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jié)方法,。優(yōu)質(zhì)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哲學通信》,,這是伏爾泰的哲學和政治思想代表作,。伏爾泰于1726~1729年被迫流亡英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讀后感,供大家參閱
大學生《哲學通信》讀后感【一】
我看了幾章后,,感覺有些受益的地方,,記錄如下。
說句實話,,在拜讀《哲學通信》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這種態(tài)度稱為“愛智”。作者同時指出“愛智”的原則,,“擁有智慧不等于愛好智慧”,。愛智代表的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靈的開放,。所強調(diào)的“過程”,,要不停地質(zhì)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著接受驚訝,。這是否暗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問題導引、學生自學的認知理論的本源和基點呢?
既然“愛智”是一種追求過程,,那么又是什么影響了我們?nèi)プ非笏?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體,。因為人體是物質(zhì)的,有惰性同時也是軟弱的,。這種軟弱會妨礙人類擁有智慧,。比如,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早起,,卻怎么也爬不起來,,這時候會覺得身體實在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如此沉重,,就是因為它是物質(zhì),,所以有惰性。又有時候我們很愿意幫助別人,,這代表心靈上的美好,,卻可能因為需要花時間,、花力氣,所以懶得行動,。由此可知,,人的身體是軟弱的。人應該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chǎn)生影響力,。如此,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師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導學生,、引領(lǐng)他們走向事物的真善美、遠離假惡丑,、使學生們的素養(yǎng)日臻完善,、成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觀和積極人生觀的社會公民,。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zhì)屬性和客觀規(guī)律,,進而思考人生。
“哲學”出現(xiàn)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原始定義,,philosophy,它源自希臘文,,叫做“愛好智慧”,。三個層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較感性,,這是感覺,。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來變成知識,,比如現(xiàn)在的學生們都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zhuǎn),,這是古人無法了解的。但是這種知識是分而不合,,每種學科都有不同的知識,。第三叫做智慧,融會貫通且閃耀著理性的光芒,。
從信息,、感覺到知識、智慧是三個層次,,到智慧的時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談及人生經(jīng)驗的全面反省,,因為牽扯到反省和根本,。人們一定會說這樣講太抽象了,但是它會落實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會看現(xiàn)在,,他一定會看未來、既看現(xiàn)象又洞察本質(zhì),。教育者施教時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無他,教育規(guī)律使然,。
比如教育學生上車讓座,,學生會思考:我現(xiàn)在把座位讓給老人家,這個動作我就要問問自己,,為什么要讓座?因為每個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權(quán)利,,畢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師導入哲學的思想:每個人都會老,,也需要別人讓座,,但是沒有人保證你現(xiàn)在讓座給別人,你老了別人會讓座給你,。如果從哲學角度解釋這個道理,,人跟人相處的時候這個模式是比較合理的,這樣做就會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現(xiàn)在,,還能想到將來。
下一個要點就水到渠成了,。
大學生《哲學通信》讀后感【二】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樣,,如果你沒有羅盤,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羅盤就是哲學,,哲學是對人生的經(jīng)驗做全面的反省。人們可以向哲學家借這樣的一個羅盤或者指南針,,參考他們思考后的見解,,也可以在自己內(nèi)心里面啟發(fā)這樣的智慧,其實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他的羅盤,,只不過他不一定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或者是適當?shù)厝シ词《业健?/p>
所以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它沒有內(nèi)容,。如果離開哲學的話,,人生是盲目的,,人生變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該往哪里走,。
很多時候教師不知不覺的在給學生們說“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這里就有哲學的含義在里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歸結(jié)為生命歷程中不同的抉擇,。
書的作者傅佩榮用三句話來描寫哲學:第一句,,培養(yǎng)智慧,這跟西方的傳統(tǒng)很接近,。第二,,發(fā)現(xiàn)真理。因為人常常發(fā)現(xiàn)變化的事物,,覺得非常迷惘,,你就要發(fā)現(xiàn)變化背后有沒有不變真實的東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后的真實,,讓你知道這些變化有來源,有歸宿,。第三,,驗證價值。價值不能離開主體,,不能離開你我他每一個人,。
前面培養(yǎng)智慧,然后發(fā)現(xiàn)真理,,然后去驗證價值,。這樣就會使生活產(chǎn)生具體的改變,懂得自己往哪里走,,就像在航海的時候我有指南針,,別人說這個路線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為什么這樣選擇,。人最怕不知道,,這樣選擇是受風氣的影響,受別人的影響,,甚至是別人的操縱,,結(jié)果走的路好像很多人都走,到最后不見得是自身愿意走的路。
由此看來哲學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題材,。在生命的階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轉(zhuǎn)折點、重大的痛苦,、罪惡或者是災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特別需要能不能有一個方向讓我知道我這樣做是對的,,或者給自身這樣一個選擇的機會,,讓自身可以改變生命不同的路線,。
大學生《哲學通信》讀后感【三】
“人當用理性反省經(jīng)驗的時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時刻”。不過,,理性思考有時候是很困難的,,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也經(jīng)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說吧!”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為實在想不清楚,,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復雜的事情發(fā)生,。
看書到這里,我想,,這不正是阻礙我們進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嗎?我想學習哲學,,應該學會用哲學性的思維,來思考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開這些迷霧,。
書中有一段話我很喜歡,也在此摘錄下來,,做為對自己的勉勵吧!
精彩語錄:
“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jīng)驗之后,,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一個人的生命里不同階段會有不同體驗,。經(jīng)過某些磨難或是考驗,,覺得生命不像以前那么樂觀,,就會悲觀,所以人會有樂觀,、悲觀各種不同的想法,。
大學生《哲學通信》讀后感【四】
愛因斯坦曾說過“專家只是訓練有素的狗?!边@句話的用意并不在罵人,,而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只是做一個專家,,還要設(shè)法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點,總結(jié)為兩點:“完整”與“根本”,。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許多人因生活環(huán)境從小就在責罵聲中長大,,形成了氣質(zhì)自卑,甚至認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難道人生就真的只有這短短二十,、三十年就可以決定了嗎?林肯曾為人刷盤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沒有讓他屈服,,反而激發(fā)了他的斗志,,他始終沒有放棄學習的信念。人只要還沒有進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要把生命視為一個整體,對任何事情成敗得失的判斷,,都不能只看某一點,,而要考量整體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夠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發(fā),,以及在得意的時候知所收斂,。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問題只是表面的小問題,,而有些問題則是屬于根本的大問題,。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問題。除了生死的問題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也屬于根本的問題,。譬如:人為什么有不一樣的命運及不一樣的遭遇?為什么有些人做壞事卻沒有遭受報應?為什么有些人生下來就必須受苦受難?
總的來說,培養(yǎng)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識的范圍里面奠定基礎(chǔ),。有了基礎(chǔ)之后就要進一步達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這個境界和個人主體的覺悟和體驗有關(guān)。這里的覺悟是要我們放棄個人成見,,去發(fā)現(xiàn)真理,,所謂“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標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條,。而體驗是需要人來完成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后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zhuǎn)。當克服身體的惰性,,讓自己的心靈更加自由,,去接受體驗的時候,,由體驗去印證價值,,那么隨著生命的成長,他的經(jīng)驗將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