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都江堰景點導游詞600字 都江堰景點導游詞中文篇一
景區(qū)面積為220公頃,,核心游覽面積120公頃,是由離堆古園,、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廟,、玉壘山、松茂古道等20多個重要景點串聯(lián)成的旅游環(huán)線,。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橋融為一體的獨特風光,,具有極強的觀賞性,、生態(tài)性、特色性,。
〔清溪園〕由于園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為主線來串綴,因此稱它為清溪園,。清溪園占地約8000平方米,園林建筑風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園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襯下,,凸顯出濃濃的野趣。透過照壁的漏框,,我們可以看見覽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間溪流潺潺而下,,使畫面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同時也使這里成為整個園林的組景中心,,我們眼前的這些盆景,有全國罕見的上千年的樹樁盆景,,也有再現(xiàn)巴山蜀水幽、險,、雄、秀自然風貌的山水盆景,。
園中最著名的樹叫紫薇佛掌,紫薇樹在民間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來佛祖的手掌,,它歷經滄桑,閱盡世間萬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禱或許會帶給你好運,。這就是園內鎮(zhèn)園三寶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經有1320_年的歷史了,。請看瓶口與瓶底是合攏的,而瓶身是鏤空的,。每年的6~10月滿樹盛開的紫薇如同插在一個鏤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稱盆景藝術中的珍品,,在《中國花經》中有專門介紹。
石刻水塘展現(xiàn)了建都江堰后,,農田自流灌溉的繁榮景象和莊園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間的凹槽,,這些凹槽中間刻有水閘,其作用是控制田間進水量,,如實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與水利相關的漢代石刻藝術瑰寶,。沿著天井的石階進入中殿,中殿原名鐵佛殿,,現(xiàn)為文陳列室,這里展示的是有關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獻和中外嘉賓在伏龍觀的留影和題詞。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視野開闊,,移步換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側開闊處有一亭子,,名“觀瀾亭”,,在這里可見內外江奔騰呼嘯,腳下的離堆此時更顯出“中流砥柱”的氣勢,。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偉大之處,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經久不衰,,而且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chuàng)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造福人類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諧統(tǒng)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tài)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堪稱中華文明劃時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眾歷盡艱辛建成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長久肆虐,、蜀人幾為魚的川西澤國搖身一變,成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滿目稻麥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是世界公認的歷史最悠久的無壩引水工程,它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國,成為秦統(tǒng)一中國強大的后方戰(zhàn)略基地和大糧倉,,它無可置疑地推進和加速了華夏文明的進程。
造福萬代的都江堰是一個龐大的水利系統(tǒng)工程,。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政權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維修,。它的水利網絡逐漸擴大,目前已覆蓋四川省36個縣的1000多萬畝良田,,并向成都等數(shù)十座城市提供工業(yè)和生活用水,成為成都平原和川東北數(shù)千萬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偉大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網極其龐大的灌溉水網河渠系統(tǒng)外,,其主體部份為渠首三大工程: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引水口,。魚嘴分水堤,因形似魚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頂端,修筑在岷江彎道的中部,,迎著古老的波濤,巧妙地將一條岷江剖為內外二江,。內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內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則肩負著泄洪的重任。水流平緩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內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務下沖入外江,這就是治水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由此可見魚嘴修建時的科學選址是何等奇妙,。魚嘴分水堤因長期面對洪水巨大的沖擊力,所以修筑十分堅固,,且世代維修,后人不敢有絲毫懈怠,。
在沒有現(xiàn)代化工具的兩千多年前,李冰率眾人燒水澆巖石,,用人工艱難地將一座山斷開,形成了一個窄窄的進水口,,進水口因形似瓶頸而得名“寶瓶口”。江面在這里由70米驟減為28米,,滔滔江水經窄窄的進水口涌入寬闊的內江,逐漸形成密如蛛網的水系,,灌溉著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統(tǒng)工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著進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這種穩(wěn)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20_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
都江堰景點導游詞600字 都江堰景點導游詞中文篇二
歡迎各位來到都江堰市游覽。現(xiàn)在我們的車正經過寬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轉上玉壘山公路,,去參觀聞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區(qū)。
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涌著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高山連綿的松茂峽谷中洶涌而下的浩蕩岷江,,一到漲水季節(jié),總是順地勢四下漫流,,常常給平原生息的遠古生靈帶來可怕的洪澇災難。后來經過距今大約三千年前的鱉靈治水,,才使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鱉靈的巨大功績,,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讓給了他,,成為開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進平原,,締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則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帶領人民群眾建造了舉世無雙的都江堰工程,非??茖W地實現(xiàn)了導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設置專門的官員管理,,前后有不少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維護中不斷地將積累的經驗變成規(guī)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一直發(fā)揮著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說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閃射出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張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都江堰可說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積已由建國時的200萬畝擴展到1000多萬畝,。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長效的偉大功能的奧秘所在,。
二王廟座落于玉壘山麓,,是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這座廟宇原是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時遷“望帝祠”于郫縣后,,為表達對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來這里就被更名為“崇德廟”;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繼被救封為王,便改崇德廟為“王廟”;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為“二王廟”。
二王廟的建筑有五大特點:一是占地少,,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達到60%;三是不強調中軸對稱,,這與大多數(shù)中國古建筑的基本特點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令人賞心悅目,,這五大建筑特點我們將邊參觀邊體味。
伏龍觀就建在離堆上,,因“二郎擒孽龍”的神話而得名。伏龍觀的前身名叫“范賢館”,,始建于公元4世紀,是紀念成漢時(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師道首領,、天地太師西山侯——范長生而建。因范長生被人稱為“范賢”,,這館因之而命名為“范賢館”,,五代十國時,,李冰先后受封為“大安王”和“應圣靈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間傳說的二郎伏龍,,最后定名“伏龍觀”。
走上四十二級臺階后,,便可見右方的一碑“離堆”。抬頭看右前方的山頭,,那便是玉壘山,李冰當時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時,,首先開玉壘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壘山的主峰和我們腳下的這塊山丘分隔開了,形成了一個孤立的小山堆,,這便是離堆的由來。左側并排立著11塊石碑,,依次為“神禹峋嶁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釋,、道三教的神力以鎮(zhèn)水,,通稱“鎮(zhèn)水碑”,。也有說鎮(zhèn)水碑不是鎮(zhèn)水,,而是鎮(zhèn)壓下面的孽龍的,。孽龍若沒有上面碑的神力鎮(zhèn)壓,,便又會興風作浪,。
伏龍觀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東漢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噸。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閘才從河床中撈出來,。因石像臥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見,。中間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兩袖有文:“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鎮(zhèn)水萬世焉”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時間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閏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東漢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門,。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邊這尊缺頭人像大概就是當時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頭給撞毀了。他沒有頭,,卻依舊把當時的治水工具“鍤”握得緊緊的,足以證明他治水的決心與信心,。在那時,,官員們腰間的綬帶分別代表他們官位的大小,他腰間綬帶并不長,,反映了他在當時的官位并不大。據(jù)推測,,他的官位相當于現(xiàn)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長。前殿的另一側,,陳列著都江堰市出土的漢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鍤”),、石馬(個頭矮壯矯健的川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馬是漢代仿李冰治水時留下的文物雕鑿成的,。古書記載,造石俑放入內江江心,,在淘灘的時候,以石人(馬)為標準,,低不過足踝,高不過肩,,以保證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過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災。當然,,在后來以臥鐵代替石人石馬,石人石馬便成古跡了,。
石刻水塘展現(xiàn)了建都江堰后,農田自流灌溉的繁榮景象和莊園主的生活,。要請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間的凹槽,,這些凹槽中間是一些閘,,這些閘用于控制田間進水量,如實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與水利相關的漢代石刻藝術瑰寶。沿著天井的石階進入中殿,,原名鐵佛殿,,現(xiàn)為文物陳列室,,展示有關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獻和中外嘉賓在伏龍觀的留影和題詞,。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視野開闊,,移步換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側開闊處有一亭子,,名“觀瀾亭”,在這里可見內外江奔騰呼嘯,腳下的離堆此時更顯出“中流砥柱”的氣勢,。
離堆是當年李冰在此處開鑿的一個引水口,。早在20_多年前的秦國,,還沒有火藥,,而且鐵器的使用也較落后,,這玉壘山又屬子母巖(礫巖沉積巖),,結構十分堅固,要人工開鑿缺口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燒巖石,使之熾熱,然后澆水醋,。鑿去一層,再燒一層,,如此反復進行,,終于在八年后,,開了—個寬20m、高40m,、長80m的缺口,,這口子使玉壘山分出了離堆,也建成了寶瓶口,。據(jù)傳,在開鑿寶瓶口時,,李冰不僅身先士卒,,奮勇當先,同時李冰的女兒“冰兒”也為之英勇獻身,。當寶瓶口還差最后一層巖墻就可打開時,每人都知道開這層巖墻的人便必死無疑,?!氨鶅骸眳s毅然要求去,寶瓶口鑿開了,,可“冰兒”卻被滾滾的江流吞食了,人們說她死后羽化成仙,,神靈便附在玉壘山上,,從遠處便可見“冰兒”安祥地仰臥在玉壘山,日日夜夜地守護著這千年古堰,。
現(xiàn)在,我們原路走出伏龍觀,,去參觀都江堰文物陳列館,里面關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將加深你對古堰的認識。陳列館關于青城山等地的資料,,會使你對都江堰市豐富的旅游資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
都江堰景點導游詞600字 都江堰景點導游詞中文篇三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巖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chuàng)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茖W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圍已達40余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
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瀉洪,、排沙和調節(jié)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為“離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shù)匚鞅备?、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jù)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fā)揮。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fā)展,。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fā)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chuàng)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xié)調統(tǒng)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猶存,,仍發(fā)揮著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灌區(qū)范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水利工程成為世界最佳水資源利用的典范,。水利專家仔細觀看了整個工程的設計后,都對它的高度的科學水平驚嘆不止,。比如飛沙堰的設計就是很好地運用了回旋流的理論。這個堰,,平時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時則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還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時很大的石塊也可以從堰上滾走。當時沒有水泥,,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籠裝卵石作堰,,費用較省,,效果顯著。
都江堰這一帶風景優(yōu)美,,有不少名勝古跡,又是一處十分理想的游覽勝地,。都江堰一帶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跡。
二王廟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后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于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里降服惡龍,現(xiàn)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xx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qū),。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名單。20xx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qū)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旅游景區(qū),。
根據(jù)聯(lián)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guī)定:“建筑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huán)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價值的單體或連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與環(huán)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20xx年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