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山西旅游導游歡迎詞篇一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庇钟腥苏f:“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彼缘搅颂欢ㄒx祠看看。晉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心。位于太原市區(qū)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后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后,,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huán)境幽雅舒適,,風景優(yōu)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于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jīng)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圣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筑結(jié)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筑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圣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圣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nèi)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nóng)田水利,,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呈現(xiàn)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nèi)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后,因境內(nèi)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jīng)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20_年),在祠區(qū)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qū)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筑為圣母殿,,創(chuàng)建于宋代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圣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tài)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tǒng)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tài)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nèi)現(xiàn)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tài)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tài)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jù)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么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辫F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痹捯宦湟?,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么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xiāng)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圣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nèi)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并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圣母殿右側(cè),,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巖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jù)《詩經(jīng)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山西旅游導游歡迎詞篇二
坐落在芮城縣東南24華里的神柏峪內(nèi),,它依山傍水,,環(huán)境優(yōu)美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新穎的集灌溉,、旅游為一體的旅游勝地,。七十年代這里修建了大禹渡電灌站,分兩級揚水,,提水為八個流量,,總揚程為214米,。河岸的抽水泵房,能夠根據(jù)水位漲落升降而上下滑動,。電灌站于1979年對外開放,,當時主要以三大宏偉工程而著稱:一是一級站采用移動式泵車抽水,安全,、可靠,、方便、創(chuàng)造了黃河上抽水的先例;二是一級站和二級站之間建筑了兩廂四萬立方米的沉沙池,,黃河水在此一改渾濁的容顏,,使泥沙排入黃河,清水抽上去澆灌良田,,受益面積為28.6萬畝,,令人贊嘆;三是二級站一次揚高193.2米,在國內(nèi)農(nóng)業(yè)灌溉中首屈一指,,十分壯觀,。隨著參觀和游人的增加,新的旅游項目逐漸發(fā)展起來,,主要包括:
神柏位于二級揚水站管道頂端,,雄姿偉岸,是大禹渡的標志,。樹高14.6米,,胸徑1.53米,腰圍5米之許,,投影面積273平方米,。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傳說古時大禹治水曾在此拴馬,、憩息,故被人們稱為“神柏”,。在神柏下翹首遠望,滾滾黃水迎面撲來,,游船往來蕩漾,,詩情畫意躍然大河之上。
大禹像雕像置于望岳亭東的平臺上,,整個像高12.23米,,用中條山青石175方拼雕而成。
望岳亭位于沉沙池東南方,,為仿古建筑,,六角玲瓏,,拱式在花板上龍鳳相戲,舉目西眺,,華樂在望,,故取名“望岳亭”。
風動亭仿傘狀,,全部采用10毫米厚的鐵板制作,,中心采用軸承技術,遇風轉(zhuǎn)動,,這時與其它亭子完全不同的奇思巧構,。
在這里的山谷摩崖上刻有“舟于此,出水得”六個大字,。由于船只往來于黃河兩岸,,使大禹渡更富詩情畫意。
大禹渡還建有動物園,、神泉水,、待濟亭、迎曦亭,、三晉第一獅等旅游景觀,,足使中外游客流連忘返。
此外,,還可以登船游弋,,參加“黃河風情游”。這里的客船,,在黃河航行3個多小時,,可達三門峽會星渡,沿途,,可領略到黃河粗獷,、雄偉的奇麗風光,兩岸高山密林,,田園風光盡收眼底,,氣象萬千;觀賞沿途的名勝古跡,別有一番風味,。如果再品嘗一下黃河鯉魚的美味,,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山西旅游導游歡迎詞篇三
晉商文化游
太原—晉中—平遙—靈石行程介紹
(與領隊協(xié)商后介紹)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晉商文化之旅是一條集中展示以晉商為主的民居建筑、民俗風情、商業(yè)文化的旅游線路,。其中的山西博物院是目前中國一流的現(xiàn)代化,、綜合型大型博物館之一,中國煤炭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煤炭行業(yè)博物館,,晉祠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園林式祠廟建筑群,,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平遙古城是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日昇昌票號是現(xiàn)代中國銀行業(yè)的“鄉(xiāng)下祖父”,,喬家、王家,、渠家,、曹家、常家等晉商大院,,都是一部部鮮活的明清晉商建筑,、民俗、經(jīng)貿(mào),、生產(chǎn),、生活方面的史書,一處處不可不去的旅游勝地,。整個行程約200多公里,,北可與五臺山佛教圣地相連,南可與臨汾,、運城的尋根覓祖之旅相接,,東西可與太行山之旅和黃河文明之旅左右呼應,有著完善配套的接待設施,、四通八達的交通網(wǎng)絡,,是一條頗具山西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線路。
第一節(jié) 太原市
(機場路至龍城大街途中)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太原武宿機場因為東邊有武宿村而得名。武宿村位于太原市與晉中市榆次區(qū)中間,,地處交通要沖,,宋代曾經(jīng)是兵馬教場,,有駐軍巡守而得名,。像武宿這樣因為設置軍營而得名的地方,,附近還有許多,,它們都曾經(jīng)是宋代設置平晉縣時的兵營(簡介新營村,、北營村,、馬練營村),。
經(jīng)過南環(huán)高速橋下,,我們來到的這段108國道,,也叫“太榆路”,,連接著太原市區(qū)與晉中市榆次區(qū)。太原的環(huán)城高速公路長86公里,,機場右側(cè)的高速公路通往北京,,全長560公里。它在山西境內(nèi)分別形成兩段,。第一段叫“太舊路”,,是指太原到晉冀兩省交界處的舊關,長144公里,。第二段叫“太陽路”,,是指太原到陽泉市,長124公里(選介太舊路,、太舊精神,、太陽路、平遙至和順高速公路,、太原都市圈,、太榆同城化)。
這一條龍城大街寬110米,,長7.8公里,,東西橫貫太原市的城南區(qū)域,既是一條分別通向太原市區(qū)中心,、機場,、晉中市榆次區(qū)的快速主干道,又是一條古城新區(qū)建設的中心帶,。
龍城大街兩邊的國槐樹是太原市的市樹,。太原的公路旁、街道邊,、庭院中,、公園里,栽得最多的樹就是國槐,。國槐耐干旱,、易成活,葉密蔭濃,,非常適宜太原干燥少雨的氣候,。太原栽種國槐歷史悠久,現(xiàn)在仍可見到許多千年古槐,。晉祠就可看到飽經(jīng)滄桑,、生機盎然、郁郁蔥蔥的唐槐和隋槐(簡介“黃陵”)。
(市情概況)為什么這條路叫龍城大街?因為太原譽稱“龍城”,。數(shù)千年來,,太原是殷商時的北唐之地,晉陽古城是戰(zhàn)國時的趙國初都,,前秦苻丕時的國都,,東魏時的下都,北齊時的霸府別都,,大唐的北京北都,,后唐的西京北都,后晉,、后漢的北京,,北漢的國都。之后是元明重鎮(zhèn),,晉商都會,,現(xiàn)在是山西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500多年的歷史文化,,使得這座城市至今彌漫唐風晉韻。
太原于公元前497年建城,,因為古城地處晉水之北,,中國人向來稱“水北為陽”而名“晉陽”。晉陽在秦稱“太原”,,在漢叫“并州”,。“太原”是高大平緩的平原的意思,?!安⒅荨敝瑒t源于太原“地在兩谷之間”,,就是太行,、呂梁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并”,,太原簡稱“并”即由此而來,。
“晉”字的來歷,與地理風俗關系很大,。從象形角度看,,古體“晉”字,特象一個插著弓箭的箭袋,。說明遠古時期,,生活在這塊高大平緩之地上的人們,,習武尚箭之風很盛(見《彀梁傳》),他們也就很自然地把這方黃土叫“晉”,。境內(nèi)的河水叫“晉水”,,晉水北邊的城市,就叫“晉陽”了,。
晉陽古城遺址就在晉源區(qū)的古城營村附近,至今還有數(shù)段城墻遺址和三座小城遺址存在,。這座古城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曾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的雄藩巨鎮(zhèn)。
尤其隋末太原留守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滅隋興唐得天下。五代十國,,太原更是先后涌現(xiàn)出后唐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后晉石敬瑭、后漢劉知遠,、北漢劉崇等所謂的“皇帝”,,加之太原西、北有系舟山(又稱“龍首山”),、天龍山,、龍山,所以才有了太原是座“龍城”,,并且會出“真龍?zhí)熳印钡恼f法,。
正因為太原有“龍城”的稱謂及其歷史影象,也正因為藩鎮(zhèn)跋扈,、封建割據(jù)的局面多次出現(xiàn)在太原,,更因為趙宋皇帝生怕京城之外出現(xiàn)其同類,晉陽古城在宋初遭到了一次滅頂之災,。
公元979年即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攻滅北漢,,奪取晉陽,下令火燒水淹了這座城周21公里長的都市,,還把它由府級降到州級,,移治榆次,另置平晉縣,,才放心地返回了東京汴梁,。可是他沒有想到,,晉陽古城之毀,,從此使得中原失去一大屏障(參閱:叢書1《太原史話》)。
晉陽古城雖然因為備戰(zhàn)而始,、兵燹(xiǎn)而終,,但其所在地域的戰(zhàn)略地位從未改變。出于抵御契丹遼國的需要,,晉陽被毀3年之后,,宋太宗下令在晉陽故城東北15公里,汾河對岸的唐明鎮(zhèn)——今天的太原市中心區(qū),,由大將潘美主持修建了規(guī)模較小的宋太原城(簡介“丁字街釘龍脈”城建現(xiàn)象,、涵義)。
經(jīng)歷金攻宋,、元滅金多次大戰(zhàn)的破壞后,,宋太原城在明朝朱元璋第三子朱棡受封晉王后,迎來它的第1次擴建,。當時的太原夯土城墻外包城磚,,周長12公里,高12米,,開有八門,,氣勢磅礴,巍峨壯觀,,時稱“錦繡太原城,。”
現(xiàn)在的太原,,轄6區(qū)1市4縣,,面積6988平方公里,人口424萬,,在全國的經(jīng)濟建設中,,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世界產(chǎn)量最大的特種鋼生產(chǎn)基地——太原鋼鐵集團公司就在太原,。
(濱河東路)前面的祥云橋,,就像一支高擎的火炬。我們現(xiàn)在行駛在汾河東岸的這條路叫“濱河東路”,。沿路北行,,您會處處感受到太原的巨變。祥云橋的得名,,恰因大橋開工之日,,適逢20__年北京奧運會的“祥云”火炬在太原傳遞。奧運火炬的傳遞,,同時點燃了太原城南新區(qū)建設的萬家燈火,。新建成的長風文化商務區(qū),已成為太原的城市文化新地標,。
路西這條河流就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親河——汾河,?!斗诤恿魉畤W啦啦》這首歌,唱得就是這條河,。汾河全長716公里,,從北向南,幾乎貫穿山西全省,。山西有許多地名都與汾河有關,,比如:汾陽、汾西,、臨汾,、襄汾就連山西最有名的酒也叫“汾酒”。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將太原市區(qū)分為東西兩部分,,我們習慣稱“河東”、“河西”,。太原市的河東是政治,、經(jīng)濟、商業(yè)的主要活動中心,,河西則以工業(yè)區(qū)和文化商貿(mào)會展區(qū)為主,。
汾河兩岸,現(xiàn)有10座公路橋梁,,交通十分方便,。前面就是被譽為“月亮橋”的南中環(huán)橋。茫茫夜色之中,,彩燈輝映大橋,,彷佛一彎新月,,好像正從波光粼粼的河面升起。如果從橋兩端看,,大橋又如一只將要展翅高飛的大雁,。
這一座躋汾橋被譽為“搖籃橋”,是太原市首座步行景觀橋,,直抵長風文化商務區(qū),。每逢夜幕降臨、華燈初放,,躋汾橋通體透明璀璨,,為并州夜景增添一處“銀虹麗影”,更與長風文化商務區(qū)的五彩華燈一起,,在汾河兩岸高樓大廈的眾多燈光交相輝映下,,不停地變換著被譽為“長風文化島”的美麗夜景
在這一座象征展示山西和太原文化內(nèi)涵的“島”上,匯聚著如“飛碟”,、似“玉璧”般的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象征三晉文化藝術,、盡顯“山西之門”開放包容氣度的.山西大劇院;體現(xiàn)科技理念、外形好像巨大手風琴的山西科技館;猶如巖石,、又仿佛層層書卷的山西省圖書館;頗具“燈籠”造型,、俗稱“五個桶”的太原市博物館;靈感來自梯田地貌、極富張力的太原美術館,。
這6大地標性,、文化性建筑,與文化島內(nèi)的生態(tài)路網(wǎng),、內(nèi)河小橋,、綠地、噴泉,、雕塑,、疊水等,以及汾河公園,、山西奧體中心,,汾河上的躋汾橋、南中環(huán)橋,、祥云橋,、長風橋等一起,形成了一處國際性公眾文化大舞臺,,又環(huán)抱成一個市民休憩,、游玩的城市公園,獲得了亞洲人居環(huán)境協(xié)會和聯(lián)合國人居署亞太辦公室聯(lián)合頒發(fā)的20__亞洲都市文化獎,。
這一座長風大橋長570米,,中間的綠化帶寬3米,,堪稱一座“綠橋”。大橋東西的長風大街,,與龍城大街一樣,,貫通太原市區(qū),全長4.67公里,,寬80米,,僅道路兩旁的綠化帶就寬20米。長風大街建成10年來,,與其前身是一條坑洼不平的窄巷土路大為不同,,沿街南北已經(jīng)成為太原的一處商業(yè)貿(mào)易區(qū)。
太原市的街道,,大部分比較正直,、寬闊,方向感強,,不是正南正北,,就是正東正西,很少有斜向的,。許多外地人都開玩笑地說,太原市的街道和太原人一樣,。太原市的街名,,也起得很有規(guī)律。凡是南北方向,,都叫做“路”;凡是東西方向,,都叫做“街”,十分方便,。因此,,大家在太原不用擔心迷失方向
我們沿著濱河東路向北行駛,很快就要達到市區(qū)中心,。大家已經(jīng)看到,,汾河碧波蕩漾,兩岸樹木茂盛,,綠草茵茵,,小徑縱橫,環(huán)境宜人,。太原市的氣候比較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較大,,最熱的7月份,,晚風清爽,可以消去白天的暑氣,,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
汾河公園在治理汾河及其兩岸濕地的基礎上建設,目前已有21公里長,。今后,,隨著城市建設,太原將會呈現(xiàn)“一條碧帶穿城過,,百里青山半入城”的美景?,F(xiàn)在的濱河公園內(nèi),白天,,兒童們在這里嬉戲玩耍;晚上,,萬盞華燈齊放,辛勞了一天的人們在這里漫步休閑,,市民們把它譽為“太原外灘”,。
濱河東路右側(cè)的太原碑林公園,收藏有明,、清時期的書法碑石418通,,也是一座大型個人書法碑林。其中的北園,,又叫“傅山碑林”,,收集陳列了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醫(yī)學家,、書畫家傅山先生的真,、草、隸,、篆,、行等書法作品222幅,每一件作品都體現(xiàn)出傅山的人品,、學養(yǎng)和人格(簡介傅山,,參閱:叢書1《明清啟蒙思想家傅山》)。
在2500多年的城市發(fā)展中,,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原有的城市標志即雙塔寺的“凌霄雙塔”,,牛駝寨的解放紀念碑,均聳立在市區(qū)的東大門;古剎崇善寺,、文廟,、萬壽宮、純陽宮、清真寺,、天主堂都地處繁華鬧市;市區(qū)中心的督軍府舊貌猶存,、神秘誘人;古老的晉祠是中國最大的祠廟式古建園林,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均被譽為雕塑精品;蒙山大佛是中國最古老的摩崖石刻大佛;郊區(qū)的多福寺,、凈因寺、竇大夫祠等以及太原市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都有著較高的文化旅游價值(參閱:《太原風景名勝志》),。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經(jīng)贊美太原“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并州自古多豪杰,,戰(zhàn)爭五代幾百年?!碧鳛楸狈降恼?、經(jīng)濟、軍事,、文化重鎮(zhèn),,歷史上名人輩出。春秋時期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俠好義的豫讓,,趙國名將廉頗;魏晉時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宰相狄仁杰,,著名詩人王維、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文學家白行簡;宋代有書畫家米芾(fú),名將楊業(yè),、楊延昭,、呼延贊;金代著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閻若璩等,均對中華文明作出了貢獻(郭利萍供稿,,參閱:叢書1《唐代名相狄仁杰》,、《祖籍并州詩豪白居易》)。
山西旅游導游歡迎詞篇四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筑,規(guī)??捎^,,氣魄宏大,是國務院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筑,,乃國內(nèi)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筑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qū)東大街,門前有石獅一對,,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5重院落,,布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guī)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jīng)閣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tǒng)和間復為增會,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F(xiàn)寺內(nèi)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山門為清建,,其余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nèi)主殿,,建于金皇統(tǒng)年間(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于2米多高的臺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國現(xiàn)存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后與觀音殿月臺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nèi)梁架結(jié)構具有獨到之處,,隨著殿內(nèi)金柱的減少,,主體結(jié)構與其他建筑不同。彌陀殿欞窗也很精致,,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yōu)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筑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nèi)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圣”。主像兩側(cè)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tài),。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殿內(nèi)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jié)趺而坐,端莊慈祥,,分布于東西山墻和后墻,。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nèi)f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tài)龍鐘,,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后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坂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筑,、壁畫,、塑像、背光,、琉璃,、欞窗、匾額等于一體,,雖經(jīng)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于彌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結(jié)構最富有獨創(chuàng)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nèi)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cè),,使殿內(nèi)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后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保護文物古跡,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再現(xiàn)于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著一座展示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剎,、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稱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樓閣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圍空間則布滿小佛坐像,最下層每面中間都雕有一龕,,龕內(nèi)雕有一尊較大的主佛和左右脅侍佛兩尊,,龕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態(tài)各異,。整座佛像塔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把中國古建藝術和印度佛塔藝術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令人驚嘆叫絕,。
但讓人痛惜的是,,這件備受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因世事變遷,,飽受風霜,,在半個多世紀前身首分離,不能合璧,。目前,,塔殺只能以一級藏品保存于崇福寺內(nèi),塔身則被臺北國立博物館收藏,。
這座千佛石塔塔剎和塔身的分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弘宮中的小官曹天度為了祈求國家太平,,耗盡全家資產(chǎn),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寄托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愿望大相徑庭。1937年,,中華大地陰去密布,,血雨腥風,日寇入侵,,國土淪喪,。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中收錄了千佛塔的全部資料,。資料證實,,當石塔在劫運日本裝箱時,朔縣城內(nèi)一位愛國者,,在敵人的嚴密監(jiān)視下,,冒著生命危險將塔剎暗自藏回家中。全國解放后,,這位愛國志士把塔剎獻給國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歸初被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
塔剎高57厘米,,中間是兩層樓閣,在每層的四化個轉(zhuǎn)角處都刻有一個負重交腳菩薩,。樓閣上部雕有九道相輪及摩尼寶珠,。經(jīng)過無數(shù)的風雨滄桑,寶剎雖已殘痕累累,,然而其細膩精巧,、匠心獨具的藝術風采仍然熠熠生輝。每當人們在崇福寺欣賞千佛石塔塔剎的時候,,總有一種遺憾,,總要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石塔身分兩地的這種狀況,,多年來備受仁人志士的熱切關注,。1979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弗蘭茨先應我國文化部邀請來華訪問,,將其所著的《中國塔及堵波》一書贈予中國歷史博物館,,著名考古學家史樹青先生發(fā)現(xiàn)該書中收錄的千佛石塔是崇福寺之物,史先生著文予介紹和考證,。1995年臺北國立博物館典藏組主任黃永川先生給崇福寺來函稱:“貴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層塔’一件,,該件石塔為日本抗戰(zhàn)期間擄掠,勝利后歸還我國,。該件石塔之塔頂據(jù)悉尚存貴寺,,可謂大幸。現(xiàn)階段雖未能璧合,,但該塔之價值不會因頂身分離而遜色,。”歷史為我們制造了冬天的殘酷,,也給我們講述著春天的故事,。
山西旅游導游歡迎詞篇五
各位朋友(領導):
旅途辛苦了!
我是某號導游員,首先向大家問好!歡迎大家來崆山白云洞游覽觀光。
崆山白云洞發(fā)育在白云山南端的崆山上,,所以叫崆山白云洞,。
它是我國北方新發(fā)現(xiàn)的大型喀斯特溶洞。據(jù)專家考證,,五億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溫暖的淺海環(huán)境,在海底沉積了石灰?guī)r地層,,后來地殼運動,使海洋變成了山丘,,由于地下水對石灰?guī)r的溶蝕作用,,造就了這個北方罕見的溶洞。
大家請看,,這通道的石壁上到處是離奇古怪的花紋,,到處是莫名其妙的浮雕。這并不是哪一位抽象派藝術家的杰作,,而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藝術珍品,。
請看那邊并排的小石柱構成的石柵欄,1988年7月當?shù)厮奈晦r(nóng)民采石時偶然發(fā)現(xiàn)此洞,,第一位進洞的人,,就是從這里爬進去的。
您瞧,,路邊的“垂柳”,,迎面的“塔松”,它們在歡迎您到“各個洞廳”游覽,。好,,請大家往上走。
二,、第一洞廳
現(xiàn)在初步探明并對游人開放的有5個洞廳,,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游線總長四華里,,主要景觀有150多處,,非常罕見的絕景有六處,洞內(nèi)常年恒溫170c,。根據(jù)洞廳的景觀造型特點,,專家們把五個洞廳起名為“人間”、“天堂”,、“迷宮”,、“地府”和“龍宮”。您一定對這些名稱感興趣吧?就讓我們一起做一次科學的探索,,做一次美的享受吧!
各位朋友,,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就是第一個洞廳,。因洞內(nèi)比較寬敞明亮,又有“小西湖”,、“萬家燈火”等美景,,所以我們又叫它“人間洞廳”。洞廳南北長70米,,寬35米,,高18米。是誰用無窮的魔力掏空了這么大的一個洞廳呢?請?zhí)ь^向上看,,洞頂這條南北向斷裂破碎帶十分明顯,,千百萬年前,這里處在地下潛水面以下,,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沿著這個斷裂破碎帶溶蝕,天長日久,,就溶蝕成這么大的“空間”,。地殼抬升,地下水面下降,,就露出了洞廳,。
洞廳形成以后,洞頂含碳酸鈣的滴水,,發(fā)生鈣華結(jié)晶沉淀,,形成眾多奇妙的造型景觀,裝飾了洞廳,。
請看,,這叫石筍,如果超過三米就叫石塔,。上面下垂的叫石鐘乳,。上面的石鐘乳與下邊的石筍對應著生長,聯(lián)成一體,,就叫石柱,。這是洞中最多最常見的溶洞景觀。山上的水,,從洞頂裂隙中滴出,,由于水中二氧化碳釋放,產(chǎn)生鈣華沉淀,,掛在洞頂?shù)木统闪巳轭^狀的石鐘乳,,滴下來的含鈣的水珠沉淀,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石筍,。你看那個石筍很象古代打仗用的鞭,,我們就引用楚漢戰(zhàn)爭的故事,取名叫“霸王鞭”,。這里石鐘乳和石筍對接住了,,成了“石柱”。
請往上看,,那長短不齊,,色澤各異的叫“銀針倒掛”,這是正在發(fā)育的石鐘乳,。再請大家向上看,,那些象絲瓜瓤一樣的毛針狀的沉淀物,地質(zhì)學上叫“網(wǎng)狀卷曲石”,,在我國其它溶洞中非常罕見,所以稱這是崆山白云洞的第一絕,。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地質(zhì)學家說法不一,,但多數(shù)認為,“網(wǎng)狀卷曲石”是在毛細水流作用下,,首先形成毛狀,、針狀的沉積,由于洞中濕度,、氣流變化的影響,,微小晶體的沉積固結(jié)速度各異,導致晶體間孔隙方位的變化,,這些毛針狀的沉積物無定向地卷曲生長,,就形成了卷曲石。
朋友們,,請看這象不象一只石化的白色鸚鵡?
請看這一簇簇象菜花一樣的鈣華沉積,,我們習慣上叫“石花”,在地貌學上大一點的叫“石疙瘩”,,小一點的叫“石珍珠”,、“石萄萄”,都是按其形狀命的名,。它是由石壁上的凝結(jié)水,,匯聚成許多線狀水流,遇巖面凹凸不平處,,就沉淀成菜花狀或葡萄狀鈣華,。這種石花在洞,中很多,隨處可見;它們在洞中開放了成千上萬年,,今天我們才有幸一睹它們的芳容,。
山西旅游導游歡迎詞篇六
大家好,我是您這此游覽的導游員,,叫,。
首先我代表山西省旅行社歡迎您來參觀菩薩頂。我在這里祝您玩得開心愉快,,通過我的講解,,一定會使您不虛此行。
大家看,,坐落在靈鷲峰上的這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就是素有喇嘛宮之稱的菩薩頂,。我們已經(jīng)參觀了許多寺廟,大家可能也發(fā)現(xiàn)了,,大多是紅墻灰瓦,,,而菩薩頂卻是紅墻黃瓦,。在古代中國,,黃色是皇家專用的,,可菩薩頂卻用了黃琉璃瓦,,,您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考慮,等我們參觀完寺廟,,聽了我的講解,您自然會明白,。
此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原叫大文殊院,。相傳唐太宗貞觀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職文殊。一天夜里,,法云從長明燈下的藍光中看見一尊文殊菩薩像,并由塑工塑成,。傳說這便是文殊菩薩顯圣,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稱菩薩頂,。
寺廟經(jīng)歷代修補,尤其是1952年政府撥款補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樓,、石階等。現(xiàn)占地30畝,,分前院,、中院,、后院和東配院四處院落,,有殿堂樓房121間,是五臺山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云集,雄偉壯觀,,布局嚴謹,獨具特色,。我們從山麓仰望,,陽光下飛檐斗拱,,相托紅墻黃瓦,,金碧輝煌,象西藏布達拉宮,,所以有喇嘛宮之稱。菩薩頂在五臺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黃廟首領廟。
大家請跟我往上走,。
我們登上這高高的臺階,就進入寺廟了,。這臺階、木牌坊,、幡桿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龍頭的地方。這里我們要讓大家數(shù)一數(shù),,到底有多少臺階,等大家登上這高高的靈峰圣境,,我會告訴大家關于這臺階,上面的石獅的說法和傳說,。
大家數(shù)清楚了嗎?到底有多少臺階?
我告訴大家,寺廟門前的長長的臺階,,一般都會與108有關,菩薩頂也不例外,,也是108級臺階。佛家說,,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把解脫煩惱之道稱為“法門”,。踏上一級臺階,,意味著跨入一個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當您氣喘吁吁地站在懸有“靈峰圣境”橫匾的彩繪牌樓下面,,遠望周圍林立的寺廟、翠綠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全部踩在腳下,成了一個無憂無慮的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