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國學智慧與幸福人生有何關系作文 國學智慧與幸福人生培訓心得篇一
◎儒家很強調“德”,,認為“德”是快樂的源泉,這個“德”包括“仁者無憂”的德性,,包括“以和為貴”的德性,,包括“中庸”的德性。
◎道家的快樂邏輯是從自然到當然,,從當然到釋然,,從釋然到怡然。這是道家快樂之道的總原則,。
◎以儒,、道、佛(禪)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快樂原則。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從中汲取豐富的快樂人生的智慧,,體味“亦儒亦道亦禪”的精神境界,,以儒養(yǎng)性,以道養(yǎng)身,,以禪養(yǎng)心,。
“國學”這個概念其實是在近代才出現(xiàn)的。大家都知道,,鴉片戰(zhàn)爭我們沒打贏西方人,,這時候大家就要思考:為什么我們沒打贏?思考的結論之一就是西方的技術很好,所以我們開始向西方學習,。清政府開始搞洋務運動,,很多留學生被公派到西方學習,在這一背景下,,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空前的批判,。但是當時也有思想家提出:我們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是不是就不需要國學了呢?所以這時就提出了“國學”這個概念。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傳承中,,一直是沒有“國學”這個概念的,,直到近代才出現(xiàn)了這一概念??上У氖?,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是否需要傳承國學,,這一討論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但是到了今天,情況發(fā)生了改變,,國學熱一浪高過一浪,,像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成了國學的大講堂。我們普通老百姓也越來越關注國學;
我們先來看什么是“道”,。從字面上看,,“道”是路的意思,就是說“道”研究的東西是路徑問題,。比如我從杭州到嘉興,,先要問清楚走哪條路,人生也是這樣,。我們中很多人以為幸福感是和財富多寡相掛鉤的,,其實并不是這樣,幸福和財富并沒有多大關系,。人生道路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走錯了路,,要走正確的道路。幸福與財富沒有直接的因果必然性,,幸福感是心靈層面的東西,,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至于心靈方面什么東西帶給我們幸福感,,這個問題不同的學說有不同的理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容博大,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百家爭鳴”一說,,接下來,,我們主要討論儒、道,、佛的快樂之道,。事實上,今天西方學界最關注的除了兵家的謀略思想外,,也正是儒(新儒家),、道(新道家)、佛(中國禪)的智慧,。儒家強調的“道”是道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家強調的“道”是自然,?!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狈鸺覐娬{的“道”是覺悟,,佛教的“佛”就是覺悟者的意思,它從本質上可以歸結為一種由覺而悟,,從而擁有信仰的過程。儒家認為幸福感是由德帶來的,,一個有德的人才是幸福的,。儒家一直很推崇“德”,,甚至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不可能在世上立足,。道家跟儒家又不一樣,,道家崇尚自然,認為自然的.人生才是快樂的,。佛家的快樂之道則是做一個覺悟者,,快樂跟金銀財富、官爵名號等都沒有關系,。所以你看,,儒、道,、佛三教都認為幸福是心靈的東西,,跟身外之物沒什么關系。
我們先來看儒家,??鬃诱f:“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儒家認為君子是快樂的,,小人才不快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薄胺蛉收撸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蓖瑫r,仁者又是有自制力的,,不會被外界所誘惑,。占有什么并不會快樂,而心靈深處有德性,,才是快樂的,。儒家推崇孔顏之樂,“孔顏之樂”的境界主要是與天地萬物同體之樂,。其方法是直接從心上去體認“仁”,、“時”,、“道”、“自然”,,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直接,、自然、活潑,、灑落,、自由。財富也好,、權力也好,,并不一定帶給人快樂,但如果有德性,,并以此感動別人,,那一定會有幸福感。這實際上給出了對快樂理解的結論:快樂是心靈的東西,,財富并不一定給人帶來快樂,。這是儒家對于快樂之道的總原則。
???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則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具體怎么和諧?孔子對此提出了兩條原則,,一是“君子和而不同”,,二是“君子和而不流”。很多人喜歡抱怨,,并不懂得抱怨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儒家告訴我們,和諧的人際關系不靠抱怨來營造,,對待他人要有包容之心,,有容乃大,但是原則還是要堅持的,,對不認同的人與事就不能“流”于一體,,不能“同流合污”。我們現(xiàn)在在向全世界推講儒家的“和”的思想,,“和”的觀念對于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和”是儒家關于處世方面的快樂原則。
儒家還說獲取幸福感需要中庸,。但是我們今天對“中庸”這一概念誤解頗多,,比如認為中庸會讓人變得平庸,。其實中庸不是平庸,,而是平衡。庸者,,以中為用,,所以孔子說:“過猶不及?!本褪且胶夂酶黝愱P系,。孔子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意思是給別人好的利益,,對自己沒有犧牲損害;做事任勞,,還要任怨;欲則可以,不可過分貪求;心胸寬大,,不驕傲;要有威德,,并不使人恐懼。所以要平衡好各種關系,,不要走極端,,這是儒家關于做事方面的快樂原則。
儒家很強調“德”,,認為“德”是快樂的源泉,,這個“德”包括“仁者無憂”的德性,包括“以和為貴”的德性,,包括“中庸”的德性,。
???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崩罴s瑟認為道家智慧的實質是禁止反自然的行為,。道家的快樂邏輯是從自然到當然,從當然到釋然,,從釋然到怡然,。這是道家快樂之道的總原則,。
現(xiàn)在大家都對環(huán)保非常重視,我們要尊重自然,,要形成一種生存哲學——反自然的生存行為永遠不要有,。對自然不要有反自然的行為,對自己也不要有反自然的行為,,比如熬夜啊什么的不要有,。人做了違反自然的事情肯定是不快樂的,順從天性,、尊重自然,,才是快樂之源。萬事萬物有其自然的規(guī)律,,飲食之道,、為官之道、教養(yǎng)之道等等,,都有其規(guī)律,,我們要遵循這些規(guī)律,不要做違背規(guī)律的事情,,即所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里我要說說教養(yǎng)之道,很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的理念強加給孩子,,要孩子按照自己規(guī)定的路線走,,要把孩子這棵小樹苗修剪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而不顧孩子自己的想法,,這就是違反自然的事情,,是不道德的。再來說說“進取心”的話題,,人要往高處走,,這是對的,但是不能太執(zhí)拗,,因為成功不僅需要內因,,還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當客觀條件限制而無法成功時,,就不能鉆牛角尖,。說到底,處世需要一顆自然平和之心,,對待萬事萬物皆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