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篇一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nèi)省也,。――《論語。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
2、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3、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曹劌論戰(zhàn)》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6,、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出師表》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7,、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8,、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遠《三峽》
9,、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10、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
1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記》
1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14、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15、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詩夜游》
16,、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17、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jīng),。關雎》
18、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jīng),。蒹葭》
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p>
20、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21、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26、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28、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0,、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31、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2、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白居易《觀刈麥》
33,、幾處早鶯爭暖樹,,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34,、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35,、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38,、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無題》
39、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40、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41、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43,、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4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4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46,、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48、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49,、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50、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初中生必背優(yōu)秀詩文名句
――專家推薦篇
51、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饣甫糜,。――漢樂府《東門行》
5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東漢,。曹操《龜雖壽》
53、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54,、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獨酌》
55,、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維《山居秋暝》
56、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顥《黃鶴樓》
57,、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58,、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唐,。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59,、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唐,。劉方平《月夜》
60,、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f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唐,。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61、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南唐。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62,、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林逋《山園小梅》
63、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宋,。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64,、明月高樓休獨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宋,。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
65、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宋。梅堯臣《魯山山行》
67,、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歐陽修《戲答元珍》
68,、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王令《送春》
69、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宋,。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70、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風定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71,、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宋,。黃庭堅《登快閣》
72,、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宋,。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73,、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外,如今又添,,一段新愁,。――宋。李
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74,、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宋,。曾畿《三衢道中》
75,、日落潭照樹,川明風動花,。――――宋,。陳與義《出山》
76、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岳飛《滿江紅,。怒發(fā)沖冠》
77、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陸游《書憤》
78,、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宋,。楊萬里《插秧歌》
79,、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宋。盧梅坡《雪梅》
80,、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詩中雄心壯志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5、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詩中哲理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朱熹《論詩》)詩中夕陽(落日)
1,、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晏殊《浣溪沙》)
2、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毒佑谝邸?/p>
3,、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范仲淹《漁家傲》)
4,、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5,、夕陽夕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詩中憂愁
1,、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龔自珍《己亥雜詩》)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3,、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李清照《醉花陰》)
4,、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5,、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詩中樹
1、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東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3、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4,、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詩中淚
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2,、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3,、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夏完淳《別云間》)
4,、夜久雨聲絕,如聞泣幽咽,。(杜甫《石壕吏》)詩中塞外風景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2,、塞下風來秋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3,、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詩中鳥
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
3,、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4、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用》)
5、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如夢令》)
6,、山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蘇軾《浣溪沙》)詩中山河(江山)
1,、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夏完淳《別云間》)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朱熹《論詩》)
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戲為六絕句》)
5,、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中春景
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蘇軾《浣溪沙》)
4、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杜甫《春夜喜雨》)
5、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詩中夏景
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2、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歸園田居》)
3、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白居易《觀刈麥》)
4、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詩中秋景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2、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
3,、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4,、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這》
5、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6、沙場秋點兵,。(辛棄疾《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7,、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李清照《醉花陰這》
8,、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9,、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10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
詩中冬景
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2,、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中山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健《題破山寺后禪院》)
4,、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5,、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武判官歸京》)詩中水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jīng)·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
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4,、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5,、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蘇軾《浣溪沙》)
6,、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詩中日
1,、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漢樂府·陌上?!?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4,、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5,、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龔自珍《己亥雜詩》)
6,、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詩中風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3,、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白居易《觀刈麥》)
4,、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5,、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6,、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花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4,、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5,、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至龍標遙有此寄》)
6,、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
7,、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詩中雪
1,、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3,、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
4,、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diào)歌頭》)
3,、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5、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詩中雨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杜甫《春夜喜雨》)
3、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蘇軾《浣溪沙》)
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5、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詩中草
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年羊。(敕勒歌)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
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4、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5、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歸園田居》)
6、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棄疾《村居》)詩中柳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游山西村》
2、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3、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4,、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詩中云
1,、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2,、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觀書有感》)
3,、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俄傾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5,、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李清照《醉花陰》)詩中湖
1,、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3,、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詩中海
1、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觀滄海》)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3,、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逋之任蜀州》)
4,、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顴雀樓》)
5,、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詩中舟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次北固山下》)
2,、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3,、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4,、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5,、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6,、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中酒
1,、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
2,、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陸游《游山西村》)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李白《行路維》)
5,、濁酒一杯千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詩中鄉(xiāng)情
1,、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漁家傲》)
2,、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3,、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夏完淳《別云間》)
4,、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5,、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詩中豁達對待離別的詩句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園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2,、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詩中不明送別但意味深長的詩句
1,、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孤帆遠影碧空凈,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
常見的考點:
一,、理解文章重要詞語的含義。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四,、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五,、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把握文章思路。
六,、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七,、鑒賞文學作品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八、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九,、體驗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內(nèi)涵,。
1.問文章體裁,?答:此文是一篇_______。備選答案有: 詩歌,、小說(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 散文、議論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3.文章內(nèi)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強調(diào)三個部分:內(nèi)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樣,,作者怎么樣。
答: a,、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的故事(事跡、經(jīng)過,、事件,、景物)。即誰做了什么-這可以作為一句話概括文章內(nèi)容答案,。
b,、表現(xiàn)了(贊美了、揭示了,、諷刺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發(fā)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5.劃分層次?(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fā)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總分總(掐頭去尾)
6.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明線和暗線)——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時間,、地點、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7.為文章擬標題,。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依據(jù)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題目可以從—— a內(nèi)容上 b主題上 c線索 d設置懸念上等方面進行品味,。
示例:(1)主題上結(jié)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題目,也可以這樣回答:擬題巧妙,,一語雙關,,本指…實指…,突出主題,,耐人尋味,。
(2)說明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生動形象說明了……,,點明了本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點明了本文說明對象。
9.了解人稱的作用,。
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于心理描寫,,便于刻畫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稱: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不受時空限制,,便于敘事和議論
10.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fā)展先后順序)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jié)果,再交待前面發(fā)生的事,。)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diào),,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作用:對情節(jié)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語言特色? 結(jié)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yōu)美,、簡潔凝練、準確嚴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jié)奏感強,、詼諧幽默。必須結(jié)合具體語句分析,。一般 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shù)溲牛膶W語言的鮮明,、生動,、富于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12.寫作手法及作用,?
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寫作手法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后揚、想象,、聯(lián)想,、象征、開門見山,、托物言志,、設置懸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揚結(jié)合,、正反對比、側(cè)面烘托,、虛實結(jié)合,、以小見大、運用第二人稱抒情,、卒章顯志,、巧設懸念、首尾呼應,、鋪墊映襯,、一線串珠、明線暗線等,。常用具體如下:
(1)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夸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質(zhì),,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托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
(5)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或描寫對象的特點,,更好地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cè)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寫,。以次要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8)欲揚先抑和先揚后抑。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應(首尾呼應)使情節(jié)完整,、結(jié)構(gòu)嚴謹、中心突出,。
(10)設置懸念能引起讀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說明內(nèi)容等。
(11)文章開篇的寫作手法有:
a,、可以用詩經(jīng)里的賦比興手法,。比如說,興,,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類的
c、也可以先聲奪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氣勢強烈……
d、或是采用題記的方法,。顯得雋永深刻,,又有文采
e、開頭用景物描寫也不錯,,渲染你所需要的氣氛和基調(diào),。
f、開門見山,。g,、倒敘
12.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3)夸張:突出特征,,揭示本質(zhì),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jié)奏鮮明,增強語勢,,長于抒情,。增強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語句整齊,、意韻鏗鏘,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diào)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強調(diào)語氣,強化內(nèi)容的作用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fā)思考。
(8)反問:態(tài)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注:必須結(jié)合相關語句分析,。
13.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lián)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答:“××”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4.文章用典的賞析:一是豐富文章主題,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5.句子或語段的作用? 有些情況要結(jié)合第三點和第四點來回答。
答:
一,、內(nèi)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義和象征義,。點明主旨、升華主題,、,,畫龍點睛、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語面的象征義、喻指義,,表現(xiàn)的人物思想性格,,點明全文思想意義)。有時要結(jié)合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補充說明,。
二,、在結(jié)構(gòu)上 :在文章開頭:(1)總提、總領全文,、開啟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間:(1)承接上文(2)開啟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啟下(過渡)(4)為后文作鋪墊,;標志思路、為下文作鋪墊,、埋下伏筆等作用
在文章結(jié)尾:總結(jié)上文,、全文、照應開頭,、獨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綿長,,發(fā)人深思,、卒章點題,意味深長等作用,。
三,、表達效果上:升華中心、渲染氣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從寫作手法上:常有開篇點題,、為后文設伏筆,、作鋪墊、深化中心,、點明主旨,、襯托、渲染、呼應,、照應,、對比、象征,、先抑后揚,、預示性作用。
16.表達方式,? 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7.分析寫景狀物記敘文景物描寫的方法——①時間推移法 ②空間變換法 ③穩(wěn)步換景法 ④分門別類法
18.領會寫景的作用和寫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作者的主觀感情,。以“狀物”為主記敘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寫法。
19.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了解描寫的幾種形式(1)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
(2)以動襯靜,動靜結(jié)合
(3)正面與側(cè)面,,直接與間接(4)人物描寫的多種方法
種類:一是人物描寫:a,、正面描寫(1)肖像描寫(2)外貌描寫(3)神態(tài)描寫(4)動作描寫(5)語言(對話)描寫(7)心理描寫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題。
b,、側(cè)面描寫 作用是:襯托了人物某種思想感情或某種性格特征,。
二是環(huán)境描寫:分社會環(huán)境描寫自然環(huán)境描寫。
重點了解幾種描寫的作用及答題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tài)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tài)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jīng)歷以及××心理狀態(tài),、××思想性格等情況,。②語言(對話)描寫和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質(zhì),。有時還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③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zhì)。
④環(huán)境描寫:自然環(huán)境描寫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
自然環(huán)境(描寫自然景觀如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天氣、季節(jié)和景物場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渲染××環(huán)境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 的××命運、表現(xiàn)人物某性格,、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揭示文章主題。
社會環(huán)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nèi))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時代特征,、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渲染××環(huán)境氣氛,。襯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深化主題,。
20.分析人物形象: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通過分析典型事例來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過對人物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等)方法的分析來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寫,、側(cè)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
21.小說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環(huán)境,、情節(jié),。其中情節(jié)包括(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尾聲)
22.運用正副標題相結(jié)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強表達效果,。
23.續(xù)寫小說結(jié)尾。按照小說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規(guī)律續(xù)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4.問指示代詞“這,、那”所指內(nèi)容:多從代詞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5.問某詞能否去掉,,或者調(diào)換另一詞題型解題模式:
答: a,、回答可以還是不可以;(一般情況不可以,,特別是書上的原文時),。
b、解釋詞義,,比較兩個詞含義上的差別,,并結(jié)合句子分析為何要用該詞(強調(diào)突出了或限制說明了或修飾限制了+句子具體表達效果,哪個表達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某物某特點)
c,、不用或調(diào)換后,語境有何變化(不用,,不能體現(xiàn)語言的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或與事實不符或太絕對,,用了,體現(xiàn)語言的準確,、生動,、形象或嚴密。)
26.語言賞析或廣告:
類型
1,、分析某個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對策:(1)了解用詞之美——動詞形容詞精辟準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使用成語,,為文章增色,;關鍵詞能為中心服務。
(2)掌握答題技巧:把握詞語的比喻意,、引伸意,、雙關義。如阿來的《詞典的故事》中“營業(yè)員臉上顯出了更多的憐憫,,這位阿姨甚至因此變得漂亮起來”.“漂亮”一詞就要從它的引伸意義去答題,,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來,,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憐憫使我對阿姨產(chǎn)生好感的內(nèi)心活動。
類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對策:(1)了解語言美的幾種形式及作用
①修辭之美—— 見第13個知識點。結(jié)合第28答題點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lián)詞語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疑問句造成懸念,感嘆句便于抒情,;反問句加強語氣語調(diào)引人深思,;排比句疊句氣勢磅礴、層層深入,;對偶句鏗鏘凝練,,重復余韻悠然,也可以從靈活多變,、富有表現(xiàn)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開頭結(jié)尾。(作用:可以給人以啟迪教育作用,。)
④內(nèi)容之美——內(nèi)容豐富題材新穎又與中心連接緊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穎,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
(2)注意答題格式:我喜歡 xx 句,,因為它xx.27.品味句子和關鍵詞。最好找詞語點評或整體點評:即怎樣寫,、寫得怎樣和寫出什么,、給讀者怎樣的感受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若沒有,,則應選擇有生命力的詞語進行,。
b、表面意義(表面上的意思)和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特點)或從正面和側(cè)面點評,。
c,、深層含義(聯(lián)系上下文、主題,、作者意圖,,蘊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揚了/贊美了/歌頌了或批判了/諷刺了/否定了/反駁了,,或者給了我們……的印象、啟示,、道理等,。
28.問文中的關鍵詞語、句子的位置能否調(diào)換,。
答:a,、能或否
b、詞語:分別解釋兩個詞,。句子:簡單概括這兩段或兩部分的內(nèi)容,。
c、詞語:為何這樣安排先后順序(強調(diào)其中一個或與前文順序一致或符合搭配習慣,,內(nèi)在的順序),。句子:指出這兩句有什么關系,所以不能調(diào)換(若是說明文則看是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若是其他文體則看是并列式或?qū)舆M式或總分式)
29.問記敘文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答: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兼用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①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fā)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真摯深沉的感情,引發(fā)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②記敘文中恰當?shù)拇┎遄h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畫龍點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義,以深化主題,,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妙用,。
③說明是為了簡要地解說事物,,闡明事理,使所敘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議論有時是融為一體的,,無法截然分開的,。
30.問文章寫作特色:可從文章選材、結(jié)構(gòu)布局,、語言,、立意等角度考慮,要結(jié)合該文寫作的手法,。
①選材:材料典型,、真實、詳略得當,、表現(xiàn),、突出了中心。
②結(jié)構(gòu)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結(jié)構(gòu)嚴謹。
③語言:樸實或生動,、形象、準確,;或豪放或婉約,;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暢,,修辭的運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穎,,以小見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現(xiàn)技巧:一是修辭手法:共八種,。二是表達方式:有五種,。其中描寫可細分為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正側(cè)結(jié)合,、樂景寫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現(xiàn)手法:襯托,、對比、聯(lián)想,、想象等,。四是結(jié)構(gòu)手法:包括開門見山、卒章顯志,、以小見大,、先抑后揚等。
31.評價,、鑒賞人物,、文章主旨(談談自己對人物、主題的認識)
通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從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蘊涵的精神或品質(zhì)。答案可以這樣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現(xiàn)該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 性格 思想 個性),。一般地說,,答案由三部分組成:
a、前半部分簡要概括文章內(nèi)容,,可以這樣表述:①文章通過……的敘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寫起,運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內(nèi)容中蘊含著的思想意義,可以這樣表述:表現(xiàn)了/揭示了/批判了/贊美了/勸誡……(某種思想道理),。有時題目就可成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須的內(nèi)容。
c,、陳述同意哪種觀點,,并闡明理由。在整體感知文本基礎上,,找出文中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聯(lián)系具體材料展開回答。
32.問閱讀后的體會、體驗,、啟示,、見解?
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證明,。即提出,、分析、解決問題,。
按總分總的順序答題:
a,、指出本文蘊含著的思想意義以及你從文中得到的收獲、體會,、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
b,、結(jié)合文中和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
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怎樣。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篇二
同學們好
今天我們一起要學習的是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先看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這句中同學們要重點把握四個字,,第一個是“學”,,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讀書學習的意思,,但是學什么?孔子認為學習的內(nèi)容是很寬泛的,,《論語》中的“學”不僅僅是指要學習日常生活的技藝,,還要學習待人處事的道理。第二個字是“時”,指 “時常,、經(jīng)?!薄5谌齻€字是“習”,,現(xiàn)在我們一般把“學習”作為一個詞理解,,在過去學和習是兩個概念,是分開來講的,。這句中的“習”不要簡單的理解為復習功課,、這里引申為“實習”,、“實踐”,; 第四個字是“說”,,(同學們不要讀成說,,)這是一個通假字,,是“悅”的通假字,,高興,,開心,。整個這一句的意思是:對天地萬物及其道理,,我們都應該盡力去認識,、了解,而且還應該常常地把學來的東西,,廣泛地應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時時體會到學與習是非常快樂的事情??!開篇的這句話孔子強調(diào)的是學習的方法,孔子認為,,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去體會,、思考,、印證,當有所收獲,、有所領悟的時候,,那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這句中同學們要重點把握一個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這一句的意思是,看到從遠方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高興的事,。這一句的字強調(diào)的是學習的樂趣??鬃訌娬{(diào)了“朋”與學的關系,,學習和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的人來往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所以我們說真正的朋友是用來學習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不斷砥礪、互相學習的人,,這樣的朋友來了,,你怎會不高興。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在這句中同學們要重點把握一個字,慍:生氣,,惱怒,,這句話按字面上解釋應為:如果我能做到別人因不了解我的學問或為人并因此而冒犯我時,我都不會生氣,,那就已經(jīng)接近君子的境界了,。孔子認為“人不知而不慍”的主要原因是學習是為了充實自己,,并不是要學給別人看的,。況且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從學習中又能獲得無窮盡的樂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時,,其所帶來的不悅與所得自學習中的樂趣相比,根本無足掛齒,,與其要生氣,,不如把時間及精力花在學習上,以求得更大的快樂,。這一句孔子強調(diào)的是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德行,,做一個有知識、有道德的人,。孔子告訴我們一個有真學問而且徹悟了人生真諦的人,,也許不會被世俗社會所理解,,但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泰然處之,不會有絲毫怨天尤人的念頭,,這樣的人格修養(yǎng)才是真正君子的修養(yǎng),。
同學們,解讀到這里,,大家對此章是不是有了初步的理解,。此章大意是:孔子說:“你學了為人處事的道理又時常去印證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里相聚,,共同研究學問,這難道還不值得高興嗎,?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學識,,心里也沒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成德的君子了嗎,?”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解讀,,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做一個有道德有品行的人。同學們好
今天我們一起要學習的是論語第一章《學而》篇的第一部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們先學習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這句中同學們要重點把握四個字,,第一個是“學”,,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讀書學習的意思,,但是學什么,?孔子認為學習的內(nèi)容是很寬泛的,,《論語》中的“學”不僅僅是指要學習日常生活的技藝,還要學習待人處事的道理,。
第二個字是“時”,,指 “時常、經(jīng)?!?。第三個字是“習”,現(xiàn)在我們一般把“學習”作為一個詞理解,,在過去學和習是分開來講的,。這句中的“習”不要簡單的理解為復習功課、這里引申為“實習”,、“實踐”,;
第四個字是“說”,(同學們不要讀成說,,)這是一個通假字,,是喜悅的“悅”的通假字,高興,,開心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把學到的知識不斷的在實踐中應用,,這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嗎?這句話孔子告訴我們的是學習的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就必須“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也就是要把理論和實踐結(jié)合起來,。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這句中同學們要重點把握一個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這一句的意思是,,有有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里相聚,共同研究學問,,不是很高興嗎,?這一句孔子要告訴我們的是學習的樂趣,。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所以我們說真正的朋友是用來學習的,,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互相學習的人,,這樣的朋友來了,你怎會不高興,。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在這句中同學們要重點把握一個字,,慍:生氣,惱怒,,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學識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沒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養(yǎng)的君子了嗎,?這一句孔子告訴我們的是學習的目的,,就是要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做一個有知識,、有道德的人,。孔子認為一個有真學問的人,,也許不會被世俗社會所理解,,但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泰然處之,不會有絲毫怨天尤人的念頭,,這樣的人格修養(yǎng)才是真正君子的修養(yǎng),。
同學們,前面我們對這三句的字,、詞,、句進行了解讀,下面我們把這三句話整體進行解讀,??鬃诱f:“把學到的知識不斷的在實踐中應用,不是很愉快嗎,?有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里相聚,,共同研究學問,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學識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沒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養(yǎng)的君子了嗎 ”
希望通過今天的解讀,同學們能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做一個有道德有知識的人,。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篇三
《論語》名句精選
學而篇第一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通“悅”,,高興)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生氣),不亦君子乎,?” ?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tì,,通“悌”,尊敬兄長),,而好犯上者,,鮮(xiǎn,很少)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tì)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子曰:“巧言令色,鮮(xiǎn)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ǐng,反?。┪嵘恚簽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wù,通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dàn,,害怕)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p>
?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1
?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p>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為政篇第二
?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gǒng,,通“拱”,環(huán)繞)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飲食,、吃喝),,曾是以為孝乎?” ?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ǐng,,反思、考察)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p>
2
?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隱藏)哉?人焉廋哉,?”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 子曰:“君子周(合群)而不比(勾結(jié)),,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p>
? 子曰:“由!誨女(rǔ,,通“汝”,,你)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通“智”,,智慧,、聰明)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p>
八佾篇第三
? 孔子謂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里仁篇第四
?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zhì),?”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貧困),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
?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惡(wù)人?!??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p>
?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dí,,親近,、厚待)也,無莫(疏遠,、冷淡)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子曰:“放(fǎng,,效仿,、追求)于利而行,多怨,?!?/p>
?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義,,小人喻于利,。”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ǐng)也?!?? 子曰:“事父母幾(jī,,輕微、少)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訥(na,,謹慎)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p>
? 子游曰:“事君數(shù)(shùo,繁瑣),,斯辱矣,;朋友數(shù)(shùo,繁瑣),,斯疏矣,。”
公冶長篇第五
? 子曰:“道不行,,乘桴(fū,,木筏子)浮于海。
?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wū,粉刷)也,。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 子貢問曰:“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hào,,喜歡)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shào)者懷之,?!??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zhì,,聰明智慧),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十室之邑(y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p>
雍也篇第六
?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冉求曰:“非不說(yùe)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rǔ,你)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p>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p>
? 子曰:“知(zhì,,聰明)者樂(yào,喜愛)水,,仁者樂(yào)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p>
述而篇第七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 子曰:“默而識(zhì,,記?。┲瑢W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子之燕居,,申申(衣冠整潔)如也,,夭夭(溫和舒暢,、悠閑自在)如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fā),。舉一隅(yǔ)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píng)河(空手搏虎,,徒步過河,比喻有勇無謀),,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gōng,,胳膊)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hào)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p>
? 子曰:“奢則不孫(xùn,,通“遜”,恭順),,儉則固(簡陋),。與其不孫也,寧固,?!?/p>
6
?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
泰伯篇第八
?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 《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p>
? 子曰:“狂(狂妄,、急躁)而不直,侗(tóng,,無知)而不愿(謹慎),,悾悾(kōng,表面誠懇)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p>
子罕篇第九
? 子絕四:毋意(臆測),毋必(絕對),,毋固(固執(zhí)),,毋我(唯我)。? 顏淵喟(kuì)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zhān)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之,,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7
? 子曰:“知(zhì)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鄉(xiāng)黨篇第十
? 食不語,寢不言,。
顏淵篇第十二
?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dǎo,,引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子路篇第十三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不可棄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p>
?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wù)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p>
憲問篇第十四
?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p>
?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xùn),?!??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p>
? 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慚愧),則為之也難,?!??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p>
?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痹釉唬骸熬铀疾怀銎湮弧,!?? 子曰:“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
? 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p>
?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p>
? 子曰:“賜也,女(rǔ)以予為多學而識(zhì)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zhì)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p>
?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p>
?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 子曰:“君子疾沒(mò)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p>
?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p>
? 子曰:“眾惡(wù)之,,必察焉;眾好(hào)之,,必察焉,。” ?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p>
?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君子固守正道而不能不顧是非地講究信用,?!保?/p>
? 子曰:“有教無類?!??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 子曰:“辭達而已矣,?!?/p>
季氏篇第十六
?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誠信),友多聞,,益矣,。友便辟(pián bì諂媚逢迎),友善柔(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友便佞(pián nìng 花言巧語),,損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過失):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gǔ,,盲人)。”
? 孔子曰:“益者三樂(la),,損者三樂,。樂(la)節(jié)禮樂(yua),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la)驕樂(la),,樂佚(yì)游,,樂宴樂(la),損矣,?!保鬃诱f:“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diào)節(jié)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游,,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保?/p>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困惑)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陽貨篇第十七
?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p>
?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 子曰: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xùn),,遠之則怨?!?/p>
子張篇第十九
?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ú),,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dú)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p>
?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界限),,小德出入可也,。” ?
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抑之?!?/p>
堯曰篇第二十
?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p>
12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篇四
《學而時習之》教案
教學目標:
1,、誦讀重要篇章,梳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體悟孔孟提倡的學習態(tài)度 重難點:
1、體悟孔孟提倡的學習態(tài)度
2,、體會本章節(jié)中比喻手法的好處 教學過程: 11,、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nèi)容時參考。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huán)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nèi)容的深入了解。12,、2·11 子曰:“溫故(已經(jīng)過去的)而知新(剛學到的知識),可以為師矣,?!?【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這樣就可以當老師了?!?【評析】“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13、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迷惑,,糊涂),,思而不學則殆(“怠”,精神困倦無所得),?!保洌?/p>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p>
【評析】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jié)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jié)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14、2·18 子張學干祿((干祿:干,,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取官職),,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少)尤(過錯),;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譯文】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鬃诱f:“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就在這里了,。”
【評析】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tài)度,。當然這里所說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系問題上的觀念,,是對上一章“知之為知之”的進一步解說。15,、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敏捷、勤勉)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p>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么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評析】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懊舳脤W”,,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fā)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于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鬃印安粣u下問”的表現(xiàn):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于百姓,在他看來,,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jù)。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對后世文人學士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16,、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7四川13題名句⑵5分且有韓愈《師說》中擇師標準4句: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p>
【評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yǎng)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17、8·17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孔子說:“學習知識就像追趕不上那樣,,又會擔心丟掉什么,。”
【評析】本章是講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鬃幼约簩W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實就是“學而不厭”一句最好的注腳,。18,、9·4 子絕四——毋意(同臆,猜想,、猜疑),,毋必(必定),毋固(固執(zhí)己見),,毋我(這里指自私之心)。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簺]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xiàn)的期望,沒有固執(zhí)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評析】“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格。此句似與一種病句類型同,把意思說反了,,如:睡眠有四忌,,一忌臥處不能當風?? 19、9·19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土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譯文】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xù)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p>
【評析】孔子在這里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愿,。這對于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zhì)的塑造,。20,、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孔子說:“賜??!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評析】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么,,這個“一”指什么?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nèi)在的東西??鬃釉谶@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jié)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21、15·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jié)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評析】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jié)中,孔子已經(jīng)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fā)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fā)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jié)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22,、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沒有恒心)與專心致志(致:盡。志:志向,,志趣,。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集中)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即使)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同“曝”,,曬)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shù)(技術,,技巧),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其中的)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即“惟弈秋是聽”,,只是聽弈秋講),。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因為)是(這個人)其智弗若(不如,,不及)與?(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曰:非然(不是這樣)也,。”
【譯文】孟子說:“大王的不明智,,沒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生長的。我和大王相見的時候也太少了,。我一離開大王,,那些‘凍’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點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們凍殺了,,我有什么辦法呢,?比如下棋作為一種技藝,只是一種小技藝,; 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習,,也是學不會的。弈秋是全國聞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時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雖然也在聽,,但心里面卻老是覺得有天鵝要飛來,一心想著如何張弓搭箭去射擊它,。這個人雖然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一起學習,,卻比不上那個人。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很明確:當然不是,。”
【讀解】勸學對聯(lián)有:“貴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這里所說的王,,趙歧注為齊王,指當時有人怪齊王不明智而 孟子不曾輔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釋。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語所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努力少,,荒廢多,,很難奏效。因此,,貴在堅持,,責在有恒心。
世間萬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論,,無論是練習寫毛筆字,寫日記還是練習晨跑,,堅持冬泳,,真正能夠持之以恒的有多少人呢?至于孟子所舉到的圍棋,,在他的那個時代也許的確只是雕蟲小技,,但在我們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所謂“曠代棋王”,,所謂“棋圣”,其桂冠已大有與圣人比肩之勢,。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題內(nèi)的話就很簡單了,。學習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不過,,孟子這段話說得非常生動形象,。
23、孟子曰:“有為者辟(同“譬”)若掘井,,掘井九軔(同“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譯文】孟子說:“做事好比掘井一樣,,掘到六七丈深還沒有見水,,仍然只是一口廢井?!?【讀解】“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保ā渡袝ぢ瞄帷罚?/p>
為井九仞,,同樣也可能功虧于最后一仞。而一旦功虧,,不管是一仞還是半仞,,都是半途而廢,留下的,,是廢井一口,。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而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進退成敗都在自己,。孔子最贊賞的,,則是弟子顏淵的精神:“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币娖溥M而未見其止,當然也就不會“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點而前功盡棄,,含惋惜意)”,不會因為“掘井九何而不及泉”便停止了,。所以,,孔子也罷,孟子也罷,,都是反對半途而廢,,激賞積極進取精神。這也算是儒家先賢所著力推崇的一種風范吧,時至今日,,也仍然對我們有激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