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蘇州留園的導游詞篇一
自抗日戰(zhàn)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園內建筑幾成廢墟。一_三年蘇州市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豐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的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的主人為什么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的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后回鄉(xiāng)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園。他們本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谶@種生活理念,蘇州的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的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在全景圖的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這是由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的,。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
【門廳與橋廳間的東側長廊】
各位現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巖,,上面刻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布的“世界遺產”標識。他是留園于1997年12月被批準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后,,于1998年立的,。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的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于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里主要是為了采光而設計的,。為了避免造景上的單調,,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的景觀內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里,,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的小院。由于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范圍的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的粉墻,來為游人設計了一幅立體的“國畫”,。這里布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墻為紙,,花石為繪的立體國畫的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計的單純的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的話,那么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說,這扇空窗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采光,。和前面講過的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筑設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的單調,,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立體的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的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溫)所寫的,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先人的期望,,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
來到這里,,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的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較封閉的暗處設計了“蟹眼天井”來采光,用富于變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的對比,,另游人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欣賞著各種布置獨到的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于秀美的中部遠景來說,,大有一種“欲揚先抑”的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處佳例,。
【六扇花窗處】
穿過了“長留天地間”門洞,,我們看到前面的粉墻上有六扇窗圖案,因此漏窗也俗稱“花窗”,。在便于通風和采光的同時,,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隱若現地透過來,,因此,,花窗在園林建設中長作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處六扇花窗將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來,使人隱約可見,,從而激發(fā)起游人的游興,,催人急于進園去領略窗外那片勝景,。同時,,從花窗中透出的園景,隨著游人腳步的移動而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欣賞中的所謂“移步換景”之妙,。
當然,,在通風采光和透鏡的同時,花窗本身的花格圖案在園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豐富墻面審美內容的效果,。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會呈現出各種多姿多彩的落影,,為古樸的園林平添了幾份活潑的生氣。
我們現在請大家看南面的這堵白墻,。墻根處有一明式青石花壇,。上面有山茶,旁邊植有翠柳,,花開之時,,紅點綴綴,生機勃勃,?;▔戏桨讐ι锨队小肮拍窘豢隆贝u額一方?;▔显泄虐?、女貞兩棵古樹,枝接交錯,,蒼勁虬曲,,給人以高潔堅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貞交柯連理之意,。
【綠蔭軒】
這里是以賞留園春景為佳的綠蔭軒。這是一個小巧雅致的臨水敞軒,。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楓樹,,而東面又有櫸樹遮日,因此以“綠蔭”為軒名,,軒內扁額上“綠蔭”兩字,,是著名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的弟子,當代書畫家王個移所書,。軒南墻壁上嵌有“華步小筑”石額一方,。“華”,,即“花”;“步”通“埠”,。留園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吳中第一名勝”虎丘?;⑶鹱悦髑逡詠砭鸵猿霎a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貴花木而聞名。以前,,留園附近有裝卸花木的河埠,,所以這一帶舊名花步里。而留園主人將自己的園子稱為“華步小筑”,,無疑是一種自謙,。它也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人尚隱逸,求中庸的處世哲學,。這里的“花步小筑”四個字是清代學者錢大昕所書,。其下方倚墻根所筑的湖石花壇中置石筍、種天竺,,巧妙地構成了一幅立體國畫的構圖,,而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點晴題跛。
【一梯云旁】
出綠蔭軒向北,,各位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體量高大的兩層樓建筑,,這就是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目明瑟”之意來命名的明瑟樓,。這里面臨清澈明凈的池水,,樓邊又有青楓庇蔭,環(huán)境清雅明凈。明瑟樓底層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畫舫前艙,,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鄰》詩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命名為“怡杭”,。這里的“杭”通“航”,。在明瑟樓南有一湖石假山,登臨二樓的石階就隱在其中,。這里的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個字,,取“上樓僧踏一梯云”之意?!疤菰啤?,既以云為梯。古人以為云是觸石而生,,因此稱石為云根,。游人若在這云根盤旋之間拾級登臨,一定會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臺】
繞過明瑟樓,我們來到了留園中部寬敞的露臺上,。這里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jié),池內荷花盛開,,這里便是賞荷的絕佳之處,。因此,這里也被稱為荷花臺,。荷花臺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的涵碧山房,。這是中部花園的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的詩意來命名的,。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墻,,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的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繡球等花木,,春秋時節(jié),繁華吐妍,美不勝收,。
我們站在荷花臺上還可以欣賞到布置獨到的留園中部山水,。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筑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著一股陽剛。尤其是幾棵蔭可蔽日的古銀杏,、古樟樹,,與假山渾然一體,登臨其間,,會另人產生一種猶如進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覺,。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稱得上是一處“城市山林”的佳例,。由于山體直逼水池,,古樹、假山與水面之間所呈現的高與低的視覺差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就是古典園林造景中“以低襯高”的造景手法.另外,從山水布局來函,這里水雖居中,山水其側,但在審美上,山的氣勢卻遠在水的生機之上.水在這里只是襯托山體氣勢的一個“配角”,。此相反,。而同為蘇州園林代表作的拙政園中部的山與水在審美上的位置則正好與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假山雖以“一池三島”的規(guī)制筑于水池的中央,但奪人眼目的仍然是那片富于變化的水面,。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審美效果的一種道具,。山成了水的陪襯,水的靈秀往往超過了山的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的長廊稱為爬山廊,。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墻的實廊與離墻的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于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線和地勢的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夏天遮陽,,雨日擋雨;二:聯系景點之間的紐帶,,是一條天然的游覽路線;三:平緩而巧妙的將游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聞木樨香軒”。在爬山廊中部的西墻上,,嵌有明代吳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漢策所刻的“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寫寫草、隸,、正,、行諸體,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書圣”之譽,。這里的“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園的“二王法帖”只集“二王”書法,,歷代名家所寫的題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于明嘉靖年間,,刻成于萬歷年間,,歷時兩朝二十五年。據說以前留園的主人劉蓉峰愛石如癡,,并且喜歡將古人的美詩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墻壁,。從此,,這種長約一米,,寬約四十厘米,石面上刻著文章詩詞或名家書法的書條石就成了留園的一大文化特色,。它極大的豐富了留園作為古典園林的文化內涵,。至今,留園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書條石,,堪稱留園一絕,。
【聞木樨香軒】
循著爬山廊,我們來到中部花園中最高建筑聞木樨香軒,。從建筑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的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軒前是一幅對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這是一幅狀景聯。此處千姿百態(tài)的湖石在桂花樹的掩映下,,顯的玲瓏而古樸,,而每到秋分送爽時,則滿山蕩漾著桂花的香氣,。這里的“動”字用的極妙,,將“香味”這一園林中的虛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聞木樨香”還頗富禪儀意,,它似乎在暗示別人們,佛理就像這桂花香氣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他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參禪,人人都可以頓悟得道的,。
【中部假山上】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山澗上的小石橋言石徑曲折前行,可看到幾棵有著一,、兩百年齡的古銀杏滄然挺拔于奇峰異石之間,。銀杏又稱白果,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之一,。因從種植到結果的時間很長,,所以又被稱為“公孫樹”。銀杏樹是雌雄異株的落葉喬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藥,,木材致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的小亭,,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游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產于安徽靈璧縣的靈璧石制成的。靈璧石歷來被視為石中上品,。
從可亭往南看,,可與南面的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當清風徐來,,吹皺一池清水之時,,對面的明瑟樓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的畫舫,隨波動了起來,。這里造園者用了寫意的手法,,使靜止的建筑在審美上平添了一份動感??胺Q蘇州園林造景之一絕,。
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筑體量的大小,地理位置的高低,,還是從建筑形態(tài)的輕巧與敦實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的對景??赏に闹苤灿忻坊?,且宜觀賞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稱為留園中部欣賞冬景之佳處,。
在可亭北面的假山后有一段長五十余米的花街鋪地,用鵝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種材料筑成海棠花紋,猶如織錦鋪地一般給人以美感,。在這段花街鋪地的北面有一條沿粉墻曲折而建的長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的延續(xù)。它除了有前面將過的連結景點,、遮雨避日等廊的功能外,,還巧妙的遮擋了作為留園中部和北部分界的粉墻,,從而淡化了北部與中部的分隔之感,。
【小蓬萊】
通過平欄曲橋,我們來到了中部水池的小島“小蓬萊”,。傳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的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這以后在水池中構筑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的常用造景手法,。留園中部的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guī)整。橋島在劃分水面的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的兩種水面效果。另外,,在構筑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的山澗,令人產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
【濠濮亭】
過小蓬萊東側小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方亭,,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的名字,。據說,,莊子曾在濮水上垂釣,也曾與惠子在濠梁上觀魚,,這里以古人的觀魚和垂釣來喚起一種超然世間煩惱的自由感,,表現出歸隱江湖、歸情自然的超然情趣,。這也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造園的一個主題思想,,表現在造園的方方面面。
【曲西樓—西樓—清風池館】
出濠濮亭往東進洞口,,我們現在來到了曲西樓,。這是一座外觀秀美的兩層建筑。其底樓實際上是一道寬寬的廊,,西墻上開有很大的空窗和洞門,。通過它們可看到中部花園的秀麗景色,這是“移步換景”造景手法的典型運用,。同時,,窗框、門洞也被當作“造景框”,,因而在廊中看到的每副窗景也都是一幅立體而生動的畫,。
如果說西墻上的空窗和洞門宜移步動觀的話,那么東面粉墻上所嵌的二十余幅方書條石則需止步靜觀方能品出其中的韻味,。在這里大家可以欣賞到歐陽洵,、褚逐良,、顏真卿等唐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以及明代吳門才子文征明晚年手書的小楷作品,。
另外從園林建筑審美上看,,這里西墻上大大的空洞、洞門與東墻上小方的書條石在游人視覺上形成了大與小,、明與暗,、虛與實的對比的同時,也在人們的心理上將山明水秀的現實世界與遙遠的歷史煙云有機地連在了一起,。
從曲西樓向北上二,、三個臺階,我們就進入了西樓的底層,。這里和西墻和曲西樓一樣,,設有兩個大空窗,使中部園景自然透出,,而東面則不設墻,,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落地的長窗,與外面的五峰仙館風格協調,。
從西樓在往北,,左手邊繞過一縷花隔扇,便是春風池館,。這是一個向西敞開的水榭,,與小蓬萊、濠濮亭構成一個小小的水院,。周圍的樓臺倒映在明凈的池水中,,顯得寧靜而幽雅。
縱觀曲西樓,、西樓,、清風池館這組外形各異的建筑,以其精巧的構思,,將留園中部的山水風光與東部的幽深庭院有機的連在了一起,,讓游人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審美心理上的自然過度。這也是留園以建筑;來化分空間這一藝術特色的絕好佳例,。
【五峰側館內】
現在各位來到的是留園東部的主要建筑五風仙館,,這座高大寬敞的大廳,裝修精美,、陳設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廳堂”之美譽,。以前廳內梁柱均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廳之稱,。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廬山五老峰的寫意神韻,,于是取唐代李白“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詩意,將大廳命名為五峰仙館,。廳中扁額上的“五峰仙館”四個字是園主盛康請金石名家吳大題,。
這里是園主以前用于舉行重大宴飲以及婚喪壽喜的活動的場所。由于封建時代講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在大廳的中后部以一排屏門,、紗隔和飛罩將大廳隔成了南北兩個部分。南面,,寬敞明亮,,座椅嚴格按規(guī)制擺放,是主人宴請男賓之處,。而北面則相對局促,,是專為女眷而辟。正中銀杏木屏上刻有光緒年間馬錫藩所書的《蘭廳序》全文,。二十四扇紗隔下方的群板上刻有花籃,、葫蘆、竹笛等“暗八仙”圖案,。紗隔的上半部裝裱著張辛稼先生的絹本花鳥畫,。
另外在大廳北側一角,還有一塊圓形大理石座屏,,直徑達1.4米,,屬全國罕見。石面紋理色彩構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畫,。尤為另人稱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朦朧月”,,給人以“雨后靜觀山”的意境。這塊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云峰以及冠云樓中的魚化石通常被俗稱為“留園三寶”,。
除大理石座屏外,,大廳東、西墻上,,還掛有四幅莊重典雅的理石畫掛屏,。深褐色的理石屏板上各嵌上下一圓一方兩塊大理石。其天然石紋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畫,,同時上圓下方的布置又表現了古代“天圓地方”的含義,。
【靜中觀】
與五峰仙館東窗隔開一個小天井,有一磚洞門,門額上有“靜中觀”三個字,,是清初學者朱熹尊所題寫,。意思是說,此門內的景物易靜觀,。在這里,,除建筑和焦葉、青竹,、牡丹等植物配置外,,充滿各位視野的都是太湖石,所以這里也被稱為石林小院,。在五峰仙館和是林小院之間之所以要留一小方天井,,主要是為了在有限的空間里造成更多的層次感,讓人們在竹影搖擺間產生出“庭院深深幾許”的美感,。
是林小院北部是一座北朝南的峰軒,。因軒前庭院中多太湖石縫,所以去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詩句“前廬山,,一峰獨秀”來命名,。從這里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舊時園主對奇峰異石的鐘愛之情。在蘇州古典園林中,,不管是陽剛十足的黃石,,還是線條柔和的湖石,其質樸而堅硬的品質,,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眼中早就被賦予了人文的精神,。因此,在構筑文人山水園這一特殊的文化載體時,,石就作為文人作為抒發(fā)情志的絕好對象,,成為造園不可或缺的第一素材。
峰軒環(huán)境幽雅,,是吟詩作畫,,操琴對弈的佳處。峰軒北墻上有三扇窗,。窗外有一堵粉墻為了彌補粉墻在視覺上產生的空白,,減少墻與窗之間的狹小空間所產生的壓抑感,造園者在粉墻前,,用洗煉的手法將數枝青竹和湖石點綴其間,,從而使三扇窗變成了三幅立體的寫意畫。
奇林小院中奇峰異石散落有致,,一條曲廊在蜿蜒中將小院四周隔成了六個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小院,。這種布局即造成了院外有院,景中有景的景深層次,又可收到以小見大的審美效果,,可謂一舉兩得,。被曲廊隔成的各個小院中,或點綴石峰,,配以蒼翠的焦葉,,或植以修竹,,配置清秀的石筍,,總之,都形成了一幅幅構圖精巧,、立意生動的立體對景畫面,。石林小院正中央立著一塊湖石晚翠峰,是舊時園主的新愛之物,。其上部的形狀如蒼鷹展翅俯沖,,峰下方有有一湖石,形狀像獵犬頭部,,正迎視著上方的蒼鷹,,構成了一幅生動的“鷹頭犬”畫面。
透過晚翠峰南面的空窗,,可見窗外有一湖石屹立在其中,。乍一看,宛如晚翠峰的鏡中背影,,妙趣橫生,。在蘇州古典園林的造景中,有時為了遮擋盡處,,或豐富園景,,經常運用鏡子、空窗和門洞來造成一些虛景與實景的對應,,使游人置身其中能產生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生動美感。
【林泉耆碩之館內】
現在大家來到了留園東部的主體建筑林泉耆碩之館,?!傲秩痹诖酥干剿L光,“耆”是指六十以上的老者,,“碩”在此指有學問名望的人,。因此,通過這個建筑的命名,,想必大家都能知道,,這里原是隱逸高士的聚會之處,具有濃郁的書卷氣。
從建筑形式上看,,這是一個典型的鴛鴦廳結構的建筑,。鴛鴦廳在建筑上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特點:一,外觀是一個大屋頂,,而室內則分成兩個屋面;二,,一間大廳用屏門或紗隔、飛罩分隔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區(qū)域,,以便不同季節(jié)或供男,、女賓分別使用;三,兩個區(qū)域的梁柱,、鋪地等建筑裝修以及家具布置均有明顯不同,。
林泉耆碩之館的南廳正中屏門上刻有冠云峰圖,是清末的作品,,這里布置著香妃榻,、紅木架穿衣鏡以及大理石座屏,顯得簡潔而典雅,。南廳外天井中,,東、西各種有一棵金桂,,中間石庫門上有“東山絲竹”四字門額,。“東山”原指晉代謝安在浙江上虞的隱居地,,在此則指代隱居,。“絲竹”在此指音樂,。石庫門外字中原有戲廳,,是主人聽戲賞曲的地方。
林泉耆碩之館北廳是觀賞“留園三寶”之一的冠云峰的佳處。這里布置有一堂紅木家具,陳設精致,,顯得富貴而古雅,北廳門上刻有俞樾先生擇寫的《冠云峰賞》,。
【林泉耆碩之館北廊下】
現在大家看到院子中央立著一塊高大的太湖石,這就是冠云峰,。冠云峰,,取《水經注》“燕王仙臺有三峰,甚為崇峻,,騰云冠峰,,交霞翼嶺”之意而命名,。前面也曾經說過,古人稱石為云根,。尤其太湖石形狀,、色質近似云彩,所以自古多以云來命名湖石名峰,。留園中,,為了烘托冠云峰主景,在其兩旁還立有兩塊湖石作為陪稱襯,,分別命名為瑞云峰和々云峰,。這也就是俗稱的“留園三峰”“留園三峰”中尤以冠云峰高大奇?zhèn)ィ诹斂?,嵌空瘦挺,,孤高磊落,,具備了古人對太湖石的八字審美標準,,即“瘦、皺,、漏,、透、清,、丑,、頑、拙”,。
石,,由于它質地堅硬和外表不易發(fā)生變化的特質而被賦予了忠貞不喻的人格特征,自古為人類所崇拜,。太湖石產于太湖,。由于湖水蕩滌,石質堅貞而色澤清白,。這種堅貞和清白讓在官場宦海中沉浮的士大夫文人從它的身上找到了精神寄托,。尤其是太湖石陽剛的石質與陰柔的外形和諧于一體,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所追求的“外圓內方”處世道的生動典型,。所以,,自古從孔夫子“仁者樂山”開始,文人們愛石,、友石,、賞石,就是要通過與石的情感交流來表現自己堅貞和高潔的品德,。說到這里,,各位想要理解“拜石稱兄,,以石為友”的“石癡”文人米蒂那種對石的特殊情感,恐怕就不難了吧,。
另外,,太湖石那天成的多姿曲線也給人們留下了一片富于想象的審美空間。因此,,欣賞太湖石,,就猶如品茶讀畫一般,讓人在玩味的同時;意境凸出,,美不勝收,。也正因為太湖石如此具有審美價值,所以它常作為營造文人山水園的疊山素材之一被廣泛布置于古典園林之中,。蘇州之所以多古典園林,,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這里盛產太湖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石有聚族,,太湖為甲”??梢娫娙藢μ呛蔚如娗?。
冠云峰,傳說是北宋末年々為宋徽宗采辦“花石綱”時遺留在江南的一塊名石,。后來幾經周折,,到清代被頗有“石癡”遺風的留園園主盛康購得。他為可欣賞此峰,,還特意在石峰周圍建造了一組亭臺樓榭,,并都以“冠云”來命名,可謂匠心獨運,。
【遠翠閣前】
從冠云臺循高低起伏,,曲折悠長的長廊西行,便來到了中部花園的東北角,。這里有一兩層樓閣式建筑遠翠閣,。它取唐詩“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之意命名,。一樓是“自在處”,,意思水刷石心得自在的地方,頗有些禪意,。遠翠閣上層宜遠眺,,下層可近觀。閣前有青石花壇,,是明代遺物,,上面有各種雕刻,,顯得古樸典雅?;▔瘍痊F種有牡丹,,花開季節(jié)一派雍容華貴。
蘇州留園的導游詞篇二
有道是:“蘇州好,,城里半園亭,。”現在,,我們就來游覽蘇州著名的園林--留園,。田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代表了清代江南園林的建筑風格,,結構緊湊,,富麗堂皇。其余的三處分別是宋代的滄浪亭,,元代的獅子林和明代的拙政園,。同時,留國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所謂全國的四大名園,,是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四處園林,,其中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是北方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而蘇州的拙政園,、留園則是南方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瞧,留園的門很小,,高不過2米許,,寬不過1.5米,很不起眼,,小中見大,,這正是私家園林的典型特征之一。19987年12月4日,,留園又與拙政園,、網師園、環(huán)秀山莊一起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典型范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門廳正中上方懸掛著“吳下名園”匾額,,似乎要告訴我們留園曾經擁有的輝煌,大型漆雕屏風上繪有留園的全景圖,,它是用2500塊玉石鑲嵌而成的,。那么,,為什么要用2500塊玉石呢?因為這幅圖是在蘇州2500歲生日的時候,由揚州藝人所雕,,每塊玉石代表了蘇州一年的歷史,。通過這幅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到留園分為四個部分:中部是精華所在,,以山水見長;東部以庭院建筑取勝;北部具有農村田園風光;西部林木高聳,,盡得山林野趣,整個園林占地30多畝,。
那么,,這座園林為什么叫“留園”呢?其實,留園一開始并不叫這個名字,,她最早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相當于哥白尼、布魯諾生活的年代,。第一個主人叫徐泰時,,曾經當過工部營繕郎中,所以他對建筑是有一番研究的,,這對他后來修建東園很有幫助,。因為他工作做得好,被提升為太仆寺卿,,相當于從建設部的高級官員升到交通部的部長,。徐泰時為人耿直,因而得罪了權貴,,在遭人彈劾罷官回家以后,,修建了東、西兩園,,東園就是今天的田園,,西園后來被他的兒子捐做寺廟,也就是今天的西園寺,。徐泰時去世以后,,這個留園也就逐漸荒廢了。到了清代的嘉慶年間,,曾任廣西右江兵備道的吳縣東山人劉蓉峰辭官回家后買下了東園的舊址,,改建為“寒碧山莊”,因為園內多植白皮松,,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又叫“花步小筑”,,因為前面有一條路叫花步里;又因為主人姓劉,,所以老百姓都叫它“劉家花園”,。光緒年間,湖北布政使盛康(字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廢園,,盛旭人精通醫(yī)道,,原在常州開國藥店,經李鴻章介紹,,獻丹藥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慢性皮炎,,慈禧太后高興之下,就把中國臺灣海峽的釣島等三座小島賞給盛家種藥草,,因而盛家很有錢,。
盛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后就將它改名為“留園”,一個原因是“劉家花園”的“劉”與“留園”的“留”諧音,,這是花園易主常用的一種改名方法,,比如袁枚將“隋園”改為“隨園”;再有,盛康在整修花園時曾發(fā)現一塊“長留天地問”的石碑,,據說是劉伯溫寫的,,他想這個花園歷經戰(zhàn)火仍然保留下來,似乎在冥冥之中有老天爺的保佑,,也希望留園能永遠留在盛家手中;另外“但留風月伴煙夢”,,這個“留”字又有讓客人留連忘返之意。清末樸學大師俞樾在《留園記》中講,,“泉石之勝,,留以待君之登臨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也;亭石之幽深,,留以待君之游憩也,。”
從留園的得名,,我們可以看到園主修建花園時花費了不少心血,田園中的每一處建筑,,每一個小品.每一副對聯,,每一處題額,都別有一番用意,。因此,,我們在游覽園林時,必須把握住園主的用意,,這樣,,您才能真正領會到園林的魅力所在。蘇州園林大多數以“隱逸”為主題,,那么,,留園是怎樣體現這一主題的呢?接下來,,我將結合具體的景觀跟游客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從留園的門廳到中部花園入口處的腰門,,是一條50多米長的“s”形過道,,這條過道是園林建筑中空間處理極為成功的例子,至于為什么要這樣設計,,請游客跟我一邊走,,一邊看,一邊體會,。
進了門廳,,游客看到的是一個小天井,這個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風,、采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飛翔的小鳥,,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邊的這個建筑是轎廳,古時候,,有錢人出門,,大都坐轎子,但轎夫是下等人,,不允許與主人一起進入內廳,,只能坐在這兒歇息。順著邊上的過道往前走.彎彎曲曲,,前面有兩個蟹眼天井,,種了一些瘦竹,為昏暗的過道引來一些光亮,。這兒也是一個天井,,花臺里種了桂樹、白玉蘭,,還有石筍,,合起來就是金玉滿堂的意思。到了這個敞廳,,游客再回過來想一想,,體會一下,這一段過道由小變大,,由暗轉明,,隨著空間的變化,“放”、“收”,、“再放”,、“再收”,讓人感覺不到過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讓人覺得很有趣味,。同時,園主巧妙地借助這個過道將外界的塵囂擋于門外,,反映了主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不受外界干擾的隱逸思想,,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游客品味一下,走過這一段過道,,是不是有點進入世外桃源的感覺?
現在,,我們來到了留園的中部,園中有大型假山和寬闊的水池,,極具文人寫意山水園的典型特征,。前面的粉墻上有六扇漏窗,通過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隱隱可見,、我們說漏窗好,好就好在“隱隱可見”上,。用《紅樓夢》中賈政的話說:“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人目中,,則有何趣?”這六扇花窗,圖案各異,,游客一邊慢慢地走,,一邊透過花窗往里邊看,你會感到隨著步子的移動,,所看到的景色也在變化,,這就叫“移步換景”或“一步一景”。并且,,這幾個花窗還有通風,、透光的功能。墻上有磚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壇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樹,“交柯”指兩樹枝干交錯纏繞,,象征夫妻連理,,百年好合。此處以粉墻為底,翠柏山茶,,上有磚額點綴,,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的山水畫。
(到綠蔭軒)
這座“綠蔭軒”,,軒名取自明代詩人高啟的“艷發(fā)朱光里,,叢依綠蔭邊”詩句。原來,,在綠蔭軒旁曾種有一棵老櫸樹,,一棵老楓樹,樹枝像兩把大傘遮在屋頂上,,所以叫“綠蔭軒”,。在留園的中部,可以觀賞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這兒便是我們觀賞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橋上紫藤開花,,樹木發(fā)芽,,似乎凸顯出一幅立體的春色圖。來到后邊,,墻上有“花步小筑”四個字,,為什么要寫上這幾個字呢?留園一帶舊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裝卸花木的碼頭;“里”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們常說的“里弄”、“鄰里”,,古代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所以,,二十五戶人家稱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比如“網師小筑”,主人很謙虛地說,,我這個花園只是花步里邊上的一處小建筑而已,。此處園主以墻為紙,墻角散置湖石,,花壇中堆石筍,,植天竺、爬山虎沖霄而上,又垂下幾縷綠葉,,整幅圖畫給人以運筆凝煉灑脫之感,。
(繼續(xù)向前)
前面就是“明瑟樓”,《水經注》中有“目對魚鳥,,水木明瑟”的說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鳥蟲魚,,讓人感到山青水秀,,環(huán)境幽雅;樓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為“恰航”;樓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將登樓的踏道藏于其中,,邊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樓僧踏一梯云”,,將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騰的云朵,,使人有一種飄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覺,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游客再看看地面上的鋪地,,用卵石、缸片,、瓷片拼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俗稱“花街”,這一片鋪地上的圖案有“金魚”,、“蓮藕”,、“仙鶴”……,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長壽”……,既起到了裝飾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請游客隨我到露臺前,這兒是園主人觀賞夏景的地方,。池子里種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競相綻放,美景盡收眼底,,因為露臺靠近水面,,所以叫做荷花臺。此處,,還可以觀賞到前面的假山,。園林建筑中的假山接材料可分為湖石假山,、黃石假山和上丘假山,。留國這兒的假山比較特殊,,下面黃石填底,給人一種穩(wěn)健的感覺,,上面湖石為頂,,非常秀麗,因而兼有陽剛,、陰柔之美,,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回過頭來,,游客所看到的這座建筑是田園中部的主體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詩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國有句老話叫“心定自然涼”,,在這個地方,,你是否有一種“聞名心底涼”的感覺呢?
(走進曲廊)
留園曲廊是蘇州園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長有300多米,,另外兩廊是拙政園的水廊和滄浪亭的'復廊,,各有特色。廊按位置可分為沿墻走廊,、爬山廊,、水廊、回廊,、樓廊等;按形式又可分為曲廊,、波形廊、復廊,、廊是園林建筑中獨立的有頂的通道,,就像文章中的“虛”字,有連貫的作用,。留園的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墻直廊曲,明暗相間,,有的地方貼近墻面,,有的地方又有間隙,,還種了一些花草,巧妙地運用對比的方法,,使廊顯得更加活潑,。廊在這里有這么幾個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陽,冬天可擋雨;二是景點之間的聯系紐帶,,天然的游覽線路;三是作為平緩地過渡,,巧妙地將客人引到山上的“聞木樨香軒”,觀賞秋景,。爬山廊的旁邊墻壁上有明代鐫刻的“二王”法帖,。與眾不同的是,此處的法帖只收“二王”書法,,點評全放在釋文的后面,,可以讓游人,特別是書法愛好者自己欣賞評點,。至今,,留園保存了359方法帖,堪稱園林一絕,。
現在游客所在的地方是“聞木樨香軒”,,“木樨”就是桂花,這兒四周遍種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飄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懸,,倒映水中,,隨波蕩漾。因此,,這兒是觀賞秋景的地方,。我們說,,蘇州園林建筑的命名很講究,,此處的“聞木樨香軒”也包含有深刻的禪理,佛教的禪宗講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但卻看不見,,摸不著,無影無蹤,。
(進入可亭)
過了水澗,、小橋,,來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說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了,。觀賞園林有動觀和靜觀之分,。如果說走廊是我們動觀園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們靜觀的場所,??赏さ闹車幸恍﹫D案,有鐵拐李的葫蘆,、漢鐘離的扇子,、呂洞賓的寶劍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暗八仙”圖案,。亭中這個桌子是用靈壁石做成的,。靈壁石產于安徽靈壁縣,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聲”,這在蘇州園林中也是比較少見的,。剛才,,我們已經分別看過了觀賞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地方,,此處的可亭就是觀賞冬景的場所,它的四面種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園外遠方山頂的積雪,、冬日的夕陽……
現在,,請游客回過頭來看一看,,對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樓與可亭形成了一個對景,。所謂對景,,就是從甲觀賞點可以觀賞到乙,,從乙觀賞點可以觀賞到甲,。從這兒望去,,明瑟樓就像畫舫的前艙,涵碧山房猶如船艙,,兩座建筑組成了一艘形神兼?zhèn)涞摹皩懸獬橄笫健碑嬼?,微風吹拂,波光蕩漾,,這艘船就像在水中緩緩航行一般,。那么,為什么蘇州園林中有很多的船形建筑呢?比如,,拙政園有香洲,,獅子林有石舫等等。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這與蘇州的地理環(huán)境,、交通狀況有關,,蘇州地處江南水鄉(xiāng),舊時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園中修建船舫,,可以增加園林的生活氣息;二是船舫集中了多種建筑形式,有廳,、有臺,、有樓、有閣……,,是蘇州建筑藝術的集萃,,并可增加園林建筑的層次感,使其更具有觀賞性;三是船形建筑介于似像非像之間,,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審美要求;四是體現了園主的隱逸思想,,《莊子.列御寇》中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安幌抵邸本统闪斯糯娜穗[逸江湖的象征,,成為他們來去自由、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標志;五是包含了一些政治含義,,盡管他們希望隱逸,但文人士大夫骨于里的那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思想拋棄不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希望君主對老百姓好,,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寬松政策。
這條花街盡頭就是遠翠閣,,往下走,,池中有一小島名“小蓬萊”?!妒酚洝分兄v,,瀛洲、方丈和蓬萊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據說山上有仙人和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去尋藥,并在宮苑中疊造三神山,,此后三神山也就成為造園中常見的題材,。前面這個方亭叫“濠濮亭”。為什么叫“濠濮亭”呢?濠,、濮均為水名,《莊子.秋水》里面有這么兩個故事: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觀魚,,莊子說:“魚自由自在的多么快樂啊!”惠子答道:“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之快樂呢?”莊子問:“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理解魚的快樂呢?”另一個故事講,,楚王派人去請莊子出來做丞相幫他治理國家,。莊子說:“我聽說有一只大龜,已經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盒子把它裝起來,,用手巾蓋在上面,珍藏在廟堂之中,。那么這只龜是死了被人供奉著好呢?還是活著在污泥中搖頭擺尾的好?”那兩個人講,,“好死不如賴活,當然是活著的好,?!鼻f子說:“那么你們回去吧;我呢。寧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活龜,?!鼻f子的這種思想與文人士大夫們所追求的隱逸淡泊的愿望相符合。所以,,一進園時,,我就跟游客講,我們觀賞園林必須把握一個主題,,后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游客抬頭看,,這便是曲溪樓,書圣王羲之曲水流觴,,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從這個名稱也可以看出園主對書圣的景仰。曲溪樓向右就可以進入了西樓,,它位于五峰仙館之西,,所以叫“西樓”。它處于五峰仙館和曲溪樓之間,,為取得統(tǒng)一,,東邊采用木菱花裝飾,在尺度和比例上與五峰仙館相呼應,,而西邊做成粉墻漏窗和飛檐翼角與曲溪樓相呼應,,起到了一個承接的作用。一過西樓,,地平臨水,,清風吹來,這里便是清風池館,,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開,,與濠濮亭、小蓬萊構成一個景區(qū),,不種荷花,,池水明凈,樓臺倒影,,環(huán)境十分幽雅,。后面有“汲古得梗處”,意思是指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長繩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學問,,就必須使用正確的方法和下極大的功夫,含義深刻,,令人深思,。
留園的東部是高低錯落、曲折深邃的建筑群,,這里是舊時園主生活起居和宴飲活動的場所,,通過粉墻、走廊等劃分出不同的空間,,形成了重院疊戶,、庭院幽深的景致。
(進入五峰仙館)
出清風池館,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便是有江南“第一廳堂”之譽的五峰仙館,,為什么叫“五峰仙館”呢?請游客回過頭來看一看前面的假山,,這座假山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廳山。留園的主人非常喜歡石頭,,他搜羅了大量的石頭在館南堆疊了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五峰仙館是留園三代主人不斷修建改造而成的,,它的臺基為青石,似為明代遺物,。據歷史記載,,我們可以推測,五峰仙館是在東園的后樂堂,、寒碧山莊的傳經堂基礎上翻建的,。五峰仙館建成后,盛氏將其作為主廳,,是生日,、結婚、小孩滿月等重要活動場所,,通過一排紗隔,、掛落、飛罩將室內分為前后兩部分,,南部為宴飲會客之處,布置十分講究,,以中間圓桌上的花為分界線,,供桌左邊為主人,右邊為主賓,,接下來由中間向兩邊,,由近及遠,按長幼尊卑,,-一對應就坐,。古時候,女眷不能在外客面前拋頭露面,,里邊的廳相對于外邊的廳叫內廳,,人們還將其夫人稱為內子、內人,、賢內助等,,內廳也可以作為退步,供下人在此聽候使喚。這個廳也被稱作楠木廳,,因為室內主要構件均用楠木做成,。楠木質地好,紋路漂亮,,不用油漆,,但是為什么這兒的柱子要漆成黑色的呢?原來日本兵曾將這里作為馬廄,這些楠木柱下邊被馬啃壞了,,建國后重修時只得用水泥補上,,為了美觀才用漆將其掩蓋起來。今天,,仍有部分日本人叫嚷釣島是日本國土,,這是沒有根據的。當年慈禧太后的懿旨至今仍在美國盛氏后人手中,,這些楠木柱子正是當年日本侵華有力罪證,。因此,我們必須牢記歷史教訓,,不要讓其重演,。五峰仙館兩面墻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掛屏,紅木板上有上圓下方兩塊大理石,,不僅在形狀上有變化,,而且包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之說,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民間流傳留園有三件寶,,即大理石座屏、冠云峰和魚化石,。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寶大理石座屏,,這座大理石畫屏非常珍貴,石質好,、石紋妙,、尺寸大,仔細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畫,,明月、清風,、野山,、飛瀑集中于一塊石面。這塊大理石采于云南點蒼山,,有“雨后靜觀山”,、“風前閑看月”的境界,,全國罕見。
(石林小院旁)
這座院子叫石林小院,。我們說大院要“動中觀”,,小院要“靜中觀”。游客看這邊有幾個字“靜中觀”,。這個院子南北長29米,。東西寬15米。園主別有用心地將院子隔出六個小院子,,互相溝通,,給人的感覺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層次非常豐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現在,,游客站在這個角度看一看,,上面的這塊石頭像不像俯沖下來的老鷹,下面的石頭像不像昂頭向上的獵犬?所以叫做“鷹犬斗”或“鷹斗獵狗峰”,。前面的墻上好像有一面鏡子,,鏡子里邊有這只老鷹的背影。其實,,它是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里面的背影是另一塊石頭,這種用隱蔽的手法構成對景,、漏景,、框景,匠心別具,,恰到好處,,讓人感到院子很大,層次很深,。
院中的這座建筑叫“揖峰軒”,朱熹說:“前揖廬山,,一峰獨秀”,。軒名是來自古人文章,但是園主對石頭的恭敬之情卻不難發(fā)現,,劉蓉峰愛石成癖,,有“石癡”米芾遺風,他曾經搜羅了很多湖石名峰,,在此地“筑書館寵異之”,,認為湖石不僅能給人以美感,還能得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德修養(yǎng)。揖峰軒環(huán)境幽雅,,不妨作為三四個好友論詩作畫,,操琴對弈的好地方,游客看里邊有琴,、有棋,。尤其是兩桌,一邊是圍棋棋盤,,一邊是象棋棋盤,,拿掉棋盤,桌子形同七巧盤,,可以拆開來隨意放置,,小方桌可以拿到院內用來拜月,也可取一墻角放花盆,、茶具等,。紅木菱花門窗上的蝙蝠、雙錢,、萬字圖案等都是吉祥的符號,。古人讀書總要找一個幽靜的地方,陶淵明講,,“既耕亦已種,,時還我讀書”,“還我讀書處”便是主人的書房,,不過,,它在揖峰軒的后邊。
(站在鴛鴦廳前)
揖峰軒東邊的這座大型的廳堂,,就是留園著名的鴛鴦廳,,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庫門上有磚額“東山絲竹”四個字。為什么叫“東山絲竹”呢?是不是劉恕是東山人的緣故呢?這幾個字也說明了我們觀賞園林必須把握主題的重要性,。其實,,“東山”也有一個典故,《晉書》上講,,謝安在浙江東山隱居,,朝廷幾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動心,。所以后人就用“東山”或“東山高臥”指代隱居,,“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絲竹”泛指音樂,。天井外邊原來是盛家的戲廳,,在這里聽戲品曲,好不愜意!置身于此,,能說園主不是“東山高臥”嗎?
而這“鴛鴦廳”也是一種重要的園林建筑形式,。鴛鴦本是水鳥名,因為它們雌雄偶居總不分離,,所以中國民俗中常把配對的事物用“鴛鴦”稱之,。游客請隨我一起來看看鴛鴦廳有哪些特點。第一,,我們從外邊看只有一個屋頂,,但里面卻是兩個屋面;第二,外邊看是一間房,,里邊是兩個廳;第三,,兩邊的功能也不一樣,有男廳,、女廳之分,,和冬廳、夏廳之別,。游客現在所站的位置就是女廳,,北邊是男廳。那么,,有人就會問了,,男廳、女廳怎么區(qū)分呢?過去,,中國社會很講究男尊女卑,。游客不妨來比較一下,男廳一般建筑華麗,,梁架扁方,,且精雕細刻;而女廳則比較簡樸,梁架用圓木,,沒有什么雕飾,,就連地面上的方磚男廳的都比女廳的大。如果還分不清的話,,游客不妨看一看,,哪邊的風景漂亮那邊就是男廳,這兒當然是朝冠云峰這邊風景好了,。除了“鴛鴦廳”名字外,它還有一個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碩之館”,,“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隱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碩”指有名望的人;“館”是四通八達的地方,。連起來講就是: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會名流聚會的地方。銀杏屏門上的這篇《冠云峰贊》是清末著名的樸學大師俞樾寫的,,還有全景圖后的《留園記》也是俞樾寫的,,俞樾與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歡留園的山水景色,,這些文章使得留園更加迷人,。
(站在林泉耆碩之館門前)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塊石頭就是舉世聞名的“冠云峰”,,“冠云峰”與蘇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杭州西湖的“皺云峰”,,有江南四大奇石之稱,。冠云峰是留園“三寶”之一,重5噸,,高6.5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獨峰觀賞假山湖石名峰。酈道元的《水經注》有“燕王仙臺有三峰,,甚為崇峻,,騰云冠峰,高霞云嶺”之句,,冠云峰之名即由此而來,。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喜歡造型奇特的石頭,,孫悟空是從石頭中蹦出來的,,賈寶玉則是女媧補天所剩的頑石,其中太湖石最受推崇,。宋代書畫家米芾被人稱為“石癡”,,他曾讓人給石頭穿上衣眼,擺上香案,,與石頭稱兄道弟,,他將太湖石特點歸納為瘦、皺,、漏,、透。游客不妨看一看冠云峰,,瘦是說這塊石頭苗條修長;皺指石頭的表面有花紋;漏指雨水不會積存在石頭上,,順著孔隙很快就會流出來;透是說石頭上有很多孔洞,玲瓏剔透,,這只不過是這些石頭的一些外部特征,。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歡石頭,,更是把人的情感賦予石頭,對石頭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對人自身修養(yǎng)的要求,。有人從瘦,、皺、漏,、透引申出來的頑,、清、拙,、丑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我們眼前的這塊石頭可有一番來歷了,據說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宋徽宗在東京修建“壽山艮岳”時,,讓朱勔?guī)退蚜_奇花異草、珍木怪石,。朱勔利用手中的職權,,巧取豪奪,搞得民不聊生,,激起了浙江的方臘起義,,蘇州也發(fā)生了石生起義。宋朝的花石綱導致了國庫空虛,,政治腐敗,,很快就被金滅掉了。當時有兩塊有名的太湖石被稱為“大小謝姑”,,“小謝姑”沒有來得及運走,,后來被一位姓董的買了下來,他的女兒嫁給了徐家,,將這塊“小謝姑”作為嫁妝,,改名為瑞云峰放在當時的東園里,留園也因為這塊石頭而更加出名,。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地方官為了討好皇帝,將這塊石頭運到蘇州織造署,,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十中,,讓皇帝玩賞,一直未搬回來,。盛康買下留國后,,總覺得留園沒有瑞云峰就少了幾分靈氣。因此他花了很長時間和很多銀兩,終于尋到了另一塊石頭,,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冠云峰,,當時搬運它時,真可謂過河架橋,,見山開路,房擋拆屋,,據說這塊石頭也是花石綱的遺物,。
冠云峰西邊的石頭叫岫云峰,東邊的石頭叫瑞云峰,,是當年盛氏尋到冠云峰后為了應景才這樣布置的,。后來,盛康的兒子盛宣懷還將他的三個孫女分別取名叫冠云,、瑞云,、岫云,為留園平添了一段佳話,。冠云峰前面的池子叫浣云沼,,冠云峰的倒影投落在清澈的池水中,似乎主人要用這池水來清洗冠云峰,。實際上也就是說,,做人也要向冠云峰一樣,時時洗滌身上的“塵?!?,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對自身修養(yǎng)的要求,。池子里邊種有睡蓮,,水池里邊養(yǎng)有金魚。冠云峰的北面有冠云樓,,東面是冠云亭,,還有冠云臺、儲云庵等幾個建筑,,當時主人為了烘托冠云峰的高大,,有意控制周圍建筑的高度。游客請看,,這里周圍的建筑有比冠云峰高的嗎?
(站在冠云樓北墻處)
冠云樓下面北墻上的這塊石頭叫魚化石,,也是留園“三寶”之一。這塊魚化石呈薄片狀,,像云母一樣層層剝開,,上面有二十多條小魚栩栩如生,頭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見,,令人嘆為觀止。有關魚化石最早的記載,,要算《山海經》了,。當時人們對石頭中的魚形圖案無法解釋,只好發(fā)揮想象力,,把它想成是龍魚,、鱉魚,想成神仙的坐騎,。那么,,魚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據專家考證,是在一億四千多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由于火山噴發(fā),,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將魚蝦掩埋凝結而成的,。
在我們的游覽結束之前,,游客不妨回過頭來想一想,留園是不是到處都給我們一種古樸凝重的石文化感覺,,那些用湖石,、黃石堆疊的假山,營造了留園的山林氣氛;那些湖石名峰,,增添了留園傳統(tǒng)藝術氛圍;那些大理石座屏,、魚化石等,充滿了清新而樸素的自然氣息;那些墻壁上的書條石記錄了留園的昔日風采,,這些作品林林總總從具體到抽象,,無不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把園林比作“立體山水畫”,、“無聲山水詩”,、“綜合藝術博物館”。我想,,通過對留園的游覽觀賞,,游客一定會覺得這種評價是很貼切的吧。
風風雨雨四百多年,,留園歷經滄桑,,幾度興廢,當時園主所期望的“名園長留天地間”,,只有在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繁榮富強的今天,方才變成了現實。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留園是蘇州人民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遺產,。
我的講解完了,謝謝游客!
蘇州留園的導游詞篇三
進了門廳,,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小天井,,這個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風、采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飛翔的小鳥,,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邊的這個建筑是轎廳,古時候,,有錢人出門,,大都坐轎子,但轎夫是下等人,,不允許與主人一起進入內廳,,只能坐在這兒歇息。順著邊上的過道往前走.彎彎曲曲,,前面有兩個蟹眼天井,,種了一些瘦竹,為昏暗的過道引來一些光亮,。這兒也是一個天井,,花臺里種了桂樹、白玉蘭,,還有石筍,,合起來就是金玉滿堂的意思。到了這個敞廳,,大家再回過來想一想,,體會一下,這一段過道由小變大,,由暗轉明,,隨著空間的變化,“放”,、“收”,、“再放”、“再收”,讓人感覺不到過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讓人覺得很有趣味,。同時,園主巧妙地借助這個過道將外界的塵囂擋于門外,,反映了主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不受外界干擾的隱逸思想,,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大家品味一下,走過這一段過道,,是不是有點進入世外桃源的感覺?
現在,,我們來到了留園的中部,園中有大型假山和寬闊的水池,,極具文人寫意山水園的典型特征,。前面的粉墻上有六扇漏窗,,通過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隱隱可見、我們說漏窗好,,好就好在“隱隱可見”上,。用《紅樓夢》中賈政的話說:“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人目中,則有何趣?”這六扇花窗,,圖案各異,,大家一邊慢慢地走,一邊透過花窗往里邊看,,你會感到隨著步子的移動,,所看到的景色也在變化,這就叫“移步換景”或“一步一景”,。并且,,這幾個花窗還有通風、透光的功能,。墻上有磚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壇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樹,“交柯”指兩樹枝干交錯纏繞,,象征夫妻連理,,百年好合。此處以粉墻為底,,翠柏山茶,,上有磚額點綴,,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的山水畫。
(到綠蔭軒)
這座“綠蔭軒”,,軒名取自明代詩人高啟的“艷發(fā)朱光里,,叢依綠蔭邊”詩句。原來,,在綠蔭軒旁曾種有一棵老櫸樹,,一棵老楓樹,樹枝像兩把大傘遮在屋頂上,,所以叫“綠蔭軒”,。在留園的中部,可以觀賞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這兒便是我們觀賞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橋上紫藤開花,,樹木發(fā)芽,似乎凸顯出一幅立體的春色圖,。來到后邊,,墻上有“花步小筑”四個字,為什么要寫上這幾個字呢?留園一帶舊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裝卸花木的碼頭;“里”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們常說的“里弄”,、“鄰里”,,古代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所以,,二十五戶人家稱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比如“網師小筑”,,主人很謙虛地說,,我這個花園只是花步里邊上的一處小建筑而已。此處園主以墻為紙,,墻角散置湖石,,花壇中堆石筍,植天竺,、爬山虎沖霄而上,,又垂下幾縷綠葉,,整幅圖畫給人以運筆凝煉灑脫之感。
(繼續(xù)向前)
前面就是“明瑟樓”,,《水經注》中有“目對魚鳥,,水木明瑟”的說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鳥蟲魚,,讓人感到山青水秀,環(huán)境幽雅;樓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為“恰航”;樓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將登樓的踏道藏于其中,邊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樓僧踏一梯云”,,將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騰的云朵,使人有一種飄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覺,,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大家再看看地面上的鋪地,用卵石,、缸片,、瓷片拼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俗稱“花街”,,這一片鋪地上的圖案有“金魚”,、“蓮藕”、“仙鶴”……,,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長壽”……,,既起到了裝飾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請大家隨我到露臺前,,這兒是園主人觀賞夏景的地方,。池子里種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競相綻放,,美景盡收眼底,,因為露臺靠近水面,所以叫做荷花臺,。此處,,還可以觀賞到前面的假山。園林建筑中的假山接材料可分為湖石假山,、黃石假山和上丘假山,。留國這兒的假山比較特殊,,下面黃石填底,給人一種穩(wěn)健的感覺,,上面湖石為頂,,非常秀麗,因而兼有陽剛,、陰柔之美,,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回過頭來,,大家所看到的這座建筑是田園中部的主體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詩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國有句老話叫“心定自然涼”,,在這個地方,,你是否有一種“聞名心底涼”的感覺呢?
蘇州留園的導游詞篇四
大家好!
(站在門后留園全景圖前)
有道是:“蘇州好,城里半園亭,?!爆F在,我們就來游覽蘇州著名的園林--留園,。田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代表了清代江南園林的建筑風格,,結構緊湊,,富麗堂皇。其余的三處分別是宋代的滄浪亭,,元代的獅子林和明代的拙政園,。同時,留國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所謂全國的四大名園,,是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四處園林,,其中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是北方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而蘇州的拙政園,、留園則是南方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瞧,,留園的門很小,,高不過2米許,寬不過1.5米,,很不起眼,,小中見大,這正是私家園林的典型特征之一,。19987年12月4日,,留園又與拙政園、網師園,、環(huán)秀山莊一起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典型范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門廳正中上方懸掛著“吳下名園”匾額,似乎要告訴我們留園曾經擁有的輝煌,,大型漆雕屏風上繪有留園的全景圖,,它是用2500塊玉石鑲嵌而成的。那么,,為什么要用2500塊玉石呢?因為這幅圖是在蘇州2500歲生日的時候,,由揚州藝人所雕,每塊玉石代表了蘇州一年的歷史,。通過這幅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到留園分為四個部分:中部是精華所在,以山水見長;東部以庭院建筑取勝;北部具有農村田園風光;西部林木高聳,,盡得山林野趣,,整個園林占地30多畝。
那么,,這座園林為什么叫“留園”呢?其實,,留園一開始并不叫這個名字,她最早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相當于哥白尼,、布魯諾生活的年代。第一個主人叫徐泰時,,曾經當過工部營繕郎中,,所以他對建筑是有一番研究的,這對他后來修建東園很有幫助,。因為他工作做得好,,被提升為太仆寺卿,相當于從建設部的高級官員升到交通部的部長,。徐泰時為人耿直,,因而得罪了權貴,在遭人彈劾罷官回家以后,,修建了東,、西兩園,,東園就是今天的田園,西園后來被他的兒子捐做寺廟,,也就是今天的西園寺,。徐泰時去世以后,這個園子也就逐漸荒廢了,。到了清代的嘉慶年間,,曾任廣西右江兵備道的吳縣東山人劉蓉峰辭官回家后買下了東園的舊址,改建為“寒碧山莊”,,因為園內多植白皮松,,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又叫“花步小筑”,,因為前面有一條路叫花步里;又因為主人姓劉,所以老百姓都叫它“劉家花園”,。光緒年間,,湖北布政使盛康(字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廢園,盛旭人精通醫(yī)道,,原在常州開國藥店,,經李鴻章介紹,獻丹藥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慢性皮炎,,慈禧太后高興之下,,就把中國臺灣海峽的釣魚島等三座小島賞給盛家種藥草,因而盛家很有錢,。
盛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后就將它改名為“留園”,,一個原因是“劉家花園”的“劉”與“留園”的“留”諧音,這是花園易主常用的一種改名方法,,比如袁枚將“隋園”改為“隨園”;再有,,盛康在整修花園時曾發(fā)現一塊“長留天地問”的石碑,據說是劉伯溫寫的,,他想這個花園歷經戰(zhàn)火仍然保留下來,,似乎在冥冥之中有老天爺的保佑,,也希望留園能永遠留在盛家手中;另外“但留風月伴煙夢”,,這個“留”字又有讓客人留連忘返之意。清末樸學大師俞樾在《留園記》中講,,“泉石之勝,,留以待君之登臨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也;亭石之幽深,,留以待君之游憩也,?!?/p>
從留園的得名,我們可以看到園主修建花園時花費了不少心血,,田園中的每一處建筑,,每一個小品.每一副對聯,每一處題額,,都別有一番用意,。因此,我們在游覽園林時,,必須把握住園主的用意,,這樣,您才能真正領會到園林的魅力所在,。蘇州園林大多數以“隱逸”為主題,,那么,留園是怎樣體現這一主題的呢?接下來,,我將結合具體的景觀跟大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從留園的門廳到中部花園入口處的腰門,是一條50多米長的“s”形過道,,這條過道是園林建筑中空間處理極為成功的例子,,至于為什么要這樣設計,請大家跟我一邊走,,一邊看,,一邊體會。
進了門廳,,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小天井,,這個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風、采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飛翔的小鳥,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邊的這個建筑是轎廳,,古時候,有錢人出門,,大都坐轎子,,但轎夫是下等人,不允許與主人一起進入內廳,,只能坐在這兒歇息,。順著邊上的過道往前走.彎彎曲曲,前面有兩個蟹眼天井,種了一些瘦竹,,為昏暗的過道引來一些光亮,。這兒也是一個天井,花臺里種了桂樹,、白玉蘭,,還有石筍,合起來就是金玉滿堂的意思,。到了這個敞廳,,大家再回過來想一想,體會一下,,這一段過道由小變大,,由暗轉明,隨著空間的變化,,“放”,、“收”、“再放”,、“再收”,,讓人感覺不到過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讓人覺得很有趣味,。同時,,園主巧妙地借助這個過道將外界的塵囂擋于門外,反映了主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不受外界干擾的隱逸思想,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大家品味一下,,走過這一段過道,是不是有點進入世外桃源的感覺?
現在,,我們來到了留園的中部,,園中有大型假山和寬闊的水池,極具文人寫意山水園的典型特征,。前面的粉墻上有六扇漏窗,,通過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隱隱可見,、我們說漏窗好,,好就好在“隱隱可見”上。用《紅樓夢》中賈政的話說:“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人目中,,則有何趣?”這六扇花窗,,圖案各異,,大家一邊慢慢地走,,一邊透過花窗往里邊看,,你會感到隨著步子的移動,所看到的景色也在變化,,這就叫“移步換景”或“一步一景”,。并且,這幾個花窗還有通風,、透光的功能,。墻上有磚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壇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樹,,“交柯”指兩樹枝干交錯纏繞,,象征夫妻連理,百年好合,。此處以粉墻為底,,翠柏山茶,上有磚額點綴,,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的山水畫,。
(到綠蔭軒)
這座“綠蔭軒”,軒名取自明代詩人高啟的“艷發(fā)朱光里,,叢依綠蔭邊”詩句,。原來,在綠蔭軒旁曾種有一棵老櫸樹,,一棵老楓樹,,樹枝像兩把大傘遮在屋頂上,所以叫“綠蔭軒”,。在留園的中部,,可以觀賞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這兒便是我們觀賞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橋上紫藤開花,樹木發(fā)芽,,似乎凸顯出一幅立體的春色圖,。來到后邊,墻上有“花步小筑”四個字,,為什么要寫上這幾個字呢?留園一帶舊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裝卸花木的碼頭;“里”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們常說的“里弄”,、“鄰里”,,古代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所以,,二十五戶人家稱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比如“網師小筑”,,主人很謙虛地說,,我這個花園只是花步里邊上的一處小建筑而已。此處園主以墻為紙,,墻角散置湖石,,花壇中堆石筍,植天竺,、爬山虎沖霄而上,,又垂下幾縷綠葉,整幅圖畫給人以運筆凝煉灑脫之感,。
(繼續(xù)向前)
前面就是“明瑟樓”,,《水經注》中有“目對魚鳥,水木明瑟”的說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鳥蟲魚,讓人感到山青水秀,,環(huán)境幽雅;樓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為“恰航”;樓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將登樓的踏道藏于其中,,邊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樓僧踏一梯云”,將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騰的云朵,,使人有一種飄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覺,,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大家再看看地面上的鋪地,,用卵石、缸片、瓷片拼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俗稱“花街”,這一片鋪地上的圖案有“金魚”、“蓮藕”,、“仙鶴”……,,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長壽”……,,既起到了裝飾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請大家隨我到露臺前,,這兒是園主人觀賞夏景的地方,。池子里種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競相綻放,美景盡收眼底,,因為露臺靠近水面,,所以叫做荷花臺,。此處,還可以觀賞到前面的假山,。園林建筑中的假山接材料可分為湖石假山,、黃石假山和上丘假山,。留國這兒的假山比較特殊,,下面黃石填底,給人一種穩(wěn)健的感覺,,上面湖石為頂,,非常秀麗,因而兼有陽剛,、陰柔之美,,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回過頭來,,大家所看到的這座建筑是田園中部的主體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詩句?!昂敝杆?,“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國有句老話叫“心定自然涼”,,在這個地方,,你是否有一種“聞名心底涼”的感覺呢?
(走進曲廊)
留園曲廊是蘇州園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長有300多米,,另外兩廊是拙政園的水廊和滄浪亭的復廊,,各有特色。廊按位置可分為沿墻走廊,、爬山廊,、水廊,、回廊,、樓廊等;按形式又可分為曲廊、波形廊,、復廊,、廊是園林建筑中獨立的有頂的通道,就像文章中的“虛”字,,有連貫的作用,。留園的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墻直廊曲,明暗相間,,有的地方貼近墻面,,有的地方又有間隙,還種了一些花草,,巧妙地運用對比的方法,,使廊顯得更加活潑。廊在這里有這么幾個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陽,,冬天可擋雨;二是景點之間的聯系紐帶,,天然的游覽線路;三是作為平緩地過渡,巧妙地將客人引到山上的“聞木樨香軒”,,觀賞秋景,。爬山廊的旁邊墻壁上有明代鐫刻的“二王”法帖。與眾不同的是,,此處的法帖只收“二王”書法,,點評全放在釋文的后面,可以讓游人,,特別是書法愛好者自己欣賞評點,。至今,,留園保存了359方法帖,,堪稱園林一絕。
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聞木樨香軒”,,“木樨”就是桂花,,這兒四周遍種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飄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懸,倒映水中,,隨波蕩漾,。因此,這兒是觀賞秋景的地方,。我們說,,蘇州園林建筑的命名很講究,此處的“聞木樨香軒”也包含有深刻的禪理,,佛教的禪宗講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但卻看不見,,摸不著,,無影無蹤。
(進入可亭)
過了水澗,、小橋,,來到可亭?!巴ふ?,停也”,也就是說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了,。觀賞園林有動觀和靜觀之分,。如果說走廊是我們動觀園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們靜觀的場所,??赏さ闹車幸恍﹫D案,有鐵拐李的葫蘆,、漢鐘離的扇子,、呂洞賓的寶劍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暗八仙”圖案,。亭中這個桌子是用靈壁石做成的,。靈壁石產于安徽靈壁縣,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聲”,這在蘇州園林中也是比較少見的,。剛才,,我們已經分別看過了觀賞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地方,,此處的可亭就是觀賞冬景的場所,它的四面種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園外遠方山頂的積雪,、冬日的夕陽……
現在,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看,,對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樓與可亭形成了一個對景。所謂對景,,就是從甲觀賞點可以觀賞到乙,,從乙觀賞點可以觀賞到甲。從這兒望去,明瑟樓就像畫舫的前艙,,涵碧山房猶如船艙,,兩座建筑組成了一艘形神兼?zhèn)涞摹皩懸獬橄笫健碑嬼常L吹拂,,波光蕩漾,,這艘船就像在水中緩緩航行一般。那么,,為什么蘇州園林中有很多的船形建筑呢?比如,,拙政園有香洲,獅子林有石舫等等,。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這與蘇州的地理環(huán)境,、交通狀況有關,蘇州地處江南水鄉(xiāng),,舊時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園中修建船舫,可以增加園林的生活氣息;二是船舫集中了多種建筑形式,,有廳,、有臺、有樓,、有閣……,,是蘇州建筑藝術的集萃,并可增加園林建筑的層次感,,使其更具有觀賞性;三是船形建筑介于似像非像之間,,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審美要求;四是體現了園主的隱逸思想,《莊子.列御寇》中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不系之舟”就成了古代文人隱逸江湖的象征,,成為他們來去自由,、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標志;五是包含了一些政治含義,,盡管他們希望隱逸,,但文人士大夫骨于里的那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思想拋棄不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希望君主對老百姓好,,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寬松政策,。
這條花街盡頭就是遠翠閣,往下走,,池中有一小島名“小蓬萊”,。《史記》中講,,瀛洲,、方丈和蓬萊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據說山上有仙人和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去尋藥,,并在宮苑中疊造三神山,此后三神山也就成為造園中常見的題材,。前面這個方亭叫“濠濮亭”,。為什么叫“濠濮亭”呢?濠、濮均為水名,,《莊子.秋水》里面有這么兩個故事: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觀魚,,莊子說:“魚自由自在的多么快樂啊!”惠子答道:“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之快樂呢?”莊子問:“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理解魚的快樂呢?”另一個故事講,,楚王派人去請莊子出來做丞相幫他治理國家。莊子說:“我聽說有一只大龜,,已經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盒子把它裝起來,用手巾蓋在上面,,珍藏在廟堂之中,。那么這只龜是死了被人供奉著好呢?還是活著在污泥中搖頭擺尾的好?”那兩個人講,“好死不如賴活,,當然是活著的好,。”莊子說:“那么你們回去吧;我呢,。寧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活龜,。”莊子的這種思想與文人士大夫們所追求的隱逸淡泊的愿望相符合,。所以,,一進園時,我就跟大家講,,我們觀賞園林必須把握一個主題,,后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大家抬頭看,這便是曲溪樓,,書圣王羲之曲水流觴,,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從這個名稱也可以看出園主對書圣的景仰,。曲溪樓向右就可以進入了西樓,,它位于五峰仙館之西,所以叫“西樓”,。它處于五峰仙館和曲溪樓之間,,為取得統(tǒng)一,東邊采用木菱花裝飾,,在尺度和比例上與五峰仙館相呼應,,而西邊做成粉墻漏窗和飛檐翼角與曲溪樓相呼應,起到了一個承接的作用,。一過西樓,,地平臨水,清風吹來,,這里便是清風池館,,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開,與濠濮亭,、小蓬萊構成一個景區(qū),,不種荷花,池水明凈,,樓臺倒影,,環(huán)境十分幽雅。后面有“汲古得梗處”,,意思是指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長繩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學問,就必須使用正確的方法和下極大的功夫,,含義深刻,,令人深思。
留園的東部是高低錯落,、曲折深邃的建筑群,,這里是舊時園主生活起居和宴飲活動的場所,通過粉墻,、走廊等劃分出不同的空間,形成了重院疊戶,、庭院幽深的景致,。
(進入五峰仙館)
出清風池館,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便是有江南“第一廳堂”之譽的五峰仙館,為什么叫“五峰仙館”呢?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看前面的假山,,這座假山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廳山,。留園的主人非常喜歡石頭,他搜羅了大量的石頭在館南堆疊了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五峰仙館是留園三代主人不斷修建改造而成的,,它的臺基為青石,,似為明代遺物。據歷史記載,,我們可以推測,,五峰仙館是在東園的后樂堂、寒碧山莊的傳經堂基礎上翻建的,。五峰仙館建成后,,盛氏將其作為主廳,是生日,、結婚,、小孩滿月等重要活動場所,通過一排紗隔,、掛落,、飛罩將室內分為前后兩部分,南部為宴飲會客之處,,布置十分講究,,以中間圓桌上的花為分界線,供桌左邊為主人,,右邊為主賓,,接下來由中間向兩邊,由近及遠,,按長幼尊卑,,-一對應就坐。古時候,,女眷不能在外客面前拋頭露面,,里邊的廳相對于外邊的廳叫內廳,人們還將其夫人稱為內子,、內人,、賢內助等,內廳也可以作為退步,,供下人在此聽候使喚,。這個廳也被稱作楠木廳,,因為室內主要構件均用楠木做成。楠木質地好,,紋路漂亮,,不用油漆,但是為什么這兒的柱子要漆成黑色的呢?原來日本兵曾將這里作為馬廄,,這些楠木柱下邊被馬啃壞了,,建國后重修時只得用水泥補上,為了美觀才用漆將其掩蓋起來,。今天,,仍有部分日本人叫嚷釣魚島是日本國土,這是沒有根據的,。當年慈禧太后的懿旨至今仍在美國盛氏后人手中,,這些楠木柱子正是當年日本侵華有力罪證。因此,,我們必須牢記歷史教訓,,不要讓其重演。五峰仙館兩面墻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掛屏,,紅木板上有上圓下方兩塊大理石,,不僅在形狀上有變化,而且包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之說,,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民間流傳留園有三件寶,即大理石座屏,、冠云峰和魚化石,。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寶大理石座屏,這座大理石畫屏非常珍貴,,石質好,、石紋妙、尺寸大,,仔細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畫,明月,、清風,、野山、飛瀑集中于一塊石面,。這塊大理石采于云南點蒼山,,有“雨后靜觀山”、“風前閑看月”的境界,,全國罕見,。
(石林小院旁)
這座院子叫石林小院,。我們說大院要“動中觀”,小院要“靜中觀”。大家看這邊有幾個字“靜中觀”,。這個院子南北長29米,。東西寬15米。園主別有用心地將院子隔出六個小院子,,互相溝通,給人的感覺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層次非常豐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F在,,大家站在這個角度看一看,上面的這塊石頭像不像俯沖下來的老鷹,,下面的石頭像不像昂頭向上的獵犬?所以叫做“鷹犬斗”或“鷹斗獵狗峰”,。前面的墻上好像有一面鏡子,鏡子里邊有這只老鷹的背影,。其實,,它是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里面的背影是另一塊石頭,,這種用隱蔽的手法構成對景,、漏景、框景,,匠心別具,,恰到好處,讓人感到院子很大,,層次很深,。
院中的這座建筑叫“揖峰軒”,朱熹說:“前揖廬山,,一峰獨秀”,。軒名是來自古人文章,但是園主對石頭的恭敬之情卻不難發(fā)現,,劉蓉峰愛石成癖,,有“石癡”米芾遺風,他曾經搜羅了很多湖石名峰,,在此地“筑書館寵異之”,,認為湖石不僅能給人以美感,還能得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德修養(yǎng),。揖峰軒環(huán)境幽雅,,不妨作為三四個好友論詩作畫,,操琴對弈的好地方,大家看里邊有琴,、有棋,。尤其是兩桌,一邊是圍棋棋盤,,一邊是象棋棋盤,,拿掉棋盤,桌子形同七巧盤,,可以拆開來隨意放置,,小方桌可以拿到院內用來拜月,也可取一墻角放花盆,、茶具等,。紅木菱花門窗上的蝙蝠、雙錢,、萬字圖案等都是吉祥的符號,。古人讀書總要找一個幽靜的地方,陶淵明講,,“既耕亦已種,,時還我讀書”,“還我讀書處”便是主人的書房,,不過,,它在揖峰軒的后邊。
(站在鴛鴦廳前)
揖峰軒東邊的這座大型的廳堂,,就是留園著名的鴛鴦廳,,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庫門上有磚額“東山絲竹”四個字。為什么叫“東山絲竹”呢?是不是劉恕是東山人的緣故呢?這幾個字也說明了我們觀賞園林必須把握主題的重要性,。其實,,“東山”也有一個典故,《晉書》上講,,謝安在浙江東山隱居,,朝廷幾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動心,。所以后人就用“東山”或“東山高臥”指代隱居,,“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絲竹”泛指音樂,。天井外邊原來是盛家的戲廳,在這里聽戲品曲,好不愜意!置身于此,,能說園主不是“東山高臥”嗎?
而這“鴛鴦廳”也是一種重要的園林建筑形式,。鴛鴦本是水鳥名,因為它們雌雄偶居總不分離,,所以中國民俗中常把配對的事物用“鴛鴦”稱之,。大家請隨我一起來看看鴛鴦廳有哪些特點。第一,,我們從外邊看只有一個屋頂,,但里面卻是兩個屋面;第二,,外邊看是一間房,,里邊是兩個廳;第三,兩邊的功能也不一樣,,有男廳,、女廳之分,和冬廳,、夏廳之別,。大家現在所站的位置就是女廳,北邊是男廳,。那么,,有人就會問了,男廳,、女廳怎么區(qū)分呢?過去,,中國社會很講究男尊女卑。大家不妨來比較一下,,男廳一般建筑華麗,,梁架扁方,且精雕細刻;而女廳則比較簡樸,,梁架用圓木,,沒有什么雕飾,就連地面上的方磚男廳的都比女廳的大,。如果還分不清的話,,大家不妨看一看,哪邊的風景漂亮那邊就是男廳,,這兒當然是朝冠云峰這邊風景好了,。除了“鴛鴦廳”名字外,它還有一個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碩之館”,,“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隱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碩”指有名望的人;“館”是四通八達的地方。連起來講就是: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會名流聚會的地方,。銀杏屏門上的這篇《冠云峰贊》是清末著名的樸學大師俞樾寫的,,還有全景圖后的《留園記》也是俞樾寫的,,俞樾與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歡留園的山水景色,,這些文章使得留園更加迷人,。
(站在林泉耆碩之館門前)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塊石頭就是舉世聞名的“冠云峰”,,“冠云峰”與蘇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杭州西湖的“皺云峰”,,有江南四大奇石之稱,。冠云峰是留園“三寶”之一,重5噸,,高6.5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獨峰觀賞假山湖石名峰。酈道元的《水經注》有“燕王仙臺有三峰,,甚為崇峻,,騰云冠峰,高霞云嶺”之句,,冠云峰之名即由此而來,。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喜歡造型奇特的石頭,,孫悟空是從石頭中蹦出來的,,賈寶玉則是女媧補天所剩的頑石,其中太湖石最受推崇,。宋代書畫家米芾被人稱為“石癡”,,他曾讓人給石頭穿上衣眼,擺上香案,,與石頭稱兄道弟,,他將太湖石特點歸納為瘦、皺,、漏,、透。大家不妨看一看冠云峰,,瘦是說這塊石頭苗條修長;皺指石頭的表面有花紋;漏指雨水不會積存在石頭上,,順著孔隙很快就會流出來;透是說石頭上有很多孔洞,玲瓏剔透,,這只不過是這些石頭的一些外部特征,。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歡石頭,更是把人的情感賦予石頭,對石頭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對人自身修養(yǎng)的要求,。有人從瘦,、皺、漏,、透引申出來的頑,、清、拙,、丑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我們眼前的這塊石頭可有一番來歷了,據說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宋徽宗在東京修建“壽山艮岳”時,,讓朱勔?guī)退蚜_奇花異草、珍木怪石,。朱勔利用手中的職權,,巧取豪奪,搞得民不聊生,,激起了浙江的方臘起義,蘇州也發(fā)生了石生起義,。宋朝的花石綱導致了國庫空虛,,政治腐敗,很快就被金滅掉了,。當時有兩塊有名的太湖石被稱為“大小謝姑”,,“小謝姑”沒有來得及運走,后來被一位姓董的買了下來,,他的女兒嫁給了徐家,,將這塊“小謝姑”作為嫁妝,改名為瑞云峰放在當時的東園里,,留園也因為這塊石頭而更加出名,。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地方官為了討好皇帝,,將這塊石頭運到蘇州織造署,,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十中,讓皇帝玩賞,,一直未搬回來,。盛康買下留國后,總覺得留園沒有瑞云峰就少了幾分靈氣,。因此他花了很長時間和很多銀兩,,終于尋到了另一塊石頭,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冠云峰,當時搬運它時,,真可謂過河架橋,,見山開路,房擋拆屋,,據說這塊石頭也是花石綱的遺物,。
冠云峰西邊的石頭叫岫云峰,東邊的石頭叫瑞云峰,,是當年盛氏尋到冠云峰后為了應景才這樣布置的,。后來,盛康的兒子盛宣懷還將他的三個孫女分別取名叫冠云,、瑞云,、岫云,為留園平添了一段佳話,。冠云峰前面的池子叫浣云沼,,冠云峰的倒影投落在清澈的池水中,似乎主人要用這池水來清洗冠云峰,。實際上也就是說,,做人也要向冠云峰一樣,時時洗滌身上的“塵?!?,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對自身修養(yǎng)的要求,。池子里邊種有睡蓮,,水池里邊養(yǎng)有金魚。冠云峰的北面有冠云樓,,東面是冠云亭,,還有冠云臺、儲云庵等幾個建筑,,當時主人為了烘托冠云峰的高大,,有意控制周圍建筑的高度。大家請看,,這里周圍的建筑有比冠云峰高的嗎?
(站在冠云樓北墻處)
冠云樓下面北墻上的這塊石頭叫魚化石,,也是留園“三寶”之一。這塊魚化石呈薄片狀,,像云母一樣層層剝開,,上面有二十多條小魚栩栩如生,頭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見,,令人嘆為觀止。有關魚化石最早的記載,,要算《山海經》了,。當時人們對石頭中的魚形圖案無法解釋,只好發(fā)揮想象力,,把它想成是龍魚,、鱉魚,想成神仙的坐騎,。那么,,魚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據專家考證,是在一億四千多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由于火山噴發(fā),,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將魚蝦掩埋凝結而成的,。
在我們的游覽結束之前,,大家不妨回過頭來想一想,留園是不是到處都給我們一種古樸凝重的石文化感覺,,那些用湖石,、黃石堆疊的假山,營造了留園的山林氣氛;那些湖石名峰,,增添了留園傳統(tǒng)藝術氛圍;那些大理石座屏,、魚化石等,充滿了清新而樸素的自然氣息;那些墻壁上的書條石記錄了留園的昔日風采,,這些作品林林總總從具體到抽象,無不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把園林比作“立體山水畫”,、“無聲山水詩”、“綜合藝術博物館”,。我想,,通過對留園的游覽觀賞,大家一定會覺得這種評價是很貼切的吧,。
風風雨雨四百多年,,留園歷經滄桑,幾度興廢,,當時園主所期望的“名園長留天地間”,,只有在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繁榮富強的今天,,方才變成了現實,。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留園是蘇州人民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遺產。
我的講解完了,,謝謝大家!
蘇州留園的導游詞篇五
【門廳】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于私家園林,,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最初是萬歷年間太仆寺少卿徐泰時所建的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歷滴的壽宮,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臨是他的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xiāng),。由于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后,,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的空間中盡情地復蘇著早已受到扼制的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峰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但由于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幸存下來,。到了同治年間,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賞賜的釣魚島等三個中國臺灣海峽中的小島用以種植草藥。盛氏從此發(fā)跡,,于是購得此園,,并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襲“劉園”其音易其字,,將園名改成了留園,。爾后,經過盛康之子盛宣懷的用心經營,,留園聲名大振,,成了吳中的私家園林。
自抗日戰(zhàn)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園內建筑幾成廢墟。一九五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豐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的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的主人為什么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的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后回鄉(xiāng)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園,。他們本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基于這種生活理念,,蘇州的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的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在全景圖的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這是由當代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的,。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
【門廳與橋廳間的東側長廊】
各位現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巖,,上面刻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布的“世界遺產”標識。他是留園于1997年12月被批準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后,,于1998年立的,。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的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于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里主要是為了采光而設計的,。為了避免造景上的單調,,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的景觀內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里,,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的小院。由于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范圍的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的粉墻,,來為游人設計了一幅立體的“國畫”。這里布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墻為紙,,花石為繪的立體國畫的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計的單純的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的話,那么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說,這扇空窗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采光,。和前面講過的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筑設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的單調,,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立體的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的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溫)所寫的,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先人的期望,,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
來到這里,,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的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較封閉的暗處設計了“蟹眼天井”來采光,用富于變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的對比,,另游人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欣賞著各種布置獨到的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于秀美的中部遠景來說,,大有一種“欲揚先抑”的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處佳例,。
蘇州留園的導游詞篇六
各位朋友,大家好!
【站在門后留園全景圖前】有道是:“蘇州好,,城里半園亭,。”現在,,我們就來游覽蘇州著名的園林—留園,。留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代表了清代江南園林的建筑風格,,結構緊湊,,富麗堂皇。其余的三處分別是宋代的滄浪亭,、元代的獅子林和明代的拙政園,。同時,留園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所謂全國的四大名園,,是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四處園林,其中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是北方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而蘇州的拙政園、留園則是南方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瞧,,留園的門很小,高不過2米許,,寬不過1.5米,,很不起眼,小中見大,,這正是私家園林的典型特征之一,。1997年12月4日,留園又與拙政園,、網師園,、環(huán)秀山莊一起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典型范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門廳正中上方懸掛著“吳下名園”匾額,似乎要告訴我們留園曾經擁有的輝煌,,大型漆雕屏風上繪有留園的全景圖,,它是用2500塊玉石鑲嵌而成的。那么,,為什么要用2500塊玉石呢?因為這幅圖是在蘇州2500歲生日的時候,,由蘇州玉石雕刻廠制作,每塊玉石代表了蘇州一年的歷史,。通過這幅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到留園分為四個部分:中部是精華所在,以山水見長;東部以庭院建筑取勝;北部依稀可見鄉(xiāng)村田園風光;西部林木高聳,,盡得山林野趣,,整個園林占地30多畝。
那么,,這座園林為什么叫“留園”呢?其實,,留園一開始并不叫這個名字,她最早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相當于伽利略,、莎士比亞生活的年代。第一個主人叫徐泰時,,曾經當過工部營繕郎中,,所以他對建筑是有一番研究的,這對他后來修建東園很有幫助,。因為他工作做得好,,被提升為太仆寺卿,相當于從建設部的高級官員升到交通部的部長,。
徐泰時為人耿直,,得罪了權貴,遭人彈劾罷官回家以后,,修建了東,、西兩園,東園就是今天的留園,,西園后來被他的兒子捐做寺廟,,也就是今天的西園寺。徐泰時去世以后,,這個園子也就逐漸荒廢了,。到了清代的乾隆末年嘉慶初(公元1794-1798),曾任廣西右江兵備道(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廣西右江軍區(qū)的警備司令)的吳縣東山人劉恕(號蓉峰)辭官回家后買下了東園的舊址,,進行整修和擴建,,改建為“寒碧山莊”,因為園內多植白皮松,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所以年取了這個名字;又叫“花步小筑”,因為前面有一條路叫花步里;又因為主人姓劉,,所以老百姓都叫它“劉家花園”。同治末光緒初(公元1873-1876),,湖北布政使(大致相當于今日分管財政,、稅務、民政等的副省長)盛康(字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廢園,,對此園進行了大范圍的修葺,,盛旭人出身中藥世家,精通醫(yī)道,,原在常州開國藥店,,曾給李鴻章搞軍需品,經李鴻章介紹,,獻丹藥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慢性皮炎,,慈禧太后高興之下,就把中國臺灣海峽的釣魚島等三座小島賞給盛家種草藥,。盛家是近代中國顯赫的家族,,盛康的兒子盛宣懷是近代著名的實業(yè)家,洋務派重臣,,當過郵傳部尚書,,是既有權,又有錢,,連宋子文都曾經追求過盛家的小姐,。二十世三十年代,張治中曾在這里設立“高級教官室”作為籌劃抗戰(zhàn)的秘密司令部,,蘇州淪陷后,,日軍駐扎在這里,被用來養(yǎng)馬,,里邊馬屎堆積,,糟蹋的不成樣子。
盛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后就將它改名為“留園”,,一個原因是“劉家花園”的“劉”與“留園”的“留”諧音,,這是園林易主常用的一種改名方法,比如袁枚將“隋園”改為“隨園”;再有,,盛康在整修花園時曾發(fā)現一塊“長留天地間”的石碑,,他想這個花園歷經戰(zhàn)火仍然保留下來,“庚申亂”(太平天國戰(zhàn)亂)后蘇州閶門外“劉園者則巋然獨存”,似乎在冥冥之中有老天爺的保佑,,也希望留園能永遠留在盛家手中;另外“但留風月伴煙蘿”,,這個“留”字又有讓客人流連忘返之意。漆雕屏風背面刻有清末樸學大師俞樾的《留園記》,,上面有“泉石之勝,,留以待君之登臨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也;亭臺之幽深,,留以待君之游息也,。”
從留園的得名,,我們可以看到園主修建花園時花費了不少心血,,留園中的每一處建筑,每一個小品,,每一幅對聯,,每一處題額,都別有一番用意,。因此,,我們在游覽園林時,必須把握住園主的用意,,留園是最適合人居休閑的園林之一,,這樣,您才能真正領會到園林的魅力所在,。咫尺山林,,書寫人生文章,蘇州園林大多數以“隱逸”為主題,,那么,,留園是怎樣體現這一主題的呢?接下來,我將結合具體的景觀跟大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從留園的門廳到中部花園入口處的腰門,,是一條50多米長的“s”形過道,這條過道是園林建筑中空間處理極為成功的例子,,至于為什么要這樣設計,,請大家跟我一邊走,一邊看,,一邊體會,。
進了門廳,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小天井,,這個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風,,采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飛翔的小鳥,,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邊的這個建筑是轎廳,相當于今天的私家停車場,,古時候,,有錢人出門,大都坐轎子,,但轎夫是下等人,,不允許與主人一起進入內廳,只能坐在這兒歇息,。順著邊上的過道往前走,彎彎曲曲,,前面有兩個蟹眼天井,,種了一些瘦竹,為昏暗的過道引來一些光亮,。這兒也是一個天井,,花臺里種了桂樹、白玉蘭,,還有石筍,,合起來就是金玉滿堂的意思。到了這個敞廳,,大家再回過來想一想,,體會一下,這一段過道由小變大,,由暗轉明,,隨著空間的變化,“放”“收”“再放”“再收”,,讓人感覺不到過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讓人覺得很有趣味。同時,,園主巧妙地借助這個過道將外界的塵器擋于門外,,反映了主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不受外界干擾的隱逸思想,,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大家品味一下,,走過了這一段過道,,是不是有點進入世外桃源的感覺?
大家抬頭看一下,,門楣上有磚刻的“長留天地間”幾個篆刻字,落款是“伯溫”,,據說是劉伯溫寫的,,盛康發(fā)現此碑額時非常高興,他很崇拜劉伯溫,,認為有先賢的保佑,,一定能使此園傳于后世。其實據分析,,這幾個字是元朝參知政事(相當于富宰相)周琦周伯溫所書,,此“伯溫”彼“伯溫”,究竟是誰寫的,,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
現在,我們來到了留園的中部,,園中有大型假山和寬闊的水池,,極具文人寫意山水園的典型特征。前面的粉墻上有六扇漏窗,,通過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隱隱可見。我們說漏窗好,,好就好在“隱隱可見”上,。用《紅樓夢》中賈政的話說:“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則有何趣?”這六扇花窗,,圖案各異,大家一邊慢慢地走,,一邊透過花窗往里邊看,,你會感到隨著步子的移動,,所看到的景色也在變化,這就叫“移步換景”或“一步一景”,。并且,,這幾個花窗還有通風、透光的功能,。墻上有磚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壇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樹,“交柯”指兩樹枝干交錯纏繞,,象征夫妻連理,,百年好合。此處以粉墻為底,,翠柏山茶,,上有磚額點綴,,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的山水畫。
【到綠蔭軒】這座“綠蔭軒”,,軒名取自明代詩人高啟的“艷發(fā)朱光里,,叢依綠蔭邊”詩句。原來,,在綠蔭軒旁曾種有一棵老櫸樹,,一棵老楓樹,樹枝像兩把大傘遮在屋頂上,,所以叫“綠蔭軒”,。在留園的中部,可以觀賞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這兒便是我們觀賞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橋上紫藤開花,,樹木發(fā)芽,似乎凸顯出一幅立體的春色圖,。來到后邊,,墻上有“花步小筑”四個字,為什么要寫上這幾個字呢?留園一帶舊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裝卸花木的碼頭;“里”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們常說的“里弄”“鄰里”,,古代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所以,,二十五戶人家稱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比如“網師小筑”,主人很謙虛地說,,我這個花園只是花步里邊上的一處小建筑而已,。此處園主以墻為紙,墻角散置湖石,,花壇中堆石筍,,植天竺、爬山虎沖宵而上,,又垂下幾縷綠葉,,整幅圖畫給人以運筆凝練灑脫之感,。
【繼續(xù)向前】前面就是“明瑟樓”,《水經注》中有“目對魚鳥,,水木明瑟”的說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鳥蟲魚,,讓人感到山青水秀,,環(huán)境幽雅;樓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為“恰航”;樓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將登樓的踏道藏于其中,,邊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樓僧踏一梯云”,,將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騰的云朵,,使人有一種飄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覺,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大家再看看地面上的鋪地,,用卵石、缸爿,、瓷片拼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俗稱“花街”,這一片鋪地上的圖案有“金魚”,、“蓮藕”,、“仙鶴”……,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長壽”……,,既起到了裝飾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請大家隨我到露臺前,,這兒是園主人觀賞夏景的地方,。池子里種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競相綻放,,美景盡收眼底,,因為露臺靠近水面,所以叫做荷花臺,。此處,,還可以觀賞到前面的假山。園林建筑中的假山按材料可分為湖石假山,、黃石假山和土丘假山,。留園這兒的假山比較特殊,下面黃石填底,,給人一種穩(wěn)健的感覺,,上面湖石為頂,,非常秀麗,因而兼有陽剛,、陰柔之美,,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
回過頭來,,大家所看到的這座建筑是留園中部的主體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詩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國有句老話叫“心定自然涼”,,在這個地方,,你是否有一種“聞名心底涼”的感覺呢?
【走進曲廊】留園曲廊是蘇州園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長約700米,,另外兩廊是拙政園的水廊和滄浪亭的復廊,,各有特色。廊按位置可分為沿墻走廊,、爬山廊,、水廊、回廊,、樓廊等;按形式又可分為曲廊、波形廊,、復廊,。廊是園林建筑中獨立的有頂的通道,就像文章中的“虛”字,,有連貫的作用,。留園的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墻直廊曲,,明暗相間,,有的地方貼近墻面,有的地方又有間隙,,還種了一些花草,,巧妙地運用對比的方法,使廊顯得更加活潑,。廊在這里有這么個幾個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陽,,冬天可擋雨;二是景點之間的聯系紐帶,,天然的游覽線路;三是作為平緩地過渡,巧妙地將客人引到山上的“聞木樨香軒”,,觀賞秋景,。爬山廊的旁邊墻壁上有明代董漢策鐫刻的“二王”法帖,二王指的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與眾不同的是,此處的法帖只收“二王”書法,,點評全放在釋文的后面,,可以讓游人,特別是書法愛好者自己欣賞評點,。法帖是指匯刻名家書法墨跡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們學習的墨本,留園墻上保存了379方法帖(另有4方因破損殘缺放在倉庫沒有上墻,,文廟碑刻博物館現存6方,,蘇州圖書館有10方僅存拓片,根據推算留園原有法帖應在400方以上),,留園墻上的這些書條石不僅收錄了歷代書家名帖,,還記載了很多留園珍貴的史料,是當之無愧的“書法長廊,、藝術長廊,、園史檔案”,堪稱園林一絕,。
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聞木樨香軒”,,“木樨”就是桂花,這兒四周遍種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飄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懸,,倒映水中,,隨波蕩漾。因此,,這兒是觀賞秋景的地方,。我們說,蘇州園林建筑的命名很講究,,此處的“聞木樨香軒”也包含有深刻的禪理,,佛教的禪宗講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但卻看不見,,摸不著,無影無蹤,。
【進入可亭】過了山澗,、小橋,來到可亭,?!巴ふ撸R病?,也就是說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了,。我們仔細品味一下這個“可”字,就會發(fā)現這個字用的非常巧妙,,“可”還有“好,,漂亮,美麗”的意思,,如我們常說這個姑娘很漂亮叫“可人”,、這個菜很好吃叫“可口”、“可口可樂”有又好吃又好玩的意思,,這個亭子也就包含了漂亮的亭子的意思,。觀賞園林有動觀和靜觀之分。如果說走廊是我們動觀園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們靜觀的場所,。可亭的周圍有一些圖案,,有鐵拐李的葫蘆,、漢鐘離的扇子、呂洞賓的寶劍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暗八仙”圖案,。亭中這個桌子是用靈璧石做成的。靈璧石產于安徽靈璧縣,,是虞姬的故鄉(xiāng),所以又有美人石的說法,。靈壁石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聲”,,這在蘇州園林中是比較少見的,。剛才,我們已經分別看過了觀賞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對方,,此處的可亭就是觀賞冬景的場所,它的四面種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園林遠方山頂的積雪,,冬日的夕陽……
現在,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看,,對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樓與可亭形成了一個對景。所謂對景,,就是從甲觀賞點可以觀賞到乙,,從乙觀賞點可以觀賞到甲。從這兒望去,,明瑟樓就像畫舫的前艙,,涵碧山房猶如船艙,兩座建筑組成了一艘形神兼?zhèn)涞摹皩懸獬橄笫健碑嬼?,微風吹拂,,波光蕩漾,這艘船就像在水中緩緩航行一般,。那么,,為什么蘇州園林中有很多的船形建筑呢?比如,拙政園有香洲,,獅子林有石舫等等,。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這與蘇州的地理環(huán)境、交通狀況有關,,蘇州地處江南水鄉(xiāng),,舊時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園中修建船舫,,可以增加園林的生活氣息;二是船舫集中了多種建筑形式,,有廳、有臺,、有樓,、有閣……,是蘇州建筑藝術的集萃,,并可增加園林建筑的層次感,,使其更具有觀賞性;三是船形建筑介于似像非像之間,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審美要求;四是體現了園主的隱逸思想,,《莊子?列御寇》中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安幌抵邸本统闪斯糯娜穗[逸江湖的象征,成為他們來去自由,、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標志;五是包含了一些政治理想,盡管他們希望隱逸,,但文人士大夫骨子里的那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思想拋棄不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希望君主對老百姓好,,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寬松政策,。
可亭的東北側有一兩層小樓叫“遠翠閣”,唐詩有“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之意而命名,,樓下是“自在處”,佛教有“大自在”的說法,,陸游有“密密疏疏自在花”的詩句,。往下走,池中有一小島名“小蓬萊”,?!妒酚洝分兄v,瀛洲,、方丈和蓬萊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據說山上有仙人和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去尋藥,,并在宮苑中疊造了三神山,,此后三神山也就成為造園時常用的題材。前面這個方亭叫“濠濮亭”,,為什么叫“濠濮亭”呢?濠,、濮均為水名,《莊子?秋水》里面有這么兩個故事: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觀魚,,莊子說:“魚自由自在的多么快樂啊!”惠子答道:“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之快樂呢?”莊子問:“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理解魚的快樂呢?”另一個故事講,,楚王派人去請莊子出來做丞相幫他治理國家,,莊子說:“我聽說有一只大龜,已經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盒子把它裝起來,,用手巾蓋在上面,珍藏在廟堂之中,。那么,,這只龜是死了被人供奉著好呢?還是活著在污泥中搖頭擺尾的好?”那兩個人講,“好死不如賴活,,當然是活著的好,。”莊子說:“那么你們回去吧,,我呢,,寧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活龜?!鼻f子的這種思想與文人士大夫們所追求的隱逸淡泊的愿望相符合,。所以,一進園時,,我就跟大家講,,我們觀賞園林必須把握一個主題,后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大家抬頭看,,這便是曲溪樓,書圣王羲之曲水流觴,,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從這個名稱也可以看出園主對書圣的景仰。曲溪樓向右就可以進入了西樓,,它位于五峰仙館之西,,所以叫“西樓”。因為處于五峰仙館和曲溪樓之間,,為取得統(tǒng)一,,東邊采用木菱花裝飾,在尺度和比例上與五峰仙館相呼應,,而西邊做成粉墻漏窗和飛檐翼角與曲溪樓相呼應,,起到了一個承接的作用。一過西樓,,地平臨水,,清風吹來,這里便是清風池館,,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開,,與濠濮亭,、小蓬萊構成一個景區(qū),不種荷花,,池水明凈,,樓臺倒影,環(huán)境十分幽雅,。
留園的東部是高低錯落,、曲折深邃的建筑群,這里是舊時園主生活起居和宴飲活動的場所,,通過粉墻,、走廊等劃分出不同的空間,形成了重院疊戶,、庭院幽深的景致,。
【進入五峰仙館】出清風池館,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便是有江南“第一廳堂”之譽的五峰仙館,,為什么叫“五峰仙館”呢?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看前面的假山,,這座假山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廳山,從中可以找到十二生肖模樣,,游客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生肖石峰,。留園的主人非常喜歡石頭,他搜羅了大量的石頭在館南堆疊了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小院中是用青石鋪成的冰裂紋地面,,廳前的臺階也很獨特,,是用朵云石壘成,取腳踩祥云,,人在云上,,人上人的意思。在小院的東側是鶴所,,松鶴延年,,是吉祥長壽的象征。
五峰仙館是留園三代主人不斷修建改造而成的,,它的臺基為青石,,似為明代遺物。據歷史記載,,我們可以推測,,五峰仙館是在東園的后樂堂、涵碧山房的傳經堂基礎上翻建的,。五峰仙館建成后,,盛氏將其作為主廳,,是生日、結婚,、小孩滿月等重要活動場所,,通過一排紗隔、掛落,、飛罩將室內分為前后兩部分,南部為宴飲會客之所,,布置十分講究,,以中間圓桌上的花為分界線,供桌左邊為主人,,右邊為主賓,,接下來由中間向兩邊,由近及遠,,按長幼尊卑,,一一對應就座。古時候,,女眷不能再外客面前拋頭露面,,里邊的廳相對于外邊的廳叫內廳,人們還將其夫人稱為內子,、內人,、賢內助等,內廳也可以作為退步,,供下人在此聽候使喚,。這個廳也被稱作楠木廳,因為室內主要構件均用楠木做成,。楠木質地好,,紋路漂亮,不用油漆,,但是為什么這兒的柱子要漆成黑色的呢?原來日本兵曾將這里作為馬廄,,這些楠木柱下邊被馬啃壞了,建國后重修時只能用水泥補上,,為了美觀才用漆將其掩蓋起來,。今天,仍有部分日本人叫嚷釣魚島是日本國土,,這是沒有根據的,,當年慈禧太后的懿旨至今仍在美國盛氏后人手中,這些楠木柱子正是當年日本侵華有力罪證,。因此,,我們必須牢記歷史教訓,,不要讓其重演。
在五峰仙館的正中的銀杏屏門上刻有《蘭亭序》,,兩旁的紗隔窗有精美的花鳥畫,,看上去就象玻璃一樣,有點透明的感覺,,可以隱隱看到對面的景色,,虛虛實實,明暗相間,,畫中有畫,,蘇州自古以來就盛產絲綢,絲綢不僅是日常必備的生活用品,,一些大戶人家還將這些絲綢制品用在裝飾上,,不過,用這么大幅的絲絹畫來分隔空間也是比較少見的,,《紅樓夢》里多次提到的“碧紗櫥”就也是用絲綢做的紗隔,,隔出來的小空間。
五峰仙館兩面墻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掛屏,,紅木板上有上圓下方兩塊大理石,,不僅在形狀上有變化,而且包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之說,,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在五峰仙館的西邊有一房間“汲古得修梗”,,這里是一間小書房,,意思是指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長繩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學問,,就必須使用正確的方法和下極大的功夫,,含義深刻,令人深思,。我國有許多關于刻苦用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的典故,,如“孟母三遷”,、“頭懸梁,錐刺股”,、李白的“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荀子有《勸學》、明代文嘉的“《明日歌》,、《今日詩》,、《昨日謠》”等,,還有很多“勸學歌”,大家可以將這些故事給小孩講講,,勉勵他們認真讀書,,好好學習。
我們來到五峰仙館的北邊,。民間流傳留園有三件寶,,即大理石座屏、冠云峰和魚化石,。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寶“大理石座屏”,,這座大理石座屏非常珍貴,石質好,、石紋妙、尺寸大,,仔細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畫,明月,、清風,、野山、飛瀑集中于一塊石面,。這塊大理石采于云南點蒼山,,有“雨后靜觀山”“風前閑看月”的境界,,全國罕見,。
抬頭我們看到的這副對聯非常有名氣,,是蘇州狀元陸潤庠所寫,,“讀書取正,,讀易取變,,讀騷取幽,讀莊取達,,讀漢文取堅,,最有味卷中歲月;與菊同野,,與梅同疏,,與蓮同潔,與蘭同芳,,與海棠同韻,,定自稱花里神仙?!鄙舷侣摳魅∥寰?,都用五字或韻,,與“五峰”之數相合,讀起來讓人感覺清香徐來,琳瑯在目,上聯用“正、變,、幽,、達,、堅”五字概括這五部古代文人士大夫必讀書的精髓,,意思說潛心讀書,其樂無窮,,說的很有道理,,不然古人就不會講“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保灾袊讼騺碇匾暯逃?,讀書考大學幾乎是所有為人父母的理想;下聯用“野,、疏、潔,、芳,、韻”五字概括了五種花的獨特風格,與人的品格道德一一對應,,花品即人品,,自喻為花中神仙,借物言志,,這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的典型表達方式,,我們中國人比較含蓄,說話做事比較委婉,,園林建筑中的很多東西都體現了這一點,。
【石林小院旁】從五峰仙館邊上往北,穿過小門,,有一個小院子,,這里就是“還我讀書齋”,古人讀書總要找一個幽靜的地方,,陶淵明講,,“既耕亦已種,時還我讀書”,,這兒是主人的書房,。書齋為樓房,,非常安靜,,現在這里陳列了一些工藝品。
退出書齋,,或者直接從五峰仙館往東,,我們來到的這座院子叫石林小院。我們說大院要“動中觀”,,小院要“靜中觀”,。大家看這邊有幾個字“靜中觀”。這個院子南北長29米,,東西寬15米,。園主別有用心地將院子隔出六個小院子,互相溝通,給人的感覺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層次非常豐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F在,大家站在這個角度看一看,,上面的這塊石頭像不像俯沖下來的老鷹,,下面的石頭像不像昂頭向上的獵犬?所以叫“鷹犬斗”或“鷹斗獵狗峰”。前面的墻上好像還有一面鏡子,,鏡子里邊有這只老鷹的背影,。其實,它是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里面的背影是另一塊石頭,,這種用隱蔽的手法構成對景、漏景,、框景,,匠心別具,恰到好處,,讓人感到院子很大,,層次很深。
院中的這座建筑叫“揖峰軒”,,朱熹說:“前揖廬山,,一峰獨秀”。軒名是來自古人文章,,但是園主對石頭的恭敬之情卻不難發(fā)現,,劉蓉峰愛石成癖,有“石癡”米芾遺風,,他曾經搜羅了很多湖石名峰,,在此地“筑書館寵異之”,認為湖石不僅能給人以美感,,還能得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德修養(yǎng),。揖峰軒環(huán)境幽雅,不妨作為三四個好友論詩作畫,,操琴對弈的好地方,,大家看里邊有琴、有棋,。尤其是兩桌,,一邊是圍棋棋盤,,一邊是象棋棋盤,拿掉棋盤,,桌子形同七巧盤,,可以拆開來隨意放置,小方桌可以看到院內用來拜月,,也可取一墻角放花盆,、茶具等。紅木菱花門窗上的蝙蝠,、雙錢,、萬字圖案等都是吉祥的符號。
【站在鴛鴦廳前】揖峰軒東邊的這座大型的廳堂,,就是留園著名的鴛鴦廳,,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庫門上有磚額“東山絲竹”四個字。為什么叫“東山絲竹”呢?是不是劉恕是東山人的緣故呢?這幾個字也說明了我們觀賞園林必須把握主題的重要性,。其實,,“東山”也有一個典故,《晉書》上講,,謝安在浙江東山隱居,,朝廷幾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動心,。所以后人就用“東山”或“東山高臥”指代隱居,,“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絲竹”泛指音樂,。天井外邊原來是盛家的戲廳,在這里聽戲品曲,,好不愜意!置身于此,,能說園主不是“東山高臥”嗎?園主人雖然罷官還鄉(xiāng),心里還想著有一天能象謝安那樣,,“東山再起”,,打的苻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皇帝召喚時,,立馬重出江湖,,建功立業(yè)呢,。
而這“鴛鴦廳”也是一種重要的園林建筑形式。鴛鴦本是水鳥名,,因為它們雌雄偶居不分離,,所以中國民俗中常把配對的事物用“鴛鴦”稱之,,大家請隨我一起來看看鴛鴦廳有哪些特點。第一,,我們從外邊看只有一個屋頂,,但里面卻是兩個屋面;第二,外邊看是一間房,,里邊是兩個廳;第三,,兩邊的功能也不一樣,有男廳,、女廳之分,,和冬廳、夏廳之別,。大家現在所站的位置就是女廳,,北邊是男廳。那么,,有人就會問了,,男廳、女廳怎么區(qū)分呢?過去,,中國社會很講究男尊女卑,。大家不妨來比較一下,男廳一般建筑華麗,,梁架扁方,,且精雕細刻;而女廳則比較簡樸,梁架用圓木,,沒有什么雕飾,,就連地面上的方磚男廳的都比女廳的大。如果還分不清的話,,大家不妨看一看,,哪邊的風景漂亮那邊就是男廳,這兒當然是朝冠云峰這邊風景好了,。除了“鴛鴦廳”名字外,,它還有一個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碩之館”,“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隱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碩”指有名望的人;“館”是四通八達的地方,。連起來講就是: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會名流聚會的地方。銀杏屏門上的這篇《冠云峰贊》是清末著名的樸學大師俞樾寫的,,還有全景圖后的《留園記》也是俞樾寫的,,俞樾與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歡留園的山水景色,,這些文章使得留園更加迷人,。
【站在林泉耆碩之館門前】我們面前的這個小院可以用“一個中心,,兩個層面”來概括?!耙粋€中心”就是這座亭亭玉立的湖石名峰,,“二個層面”就是圍繞冠云峰的幾座石峰、池子和幾組建筑,。
我們先來看看這“一個中心”,,如果說留園是一幅立體的山水畫,隨著畫軸的緩緩展開,,我們眼前的冠云峰就是這幅山水畫的畫龍點睛之筆,,這個中心就是我們面前的冠云峰。冠云峰重5噸,,高6,、5米,造形奇特,,峰頂似乎像一只雄鷹兀立其上,,鷹頭在西,向下盯著一只向上趴的老龜,,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獨峰觀賞湖石名峰假山,。冠云峰與留園的大理石座屏、魚化石并列為“三寶”,,同蘇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杭州西湖的皺云峰并稱為“江南四大奇石”,。
那么,,為什么叫冠云峰呢?因為“石巔高聳,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云”,,而且在《水經注》中有“燕王仙臺有三峰,甚為崇峻,,騰云冠峰,,高霞云嶺”之句,“冠云峰”之名由此而來,。還有人講從西北方向看這座湖石假山就象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點象觀音菩薩,懷抱嬰兒,,腳踩鰲魚,,取其諧音叫“冠云峰”。
這么精致的一塊湖石是怎么來的呢?據說是宋朝花石綱的遺物??催^《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晁蓋帶了一幫英雄好漢智劫“生辰綱”,,而“花石綱”就是跟“生辰綱”類似,。“綱”是唐宋時一種運輸編制,,在運送大批量貨物時,,每批編立字號并分為若干組,一組稱一綱,,運鹽的稱為“鹽綱”,,運茶的稱為“茶綱”,運馬者稱為“馬綱”,,運米的稱“米餉綱”,,運送奇花異石來滿足皇帝喜好的特殊運輸交通名稱叫“花石綱”。馬以五十匹為一“綱”,,米以一萬石為一“綱”,,船運的以10艘船為一“綱”?!端疂G傳》中的“生辰綱”,,顧名思義就是為生日準備的貨物,晁蓋,、吳用等“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就是一個打劫生日禮品運輸隊的故事,。冠云峰應該也是徐氏東園的遺物,劉恕在修寒碧莊時此峰在東部圍墻外,,“久廢為踹坊,,皆布商所傭踏布者居之?!?,劉恕一直有個心愿想買下冠云峰,但是劉氏修園時花了大量的錢財,,所以沒有錢再征地擴園了,,這也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經過太平天國戰(zhàn)亂,,冠云峰周圍“數百家亦化為荒煙蔓草,,惟此峰巋然獨存?!笔⒖狄卜浅O矚g石頭,,也有石癡遺風,幾經周折,,花了重金,,才買到這些花石綱的湖石名峰,,特地在周圍修建亭臺樓館,也成為留園的一個標志性景區(qū),,說是“留園名片”應不為過吧,。
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曾說過,“什么是美,,美是主觀情趣與客觀意蘊的統(tǒng)一,。”通俗地講,,美就是當客體的某些特征與人的主觀感受相一致的時候就產生了美,。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喜歡造型奇特的石頭,,孫悟空是從石頭中蹦出來的,,賈寶玉則是女媧補天所剩的頑石,其中太湖石最受推崇,。宋代書畫家米芾被人稱為“石癡”,,他曾讓人給石頭穿上衣服,擺上香案,,與石頭稱兄道弟,,他將太湖石特點歸納為“瘦、皺,、漏,、透”。冠云峰的美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瘦,、皺,、漏、透”,。為什么說“瘦”反而美了?早在20__多年前的孔子就在《詩經》中寫道“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睔v史上還有“環(huán)肥燕瘦”之說,。由此可見以“瘦”為美,古來有之,,講究線條美,、曲線美并不是今人的專利,大家不妨看一看冠云峰是不是象一位少女一樣苗條修長?而冠云峰的“瘦”正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與我們的主觀認識相一致;“皺”是繪畫中的一種手法,,這里指石頭的表面有花紋,也有人說此“皺”指人臉上的皺紋,有皺紋說明人年紀大了,,或飽經生活滄桑,,而我們的園林主人大都經歷宦海浮沉,官場黑暗,,他們將自己的生活滄桑賦予了這塊石頭,,有點借物言志的味道,同時,,石頭自古就是長壽的象征,,“奇石壽太古”,,這也是主人所向往的,。至于,“透”是說石頭上有很多孔洞,,可以透出光線,,玲瓏剔透;“漏”指洞洞相連,脈絡貫通,,石頭上有許多孔隙,,雨水不會積存在上面,順著孔隙很快就會流出來,。所謂“瘦,、皺、漏,、透”,,只不過是這些石頭的外部特征,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歡石頭,,更是把人的情感賦予石頭,,對石頭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對人自身修養(yǎng)的要求,我們從“瘦,、皺,、漏、透”而引申出來的“頑,、清,、拙、丑”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那么,,這座小院的“第一個層面”,就是圍繞冠云周圍的湖石,、水池,。冠云峰西北(冠云樓的右前側靠近走廊邊)的石頭叫岫云峰,冠云峰東北十余米處(冠云樓右前方、貯云庵后面的石頭)叫瑞云峰,,是當年盛氏尋到冠云峰后為了應景,、補缺才這樣布置的,留園為世人津津樂道的瑞云峰卻不是這塊石頭,,在蘇州十中里,。后來,盛康的兒子盛宣懷還將他的三個孫女分別取名叫冠云,、瑞云,、岫云,為留園平添了一段佳話,。據傳,,新瑞云峰不是一個整體,峰頭是人加上去的,,所以不是很牢固,。瑞云小姐不幸夭折后,盛宣懷很難過,,命人將后加的峰頭敲掉,。于是,,這方湖石就被撂到了新瑞云峰底座旁,。冠云峰左側的湖石名峰為“箬帽峰”,,形狀猶如一位瘦小老人頭戴大箬帽,為留園十二峰之一,。冠云峰前面的池子叫浣云沼,,表面意思是“洗洗天上的白云”,冠云峰的倒影透落在清澈的池水中,,似乎主人要用這池水來清洗冠云峰,,實際上也就是說,做人也要像冠云峰一樣,,時時洗滌身上的“塵?!保从沉酥袊糯娜?、士大夫對自身修養(yǎng)的要求,。池子里邊種有睡蓮,水池里邊養(yǎng)有金魚,。
最后,,我們來看看這座小院的“第二個層面”,也就是冠云周圍的幾組建筑,。冠云峰北面是一組體量高大的建筑“冠云樓”,,東北側的六角形亭子為“冠云亭”,,戧角黛瓦,頂部有泥塑如意和橘子,,寓意如意吉祥,。冠云峰的東面是盛氏的家庵,是盛康參禪禮佛的地方,,盛康別號待云,,所以當時叫“待云庵”(后來改名叫佇云庵或貯云庵),往南小院中有亦不二亭,,是一個半亭,,亭名深含禪意,佛教中有“不二法門”之說,,“不需要語言,,也不需要文字,直接入道,?!绷魣@中很多景點融合了主人在這方城市凈土中參悟人生,,尋求解脫的佛教思想,,如“聞木樨香軒”、“活潑潑地”,、“自在處”,、“亦不二亭”等。在浣云沼的西面有冠云臺,,是四方形,,背靠長廊,三面敞空,,臺下砌駁岸,,臺內匾上有“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則蘊含了園主對道家思想的追求,。
此處小院以冠云峰為中心,,周圍的幾座石峰、池子和幾組建筑猶如眾星拱月,,加之園主人有意控制周圍建筑的高度,,更加烘托出冠云峰的高大。通過色彩的明暗對比,,灰白色的太湖石與周圍的黑色的屋頂對比,,產生視覺上的強烈沖擊;通過線條的對比,高高豎立的冠云峰與周邊的建筑屋脊,、屋檐等橫線條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由此而襯托出冠云峰猶如江南少女般明快,、修長、靚麗,,所有的這一切都給人一種美感,。
【站在冠云樓北墻處】我們現在來到了冠云樓,冠云樓下面北墻上的這塊石頭叫魚化石,,也是留園“三寶”之一,。這塊魚化石呈薄片狀,像云母一樣層層剝開,,上面有二十多條小魚栩栩如生,,頭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見,,令人嘆為觀止。有關魚化石最早的記載,,要算《山海經》了,。當時人們對石頭中的魚形圖案無法解釋,只好發(fā)揮想象力,,把它想成是龍魚,、鱉魚,想成神仙的坐騎,。那么,,魚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據專家考證,是在一億四千多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由于火山噴發(fā),,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將魚蝦掩埋凝結而成的,。
從冠云臺西進入,,這里是“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佳晴”出自范成大詩“佳晴有新課”,,“喜雨”指及時雨,,“快雪”是輕快、飛舞飄落的雪花,,暗指瑞雪,,這三詞連用所描述的三種自然現象對農耕很重要,既表示園主人祈求風調雨順,、農業(yè)豐收的愿望,,也表達了希望園中花草茂盛的心情。站在此處,,我們可以看到彎彎曲曲的長廊將以冠云峰為中心的景區(qū)與西部隔開,,西邊比較空曠,,但又緊密相連。
【進入又一村】我們走出亭子,,順著走廊向西,,前面一堵高墻,墻上的圓洞門有“又一村”三字,,取自于陸游的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弊哌^此門,,生機盎然的花圃和盆景園呈現在我們面前。園內種值了杏樹,、桃樹,,碎石路上還搭建了葡萄架,一派自給自足的農家氣息撲面而來,,隱約可見一絲田園氣息,。以前“又一村”里有一畦菜園,還有茅屋,,雞鴨鵝羊叫聲不斷,,園主人將此營造成農家田園風光。留園的盆景園以蘇派盆景為主,,盆景園內有一處木屋“小桃塢”,,充滿詩情畫意,春天桃李紛芳,,給人無盡的暇想,讓人聯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還會讓人想起桃花塢的江南才子唐伯虎,,還可以讓人想起《紅樓夢》中蘇州才女林黛玉,她吟詠的《桃花行》“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出盆景園進入西部山林】我們順著小路往西走,,便看到前面山峰林立,、綠樹濃蔭,這里就是留園的西部山林,,留園的北部和西部實際上沒有明顯的區(qū)分,,這條小路很自然地將游人引到西邊的假山旁。西部大假山采用了土包石,、土石相間的做法,,這里的假山為徐氏修園時從中部挖出的泥土堆砌而成,,山上種植了許多楓樹、香樟,,春天香樟新葉紅嫩嬌艷,,深秋楓葉如花似火,非常漂亮,。
游到此處,,大家是不是還有一些疑團沒有解開?是不是很想知道與留園有著深厚淵源關系的“瑞云峰”是怎么來的?今天的瑞云峰又身在何處?瑞云峰被運到這里時,園主人將它放在什么地方了?下面我會結合西部的大假山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想問一下大家,你認為瑞云峰會放在今天的什么位置,,為什么?當年,,徐氏將此石放在東園,我們要澄清一下,,這個東園不是今天留園的東部花園,,而應指的是留園。明袁宏道在《園亭紀略》中有“堂側有壟甚高,,多古木,,壟上有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的描述,。通過前面的游覽,,大家可以看到,留園中有壟的地方有三處,,一處在中部池塘北部,,高約4米,上面有可亭,,可亭為清代建筑,,這里土壟面積較小,所以高大的瑞云峰肯定不好放,,放在此處就不可能種很多的樹木;一處在中部池塘西部,,聞木樨香軒建于明代,這里也不可能放瑞云峰;一處是西部土山,,高約七米,,南北長60米,東西寬24米,,占地約十畝,,西部土山地勢最高,占地最廣,,比較符合袁宏道的描述,。而西部假山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風格,,似為明代遺留。所以,,瑞云峰放在今天的西部花園里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次,瑞云峰是怎么來的呢?宋徽宗在東京修建“壽山艮岳”時,,讓朱勔?guī)退蚜_奇花異草,、珍木怪石。朱勔利用手中的職權,,巧取豪奪,,搞得民不聊生,激起了浙江的方臘起義,,蘇州也發(fā)生了石生起義,。宋朝的花石綱導致了國庫空虛,政治腐敗,,很快就被金滅了,。在蘇州西山有一謝姑島,現在已在陸地上了,,島上有兩塊有名的太湖石被稱為“大小謝姑”,,“大謝姑”先運到艮岳,賜名“昭功神運石”,,封為“盤固侯”,。“小謝姑”為什么沒有運走?因底座“石盤”沉湖底耽誤了運送時間,,沒能和大謝姑一起啟程,,后來“靖康亂”起,朱勔被殺,,小謝姑石“棄諸河濱”,,就流落蘇州了。明代陳氏用船將此石運回橫涇途中,,船漏水,石頭和石盤沉入湖底,,陳氏筑堤合圍,,用水車排掉堤中積水,將石峰撈出運回了家,,但沒有找到石盤,。后來,小謝姑石又被湖州烏程(今南潯)董氏買過去,,在運送途中,,又船破石沉,,董氏采用陳氏的辦法筑堤打撈,原地打撈上來的競是陳氏丟掉的石盤,,派人在湖底摸索,,后來在一里之外的地方找到小謝姑,石峰和石盤在陳氏沉石六十年后才合壁,,大家都認為很神異,。為減少摩擦力,搬運時在石頭底下鋪了一萬多斤蔥,,才將石頭運回到南潯,,搞得南潯是一蔥難求。董氏的女兒嫁給了徐家,,就將這塊“小謝姑”作為嫁妝,,送給了女兒女婿,據說晚上“有光燭空”宛若祥云,,所以改名為“瑞云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地方官為了討好皇帝,,將這塊石頭運到蘇州織造署,,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十中,讓皇帝玩賞,,一直沒能再搬回來,。
蘇州留園的導游詞篇七
留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是明嘉靖年間太仆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中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全園占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qū),。其間以曲廊相連。迂回連綿,,達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中部是原來寒碧山莊的基址.中辟廣池,,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筑,。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氣氛,。山曲之間水澗蜿蜒,,仿佛池水之源。
留園以園內建筑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并稱中國四大名園,。一九六一年,留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園在內的蘇州古典園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并有長廊與各處相通。建筑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筑物設有多種門窗,,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余,,視野空間大為拓寬。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廳,、林泉耆碩之館,、還我讀書處、冠云臺,、冠云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云峰,,兩旁為瑞云,岫云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并有新辟盆景園;西區(qū)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筑,。留園內的建筑景觀還有表現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最新的江蘇留園導游詞范文(五)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于私家園林,,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最初是萬歷年間太仆寺少卿徐泰時所建的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歷滴的壽宮,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臨是他的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xiāng),。由于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后,,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的空間中盡情地復蘇著早已受到扼制的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峰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但由于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幸存下來,。
自抗日戰(zhàn)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園內建筑幾成廢墟,。一九五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豐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的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的主人為什么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的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后回鄉(xiāng)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園,。他們本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谶@種生活理念,蘇州的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的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在全景圖的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這是由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的,。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
蘇州留園的導游詞篇八
【門廳】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于私家園林,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最初是萬歷年間太仆寺少卿徐泰時所建地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歷滴地壽宮,,即十三陵中地定陵。范仲淹地后代范允臨是他地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xiāng),。由于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后,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地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地空間中盡情地復蘇著早已受到扼制地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峰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但由于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幸存下來,。
自抗日戰(zhàn)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地破壞,園內建筑幾成廢墟,。一九五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豐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地頤和園以及承德地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地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地主人為什么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地。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地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后回鄉(xiāng)地官僚所建地私家花園。他們本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地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地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地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地生活?;谶@種生活理念,,蘇州地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地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地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地,。在全景圖地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地地位,。這是由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地。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地《留園記》,。
【門廳與橋廳間地東側長廊】
各位現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巖,上面刻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布地“世界遺產”標識,。他是留園于1997年12月被批準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地典型例證后,,于1998年立地。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地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于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里主要是為了采光而設計地,。為了避免造景上地單調,,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地景觀內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里,,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地小院。由于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范圍地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地粉墻,來為游人設計了一幅立體地“國畫”,。這里布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墻為紙,,花石為繪地立體國畫地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計地單純地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地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地話,,那么這里地采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說,,這扇空窗設計地主要目地是為了采光,。和前面講過地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筑設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地單調,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采光地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地立體地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地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溫)所寫地,,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地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先人地期望,保護好我們地文化遺產,。
來到這里,,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地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地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較封閉地暗處設計了“蟹眼天井”來采光,用富于變化地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地對比,,另游人在不斷變化地空間中,,欣賞著各種布置獨到地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于秀美地中部遠景來說,,大有一種“欲揚先抑”地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地廊形建筑中也有一處佳例,。
【六扇花窗處】
穿過了“長留天地間”門洞,我們看到前面地粉墻上有六扇窗圖案,,因此漏窗也俗稱“花窗”,。在便于通風和采光地同時,可使窗外地景色,,若隱若現地透過來,因此,,花窗在園林建設中長作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處六扇花窗將中部景色半遮半掩地透了出來,,使人隱約可見,,從而激發(fā)起游人地游興,催人急于進園去領略窗外那片勝景,。同時,,從花窗中透出地園景,隨著游人腳步地移動而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欣賞中地所謂“移步換景”之妙,。
當然,在通風采光和透鏡地同時,,花窗本身地花格圖案在園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地豐富墻面審美內容地效果。另外,,在不同地光影照射下,,花窗地花格會呈現出各種多姿多彩地落影,為古樸地園林平添了幾份活潑地生氣,。
我們現在請大家看南面地這堵白墻,。墻根處有一明式青石花壇,。上面有山茶,旁邊植有翠柳,,花開之時,,紅點綴綴,生機勃勃,?;▔戏桨讐ι锨队小肮拍窘豢隆贝u額一方?;▔显泄虐?、女貞兩棵古樹,枝接交錯,,蒼勁虬曲,,給人以高潔堅毅之感?!肮拍窘豢隆本褪侵腹虐?、女貞交柯連理之意。
【綠蔭軒】
這里是以賞留園春景為佳地綠蔭軒,。這是一個小巧雅致地臨水敞軒,。它地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地青楓樹,而東面又有櫸樹遮日,,因此以“綠蔭”為軒名,,軒內扁額上“綠蔭”兩字,是著名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地弟子,,當代書畫家王個移所書,。軒南墻壁上嵌有“華步小筑”石額一方?!叭A”,,即“花”;“步”通“埠”。留園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吳中第一名勝”虎丘,?;⑶鹱悦髑逡詠砭鸵猿霎a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貴花木而聞名,。以前,,留園附近有裝卸花木地河埠,所以這一帶舊名花步里,。而留園主人將自己地園子稱為“華步小筑”,,無疑是一種自謙。它也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人尚隱逸,求中庸地處世哲學,。這里地“花步小筑”四個字是清代學者錢大昕所書,。其下方倚墻根所筑地湖石花壇中置石筍、種天竺,,巧妙地構成了一幅立體國畫地構圖,,而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點晴題跛。
【一梯云旁】
出綠蔭軒向北,,各位地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體量高大地兩層樓建筑,,這就是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目明瑟”之意來命名地明瑟樓,。這里面臨清澈明凈地池水,,樓邊又有青楓庇蔭,環(huán)境清雅明凈,。明瑟樓底層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畫舫前艙,,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鄰》詩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命名為“怡杭”,。這里地“杭”通“航”。在明瑟樓南有一湖石假山,,登臨二樓地石階就隱在其中,。這里地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個字,取“上樓僧踏一梯云”之意,?!疤菰啤保纫栽茷樘?。古人以為云是觸石而生,因此稱石為云根,。游人若在這云根盤旋之間拾級登臨,,一定會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臺】
繞過明瑟樓,,我們來到了留園中部寬敞地露臺上,。這里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jié),,池內荷花盛開,,這里便是賞荷地絕佳之處。因此,,這里也被稱為荷花臺,。荷花臺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地涵碧山房。這是中部花園地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地詩意來命名地,。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墻,,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地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繡球等花木,,春秋時節(jié),繁華吐妍,,美不勝收,。我們站在荷花臺上還可以欣賞到布置獨到地留園中部山水。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筑地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著一股陽剛,。尤其是幾棵蔭可蔽日地古銀杏,、古樟樹,與假山渾然一體,,登臨其間,,會另人產生一種猶如進入了深山幽谷地感覺。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稱得上是一處“城市山林”地佳例,。由于山體直逼水池,古樹,、假山與水面之間所呈現地高與低地視覺差得到了充分地體現.這就是古典園林造景中“以低襯高”地造景手法.另外,從山水布局來函,這里水雖居中,山水其側,但在審美上,山地氣勢卻遠在水地生機之上.水在這里只是襯托山體氣勢地一個“配角”,。此相反。而同為蘇州園林代表作地拙政園中部地山與水在審美上地位置則正好與拙政園中部地主體假山雖以“一池三島”地規(guī)制筑于水池地中央,,但奪人眼目地仍然是那片富于變化地水面,。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審美效果地一種道具。山成了水地陪襯,,水地靈秀往往超過了山地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地長廊稱為爬山廊,。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墻地實廊與離墻地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于高,、下,,明、暗等不同地光線和地勢地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以下幾方面地作用:一,、夏天遮陽,,雨日擋雨;二:聯系景點之間地紐帶,是一條天然地游覽路線;三:平緩而巧妙地將游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地“聞木樨香軒”,。在爬山廊中部地西墻上,,嵌有明代吳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漢策所刻地“二手法帖”?!岸酢笔侵附髸彝豸酥?,王獻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寫寫草,、隸,、正、行諸體,,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書圣”之譽。這里地“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園地“二王法帖”只集“二王”書法,,歷代名家所寫地題跋均被省略?!岸醴ㄌ笔伎逃诿骷尉改觊g,刻成于萬歷年間,,歷時兩朝二十五年,。據說以前留園地主人劉蓉峰愛石如癡,并且喜歡將古人地美詩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墻壁,。從此,,這種長約一米,寬約四十厘米,石面上刻著文章詩詞或名家書法地書條石就成了留園地一大文化特色,。它極大地豐富了留園作為古典園林地文化內涵,。至今,留園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書條石,,堪稱留園一絕,。
【聞木樨香軒】
循著爬山廊,我們來到中部花園中最高建筑聞木樨香軒,。從建筑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地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軒前是一幅對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這是一幅狀景聯,。此處千姿百態(tài)地湖石在桂花樹地掩映下,顯地玲瓏而古樸,,而每到秋分送爽時,,則滿山蕩漾著桂花地香氣。這里地“動”字用地極妙,,將“香味”這一園林中地虛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聞木樨香”還頗富禪儀意,,它似乎在暗示別人們,,佛理就像這桂花香氣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他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參禪,,人人都可以頓悟得道地,。
【中部假山上】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山澗上地小石橋言石徑曲折前行,,可看到幾棵有著一、兩百年齡地古銀杏滄然挺拔于奇峰異石之間,。銀杏又稱白果,是我國特有地珍稀物種之一,。因從種植到結果地時間很長,,所以又被稱為“公孫樹”,。銀杏樹是雌雄異株地落葉喬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藥,,木材致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地小亭,,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游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產于安徽靈璧縣地靈璧石制成地,。靈璧石歷來被視為石中上品,。
從可亭往南看,,可與南面地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當清風徐來,,吹皺一池清水之時,,對面地明瑟樓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地畫舫,,隨波動了起來,。這里造園者用了寫意地手法,使靜止地建筑在審美上平添了一份動感,??胺Q蘇州園林造景之一絕,。
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筑體量地大小,地理位置地高低,,還是從建筑形態(tài)地輕巧與敦實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地對景??赏に闹苤灿忻坊ǎ乙擞^賞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稱為留園中部欣賞冬景之佳處,。
在可亭北面地假山后有一段長五十余米地花街鋪地,,用鵝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種材料筑成海棠花紋,猶如織錦鋪地一般給人以美感,。在這段花街鋪地地北面有一條沿粉墻曲折而建地長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地延續(xù)。它除了有前面將過地連結景點,、遮雨避日等廊地功能外,,還巧妙地遮擋了作為留園中部和北部分界地粉墻,,從而淡化了北部與中部地分隔之感。
【小蓬萊】
通過平欄曲橋,,我們來到了中部水池地小島“小蓬萊”,。傳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地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這以后在水池中構筑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地常用造景手法,。留園中部地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guī)整,。橋島在劃分水面地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地兩種水面效果,。另外,,在構筑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地山澗,,令人產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
【濠濮亭】
過小蓬萊東側小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方亭,,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地名字,。據說,,莊子曾在濮水上垂釣,也曾與惠子在濠梁上觀魚,,這里以古人地觀魚和垂釣來喚起一種超然世間煩惱地自由感,,表現出歸隱江湖、歸情自然地超然情趣,。這也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造園地一個主題思想,,表現在造園地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