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家博物館導游詞篇一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于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鉆探普查,發(fā)現(xiàn)墓葬分布極為密集,,墓葬總數(shù)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shù)量在全國已發(fā)現(xiàn)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臥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guī)格多樣的車馬坑群的發(fā)現(xiàn),,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fā)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xiàn)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臺,。
第一展廳 中字型大墓發(fā)掘現(xiàn)場
在我國古代,,由于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級的生活,,死后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xx年8月開始發(fā)掘,,是目前發(fā)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fā)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肚f子.天下》及《荀子.禮論》均云:“天子棺槨七重,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贝四谷龢《?,正與記載相符,從而印證了這是一座鄭國國君墓,。
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實用葬車,。而且車輛形制多樣,裝飾各異,,均為拆車葬,。目前在南墓道內已發(fā)現(xiàn)多種車40輛,在北墓道5輛,。這些車絕大多數(shù)都有棕紅色的漆,。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shù)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fā)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fā)現(xiàn)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fā)現(xiàn),,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fā)掘中所發(fā)現(xiàn)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鄭國國君為伯爵,,按周代禮制,其國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這座墓葬既有寬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車中又有寬大的車輛,與鄭國諸候國的地位不相對應,反映的是這位國君已經(jīng)“僭越”不服周禮的客觀現(xiàn)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號與2號車馬坑內的葬車數(shù)量加在一起,,其車輛總數(shù)可能超過百輛,這對于當時號稱“千乘之國”的鄭國來說,,無疑是太奢侈了,。但從另一側面說明了此國君在位時可能也是鄭國比較強盛時期。在此墓東側約7米的地方最近發(fā)現(xiàn)1座總長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發(fā)現(xiàn)的鄭國墓中第二座帶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國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發(fā)現(xiàn)這里是韓國的鑄鐵遺址,,韓滅鄭后在都城內興建的大型官營作坊,在此大挖大燒鄭主墓破其風水的歷史場景,,刻意體現(xiàn)了改朝換代后韓人懼怕鄭人復國,。在此墓的南邊,有一些韓國殘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廳 五號車馬坑及中型大夫級貴族墓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游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跡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fā)掘的10余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qū)從1999年發(fā)現(xiàn)至今,,共探明不同規(guī)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xx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fā)現(xiàn)車輛非常密集,現(xiàn)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墻,,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shù)量可能在30輛以上,。20xx年發(fā)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fā)掘現(xiàn)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并對陵區(qū)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群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群數(shù)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qū)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說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第三展廳 一號車馬坑
1號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春秋時期葬車最多的車馬坑,。它的平面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兩道供古人上下的腳窩,內葬多種豪華,、實用,、形式多樣的車輛22輛和許多馬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坑多車制似乎已成為一種更新穎,、更時髦的追求,。鄭國1號車馬坑葬車眾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規(guī)律一般為車輪摘掉后側靠在坑的四壁,,馬匹殺死后平鋪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之上,摘下的車飾,、馬鞍,、馬蹬、馬銜等活動車馬具放在主墓內,,這與其它列國車輪不摘,,馬匹放在車轅下的葬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可能與鄭人的觀念有關,,推測應是墓主人對珍貴的車馬占有權的充分體現(xiàn),。
國家博物館導游詞篇二
洛陽市郊北邙山的古墓博物館(現(xiàn)在已經(jīng)改名為“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古墓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分為歷代墓葬區(qū),、北魏帝王陵墓和壁畫館三大展區(qū)。歷代墓葬區(qū)位于博物館的東部,,分為地上,、地下兩個部分,是古墓博物館中最有特色和最吸引游客的部分,。
墓葬區(qū)
地上建筑是一組仿漢建筑群,,建筑群中有“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漢代帝王出殯儀式群塑”,、“民國初洛陽民間出殯儀式群塑”等展室,。而地下部分,是搬遷復原了上自西漢,,下迄宋金時期的洛陽地區(qū)代表性墓葬25座,,陳列文物總計約幾百件,還有數(shù)量眾多的壁畫,。
地下部分中的各個復原墓葬(室),,都是整體搬遷過來的,墓里的磚石都是考古人員在原地編好號碼后再拆掉,,到這里再按照原樣的逐一復原的,。每個墓室之間相隔不遠,有通道相連,。你可以行走在通道中,,穿行于各個時代的墓室前,這些墓室千姿百態(tài),,其建筑風格各異,,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個側面。
墓室中還擺放了不少出土文物的復制品,,如北魏的陶俑和生活器皿,、唐代三彩等。墓室中還有西晉,、北魏,、唐宋的墓志,以及豐富多彩的壁畫,,如打鬼圖,、婦人啟門圖、升仙圖等,,這些堪稱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
北魏帝王陵墓
位于博物館西部。該展區(qū)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為主體,,搬遷復原清河文獻王元悻和江陽王元叉墓組成的,。景陵封土呈圓形,夯土堆高二十多米,。游客可以沿著甬道一直往下走到墓室的中央,,這里停放著一具棺槨,棺槨中沒有任何物品,。元悻墓墓室頂部繪有一幅天象圖,,畫中有300多顆星辰,這幅圖比《敦煌星圖》早約420xx年,,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壁畫館
壁畫館中展出了西漢、東漢,、魏晉,、唐宋和金元等多個朝代的墓葬壁畫真品。這些壁畫形象清晰,,題材內容寬廣,,涵蓋天文、地理,、人事,、神靈。壁畫墓的主人上自皇帝,、嬪妃,、達官貴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
博物館面積不大,,步行可以非常方便的到達各個區(qū)域。無論是原樣復原,,還是原址的帝王陵,,這里畢竟是古人安息的地方,游覽時,,最好不要高聲喧嘩,。
國家博物館導游詞篇三
現(xiàn)在您參觀的這部分屬于一個完整的防御洞道,在這里的墻壁上沒有放置油燈的小洞,,說明在明代,,他們自己人一般不進入,只為誘導敵人進入,,以便為自己節(jié)省人力,。
大型陷阱 室內
在這個大型陷阱中,您可以看到很多暗器,,當時他們用削尖的竹子置于陷阱底部,,竹子的韌性很強,殺傷力很強,。
凹凸陣的以及眼下的木頭都是一些為減緩敵人進攻速度所設置的障礙物,。
生死門 室內
生死門,顧名思義,,即有生有死,,左邊生路,就是一個簡單的過道,,右邊死門,,因為這里會設置暗器和機關,走的時候可以留意腳下,,這些機關啟動以后會有箭頭射出,,進入此路可謂九死一生。另外當敵人進入生死門的通道,,明代士兵會從側洞中出來將兩扇門關閉,,使得敵人困于門內。
軟繩陣 室內
軟繩陣的設置事實上沒有太大殺傷力,,可是經(jīng)過前面幾道鬼門關,,這里可以打心理戰(zhàn),即使看見暗器如何設置,,也不敢貿然前進,。
國家博物館導游詞篇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湖南省博物館參觀長沙馬王堆漢墓文物陳列!
談起馬王堆漢墓,,總有說不完的話,因為這里蘊藏著太多神奇的傳說與動人的故事,。駐足于這批精美絕倫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悅的不僅是眼睛,,還有心靈,。下面,就請跟我一道,,步入這歷史與藝術的殿堂,,去追尋2120xx年前中國文明的神奇與輝煌!
前言
(模型:馬王堆漢墓墓坑)
馬王堆共有三座漢墓,按發(fā)現(xiàn)次序的先后,,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墓,。其中,,一、二號墓呈東西方向平行并列,,三號墓在一號墓的南側,。一號墓墓口呈方形,下面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漢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從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層臺階,墓室北面有一條由地面幾乎直達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紡織品、帛畫等各類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二號墓墓口和中部為圓形,,下面3米處為方形,由于曾經(jīng)多次被盜,,且白膏泥密封較差,,故整個墓葬已嚴重坍塌,僅殘存200余件文物,。三號墓與一號墓形制相同,,因該墓保存得較好,出土了帛書帛畫,、簡牘,、漆木器,、紡織品等1000多件文物。遺憾的是,,該墓尸體已經(jīng)腐爛,,僅殘存一具骨架。經(jīng)鑒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約1.85米,、年齡在30歲左右的男性。
(照片:馬王堆漢墓外景圖)
馬王堆漢墓位于長沙市東部五里牌地區(qū),,距市中心約4公里,。這里地勢平坦,地面有土冢兩個,。它們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間相連,,形狀頗似馬鞍,。相傳這里是五代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但是,,根據(jù)北宋《太平寰宇記·長沙縣》的記載,這里是西漢初年長沙定王劉發(fā)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號曰“雙女冢”,。馬王堆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誰呢?在未發(fā)掘之前,,實為千古之謎,。1971年底,,湖南省軍區(qū)366醫(yī)院(現(xiàn)湖南省武警醫(yī)院)決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倉庫,。為了配合基建,,我們對此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才揭開了這三座千年地宮的神秘面紗,。
(圖片:一號墓墓室縱剖面模型)
一號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鋪墊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槨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約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時用夯錘夯實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學名叫做微晶高嶺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較強的防滲漏和密閉特性。正由于當時采取了這樣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該墓的尸體、葬具及大量隨葬器物才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
(文物:紀年木牘)
三號墓出土的這支紀年木牘上有這樣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奮移主葬郎中,移藏物一編,,書到先質,,具奏主藏君”,。把這段文字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奮將隨葬品及其一份清單遞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單后,,先后對照實物一一唱讀和驗收,,最后將結果啟奏主藏君?!痹谶@支給墓主人去陰曹地府開具的“通行證”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的記錄,經(jīng)考證指的是漢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這就是三號墓墓主人下葬的準確年代。
走進軑侯家
(文物:“利蒼”玉印)
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我們發(fā)現(xiàn)馬王堆是西漢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從二號墓出土的“利蒼”玉印、“軑侯之印”(銅印)和“長沙丞相”(銅印)來看,,二號墓墓主人應該是第一代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他生于戰(zhàn)國末年,,死于西漢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得蒼曾跟隨漢高祖劉邦參加過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楚漢之爭,,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漢初他升任長沙國丞相,極力鞏固中央政權,,維護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據(jù)《史記》和《漢書》的記載,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軑侯。軑,,是地名,,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羅山縣和光山縣之間,食邑為七百戶,,與陳平,、張良等萬戶侯相比,是個不太大的侯,。但是,,由于利蒼在長沙國的獨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員生前甘食美服,,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死后也得到了厚葬。
(圖片:漢初吳氏長沙國及毗鄰郡國疆域圖)
高祖五年(公元前220xx年),,劉邦創(chuàng)建漢朝后論功行賞,,共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其中,,秦番陽令吳芮因率領部下協(xié)助劉邦亡秦滅楚,,被封為長沙王。當時長沙國包括有長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廣東,、廣西)后來被南越王趙佗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實際上屬于英布的淮南國,,因此漢初長沙國僅占長沙一郡,,比現(xiàn)在的湖南省略大。高祖末年,,長沙國由于起著安撫百越的作用而成為翦除異姓王后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為劉氏統(tǒng)治集團所深忌。為了控制和監(jiān)視吳氏,,利蒼作為劉邦的親信,,出任了長沙國的丞相,名為輔佐長沙王的“統(tǒng)眾官”,,實際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長沙國的直接統(tǒng)治者。
(文物:“妾辛追”印)
利蒼的夫人葬于一號墓,,根據(jù)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雖然貴為侯爵夫人,她卻經(jīng)歷了早年喪夫,、晚年喪子的傷心之痛,,于漢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時大約50多歲,。根據(jù)女尸和t型帛畫上辛追的形象,,我們請中國警官大學的趙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擬復原系統(tǒng)”復原了四張軑侯夫人7歲、18歲,、30歲和50歲左右的頭部像,,并制作了一個中年軑侯夫人的蠟像,再現(xiàn)了辛追當年的風采,。
(文物:黃楊木梳,、篦)
辛追生前養(yǎng)尊處優(yōu),衣著打扮十分講究,。一號墓中出土的雙層九子漆奩和單層五子漆奩中除裝有胭脂,、油彩、白粉等各種化妝品外,,還有銅鏡,、鏡擦、粉撲,、梳、鑷,、笰,、環(huán)首刀等梳妝用具。鑷用于修眉,、笰用于上妝,。出土時笰毛的部分染為紅色,很可能是胭脂,。請?zhí)貏e注意看黃楊篦子,。它好象剛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齒均勻,,非常精致,寬度僅僅5厘米,,卻有74齒,,比現(xiàn)在一般的篦子還要精細。它是用什么樣的工具制作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復制品:駐軍圖)
三號墓墓主人是利蒼的兒子,、第二代軑侯利豨或其兄弟。根據(jù)紀年木牘記載,他死于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僅30多歲,。從三號墓中不僅出土兵器38件,還出土了一張軍事地圖——《長沙國南部駐軍圖》,。高后末年,,割據(jù)嶺南的南越王趙佗發(fā)兵攻打長沙國南部,隨即漢王朝及長沙國派兵征剿,。這場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到漢文帝初年,。《駐軍圖》的出土說明墓主人是長沙國一位重要的軍事將領,,而且曾經(jīng)參與指揮過這次戰(zhàn)役,。圖的方位為上南下北,與現(xiàn)在地圖的方位正好相反,。散落圖中各處的圓圈,,它們代表的是里,相當于現(xiàn)在的村落;四方框表示的是縣城;兵營則畫成多種不規(guī)則的形狀;在整個防區(qū)的中央,、幾支河流的匯合處設有軍隊的指揮部,,以三角形來表示。整個防區(qū)內,,在指揮部的前面,、左面和右面駐守有六支軍隊,分二線部署兵力,,并依托三條山谷扼守南越國進入長沙國內地的通道,。由此可見,當時長沙國南境駐軍采取的是憑險固守的姿勢,。圖上軍事部署之嚴密,、地形利用之巧妙、對各軍事因素思慮之詳審,,都充分說明了由于長期戰(zhàn)爭的實踐,,漢初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已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照片:一號墓云紋漆鼎內殘存的“藕片”)
從一,、三號墓中出土了大量飲食器具,、食物標本等,西漢豪門貴族的奢華生活可見一斑,。最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打開一號墓出土的云紋漆鼎時,,竟發(fā)現(xiàn)里面盛有2100多年以前的湯,而且在湯的表面還漂浮著一層完整的藕片,。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藕片內部纖維早已溶解,,出土后與空氣接觸,再加上起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蕩,,藕片迅速消失,,全部溶解于水中了。地震工作者認為,,這一現(xiàn)象說明,,2100多年以來長沙地區(qū)沒有發(fā)生過較大的、有破壞性的地震,。
(浮雕:導引圖)
這是從三號墓出土的一張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療保健體操圖——《導引圖》,。所謂“導引”,就是疏導氣血,、引伸肢體,,是一種以呼吸運動和肢體運動相結合的醫(yī)療體育方法。圖上繪有44人,,每人動作各不相同,,旁邊都有題字。根據(jù)殘存的31處文字說明來看,,內容大致分為以下三類:一類是描繪運動的姿態(tài),。請看第三行順數(shù)第四人:這是一個婦女正手拿一根長棍,彎腰下俯,,使雙手呈直線狀極力展開,。圖像旁邊題有一行字:“以丈通陰陽?!薄罢伞蓖ā罢取?,指圖中的棍棒,它說明這個動作可以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第二類說明運動所摹仿的動物姿態(tài)。例如:第一行第四人雙手向上斜舉,,翻身向下,,兩眼注視下面一個像盤子的東西。難道不像一只揮舞著大刀的螳螂正撲向毫不知情的蟬嗎?這個動作和武術中的螳螂拳有些類似,,實際上,,猴拳、蛇拳,、鷹爪功,、螳螂拳等仿生拳類都是由這張圖演變發(fā)展而來的。第三類則說明這種運動方法所針對的病癥,。如果您膝蓋疼痛,,可以按照第三行最后一個人的動作:上身挺立,、轉體向右、下肢屈膝,。圖像旁邊寫有“引膝痛”,。“引”就是用導引術治療疾病,,“引膝痛”就是說這個動作可以治療膝蓋疼痛,。如果您想健康長壽,何不試一試這古老的導引療法呢?
(文物:冠人男俑)
一,、三號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們是軑侯家各種奴仆的替身。形體最為高大的冠人俑頭戴高高的帽子,,身著絲綢長袍,,在鞋子的底部刻著“冠人”兩字,出土時身后率領著幾十個彩繪木俑,。他應該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總管。女侍俑身材修長,,衣著華麗,,繡花長袍上還用紋錦鑲邊,應該是主人的貼身丫鬟,。與它們相比,,彩繪立俑形體最為矮小,出土的數(shù)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臉的。他們是軑侯家中地位最為低下,、從事各種雜務勞動的奴婢,。再加上后面的歌俑、舞俑和奏樂俑等,,可以說各類奴仆形形色色,、應有盡有。
(文物:竽)
一,、三號墓出土有琴,、瑟、筑,、笛,、竽、竽律,、編鐘,、編磬等8種樂器,。這是我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為研究西漢音樂文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這是南郭先生“濫竽充數(shù)”的竽,。它出土于一號墓,保存完整,,有22根竽管,。但竽管與吹口之間不能通氣,上端沒有氣孔,,斗內沒有氣槽,,也沒有用以控制音高的簧片,只是一具樂器模型罷了,。
(文物:奏樂俑)
奏樂俑共有5個,,其中兩個吹竽,三個鼓瑟,,儼然一支家庭管弦樂隊,。您看:他們都身著長袍,娥眉高挑,,小嘴緊閉,,神情緊張地在準備為賓客們演奏。此外,,歌俑面目清秀,,身著長袍,席地而坐,,似乎在歌唱婉轉悅耳的曲調;舞俑面部豐腴,,涂脂抹粉,身體稍微向前傾斜,,兩膝略微彎曲,,身著短褂長裙,體態(tài)輕盈,,好像伴隨著歌聲翩翩起舞,。軑侯夫人生前過著金聲玉振、輕歌曼舞的奢靡生活,,死后還隨葬歌舞樂俑夢想在地府繼續(xù)盡情享樂。
(文物:博具)
三號墓中出土了一套當時的娛樂用具——博具,。它主要由1個博局,、12個大棋子(六黑六白)、20顆小棋子,、42根籌,、1個骰子組成,,裝在特制的漆盒里,是為玩“六博”而特意制作的,。那么,,六博的玩法是怎樣呢?請看漢畫像石中的博戲場面:二人面向棋盤對坐,分別執(zhí)黑,、白兩棋,,并將棋子置于博局上的12個l形和t形的曲道上,然后輪流投擲一個18面球體的骰子,。骰子一面刻著“驕”字指一種有利的棋步,,相對的一面刻著“妻畏”字,即“驕”的反義詞,,其余各面分別刻數(shù)字一至十六,。通過投擲骰子所獲得的數(shù)字行棋,以獲得籌碼的多少來決定勝負,。博戲在漢代曾經(jīng)風行一時,,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博戲迷,。但是晉代以后逐漸衰落,,唐代之后便演變成為現(xiàn)在大家都十分喜愛的一種傳統(tǒng)娛樂活動——中國象棋。
(文物:云紋漆鼎)
鼎是一種盛食物用的祭祀禮器,。從夏朝至兩漢,,它是國力、權力的象征,,并有一套完整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士五鼎,,在使用時誰也不敢僭越,。馬王堆一號墓出土有7件鼎,由此可知墓主人的階級地位,。這些鼎都保存完好,,胎骨很厚,是用整塊木旋削而成,,稱為旋木胎,。體型穩(wěn)重,器表髹黑漆,,口沿有一道菱紋圖案,,蓋和器身都彩繪紅色、灰綠色的渦卷紋和方連紋,,使它形成幾何云紋的圖案,。足部朱漆彩繪獸面紋,,耳部為云紋。器內髹紅漆,,并書寫“二斗”兩字,,表示它的容量。
(文物:云紋漆案)
案是設計用來端取食物的長方形平盤,,在它的四個角底部下,,各有一個曲尺形的矮足。古人用“
國家博物館導游詞篇五
大家好!用完午餐以后,,我們就乘車前往洛陽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位于洛陽市北郊的邙山冢頭村,乘車大約需要30分鐘?,F(xiàn)在我就利用這段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洛陽地區(qū)古墓葬及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一些情況,。
洛陽在中國古代號稱“天下之中”,它地勢平坦,,四周群山環(huán)繞,,西據(jù)崤山函谷關,東扼虎牢關,,北依太行,、黃河,南望伏牛山,、嵩山;伊,、洛、澗四條河流,,縱橫其間,,即所謂“河山拱戴,形勝甲于天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既是洛陽成為“天下名都”的重要因素,也是蘊藏無數(shù)文物瑰寶的有利條件,。我國歷史上的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朝代,,先后建都洛陽。正是洛陽有千年古都的文化積淀,,才使邙山上下,、伊洛之濱成為蘊育華夏文物瑰寶的風水寶地。
邙山位于洛陽城北郊,、黃河南岸,,東西綿延100多公里。山勢雄偉,,水深土厚,,其南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流洛陽,。墓葬于此,,即成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習俗。因此邙山被視為宜于殯葬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多以邙山作為他們安身長眠的樂土。就連唐朝時位于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義慈王及其后代客死洛陽后,,也遵循這種習俗安葬于邙山,。唐代詩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在洛陽民間則有“生居蘇杭,,死葬北邙”之說。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洛陽先后調查,、發(fā)掘了數(shù)以萬計的歷代墓葬。眾多的考古發(fā)掘資料證明,,這些不同時期墓葬帶有以下明顯的特征:
一,、時代蟬聯(lián),自成體系,。自龍山文化早期開始,,縱橫五千余年的墓葬文化,發(fā)展序列清晰,,銜接有序,,在中國墓葬制度研究中,具有斷代分明的標尺作用。
二,、數(shù)量眾多,,種類豐富,墓主人身份等級差異較大,。不僅有大量帝王之陵,、將相勛臣之冢,而且還有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刑徒的墳墓,。
三,、分布廣泛,歷代墓葬大都以洛陽都城為中心而相對集中,,尤以邙山最為集中,。
為了讓世人了解洛陽地區(qū)的墓葬文化特色,研究我國古代的墓葬制度,、墓葬形制及古代的時尚習俗,,洛陽古墓博物館于1985年開始興建,并于1987年對外開放,。整個博物館占地44畝,,建筑面積7600平方米,可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部分,。地上建筑群體從南往北有漢白玉石門闕一對,,館表一座,館表上的表額“洛陽古墓博物館”題字由著名考古學家夏先生書寫,,進而為序幕大殿,,殿前左右兩側設有復制的漢代天祿、辟邪獸一對,。殿后為上下墓區(qū)廳,,兩側為配殿。后邊還有四角樓和望景亭,。地下部分設有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休息廳,,各廳之間有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是復原的歷代古墓群。首批搬遷復原的有上自兩漢下至北宋的歷代典型古墓葬22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卜千秋壁畫墓、新莽時期壁畫墓,、東漢車騎圖壁畫墓,、曹魏正始8年墓,、西晉關內侯裴詆墓、北魏孝文帝之孫長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瑋墓以及西域安國人唐代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另外還有宋代五座仿木結構雕梁畫棟的磚室墓等。這些墓葬建造的各具特色,,或深邃巨大,,或結構靈巧,或布局嚴謹,,或性質殊別;尤其是琳瑯滿目的壁畫,或表現(xiàn)打鬼儀式,、或反映神仙思想,、或描繪天體星象、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或再現(xiàn)車騎出行及家庭生活的場景。墓中均隨葬有豐富的明器,,其中有一部分可稱的上是國之瑰寶和藝術杰作,。記載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志,可謂是補正史書的“石史”,。另外,,在配殿內還陳列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典型墓葬模型以及歷代葬具和喪葬儀式,,以展示洛陽歷代墓葬的演變和時俗風尚,。
說到古墓葬,就要首先從“喪葬”二字開始講起,。
死,,作為人生的一種自然歸宿或終結,是人類無法回避,、無法解釋,、無法超越的現(xiàn)實問題。這個另人恐懼,、焦慮的現(xiàn)實問題,,對于史前時期的原始人類來說,自然是一個無法解釋的迷,。他們懼怕死亡的降臨,,以為死亡不過是向另一個世界的過渡,因此喪葬便成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并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種種具有神秘色彩,、莊嚴而隆重的喪葬禮俗,,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然而,,基于靈魂不滅觀念和原始道德觀念而產(chǎn)生的一種宗教性質的社會習俗,,“喪葬”二字并不是一開始就結合在一起的,而是經(jīng)過了一段漫長的演變過程,。
“喪”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原意為采桑,,后來才被人們借作“喪亡”的“喪”,其意在古代有以下四種說法;一是指失去,,二是指死去,,三是指尸體,即死者的遺體,,四是指哀葬死者的禮儀,。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為掩埋死者尸體的象形字,其意是將死者的遺體掩埋在草叢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槨裝殮起來加以掩埋,。后人以“葬”字指掩埋死者尸體,,當淵源于此。
國家博物館導游詞篇六
河南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文化燦爛,,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fā)源地;資源豐富,,是全國農(nóng)產(chǎn)品主產(chǎn)區(qū)和重要的礦產(chǎn)資源大省;人口眾多,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巨大;區(qū)位優(yōu)越,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農(nóng)業(yè)領先,,是全國第一農(nóng)業(yè)大省,、第一糧食生產(chǎn)大省、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發(fā)展較快,,經(jīng)濟總量穩(wěn)居全國第五位;潛力很大,,正處于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加快發(fā)展階段,,發(fā)展的活力和后勁不斷增強,。
河南概貌
河南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qū)位于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渡袝び碡暋穼⑻煜路譃椤熬胖荨?,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xiàn)今河南大部分地區(qū)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復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時,全年無霜期201~285天,,適宜多種農(nóng)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fā)源于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qū),,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3.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383立方米,,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xx年末共有自然保護區(qū)32個,,面積760.2千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12個。共有森林公園114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31個,。森林覆蓋率23.3%,。河南的生物資源,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余種,。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麥、玉米,、棉花,、煙葉和油料等。動物418種,,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占全國總數(shù)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復雜,礦產(chǎn)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產(chǎn)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礦種142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09種,,已開發(fā)利用的礦產(chǎn)93種,。其中:能源礦產(chǎn)6種,金屬礦產(chǎn)23種,,非金屬礦產(chǎn)62種,,水氣礦產(chǎn)2種。優(yōu)勢礦產(chǎn)可歸納為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能源礦產(chǎn)”,鉬,、金,、鋁、銀“四大金屬礦產(chǎn)”,,天然堿,、鹽礦、耐火粘土,、藍石棉,、珍珠巖、水泥灰?guī)r,、石英砂巖“七大非金屬礦產(chǎn)”,。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chǎn)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11種,,居前3位的有32種,,居前5位的有58種,。其中煤炭保有儲量居全國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氣居第17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跡眾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著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臺周公測景臺;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fā)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shù)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游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群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y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xiàn)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
河南既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觀薈萃之地,,山川壯美,風光秀麗,,融南秀北雄于一體,。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8處,省級23處。鄭州的嵩山,,洛陽的龍門山,、白云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云臺山,,濟源的王屋山,平頂山的石人山,,安陽的太行大峽谷,,南陽的寶天曼、老界嶺,,鶴壁的云夢山,,駐馬店的嵖岈山等均屬山水奇觀;黃河自西向東流經(jīng)河南,出三門峽后經(jīng)小浪底流入黃淮平原,,鄭州至開封段河床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的獨特自然景觀。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qū)成為國內外知名旅游品牌,,伏牛山生態(tài)旅游整體開發(fā)全面啟動,。紅色旅游迅速發(fā)展,全省共有紅色旅游景區(qū)26家,,擁有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信陽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qū)(點)、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堂等4家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新開發(fā)的工業(yè)旅游,、農(nóng)業(yè)旅游項目,也令海內外游客流連忘返,。
國家博物館導游詞篇七
法門寺位于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zhèn),,西距西安市120公里,東距寶雞市96公里,。法門寺自古就因為安置有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于世,所以被華夏王朝擁戴,,而成為我國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
法門,意為修行者必入之門,。
法門寺始建于東漢,,寺因塔建。法門寺塔,,有名“真身寶塔”,,因藏有釋加牟尼的手指骨一節(jié)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門寺塔和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的稱譽。
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我們剛進來的山門,,又叫做“三門”,,左右兩邊的分別為無相門和無作們,中間為空門,,我們一般把出家稱為步入空門,,大概就由此而來。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法門寺唯一的古建筑銅佛殿,,大殿里供養(yǎng)的是釋加牟尼的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在大殿兩邊還有十八羅漢像,所以銅佛殿也叫羅漢殿,。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法門寺真身寶塔,,但是我們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而成的,法門寺自古因安置于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稱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記載,,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是其中的第五處。所以最初的法門寺叫阿育王寺,法門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門寺始建于東漢,,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時唐太宗在這里重修了一座四級木塔供養(yǎng)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慶年間時崩毀,,在明代萬歷年間,由法門寺僧人化緣重修了一座8棱13層的磚塔,,可是在1981年是塌掉了一半,,85年的時候,當?shù)卣疄榱酥匦捱@座塔的時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邊殘塔,,87年在清理塔基準備重建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地宮,出土了四枚釋加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寶,。法門寺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下面就請大家到地宮拜一下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宮總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迄今國內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寺塔地宮。地宮所發(fā)現(xiàn)的4枚佛骨,,最令人矚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室的八重寶函內,長40.3毫米,,上下俱通,,豎置在進塔基銀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形狀與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后室秘龕五重寶函的白玉棺內,管狀,,長37毫米,,白中泛黃。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繪菩薩阿育王塔內,,色澤形狀與第1,、2枚相似。經(jīng)國家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和副會長周紹良先生堅定,,其中第三枚是靈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為影骨,,是唐皇帝為保護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圣骨,,與有同等的意義,。
在參觀完法門寺地宮之后,我們就來到了法門寺的大雄寶殿,,大雄是對釋加牟尼的尊稱,。它是1994年開光的,里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別代表五個方位東西南北,,分別是不空成就,阿彌陀,,八日如來,,寶生佛,阿處佛,,旁邊的是二十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
參觀完法門寺之后呢,,我們來參觀一下西邊的法門寺博物館,,它是1988年11月9號正式對外開放,是全國唯一的以佛教內容為主題的專題性的博物館,。博物館由法門寺歷史陳列,、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法門寺唐密曼陀羅文化陳列和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
我們先參觀一下法門寺歷史陳列館,,在法門寺歷史陳列館中,主要向人們展示了法門寺的建寺歷史由因,,以及各歷史朝代對法門寺進行修建的歷史實物,。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了大唐珍寶陳列,其中有44件國寶級文物,,99件一級文物,,它是陜西88個博物館中國寶級文物比例最大的一個博物館,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帳碑,,它將地宮中的珍寶是誰送的,叫什么名字,,尺寸大小呀什么的,,作了詳細地記載,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唐代最珍貴的瓷器——南方越窯出土的秘色瓷,,秘色瓷專用于皇家,是青瓷中的一種,,工藝復雜難度高,,因秘方秘而不宣,而得名,。大家可以看到這個秘色瓷盤,,好像底部有一層薄薄的水在上面,給人感覺非常的晶瑩剔透,。但是秘色瓷畢竟在中國已經(jīng)失傳了1000多年,,法門寺地宮中屬于首次出土,可以說,,它的制作方法還是不能夠知道的,,應該說是屬于千古之謎。
另外,,唐代的絲織品也是相當珍貴的,。但由于絲綢不易保存,很多都風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繡,,簇就是收縮的意思。就是用金絲盤結成花朵的紋式再固定到絲綢的上面,,就把這種織物稱為簇金繡,。簇金繡的珍貴之處呢,第一就是它保護的完好如心,,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們看,它的質地是羅,,上面的花紋全都是金絲繡的,,但是,這種金絲可不是一般的金絲,,它呢首先用純金絲在胎線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纏繞上去,,如果說中間的胎線為一米,那么金絲要纏33000轉,。我們看到織物就是用這種復合線來織花紋的,,曾經(jīng)做過一個測量,沒想到是這種簇金繡上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只有6四,,6絲就是0.06毫米,,比頭發(fā)絲還細。在現(xiàn)在世界上制作的這種金絲只有20絲在日本,,中國只有70絲,,沒有想到在唐代據(jù)文物顯示當時的拉絲技術已經(jīng)相當?shù)母?,已達到了6絲。
(在唐代織金錦工藝精湛令人吃驚,。織錦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僅為0.1毫米,,比頭發(fā)還細。以絲線為芯,,以金線一圈圈纏繞,,一米長的金絲要繞3000多圈,武則天供奉的繡裙就是這種織品制成的,。)
另外,,還展出了一些兩河流域進貢的琉璃器。
接下來,,我們到珍寶閣去參觀一下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這個展柜的文物布置也是按照佛教中的曼荼羅做結集的。
其中最珍貴的文物是這件鎏金雙攏12環(huán)的錫杖,,名為錫,,其實它并不是錫做的,而是搖這個錫杖環(huán)的時候會發(fā)出淅淅的響聲,,是以聲來命名的,。錫杖的級別也是有區(qū)別的,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屬于世界錫杖之王,,規(guī)格最高的錫杖,,這枚錫杖全長為1.96米,重2390克,,用了2兩金子和58兩銀子制成的,,然而,代表錫杖級別高低的屬于杖首輪和鼓的多少,,大家可以看見桃子形狀的叫鼓,,這個錫杖總共有四個鼓,每個鼓上套了3個環(huán),,4鼓12環(huán),,4鼓12環(huán)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級別的法力——四諦12因緣,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而這種級別的錫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加牟尼才有資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錫杖之王。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供奉佛指舍利的器具,,最珍貴的是這件鎏金捧真身菩薩,。菩薩身上掛滿了珍珠,手上有一個荷葉造型的托盤,,盤子上有一塊純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經(jīng)考證是一位叫誠一的和尚給唐懿宗李崔送的39歲生日禮物,。說它珍貴是因為這位菩薩還完成一樁重要的歷史使命,,唐懿宗李崔當時為了迎請法門寺的舍利,曾經(jīng)說:“生得見舍利,,死而無憾”,。所以,舍利迎到長安之后,,在興跪拜之禮的時候就是安置在菩薩手中所捧的荷葉盤之上,,所以這尊菩薩也叫捧真身菩薩。
到這里呢,,法門寺的餐館也接近尾聲了,,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