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西塞山懷古意境西塞山懷古的古詩篇一
中唐詩人劉禹錫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懷古詩,,《西塞山懷古》就是其中之一,詩人通過追懷往事,,聯(lián)系今事,,認為一個政權的鞏固靠的是人心所向和國家統(tǒng)一。
《西塞山懷古》是中唐詩人劉禹錫的詩作之一,,是一首懷古詩,。西塞山就是詩人懷古的地方,長慶四年,,劉禹錫從燮州出三峽,,沿江東下,到和州任刺史,,沿途西塞山,,觸景生情,感懷往事,,寫下了這首懷古詩,。
西塞山在今湖北黃石市東郊,俯視長江,,地勢險要,,是三國時吳國的西部要塞,吳國設置了攔江鐵索,。公元279年,,西晉武帝司馬炎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下令伐吳,王于公元280年正月自益州(今四川成都)東征,,沿長江向吳國首府金陵(南京)挺進,,并于同年三月在石頭城(金陵城東)接受吳國的投降。
吳國擁有長江天險這樣的地勢,,還設置了攔江鐵索,,卻毫無防守之力,詩人感懷往事,,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政權的變更,,得出結論――一個政權的鞏固靠的是人心所向和國家統(tǒng)一。
前兩聯(lián):“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边@四句敘述的就是當年的西塞山之戰(zhàn),詩人通過一些字詞蘊含了自己的情感,?!镑鋈弧币辉~本指人的神情沮喪、低落,,這里指在王的攻擊下,,吳國驚慌失措、兵敗山倒,,一片頹廢,。四句詩中還包含了三組對比:一是“下和收”?!跋隆狈系乩硇蝿?,由上游向下游進軍,“下”字置于益州之前,,顯示出一種浩浩蕩蕩,、居高臨下的進軍氣勢,“收”,,金陵是六朝古都,,有一種金陵王氣,而面對著王的軍隊,,這種王氣黯然消失,,一下即收,既顯示了王軍隊的強勁攻勢,,速度很快,,也顯示了吳王朝聞風喪膽的情態(tài),。二是“千尋鐵索”和“一片降幡”?!扒よF索”說明吳國的防御軍事非常強大,,但是再強大,最后換來的只是一片降幡,?!敖滇Α保褪瞧?,但一般指下垂的旗,這里用降幡,,很形象,。同時還有形象和色彩上的對比,形象上:“千尋鐵索”和“一片降幡”,,一橫一豎;色彩上:一邊是晉軍燒毀鐵索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降的白旗。三是:“沉”和“出”,。一下沉一高揚,,形象地說明了吳國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晉國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
前四句詩,,交代了這場戰(zhàn)爭的指揮者、進軍路線,、作戰(zhàn)方式,,突破江防的經(jīng)過以及吳主投降的情形,其中寓有深意:一個政權的鞏固,,靠的不是險要的地形,,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他防御工事都形同虛設,、不堪一擊。
頸聯(lián):“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傷往事”,,往事不僅僅指西晉滅吳,,三國以來,金陵經(jīng)歷了六朝,,每個朝代時間都不長,,每個朝代都在重復前人的深重教訓,,只可惜當權者卻都沒有看見。曾經(jīng)的那些英雄們,,那些當權者們,,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在歷史的長河中遠去了,,唯一不變的就是西塞山和長江?!吧叫我琅f枕寒流,。”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舊”是說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依舊如此,江水無言,,青山依舊,,但人間的英雄霸主們并不相識,,他們偏要憑借山川險峻,稱王圖霸,因此也難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諷,?!吧叫我琅f”也和英雄們的霸業(yè)蕩然無存形成對比,,這就更突出了他們的可悲,。頸聯(lián)承上啟下,把讀者的思想從歷史的悲哀中掙扎出來,,帶回到現(xiàn)實,,概括了整個南朝三百余年政權頻繁更替的歷史。
詩人對那些歷史教訓,,是有所感悟的,,要政權穩(wěn)定,除了要民心所向,,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國家統(tǒng)一,,詩人在尾聯(lián)提出:“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币斫馕猜?lián)表達的深意,就要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唐朝建立初期,,統(tǒng)一四海,繁榮昌盛,劉禹錫是中唐詩人,,這首詩是他在824年秋赴和州途中,,經(jīng)過西塞山所作,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平息,,但是當時的藩鎮(zhèn)割據(jù)非常嚴重,唐王朝一直在努力維持著統(tǒng)一的局面,。金陵六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藩鎮(zhèn)割據(jù)嚴重,而那些藩鎮(zhèn)割據(jù)的遺跡還在,,“故壘蕭蕭蘆荻秋,。”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蕪在一片秋風蘆葦之中,。尾聯(lián)既是詩人慶幸唐王朝這個暫時還統(tǒng)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這個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到那時,唐王朝也會變成“故壘蕭蕭蘆荻秋”的破敗景象,。
詩人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歷史上曾經(jīng)占據(jù)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tǒng)治者,描繪古跡的目的,,就是對當時重新抬頭的割據(jù)勢力的迎頭痛擊,。
劉禹錫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尋句:當時吳國曾于江中鎖以鐵鏈,,王浚用大火炬將它燒斷。千尋:古時八尺曰尋,這里只是形容其長,。
3,、降幡:降旗。
4,、石頭: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吳孫權時所筑,,唐武德時廢,。
5、四海為家:意即天下統(tǒng)一,。
6,、故壘: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來的戰(zhàn)爭遺跡,。
譯文
晉代王浚乘樓船自成都東下,,
金陵帝王瑞氣全都黯然收煞。
吳國千尋鐵鏈也被燒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頭懸掛,。
人間有幾回興亡的傷心往事,
高山依舊枕著寒流沒有變化,。
從此四海一家過著太平日子,,
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西塞山懷古意境西塞山懷古的古詩篇二
《西塞山懷古》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全詩借古諷今,,沉郁感傷,有著一定的歷史意義,。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歡迎閱讀!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王濬的戰(zhàn)船從益州出發(fā),,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人生中多少次傷懷往事,,山形依然不變靠著寒流。
從今以后天下歸為一同,,蘆荻在舊壘上蕭蕭飄搖,。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黃石市,又名道士洑,,山體突出到長江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站在山頂猶如身臨江中,。
⑵王濬: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尋鐵鎖沉江底: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軒鐵錐,又用大鐵索橫于江面,,攔截晉船,,終失敗,。尋:長度單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頭:王濬率船隊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到營門投降。
⑹人世幾回傷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從今”。
⑼“四海為家”兩句:如今國家統(tǒng)一,,舊時的壁壘早已荒蕪,。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東面的長江邊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zhàn)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勢如破竹,,一方則是聞風喪膽,,強弱懸殊,高下立判,。第二聯(lián)便順勢而下,,直寫戰(zhàn)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借長江天險,,并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shù)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于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lián)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zhàn)爭的結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fā),,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zhàn)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jīng)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于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御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后人應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無能,,更表現(xiàn)了那些后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tǒng)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zhàn),,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著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fā)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滿地表現(xiàn)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認為此詩第五句甚妙,。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里才點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寫并沒有離題。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zhèn)ヱ登?,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xiàn)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為家日”,、江山一統(tǒng)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全詩借古諷今,,沉郁感傷,,但繁簡得當,直點現(xiàn)實,。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于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像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并非如此,,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jīng)占據(jù)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tǒng)治者,,這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jù)勢力的迎頭一擊,。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劉禹錫《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于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這首詩是劉禹錫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jié))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jīng)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
唐朝自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比較嚴重。唐憲宗時期,,唐朝曾經(jīng)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xiàn)了比較統(tǒng)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xiàn),,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鎮(zhèn)又恢復了割據(jù)局面,。此詩即為作者結合當時形勢而作。
劉禹錫(772-842),,漢族人,。字夢得 ,,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chuàng)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chuàng)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里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杰作,。
后來,幾經(jīng)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fā)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游賦詩,,生活閑適。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其詩現(xiàn)存800余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yōu)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zhèn)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xiàn)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chuàng)《憶江南》詞牌,。
劉禹錫死后,被葬在了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西塞山懷古意境西塞山懷古的古詩篇三
西塞山懷古的手法是什么?全詩主要寫的是什么內容?
王濬樓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氣黯然收⑶。
千尋鐵鎖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頭⑸,。
人世幾回傷往事⑹,,山形依舊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為家日⑻,,故壘蕭蕭蘆荻秋⑼,。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黃石市,,又名道士洑,,山體突出到長江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站在山頂猶如身臨江中,。
⑵王濬: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尋鐵鎖沉江底: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軋鐵錐,,又用大鐵索橫于江面,,攔截晉船,終失敗,。尋:長度單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頭:王濬率船隊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到營門投降。
⑹人世幾回傷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為家:即四海歸于一家,指全國統(tǒng)一,。今逢:一作“從今”,。
⑼故壘:舊時的壁壘。蕭蕭:秋風的聲音。
王濬的`戰(zhàn)船從益州出發(fā),,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人生中多少次傷懷往事,,山形依然不變靠著寒流。
從今以后天下歸為一同,,蘆荻在舊壘上蕭蕭飄搖,。
這首詩是劉禹錫于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jié))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jīng)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
唐朝自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比較嚴重。唐憲宗時期,,唐朝曾經(jīng)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xiàn)了比較統(tǒng)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xiàn),,長慶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鎮(zhèn)又恢復了割據(jù)局面,。此詩即為作者結合當時形勢而作。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東面的長江邊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zhàn)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勢如破竹,,一方則是聞風喪膽,強弱懸殊,,高下立判,。第二聯(lián)便順勢而下,直寫戰(zhàn)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借長江天險,并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shù)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梆┠藗渫鰢Y,……造于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lián)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zhàn)爭的結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fā),,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zhàn)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jīng)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芍^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于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御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后人應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無能,更表現(xiàn)了那些后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tǒng)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zhàn),,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著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fā)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梢娙绱思舨?,就在于它能完滿地表現(xiàn)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認為此詩第五句甚妙,。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里才點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寫并沒有離題,。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zhèn)ヱ登停峭怀觥耙琅f”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xiàn)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為家日”、江山一統(tǒng)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全詩借古諷今,,沉郁感傷,,但繁簡得當,直點現(xiàn)實,。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于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像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并非如此,,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jīng)占據(jù)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tǒng)治者,這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jù)勢力的迎頭一擊,。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劉禹錫《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于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西塞山懷古意境西塞山懷古的古詩篇四
《西塞山懷古》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此詩懷古傷今。前四句,,寫西晉滅吳的歷史故事,,表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fā)了事物興廢決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經(jīng)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全詩敘說的內容是歷史上的事實,,狀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實景,抒發(fā)的感嘆是詩人胸中的真情,。詩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襯,,相長相生,營造出一種含蘊半瞻的蒼涼意境,,給人以沉郁頓挫之感,。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氣黯然收⑶,。
千尋鐵鎖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頭⑸。
人世幾回傷往事⑹,,山形依舊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為家日⑻,故壘蕭蕭蘆荻秋⑼,。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黃石市,,又名道士洑,,山體突出到長江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站在山頂猶如身臨江中,。
⑵王濬: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尋鐵鎖沉江底: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軒鐵錐,,又用大鐵索橫于江面,,攔截晉船,終失敗,。尋:長度單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頭:王濬率船隊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到營門投降。
⑹人世幾回傷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從今”,。
⑼“四海為家”兩句:如今國家統(tǒng)一,,舊時的壁壘早已荒蕪。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這兩句是說,封鎖長江險處的鐵鏈,,被燒斷沉到江底,,東吳朝廷只好從石頭城中舉起白旗投降。史載,,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滅吳,,發(fā)兵二十萬,分六路進攻,。益州刺史王濬造了高大的戰(zhàn)船,,率水兵八萬沿長江而下。東吳造了長長的鐵鏈,,將長江險要處攔住,,企圖阻止戰(zhàn)船通過。王濬用粗數(shù)十圍,,長十余丈的大火炬燒熔了攔江鐵鏈,,繼續(xù)東下,直抵石頭城下,,東吳國君孫皓被迫反縛住自己的雙手,,抬著棺材向西晉軍投降。詩人以洗煉,、緊湊的筆鋒,,在對比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勝敗相形,描寫生動,。詩人意在借古諷今,,曲折含蓄地告誡驕奢腐敗的唐王朝:六朝覆滅的教訓,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同時告誡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事業(yè)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割據(jù)分裂只能導致失敗。
王濬的戰(zhàn)船從益州出發(fā),,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人生中多少次傷懷往事,,山形依然不變靠著寒流。
從今以后天下歸為一同,,蘆荻在舊壘上蕭蕭飄搖,。
西晉時的樓船自成都東下,金陵帝王瑞氣全都黯然收煞,。
吳國千尋鐵鏈也被燒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頭懸掛。
人間有幾回興亡的傷心往事,高山依舊枕著寒流沒有變化,。
從此四海為家過著太平日子,,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王濬率領高大的戰(zhàn)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金陵城中的士氣黯然消失,。千丈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掛在石頭城上。人生中有幾回傷感往事,,山形依然沒有改變,,枕靠在長江上。從今以后天下統(tǒng)一,,舊日的堡壘在一片蘆荻草中顯得凄涼蕭瑟,。
這首詩是劉禹錫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jié))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jīng)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
唐朝自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比較嚴重。唐憲宗時期,,唐朝曾經(jīng)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xiàn)了比較統(tǒng)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xiàn),,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鎮(zhèn)又恢復了割據(jù)局面,。此詩即為作者結合當時形勢而作。
這是吊古撫今詩,,抒發(fā)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的情感。詩的.前四句,,寫西晉東下滅吳的歷史事實,表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fā)了事物興廢決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最后寫今日四海為家,,江山統(tǒng)一,象六朝那樣的分裂,,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東面的長江邊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zhàn)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勢如破竹,,一方則是聞風喪膽,強弱懸殊,,高下立判,。第二聯(lián)便順勢而下,直寫戰(zhàn)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借長江天險,并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shù)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于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lián)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zhàn)爭的結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fā),,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zhàn)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jīng)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芍^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于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御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后人應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無能,,更表現(xiàn)了那些后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tǒng)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zhàn),,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著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fā)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滿地表現(xiàn)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認為此詩第五句甚妙。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里才點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寫并沒有離題,。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zhèn)ヱ登?,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xiàn)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為家日”,、江山一統(tǒng)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全詩借古諷今,沉郁感傷,,但繁簡得當,,直點現(xiàn)實。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于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像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并非如此,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jīng)占據(jù)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tǒng)治者,這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jù)勢力的迎頭一擊,。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劉禹錫《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于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屈復評此詩:“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
紀昀評此詩:“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保ǚ交亍跺伤琛芳o評)
俞陛云評此詩:“余謂劉詩與崔顥《黃鶴樓》詩,,異曲同工。崔詩從黃鶴仙人著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鶴事,,一氣貫注;劉詩從西塞山鐵鎖橫江著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平吳事,,亦一氣貫注,非但切定本題,,且七律詩能前四句專詠一事,而勁氣直達者,,在盛唐時,,沈佺期《龍池篇》、李太白《鸚鵡篇》外,,罕有能手,。”(《詩境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