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北京的十三陵解說篇一
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區(qū)內(nèi)葬的是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及諸多嬪妃,、太子和公主等,。好了,說到這里可能大家有疑問了,,明朝總共十六位皇帝呀,,為什么是十三陵呢?請聽導游詞講解。是這樣的,,明朝開國時定都南京,,所以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而他的孫子朱允炆被朱棣奪去皇位之后,,不知所蹤,,也無法建陵,。還有后來的景泰皇帝,他與兄弟爭奪皇位,,最后被降級為王,,失去了資格。所以今天的十三陵里面埋葬的只有十三位皇帝,。大家了解了嗎?
各位現(xiàn)在往這邊看——這是十三陵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了。現(xiàn)在往前看,,這是十三陵的正門——大宮門,,皇帝每次祭陵就要在大宮門前下馬進入。
好了,,我們面前的就是長陵了,。長陵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也是最大,、年代最久的陵墓,。接著看到的是定陵,我們進定陵地宮看一看,。這地宮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分為前、中,、后,、左、右五個大殿?,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地宮的精華部分了,,這些全部都是皇帝生前的用品,珍貴奢侈,,大家都嘆為觀止了吧!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fā)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而連年征戰(zhàn),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tǒng)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wěn)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fā)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guān)系,。而他的賢內(nèi)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jīng)編寫了《內(nèi)訓》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xiàn)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顑?nèi)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zhí)熳印6闹軇t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下午5點前集合回去。有誰還想更仔細看看導游詞的嗎?好了,,感謝大家,,祝大家有愉快的一天!
北京的十三陵解說篇二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區(qū)天壽山,因明代遷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稱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樂年間建長陵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它用一條總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組石像生,把整個陵區(qū)聯(lián)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尚書和一名江西術(shù)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選陵址,。大概兩年后,,選中了今昌平區(qū)康家莊樓子營一帶。這一帶青山環(huán)抱,,綠水長流,。北面的“龍脈”奔騰而來,氣勢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馬平川,蟒山繞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圍重巒疊嶂,如“萬騎簇擁,,千官侍從”,。正是風水理論中的“山川大聚”之勢,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寶地,。朱棣親臨閱視后十分滿意,,封其山為“萬壽山”,,選擇吉日,動工興建,。永樂十一年玄宮建成后,,從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槨北上,擇吉入藏,,并將陵寢命名為“長陵”,。此后長陵的附屬建筑仍在逐步營建,直至宣德二年,,長陵工程在大體完工,歷時18年,,加之陸續(xù)建成的神道等設施,,到長陵最終建成,共歷時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權(quán),,朱允炆在宮內(nèi)大火中不知所終。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難”,大殺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終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經(jīng)營多年的根據(jù)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計劃遷都北京,?;柿觌S之建在北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戰(zhàn)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殘余勢力逃到漠北,,成為明朝北方的長期威脅,。而南京鞭長莫及,難以控制北方的局勢,。所以朱棣遷都北京的同時在北京卜選陵址是極具戰(zhàn)略意義的,,而這一舉措也確實對明朝疆域的鞏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統(tǒng)年間,,發(fā)生了“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這是就有人建議遷都南京,反對者就說“怎么能棄祖墳于不顧,,丟給敵人呢,?”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時對明陵進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璉,封他及其后代為一等延恩侯,,世代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從第一代朱之璉開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續(xù)了11代,。民國年間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勛被民國政府委以明陵保管員之職,,但他不但白拿錢不干活,還有監(jiān)守自盜的嫌疑,。民國政府下令撤銷其職位,,將明十三陵交由昌平縣管理。從此明陵香火斷絕,,延恩侯退出歷史舞臺,。
現(xiàn)在的明十三陵面積約80平方千米,陵內(nèi)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貴妃及殉葬宮人數(shù)十人。另外還有7座妃墳園寢和一座太監(jiān)墓(王承恩)?,F(xiàn)在明十三陵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并于20xx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長陵神道總長約7。3米,,走向隨地形變化而回轉(zhuǎn)起伏,。在這條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紅門,、長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欞星門,。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間,,是我國現(xiàn)存建筑等級最高的大型仿木結(jié)構(gòu)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組裝雕琢而成,其結(jié)構(gòu)為“五間,、六柱,、十一樓”,。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標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選擇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門正對著天壽山主峰,東西方向上與龍山,、虎山相應,。陵區(qū)南側(cè),龍,、虎山相距稍遠,,欲連未連,石牌坊建在這里,,正可彌補空間上的不足,,使其地勢貫通。
大紅門是陵區(qū)的正門,,位于龍、虎山之間,,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規(guī)制為單檐廡殿頂,,紅墻黃瓦,,開券門3洞。明朝時門兩側(cè)建有紅墻,,紅墻上設有左右隨墻門以便日常出入,。門前左右立下馬碑兩方,正反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8字,。大紅門正門為帝后棺槨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門為皇帝謁陵時行走,右門為大臣們謁陵時行走,。
穿過大紅門繼續(xù)向前走就來到了長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為重檐歇山頂,四面辟門,,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華表。碑亭內(nèi)便是神功圣德碑,。
長陵神功圣德碑上為盤龍碑首,,下為龜趺馱碑,碑首上刻“大明長陵神功圣德碑”9字,?!吧窆κサ隆敝傅氖菍Φ弁鯕v史地位的評價,。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熾為其父撰寫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來沒有文字,,清乾隆時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制詩《哀明陵三十韻》,,后又在碑的左側(cè)刻御制詩一首。清嘉慶時期在碑的右側(cè)刻了御制文一片,,講的是明朝亡國的教訓得失,。
穿過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兩側(cè)的石像生,。陵墓前設置石像生始于秦漢,是用來象征死者生前的儀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規(guī)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長陵石像生以一對望柱開始,,望柱呈六邊形,,底為須彌座,柱雕云紋,,頂為云龍紋柱帽,。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著石獸12對、石人6對,,石獸每種兩對,,兩立兩臥。這些石像生分別是:
獅子:象征威武 獬豸:象征公平正義 駱駝:象征運輸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征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征太平和祥瑞 馬:象征皇帝的御用儀仗 將軍: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將軍 品官: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各級官員 功臣: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功臣,。
走過神道,,迎面可見的是欞星門。此處欞星門為三開間,,門上中間各飾火焰寶珠,,故又稱火焰牌坊,也叫龍鳳門,。欞星門象征著天宮之門,,宮殿,、壇廟,、陵寢中的欞星門均有尊天子宮寢之門為天門的意思。
北京的十三陵解說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
今天上午我們游覽位于北京昌平區(qū)的十三陵景區(qū),,大約需要50分鐘的車程,,利用這段時間給大家講一講十三陵的歷史背景以及一些簡要情況,。
明永樂五年(1407年),皇后徐氏去世,,朱棣派禮部尚書,、風水術(shù)士到北京選擇“吉壤”準備修建陵寢,。直到明永樂七年(1409年)他們來到昌(chang)平才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塊雄渾的“龍脈”從太行山-燕山山脈而來,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北方處于四象玄武方位的是高大的天壽山(鎮(zhèn)山),,東為一條形如奔越騰挪的龍山稱蟒山,西為狀似一只伏地警覺的猛虎稱虎峪,。在三山圍成的小平原內(nèi)還有“金水河”溫榆河經(jīng)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拉開了在天壽山腳下修建明皇陵寢的工程?,F(xiàn)在這里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今天我們參觀長陵和已被發(fā)掘定陵的地宮。
請司機把車開慢點,,大家透過車窗往外看到一個石牌坊,,這是陵區(qū)的標志。這個牌坊5間6柱11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是現(xiàn)在國內(nèi)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
好,!目的地到了,請大家?guī)Ш米约旱碾S身物品,,下車集合,。
這座門叫大紅門是陵墓區(qū)的正門,,穿過正門我們腳下的這條道路就是十三陵的神道,,這條神道隨地形回轉(zhuǎn)起伏,這是依據(jù)“風水”理論中有“生旺而彎環(huán)則吉,,衰死硬直則兇”的說法,,它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最長的神道,全長有7.3千米,。
往前看有一個碑亭,,這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圣德碑上為盤龍碑首,,下為龜趺馱碑,,通高7.91米,刻有“大明長陵神功圣德碑”,,正面是長子朱高熾(chi)為其父撰寫的4000多字頌德碑文,,背面是在乾隆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后又在碑之左側(cè)刻御制詩一首,,右側(cè)刻清嘉慶御制文一篇,,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在800米的神道上排列著石獸12對,、石人6對,,叫做石像生。樹立這些是為了體現(xiàn)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后的尊嚴,。
這是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宏偉建筑就是——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間最長,、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陵墓,。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在執(zhí)政的22年中,,勤于政務、不喜奢華,,作了許多益事,,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派鄭和六下西洋,,中國被收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文化古跡中有四處是朱棣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建筑有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陵墓共有三進院,,最具欣賞價值和文物價值的是位于二進院落中的陵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祾恩殿,,祾恩的意思,,是仿照紫禁城的太和殿的規(guī)制建成的,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殿內(nèi)有60根巨大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用途是供奉帝后神位和舉行謁(ye)陵祭祀活動的場所。
從殿后門出來就到達了第三進院落,,長陵標志性的建筑——明樓,,明樓內(nèi)豎有石碑一塊,上書: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因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紅色。
接下來我們?nèi)ザ?,在那里大家就可以參觀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宮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萬歷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九歲登基后以萬歷十七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有大臣張居正的輔佐,,國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發(fā)展,大有中興大明之勢,。張居正病逝后,,他像換了一個人, 28年不理朝政,,導致國家?guī)缀跬[,。后人評論,其實明朝滅亡的命運,,在萬歷皇帝時就已經(jīng)成為定局了,。朱翊鈞一生中作過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就是萬歷二十年至二十七年決定了“抗日援朝”戰(zhàn)爭,鞏固了中朝關(guān)系,。
定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建筑規(guī)制去祖父世宗永陵,,寶城前面的建筑在戰(zhàn)火中被毀,,從僅存的須彌座臺基上可以想見當年的規(guī)模。在前面的陳列室里,,陳列展出的都是定陵出土的國寶級的文物,,都非常精美,各位可以一飽眼福,,30分鐘后我們在門口集合,。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定陵的寶城,直徑230米,,寶城正中為重檐歇山頂?shù)拿鳂?,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在明樓?nèi)立6.19米高的石碑,額書“大明”,,碑文為“神宗顯皇帝之陵”,。寶城中間的大土丘叫做寶頂,其實就是墳頭,。
大家隨我從左側(cè)的通道進入地宮,。定陵地宮的挖掘工作是從1956年5月開始的,1958年結(jié)束,。最開始發(fā)掘人員是發(fā)現(xiàn)了寶城西南側(cè)墻上露出了一處券門,,于是就正對著券門開了第一條探溝,探溝見底后發(fā)現(xiàn)了用城磚砌成的隧道,。沿著隧道指示的方向在明樓后正對寶頂?shù)姆较蜷_了第二條探溝,,在這條探溝中碰到了刻有“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這塊石碑就是指示方向用的標志,,因為定陵是皇帝生前建造的,完工后必須將地宮用土封上以待帝后,。沿著石碑指示的方向,,又開了第三條探溝,最終找到了石隧道,,并且發(fā)現(xiàn)了金剛墻,,將其上的金剛門拆開,即進入了地宮的隧道券,,在西側(cè)正中有兩扇漢白玉的石門,,從里邊頂著“自來石”,發(fā)掘人員用鐵棍把自來石從地面凹槽撬起,,然后用鉛絲套住并讓它頂在其中一扇門后,,另一扇門就可以打開了,沉睡了300多年的定陵地宮被打開了,。
整個建筑的用料都是磚石,,禮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宮”制,分為前室,、中室,、后室和左右室五個殿。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是前室,,也叫前殿,,打開時在只有地面上的一層黃松木板直通后殿,在木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運送棺槨的車轍。
再往前走就是中殿了,,它位于前后左右四室中央,,地面鋪以細料方磚,據(jù)說這種磚會越擦越亮的,。殿中陳設有漢白玉石神座,,它的樣式和皇帝生前寶座是一樣的',神座靠背和扶手雕有龍頭,,兩位皇后的神座雕有鳳頭,。在三個寶座之前,設有祭祀用具黃琉璃五供,,包括一個香爐,,兩個燭臺,兩個花瓶,,神座
前各有青花云龍大瓷缸,,缸中原來盛有香油,里邊放有燈芯,,叫做長明燈,。
這座富麗堂皇的地宮就是后殿,又稱皇堂,,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地面鋪設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正中設有須彌座式,、面鋪花斑石,、鑲有漢白玉石邊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棺床的上安放有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26箱,萬歷皇帝為自己設計了明清兩代最高等級的葬禮——金井玉葬,。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guī)置是一帝一后,,后殿只安放皇帝棺槨,皇后的棺槨應在左右配殿,,為什么定陵一帝二后,?左右配殿沒有任何的陳設,,兩位皇后的棺槨卻在后殿,?先說他的二后:孝端是朱翊鈞的正宮皇后,后與他沒有孩子。孝靖皇后是萬歷皇帝母親身邊的宮女王氏,,萬歷為母請安私幸,,巧的是王氏就為萬歷生下了嫡長子,就是后來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死后萬歷才封她為貴妃,,簡稱孝靖。她比朱翊鈞早死九年,,被埋在東井左側(cè)平岡地,,之孫朱由校繼位后才追封為太皇太后。為什么合葬在一起呢,?根據(jù)專家推測:在萬歷四十八年的時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三個月后萬歷皇帝去世,,而他的兒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后就死于紅丸案,。剛剛即位的16歲皇帝朱由校眼前有三個葬禮、還有親奶奶的移靈,,這么巨大的任務都壓在他身上,,所以準備工作十分的倉促。而且當時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開,,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槨就都從正門進去了??墒堑搅说貙m發(fā)現(xiàn)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槨進不去,所以只好將它們一并放入了后殿當中,。
走出地宮后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印象,,領(lǐng)略我國古代的文明,。
北京的十三陵解說篇四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qū),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qū),。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qū)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里邊就是陵墓區(qū),。在門兩側(cè)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guī)定這些人進入陵區(qū)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里也是禁區(qū),,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shù)慕ㄖ?,里邊有赑屃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里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cè)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xù)沿著神道行走,,會發(fā)現(xiàn)在神路兩側(cè),,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著碑亭后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后立的順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勛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為了體現(xiàn)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后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征著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為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宮門,,現(xiàn)在我們就要已經(jīng)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北京十三陵的導游詞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開地宮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壽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鈞年號萬歷,,意思是要做一萬年的皇帝,,雖然沒有實現(xiàn),但也創(chuàng)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項記錄,,即在位年數(shù)最長的皇帝,。萬歷皇帝10歲繼位,,22歲就開始為自己修陵,建地宮,。整個工程歷時六年,,耗銀八百多萬兩。他在位48年,,幾乎不理朝政,,終日沉緬于后宮,他好飲酒,,經(jīng)常酒醉殺人,,死后葬在了定陵。
萬歷皇帝有兩個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時只是一個貴妃,按明朝規(guī)定,,皇貴妃死后不能入地宮,,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侍永^位后,,追封孝靖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萬歷皇帝去世后,,有將孝靖皇后遷葬到地宮,。所以地宮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宮殿于1957年被打開,,出土文物3000余件,,舉世轟動。
目前,,定陵已成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4a級景點,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來參觀,。
整個陵園原來由陵門,、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寶頂及明樓前的左右配殿組成,。歷經(jīng)近400年的蒼桑,,原來的陵恩門及陵恩殿已毀,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樓為石質(zhì),,不怕火燒,、故至今保存完好。現(xiàn)在我們先來看一看陵恩門及陵恩殿遺址,。各位,,現(xiàn)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即為定陵陵恩殿的遺址,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當年大殿的柱礎,。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來大殿內(nèi)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門及陵恩殿在清兵入關(guān)時曾被焚毀,,后來乾隆皇帝為了攏絡漢人,,重新修繕十三陵,,但大多縮小了規(guī)模,。據(jù)說乾隆使用了偷梁換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來的粗大木料等運往清西陵及清東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縮小規(guī)制,至今民間仍流傳著“乾隆爺,、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說法。
前面東西兩個配殿內(nèi)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陳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槨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謚寶、謚冊,、金冠,、玉帶、金銀器皿,、絲織品等,。第二陳列室主要展出自兩位皇后的棺槨中出土的文物,隨葬品,,包括鳳冠,、頭飾、寶石及其它生前使用過的生活用品,,現(xiàn)在各位可以免費參觀,,請不要在展室內(nèi)拍照,攝像,,謝謝大家的合作,,咱們十分鐘后在明樓前集合。
(在明樓下)
各位請看,,這就是定陵的明樓,,明樓是一個陵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每個陵的最高建筑,為什么定陵的明樓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剛才我們已經(jīng)說了,,這座明樓看起來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繪象是木結(jié)構(gòu)的,但實際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燒,,不怕日曬雨淋,所以保存相當完好,。明樓的兩側(cè)連接環(huán)繞著周長800米的圍墻,,它叫寶城,在寶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稱為寶頂,,在寶頂下方即是地宮了?,F(xiàn)在,請各位隨我上寶城,,我給大家講一講定陵發(fā)掘的經(jīng)過,。各位朋友,請到這里來,,大家肯定很關(guān)心當年發(fā)掘定陵地宮的情況,,這得從1955年說起。當時北京市委的幾位領(lǐng)導及我國著名的學者吳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聯(lián)合上書國務院,建議發(fā)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經(jīng)周總理的批示后,成立了發(fā)掘委員會,,發(fā)掘隊長是年僅29歲的趙其昌,。發(fā)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開始。
各位請看!發(fā)掘隊首先從寶城西側(cè)了一條探溝,。很遺憾,,一無所獲。后來又挖了一條更長,,更寬的探溝,,當挖到7.5米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塊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樣,。發(fā)掘隊按小石碑提供的線索,在正對明樓的中軸線上又挖了第三條探溝,。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盡頭發(fā)現(xiàn)了金剛墻,。拆開金剛墻進入與地宮的過渡的隧道券,當然大家興奮極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終于有了回報,。突然,人們一片沉寂,,怎么了?原來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現(xiàn)兩扇巨大的堅閉的漢白玉石門。每扇石門高有三米三,,寬有一米八,,有四噸重,門上有青銅門梁,,用人力無法推開,。更糟的是,,人們發(fā)現(xiàn)在石門的背后還有一塊長條小石碑似的“頂門杠”,,死死地頂在門后,怎么辦?危難之處總會有人顯身手,。忽然,,有人說:“讓我來試試!”大家回頭一看,喲!一個小伙子從人群中走出來,。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條及一些鐵絲,不到5分鐘便打開了大門,,真神了!就這樣,,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宮被打開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輕人是怎么打開地宮大門的,,地宮內(nèi)有什么呢?好!現(xiàn)在我們就去揭開地宮秘密,。
北京十三陵的導游詞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北部天壽山下,因明代遷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稱十三陵。自明永樂七年(1409)開始建長陵,,到清朝順治初年建思陵,,在方圓80平方公里的陵區(qū)范圍內(nèi),共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此外還有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叢葬宮女等,。營建時間前后達200余年,形成了體系完整,,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較多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選定在北京營造皇陵,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政治方面,。北京是朱棣經(jīng)營多年的根據(jù)地,所以自從他登基起,,就計劃者遷都北京,,故而皇陵隨之建在北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其次,,戰(zhàn)略方面,。明朝初年,蒙古等的殘余勢力逃到漠北,,成為明朝北方的一個長期威脅,。若身處南京,未免有些鞭長莫及,,難以達到控制北方局勢的目的,。所以,朱棣遷都北京的同時在北京卜選陵址,,是極具戰(zhàn)略意圖的舉措,,這對明朝疆域的鞏固也的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棣的決策影響可謂深遠,。
永樂五年(公元l07年),,永樂皇帝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shù)士風水先生等人前往北京一帶開始選擇萬年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都不滿意。后來在江西術(shù)士廖均卿的推薦下,,選中了昌平這塊風水吉壤,。整個陵區(qū)東,西,,北三面群山如拱似屏,,南面龍山,虎山分列左右,,構(gòu)成天然門戶,。陵區(qū)大宮門正好建在兩山之間,門里是一片開闊的盆地,。整個陵區(qū)以長陵位關(guān)鍵,,以大宮門一一長陵一線為中軸線。北面以天壽山為鎮(zhèn)山,,東面有蟒山,,西面有虎峪,正和風水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再加陵區(qū)內(nèi)溫榆河從西北蜿蜒流向東南,形成陵區(qū)的抱水,,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
自永樂七年(公元l409年)正式在此建長陵,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明十三陵的營造工程,,歷經(jīng)了二百多年,從沒間斷,。十三陵以時間先后,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除以上十三位皇帝外,,陵內(nèi)還葬有皇后23人,,皇貴妃1人,及殉葬宮人數(shù)十人,。另外還有7座妃墳園寢和1座太監(jiān)墓,。由于十三陵中的第一個陵是長陵一一永樂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因此長陵的中軸線也就是自然成為整個陵區(qū)的中軸線,。
(今日十三陵)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評定中,專家學者對十三陵的判定語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妒澜邕z產(chǎn)名錄》對它的評價如下: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shù)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建筑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xù)了400余年的世界觀和權(quán)力觀,。”
(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l540年),,是陵區(qū)的標志。石牌坊青白石料組裝雕琢而成,。體量巨大,,其結(jié)構(gòu)為五間六柱十一樓。其高14米,,寬28.86米,,是我國現(xiàn)存營造時間最早,建筑等級最高的大型仿木結(jié)構(gòu)的石牌坊,。牌坊的夾桿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和十六條云龍的圖案,。
(大紅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qū)的正門,,俗稱大紅門”。門向南,,分三洞,,是陵區(qū)的總門戶,。它位于虎山,龍山之間一高崗上,,距石牌坊1.25千米,。門口左右立下馬碑二方,正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個字,。當時奉旨官員到這里,,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皆由步行進入陵區(qū),,否則以大不敬論罪?!洞竺髀伞愤€規(guī)定,,陵區(qū)內(nèi)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動,否則以謀毀山陵”論罪,,且山嶺內(nèi)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fā)配從軍”。
(長陵神功圣德碑)
沿中軸線向北距大宮門0.6千米,,就是長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正方形,,四面劈門,,高約三丈,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亭內(nèi)是明成祖永樂帝朱棣的神功勝德碑,。碑身正面刻的是明成祖長子一一仁宗朱高熾撰寫德神功勝德碑文,碑文有3000多字,。碑的背面刻有的是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高宗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記述了長陵,,水陵,,定陵,思陵幾座陵墓的殘破狀況,。碑東側(cè)刻有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碑西側(cè)刻有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清仁宗論述明亡國的教訓得失,。長陵的神功勝德碑是十三陵唯一刻有碑文的陵碑,其他各陵碑都均沒有刻字,。
碑亭四隅各立一座高10.81米的漢白玉華表,。這四座華表為墓前標志,,也是附屬碑亭的裝飾性建筑。
大宮門后的大道叫神道,,又稱陵道,。神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3公里,,向北直達長陵陵門,。在碑亭北側(cè),各有一列石雕群,,統(tǒng)稱石像生,。在陵墓前設置石像生的儀制始于秦漢,以象征死者生前儀衛(wèi),。此后歷代君王沿用不絕,,只是神獸形象和數(shù)量有所不同。
(石像生)
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明孝陵的規(guī)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長陵石像生以一對石望柱開始,其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有石獸12對,,石人6對,。石獸每種兩對,獅子,,獬豸(xiezhi),,駱駝,麒麟,,馬,,象,各四匹,,兩臥兩立分左右排列在神道兩側(cè),。石獅的形象威武雄壯,凜然不可侵犯,。陵前置獅子為鎮(zhèn)物,,用以驅(qū)區(qū)避邪;獬豸是傳說中象征公平正義的神獸,它被認為能辨曲直”,,有觸不直者”的能力,,在此也起著保護帝王的作用。駱駝為沙漠之舟,,象征運輸,。大象聰明溫和,力大無比,,象征祥瑞,,且帝王生前儀仗也多用大象,。麒麟,是傳說中的神獸,,古人認為如有麒麟出現(xiàn),,則是帝王有圣德,天下太平的象征,。在神道上設置麒麟有歌功頌德之意,。石馬多被置于陵墓前,原因是皇帝生前儀仗中必有仗馬,。石人6對,,文臣,武臣,,勛臣各四人,,分別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各級官員,將軍和有功之臣,。這些石聲像建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
(欞星門)
石聲像的北端是一座玲瓏別致的欞星門。古人認為圣殿之有欞星門,,蓋尊圣門如天門也”,。故用欞星命名的門成為一種象征,比作天宮之門,。此處欞星門為三開間,,門上中間各飾有火焰珠寶,因此又俗稱火焰牌坊”,,也叫龍風門,。
北京的十三陵解說篇五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北京昌平縣境內(nèi),有一處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聞名的十三陵,。在周圍40公里的范圍內(nèi),埋葬著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從葬宮女等,。
(一)概況
明永樂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shù)士風鑒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區(qū)尋找"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均不滿意,。后來江西術(shù)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可做萬年壽域,,名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一個小平原,。朱棣視察后很滿意,決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黃土山為天壽山,。永樂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樂十一年竣工,,即長陵,。明代歷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陸續(xù)在此建陵。明制規(guī)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謁陵耗費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幾度遭到破壞,,最嚴重的一次是清兵入關(guān),。明末清太祖崛起于東北,威脅明朝安全,。有人說清兵之所以強盛與他的祖墳風水有關(guān),。他們(金人)的祖墳在房山,如搗毀,,清兵即滅,。天啟皇帝于天啟二年(1622)派人毀房山金陵,并建關(guān)帝廟鎮(zhèn)之,。清兵入關(guān)后,,采取同樣的報復手段,破壞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為了攏絡漢人,,曾下令修繕明陵。民國時期,,1920年左右,,當?shù)睾兰潬帄Z產(chǎn)權(quán),明陵又遭破壞,。
1陵墓區(qū)范圍
墓區(qū)原有一道40公里長的圍墻,。紅色圍墻自南邊的大宮門起,依山而筑,,設有中山口,、東山口、老君堂口,、賢莊口,、灰?guī)X口、錐子口,、雁子口,、德勝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個關(guān)口,,各口駐兵把守。現(xiàn)在紅墻已無,,但從地名上看還能了解到當年的墓區(qū)范圍,。
2繃昴怪兄嵯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區(qū)最南端的建筑。該坊五門六柱十一樓,,高14米,,寬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夾桿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十六條生龍,造型生動,。
(2)大宮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qū)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連40公里圍墻,。門前豎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門內(nèi)有數(shù)千軍士守護,任何人不得闖入。當時規(guī)定"謀毀山陵者,,以謀大逆論,,不分首從,俱凌遲處死",。山陵內(nèi)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fā)往邊疆充軍。
(3)碑樓
該樓為重檐頂四出陛,、樓內(nèi)馱巨碑,即長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該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長子仁宗朱高熾撰。碑陰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地記錄了長、永,、定,、思幾座陵墓的殘破情況。碑東側(cè)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cè)是嘉慶九年(1804)清仁宗論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兩側(cè)有一組石雕群,24獸,,12人,,共18對,36個,。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象各4匹,,二臥二立,。武臣、文臣,、勛臣各4人,。
(5)欞星門
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此處有"天門"之意,門三道之間有短垣相隔,。6根門柱形似華表,,三門額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當?shù)厝擞址Q其為火焰牌坊,。欞星門北有7孔漢白玉神橋一座,,通往長陵陵門。
北京的十三陵解說篇六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xxx。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評定中,,專家學者對十三陵的判定語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妒澜邕z產(chǎn)名錄》對它的評價如下:“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shù)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建筑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xù)了500余年的世界觀和權(quán)力觀,?!?/p>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個陵是長陵,從永樂七年(公元1409)動工興建,,到永樂十一年(公元l413)玄宮告成,。長陵位于天壽山豐峰南面,它是永樂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建文元年(1399)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20)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樂,。其較突出的歷史功績有:主持編撰《永樂大典》和派遣鄭和下西洋。中國被收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文化古跡中,,有4項是朱棣開創(chuàng)奠基的,,他們是北京故宮,,北京天壇,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當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首先被葬入長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長陵是明十三陵中規(guī)模宏大,,營建時間最長,,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長陵布局:長陵祾恩殿)
長陵陵園平面布局為“前方后圓”形制,。“前方”,,是三進深院落:第一深進院落大門為陵門,,單檐歇山頂宮門式建筑,門內(nèi)明朝時東建有神廚,,西建有神庫,,神廚前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進深院落大門為祾恩門,單檐歇山頂,。門內(nèi)即祾恩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祾”是“祭而受?!?,“恩”是“罔極之恩”的意思。長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內(nèi)有60根金絲楠木柱,,當中4根柱的直徑在l米以上,是我國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貴;第三進深院落大門為欞星門,,門內(nèi)有兩柱牌樓門和石幾筵。“后圓”即指永樂帝的陵墓,,它由寶城,,寶山,方城,,明樓組成,。寶城狀如圓形城堡,寶城圍起來的土山]寶山,,寶山下為玄宮,。寶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為重檐歇山頂明樓,。明樓是每座陵墓的標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軸線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著朱棣原來的廟號“太宗”,,后來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為成祖,,但沒能換石碑,只是用木雕鑲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樓內(nèi)立“圣號碑”碑首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個字。
長陵陵園還轄有東,,西井,。東井在德陵饅頭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熬眱?nèi)葬有被賜死的殉葬宮妃。
明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懷長路上,,處在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qū)內(nèi)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長陵于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修建,永樂十三年(1413年)完工?,F(xiàn)存建筑有寶城,、明樓、石五供,、兩柱牌樓門,、祾恩殿,、祾恩門、碑亭以及三進院落的宮墻和因墻而設的陵門,、角門等,。地宮未發(fā)掘,同時沒有被盜墓記錄,。長陵目前對公眾開放,。
明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縣境內(nèi),距北京故宮五十公里,。陵區(qū)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壽山主峰。四面環(huán)山,,綠樹叢叢,。南面又有龍虎兩山左右對峙,勢如門戶,。當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東而去,,好似天然的護陵河。南北貫通的高速路似一條巨龍連接著長陵至故宮,。
明長陵為十三陵之首,,永樂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樂皇帝建北京皇宮(故宮)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壽宮”,。陵園規(guī)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
明長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樂帝后的場所,建筑在漢白玉雕刻成的三層臺基上,,金磚鋪地,。殿面闊九間(66.56米),進深五間(29.12米),,象征著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絲楠木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徑,,十幾米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徑達到1.124米,,為世間罕見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龍寶座之上的永樂皇帝銅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佳作,。此外陳列著明陵地宮出土文物數(shù)百件,,播放1956年發(fā)掘地宮的實況錄像,幫助游人解開地宮之謎,。
明長陵,,建筑最早、面積最大,、規(guī)模最宏偉,、工藝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護最完整,。歷經(jīng)六百年滄桑,,仍完好無損,金碧輝煌,。它早已被公布為全國第一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不權(quán)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輝煌的藝術(shù)成就,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吸引著每年數(shù)以百萬計的中外游人和各界專家學者,,而且永樂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為的皇帝,所以長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勝地之一,。
景區(qū)——祾恩門
《太常續(xù)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親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敝猓岸鳌弊秩 柏铇O之恩”意,,長陵棱恩門,,為單檐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后尾作斜起的桿狀,,與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內(nèi)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墻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岸牎弊窒岛笫佬掭輹r誤寫。門下承以旱白玉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臺基,。其欄桿形制,,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云式的欄板,。臺基四角及各欄桿望柱之下,各設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龍頭),。臺基前后則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其中路臺階間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騰浪涌,海水中寶山矗立,,兩匹海馬躍出水面凌波奔馳;上面是兩條矯健的巨龍在云海中升降飛騰,,追逐火珠,呈現(xiàn)出一派波瀾壯闊的雄偉景象,。
陵宮建筑
長陵的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shù)膶m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gòu)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已拆除并封塞),。院內(nèi),,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于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