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論語十二則優(yōu)秀教案篇一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diào),。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nèi)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tài)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fā)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jù)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p>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tài)度: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煂W而不厭敏而好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yǎng):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guī)?/p>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論語十二則優(yōu)秀教案篇二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識,能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及一些虛詞的用法,。
3、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運用于實踐的意識。
4,、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內(nèi)涵,,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1,、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識,,能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及一些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運用于實踐的意識,。
1、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運用于實踐的意識。
2、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內(nèi)涵,,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一、導入: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比缃裨诼?lián)合國總部里懸掛著從《論語》中摘錄的名言“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這說明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今世界,,《論語》在治理天下方面還用得著,。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國,,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梢姟墩撜Z》是不可不讀了。
二,、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他的大部分時間用于聚徒講學,,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終不見用,?;氐紧攪笾铝τ诮逃驼砉糯墨I,晚年整理“六經(jīng)”(《詩》《書》《易》《禮》《樂》《春秋》),。
三,、關于《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人們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成為封建時代讀書人的必讀書。
四,、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原文:
五、疏通課文
1,、學生質(zhì)疑、釋疑,,教師把關,。
2、教師檢查重要詞句的掌握,。
一,、導入:
198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那么,,孔子究竟以什么樣的智慧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呢,?
二、品讀感悟課文:
第一則:
這一則體現(xiàn)出了孔子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鬃诱J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不應過多地追求物質(zhì)享受,;而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zhì)方面。
感悟:“物質(zhì)的追求可讓你富足一時,,精神的追求卻讓你充實一生,。”
第二則:
這一則寫出了孔子的早立志與好學,??鬃邮鍤q立下了學習的志向,并且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理想,,然后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有所成。正是通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成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就是講孔子勤奮讀書的,。
感悟:“終身學習,,便成天才”
第三則:
孔子實事求是的精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實是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可當代社會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感悟:“實事求是才是學習的正確態(tài)度,。”
第四則:
可見孔子的博愛精神,??鬃酉M袄嫌兴K,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五則:
孔子的樂學精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陶淵明也曾“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喜歡讀書便會甘之如飴,;不喜歡讀書,,便味同嚼蠟。博學如孔子他們正是因為樂讀書,,才會一生勤學不倦,。
感悟:“把學習當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愛書,,書也會愛你,。”
第六則:
他認為智者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仁者仁慈寬容而不容易沖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wěn)重,。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納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載萬物,?!?/p>
第七則:
孔子的“安貧樂道”。人人都希望過上幸??鞓返纳?,而孔子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沒有關系,,但同內(nèi)心有關。而且孔子也認為不符合道德的榮華富貴他是不會接受的,。
感悟: “自由的心靈不能被物質(zhì)所困,。”
第八則:
孔子的坦蕩胸懷,。他認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樂天知命,,坦蕩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計較,,所以局促不安。
感悟:“胸懷四海才能心寬天下”
第十則:
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爭強好斗、貪得無厭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誘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強,,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澤,無法掙脫,,愈陷愈深而無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個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請停住你的腳步,!
論語十二則優(yōu)秀教案篇三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1,、搜集資料:
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nèi)容,;搜集最能表現(xiàn)松柏品性的詩句,。
2、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nèi)容梗概。
〖教學內(nèi)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nèi)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學習
1,、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1、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2,、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3、感知:本文內(nèi)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yǎng)兩方面的內(nèi)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yǎng)做人,。
(有的地方內(nèi)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
(提示:結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讀準字音。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diào),。)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并翻譯,。
4,、質(zhì)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zhì)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nèi)涵,。
(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tài)度上強調(diào)什么,?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diào)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diào)獨立思考和復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diào)謙虛,哪些語句強調(diào)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2、(選做題)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教學內(nèi)容
1,、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nèi)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3、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nèi)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后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nèi)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⑴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⑶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⑷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nèi)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xiàn)實意義是什么,?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jīng)得起時間和環(huán)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⑴ 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⑵ 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jiān)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⑶ 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tài)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guī)?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nèi)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論語十二則優(yōu)秀教案篇四
1,、注音,、釋義:
說 信 慍 三省
2、翻譯句子: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類每則內(nèi)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yǎng)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guī)?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tài)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guī)?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學而”章
此章為儒家壓卷經(jīng)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為君子嗎,?聯(lián)系孔子經(jīng)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合孔子的思想談談。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了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里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jīng)孔子批評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xiàn)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tài)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jīng)有過不同看法,,聯(lián)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jīng)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薄爸摇焙汀八 闭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孔子用這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這是借松 柏后凋比喻社會現(xiàn)象,。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處世之道,對此,,曾有過不同看法,,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怎樣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從“我的學習方法”或“我從《論語》學到很多”兩個題目中任選取一個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論語或格言中關于學習方法的句子,,字數(shù)500字左右,。
完成寫作練習
《論語》十則
學習方法:1、3,、4,、
學習態(tài)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課后反思:
論語十二則優(yōu)秀教案篇五
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慍,、罔、殆,、矣,、誨、弘,、凋,、恕等字詞。
2,、積累,、理解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⒓核挥?,勿施于人等詞語,。
3、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
2、培養(yǎng)文言注釋能力,。
德育目標
1,、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yǎng),。
2、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則內(nèi)容,。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nèi)蘊,。
1、誦讀法,。本文所選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論語》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tài)度、方法和思想修養(yǎng)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評點,、質(zhì)疑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nèi)容、文字,、寫法的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啟發(fā)學生探究,、質(zhì)疑,,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yè)講義
1課時
[教學要點]
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nèi)容,,就其語言材料進行充分有效的分類整理的實踐,。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從孔子對教育的貢獻,、對世界文化的深刻影響入手)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lián)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于學習的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
二,、關于孔子和《論語》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tài)度,。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nèi)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于這種體式,;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課文中的第10則屬于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慢讀全文。
2,、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diào),。
[教師提示]
(1)正音
①論語(lún)②說(yuè):通悅,,意思是愉快。誨女知之乎:同汝,,人稱代詞你,。是知也:通智,聰明,。(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xiàn)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xiàn)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③慍(yùn):生氣,,發(fā)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檢查,。⑤傳(chuán)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強毅,。⑧凋(diāo):凋謝,。⑨矣(yǐ):語氣詞。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xiàn),,誦讀中要正確停頓,。如溫故章用陳述語氣讀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生分則朗讀,,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教師提示字詞釋義:
(1)學而章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時,,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shù)飛,引申為實習,、演習,。
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xiàn)在的同學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對弟子說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義,,不是確數(shù),,下述三事,,這是巧合,。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溫故章
溫故而知新故,舊的,,從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論語》中,,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時代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可譯作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4,、小組內(nèi)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蘊含,。
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確:(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2)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
(3)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4)我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5、學生集體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6,、學生跟著錄音輕讀,,嘗試背誦。
四,、析讀課文,,深層體悟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類每則內(nèi)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yǎng)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guī)熑沃氐肋h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tài)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熤疄橹恢獮椴恢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熚崛杖∥嵘硎坎豢梢圆缓胍銡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問題研討
(1)學而章
此章為儒家壓卷經(jīng)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為君子嗎,?聯(lián)系孔子經(jīng)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合孔子的思想談談,。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了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里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jīng)孔子批評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xiàn)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tài)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jīng)有過不同看法,,聯(lián)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jīng)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鬃佑眠@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會現(xiàn)象。
4,、學生集體背誦全文,。
五、課堂小結
論語十二則優(yōu)秀教案篇六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4,、背誦
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jīng)典的原創(chuàng)精神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
3課時
一,、導入:
歷史的`長空中,群星璀璨,。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叱咤一時的英雄豪杰可能已經(jīng)黯然失色,但是有一顆巨星卻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而愈加輝煌燦爛,。他就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自2004年至今,,全世界已經(jīng)建立了近300家孔子學院,;為什么孔子的思想會對后世,甚至全球產(chǎn)生這樣深遠的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份好奇與崇敬走進第十課。
二,、走進作者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fù東南)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愛、愛人,。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fā)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為后人所稱道
2,、《論語》是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屬于語錄體散文集,,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從宋朝以來,,《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成為封建時代讀書人的必讀書。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jié)奏
論語lún 說yuè 慍yùn 三省xǐng 傳不習chuán 罔wǎng
殆dài 誨女rǔ 是知也zhì 凋diāo 恕 shù 業(yè)yè
亦yì 矣yí
四,、小組合作朗讀,,注意朗讀要求
1、聽讀
2,、自讀
3,、小組合作朗讀
4、品讀
5、背誦
五,、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理解課文
六,、作業(yè)
抄寫
一,、全班齊讀、學生個別讀,,抽查學生能背誦的內(nèi)容,。
二、小組合作理解課文
1,、分組翻譯,,每個小組重點負責1則
2、小組交流
3,、小組質(zhì)疑
4,、教師補充,小結
三,、合作理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薄!傲暋?,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慍:音yùn,,惱怒,,怨恨。
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忠:忠心 盡心 信:真誠 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復習
譯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復習過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先生說:溫習舊的知識,,就可以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迷惑而無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 而:卻(但是)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chǎn)生疑惑,?!?/p>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是,,此、這,。 知,,通“智”。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tài)度是聰明的?。 ?/p>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p>
賢: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亦即賢士,;思:想
齊:即相等,,也可釋為“看齊”
省:反省,,亦即比照別人不足之處,,檢查自身存在的問題
譯文: 孔子說:“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拖胂蛩待R,,如果見到有人做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情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p>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p>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比喻要經(jīng)過嚴酷考驗,,才能識別一俱的品質(zhì)。比喻只有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才能體現(xiàn)人的品質(zhì),。相似的句子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贊美它們經(jīng)冬不凋的品質(zhì),,也就是贊美那些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堅持真理,、守衛(wèi)正義的人們,。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行:奉行 之:代這句話 欲:想要 施:施與 于:給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ǖ溃?!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
四,、朗讀,,背誦
五、作業(yè)
繼續(xù)背誦課文,,并把不會翻譯的句子找出來,,把它翻譯完整。
一,、背誦導入
二,、合作探究
1、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三,、整理歸類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guī)?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tài)度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復習,發(fā)現(xiàn)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guī)?/p>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
四、總結文言語法:
1,、通假字:(通誰讀誰,,通誰講誰)
說:通“悅”,讀yuè,,意為:愉快,
知:通“智”,,讀zhì,,意為:聰明,。
女:同“汝”,,讀rǔ,,意為:你(第二人稱代詞)
2,、文言虛詞
而:
①順接連詞,,表并列或承接關系,,意為“并且”“而且”“就”或不譯。
例:學而時習之 任重而道遠(并且)
溫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 (不譯)
②轉折連詞,,表轉折關系,,意為“卻”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知而不慍
③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例:提刀而立
④修飾語,,可譯為“著”“地”
例:默而識之(地)
為(1)wéi以為:把……當作(以:把 為:當作)
例:可以為師矣
(2)wéi 是
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 wèi介詞,意為“替”“為了”
例: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
之(1)代詞:代指人(第三人稱),、事,、物
例:由,,誨,,女知之乎?。ù拢笇Υc不知的態(tài)度)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
(2)助詞 ①結構助詞,,意為“的”,。
②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起連接主謂語,,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簡稱“取獨”)
例: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1)代詞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 (2)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揣測或反問語氣。
例:其恕乎!(表揣測,,意為:大概,,也許)
其真無馬邪?(表反問,,意為:難道)
焉(1)句尾語氣詞,,無實意。
(2)代詞,,相當于“之”
例:見賢思齊焉,。(代指他,賢德的人)
(3)兼詞(一字代兩字的意思)相當于“于之”
例: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相當于“于之”,意為:在那里?/p>
則 表承接關系的連詞,,意為“就”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五,、作業(yè):
1,、翻譯
2、背誦《〈論語〉十則》
3,、課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