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 山西旅游名勝導游詞篇一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位于酉安市東35公里處。自秦兵馬俑博物館于1979年10月1日開館至今,,多國家的黨政首腦都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中外游客不遠干里來參觀這個人類奇跡。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tǒng)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跡,。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里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兵馬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秦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業(yè)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秦始皇兵馬俑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較詳盡的了解,。
談秦兵馬俑,必須先介紹一下面贏政,。公元前259年,,一代偉人贏政誕生了,。13歲時,其父死后.他繼承了王位,。按照秦國慣例.國王在22歲舉行過“加冕禮”以后,,才可以親自執(zhí)政。當時.秦國的大權仍攀握在太后,、相國呂不韋,、宦官謬癟手中。特別是螺貞.手握大權,,炙手可熱,,他見宛改逐漸長大,便陰謀叛亂.奪取政權,。公元前238年,,22歲的贏政去故都雍城納新年宮舉行加冕禮。謬酉在從霸年宮回咸陽的路上埋下伏兵,,準備將贏政殺死。當贏政察覺此事后,,憑優(yōu)勢兵力訂敗鑼盔,,將其生擒并車裂致死。贏政親致以后.以呂不韋放縱嫁亮為名,,放逐日不韋,。呂不韋后來飲毒灑自斃。這樣,,贏政順利地消滅了政權內(nèi)部的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自身的地位。為了進一步鞏固君主權力,,贏政選用了一批精明強干酌文臣武將,,如掌握軍事的尉繚,攀管國歐的李斯,。接著,,贏政制定了遠交近攻、離間外敵,、各個擊破的戰(zhàn)賂方針,,開始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jù)稱雄的混亂局面,。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泰國滅亡了6國,,終于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封建社會經(jīng)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這又一次顯示了贏政的維才大賂。贏政稱自己為始皇帝.因為他希望他的子孫后代能把他所創(chuàng)立的政權干代萬代傳下去,。為此.他整頓了官僚制度,。第一.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免;第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第三.秦始皇還統(tǒng)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另外,,他還征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他將戰(zhàn)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筑的長城連在一起后.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的萬里長城,,有效地地域方游牧族對案朝的騷擾,。中國皇帝大都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在這一點上,,案始皇也不例外,。在他13歲剛即位時,就下令為其修建陵墓,。這座原高120米.周長20__多米的巨大陵丘,、雖經(jīng)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xiàn)在仍有76米之高,,g長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陽微縮于自己的陵園內(nèi),,其布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nèi)城西北部為獻殿建筑區(qū),,陵東北部洼地是用以祭記的養(yǎng)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場,。據(jù)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__萬,,壯丁不過700萬,,而筑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始皇的陵寢如同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真可謂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墓室屋頂有天文星宿圖,,t是由各種均餡生輝的珠寶構成的,下邊有五岳,、九州以及由機械驅(qū)動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另外,還沒有讓百官朝拜案始皇的大廳,。為防止盜威,,每座墓門上都安有自動發(fā)射的弓箭。整個陵墓可以說是一個金碧輝煌,,固若金湯的地下王官,。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享用。他連那些為他伴駕b不曾生育的宮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寢的工匠們都不放過.下令在他人殆時,將這些人統(tǒng)統(tǒng)活埋,,為的是不讓宮女外嫁他人,,不讓陵寢內(nèi)的秘密泄露。
現(xiàn)在,,我們面對的是秦俑館一號坑,,坑里就是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陣,,你們的腦子里一定會閃現(xiàn)如下問題:這些秦傭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為什么他們的相貌各異?為什么要制作這些俑?1,、2、3號坑里共有多少俑等等,。好,,現(xiàn)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這些俑是1974年3月西楊村農(nóng)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據(jù)村里的老人講.早在明朝,,就有人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秦俑。有一天,,住在村里的難民在村外空地上訂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他們卻發(fā)現(xiàn)井底的水不見了,。他們中膽大的腰系繩子,,下去查看。不一會兒.井里傳來驚叫聲,,上面的人暖緊把井里的人拉上來,。這人說,他看見一個站立著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聽者都非常害怕,想趕快用土回填那口井,。但他們最終決定報告文物部門,。經(jīng)過考古專家們的勘探、鑒定.秦捅館內(nèi)的t,、2,、3號坑被確認為案始皇棱的陪葬坑。從1974年到1979年,,經(jīng)過5年的艱苦努力,,在1號坑遺址上矗立起一座氣勢宏偉、結構科學的建筑物,。這就是1979年10月對國內(nèi)外游客開放的素兵馬俑1號坑,。3號坑在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對外開放。現(xiàn)在,,在2號坑的遺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筑又落成了,它于1994年11月開始接待游客,。從此,,3個俑坑全都被保護在建筑物里,不再經(jīng)受風吹日曬雨淋,。在供游人觀看,、懷古的同時,考古工作者們還在這里繼續(xù)發(fā)掘整理兵馬俑,。經(jīng)測量,,1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4260平方米,。侗坑的最東端是3gf面向東的武士,每排7個,,共210個捅,。他們是部隊的前鋒,。前鋒部隊的后面為部隊的主體,他們被誹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每個坑道都是青磚鋪地,坑道內(nèi)例的兩邊,,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這些立柱支撐著木質(zhì)屋頂,屋頂上是織成“人”字形的紋席.席上是土,。整個坑道距地表5米深,。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zhèn)溆幸涣忻嫦蛲獾奈涫?他們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左翼和后衛(wèi)?,F(xiàn)在,,1號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據(jù)推剿.全部發(fā)掘完后.僅1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桶,。
這里是1994年11月開放的2號坑,。它是由車兵、騎兵和步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估計可出土兵侗1000多件,,車馬和鞍馬500多匹。2號坑占地6000平方米,。它東面突出部分為一個小方陣,,6334個彎兵桶組成。2號坑南部為64乘戰(zhàn)車組成納方陣,,每排有8輛戰(zhàn)車,,共8誹;中部為19輛戰(zhàn)車和隨車徒手兵涌;北部是戰(zhàn)車和騎兵,。北部是由戰(zhàn)車6乘,、鞍馬和騎兵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3號坑,,它位于2號坑西邊25米處。這個坑是1976年發(fā)現(xiàn)的,。它里凹字形,,占地520平方米。在3號坑里,,考古專家們只發(fā)現(xiàn)1輛戰(zhàn)車和64件武士捅,。它們兩兩相對站立,,手捏儀衛(wèi)兵器曼(sh6)。大多數(shù)考古專家認為,,從這個坑里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該坑與秦陵的位置來判斷,3號坑是整個軍陣的指揮部,。據(jù)估計,,等1、2,、3導坑全部開損后,,將出土8000多件陶佰。這些佰相貌各異:有的沉穩(wěn)剛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芍^楊楊如生,,神情各異。因為,,它們?nèi)歉鶕?jù)秦始皇徹林軍中的將士們制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軍”中,,彌絕對找不到兩個相貌,、形體相同的捅。他們一個個氣廢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員輕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從1.7米到1.9米不等,。如果大家仔細觀瞧,,不難分辨出兵桶中履些是陜酉人,娜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肅東部人,。這從他們的胡須梳理方式和長相即可看出。我們很多人在電影中都見過日本人的“仁丹須”.其實,,案便中就有蓄仁丹胡酌,,可見,這并不是日本人的發(fā)明,,早在20__多年前,,中國就有人留這種胡須了。那些穿窄袖戰(zhàn)袍外套,披掛齊腰短甲,,腳登緊帶獸皮鞋,,頭戴防風婦的,顯然是機警的騎兵,。那個左腳著地,,s膝弓起,右腿脆地,,有腳底向后翹起的為跪射佰,。他雙目乎視前方,神情專注,。這個涌鞋底的針角,,兩頭細致續(xù)密.中間疏稀.完全符合歷支真實。在五六十年代的陜西農(nóng)村,,很多農(nóng)民仍喜歡穿這種掛,、只是鞋尖不向上朗翹而已。幾乎每個捅的衣襟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這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制度。我們今天實行的產(chǎn)品質(zhì)量監(jiān)督管理制度,,秦人20__年前就已采用了,。涌坑中約馬屑典型的河西走廊馬。它身高l 5米,,長2米,,分為頭、頸,、軀干和腿四部分,。腿為實心,軀干中空,,分段燒制,,再組合在一起。馬的兩耳直立,,體型健壯優(yōu)美,。由此可看出,秦人不愧為養(yǎng)馬世族,。大家也許要問秦始皇為什么要為他制作數(shù)量如此之多的兵馬桶呢?它們是怎樣燒制成的呢?原來,,秦始皇曾想用4000童男童女為其殉葬,。他降旨令李斯承辦此事,。李斯心中懼怕.未敢馬上執(zhí)行此令。因為,6造秦腔.建筑長城已惹得民怨沸騰,,再讓如此眾多的童男室女殉葬,,豈不是火上澆油嗎?他將來恐怕也死無葬身之地。于是,,李斯向美始皇建議;制作與其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桶,,守護其亡靈,以壯聲威,。聞聽此官,,秦始皇大喜,他重新降旨,,讓李斯征集全國的能工巧匠.以他的8060御林軍為原型.作陶佰,。這些桶必須手握實戰(zhàn)兵器按實戰(zhàn)隊形排列,秦始皇再三囑咐李斯,,此事萬不能叫御林軍知道,。因為秦朝民間流傳一個說法,如果一個人被別人復制成柄.其魂也就被勾走了.這可是大忌,。案始皇當然不愿惹怒他喜愛的曰林軍了,。工匠們紛紛去找詢林軍中自己的親戚、朋友,、老鄉(xiāng),、熟人,仔細觀察其容貌特征,,并默記于心,。回去后,,工匠們用模壓,、塑捏、刻畫,、貼條等手法制成陶佰,,然后放在窯里燒??墒牵胚M去的陶佰全都被燒炸了,,工匠們百思不解其中原因,。后來,一個工匠為發(fā)泄對監(jiān)工的仇恨,,把制好的監(jiān)工陶涌的頭去掉,,將其四肢“削”去,,用手“掏凈”其內(nèi)臟,放到窯里分段燒,。這一次竟沒炸窯,。他把頭和四肢裝在佰身上,一個活生生的監(jiān)工出現(xiàn)了,。,,由此,工匠們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制捅工程,。8000御林軍捅就這樣被造了出來,。
當然,案兵馬桶是借龐大的軍隊,,來顯示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統(tǒng)一帝目的雄心壯志酌。這些兵涌手執(zhí)短兵器,、長兵器和遠射兵器,,如劍、銥,、吳鉤,、矛t戈、曼,、裁,、鉸、弓,、彎等,。這些兵器主要是用銅和錫做成的,經(jīng)分析里邊還含有其它13種稀有金屬,。為防止兵器生銹,,案人在兵器表面徐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這種鍍鉻技術在本世紀20年代才由檀國人發(fā)明出來,,而我國在20__多年前就開始在兵器上鍍鉻,,這實在令人嘆跟。現(xiàn)已出土的彎機,,分小,、中、大三種類型,。前兩種舀機,,案兵用手拉弓弦就可以,而大型彎機,,榮兵必須借助杠桿.才能將弓弦拉到扳機上,。大型露機的射程為600多米,,可比得上一支老式步槍了。
這是1980年在案陵西邊18米處發(fā)現(xiàn)的兩乘青銅車馬,。一號車馬為駟馬高車,二號車馬為騾馬安車,。韌發(fā)現(xiàn)時,,這兩乘車馬破損嚴重,尤其是供秦始皇靈魂乘坐的安車,,已破碎成1500多片.經(jīng)考古工作者修復后,,現(xiàn)在,它們看上去完好如韌,。兩乘車的車,、馬、人都是仿照真車,、真馬,、真人,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制成的,,僅安車上金銀飾物就有1720件,,重達7公斤。鋼車馬給人的不僅是藝術享受,,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銅車馬是我們了解、研究秦朝車制,、冶金鑄造技術,、工藝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科。雖然.英雄一世,,創(chuàng)立無數(shù)偉績的秦始皇——贏政早已去世20__多年了,,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xiàn)存的兵馬桶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么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么呢?我想,敢創(chuàng)歷史先河,、為國家統(tǒng)一不懼死亡的鋁賂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吸取和仿效的,。一代偉人贏政橫掃六國、統(tǒng)一中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為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是不行的!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 山西旅游名勝導游詞篇二
(景點概況)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曾經(jīng)匯聚了明初上百方人的移民洪流。說到槐樹,,也就是國槐,,在我國北方隨處可見,,但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一提起槐樹,許多人想到的是“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為什么呢?因為大槐樹目賭了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移民壯舉,,600多年來一直被千百萬移民后裔作為“老家”的標志。
為了滿足移民后奇尋根祭祖的愿望,,早在1920_年,,洪洞縣民間就自發(fā)捐款據(jù)捐物,在古大槐樹處修建了遺址公園,。經(jīng)過近百年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古大槐樹處,已經(jīng)成為集移民古跡,、祭祖活動,、民俗游覽為一體的尋根祭祖圣地。
(“根”字影壁)這個八字影壁上面,,雕刻的是民間的吉祥圖案,,中國有句老話叫“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一個人不論走到哪里,、身居何地,都對“老家“有著深深的思念,,對家的“根祖”有著情感的眷戀,。影壁上這個大大的“根”字,就飽含了槐鄉(xiāng)人民濃濃的桑梓之情,,凝聚了大槐樹移民后裔的悠悠思鄉(xiāng)之意,。
為什么這樣說呢?請看這個隸體“根”字,不僅筆力雄健,,而且隱含象形,。“木”偏旁就像一個人昂首甩手走路的樣子,,象征現(xiàn)在的移民后裔紛至沓來,,急切回到老家”的情景;“根”字的最后一筆,又像一個人正在邁步行走的腳,,象征明代移民外遷時久久不愿落下的沉重步伐,。
兩旁的“飲水”,、“思原”4個篆體字中,“原”字沒有三點水,,是因為在篆體字的結構中,,原來的“原”和源頭的“源”沒有區(qū)別,同時又寓有回到故鄉(xiāng),、追本溯“原”,、不忘祖先之意。
(移民雕塑)這3組移民情景雕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樹移民的歷史,。元未的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明初的“靖難之役”,,造成了中原人口的銳減。戰(zhàn)爭過后,,致使中原地區(qū)水,、旱、蝗,、疫等災害連年發(fā)生,,造成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少人煙”。全國人口由宋朝頂峰時期的近1億下降為元未的5000多萬,,其中的逃戶,、流民還占了一半。
明初的洪洞大槐樹移民,,是中國歷史上官方有組織,、有計劃的最大的一次移民。山西作為重點省份,,50多個縣都有移民,,主要遷往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北京,,涉及今天的18個省,、500多個縣市。為了實施移民屯田的基本國策,,明朝在山西派了3位國公,、10位侯爺、1位伯爵,、10位都督和1位指揮,,也就是有20多位開國元勛,、帶兵將帥先后負責了大移民。
為什么山西會成為移民重點省呢?因為山西地勢復雜,,易守難攻,。元未農(nóng)民起義軍雖然多次進攻山西,但是屢屢敗北,,客觀上使得山西避免了長期戰(zhàn)亂,。加之山西風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人口達到403.4萬,,比河南,、河北加起來的378萬還要多。山西又緊靠中原地區(qū),,所以就成了主要的移民遷出地,。第二組雕塑體現(xiàn)的就是大槐樹下老人在與他的子女依依惜別、旁邊那位官員正在辦理遷民手續(xù)的故事,。
(過廳)過廳正中檐下,,這首七律詩的上半部分“生生死死說前因,同是楊侯國里人,。莫道源淵無考證,,私家記述最為真”大意是說:移民們世世代代都在講移民的故事,說他原先都出自楊侯國,,這種說法不是沒有依據(jù),,在收集到的大量民間家譜、碑記和地方志中,,都有翔實的記錄,。
詩中的“楊侯國”就指洪洞縣。西周時的洪洞即楊侯國,,周康王封他的堂弟就是唐叔虞之子姬杼(zhu)為“楊侯”,。遺址就在洪洞縣城東南9公里的范村。范村附近出土過包括國家一級文物“楊侯鼎”在內(nèi)的東周青銅器,。
春秋時,,晉國滅楊侯國改置“楊縣”。秦漢以前,,古人多以地為姓,,楊縣即后來的洪洞縣,這里便成了楊姓最早的發(fā)源地。公元620_年即隋義寧元年,,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南下霍邑(今霍州市),,改楊縣為“洪洞”,,以壯軍威,為的是取代隋朝楊廣的統(tǒng)治,。
在“古槐逢春”,、“蔭庇九州”這兩間屋子里,我們從槐樹照片,、移民后裔的來信中,,以感受到他們對老家的那份眷戀之情。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的建設,,離不開每一位槐鄉(xiāng)后裔的支持,,這一片尋根祭祖碑林就是最好的證明。
(遷民壁畫)相傳首次移民,,盡管朝廷給了每個人15畝地,、1頭牛,、3年不用繳稅收的優(yōu)惠政策,,但人們還是不愿離家遷往外地。于是,,各地政府就用欺騙手法來強行移民,。這一幅壁畫就是根據(jù)記載和民間傳說繪制的移民的悲慘情景。您看,,畫面上的老百姓都在哭喊,,許多移民手折槐枝作為離別老家的念想。
后來的十幾次移民,,官府就不能再欺騙老百姓了,,于是就采取了強制手段。請看,,畫上的大槐樹旁邊,,是官府強迫人們登記、發(fā)放川資,、辦理憑照即戶口遷移證的“辦公桌”,。各地官府還以男丁為主,實行“四口之家遷一,,六口之家遷二,,八口之家遷三”的強制政策,,強迫人們遷往他鄉(xiāng)。
(古大槐樹處)眼前這座“古大槐樹處”碑亭,,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碑亭后邊的茶室、牌坊,,是槐鄉(xiāng)父老于1920_年修建的,。茶室是免費接待遠方尋根的游子喝茶休息的地方。牌坊背額鐫刻的“蔭庇群生”4字,,記載了辛亥革命時,,大槐樹讓拱洞人民避免了一場兵禍災難的故事。
許多移民后裔的家譜上,,都記載有洪洞大槐樹上的老鸛窩,。民間還流傳這樣一首民遙:“問我祖先在何處?出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边@是因為當年移民外遷時,漸行漸遠,,房屋不見了,,村莊不見了,最后看見的就是大槐樹和老鸛窩,,從那時起,,大槐樹、老鸛窩就成為移民記憶中最后的老家標志,,成為了老家的代名詞,。
第一代古槐已不復存在,后人便以碑代樹,,世代水傳大愧樹下的歷史故事,。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在古槐遺根的東側又同根滋生出了第2代,、第3代槐樹……它們和唐代的石經(jīng)幢,、樹上的老鸛窩,都是移民記憶中的見證,,移民后裔心中的豐碑,。
其實,大槐樹的后代早已遠播全國,、枝繁葉茂,。直到今天,冀,、魯,、豫各省的許多村莊人家都有一種習慣,就是把槐樹看成吉祥樹,種植在庭院里,、大門口和大路兩旁,。槐樹長大后,,凡是老槐樹都被視為“神樹”而供奉,。據(jù)說,這種習慣就來自當年移民“競折槐枝”,、遷到新居全家栽種的做法,。600多年后,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子孫后代,,已經(jīng)遍布海內(nèi)外,,正如_同志來到這里說的:“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后裔,?!?/p>
(祭祖湖源)正是源于選種共同的“老家”認同和”老家”民風的波遷四方,才有了千百萬移民后裔自發(fā)地回到洪洞“老家”尋根祭祖,。每年的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寒衣節(jié),,洪洞槐樹都要舉辦大型祭祖活動,,前來尋根祭祖的人絡繹不絕。供奉有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的祭祖堂,,便成了移民后裔虔誠進祭的“圣殿”,。
祭祖堂正北的獻殿,,在古代是祭祀場所,,里面的祭壇和祭祀表演,既可以體驗祭祀文化,,也能夠提供祭祖服務,。祭祖堂東邊的望鄉(xiāng)閣和西邊的溯源閣,分別是品一品家鄉(xiāng)水,、敘一敘老鄉(xiāng)情,、選購一些“老家”物品的地方。
各位也可到民俗游覽區(qū)體驗一下移民先祖的生活情景,,或者到移民實證館,,看一看遷民圣旨、府縣官印,、移徙執(zhí)照,、洪武通寶和永樂通寶。尤其那些買賣契約、分家文書,、家譜,、神抵、牌位,、碑碣等,,仿佛仍在顯示著遷民們對“老家”的深深思念。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 山西旅游名勝導游詞篇三
說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xiàn)在的萬佛閣,,于明代萬歷年間40年,,坐落在陜西省臺懷鎮(zhèn)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nèi)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shù)厝艘簿桶讶f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占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舍近求遠20間、戲臺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說說山西五爺廟的建筑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卷棚頂,,1920_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卷棚抱廈,雕梁畫棟,,絢麗多彩,。殿內(nèi)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臺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里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yǎng)明代脫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著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布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說九華山本來是屬于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chuàng)九華山道場時想占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說:“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遍h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占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哪里修行好了?!薄昂蜕小甭勓?,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布施供養(yǎng),。殿檐梁間,懸掛著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nèi)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tài),,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說說山西五爺廟里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里殿內(nèi)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里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chǎn)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托著當?shù)匕傩掌砼物L調(diào)雨順、平安吉祥的愿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愿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征,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沖著五爺廟去的,。在群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么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 山西旅游名勝導游詞篇四
各位游客:
中國有四大碑林,,它們分別在陜西,、山東、四川和中國臺灣,,而陜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以碑石之多、價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歷史、文學,、繪畫,、雕刻、書法藝術愛好者,,來西安而沒去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將會十分遺憾。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于西安市三學街15號,,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陳列為主,并進行綜合陳列的歷史文化寶庫,。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jīng)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余方,,現(xiàn)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別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精華吧,。
【文廟的歷史沿革】
各位游客,前面已經(jīng)說過,,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來的,今天我們的游覽也就主要分成兩部分?,F(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參觀這里就像是觀看主戲前的序幕,。
文廟就是孔廟,,因唐代封孔子為文宣王而得名,現(xiàn)在仍保持著孔廟建筑的格調(diào),。游客們還在車上時就能發(fā)現(xiàn)這里是一片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式的古建筑群,不親歷這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環(huán)境,,誰能相信在繁華的鬧市區(qū)競有如此幽靜的場所?
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建有孔廟,規(guī)模最大的要算山東曲阜的那座了,。我們面前這座西安孔廟始建于宋徽宗趙信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長安國子監(jiān)舊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移建于此,,歷經(jīng)元、明,、清各代,,屢屢修葺,依然保留著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經(jīng)看到博物館門外南墻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陜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墻根下那幾棵古槐有人說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被稱為太廟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遺產(chǎn)加以保護,。
【三學街—孔廟大門—木牌坊】
橫在大家面前的這條路,叫三學街,。三學街不長,,卻能引發(fā)懷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連忘返,。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西安府轄的長安和咸寧二縣的學府,相繼遷移至文廟兩側,,遂有一廟(孔廟)三學(咸寧學,、府學、長安學)之稱,。三學街的稱謂也就一直延續(xù)下未了,。今天,,這里已成為西安古文化藝術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寶,、文物古玩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游完三學街后步入博物館大門,,向東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樓等遙相呼應,,構成一幅別具風格的動人畫面。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個不引人注目的特點,,即東西開門。其實天下孔廟無正門,。無論大小,,孔廟的整體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開南門,,而開義路(東門)和禮門(西門),。全國所有孔廟都把塞門、泮門及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對稱地排在一條中軸線上,因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說是至高無尚,。若開南門,便是不敬,。
孔廟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遠看就像高高的彩樓。它用12根紅木柱支撐,,三層棋形斗檐式木質(zhì)結構,,拔地而起,上面彩繪花紋圖案和二龍戲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氣坊。按當時規(guī)格建造法,,本來應該把牌坊設在孔廟門外,。這座牌坊是由西岳廟遷建過來的,由于門外是城墻,選不出合適的地方,,便只好“屈就”在這里了,。
【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兩廡】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已進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經(jīng)看到中間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廟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謂泮池,就是半圓形的池子,。古代稱學校為泮宮;到清代,,中舉稱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并在泮池洗筆,。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
好了,,我們已進入欞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欞星門始建于元代,。東門額刻有“德配天地”,西門額刻有“道冠古今”,。欞與靈通用,。靈星為星宿之名,是神話傳說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欞星門由二門改為三門,,中門書“文廟”二字,東西門不變,。
過欞星門后,,人們便會發(fā)現(xiàn)孔廟里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wèi)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里的這對華表均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長163厘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于欞星門以北,,屬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guī)和整理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是孔廟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
【大成殿的得名來歷—建筑歷史—魁星樓的興衰】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大成殿,,這說明我們已經(jīng)游到了孔廟正殿?!按蟪伞比∽浴睹献?amp;middot;萬章章句下》“孔子之謂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猶作樂者,,集眾樂之小成,,而為一大成也!”其意思為,孔夫子好比樂隊指揮,,能把演奏的內(nèi)容融為一體,,變成大型演奏,故稱大成殿,。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大成殿始于宋代。這里的大成殿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當時殿前有一大型露臺,周圍有欄桿,,東,、南、西面有石級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龍紋圖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可惜,,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時,毀于一場無情的雷電之火,。
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興衰,,俗稱魁星,。一般應試得第一名者為“魁首”或稱“魁甲”,即指狀元,。舊時孔廟或?qū)W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樓,,以祭掃魁星,祈求功名順利,。
這里的魁星樓,建于明神宗朱栩釣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樓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毀,。公元1986年,黨和政府據(jù)歷史資料,,依原樓大小,、高度及形體重建了魁星樓。此樓建在城墻上,,顯得更加高大雄偉,。
【景云鐘—七座碑亭】
我們穿過戟門,在東側可以找到被稱為天下奇物的景云鐘,。
景云鐘,,鑄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稱景云鐘,,也叫景龍觀鐘,。此鐘高2.47米,重約6噸,,用銅5000多公斤,,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鐘之一。它由25塊銅模鑄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銅鑄彌合的痕跡,。鐘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為銘文外,,其余均飾以各種不同的動物和飛天,造形生動而形象。32枚鐘乳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均勻地布于鐘身各處,。據(jù)說它們具有裝飾鐘表面和調(diào)節(jié)音韻的作用。
鐘上銘文共18行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對景云鐘的贊語,還談到此鐘的鑄造經(jīng)過,。
唐睿宗李旦鑄鐘,,是為了紀念他的哥哥中宗李顯。李顯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三,、四子,,這兩人都做過短時間的皇帝。唐代興建的鐘樓,,毀于戰(zhàn)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樣觀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層高的鐘樓,,懸鐘子上層中央,,早晚敲鐘報時。這座鐘移到陜西省博物館后,,1964年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鐘展,,被選入世界名鐘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第一聲鐘響,,即是景云鐘鐘聲的錄音;西安電報大樓的方形大鐘報時的鐘聲也是景云鐘的錄音。
各位游客,,我們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廟,。最后大家數(shù)一數(shù),從載門到大成殿的路兩側總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狀相同,。這些碑亭建于清朝歷代,因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動大軍,,與西北地區(qū)的分裂割據(jù)勢力作戰(zhàn),每平定一處,,皇帝就親書慶功碑一座,,豎立在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級規(guī)定,,每個碑都加蓋碑亭。這些亭子在兩側是對稱的,,惟前院有一單列,,原因是建到這里時,清王朝衰敗了,,再也沒有豎碑和建亭的機會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開始參觀博物館的第二部分,,即聞名還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為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經(jīng)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所謂唐代石經(jīng),,包括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石臺孝經(jīng)》和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書寫的《開成石經(jīng)》等,。這些石經(jīng)原來都立在長安城務本坊國于監(jiān)大學內(nèi)(今西安城南文藝路一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眾多的志士仁人,,為西安碑林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碑林的創(chuàng)始人是北宋龍圖閣學士呂大忠,,是他親自主持設計,,基本形成了以《石臺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為主的碑林陳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當推唐代的韓建,,是他把棄于郊野的唐石經(jīng)第一次遷移到尚書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還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經(jīng)遷入城內(nèi)。兩人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金元時期的任佐,,捐錢籌劃碑林整修工程;明代金石學家費甲鑄為防止碑林拓印受損,摹刻充實碑林,。還有大家熟悉的民國政府監(jiān)察院院長于右任,,捐給碑林《漢熹平石經(jīng)殘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漢代碑石,,而這碑石,,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字數(shù)最多的珍品,。土堆成山,,水積成川,碑林就是經(jīng)過歷代中國人的辛勤努力,,才成為今天的文化藝術寶庫,,當大家欣賞到這一塊塊來之不易的碑石,,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臺孝經(jīng)碑》—第一室《唐開成石經(jīng)》—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碑林廣場,。大家已經(jīng)看到一座紅柱綠欄雙飛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兩字傳說是林則徐寫的。亭內(nèi)豎立著唐玄宗的《石臺孝經(jīng)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釋并書寫,由宰相李林甫,、國子祭酒李齊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鐫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寬120厘米的4石結體而成,。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塊巨石組合,。碑文用隸書書寫,,字體雍容爽朗,端莊大方,,很值得游客們觀賞,、臨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龍,碑座上線刻雙獅和卷草紋飾的三層石臺壘起,,顯得莊重魁偉,,氣象不凡。據(jù)說當年碑刻好后,,李齊古把拓本呈給唐玄宗過目,,唐玄宗又寫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當我們來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時,,會有一種進入巨大的石質(zhì)書庫的感覺,因為這里陳列著中國目前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經(jīng)刻石,。
在印刷技術還不發(fā)達的唐代,,為避免士子們在學習時傳抄的錯誤,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經(jīng)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jiān)大學內(nèi),。由于這套石刻經(jīng)書刻于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稱《開成石經(jīng)》其內(nèi)容包括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禮儀》、《禮記》,、《左傳》,、《公羊傳》、《轂梁傳》,、《孝經(jīng)》,、《論語》、《爾雅》,、《孟子》13部經(jīng)書,。前12經(jīng)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厘米,,寬83厘米至99厘米不等,共65.0252萬字,。如215石至222石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專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關于政治,、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言論,,由孔子的再傳弟子編輯于戰(zhàn)國時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學說的珍貴資料。說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書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不知道游客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
參觀第二室時,,大家一定會奇怪:怎么在這體現(xiàn)中國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會出現(xiàn)刻有外國文字的碑石?其實在西安碑林中,,刻著外國文字的碑石有好幾塊,最為著名的就是眼前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高279厘米,,寬99厘米,共32行,,每行62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__中斯脫里派的中國稱呼,。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傳到長安,。此碑立于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由景教僧景凈述事,,呂秀巖書寫,。看到這里,,大家是否能體會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淵源呢?
【盛唐書法名家顏真卿】
各位游客,,不知道在你們之中是否有書法愛好者?大家應該知道,中國初唐有四位大書法家,,他們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他們是二王(王臺之、王獻之)書體的繼承人,,然而唐朝新書體的創(chuàng)造者應該是盛唐時期的顏真卿,。
如果說西安碑林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百花園,那么顏真卿的書法則是一朵爭奇斗艷的奇葩,。顏真卿是怎樣一個人?他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師等職,,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稱“顏平原”。他一生為人剛毅正直,,屢遭權奸陷害與排斥,,最后為維護唐朝統(tǒng)一,以身殉國,,被人尊稱為“顏魯公”,。顏真卿善楷書和行草,他博采眾家之長,、獨創(chuàng)自己風格的書法藝術,,把民間醞釀已久的書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西安碑林這座書法藝術的殿堂里,,陳列的顏真卿真跡有6處。如第二室中的《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書寫的墓碑,,44歲時書寫。其特點是字體端正,,蒼勁有力,,結構嚴密,,更多地保留了晉和初唐楷書的風格。還有揮灑自如的《顏氏家廟碑》,、勁挺豁達的《爭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渾厚雄健的《臧懷恪碑》、氣勢磅磅的《郭家廟碑》,、豐潤飽滿的《顏勤禮碑》均在第三室,。游客們可以根據(jù)顏體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去體會、去感受,。
【諸遂良,、王羲之與《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第二室,各位游客已經(jīng)看到有兩通位后三藏圣教序碑》,。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跡;一通是唐代大書法家請遂良的手筆,。來過西安旅游的人還知道在離此不遠的大雁塔上還有兩通碑,一通是《雁塔圣教序碑》;另一通力《雁塔圣教序記碑》,。游客們會問,,古人為什么要堅那么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呢?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又怎么能為唐人書寫碑文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碑文內(nèi)容。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里的唐三藏可謂家喻戶曉,,其實這小說的主人公還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師。玄奘法師曾于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人離開長安去印度,,沿絲綢之路長途跋涉,,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先后共在外17年,。當他滿載657部梵文佛經(jīng)回到長安城時,唐太宗非常激動,,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親自撰寫“三藏圣教”的序文和記,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碑文內(nèi)容,。
現(xiàn)在我們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時曾任中書令,、詩書等職,為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托身后大事于他,,可見這位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話遂良不同于一般大書法家,。只是他后來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后,,被貶為愛州刺史。請遂良寫的位唐三藏圣教序碑》共有兩處3通,,一處是鑲在大雁塔臺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另一處就是眼前這通《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了。那么游客看到這里會問:褚遂良為何要寫3通圣教序碑呢?傳說,,唐太宗時期,,李世民令褚遂良當場書寫《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事后,,請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書寫碑文過于拘謹,,現(xiàn)場發(fā)揮得不夠理想,便又重寫了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世稱《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會稽山陰,,初任秘書郎,后任征西參軍,、江州刺史等職,,官到有將軍、會稽內(nèi)史,,世稱“王右軍”,。他的《蘭亭集序》是勝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傳,。據(jù)說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曾下令由國庫出重金購買王羲之真跡,經(jīng)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寶有2200余件,。所以,,歷史上曾有唐太宗騙取《蘭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于王羲之為唐人寫碑與唐太宗崇佛和愛王羲之書法有關,。唐弘福寺沙門和尚懷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書法家。為了使皇帝寫的碑文和王臺之的書法珠聯(lián)壁合,,經(jīng)久傳世,,懷仁決。小集字勒石成碑,。這時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條件是有大量王體真跡。為此,懷仁和尚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花費巨大代價,,歷經(jīng)24年才完成這通特殊的豐碑。
各位游客,,西安碑林的參觀到此結束,。有興趣的話,您還可自由游覽其他碑刻,,但愿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啟迪,、知識的收獲。謝謝!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 山西旅游名勝導游詞篇五
蒙山大佛: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曉月為舊太原八景之一,。北齊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開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稱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國最大的樂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來此禮佛,,賜宮內(nèi)袈裟,。由于寺毀閣傾,大佛淹沒于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部分,,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目前做為旅游資源正在規(guī)劃開發(fā)之中。
蒙山大佛,,也稱晉陽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現(xiàn)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古籍記載,,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據(jù)實際測量,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比例估計原來的佛頭高約10米,,加上后世重修時補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約為46米,。20_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fā),加固了佛身,,并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_年10月,,蒙山大佛景區(qū)向公眾開放,。
蒙山大佛本是開化寺后的佛像,。開化寺建于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額“開化寺”,。寺后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處依山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當時太原被稱為晉陽,是北齊王朝的陪都,。北齊太祖高歡在此創(chuàng)業(yè),,擊敗爾朱榮,后來實際掌控東魏朝政,,為北齊的建立打下基礎,。此后北齊各代帝王常往來于首都鄴城和別都晉陽之間,,相當重視對晉陽的建設。按照五代蘇禹圭《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的記載,,《北齊書》等史料中北齊后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nèi)”說的就是蒙山開化寺大佛,。因此,,蒙山大佛有時也被稱為“晉陽西山大佛”。
蒙山大佛開鑿的年代存在爭議,。一種觀點根據(jù)《永樂大典》中《太原志·太原縣》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北齊天保二年。另一種觀點根據(jù)明嘉靖《太原縣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在開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據(jù)五代蘇禹圭《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所述“北齊文宣帝天保末年,,鑿石通蹊,依山刻像”,,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研究者據(jù)《北史》中后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nèi)”的記載,,認定蒙山大佛完工于后主高緯時;又根據(jù)宋人記載中蒙山曾有北齊天統(tǒng)五年三月撰《蒙山碑》、《北史》天統(tǒng)五年三四月間北齊后主身在晉陽且有重要佛事舉行,,推定蒙山大佛的完工時間就是北齊天統(tǒng)五年(公元569年),。
蒙山大佛為利用陡直崖壁開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頂處,。佛龕為摩崖敞口式,,寬29.60米,進深17米,,平面大約為半橢圓形,。佛像頭部已經(jīng)遺失,山與頸部平齊,,研究者推測當時此處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巖石,,開鑿時將它刻成佛頭。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遺址,,散落有殘碎磚瓦,,還有刻著“杭州天目山峰徹禪師”的斷碣。蒙山大佛為單體佛像,,龕內(nèi)外沒有脅侍像的遺跡,。
大佛頭部遺失,。頸部直徑5米,高2米余,,有三條陰刻項線,。頸部至腹部高22米,兩肘間距22.70米,。兩肩平而寬,,胸胛肥厚,身形壯碩。由于大佛的巖體為疏松的砂巖,,風化、崩塌相當嚴重,,佛像衣紋服飾已無法辨認,。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據(jù)推測為重修大佛時留下的遺跡,。佛像小臂長12米,、寬2.80米,保存較為完好,。佛像施禪定印,。右手長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殘,。兩手之下為條石補砌的雙腿,,高3米,結跏趺坐式,。腿下為條石臺基,。雙腿和臺基均為重修大佛時砌。研究者認為,,佛像原來的坐姿雖未必是重修時的結跏趺坐,,但是由兩手的禪定印判斷很可能就是結跏趺坐式。宿白根據(jù)清理前的遺跡推斷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彌勒佛,。然而,,清理之后的佛像施禪定印,結跏趺坐,,并不是倚坐的佛像,。后來的研究者認為,蒙山大佛可能是釋迦佛,。理由之一是《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提到“成招提之勝因,,侔釋迦之真相”;另一個理由是北魏開鑿的云岡石窟第20窟的釋迦佛也施禪定印,結跏趺坐,,與蒙山大佛相同,。
蒙山大佛自雙腿下部至頸高約30米,。研究者按照雙肩寬度18米估計佛像頭部高度大約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時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總高度大約46米。這與史籍的記載有所不同,。唐代的《冥報記輯書》記載蒙山開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按唐代一尺合現(xiàn)代0.295米,唐代記載中蒙山大佛的高度為59米,,比蒙山大佛的實際高度多十幾米,。一些媒體按現(xiàn)代一尺合0.33米計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為66米;也有媒體計算為63米;還有媒體稱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這些媒體由此認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還要高。甚至有媒體聲稱,,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巴米揚大佛齊名,并根據(jù)三者的高度關系(認為蒙山大佛高66米)將蒙山大佛稱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臺上存有面闊三間(約15米)的建筑遺跡,,門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斷建筑年代可能晚于五代,。建筑遺跡北面存有一龜趺,,碑已失。佛龕西側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梁檁所用,。大佛龕外東側,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二個洞窟的遺存,。摩崖碑刻大約處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為長方形,高2.50米,,寬1.85米,,是預先雕刻成之后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斷出刻的是佛經(jīng),,無法確知是哪一部經(jīng)。摩崖碑刻東側的小窟高,、寬都在1米左右,,因巖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壞,。小窟的東邊是一平面為方形的大窟,,面闊2.97米,,進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攢尖頂,。長方形的窟門高1.74米、寬0.97米,、深0.52米,,門兩側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櫨斗,,櫨斗之上是雕刻的闌額,,闌額的斗栱為一斗三升式,柱間斗栱為人字形叉手,。叉手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翹,。結合四角攢尖頂、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翹兩個特征,,研究者認為此窟可能開鑿于北齊,。窟內(nèi)為素壁,,并無龕像,,屬于禪窟,窟內(nèi)殘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題記,。
另據(jù)《嘉靖太原縣志》載:“法華寺在縣西北十五里,,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建,賜額開化,,寺后鑿石通蹊一里,,依山刻佛像,隋仁壽初(620_年)建佛閣,,改額凈明,。唐武德三年(620_年)李淵自守河東來游于禪之后,復改為開化寺,。會昌甲子歲(844年)佛閣廢毀,,乾寧二年(895年)重修。宋淳化元年(990年)修釋迦如來舍利塔二座,,塔高二丈,。元末(1368年)廢毀,只存僧房舍利塔,。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晉恭王重建,?!?/p>
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稱帝前,于后晉自運二年(945年)曾在此修建佛閣,,名曰“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將高200尺石刻大佛,,庇蓋于內(nèi),同時建“雁塔蜂臺”,,修“鹿苑雞園”,。大閣凌云,氣勢非凡,,豪華之極,。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莊嚴閣”等建筑塌毀,從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殘磚,、碎石、泥沙之中,。明晉恭王朱棡鎮(zhèn)守太原,,重修開化寺,實際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現(xiàn)在的開化寺,,后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為后人所知,。
1980年太原市南郊區(qū)地名辦公室在地名普查中,,發(fā)現(xiàn)大佛遺跡。1982年順勢探索“大肚巖”一名的來歷時,,實地勘測實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寬約8丈,,頭部尚未找到,,僅現(xiàn)找到的頸部高達五尺,真經(jīng)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個大佛還有待發(fā)掘現(xiàn)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圍發(fā)現(xiàn)的建筑遺跡,經(jīng)與史籍記載相吻合,。目前已引起國內(nèi)有關史學界的關注,。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 山西旅游名勝導游詞篇六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陽縣,解放前,這里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huán)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
解放后,,當?shù)厝嗣癞敿易隽酥魅耍谒枷氲闹敢?,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后的面貌,敢于戰(zhàn)天斗地,,艱苦奮斗,,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并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主席發(fā)出了“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nóng)業(yè)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發(fā)揚,,大寨經(jīng)驗得到推廣,。
現(xiàn)在大寨已經(jīng)成為一個優(yōu)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jīng)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nóng)業(yè)旅游區(qū)。
大寨相繼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六個紀念觀景亭,, 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周恩來住址等,,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開放以來,,大寨人把大寨精神發(fā)揚光大,利用優(yōu)勢,,發(fā)揚長處,,創(chuàng)造條件,開始建立基礎工業(yè),,建成水泥廠,、襯衫廠、羊毛衫廠,、地方特產(chǎn)制品廠等,,還通過生產(chǎn)原煤等,打開了致富門路,,大寨人正用雙手建設富裕美麗的新農(nóng)村,。
現(xiàn)在大寨已經(jīng)成為一個優(yōu)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jīng)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nóng)業(yè)旅游區(qū),。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 山西旅游名勝導游詞篇七
各位游客:
您可知“天下溫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為第一”嗎?舉世聞名的華清池,,位于陜西省臨潼區(qū)(縣)驪山北麓華清宮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華清池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并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陜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筑羅城,,大興溫泉宮……華清池,,現(xiàn)浴池面積約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余人同時沐浴,。溫泉水每小時流量110余噸,,水溫達43度。它既是一座國內(nèi)罕見的大型溫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下面就請大家前去游覽一番吧!
【楊貴妃雕塑與生平—華清宮】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華清池的大門,。進入門內(nèi),,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脫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溫泉水,正準備沐浴呢!這座雕塑高3.3米,,重5噸,,是1991年9月,華清池向西安臨控首屆石榴節(jié)獻禮的項目,,可以說她和《楊玉環(huán)奉詔溫泉宮》壁畫一樣,,在突出華清宮文化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為大家觀賞留影的熱點,。
說起楊貴妃,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楊貴妃名叫楊玉環(huán),,出生在陜西華陰,,后隨父入川。父親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學會了優(yōu)雅的言語舉止,,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后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huán),,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huán)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于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于不顧。冊封第二年,,擴建溫泉宮時,,唐玄宗專為楊貴妃建筑了海棠宮。楊貴妃36歲生日時,,唐玄宗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進行祝壽,,僅樂工就有120名,滿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歲萬福,。大家還記得白居易的《長恨歌》,,真可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jù)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我們現(xiàn)在游覽的正是馳名中外的華清宮,。這里是它的正門,,名叫津陽門,俗稱東門,。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門是一字排開的五間仿唐建筑,,房檐下懸掛的是“華清池”金字匾額,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寫,。作為皇室別宮的唐華清宮,,是和驪山秀嶺合為一體的,其規(guī)模遠比眼前的華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華清池是1959年國慶10周年前夕,,以唐華清宮為藍本并根據(jù)華清池所處地域的具體條件設計修建的,但它只相當于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占地85560平方米,,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游華清池詩中寫道:“華清池水色青蒼,,此目規(guī)模越盛唐,。”指的就是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么游客們會問:唐華清宮的范圍究竟有多大?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筑,,規(guī)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館殿,,遍布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彼姆秶现馏P山西鄉(xiāng)嶺第一峰,北到老縣城的北十字,,東至石甕谷,,西到鐵路療養(yǎng)院西側的牡丹溝。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筑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山下展開,,布設了各類不同的樓閣亭謝,栽植青松翠柏,,嬌燒萬分,,似人間天堂,??上У氖翘迫A清宮隨安史之亂漸遭破壞,,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筑已蕩然無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遺址了,。
【九龍宮—飛霜殿】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九龍宮景區(qū),,這里屬華清池西區(qū),。走進后大家便看到面積為530平方米的九龍湖。許多游客一定想問:此處湖,、宮為何都以九龍為名?
其實原因十分簡單,。此湖分成上下兩個湖,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堤上東為晨旭亭,,西為晚霞亭,相互對應,,與上湖南岸的一亭謝相映成趣,。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所以取名龍吟樹。堤壁間已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shù),,因而以九龍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楊貴妃視華清宮為第二帝宮,,那么他們一定在這里建有演繹人間最浪漫的愛情的宮殿,。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飛檐翹角、紅墻綠瓦的唐式建筑就是他們的愛巢寢殿——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飛霜殿中,。
這里紅柱挺立,,回廊環(huán)繞,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風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皇家氣派。
【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場—太子湯】
華清官分為西區(qū)和南區(qū),。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進入的是南區(qū),即文物區(qū),。大家請看,,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開放的御湯遺址博物館。里面保存著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座無與倫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一件珍貴禮物,。浴池被設計成一朵正在慢慢盛開的海棠,,那6片綻放的花瓣輕輕地擁美人于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溫泉水,,這是何等高雅,、何等藝術的愛情點子,且來自六十幾歲的唐玄宗!無論稱海棠池也好,,或叫貴妃池也好,,我們都可以想象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由此可見,,唐玄宗用心之誠,、愛情之真,在當時來講可不容易啊!
我們再來看浴池的用料,。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這種青石磨時稱墨石,,其最大優(yōu)點是美觀,還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兩層,,是臺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共由18組券石組成,。整個浴池既體現(xiàn)了對稱、協(xié)調(diào),、平衡的傳統(tǒng)美學思想,,又符合人體生理特點。
浴池的整個結構可謂用,。心良苦,,設計精到,。你們看池中間有個進水口,出土時有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邊接有蓮花噴頭,下邊接通陶水管,,與泉水總源相通,。水從蓮花噴頭噴出,飛珠走玉,,水霧漫起,。可以想象當唐玄宗和楊貴妃共洗鴛鴦浴時,,不就是白居易《長恨歌》里的“待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哪番動人情景嗎?但真正證明這是唐玄宗贈送的愛情禮物的是池中間的一塊條石。這條石是貴妃沐浴時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著一個“楊”字,。
各位游客,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另一個充滿神秘的古浴池,。從形狀上看,,想必大家已經(jīng)猜出它叫什么了。如果說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話,,那么眼前這座池被稱作“蓮花”便也合情合理了,。仔細觀察,這湯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蓮花?此池古來又被稱作御湯和九龍殿,,無論前者或后者都與這個湯池供皇帝沐浴有關:御就是皇帝,,九龍也是指皇帝。
如果說蓮花池和海棠池有什么區(qū)別的話,,那就是后者比前者大兩倍以上,。蓮花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除此之外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蓮花池有兩個進水孔,并安有雙蓮花座,,比貴妃池多一個,。還有一個不同的是池岸周圍有雙排石礎,這些雙孔,、雙座,、雙排應該是有并蒂蓮的寓意,正應了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誓言,。
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后幾個皇帝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zhì)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涌進湯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皇帝近臣及為嬪妃服務的尚食局官員沐浴用的池子,,面積約30平方米,,南北有對稱的兩個臺階。這個池子在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還曾維修過,,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時間最久的一個池子,。在南北兩排殿宇的空曠處,,夾有一個石欄圍成的浴池遺址,是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噴池,,規(guī)格雖小,,但結構精雅,是專供太子沐浴的場所,。
【晾發(fā)臺】
各位游客,,參觀完5座珍貴的古湯池后,請大家跟我走出御湯遺址博物館,。先得介紹一下,,我們所處的是華清池的東區(qū)一南北部,叫作環(huán)園,,為解放前的華清池,,包括御湯遺址博物館。我們站在小樓上可以瞧見九龍湖,,無論是龍吟榭,,還是八龍吐水,都盡攬眼底,。
在穿過門洞還未到五門廳之前,,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個庭院式建筑,依山勢而建,,林木茂盛,,亭臺樓閣高低錯落,,給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覺,。此時,,你們大概注意到了西邊有座主建筑,,被滿塘荷花簇擁著,,像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能沒有誰。于是有人給花中之樓取了個雅名,,叫作荷花閣,。
一座荷花閣自然顯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qū)ΨQ美,于是設計者又在它的西邊建起一座方形的飛霞閣,。顧名思義,只要你來得正當時,,譬如說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之際,,便能看到閣周圍一派飛霞流彩的景色。其實它還有個真名稱晾發(fā)臺,,因為建閣的實際目的是給一代美人貴妃娘娘沐浴后晾發(fā),。
大家或許要問,為什么楊貴妃要跑到這么遠的地方來晾發(fā)呢?其實不遠,,因為在御湯遺址博物館建成之前,,晾發(fā)臺的下邊就是原先設置的貴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樣,。
【驪山溫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溫泉】
各位游客,,你們進景區(qū)后,一定急著想提一個問題:這驪山溫泉既然如此出名,,那么其果水從何而來呢?
大家跟我來,。這里已是華清池著名五湯之一星辰湯的南面。我們先看到的是一塊碑石,,上面寫著“驪山溫泉”4個字,,其旁用木欄擋著一個洞,這里就是驪山溫泉的源頭了,。也就是說無論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沐浴,,還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享用的溫泉就來源于此。大家走近看,,這洞像個潛井,,里面洞洞冒著水花,井面騰著熱氣,。如果在9.10月間,,溫泉水便會從潛井里溢流出來。
找到了源頭,大家也想知道驪山溫泉的成因吧?地質(zhì)學家是這樣向人們解釋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構造破碎帶滲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巖層中儲存起來,由地熱增溫效應,,形成熱水,,再向上運動,由斷裂通道涌出地面,,于是形成了溫泉,。
中國有許多溫泉,尤其近年隨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溫泉景區(qū)開發(f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人歡迎。如浙江寧海,、武義,,吉林的長白山,云南的騰沖等等,,但華清溫泉至今被稱為天下第一溫泉,。其水質(zhì)優(yōu)良,頗具醫(yī)療功效,。華清溫泉水溫為42.5度至43度,,總流量每小時113.65立方米,極適宜沐浴,,一旦完浴后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到陳列室內(nèi)去看《第一溫泉》的詩碑,。上面寫道:“洗心千古快重游,,月白水香誰與傳。洗盡人間無垢體,,不得清冷混常流,。”詩人無非是在向大家證明一個論斷,,那就是華清溫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當之無愧,,完全可以列為全國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間廳】
好了,,游客們,,現(xiàn)在我們步上了荷花池南邊的高臺。大家已經(jīng)看到了一字排開的8問清代建筑的廳房,。再分一下,,東邊有3間,叫桐蔭軒,也叫三門廳,。而西邊那5間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fā)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
這五間廳可謂來歷不淺,。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里;1934年修葺后,這里又成國民黨高官游覽休想的場所;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到陜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里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今天,,當游客們來到這里,,自然會重溫60多年前的一幕,。你們看,,這一號廳房為蔣介石的侍從室,二號廳房是蔣介石的臥室,,三號廳房是他的辦公室,,四號廳房為會議室,五號廳房是蔣的秘書辦公室,。東邊的三門廳是蔣介石貼身侍衛(wèi)蔣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無線電通訊班所在地,。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fā)、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游客們?nèi)匀荒芸吹疆斈昙?zhàn)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和蔣介石從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儷山上的痕跡,。
看完了五門廳,華清池景區(qū)的游覽就將結束了,。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半小時后集中,我們?nèi)ハ聜€景點。謝謝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 山西旅游名勝導游詞篇八
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臨汾旅游。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在這為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師傅共同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為了方便大家?guī)滋斓挠斡[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后幾天的游覽活動,。臨汾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岳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里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里發(fā)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里,。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xiàn)在的臨汾市(堯都區(qū)),,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xiàn)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yè)就在這里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xiàn)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huán),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游景觀。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梢哉f,,壺口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fā),,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游覽車已經(jīng)駛入壺口景區(qū),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于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沖擊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里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著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么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jīng)四川,、甘肅、寧夏,,在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時由于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陜大峽谷之中,上游數(shù)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于受到河床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余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 山西旅游名勝導游詞篇九
綿山以寒食清明節(jié)的發(fā)源地聞名於世,。也許是寒食清明的名氣太大,遮掩了它種種的神奇,。今年清明時節(jié),,去到綿山拜謁大情大義的介子推墓,進山一看,,吃了一驚,,綿山竟藏龍臥虎有此絕世的奇觀!
歸來與友人侃一侃綿山的見聞。友人便給我出一道題:“你能給綿山的神奇起個名目嗎?”我說:“至少三大奇觀”,。友人說:“說說看,,哪三樣奇觀。不過,,每一樣必能稱奇於天下,,方可謂之奇觀?!蔽衣犃T笑而道來——
第一樣是佛教奇觀:全身舍利,。
早聽說古代高僧修成正果,圓寂之后,,身體不壞,,僧人們便請來彩塑工匠,以泥土包其身,,依其容塑其形,。佛教中,高僧尸體火化后米粒狀的凝結物,,稱做舍利,,并視做勤修得來功德的成果與標志。而這種圓寂后身體不壞的高僧更具同樣的意義,,故稱全身舍利,。一般的佛像都是用泥土草木塑造的,全身舍利卻有高僧的身體與精神在其中,,自然對敬奉者有一種震憾力和影響力,。要有怎樣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這樣的全身舍利?
所有全身舍利都是古代留下來的,。如今不再有了,,故極其珍罕。然而,,誰會想到綿山上竟還有十四,、五尊之多!大都完好地保存在云峰山頂上的正果寺中。
在古代綿山,,修煉一生的高僧,,自知大限將至,便由一根鐵索攀至山頂,,或通過一個臨時搭架的木梯爬到懸崖絕壁上天然的洞穴里,,停食凈身,結跏趺坐,,瞑目凝神,,安然真寂。據(jù)說只有真正修成的高僧才能肉身不腐,。如今綿山正果寺中東西殿的全身舍利共十二尊,。由於身體風干后抽縮,體量顯得比常人略小,其神氣卻栩栩如生,。三晉彩塑藝人的技術真是高超絕倫,,居然把每一位“包塑真容”的高僧的個性都傳達出來。有的仁慈和善,,有的憂患悲憫,,有的明徹空靈,有的沉靜淡定,。他們大多是唐宋金元幾代的高僧,,至今最少也七八百甚至上千年!歲月太長,泥皮破裂,,里邊露出僧袍;那位唐代天寶年間的高僧師顯的腳指甲也能清晰地看到呢!歷史赤裸裸和千真萬確地呈現(xiàn)在眼前,。一種堅韌追求的精神得到見證,令人敬佩,。當今世上哪里還能見到這樣佛教的奇觀?
再一樣是山水的奇觀,。先說山。綿山以石為骨骼,,土為血肉,,樹為衣衫。山多巨巖,,往往直立百丈,,巍然博大,頗為壯觀,。最奇特的是這些巨巖的半腰或下部,,常常向內(nèi)深凹進去,有如大漢吸腹,,深邃如洞,。里邊既寧靜又安全,無風無雨,,冬暖夏涼,。綿山里這種內(nèi)凹的巖洞隨處可見,最大的要算是云峰寺山的抱腹巖,,中間竟然凹進去五六十米,,高五六十米,寬竟達二百米!我此次到綿山已是春暖花開,,巖腹內(nèi)冬天里凍結的冰竟然依舊堅硬不化,。古人早就看上這大自然神奇的恩賜,便在這巨大而幽深的巖腹里建廟筑寺,。自三國以降,,歷代修建的廟寺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優(yōu)美異常,。年年逢到廟會,,來朝拜的香客多達萬人。一時香煙繚繞,,溢滿巖腹,。這樣的奇觀何處之有?
綿山的山奇水亦奇,。
原以為綿山多石,,水必定少。山里的人卻告我一句不可思議的話:“綿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待我山上山下留心察看,竟然真的如此,。不單溪水在谷底奔流,,就連近兩千米的龍脊嶺和李姑巖的極頂也可以見到泉水從石縫里涓涓冒出。奇怪的是,,這些水好似從石頭里溢出來的,。有的像雨水一樣滴滴答答落下來,有的匯成細流沿著石壁蜿蜒而下,,有的從巖石里滲到表面濕漉漉地洇成一片,,難道綿山的石頭里都是水——就像古人所說好的石頭都是“負土胎泉”?
綿山最神奇的水莫過於圣乳泉。
圣乳泉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但不是掛在石壁之上,,而是從巖石的裂縫或洞眼里一點點淌出來的。時間太久,,漸成石乳,,飽滿地隆起在巖壁上。這泉水便沿著圓圓的石乳頭亮晶晶地滴下,。
關於圣乳泉的傳說,,與寒食節(jié)有關。據(jù)說那位春秋時晉國大臣介子推攙扶母親避火來到這里,,一時口渴難忍,,正巧綿山的五龍圣母路經(jīng)此地,解開衣襟以乳水相救,。但是火太大了,,把圣母的雙乳燒成石乳,五龍圣母就把石乳留在這里,,以幫助山中口渴的人,。人們感激圣母,稱之為圣乳泉或母奶泉。據(jù)說這圣乳慈愛有靈,,每一百年會再生出一對石乳來,。從春秋至今2520xx年,巖壁上大大小小的石乳已生出25對,。大的如枕頭,,小的似南瓜。而且全都是對對成雙,,酷似婦女的雙乳,。如果飲一口這圣乳滴下的泉水,還真的甘甜清洌,,沁人心脾!
傳說的圣乳是一種理想,,現(xiàn)實的石乳卻更奇異。所有石乳都長滿厚厚的生氣盈盈的綠苔,,好似毛絨絨翠綠色的乳罩,。有時上邊還生出一種紫色小花,嬌艷可愛,。
這美麗而神奇的圣乳不是綿山獨有的奇觀嗎?
更加驚心動魄的綿山奇觀是——掛祥鈴,。這個原本在唐代是一種祈雨謝佛的法事活動,漸漸已演化為綿山一帶的民間習俗,。
綿山的掛祥鈴在抱腹巖的空王寺,。人們在寺中拜求空王佛許愿或還愿之后,便請專事掛鈴的藝人上山,,將一只水罐大小的銅鈴掛在巖腹上方陡峭的巖壁上,。
掛鈴之舉十分驚險。藝人先要爬到山頂,,將一條繩索系在松樹上,,然后扯住繩索一點點降落下來,直至巖腹上方,,遂以繩蕩身,,直到貼附巖壁,再把銅鈴牢牢掛在洞口上方的巖壁上,。整個過程令人心驚膽戰(zhàn),。藝人只身懸吊,下臨無地,,全憑一根繩索,,需要非凡的膽量與技能,是不是非此不能表達對佛的虔敬?故而,,每每將銅鈴掛好,,隨即燃放紅鞭一掛,,以慶事成,亦報吉祥,。
掛祥鈴這個古俗為綿山人所喜愛,,千年不絕。如今抱腹巖洞口掛著銅鈴密密麻麻一片,,山風吹來,,鈴聲叮當,清脆悠遠,,與下邊寺廟中的鐘鼓和梵樂合奏成樂,,悅耳亦悅心。此情此景此民俗,。何處還有?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 山西旅游名勝導游詞篇十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筑,,規(guī)??捎^,,氣魄宏大,是國務院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筑,,乃國內(nèi)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筑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qū)東大街 ,門前有石獅一對 ,,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5重院落,,布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guī)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jīng)閣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 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tǒng)和間復為增會,,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現(xiàn)寺內(nèi)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 ,,山門為清建,其余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nèi)主殿,,建于金皇統(tǒng)年間( 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于 2米多高的臺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國現(xiàn)存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后與觀音殿月臺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nèi)梁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著殿內(nèi)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筑不同。彌陀殿欞窗也很精致,,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yōu)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筑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nèi)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圣”,。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tài),。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殿內(nèi)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布于東西山墻和后墻,。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nèi)f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tài)龍鐘,,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后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坂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筑 ,、壁畫 ,、塑像 、背光 ,、琉璃,、欞窗、匾額等于一體,,雖經(jīng)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于彌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chuàng)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nèi)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nèi)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 10 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后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保護文物古跡,,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 ,,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 ,再現(xiàn)于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著一座展示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剎、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稱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樓閣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圍空間則布滿小佛坐像,,最下層每面中間都雕有一龕,龕內(nèi)雕有一尊較大的主佛和左右脅侍佛兩尊,,龕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態(tài)各異,。整座佛像塔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把中國古建藝術和印度佛塔藝術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令人驚嘆叫絕。
但讓人痛惜的是,,這件備受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因世事變遷,,飽受風霜,,在半個多世紀前身首分離,不能合璧,。目前,,塔殺只能以一級藏品保存于崇福寺內(nèi),塔身則被臺北國立博物館收藏,。
這座千佛石塔塔剎和塔身的分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弘宮中的小官曹天度為了祈求國家太平,,耗盡全家資產(chǎn),,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寄托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愿望大相徑庭,。1937年,中華大地陰去密布,,血雨腥風,,日寇入侵,國土淪喪,。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中收錄了千佛塔的全部資料,。資料證實,,當石塔在劫運日本裝箱時,朔縣城內(nèi)一位愛國者,,在敵人的嚴密監(jiān)視下,,冒著生命危險將塔剎暗自藏回家中。全國解放后,,這位愛國志士把塔剎獻給國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歸初被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1945年,,中國人民歷經(jīng)8年的浴血奮戰(zhàn),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勝利,,千佛石塔的塔身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將其存放在南京博物館,爾后又運往中國臺灣,,在臺北國立博物館棲居,。
塔剎高57厘米,中間是兩層樓閣,,在每層的四化個轉角處都刻有一個負重交腳菩薩,。樓閣上部雕有九道相輪及摩尼寶珠。經(jīng)過無數(shù)的風雨滄桑,,寶剎雖已殘痕累累,,然而其細膩精巧、匠心獨具的藝術風采仍然熠熠生輝,。每當人們在崇福寺欣賞千佛石塔塔剎的時候,,總有一種遺憾,總要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石塔身分兩地的這種狀況,,多年來備受仁人志士的熱切關注,。1979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弗蘭茨先應我國文化部邀請來華訪問,,將其所著的《中國塔及堵波》一書贈予中國歷史博物館,,著名考古學家史樹青先生發(fā)現(xiàn)該書中收錄的千佛石塔是崇福寺之物,史先生著文予介紹和考證,。1995年臺北國立博物館典藏組主任黃永川先生給崇福寺來函稱:“貴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層塔’一件,,該件石塔為日本抗戰(zhàn)期間擄掠,勝利后歸還我國,。該件石塔之塔頂據(jù)悉尚存貴寺,,可謂大幸。現(xiàn)階段雖未能璧合,,但該塔之價值不會因頂身分離而遜色,。”歷史為我們制造了冬天的殘酷,,也給我們講述著春天的故事,。隨著我們社會主義祖的繁榮昌盛,隨著鄧小平同志“一國兩制”政策的貫徹落實,,香港,、澳門已順利回到祖國的懷抱,大陸和中國臺灣的統(tǒng)一已經(jīng)為時不遠,。我們堅信,,當海峽兩岸骨肉團聚之時,也是千佛石塔身首合璧之日,,歷經(jīng)滄桑,、精美絕倫的千佛石塔必將載著歷史賦予它的深刻含義完美地重新矗立在愛它、盼它的故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