特點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發(fā)現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改變其承受力的大??;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提高探究興趣,,發(fā)展探究能力。
學生在五年級時探究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其實,靜止的物體也無不受到力的作用,。本單元引領學生探究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發(fā)展他們對力的認識,知道力還有使物體形變甚至破壞的作用,。
本單元選取了幾種最常見的形狀結構,,聯系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最后進行綜合和應用,。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十分密切,,教學材料簡單易得,,動手操作特點突出,。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把制作和探究相結合,,把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相結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各有不同特點,,能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 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性能。 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了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三角形框架具有穩(wěn)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wěn)定性好,。 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制作、預測和測試結構的承受力,。 用簡單材料獨立探究物體不容易倒的秘密,。 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合理結論。 用不同方式進行解釋,。 把探究的結果與最初的假設相比較,。
發(fā)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探究中既能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發(fā)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于發(fā)表意見的品質,。感受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作用,對生活的影響,。 懂得欣賞橋梁建筑形狀和結構的美,。
1.評價學生是否認識學過的幾種結構,知道厚度,、形狀怎樣影響材料抗彎曲能力,,知道拱形承重特點,知道加固框架的方法,,知道什么樣的物體穩(wěn)定不容易倒,。2.評價學生在制作紙橫梁、拱形,、框架結構過程中的能力和表現,。3.評價學生在研究塑料瓶時表達的獨立見解。4.組織學生評價設計制作的紙橋和設計制作的過程,。5.評價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活動,,動手動腦動口,樂于探究,、不怕困難,、與同學合作的表現。6.利用學生記錄表,,評價學生觀察,、實驗、收集數據的表現,。
我們身邊發(fā)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和能量有著密切的關系。樹枝搖曳,、溪水潺潺是能量在“工作”,,我們用火做飯、開燈照明是在進行能量轉化,。我們必須從食物中獲取能量才能維持生命和進行活動,,植物必須從陽光中獲取能量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動物要靠吃植物或其他動物來取得能量維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賴能量才能生存,。
兒童從生活中,從科學課學習中,,對能量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已經在使用“能量”這個詞。他們知道太陽的光和熱是太陽能,,知道食物能供給我們身體需要的能量,,甚至知道電能,、水能、風能,。但是在兒童的頭腦里還沒有一個關于能量更一般意義的概念,。
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們能觀察到的只是具體能量所產生的某種效應,。本單元不是從抽象的定義出發(fā)來演繹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而是選擇了學生最熟悉的電和磁為切入口逐步展開對能量的認識。先認識電可以轉化成磁,,制作電磁鐵,,觀察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把電能變成機械能,。然后以電能與其他能量的相互轉化為中心,,認識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轉化。最后認識太陽能,,了解我們現在使用的絕大部分能量都是來自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本單元安排兩節(jié)課進行的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并制作“強力電磁鐵”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過程充分展開,、全班合作探究的活動。通過這個探究活動能夠培養(yǎng)學生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 改變電池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繞線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電池數量等有關。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儲存在一些物質中。
制作簡單電磁鐵,,合作設計制作強力電磁鐵,。做通電導線能生磁的實驗,改變電磁鐵南北極的實驗,,研究小電動機轉動原理的實驗,。 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探究過程,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 用分部分觀察和整體觀察的方法研究小電動機的構造,。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作出假設性解釋,。 體會到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的重要性,,將自己的分析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發(fā)展想象和解釋的能力,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tài)度得出結論,,體會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體驗科學史上發(fā)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的重要。 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認同珍惜能源,、節(jié)約能源的觀點。
1.評價學生是否認識電流產生磁性的現象,,電磁鐵的基本性質,,能量的多種形式,能量的相互轉化,。是否了解玩具小電動機的構造,,初步了解其轉動的原理。2.評價學生在制作簡單電磁鐵,、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過程中的能力和表現,。3.評價學生在研究小電動機原理時表現的積極性和自主性。4.評價積極參與研究活動,,能傾聽,、提問、共享研究成果的表現,。5.利用學生記錄表,,評價學生觀察、實驗,、收集數據達到的水平,。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這樣一種描述,,沒有人會產生懷疑,。對于有著多次研究生物經歷的六年級小學生來說也不例外。但是,,地球上的生物到底有多少,?人類怎樣認識和對待龐大的生物家族成員?是什么導致了生物個體的種種差異,?為什么現今人類如此關注生物的多樣性……當我們將學生的視野引向生物多樣性的時候,,也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引發(fā)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
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的多樣性,。物種是生物分類的最基本單位,,物種的多樣性描述著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本單元所關注的是物種的.多樣性即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以及同一物種不同生物個體的多種多樣,。教科書共8課,包括引領學生認識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認識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認識生物個體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與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的關系,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存在的意義,。
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 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 同種生物也會具有不同的個體性狀,。 生物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與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 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huán)境,。
觀察生物之間可辨識的不同特征,。 依據不同目的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用制作生物分布圖的方法研究某一區(qū)域的生物種類。 利用圖,、表等方式整理記錄調查資料,。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想法。 使用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 傾聽他人的報告,,用適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從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中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地球家園因生物多樣而美麗,。 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huán)境,具有環(huán)保意識,。 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愿意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體會到仔細觀察常會有許多新發(fā)現,,發(fā)展研究生物的興趣,。
單元學習結束后,對學生的評價應基于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發(fā)展狀況的描述,;二是對本單元學習水平的描述,。
在科學概念方面,重點評價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生物是多種多樣的)的認識程度,;對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生活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程度,;對于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的理解程度。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重點關注學生觀察辨識事物的能力,;用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復雜事件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重點關注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及熱愛生命的意識,,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
(1)記錄課堂上學生活動中的表現:課堂上相應的學習活動結束后,,對于生物多樣性,、生物形態(tài)結構與生活環(huán)境之間關系以及生物多樣性意義的描述;活動中學生觀察區(qū)分生物特征的能力表現,;活動中是否有運用分類的方法描述多種多樣生物的意識,,以及分類能力的水平表現;完成任務過程中與同伴的合作表現,。
(2)收集學生的記錄單及學習的成果資料,。
各小組的區(qū)域調查記錄表、區(qū)域生物分布圖,;全班校園生物分布圖,;個人收集和小組匯總的調查資料;各小組生物多樣性意義研究成果報告,;
(3)單元測試或設計任務性作業(yè),。
組織單元考試;對話式的任務性作業(yè):用事例說明環(huán)境變化導致了生物的多種多樣,;操作式的任務性作業(yè):提供給學生一筐繁雜的物品,,讓學生寫文章描述這筐物品,以考查學生運用分類方法處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等等,。
評價結果要能真實描述學生的發(fā)展狀態(tài)和學業(yè)水平。要綜合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單元學習結束后的評測結果給學生整體上的評價,。要關注不同學習型學生的某一方面的特殊發(fā)展,。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十一
大象版科學主要以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材的主線,根據探究過程依次分為“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分析與結論”,、“表達與交流”等六組,,稱為“探究過程能力”,在強調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探究活動的選擇上,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動手動腦,、親身實踐;強調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開設“問題銀行”,使學生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yǎng)學生大膽想象的科學品質;配有“小科學家記錄本”,,培養(yǎng)學生尊重證據的科學態(tài)度,;在表現形式上,充分考慮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規(guī)律,,利用游戲,、卡通、故事,、童話,、謎語、詩歌,、連環(huán)畫、科幻作品等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特別是重視滲透環(huán)境教育的思想,使學生從小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善待周圍環(huán)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六年級上冊包括五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第一單元:植物角里的科學;第二單元:讓生活充滿陽光,;第三單元:大家動手做樂器;第四單元:登上健康快車,;第五單元:我們所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
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xù)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fā)展,。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驗證自己的假設,。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六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習慣較差,,第一節(jié)課便主動坦言從來都不喜歡科學,。他們普遍習慣于死學硬記,習慣于被老師牽著走,,很少主動去觀察身邊的一節(jié)并去產生疑問并思考或實驗從而獲取知識更不用說在生活中靈活運用了,。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第一單元 植物角里的科學
植物角里的科科學問題 1課時
在實驗中探秘 1課時
研究仍在繼續(xù) 1課時
第二單元 讓生活充滿陽光
讓生活充滿陽光 1課時
探尋光的路線 1課時
把光請進來 1課時
我的“陽光小屋 1課時
第三單元 大家動手做樂器
奇思妙想————設計篇 2課時
心靈手巧————制作篇 2課時
精彩紛呈————展示篇 2課時
第四單元 登上健康快車
我給健康下“定義” 1課時
登上健康快車 1課時
健康大本營 1課時
第五單元 我們所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
案例分析:對蚯蚓的探究 1課時
難忘的科學探究過程 1課時
總復習1課時
考查 1課時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十二
六年級同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yōu)槌橄?。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范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huán)境》、《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物體與物體的運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征”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借助學生不斷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段⑿〉纳铩穯卧龑W生從耳熟能詳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開始,,認識一些微生物,,從微觀處揭示生命世界的奧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將饅頭發(fā)霉,、食品變質等自然現象與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動結合起來,理解自然事物的變化是相互聯系的,?!段镔|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變化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系的觀點看待物質的變化?!段矬w的運動》物質的運動,,通過對運動與靜止現象的觀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動,,理解靜止與運動相對性的道理,《太陽,、地球和月亮》認識白天黑夜產生的原因,,四級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產生讓你產生對宇宙的好奇心,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生物與環(huán)境》環(huán)境可以改變生物,,生物與環(huán)境密不可分,從而保護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與測量,、采集與分析數據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情感態(tài)度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guī)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了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一類生物中的一類,。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tài)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了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觀察生活中運動靜止相對性的事例,,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表示距離和實踐的關系,,直到物體運動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yǎng)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3、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并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guī)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系,,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物質的運動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如根據發(fā)霉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系,。
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欲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六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2,、在教學中采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上網查與資料,,搜集圖片,、報刊等。
3,、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并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十三
教材的內容安排在生命科學方面有所側重。在科學知識方面,,1~5單元主要涉及了《標準》的內容標準中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部分,。第6單元是綜合性單元,試圖從學生生活中最為熟悉的“事物”入手,,引發(fā)一系列的學?;顒印T诳茖W探究方面,,考慮倒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出于科學探究始于細致觀察的特點,,教材將著重點放在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盡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對象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fā)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發(fā)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和報告撰寫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教材在活動設計中,還有意識地安排了多項環(huán)境保護的內容,,力圖從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
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所使用的年級有一個,,是三年級。我班共有學生30多名,,男女學生人數相當,。學生普遍的特點是比較活潑,思維較活躍,,好奇心較強,。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課堂紀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愛動手,,愛發(fā)言,。通過教師觀察,該班級的學生對科學課的知識掌握程度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不強,。本學期,需要在科學課堂常規(guī)養(yǎng)成,,科學學習興趣,,動手實驗操作等方面加強教學,獲得進步,。
1,、通過對大樹的觀察,經歷一次真正的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和體驗;經歷用自己的方法對觀察到的內容進行描述的活動過程,;經歷簡單的對樹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等屬性的觀察,、比較活動過程,;經歷對一片完整的葉的各組成部分的觀察和描述過程;獲得對一片完整的葉的組成部分的認識,;經歷用簡單的文字,、圖畫等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初步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致,,講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觀察描述活動中獲得自信。
2,、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尋訪調查小動物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在課外或校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并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教育,。
3、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經歷對小動物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經歷初步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及動態(tài)觀察,、細節(jié)和痕跡觀察的過程;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fā)現更多觀察內容的過程,;經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4,、組織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觀察活動中,,獲得關于動物的觀察特征、分類特征,、動物的多樣性,、動物的運動、動物和食物,、動物和環(huán)境,、環(huán)境保護等多方面的豐富的直接認識。鼓勵學生在此基礎
上,聯系來自其他渠道的信息,,發(fā)展自己的認識,。
5、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
6,、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7,、能查閱資料,了解人體的有關問題,。
8,、初步了解人的身體由頭、頸,、軀干,、四肢幾部分組成,左右對稱,。人的身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生命活動中,各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的,。人在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身高、體重,、胸圍,、身體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發(fā)生變化,,腦,、心、肺等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強,。
9,、手有感覺的功能,,手的靈巧與它的構造有關。
10,、眼,、耳、鼻,、舌,、手(皮膚)是重要的感覺器官。眼睛比其他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多,。
11,、在對人體基本組成的觀察中,發(fā)現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體驗身體殘障所帶來的不方便,,愛護自己的身體,關心和善待身體有殘障的人,。
12,、本單元是以生活中常見的物質――水作為觀察的主題,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感觀和簡單的器材(各種瓶子,、臉盆等),,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關水的資料,,并能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思考,得出結論,,發(fā)現和提出關于水的相關問題,,并能夠用多種方法(語言文字符號等)將用過觀察所發(fā)現的現象表述出來。
13,、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fā)展學生樂于探究發(fā)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14,、進一步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懂得液體的含義,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能夠用多種方法區(qū)分各種溶液并比較溶液的多少,。
15、經歷對一張白紙的外部特征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
16、能根據紙的主要特征分辨,、區(qū)別周圍紙質和非紙質的物品,,感受到紙的多樣性以及
18、能用對比試驗的方法觀察比較紙的性能,,初步感知物體的性能與用途之間的相互關系,。
19、通過對身邊常見的紙的觀察研究,,能不斷發(fā)現和提出關于紙的相關研究問題,。
20、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合適的紙質材料,制作一輛紙車,。經歷一個制作紙車,、交流改進紙車的活動過程。
21,、通過觀察比較稻谷,、大米和米飯,觀察比較碘酒和淀粉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習細致地觀察,。在用碘酒檢驗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時,學習運用預測,;在觀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發(fā)生的變化時,,嘗試探究變化發(fā)生的原因。
22,、科學知識:認識稻谷,、糙米和幾種大米。知道淀粉遇到碘酒會變藍,,利用這一點可以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3、探討米飯的來歷時,,體驗“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從小懂得愛護糧食,。意識到科學家對人類生活做出的杰出貢獻。在討論中,,逐漸養(yǎng)成既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又能認真聽別人的意見的習慣。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鉆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采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盡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獲,。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
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小學科學課教學計劃 人教版小學科學教學計劃篇十四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tài)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于在家過于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弱,。
《標準》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句話揭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科學課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該學科的名稱從“自然常識”到“科學”,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學科培養(yǎng)目標的變化?,F代科學教育強調通過現代科學知識及其社會價值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學會科學方法,,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且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做出明智決策,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科學內容與科學過程的結合,以及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yǎng)的結合,。因此,,以科學素養(yǎng)為教學目標最能反映出學科的這一變化趨勢。
二是小學科學課程的定位是科學啟蒙,。一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yǎng)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后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于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yǎng)興趣,練習方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系,、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關于“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動植物,、細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了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系;“無處不在的能量”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并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太陽家族”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煉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圣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游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搜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并有一些設計與制作的活動,。
1.活動過程的設計
活動過程的設計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1)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設計。
(2)以某一探究的環(huán)節(jié)為主分層設計,。
(3)按照邏輯思維的過程進行設計,。
2.活動內容的設計。
(1)給學生探究提供必要的基礎,。
(2)活動內容的設計更具有綜合性
(3)活動內容的設計更具有開放性,。
1、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于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一班的學生不如二班發(fā)言積極,,表現欲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yǎng),形成良好的氛圍,。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fā)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欲望,,并能從科學發(fā)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有什么意義等問題,,并做好記錄。
4、鉆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單元
內容
課時安排
1,、充分利用已有的圖書資源,。
在校園當中,我們平時用的課本以及各種各樣的圖書資料是最為常見的課程資源,。許多學校都建有自己的圖書館,,圖書館中的各類藏書、報刊也是我們寶貴的課程資源,。
2,、立足學校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開辟科教天地,。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土地或學校的自然環(huán)境開辟科技園地,。
3,、充分利用教師資源,開展多種多樣的科技活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動有科技特長的教師,結合學校的優(yōu)勢所在,,開發(fā)學校的特色課程,,開展多種多樣的科技活動,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對達成科學課程的目標將起到重要作用,。
小學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施與場地,,組織學生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利用節(jié)假日走出校門,,結合一些諸如“愛牙日”,、“無煙日”等特定時段,開展一些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