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nèi)容感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杜甫傳讀后感篇一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詩人,,都說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那同樣杜甫也是一個特別傳奇的人物。
其實對于歷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記載,,而文學(xué)家記載的相當(dāng)少,但是他們留下的作品已經(jīng)足以證明他們在歷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馮至的《杜甫傳》通過部作品我重新認(rèn)識了杜甫,。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有數(shù)的幾個偉大詩人里面的一個,由于他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寫出了許多反映與批判現(xiàn)實的,、不朽的詩篇。在過去無論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詩都不曾停止放射它們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個屬于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里。他是晉代名將杜預(yù)的第十三代孫,。
杜甫年輕時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自高自大,,夸張甚于實質(zhì)。當(dāng)時就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說,,他的文章超過屈原、宋玉,、他的書法勝過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堯舜,,在文學(xué)上把屈原賈誼,、曹植、劉禎都不看在眼里,。從這里我能看出來一個放蕩不羈,,心高氣傲的年輕人的張狂。這一點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會當(dāng)云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杜甫早年成長在唐朝發(fā)達(dá)的“開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母親在他幾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時候經(jīng)常生病,,由于身體不好活下來也算是一個奇跡。杜甫七歲開始學(xué)詩,,九歲開始學(xué)書法,,他不斷地作詩,、寫字,、學(xué)習(xí)。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陽附近,,杜甫身受洛陽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樹折取梨棗的年齡,已經(jīng)由于他的詩文在洛陽顯露頭腳了,。
年輕的杜甫喜歡出門遠(yuǎn)行,,他喜歡結(jié)交好友,欣賞祖國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經(jīng)歷了不少秀麗和雄偉的山川,認(rèn)識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后來“安史之亂”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負(fù)百姓。這一段時間他改變了自己的風(fēng)格,,他開始關(guān)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寫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別。
杜甫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詩句豪邁灑脫,。盡管他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多的磨難,他慢慢變得成熟,。他經(jīng)歷了唐朝由盛轉(zhuǎn)衰,。不得不說杜甫是一個傳奇的人物。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我們要做一個內(nèi)心豁達(dá)的人,。
杜甫傳讀后感篇二
杜甫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是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yuǎn),,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禍亂迭起的時代,他的一生是悲慘的,,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艱難與痛苦,,理想和抱負(fù)無法實現(xiàn)。政治挫折,、逃亡,、貧窮、饑餓,、疾病,、兒女夭折、兄弟離散,,所有的這些都是杜甫的身體和精神長期受到煎熬與折磨,。正是這一生遭受的災(zāi)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他把所有的痛苦在心中進(jìn)行體驗,、咀嚼、思考,、提煉,,變成了一首首動人的詩篇。
這本傳記,,講述了偉大詩人杜甫的一生歷程,,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大的轉(zhuǎn)折,,他從炫耀自己的家族轉(zhuǎn)到關(guān)心國家命運,,從抒寫個人的情感轉(zhuǎn)到關(guān)心人民的疾苦,是艱苦的生活使他變得偉大,,是多難的命運升華了他的才華,。杜甫的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讀書和漫游時期(35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開元十九年(時20歲)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yīng)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第二個時期是困居長安時期(35—44)。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yīng)試,,落第。在長安多年仕途上沒有什么收獲,,生活越來越貧窮,,但是對社會的觀察卻越來越細(xì)致,,思考越來越深刻,。在長安的第十年,終于謀得了一個小官職——兵曹參軍(主要是保管軍用倉庫的鑰匙),。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quán)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biāo)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的認(rèn)識達(dá)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個時期是陷賊和為官時期(45—48),。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之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wù)鎸嵉赜涗浵聛恚蔀椴恍嗟淖髌?,即“三吏”和“三別”,。
第四個時期是西南漂泊時期(48—59)。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guān)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yán)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來嚴(yán)武被任命為成都府尹,杜甫投往,,嚴(yán)武死,,他再度四處漂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到湖北,、湖南一帶。最后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數(shù)》《登高》《秋興八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
杜甫活了不到60歲,,其一生經(jīng)歷,,幾乎濃縮了一個人生命所能經(jīng)受苦難的極限,他的經(jīng)歷讓我們知道:當(dāng)我們面對困難,、遭遇挫折的時候,,不要抱怨,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精神,,接受生活的考驗,因為苦難的生活一定會給人豐厚的饋贈,!
杜甫傳讀后感篇三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jì)蒼生,。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只是,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wěn)。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報國無門,濟(jì)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長安月冷,一紙涼薄,。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只可惜,,統(tǒng)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正是那年,,杜甫走進(jìn)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xué)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正是應(yīng)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傳讀后感篇四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fēng)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lián)兩句,,對舉之中仍復(fù)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shè)。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gòu)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fēng)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風(fēng)急”,,夔州位于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fēng)大著稱,。“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dāng)?shù)孛裰{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頷聯(lián)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盁o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傳達(dá)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lián)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lián)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宋代學(xué)者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析此聯(lián)云:“萬里,,地之遠(yuǎn)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xiāng)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dāng)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lián)轉(zhuǎn)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翱嗪蕖?,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傲实埂保q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巴,!笔潜硎灸撤N動作狀態(tài)延續(xù)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xiàn),。“濁酒”是相對于“清酒”而言,,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杜甫傳讀后感篇五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fēng),,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zhuǎn)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lǐng)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dāng)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保麑憽敖^”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dāng)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停?dāng)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文檔為doc格式,。
杜甫傳讀后感篇六
羨慕和向往李白的謫仙風(fēng)度,、灑脫赤誠,但更敬佩杜甫的憂國憂民,、大氣博愛,。
杜甫的一生是一個悲劇,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我曾想過,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個官僚家族,,倘若他沒有熟讀詩書,,而是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憑著雙手辛勤勞動,,或許杜甫一生還能多吃上幾頓飽飯,,晚年也或許不至于那么凄涼吧,。可我又想,,在那樣一個亂世,,像杜甫這樣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賦稅,、徭役,,他又是一個有名氣的詩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個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筆下“三吏三別”中人物的下場,甚至更凄慘吧,。
歷史就是歷史,誰也無法改變,;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華和當(dāng)時的社會共同造就了一個詩圣,,一個獨一無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讀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響起了這熟悉的歌詞,,歌聲凄婉,聞之動容,。
流亡天涯,,衣食無著,舉目無親,,故交不斷喪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親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鄉(xiāng),盡是陌路,,我不識你,,你不知我。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人生在世,,無論多么艱難的日子,也會因為有親人和朋友的存在而變得容易堅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敵國,卻舉目無親,,沒有一個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義呢,?當(dāng)歲月流逝,,年華老去,最害怕聽到的消息恐怕就是親朋故舊的死訊了吧,。
56歲的杜甫,,一身是病。瘧疾,、肺病,、風(fēng)痹、糖尿病不斷地纏繞著他,,牙齒落了一半,,耳朵也聾了,眼也花了,,花白的頭發(fā)也快掉光了,,幾乎成了一個殘廢的老人。
57歲的杜甫,,耳聾了,。客人和他談話時需要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右臂偏枯了,,寫信需兒子代書。丑陋而衰老的容顏受盡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時去拜訪他們,,扶杖步行,傳達(dá)不肯通報,,想乘轎子,,又沒錢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歲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過的,,因為陸地上再沒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時候,他整整五天沒有吃到一點點東西,。公元770年的冬天,,這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無力安葬,,把他的靈柩厝在岳州,。
讀完了杜甫悲劇的一生,心情無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現(xiàn)了詩人病臥孤舟的凄涼景象,。
然而就是這個凄慘可憐的人,卻留下了珍貴的史詩“三吏三別”,,留下來《春望》《赴奉先縣詠懷》《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名篇,。就是這樣一個凄慘可憐的人,臨死之前仍不忘憂心百姓的疾苦,,擔(dān)心國家的命運,。
杜甫,始終是值得我們景仰的一個偉大的詩人,!一個偉大的靈魂,!
杜甫傳讀后感篇七
前段時間覺得自己的古文功底需要惡補一下,于是饑不擇食,,一股腦在亞馬遜買了好多詩歌類型的書,什么最美唐詩,,最美宋詞,,名詩人傳記,不辯好壞,,買了一大堆,,也是買過即忘。
最近終于想起來該消化他們了,,于是首先拿起了這本薄薄的《杜甫傳》,,居然是老熟人還珠樓主的作品。
我看詩人傳記,,目的很簡單,,普及基礎(chǔ)常識,了解詩人的生平,,解讀每首暢銷詩的寫作背景,,這樣方便我記憶他們的名作,增加我的文化修養(yǎng),,出門好裝逼,。然而《杜甫傳》卻和一般的傳記不太一樣。
它沒有完成普及工作,,樓主筆下的杜甫,,不鮮活,,也不立體,平庸和貧乏,。杜甫的高才雅量沒有正面描寫,,全是平鋪直敘。
這本書讀下來的第一反應(yīng)是,,還珠樓主寫錯了人,,他可能應(yīng)該寫一本《李白傳》,如果李白是他的主角,,這本書的故事結(jié)構(gòu)大概就不會這么無聊,。
杜甫的生活就只有每天吃吃喝喝,和他的窮朋友們你接濟(jì)我我?guī)头瞿?,很絕望,。
即使這樣還珠樓主還在強調(diào)杜甫身上的一股子俠氣,鋤強扶弱,,體恤百姓,,蔑視權(quán)貴,然而從描寫中我看到的卻是滿目的煙火氣,。這種強加的俠氣,,竊以為李白會合適。
《杜甫傳》的故事每章以詩歌開頭,,而第一章的“夕陽殘照,,漢家陵闕”也正是來自李白。
首先不得不說《杜甫傳》確似還珠樓主的文筆,,看過《蜀山劍俠傳》的大概都知道,,還珠樓主的敘事沿襲的是真正的古風(fēng),講究的是一個散字,,就像《儒林外史》一樣,,一個人接著一個人的寫,上個人還沒寫完遇到了下一個人,,新的故事跟著第二個人就展開了,,故事隨著人物而走,屬于人物中心論,,而非故事中心論,。
當(dāng)然讀者也別想的太高級,這種中國古代的人物中心論和西方文學(xué)中的人物中心論,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簡單的說,,中國的故事是一個人套一個人,,像鏈條一樣,,依次發(fā)生,,故事雖然零散,,卻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西方的故事,,比如文藝復(fù)興的作家,,講究的是人的絕對中心,因為人被解放了,,到司湯達(dá)的《紅與黑》,,故事完全隨于連的心理活動而變化走向,又是更高級的寫作手法了,。
如果不是題目醒目的寫著杜甫,,作者很可能,寫著寫著就從杜甫這到李白,,高適,,岑參……像那長江水,滾滾不回頭了,。
《杜甫傳》也有它的優(yōu)點,,前文提到的俠氣,算一個,,雖然吃喝真心無聊,,但是困苦時期文人間的不妒忌,相互扶持,,已然難能可貴,。
其次是用詞,書中好些詞已經(jīng)不是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詞了,,可是讀起來怎一個美字了得。
杜甫傳讀后感篇八
在泱泱中華光輝燦爛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發(fā)出贊嘆,;在泱泱中華根深葉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綠樹,高聳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視,;在古往今來異彩紛呈的文化史節(jié)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詩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誠拜讀!
帶一份崇敬,,懷一絲心酸,,品讀杜甫,,就如品讀一部詩集,一部寫滿悲憤,,同時也蓬勃著英雄豪情的詩集,。
舉世不第,壯志難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飄來飄去,將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賦予了杜甫“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壯闊,,賦予了杜甫“白鷗沒浩蕩,,千里誰能訓(xùn)”的氣魄;人民的疾苦,,賦予了杜甫“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
杜甫雖有“至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醇”的遠(yuǎn)大抱負(fù),,但大唐的土地上卻沒有留給杜甫施展抱負(fù)的那一片空間。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寫滿了詩的云。
仰視這片云,,它偶爾也能與別的云相遇,,使他暫時丟掉了孤獨寂寞,但這短暫相遇之后呢,?當(dāng)然幾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遠(yuǎn)離他而去之后呢?此時,,充斥著杜甫的內(nèi)心,,映入了我的眼簾的卻又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獨和悲涼,。
你想做一只鳥,,卻沒有高天任你來飛;你想做一條魚,卻沒有闊海憑你來躍,。
你只能做一片云,,飄在滿是憂愁,滿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著戰(zhàn)火紛飛的大唐土地,,看著浮華衰敗的大唐朝廷,看著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轉(zhuǎn)頭然后默默地掉著眼淚,,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靈魂卻化成了一部詩集,,記錄了你的所見,、所聞、所感,。
這部詩集落在了人間,,被無數(shù)人看到,又被無數(shù)人傳播,;讓無數(shù)人落淚,,又讓無數(shù)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讀了它,。
杜甫傳讀后感篇九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fēng),,一個逍遙的詩人。觀杜甫,。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zhuǎn)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lǐng)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dāng)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詩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dāng)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dāng)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
杜甫被后世尊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與詩仙李白齊名李杜??伤麉s和李白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世人的印象中,他的詩詞主調(diào)大多是哀愁,,他仿佛也從未年輕過,。他在那個時代也許只是個詩人,在現(xiàn)在回望,,他卻是個圣人,。他出生在一個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里,卻成功蛻變,,從愛家到愛國,,從愛己到愛民,從小愛到大愛,。
可他并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他出生在鼎盛的唐朝,見證了這個時代的衰落,,他是名仕之后,,他也曾年少輕狂過。是那個時代迫使他成長,,迫使他蛻變。他少時愛好劍舞,九歲便慣于書寫大字,。他也曾寫下“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彼苍X得自己不可一世,,將屈原,賈誼,,曹植等古人都不放在眼里,。青年時代的杜甫就像當(dāng)代的年輕人一樣,有裘有馬,,能用放蕩與輕狂來鄙視人間的庸俗,,只因未受過人間疾苦,有理有據(jù)卻只得紙上談兵,,空有一腔大志,,卻無真才實學(xué)。往往高估自己,,認(rèn)為天下不過如此,。那時的杜甫還配不上“詩圣”的名號。
杜甫始終是一個出生于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的人,,受到家庭的熏陶,,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執(zhí)著于功名利祿,,也有著自己的政治訴求,。但杜甫可能并沒有什么官運,在最縱橫的年,,遇上了一個從精明到糊涂的帝王——唐玄宗,。在長安的十年里,他用盡全身力氣,,卻也做不出任何改變,,只得孤寂寥落,離開長安,。他看見宮室里的華美,,不禁想起長安街頭的餓殍只得嘆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p>
他終于開始蛻變,經(jīng)歷過安史之亂,,國家破敗不堪,,再不能享受朱門里的生活,,杜甫的生活,落魄了,。再失去了李白,,那個他一生向往崇拜的男人,他身心俱疲,。他從此顛沛流離,,于天下游走,見識世間疾苦,。
應(yīng)他家族的觀念,,他無可厚非的追逐著功名利祿,而他只剩偏偏與官無緣,?;实凵磉叡M是奸佞小人,侍奉皇帝也變得如此艱難,。國家遍是胡人的侵略,,人民飽受胡人的摧殘,大地滿目瘡痍,。想要救國家,,救人民,杜甫只有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李氏朝廷上,,在他的時代,,不可能對于帝王制度有任何懷疑,他所擁護(hù)的朝廷平時是剝削人民的,,到了困難的時候,,也不能發(fā)動人民抵抗。想救國家,,只能征兵役,,而人民在兵役在家破人亡。在這當(dāng)中,,一個正直的詩人自然要感到極大的矛盾,,若是強調(diào)人民的痛苦,反對兵役就無法抵御胡人,,但是在人民在殘酷的壓迫和剝削當(dāng)中,,到了難已忍受的地步,他又不能閉上眼睛不看,、堵住嘴不說,。他所站在人民的立場反對侵略戰(zhàn)爭,這時他除去替人民訴苦外,,還不得不考慮到國家與民族所面臨巨大的危機,。在這時,,杜甫把他今生聽到的、經(jīng)歷的作出了這三吏三別,,他一生成就中的一所高峰,。他的詩已然能成為“詩史”。
杜甫對這世間的疾苦卻又無能為力,,他終于是放棄了做官,對當(dāng)前的政治表示無望,。國家不興詩家行,,在任何時候,杜甫依然沒有放下手中的筆,,杜甫依然還有滿腔的熱情,,又投入到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當(dāng)中,才有了今天所看到的詩圣與詩史,。
杜甫離開了長安,,去到了成都。那個談杜甫都不會忘掉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四川這個地方,,杜甫在深山中曾經(jīng)常說怕死,在途中永遠(yuǎn)只能被“高人”小視,。杜甫說這樣的話未免太過忠厚,,事實上沒有一個人能小視杜甫,反而是杜甫的肩膀與實際的精神,,使一切所謂“高人”都會自慚形穢,。杜甫覺得他的一生免于荷役,已經(jīng)享有特權(quán),,也就不辭路途的艱苦吧,。杜甫去到了他成都的草堂,結(jié)束了他十載長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世外桃源中得一棲身之所,清苦但快活,。難道杜甫沉醉于自己的生活中,,忘記了人民的痛苦與國家的災(zāi)難了嗎?并沒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碧煜?,他從未忘記,他依舊心系天下,。他二度出川,,無奈這天下實在苦難,最后只落得個悲劇的結(jié)局,。一生最后,,仍不忘北歸,終了在湘江一漂浮的小舟中逝去,。那年冬天,,他五十九歲。
他是個偉大的詩人,,他的一生是個悲劇,。一個正直的詩人,在封建社會里必然的悲劇,。他對著社會抱著無限的希望,,最后落得極大的失望。他這一生中不乏政治熱情與創(chuàng)作熱情,,他的詩才,,也不曾因為生活上的阻礙而枯竭,因為取之不絕的源泉就是生活,。
可能每一個初出江湖的年輕人都曾年少輕狂過,,都認(rèn)為清華北大不在話下,都認(rèn)為自己定能在這世間闖出一片天地,。到真正面臨生活的一座座大山,,無數(shù)人不得翻越時,才有人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無力,。杜甫也曾真真正正奮斗過,,遭受過無數(shù)的打擊,最終也放棄了他的政治抱負(fù),,但他從未放棄過的,,是手中的筆,他抒發(fā)內(nèi)心的武器,。一支筆桿撐住他腐朽的身軀,,不朽的靈魂。杜甫是站在人民一邊的,,杜甫仍是符合當(dāng)今社會主義的詩圣,。
我們現(xiàn)在正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時代,,我們有裘有馬,但我們不得猖狂,,唯有經(jīng)歷過,,才知世間疾苦。也許我們也會不斷的經(jīng)受打擊,,但請記得,,握住了筆,也要握住初心,。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一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zhǔn)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jìn)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rèn)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xué)史獻(xiàn)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shù)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guān)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yīng)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nèi)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guān)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石壕吏》正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xué)的學(xué)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yán)謹(jǐn)。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jù)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澤東說:“《新觀察》現(xiàn)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二
去成都時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們選的時間不太好,,當(dāng)天大雨傾盆,。
本想著,也許雨天游人會少一些,,其實不然,。走到草堂遺址處時,游人密密地擠在草屋之中,,我有些驚訝于人們的熱情,,同時也憂慮擾了“詩圣”的清修,只好略帶遺憾地遠(yuǎn)離了草屋,。
759年,,48歲的杜甫到達(dá)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寫杜甫初到成都時的情形:“杜甫在廟里沒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先開辟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相傳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樹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堅固的茅屋,。”
順帶說一句,,浣花溪這個名字個人非常喜歡,,離開了草屋之后,順著小溪走了好長一段路,。
幾乎每一位國人都是從小就開始接觸杜甫詩作的,,從《春夜喜雨》中的“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钡健督戏昀铨斈辍分械摹罢墙虾蔑L(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倍紩r常被后人吟誦。
李龜年是大唐開元時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龜年,,是在724(開元十二年),這時的杜甫是十幾歲的少年郎,。幾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長沙)再次偶遇李龜年時,寫下了這首《江南逢李龜年》,。
平日里,,我們對詩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為一首詩作,或者是因為一個傳說,非常的片面,。讀《杜甫傳》,,可以讓我們對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體的了解。
20xx年,,馮遠(yuǎn)征導(dǎo)演并領(lǐng)銜主演的話劇《杜甫》在首都劇場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個月就在網(wǎng)上預(yù)定了演出票,。
整部話劇從李白,、高適、杜甫三人把酒言歡開始,,到三個人各奔東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寫下“三吏三別”。最后,,話劇落幕在杜甫高聲吟誦《春望》,,童聲背景音讓觀眾們聽得潸然淚下。
《杜甫傳》中寫,,游俠與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但對杜甫來說,,這兩種生活于他非常遙遠(yuǎn)。然而,,當(dāng)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離開長安來到洛陽之時,杜甫因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與李白一同渡黃河來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馮至先生說,,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這段插曲書寫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的偉大時刻。
在這里,,杜甫李白與高適相遇,,三個朋友度過了一段呼鷹逐鹿的田園生活。
杜甫與李白,、高適兩人雖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之間純摯的友誼、文人間的惺惺相惜令人羨慕,,在我看來,,李白和高適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馮至先生在前記中寫:這部傳記,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根據(jù),,不違背歷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個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這段話讓我由衷欽佩馮至先生,他堅守文人操守,,為我們講述了杜甫真實的人生故事,,讓我們在吟誦詩圣留下詩篇的同時,也可以走近詩圣杜甫的世界,、品讀杜甫的人生,。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三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lián)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dá)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fù)雜感情。而格調(diào)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lián)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lián)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xì)描(首聯(lián)),寫出風(fēng),、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tài),,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lián)),,傳達(dá)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jié)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fù)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xiàn)得沉郁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yīng)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xué),,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dāng)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四
他是杜甫,,大筆一揮,滿紙都是歲月的傷痕。
——題記,。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
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jì)蒼生。
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
只是,,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wěn),。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
報國無門,,濟(jì)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
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
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
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
長安月冷,,一紙涼薄,。
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
只可惜,,統(tǒng)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
正是那年,,杜甫走進(jìn)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xué)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
正是應(yīng)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
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
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
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
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五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fēng),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zhuǎn)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lǐng)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dāng)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保麑憽敖^”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dāng)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停?dāng)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六
我讀《杜甫傳》之前,也有一點擔(dān)心,,作者會不會對一位偉大詩人投注過多的贊美,,而忽略了對他平生經(jīng)歷包括性格弱點的翔實敘述?杜甫作為詩人的偉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實在的一面,。
讀罷全書,我覺得這是一本樸素誠懇可信的書,,我讀到了一個偉大詩人的平凡之處,,也從這平凡之處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偉大,,在那遍地烽火,、國破家亡的苦難歲月,一個人能活下去已屬不易,,而他一邊受苦,、逃亡,一邊憂患天下,,還要苦苦鍛造詩歌,,像收養(yǎng)孤兒一樣收養(yǎng)和安頓每一個文字,,一個強盛的王朝終于無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無家可歸的他,卻以一行行凝著血淚的文字,,打造了一個不朽的詩的王朝,。這是一顆詩心對另一顆詩心的深摯觀照,,這是一個詩人對另一個詩人的遙思和憑吊,。
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是寫杜甫在生活艱辛、衣食無著的逃難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藥,、替人治病,收點微薄的錢以接濟(jì)貧苦的生活,??磥矶鸥κ嵌t(yī)的。采藥,、制藥,、看病,,他一個人為患者提供的是“一條龍”服務(wù)。偉大詩人曾經(jīng)做過小小的郎中,。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醫(yī)并不截然分家,,文人們大多數(shù)也許都是懂醫(yī)道的,,中醫(yī)從哲學(xué)得到直接啟發(fā),,陰陽,、虛實、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學(xué)的范疇,也是中醫(yī)的基本概念,,醫(yī)書大都寫得文采華贍,,詩味濃郁,醫(yī)書,,簡直是用文學(xué)語言寫成的哲學(xué),。所以在古代,文人懂醫(yī)道也許是基本素養(yǎng),,不足為奇,而確確實實親自上山采藥,,親自制藥賣藥,,親自行醫(yī)的,并不多見,。當(dāng)我讀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肅同谷等地賣藥行醫(yī)的敘述,我的確有點感動,。
詩或許也是一種藥,,尤其是古詩,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藥,。不僅指詩的功能,,其對人生創(chuàng)痛的撫摸,對生命孤獨的體貼,,對受難靈魂的安妥,,這大約都是詩的“藥效”吧。而且,,你打開詩經(jīng)一直讀到唐宋元明清,,你不僅嗅到了幾千年詩的苦香,也會同時嗅到幾千年藥的苦香,,詩里面所寫的那些數(shù)不清的植物,,有多少本來就是藥草啊。詩經(jīng)里的車前子,、木瓜,、艾,以及后來詩中出現(xiàn)頻率越來越高的菊,、芍藥,、蓮子、靈芝等等,,都是清涼平和,,消火解毒的良藥。有時讀到一首詠物抒懷的古詩,其中所寫的植物大都是藥,。這首詩就可以當(dāng)做藥方了,。我發(fā)現(xiàn)詩人在情懷比較平和、沖淡,、寧靜時寫的詩里,,其所寫的植物也就是平和、沖淡,、苦中帶甘的那類,,近似于“溫補”的那種藥。而在孤寂,、荒寒的心境下寫的詩,,其中就多了些古藤、老樹,、古柏,、落葉、殘枝,,透出一派寒涼,、孤弱的苦況,令人感到詩人病得不輕,,需要好好“溫補”一下,。而那些激憤、悲烈的詩,,讓人感到無論是詩人或者是當(dāng)時的眾生與社會,,均已被病苦折磨得太久,寒火已深入血脈,,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表里俱實,,陰陽不調(diào),,急需去寒解火,綜合調(diào)理,,這就需要良醫(yī)良藥,,當(dāng)然也要病人自己善于自我調(diào)養(yǎng)。
詩或許也是一種藥,,在多數(shù)情況下,,詩人和他的詩并不能改變社會的命運,甚至詩也并不能改變詩人的命運,,或許是詩不如藥的地方,,但詩是另一種藥,。至少,詩人在寫詩的時候,,詩撫慰了他孤寂的靈魂,,他籠罩在詩的情緒里,如同病人籠罩在藥的氣息和煙霧里,,在這一刻他得到了天地之靈和萬物之氣的灌注和補充,,隨詩降臨的精神支持了一個為某種精神活著的人。詩不像藥那么及時和有效,,但偉大的詩可以穿越時空,,進(jìn)入很多人的靈魂,使之感動并獲得滋養(yǎng),。
1998年夏天,,我到甘肅成縣(即古代同谷縣),拜謁了城郊的杜甫祠堂,,祠堂依山臨河,,山仍是當(dāng)年的山,,是杜甫采過藥的那座山,,只是山上樹木已顯得稀疏,望著山上的小徑,,我想象著杜甫當(dāng)年拖著老邁之軀冒雨上山挖藥的情景,,他一定是憔悴瘦弱、臉上泛著菜色的,,據(jù)說當(dāng)時的同谷縣令對杜甫一家逃難流落此地,,非但沒有給予同情和幫助,相反,,這個庸俗淺薄的芝麻小官以地方土皇帝的傲慢,,居高臨下地冷落和羞辱杜甫,連間小房子也不愿提供,,杜甫一家只好棲身于臨時搭起的草棚里,。杜甫在同谷居住三四個月,就靠每日采藥,、為當(dāng)?shù)匕傩罩尾?,艱難地維持一家老小清苦的生活。一個食不裹腹,、骨瘦如柴的詩人在近于乞討的艱難日子里,,依然孜孜不倦、一字一句地推敲鍛打著詩歌的不朽王朝,,他在同谷逗留了不長的時間,,卻寫了一百多首詠同谷的詩。我和同行的友人向杜甫雕像深深地鞠躬,并將一杯杯酒祭灑于詩人面前,。然后,,我在祠堂外的山上,沿著一條小徑走到柏樹林中,,小徑上長滿了車前草,、燈心草、野薄荷,、柴胡,、前胡等草藥,我想,,這些藥或許都被杜甫當(dāng)年采過,,它們的種子一代代延續(xù)下來,我聞到了苦澀芳香的氣息,,正是杜甫當(dāng)年聞到過的那種氣息,。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七
假期在家讀的第二本書是馮至的《杜甫傳》,總地看來,,感覺沉重,,不似之前看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那般快意。
東坡先生雖然屢遭貶謫,,但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總是那么豁達(dá)、樂觀,,即使是在黃州,,他也能從容地安排好一家人的住宿,并自行耕種,,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他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讓我們仰視,,他的豁達(dá),、樂觀讓人折服,在林語堂先生的書里,,東坡先生似乎是個完美的存在,,文采一流,,門庭若市,,政績斐然,。
而馮至先生筆下的杜甫在青年時期以后的生活,盡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客觀現(xiàn)實,。正如馮至先生自己所說:“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依據(jù),不違背歷史,?!?/p>
這本書中,杜甫的生活歷程的介紹是重中之重,,作者安排了十三個章節(jié),,敘述了杜甫的游歷、為官,、漂泊的生命歷程,。杜甫生于“奉儒守官”和“吾祖詩冠古”的儒官家庭,經(jīng)歷了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劇變,。從小,,他就是一個有詩歌天賦的兒童,馮至先生說他“在常常上樹折取梨棗的年齡,,已經(jīng)由于他的詩文在洛陽顯露頭角了”,。青年時期的他在吳越和齊越之間漫游,那時,,他的父親在兗州做司馬,,從他晚年回憶的詩歌可以看出,那時他的生活是裘馬清狂,,唱歌游獵,。一直到二十八,,九歲,,他寫出了他詩集中最早的最有名的一首《望岳》——這首詩就像一個萌芽,預(yù)示著他將會有一個遠(yuǎn)大的發(fā)展,。而立之年,,他結(jié)婚了,生活也需要安定下來,,三十五歲西去長安,,渴望求得一個官職,他積極參加科舉考試,,向勢利的權(quán)貴們進(jìn)獻(xiàn)阿諛奉承的詩賦,,然后現(xiàn)實卻是一再失望。
貧困交加的生活讓他接觸到人民的痛苦,,他開始把目光投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四十歲,他寫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說話的詩:《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他由求仕的失敗認(rèn)識到了這個政治集團(tuán)的腐敗,從此,,他的心里裝著的是天下百姓,,他的詩里也都是國與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接近晚年的他生活窮困潦倒,,因安史之亂,四處流亡,,他看到的都是些老翁老嫗,、征夫怨婦的愁眉苦臉,聽到的是流亡百姓的哀哭,,感受到的人民無處申訴的痛苦,,他把這些人民的悲劇凝結(jié)成《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六首詩是杜甫的杰作,它們反應(yīng)了人民的凄苦,,同時,,也讓我們真正認(rèn)識了,這是一個那么熱愛人民和祖國的詩人,。
是什么樣的人?在自己衣食無著的時候,,仍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為“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而哀嘆“天地終無情”?為“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是杜甫!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擔(dān)憂,。
在當(dāng)時,,杜甫的一生不可避免是個悲劇,尤其因為當(dāng)時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但是他并沒有在這樣的生活中沉淪,,失去信念,,所以是他——來自最底層人民的他,寫出了這些偉大的作品,,而不是別人!
英雄來自于“人民”,,不僅是封建社會,現(xiàn)在依然如此,,“戰(zhàn)疫的白衣戰(zhàn)士們”,為疫情吹響“預(yù)警口哨”的醫(yī)生們,,每天堅守的警察,、社區(qū)工作人員、清潔工人……因為大家的責(zé)任堅守,,才有了這社會的美好。
今天,,我依然相信,,英雄就在我們身邊,,他們就是身邊那些最普通的勞動者!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八
品讀杜甫,就如品讀一部詩集,一部寫滿悲憤,同時也蓬勃著英雄豪情的詩集.
舉世不第,壯志難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飄來飄去,將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賦予了杜甫“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壯闊,賦予了杜甫“白鷗沒浩蕩,千里誰能訓(xùn)”的氣魄,;人民的疾苦,賦予了杜甫“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
杜甫雖有“至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醇”的遠(yuǎn)大抱負(fù),但大唐的土地上卻沒有留給杜甫施展抱負(fù)的那一片空間.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寫滿了詩的云.
仰視這片云,它偶爾也能與別的云相遇,使他暫時丟掉了孤獨寂寞,但這短暫相遇之后呢?當(dāng)然幾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遠(yuǎn)離他而去之后呢?此時,充斥著杜甫的內(nèi)心,映入了我的眼簾的卻又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獨和悲涼.
你想做一只鳥,卻沒有高天任你來飛,;
你想做一條魚,卻沒有闊海憑你來躍.
你只能做一片云,飄在滿是憂愁,滿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著戰(zhàn)火紛飛的大唐土地,看著浮華衰敗的大唐朝廷,看著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然后默默地掉著眼淚,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靈魂卻化成了一部詩集,記錄了你的所見,、所聞、所感.
這部詩集落在了人間,被無數(shù)人看到,又被無數(shù)人傳播;讓無數(shù)人落淚,又讓無數(shù)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讀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