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精神是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引領勤勞勇敢的人民開疆辟土,激勵著中華兒女勇敢追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新時代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心得體會最新,大家快一起來看看新時代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心得體會最新吧!
新時代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心得體會最新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自力更生創(chuàng)奇跡,高舉紅旗永向前……”初冬時節(jié),,河南林州,,樂曲《定叫山河換新裝》在紅旗渠上空響起來。這段鏗鏘的旋律,,回蕩在太行山中,,讓群眾和游客激情澎湃。
紅旗渠,,被稱為“人工天河”,,它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紅旗渠,,是一條流淌著共產黨人初心的精神長河,它的建設映照著中國共產黨人一切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紅旗渠建設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引領著勤勞勇敢的林州人民“又踏層峰望眼開”,譜寫了“戰(zhàn)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發(fā)展五部曲。
紅旗渠精神是黨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2019年9月,,紅旗渠建設者等22個集體被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紅旗渠精神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中華兒女在追夢路上高舉旗幟,、不畏艱險,勠力同心,、奮勇向前,。
1.自力更生
“渠道網山頭,清水到處流;吃的自來水,,魚在庫中游;遍地蘋果笑,,森林蓋坡溝……”這是紅旗渠建設前,林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受氣候,、地形及地質條件的影響,林縣土薄石厚,、水源稀缺,,歷史上“十年九旱”。據《紅旗渠志》記載,,紅旗渠修建之前,,林縣550個行政村中,307個村人畜飲水困難,,100多個村的群眾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為了實現“清水到處流”的夢想,,1960年2月,3.7萬名林縣干部群眾奔赴修渠工地,劈山填谷,,開山鑿渠,。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會上正式命名該渠為“紅旗渠”,,即高舉紅旗前進。
“自力更生是法寶,,眾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chuàng)造,。”1960年,,紅旗渠動工時,林縣縣委響亮地提出了這樣的口號,。
紅旗渠工程動工時,,正是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時期,物資匱乏,。但林縣人民不等不靠,,更沒有伸手向國家要投資、要材料,,而是發(fā)揚自力更生精神,,依靠集體力量自己籌劃。
自己燒石灰,、制水泥,、造炸藥,主動出工出力,、自備生產工具,,自帶口糧、自建營房,、自搭爐灶,。各級施工組織挖掘潛力,自己制造修理工具,,堅持定額消耗,,超用不補。
紅旗渠工程總投資6800多萬元,,其中85%為林縣自籌,。
愚公奮起十春秋,引來漳河潤田疇,。
歷時10年,,先后有30萬修渠大軍鏖戰(zhàn)太行,,用簡陋的工具絕壁穿石,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道。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竣工通水;1966年,,三條干渠竣工通水;1969年,紅旗渠全線竣工,。
飽受缺水之苦的太行山人,,終于圓了吃水夢!
修渠前,林縣的水澆地只有不到2萬畝,。紅旗渠建成后,,灌區(qū)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截至2020年年底,紅旗渠累計引水130億立方米,,灌溉農田超4700萬畝,,實現糧食增產18億公斤。
半個多世紀以來,,太行山崖壁歷經風雨巍然挺立,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歷久彌新,。在青藏鐵路的施工現場,在南水北調的建設工地,,在港珠澳跨海大橋矗立的萬頃碧波……一代代建設者堅持自力更生,,用智慧和汗水鑄就了一個個人間奇跡。
2.艱苦創(chuàng)業(yè)
“既然愚公能移山,,我們修渠有何難,,立下愚公移山志,決心劈開太行山”,。當年,,在糧食緊張、物資短缺,、技術設備條件落后的極端艱苦情況下,,林縣人民喊出了蕩氣回腸的豪邁口號。
“藍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絨氈,,高山為咱站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面對重重困難,,大家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抽空到山上割草,,夜里把草鋪在石板上,,便是床。
這是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間的紅旗渠總干渠,。
長616米的青年洞,,是紅旗渠的咽喉工程。洞中巖石非常堅硬,,錘一次鋼釬只能留下一個白印,。沒有大型施工機械,真是難上加難,。
“石頭再硬,,也硬不過我們的決心,就是鐵山也要鉆個窟窿!”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擔,,穿山鑿洞,。苦戰(zhàn)17個月,,終于鑿通!
高山無言,,渠水有聲。
在紅旗渠精神的鼓舞下,,今天的林州人堅持精神立市,,工業(yè)、建筑業(yè),、文化旅游業(yè)三業(yè)并舉,。
“質量第一,負責到底”,。這句當年修建紅旗渠時留下的口號,,流淌在一代代林州工匠的血液里。
數十萬紅旗渠建設者的傳人自強不息,、奮斗不已,。從改革開放初期開始,一批在紅旗渠建設中鍛煉成長的能工巧匠奔赴全國從事建筑行業(yè),,為林州市打造出“中國建筑之鄉(xiāng)”的金字招牌,,讓“紅旗渠工匠”叫響大江南北,。2015年,,林州市榮獲“中國建筑之鄉(xiāng)”稱號。
今年58歲的李江福,,出生于林州市茶店鎮(zhèn)辛店村,,他的父親李章拴是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石匠,,全程參與了紅旗渠的修建。李章拴言傳身教,,李江福后來從事建筑業(yè),,“用良心做事、用誠信蓋樓”,,成為他堅守的信念,。李江福曾榮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和全國首屆“誠信之星”等榮譽稱號。
2019年國慶節(jié),,李江福受邀參加國慶觀禮,。他的兒子李鑫是閱兵方陣中的一員。“我是紅旗渠建設者的后代,,是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建筑工匠。我有決心再干30年!”李江福感慨道,。
從30萬修渠大軍戰(zhàn)太行,到20萬建筑大軍出太行,,再到百萬人民美太行,,林州因渠而活,,因渠而富,因渠而美,。
近年來,,林州以工業(yè)強市為方向,不斷改造提升傳統產業(yè),,加快引進新興產業(yè),。2020年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48.8億元,同比增長10.8%,。
同時,經過多年打造,,林州市已形成了紅,、綠、藍“三色”旅游品牌——紅旗渠紅色教育游,、太行大峽谷綠色生態(tài)游,、藍天滑翔運動游,,實現了旅游產業(yè)持續(xù)快速發(fā)展。
目前,,林州市獲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地質公園等“國字號”品牌共33個。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904.0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6.57億元,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
3.團結協作
紅旗渠的成功修建,,是團結協作的杰作。
林縣與山西省平順縣相隔巍巍太行,,當年修建紅旗渠這項跨省跨縣跨流域引水工程,,沒有河南、山西兩省的團結協作是不可能實現的,。平順縣對工程給予了全面支持和配合,,不僅讓出了近千畝耕地,而且積極騰民房,、找倉庫,、盤鍋筑灶,充分體現了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
在修建紅旗渠過程中,,林縣的廣大黨員干部身先士卒、“干”字當頭,,在工地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與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修渠工地上,,段與段,、營與營、連與連之間還互相比賽,,涌現出98個標兵連,、233個董存瑞標兵班、117個李改云突擊隊,、2472個模范人物,。
紅旗渠建設中,吃苦在前,,是每個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他們經常背著鋼釬镢頭,,清基出碴、掄錘打釬,,吃大鍋飯,、啃窩窩頭。其中涌現出獻身水利事業(yè)的技術員吳祖太,、帶頭實干的五好連長石文祝等先進典型,。
“紅旗渠的建設,是干群團結協作的結果,。沒有群眾的愿望和創(chuàng)造,,不會產生修建紅旗渠的設想;沒有干部和廣大群眾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紅旗渠,。”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朱金瑞表示,。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紅旗渠!”93歲的紅旗渠特等勞模任羊成,在林州市東崗鎮(zhèn)武家水村講起紅旗渠的故事,,這是他同所有村民共同的感受,。
當年,林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凝聚同心圓夢的共識,,增強拼搏進取的動力,通過團結協作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這種精神不只存在于那個特殊年代里,。
在村民眼里,林州市黃華鎮(zhèn)廟荒村黨支部書記郁林英是一位敢拼敢做的“硬核”女支書,。在這名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帶領下,,3年多時間,廟荒村從一個貧困閉塞的小山村,,變?yōu)檫h近聞名的“幸福村”,。
“俺村當時太窮了!”郁林英回憶,以前,,這個地處太行山下的貧困村,,就如它的名字一樣“荒”,,300多畝耕地靠天收。
沒有錢,,啥也干不成,。郁林英多次外出“取經”??吹胶眯┐逋ㄟ^鄉(xiāng)村旅游走上致富道路,,她動了心,。“俺村背靠太行山,紅旗渠穿村而過,,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肯定行!”
“只要把心放正,,工作不抱私心,守住道德底線,,老百姓就會把你當主心骨,。”郁林英說。
說干就干,,她三番五次到北京招商,,終于引來一家地產公司——“太行觀霖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項目落戶廟荒村。2017年,,廟荒村成立旅游開發(fā)公司,,努力打造“渠畔人家”特色民宿旅游村,使65戶村民受益,。截至2021年8月,,已投資4000多萬元,21戶生活較為困難的群眾獲得一次性征地補償和土地流轉金134萬元,。
廟荒村不僅甩掉了貧困帽,,還成了致富“明星村”!
紅旗渠精神不只存在于林州這個小小的地理單元中,更是充溢于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在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里生生不息,蘊含著迎接現實和未來的磅礴力量,??购榫葹摹⒚撠毠?、抗擊疫情……每一場戰(zhàn)斗、每一次遇險涉難,,中國人民總是能夠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齊心協力、團結協作,,無往而不勝,。
4.無私奉獻
“紅旗渠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靈魂,,我們代代都要把紅旗渠的故事講下去,,把紅旗渠精神傳承下去!”在紅旗渠干部學院,72歲的紅旗渠特等勞模張買江,受聘擔任紅旗渠故事講解員,。每每說起紅旗渠,,他的心情就難以平靜。
張買江一家三代人,,都把自己奉獻給了紅旗渠,。1960年,張買江的父親為修渠犧牲,。1961年,,13歲的張買江走上紅旗渠工地,苦戰(zhàn)8年,,與無數修渠人一起引來了漳河水,。后來,他的兒子張學義成為紅旗渠上的一名護渠人,,日夜守護著紅旗渠,。
張買江是個“閑不住”的人。退休后,,張買江成了紅旗渠干部學院的“編外教師”,。他將親身經歷的紅旗渠故事,講給一批又一批學員聽,。
薪火相傳終有繼,,江山更待新宇開。
林州城內路燈,、井蓋,、雕塑等被注入紅旗渠元素,處處可見特色文化標識;夜幕下,,紅旗渠燈帶閃爍,,宛若天河;林州城鄉(xiāng),活躍著810支志愿者隊伍21.3萬名志愿者,,他們也是流動的“紅旗渠”,。
太行山下,紅旗渠畔,,林州市區(qū)高樓挺拔,、街巷整潔明凈;農村生態(tài)園、農家樂次第建成,,生意紅火,。一輛輛旅游大巴車在城市和農村穿行……
林州的變化太大了,沒變的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紅旗渠”!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被老百姓念在心里,、掛在嘴邊,。
2013年,,紅旗渠干部學院正式成立,。“為民、務實,、清廉”的院訓,,“傳承紅旗渠精神,增強黨性修養(yǎng)”的辦學宗旨,,使紅旗渠和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再度激揚中華大地,。
2019年2月28日,紅旗渠景區(qū)講解員牛琳琳,,在首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中被評為志愿組金牌講解員,。她說:“作為紅旗渠建設者的后代,我的使命就是傳承好紅旗渠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紅旗渠精神,繼承和發(fā)展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了中國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脫貧攻堅進程中,,河南人民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在一個“三農”工作特色鮮明、任務繁重的農業(yè)大省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鄉(xiāng)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面對超過歷史峰值的暴雨災害,,河南人民把紅旗渠精神轉化為重建家鄉(xiāng)的無窮力量,,同心聚力共渡難關,加快推進災后重建,,努力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
紅旗渠精神,是中原大地上動人的“精神圖騰”和耀眼的“精神高地”,。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渠長根認為,,紅旗渠精神作為偉大建黨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艱難探索時期的重要實踐發(fā)展,一方面充分表達了當年林縣人民戰(zhàn)天斗地,、改造自然的英雄事跡,,另一方面也充實豐富了中國革命精神譜系。
今天,,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和考驗,仍然有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要去攻克。這就需要我們繼續(xù)弘揚紅旗渠精神,,永遠保持自強不息,、奮斗拼搏的狀態(tài),為了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永不懈怠!
紅旗渠水長流不息,,太行山石巍巍而立,。紅旗渠精神始終閃耀著歷久彌新的光芒。這座不朽的精神豐碑,,將激勵中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上闊步前行,、一往無前!
【2021新時代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心得體會最新】相關推薦文章:
關于新時代弘揚抗戰(zhàn)精神心得體會 最新新時代弘揚抗戰(zhàn)精神心得體會
2021《紅旗渠》觀后感悟精選 紅旗渠精神學習感悟
弘揚新時代北斗精神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