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介休綿山導(dǎo)游詞篇一
正值酷暑,,炙熱的天氣令人實在煩燥!早就聽聞綿山勝景令人流連,索性約好友一起游玩!如果不是親歷,,我很難相信在黃土飛揚的山西,,會有如此奇絕美妙的山水。它的奇絕,,足以讓人驚魂;它的美妙,,足以令人心醉!
由于對綿山不很熟悉,,于是和朋友商量著聯(lián)系了一個旅行團,,隨團出游,。一清早就乘車出發(fā)了,,抵達綿山時已近10∶00,。坐在車上,,盤山而行,只見四處是懸崖峭壁,,如斧劈刀削。重重山崖絕壁間,,工整平直的道路,,決非單憑人力所能及,,這山勢本身便是一道奇觀。更令人稱絕的是綿山上的建筑,,多是依絕壁而臨深谷,,仿佛已溶入山體;還有的竟以懸崖為基,公路為頂,,日日受車輪碾踏,卻無坍塌之慮,。再看險峰之上,,也有寺廟懸于半空,,凌空而架的階梯,,刻畫出巨大的之字,,覺得驚險萬分,。
我們的導(dǎo)游是一個年輕的小姑娘,,精神而干練,。在她的講解下,,讓我對綿山的歷史有所追尋,。綿山,,可上溯至春秋年間,。那個曾在危難之際挽救晉文公重耳,并且輔助他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國家后歸隱的介子推就隱居于此,,直到他被焚燒于此。于是,,留給后人了一個關(guān)于寒食節(jié)的典故。在其后,,有張良,、朱元璋的足跡遍及此地,,而唐太宗李世民則更是在這里安營扎寨,,山頭上至今留有唐營的遺跡,讓人時不時浮想起當時征戰(zhàn)的場面,,似乎還可以聽到戰(zhàn)鼓的號角,。
雖然是在盛夏,,可我們還是頂著烈日,,一口氣爬到了山巔,。站在山顛,,擦干汗水,舉目四望,,一種包容天地,、吞吐萬物的氣勢撲面而來,。很早就期盼著“會當凌絕頂”的感覺,,可是,我們感覺的不是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而是一覽群峰低,。
也許正由于我們在險峰之上,才有幸真正領(lǐng)略了它的無限風(fēng)光,。難怪如此陡峭的山,,而千百年來登臨者卻絡(luò)繹不絕,。綿山,,它不僅陡峭奇絕,更蘊含著一種內(nèi)在的充滿慈悲為懷的佛性的靈光,。它集道,、佛,、儒三教于一體,,方圓幾十里的巖上巖下,名剎古廟星羅棋布,。
我和朋友僅有一天的游覽時間,所以,,只是就近游覽了綿山最著名的大羅宮\云峰寺\水濤溝,。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巖而得名,。始建于三國曹魏時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巖坐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余間殿宇,、館舍于“腹”內(nèi),,容兩千年歷史文明于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抱腹巖頂壁掛鈴,,場面驚心動魄,,令人贊嘆叫絕,。鐵索嶺是天下最古老的攀崖鐵索險道,。鐵索嶺的鐵索和下方云梯懸掛于唐代之前,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當年登山的一條險徑,。明末清初大學(xué)者傅山于崇禎十年(1637)題寫的長聯(lián),清光緒三年(1877)皇帝所賜“慈云法雨”御匾,,以及當代著名學(xué)者,,邑人張頷所題“抱腹棲云”的匾額,,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空王佛是云峰寺以及整個綿山供奉的佛祖,,據(jù)說是漢人中最早成佛的人。這個佛祖俗名叫田志超,,他對佛教禪宗的弘揚做出了巨大貢獻,后圓寂坐地成佛,。殿內(nèi)供奉的佛像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轉(zhuǎn)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據(jù)傳當年李世民為感謝田志超“解民倒懸”之恩,,率眾臣朝山拜佛。在抱腹巖,,當?shù)弥镏境簣A寂西歸,,李世民不禁仰天長嘆:“此行空望佛矣!”頓時天空出現(xiàn)了“空王佛”字樣,,于是唐太宗下旨在這里修建了空王殿,。殿內(nèi)所有構(gòu)件,包括臺座門拱等都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風(fēng)格,。
在云峰寺的石佛殿等殿宇內(nèi),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時期的雕塑異彩紛呈,,頗具文物價值。站在這古洞前,,望著這橫空出世一般大腹便便的抱腹巖,,我在想:抱腹巖,你也像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一樣能容進天下難容之事嗎?不過有一點我已清晰:它腹內(nèi)包容的絕不只是二百余間殿堂廟宇,,更包容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滄桑和道德文明史,。站在巖下,看到陡立的巖壁上有無數(shù)系著紅繩帶的掛鈴在風(fēng)中擺動唱響,。原來抱腹巖掛鈴是綿山的一絕,。據(jù)說,,每逢廟會,許多了愿的善男信女們就雇人從巖頂將掛鈴者用繩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動的力量將人悠進洞內(nèi),,用鐵鉤鉤住頂壁打楔系鈴,,操作完畢再用繩子把掛鈴者放到巖下。場面驚心動魄,,令人驚嘆不已。巖壁上的一個個紅色的銀鈴,,向佛主表達著一份份真誠,,向人們展示著一份份美好的夙愿,。我想如果佛主真的有靈的話,,一定會為這些善男信女的虔誠而感動的吧!
站在云峰寺的頂峰上,,仰望天空,,天藍藍,,云淡淡;舉頭看山,,山巍巍,,草青青。峭巖絕壁,,殿宇林立,古筑肅然,,鐘聲悠悠,,香煙繚繞。佛光普照的那一份空靈之感,,大概只有此時此地才會有的吧!有人說,,大海能凈化人的靈魂。而我卻要說,,大山也同樣能凈化人的心靈,,何況是這樣充滿靈性的名山,。綿山,在我心中是一幅畫,,一首詩,,看它讀它,,心靈深處那種只可感知而不可言喻的感覺,就好像自己真的已經(jīng)觸摸到了這山的靈秀之氣,?!暗劳ㄌ斓卮螅仑灩沤耖L”,,無意中我把那個高大的殿宇門相的話記在了心里。
最后一個景點是水濤溝。與山而言,,我更喜歡水的靈動,,水濤溝從名字聽來就知道一定少不了水,,我一直喜歡有水的山,,這樣的山更顯得出塵的美,,只可惜剛進景區(qū),天色即變,,也因為時間的關(guān)系不能久留,,剛進山就出山,頃刻間大雨傾盆直下,,雖遭大雨,卻一點不影響我們的心情,,通過車窗,,綿山在整個風(fēng)雨中顯得更加妖嬈,。
介休綿山導(dǎo)游詞篇二
介子推,你從禹都夏縣走來,。巍巍綿山,,傳頌著你的千古圣名,;悠悠青史,流芳著你的風(fēng)骨亮節(jié),。
去看綿山吧,,去謁介公吧,!沿著崎嶇的山路,,循著你當年的足跡,懷著敬仰的心情,,我們來了,從老家來了,,帶著家鄉(xiāng)父老的深情厚誼來看你這位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登臨綿山,,沐浴清風(fēng),,飽覽美景,感悟險峻,,令人心曠神怡,。綿山之巔,介公那悲壯而感人的傳說,,穿越歲月的榮枯興衰,,如泣如訴,更令我們心生感慨,,垂首舉哀,。
在那狼煙四起,,諸侯爭雄的春秋時代,,介公啊,,你憂國憂民,,忠隨晉公子重耳流亡十九載,,履險蹈危,,歷厄飽艱,輔佐文公成就一代霸業(yè),。流亡途中,面對饑困欲絕的重耳,,你割股啖君不言痛,,殷殷鮮血眏紅耿耿忠心,;霸業(yè)功成之時,諸臣們向文公邀功爭寵,你卻躲封不仕攜母隱居綿山,。試問那些士大夫,面對淡泊名利的介公,,你們赧顏嗎,?綿山,綿延上百里,,方圓數(shù)十里,,峭壁如削,,松柏疊翠,,秀水長流,似乎有一種包容天地吞吐萬物的大氣,。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介公啊,,你心懷“無欲則剛”的信條,,在綿山尋找靈魂的慰藉,。
晉文公感念輔佐情,,不舍患難臣,,率眾登峰巒,,下溝壑,,入密林,,探洞穴,,四下尋呼難覓你的蹤影,,無奈中放火焚山,,意欲逼你返歸朝廷,,怎料想你與老母合抱一棵柳,浴火亮高風(fēng),,化作青煙冉冉去也。面對枯木青煙,,痛失賢士的文公悔恨交加,,與隨從一道涕淚哀號,,響徹林野,。綿山在熊熊的烈火中被晉文公封為介山,同時下旨在你的忌日舉國禁火做飯,,以寒食寄托哀思,,以表國殤,。寒食節(jié),蒼天默然,,大地沉寂,哀痛厚重,,敬仰無限,,冥思深遠,。
有詩云:“綿山憶介子,,歿后幾千春。獨有英明主,,終戀患難臣,。斷霞余古燒,悲鳴自荒榛,。歲歲逢寒食,,其如惆悵人,。”介公,,你可知否,?屈原在《九章》中:“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為之禁兮,抱大德之悠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苯楣珕眩d山因你而生輝,,你在綿山得永生,。綿山有幸埋忠骨,,我輩自豪有先祖。介公,,在蒼松翠柏間,橢圓形的墓冢,,簡樸凝重,掩埋著你高潔的的身軀和靈魂,,沒有玉砌雕欄,沒有花團錦簇,,但拜謁者絡(luò)繹不絕,。兩千六百余載,,你長眠于此,,聽松濤陣陣,賞鳥鳴聲聲,,品泉水潺潺,觀云海茫茫,,沒有怨恨,,沒有悲嘆,只有淡然清逸,。肅立在你的墓前,,緬懷你這位禹都先賢,我頓覺一股浩然之氣沉蘊于胸中,,靈魂在自省中得到洗禮,。你的精神情操與日月共輝,同山河映秀,,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頂禮膜拜,。
一個大寫的人長眠于綿山,一種精神融入綿山,一種品格雕鑄綿山,,綿山因此蒼翠,,思念從此綿綿,,歲歲年年!
介休綿山導(dǎo)游詞篇三
綿山,,亦名綿上,,后因春秋晉國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qū)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于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nèi)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luò)繹不絕,,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欏嚴會,、李姑巖,、蜂房泉、天橋,、朱家凹,、抱腹巖、小蜂房泉,、銀公洞等數(shù)以百計的天然巖洞堪稱奇觀,。抱腹巖之“腹”大,抱二百余間殿宇、館舍及一兩萬名游人于“腹”內(nèi),,容兩千年歷史文明于其間,,堪稱天下第一巖。兔,、鹿橋,、天橋,、古云梯,、鐵索嶺,、懾神崖等險道驚魂懾魄,,令人贊嘆叫絕。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所述“綿山石桐水”千回百轉(zhuǎn),,飛流激蕩,次開發(fā)形成了五龍瀑,、水簾洞等形態(tài)各異的瀑布群體,。大小蜂房泉數(shù)百個懸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如珍珠斷線,,滴落有聲,。此山此水即使在名聲顯赫的三山五岳也難尋難覓。全國柏樹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龍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組成了一個仙境般的“柏樹王國”,。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等歷代碑刻,,以及云峰寺石佛殿,、馬鳴菩薩殿,、明王殿和天橋須彌殿、五龍峰五龍寺的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雕塑異彩紛呈,,頗具文物價值,。東漢古剎鐵瓦寺、三國曹魏抱腹寺,、北魏鸞公巖和唐代回鑾寺等諸多寺院,以及建筑面積為三萬多平米的天下第一觀——大羅宮,,寺廟的古老,、眾多和宏偉也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擬。以上奇巖,、險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以及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習(xí)俗,,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因目不暇接、思緒萬千而留連忘返,。
綿山地勢險要,歷來兵家必爭,。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綿山下雀鼠谷大敗宋金剛,,收降尉遲恭。一百二十回《水滸傳》留下了田虎帶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軍與官兵對壘的故事,。綿山還記載有南宋李武功,、李實領(lǐng)導(dǎo)義軍抗擊金兵入侵的事跡,。明末太原武總兵也曾依托綿山收復(fù)失地,以圖再起,??箲?zhàn)初期,馮玉祥將軍所屬方振武部在綿山舉行了震驚中外的抗日誓師,。之后介休縣長張德含,、犧盟會特派員李志敏在綿山組建抗日民主政府,,堅持了長期的敵后游擊戰(zhàn)爭。綿山又比其它名山多了一道“可藏甲上萬”和愛國主義的特殊風(fēng)景線,。
綿山開發(fā),,開始于原始人的群居生活,。道家活動開始于春秋時期,此時介之推已攜母來綿山隱居,。東漢建安年間,,綿山已有佛教寺院——鐵瓦寺?!督樾萁鹗浴份d:“摩斯塔下有寺,,東漢建安年建,皆鐵瓦,,悉鑄施者姓名”,據(jù)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以后規(guī)模較大的開發(fā)建設(shè)有五次:三國曹魏時,,高僧迪公考察籌劃,魏明帝曹睿特詔建綿山抱腹寺;北魏高僧曇鸞于綿山抱腹寺及山之陰聚徒說法,,弘揚凈土宗教義,,并創(chuàng)建鸞公巖;唐代高僧志超擇地綿山,創(chuàng)立禪林,,修煉成佛,,后唐太宗李世民敕建云峰寺;元末大火后,明晉恭王朱等人主持修復(fù)云峰寺等寺院,,之后歷代又有增修,。
綿山毗鄰平遙古城,、雙林寺、鎮(zhèn)國寺,,與靈石王家大院,、資壽寺聯(lián)為一體;同時又是介休市區(qū)玄神樓、后土廟景區(qū)和洪山,、張壁古堡,、弘濟寺景區(qū)的“龍頭”,,起著重要的影響輻射作用,。它又與沁源靈空山、靈石石膏山形成一個地域遼闊,,各具特色的“旅游金三角”。加之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接待服務(wù)設(shè)施日臻完善,,冬夏溫差不大,,一年四季皆宜游覽,,尤宜冬日雪霽,,是一個有著廣闊開發(fā)前景并極具獨特個性的旅游勝地。
介休綿山導(dǎo)游詞篇四
游客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00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后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綿山風(fēng)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游風(fēng)景區(qū)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p>
我們現(xiàn)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qū)——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里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guān)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fēng)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xù)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shù)蓝?,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shè)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后,,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繼續(xù)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 “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fēng)景區(qū)——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筑,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游客們,,秀麗壯觀的綿山就在眼前,,愿今日之游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介休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紀念亭綿山位于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2月15日日軍第二十師團侵占介休縣城,。失陷前,犧盟特派員李志敏,,縣長張德含帶領(lǐng)黨、政,、軍等500余人,撤出縣城,,轉(zhuǎn)移到綿山,,就在這三孔窯洞里,建立了“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此后鐵索嶺便成為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條秘密通道,,護送了大批前往延安的革命干部。薄一波,、陳賡以及愛國將領(lǐng)方震武等曾在這里開展工作,,指揮戰(zhàn)斗。1940年,,形勢進一步惡化后,抗日民主政府又轉(zhuǎn)移至綿山銀空洞,。
抱腹巖為綿山百余處巖洞之首,,因形如兩手抱腹,,所以又叫抱腹巖。抱腹巖之腹大,,大得驚人:抱二百余間殿宇禪房及一兩萬名游人于腹內(nèi)而不顯得擁擠,??箲?zhàn)時期,,介休抗日民主政府常在這里召開全縣軍民大會,部署生產(chǎn)和戰(zhàn)斗任務(wù),。抱腹巖是天然生成的超大型禮堂.抱腹巖坐東面西,為一高約18丈,,長約45丈,,深約15丈的巨形巖洞。巖洞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兩個直角排列的大巖洞,,很象磚圈的“無量殿”,,路斷處有木棧道溝通,自下仰望殿宇參差,勾欄蜿蜒,猶如空中樓閣.更引人注目的是巖洞頂壁的無數(shù)個鳥洞和懸掛著的銅鈴,。抱腹巖掛鈴為綿山一絕,每逢廟會,,許了愿的善男信女們便雇人從巖頂將掛鈴者用繩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動的力量將人悠進洞內(nèi),,用鐵鉤鉤住頂壁打楔系鈴。操作完畢后再用繩子把掛鈴者放到巖下,。場面驚心動魄,,令人嘆為觀止,。清代康熙年間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巖》一詩中寫道:“寺古云常在,巖空勢欲傾,。此中真得地,以外縱浮名,。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坐聽梵響處,,花雨落無聲”,可謂繪聲繪色的抱腹巖寫照.其中“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更成為人們廣泛傳頌的名句。很久以前,,綿山中生活著一種叫吻的野獸,,非常兇猛,,常常傷害過往行人.附近的村民靠山吃山,以采藥為生,而野獸封山,村民們無不頭痛萬分/于是推薦了一個身體強健,狩獵本領(lǐng)很強的年輕人前去降吻,。這個年輕人想只憑自己的力量那太微不足道了,如果能得到神靈的保佑,,一定會萬無一失,。于是他就去求空王佛保佑,祈求老人家賜給自己一件法寶,以降服吻獸.年輕人祈禱完畢,正要走時,忽然看見供案上金光閃閃,,霎時滿殿生輝。走近一看,原來是只銅鈴,,銅鈴上還有一道經(jīng)文。這時殿內(nèi)突然有個縹緲的聲音:“念此咒,,便可降住怪獸,,快快去吧.”年輕人這才恍然大悟,慌忙叩拜點化之恩.后來果然降服了吻,人們?yōu)榱烁兄x空王佛的慈悲之心,就把這個銅鈴掛在抱腹巖的巖頂上,讓它為人們消災(zāi)免禍.
空王古佛主要奉祀空王古佛,??胀鯙檫^去世之一佛,也是佛的總稱,。佛經(jīng)說,佛為萬法之王,,所以又叫空王,。阿彌陀佛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他在作比丘時,,常拜空王佛眉間的白毫相,,并因此而成佛??梢娍胀醴鸬牡匚恢摺K膬蓚?cè)為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位菩薩,。兩旁是他的弟子摩斯,、銀空,。殿前門廊是兩位護法神——哼、哈二將,。因哼將鼻噴光氣,,哈將口吐白光,故稱哼將和哈將,。
“解民倒懸”之恩,,李世民率眾臣朝山拜佛。志超的弟子銀空在抱腹巖接駕告師父已圓寂西歸.李世民未能如愿,,不禁仰天長嘆:“此行空望佛矣!”頓時天空出現(xiàn)了“空王佛”字樣,。于是唐太宗下旨在這里修建了空王殿,。這個殿又叫石佛殿,,殿內(nèi)所有構(gòu)件,包括臺坐,、門拱均為石雕,,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風(fēng)格。
慈云法雨御匾光緒二年(丙子),、三年(丁丑),,三晉七十八州縣大旱。山西巡撫曾國荃設(shè)壇祈雨,,空王佛顯靈,天降大雨,。介休義棠籍人,、工部屯田員外郎李敦愚等奏請朝廷頒發(fā)匾額。光緒責成南書房翰林恭書匾額一方,,交曾國荃懸掛于抱腹巖空王古佛正殿。
阿彌陀佛殿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是一間閑置的僧舍,,對面的僧舍則住著一位住持,。他每天晚上念誦經(jīng)文直至深夜,。一日,見對面屋內(nèi)通亮,,他以為是著了火,,提著水桶就往過跑。進去一看,,原來上面端坐著阿彌陀佛,兩邊分別為左,、右脅士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正在給六菩薩說法。他靜聽一夜,,終于大徹大悟,,成了一位得道的僧人,,化緣于四方,。后又回到綿山為阿彌陀佛修建了此殿,。本殿供奉阿彌陀佛,,凈土宗稱他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因他能接引虔心向佛的.人往生“西方凈土”,,所以又稱接引佛,。兩邊的脅士分別是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兩旁分別是其他六位菩薩:師子戲、師子奮,、師子幡,、師子作,堅勇精進,擊金剛慧菩薩.殿前門廊下站立的分別是帝釋天,、吉祥天,,他們的職責是保護佛祖、佛法和出家人,。彌勒高僧殿正中供奉彌勒佛,是豎三世佛的未來佛.人們印象中的彌勒佛都是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形象,,而我們這里供奉的則是彌勒佛的法身。兩邊所供的十二高僧,,他們是佛教五個宗派的代表人物,,是羅漢、菩薩和佛的繼承人,。為什么要在這里修建彌勒殿呢?彌勒曾帶領(lǐng)十二高僧來給空王佛做壽,,又留下了他的笑口,。人們?yōu)榱思o念,便在這里修建了彌勒高僧殿。殿前廊下兩位護法神是伽藍菩薩和韋馱菩薩,。韋馱又叫天韋將軍,,后因他追回了小偷手中釋迦牟尼的佛牙舍利而成為菩薩,。另一位是伽藍菩薩——關(guān)公,。講到這里,人們不禁要問:關(guān)圣帝君本是道教之神,,剛才在龍頭寺還是高臺危坐,,為何到此又站立在佛殿之前?這里有一段頗為有趣的故事,。三國時,關(guān)羽曾坐鎮(zhèn)荊州,,因沒有執(zhí)行“聯(lián)吳抗曹”的策略而失去荊州,,敗走麥城,被吳軍俘虜遇害,。他陰魂不散,,悠悠蕩蕩來到了荊州當陽的玉泉山。一天夜里,,三更以后,只見空中關(guān)羽騎一匹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大呼“還我頭來”.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凈,認得是關(guān)羽,便以手中拂塵召曰:“云長安在?”關(guān)羽當即下馬,,乘風(fēng)落于普凈座前,。普凈說:“今將軍被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那么被你所斬殺的顏良,、文丑等六將之頭又向誰去索要?”一席話,,問得關(guān)羽啞口無言,,于是恍然大悟:斬斬殺殺為佛門之大戒,自己與顏良,、文丑均屬無辜,。從此皈依佛門,普凈收他為半個佛,為護法大神。從此他忠于職守,,成年累月佇立于殿門或山門,。
,為此臥床不起.他的這種執(zhí)著被介之推得知后,就托夢給他,“來年你一定要進京趕考,介休就是你施展才華的地方”,,說完便飄然而去了,。呂公滋照夢而行,果然中了進士,,于乾隆四十一年作了介休知縣,。一到任,他便決定為介之推修廟,。但這里已經(jīng)有了規(guī)模宏大的介神廟,,很是惋惜,并不停地自責,。這時有人建議:“既然朝拜介神的人很多,我們何不就近在抱腹巖再建個介公祠呢?這樣既能滿足百姓的需求,又能實現(xiàn)你的夙愿?!本瓦@樣,在這里修了這個介公祠,。呂公滋為官期間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以后又改任汾州通判,。
空王磨志超與龍母在棋盤洞對奕,,大戰(zhàn)了五百多個回合,。龍母幾乎每盤皆輸,,很是不快,,隨手將棋子一扔,交棋認輸,。從此志超便在抱腹寺坐禪修行,,成了遠近聞名的高僧,。而被龍母所扔的這一枚棋子因沾了龍母的靈氣,成了妖精,。此妖精經(jīng)常下山,到附近村舍里為非做歹,。村民們便來綿山抱腹巖拜見活佛志超,請求為民解危,。志超得知是棋子所化,,便命徒弟摩斯將它化為一塊石磨,讓它將功贖罪,。從此我們這里就有了這樣一個“空王磨”。關(guān)于“空王磨”的傳說,,《續(xù)高僧傳》中有所記載:一年春天,,青黃不接,綿山寺廟中的糧食只剩六擔了,,只能維持十幾天的生活,。但使用“空王磨”,從春到夏,,每天磨五斗,,共應(yīng)磨九十石,,但只用了四石,,六擔糧食還剩兩石,。僧人們很驚奇,知這是佛祖保佑,于是把多余的糧食做成齋飯,救濟民眾,,幫這一帶百姓渡過了災(zāi)荒。這里曾經(jīng)有過煮粥用的“萬人鍋”,,可惜現(xiàn)已丟失,。
龍池池內(nèi)生水,平時供寺僧和游人食用,。五龍畈依佛門后,,常造福遠近的百姓.天旱時,四面八方的人都來這里祈雨,十分靈驗.所以綿山一帶五谷豐登,人們安居樂業(yè).為此稱它為龍池,。
釋迦殿釋迦成佛后,曾云游四方,。當來到綿山時,,發(fā)現(xiàn)這里山青水秀,,是一個修行養(yǎng)性的好地方,但也有許多妖魔怪獸,。釋迦決定通過講法教化他們,,龍眾也趕來聽法,。后來志超擇地綿山,為感謝釋迦,,在這里修建釋迦殿。本殿奉祀的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二十九歲時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經(jīng)過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樹下“成道”.悟到世間無常和緣起等理,,便在鹿野苑開始傳教,佛經(jīng)稱為“初轉(zhuǎn)”.其后四十五年間,,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信眾很多,,都尊稱他為“佛陀”——覺悟者。八十歲時,,在拘尸那城附近的沙羅雙樹下入滅,。他的弟子將他一生所說的教法記錄整理,成為經(jīng),、律,、論“三藏”,此后佛教傳播范圍不斷擴大,,形成世界性的宗教,。兩旁分別是文殊、普賢菩薩及兩位龍王(龍眾的代表),。
鐵索嶺是由抱腹巖而上的一個高二十余丈的山嶺,,由嶺上“閆王橛”拖下兩根鐵索,每根長18丈,由300余個鐵環(huán)連接而成,每個重14斤,兩條共重四千余斤,。人們背向萬丈深淵,,面向摩天山嶺,手抓鐵環(huán),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綿山峰頂,。其驚險程度真不亞于華山千尺幢。介休市書記馮建平有詩贊曰:“危危鐵索嶺,,穹穹抱腹巖,,最是驚魂處,人已崖上懸,?!薄洞筇品谥荼Ц顾卤酚涊d,鐵索嶺的鐵索,,始懸于唐代之前,。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當年就是從巖溝登云梯上抱腹寺,再由鐵索嶺上到巖頂?shù)?抗日戰(zhàn)爭時期,游擊健兒們經(jīng)常身背機槍,、地雷,,肩扛食物攀鐵索上下;并曾由這里護送到延安去的干部過封鎖線;救援跳傘著陸的美國飛行員。鐵索嶺是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條秘密通道,。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從抱腹巖沿“云梯”下行約四十五丈,,到距溝底約三十余丈的一個方圓的小丘上,便可看到舉世聞名的《大唐汾洲抱腹寺碑》.楊仲昌撰文,張晉書丹,,僧人思本檢校,。碑通高九尺,,螭首二尺五寸,,寬三尺,厚一尺,。碑文為隸書,,字徑一寸,,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因年深日久,,風(fēng)化剝落70余字,。碑兩側(cè)有唐、宋名人題記,。曾向唐玄宗推薦李白的著名詩人賀知章題記中有“昔年與親友俱登抱腹山數(shù)重,,攀云梯……”的記述??梢姶说卦小霸铺荨?。攀云梯到抱腹巖,再繞行到鐵索嶺下攀二十一丈鐵索到綿山上方,最后登上四丈高的摩斯塔,有通天云衢,,青云直上。這便是開元二十年碑中所說的“云梯鐵索”,。碑文主要記述三國曹魏時,,高僧迪公籌劃經(jīng)營開發(fā)綿山,魏明帝曹睿特詔建抱腹寺等情況,。其書法結(jié)構(gòu)寬舒,,字跡古樸剛勁,有漢隸遺韻,,為唐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棋盤洞在開元碑后距地面六尺。這兩個長九尺,,高六尺,深六尺的石窟,就是當年唐高僧志超與龍母下棋的地方.右窟內(nèi)頂部有50個高六寸的石刻雕像,,也是唐代文物。兩窟內(nèi)還有一些游人題留,,也頗具文物價值,。
五龍松五龍為綿山的地方保護神,五龍松是五龍的化身,。唐高僧志超入山時,,綿山為五龍占據(jù)。龍母已知志超為空王古佛轉(zhuǎn)世,,便與他在抱腹巖下棋盤洞內(nèi)對奕,,有意輸?shù)艟d山,讓于志超,。五龍兄弟暴躁氣盛,,對志超十分惱怒,就一起作法欲將抱腹巖推倒,。高僧志超法力無邊,,右手托起巖頂,抱腹巖安然無恙,。五龍戰(zhàn)敗歸依佛門,,成為綿山護法真神。從此五龍便化為五棵長生不老之松,,永遠鎮(zhèn)守在這里,。
金大定謝雨碑金大定十一年(1171),汾州一帶久旱不雨,,遍地災(zāi)荒,,民不聊生。汾州軍太守王琦久聞綿山龍王很有法力,有求必應(yīng),,便在衙內(nèi)擺案禱雨.果然,,汾州地境一連數(shù)日大雨滂沱,,百姓無不稱奇感恩。后為感謝龍王降雨救災(zāi)之恩,,王琦親率汾州官員并百姓人等前來朝拜,,并立此謝雨祭文碑。
大明正德碑邑人任九皐(曾任河北平鄉(xiāng)縣丞)撰文,,強恕子書丹,,郭海勒刊,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悟空,、悟禪立石,。碑文記載了當年重修空王古佛殿的緣由,介紹了唐代高僧志超成佛的故事,,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為感謝“善友解民倒懸”的恩德,,于貞觀十五年(641)農(nóng)歷三月十七上山朝拜,以及北宋宰相張商英朝山拜佛,,明晉恭王朱岡主持重修空王古佛殿的經(jīng)過,。
明王殿當年高僧志超歷經(jīng)艱險,終于來到綿山聚徒弘法.但有很多野獸汲取了綿山之靈氣,常出來興風(fēng)作浪,擾亂百姓.一次,釋迦牟尼云游到綿山,看出志超定會成真,就命十大明王幫志超降妖除魔.志超成佛后,就托夢于百姓,在這里修建了釋迦、明王殿,。十大明王來到這里,又擔負起了保護藏經(jīng)樓中經(jīng)書的職責,。他們恪盡職責,降妖伏魔.明王受佛的教令而現(xiàn)出忿怒勇猛的形象,,以降伏諸惡魔,。之所以稱明王,是因為明為光明之義,此佛以智慧而明,以智慧摧毀一切魔障.本殿供奉的明王有:一,、焰曼得迦大忿怒明王,二,、無能勝大忿怒明王,三、缽納曼得迦大忿怒明王,四.尾覲那得迦大忿怒明王,五,、不動尊大忿怒明王,,六、吒枳大忿怒明王,七,、你羅難拿大忿怒明王,,八、大力大忿怒明王,,九,、送婆大忿怒明王,十、傅日羅播多羅大忿怒明王.該殿塑像為唐代風(fēng)格,,特別是三層懸塑,線條流暢,氣韻生動,栩栩如生,堪稱精品,。
五龍殿五龍為綿山的地方保護神。大家請看,,五龍個個位居正中而龍母卻被供奉到了一邊,,這與古代以孝道為重的美德是相違背的,。原來這有一段來歷:高僧志超入山時,綿山為五龍占據(jù),。龍母知道志超為空王古佛轉(zhuǎn)世,,便與他在抱腹巖下棋盤洞內(nèi)下棋,有意輸?shù)艟d山,。五龍對此表示不滿,,殿內(nèi)的塑像便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景,。五龍想考驗志超是否誠心向佛,,便下起了漂泊大雨,,大有將抱腹巖沖塌之勢。志超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右手托起了巖頂,,使抱腹巖安然無恙。現(xiàn)在五龍殿前巖頂還留有個巨大的佛掌印,。這就是志超用手托山的印記,。此殿為明代建筑。殿內(nèi)還塑有五條龍,,其中兩條龍的爪里抓著人頭。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從前這里有兩個攔路搶劫財物的歹人,,嚇得百姓們不敢上山。后來,,興地村一個膽大的年輕人受眾人委托,,繞后山拜見空王佛,。空王佛得知后,,便命已皈依佛門的二龍去捉拿,,二龍奉命行事,將兩人捉拿到此,。
毗盧殿正中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的應(yīng)身——釋加牟尼及他的十大杰出弟子,。他們分別是:摩訶迦葉,、阿難、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迦旃延,、優(yōu)婆利,、羅睺羅、富樓那,、阿那律;其中目犍連即目連,,號稱神通第一。
笑口常開過了塔林,,可見一笑口常開的佛山,。這是彌勒佛的化身,是年三月十七綿山廟會,,彌勒佛趕來赴會,。他曾率十二高僧站在此迎接各方佛祖。此后便留在綿山參禪打坐,,后打坐之處便有了他們的化身,。因彌勒笑口常開,故有“彌勒笑迎四方客”的故事,。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到人間仙景山西介休綿山觀光旅游!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年期在每年公歷四月五日前后,。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禁火寒食(一種舊俗,,時間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或兩天。據(jù)說這一風(fēng)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火焚綿山”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說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jù)《左傳》和《史記》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個人名叫介子推,,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晉國公子重耳被趕出國門在外避難時,,介子推忠心耿耿隨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jīng)衛(wèi)國,饑不能行,,眾臣爭采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咽,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結(jié)束流亡生活,,到國內(nèi)當上晉文公之后,流亡時跟隨他的群臣爭相邀賞,,惟獨介子推悄然離去,,他說:“我寧愿終生貧困,也不愿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綿山隱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綿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親逃出山中,。結(jié)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封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fù)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后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日,,“寒食節(jié)”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我們現(xiàn)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qū)——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里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guān)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fēng)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xù)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shù)蓝?,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shè)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后,,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繼續(xù)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shù)十米,,寬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shù)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jù)說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群峰環(huán)繞,、煙云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懸崖絕壁處的白云洞,,洞內(nèi)有團團白云不斷涌出,,據(jù)說還能預(yù)測陰雨。過了白云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說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lián)趼罚笥忻突⒆汾s,,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后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fēng)景區(qū)——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筑,,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guān)于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jù)說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xué),才華過人,,7歲入學(xué),,遍讀經(jīng)、史,、子,、集,長大后,,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xué)藝,,5年之后學(xué)業(yè)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后當天夜里在抱佛寺內(nèi)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剛起床,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里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占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敝境瑢ぢ暥?,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鉆尖刻,,心里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說:“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nèi)又空著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誰知龍母聽后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說:“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饼埬敢琅f大怒,,志超又耐著性子說:“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jié)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說:“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饼埬缸孕抛约浩逅嚫叱遣粫?shù)?。那么結(jié)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內(nèi),仍保存著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于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厘米,,碑兩側(cè)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游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zāi)垦?。向上可到達綿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頂,峰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著三塊矩形巨石,據(jù)說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峰,這就是“五龍墓”,。傳說五龍死后就葬在這里,。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峰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舍身崖,,所謂舍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zāi)免難,,舍身投崖處,。這里地勢險要。繼續(xù)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里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里,游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女士們,、先生們,秀麗壯觀的綿山離我們漸漸遠去,,愿今日的綿山之游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希望各位帶著您們的家人和朋友再次光臨介休綿山風(fēng)景區(qū).
介休綿山導(dǎo)游詞篇五
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shù)十米,寬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shù)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jù)說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群峰環(huán)繞、煙云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懸崖絕壁處的白云洞,洞內(nèi)有團團白云不斷涌出,,據(jù)說還能預(yù)測陰雨,。
過了白云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說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lián)趼?,后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后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了“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fēng)景區(qū)——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筑,,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guān)于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jù)說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胀醴鹗翘镏境幕鄠魇撬迥┨瞥跞?。志超自幼好學(xué),,才華過人,7歲入學(xué),,遍讀經(jīng),、史、子,、集,,長大后,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xué)藝,5年之后學(xué)業(yè)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后當天夜里在抱佛寺內(nèi)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的黎明,,志超剛起床,,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里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占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
志超尋聲而望,,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鉆尖刻,心里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說:“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nèi)又空著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闭l知龍母聽后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說:“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p>
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著性子說:“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jié)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說:“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饼埬缸孕抛约浩逅嚫叱?,是不會輸?shù)摹D敲唇Y(jié)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介休綿山導(dǎo)游詞篇六
綿山,,又名綿山,為春秋五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與其母隱居所焚,,又名介山,。位于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qū)20公里,,橫跨介休,、靈石、沁源三縣,,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多米,。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個分支,。是山西省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發(fā)源地,、中國寒食節(jié)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節(jié)清明文化博物館,。
自然風(fēng)景很美,,是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綿山早在北魏就有寺廟建筑,,初唐就有相當大的佛教禪林,!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的兒子重耳流亡國外,。在最艱難的時候,,他推臣介子“割股為君”。19年后,,重耳作為君主回到中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獎勵了英雄,,但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認為他順應(yīng)天命幫你恢復(fù)國家,不愿意和拿功勞求賞的人作伴,。他的隨身媽媽隱居在介休綿山,。晉文公聽說這件事很慚愧,所以他來到綿山尋找它,,但沒有成功,。文公別無選擇,只能下令釋放火燒山,。他想把他趕出去,。然而奸臣故意陷害他,把四周的山都燒了,,直到火滅,。才發(fā)現(xiàn)介子推著他母子相擁,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紀念介子推,,文公在介子推忌日下詔禁煙、禁冷食,。
寒食喪,,是怕再點著燒綿山。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的那天,,用龍舟把粽子扔進汨羅江是一樣的,。一是紀念屈原,,二是怕魚再糟蹋屈原的身體。這是人們記住他們熱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期的兩個苔莎,,一南一北,雙星映,;一水一火,,去義;一條河和一座山將永遠載入史冊,。
隨著時間的`推移,,唐代的寒食節(jié)已經(jīng)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寒食節(jié)本來是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到了晚唐才演變成一個節(jié)日,。2000多年后,寒食節(jié)終于發(fā)展成為生者孝敬,,祖先享受美食的盛大節(jié)日,。
介休綿山導(dǎo)游詞篇七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到人間仙景山西介休綿山觀光旅游!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年期在每年公歷四月五日前后。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禁火寒食(一種舊俗,時間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或兩天,。據(jù)說這一風(fēng)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火焚綿山”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說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jù)《左傳》和《史記》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個人名叫介子推,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晉國公子重耳被趕出國門在外避難時,,介子推忠心耿耿隨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jīng)衛(wèi)國,,饑不能行,,眾臣爭采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咽,,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結(jié)束流亡生活,到國內(nèi)當上晉文公之后,,流亡時跟隨他的群臣爭相邀賞,,惟獨介子推悄然離去,他說:“我寧愿終生貧困,,也不愿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綿山隱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綿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親逃出山中。結(jié)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fù)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后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日,“寒食節(jié)”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我們現(xiàn)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qū)——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里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guān)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fēng)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xù)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shù)蓝?,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shè)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后,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繼續(xù)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shù)十米,寬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shù)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jù)說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群峰環(huán)繞、煙云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懸崖絕壁處的白云洞,,洞內(nèi)有團團白云不斷涌出,據(jù)說還能預(yù)測陰雨,。過了白云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說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lián)趼?,后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后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fēng)景區(qū)——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筑,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guān)于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jù)說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胀醴鹗翘镏境幕?,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xué),,才華過人,,7歲入學(xué),遍讀經(jīng),、史,、子、集,,長大后,,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xué)藝,,5年之后學(xué)業(yè)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后當天夜里在抱佛寺內(nèi)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剛起床,,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里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占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敝境瑢ぢ暥瓉硎钦钪姓笪W凝埬?。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鉆尖刻,,心里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說:“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nèi)又空著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闭l知龍母聽后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說:“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著性子說:“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jié)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說:“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饼埬缸孕抛约浩逅嚫叱?,是不會輸?shù)摹D敲唇Y(jié)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內(nèi),,仍保存著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于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厘米,,碑兩側(cè)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游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zāi)垦!O蛏峡傻竭_綿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頂,,峰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著三塊矩形巨石,,據(jù)說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峰,,這就是“五龍墓”。傳說五龍死后就葬在這里,。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峰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舍身崖,,所謂舍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zāi)免難,舍身投崖處,。這里地勢險要,。繼續(xù)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里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里,,游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介休綿山導(dǎo)游詞篇八
綿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山西省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中國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發(fā)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綿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條支脈,。接下來是小編帶來的綿山。
導(dǎo)游詞,。
希望幫得上大家,。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介休綿山,,希望一路上我們一起同游,,能夠帶給大家一次美妙的旅程。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19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后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綿山風(fēng)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游風(fēng)景區(qū)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游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回鑾寺,。
回鑾寺是由于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回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回鑾游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鐘交二響,,法日轉(zhuǎn)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nèi)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zhàn)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nèi)院落寬展宏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nèi)觀望,,雖然院內(nèi)建筑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nèi)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xiàn)在寺內(nèi)生長有古松,、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松清幽,,給寺內(nèi)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回鑾寺出發(fā),,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p>
我們現(xiàn)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qū)——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里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guān)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fēng)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xù)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shù)蓝?,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shè)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后,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繼續(xù)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shù)十米,寬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shù)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jù)說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群峰環(huán)繞,、煙云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懸崖絕壁處的白云洞,洞內(nèi)有團團白云不斷涌出,,據(jù)說還能預(yù)測陰雨,。過了白云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說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lián)趼?,后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后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fēng)景區(qū)——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筑,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guān)于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jù)說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胀醴鹗翘镏境幕鄠魇撬迥┨瞥跞?。志超自幼好學(xué),,才華過人,7歲入學(xué),,遍讀經(jīng),、史、子,、集,,長大后,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xué)藝,5年之后學(xué)業(yè)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后當天夜里在抱佛寺內(nèi)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剛起床,,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里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占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敝境瑢ぢ暥瓉硎钦钪姓笪W凝埬?。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鉆尖刻,,心里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說:“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nèi)又空著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闭l知龍母聽后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說:“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著性子說:“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jié)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說:“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龍母自信自己棋藝高超,,是不會輸?shù)?。那么結(jié)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在抱腹寺內(nèi),,仍保存著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于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厘米,碑兩側(cè)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游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zāi)垦!O蛏峡傻竭_綿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頂,,峰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著三塊矩形巨石,,據(jù)說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火焚綿山”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說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jù)《左傳》和《史記》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個人名叫介子推,,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晉國公子重耳被趕出國門在外避難時,,介子推忠心耿耿隨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jīng)衛(wèi)國,饑不能行,,眾臣爭采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咽,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結(jié)束流亡生活,,到國內(nèi)當上晉文公之后,,流亡時跟隨他的群臣爭相邀賞,惟獨介子推悄然離去,,他說:“我寧愿終生貧困,,也不愿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綿山隱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綿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親逃出山中,。結(jié)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焚山時正值“清明節(jié)”前一天,,后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日,“寒食節(jié)”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峰,這就是“五龍墓”,。傳說五龍死后就葬在這里,。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峰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舍身崖,,所謂舍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zāi)免難,舍身投崖處,。這里地勢險要,。繼續(xù)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里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里,,游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女士們、先生們,,秀麗壯觀的綿山離我們漸漸遠去,愿今日之游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介休綿山導(dǎo)游詞篇九
各位旅客:
大家好,!
綿山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是山西省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山,,我們昨天參觀的平遙古城包括今天下去即將要參觀的靈石王家大院都是屬于國家的,但是現(xiàn)在我們即將前往的綿山景區(qū)是屬于個人的,,綿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由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吉英在1996年投資興建開發(fā)的,,先后累計投資了十個多億,修復(fù)了綿山眾多文物古跡,,如大羅宮,,抱腹巖的一些殿宇,并修建了盤山公路,,賓館,,餐廳,通訊設(shè)施,,使綿山成為一處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等一系列項目的大型旅游景區(qū),,帶動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也為當?shù)亟鉀Q了4000多個就業(yè)的崗位,當時山西有錢的煤老板不少,,唯獨閆老板獨具慧眼看到了旅游景區(qū)這個一朝投資永朝收益的項目,,承包了綿山70年的經(jīng)營權(quán),現(xiàn)在綿山旅游景區(qū)已經(jīng)累計接待了數(shù)以萬計的游客,,綿山風(fēng)景區(qū)也成了閆老板最好的投資項目之一,,另外他還開焦化公司,私立學(xué)校,,開醫(yī)院,,涉足的行業(yè)很多。吃在崖溝邊,,住在崖壁上,,游在云霧中,成為人們在綿山風(fēng)景區(qū)旅游的絕佳體驗,。我們說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清明節(jié)是為了紀念春秋大臣介子推,而面上就是清明寒食節(jié)的發(fā)祥地,,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這里面有一個故事給大家講一講,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受到外族的追殺,,帶著幾位大臣顛沛流離,有一次逃到了荒郊野外,,帶的干糧早已經(jīng)吃完了,,餓的頭昏眼花,重耳公子也許是體質(zhì)不好就餓暈了,,跟隨的大臣急的四處找吃的,,可是都沒有找到,這個介子推也在其中,,他看到自己的君主不省人事就到一個僻靜的地方用刀子割掉了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喝,,然后重耳漸漸醒了過來,當時他是很感激這個大臣介子推的,,在重耳逃亡19年后重返晉國當上了國君,,也重賞了當年追隨自己一起逃亡的大臣,唯獨忘了當年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給他熬湯喝的介子推,,大家都很為介子推鳴不平,,但是介子推這個人淡泊名利,不好高名俸祿,,就帶著自己的老母親來到綿山隱居了下來,,當晉文公重耳得到這個消息之后很是懊悔,決定找到介子推,,當面向他道歉,。之后他就派人馬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但是綿山的面積很大,,植被很多,,這樣尋找兩個人談何容易,而且介子推已經(jīng)決定終身隱居有愿意見晉文公,,所以找了好多天也沒有找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有人提議三面縱火焚山,介子推是一個孝子不會帶著老母親不出來的,,但是在焚山的時候受到奸臣的禍害卻是四面焚山,,一場大火過后,,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就葬身在火海當中,在找到他們的尸骨是在一座山上,,兩個背靠著一顆老柳樹活活燒死了,,裝鹼入殮時在柳樹的樹洞里發(fā)現(xiàn)了一封血書,上面寫著:割股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這顆老柳樹也在來年死而復(fù)活,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就規(guī)定放火焚山的這一天為禁火寒食節(jié),,規(guī)定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為清明節(jié),,那顆死而復(fù)活的老柳樹就是清明柳。(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綿山會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以此來紀念晉國介子推,。今天我們所要游覽的景點有“天下第一道觀”大羅宮,,擁有綿山三絕的抱腹巖景區(qū),還有以自然山水景觀著稱的水濤溝景區(qū),。大羅宮是一個高達十三層的建筑,,分下七層和上六層,下面的七層我?guī)ьI(lǐng)大家一起爬,,上面的六層就依各位朋友的喜好進行攀爬,,在規(guī)定的集合時間準時到大巴車上集合就可以了。
大羅宮,。
“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墻金瓦,建筑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被譽為“天下第一道觀”,,可與拉薩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大羅宮里是融合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主要供奉了一些道家的神靈,,它一共建有十三層,現(xiàn)在就由請大家跟我一起登上大羅宮,。
財神殿,。
頌綿山的開發(fā)者閆吉英老板而寫的,大家可以在這里燒幾柱薄香來祈求自己來年發(fā)大財,,大家上香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下,,不管在佛家還是在道家,都講究的是神三鬼四,,所以您上香的時候可以上三柱而不要上四柱,,如果您不是道家或佛家的信仰者那也請您保持一份肅靜,,信則有不信則無,好了,,各位,,大家看過財神殿之后再隨我向上走。
救苦天尊殿,。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第二層建筑救苦天尊殿,傳說在三國時期,,群雄逐鹿,,連年混戰(zhàn),原始鬼怪也乘機出沒騷擾百姓,。天尊得知鬼魂作怪,,便將手里的拂塵一揮,頓時鬼魂消散,,百姓們抬頭一望,,只見是一只九頭青獅馱著救苦天尊旁邊還帶著十八神將,自那以后就有了“城隍三出巡,,收復(fù)鬼怪”之說,。這個殿中乘坐九頭青獅的就是“太一救苦天尊”,兩邊為五方接引童子,,意為接引五方世界的一切有緣眾生,。在古代“5”這個數(shù)字可有些來頭,中國人自古就有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觀念,,所以也就孕育而生出“五行學(xué)說”,,運用在建筑等諸多方面,我們知道天壇的五色土分為白色,、青色,、黑色、紅色,、黃色,。正好對應(yīng)五行學(xué)說里面的金、木,、水,、火、土,。水主財,,金是藏寶的。好了,,各位,,咱們在向上走,。
三官殿。
各位,,現(xiàn)在我們位于的是大羅宮的第三層建筑三官殿,,在東漢時期,有一年水怪利用洪水危害四方百姓,,三官伸手甩出手中的法器使洪水平靜,,水怪被釘在了溝內(nèi)化為了巨石,從此以后巖溝里的水在溝內(nèi)走地下出了溝之后才涌出地面,,這樣既能防止水怪的作亂又能保證百姓用水的清潔,。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稱作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大帝,。附近的鄉(xiāng)親為了感謝三官大帝除去水怪故在此修建了三官殿。大家也可以進去拜拜,,賜福,、解難、赦罪,。
六十元辰殿,。
綿山大羅宮的六十元辰殿總共分為兩層,大家知不知道元辰是什么,?其實所謂的元辰就是人們常說的“太歲”,,“本命元辰”一共六十位,以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一個循環(huán),輪流值年,,這一層的元辰殿里面可以找到18周歲到65周歲人的太歲,,上一層是一到17周和66周以上人的太歲,民間有本命年穿紅背心,,系紅腰帶的習(xí)俗,,祭拜本命元辰既可消災(zāi)免禍又可增福添壽。
斗姆殿,。
殿內(nèi)三目,、四頭、八臂的女神就是“斗姆元君”,斗姆元君的旁邊分別是“三臺星君,、南斗星,、左輔、右弼星和北斗七星君”,,斗姆元君就是天上眾星的母親,,主管群星,南斗主生,,北斗主死,,朝拜各位星君可以增福,《三國演義》中就有孔明祭斗延壽以及“趙延求壽”的故事,,除南北斗之外的東西方的星君,,他們是主管人間的管路前程,以及為人們救苦救難,,化厄降祥。
三清殿,。
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本來指道教天神所居住的圣境,,后逐漸演變?yōu)橹妇幼≡谔旖绲澜套罡叩娜簧耢`,殿內(nèi)中央的是玉清元始天尊,,左邊為上清靈寶天尊,,右邊為太清道德天尊,這三位道教最高的神靈主宰宇宙萬物,,造化陰陽,,生成天地,是世界本源道的化身,。玉清又名天寶君是洞真之神,,上清又名靈寶君是洞玄之神,太清又名神寶君是洞神之神,。在三清天神的兩側(cè)為“四大天師”,,四大天師包括東漢五斗米教的創(chuàng)立者張道陵天師,南北朝時期的葛仙翁,、許旌陽,,宋代的薩守堅。
云峰寺,。
一下這上面的銅鈴是怎么掛上去的,?來還愿的善男信女,請當?shù)氐娜藦暮笊缴系奖Ц箮r上,把繩子的一頭系到山上的松樹上一頭系到腰間,,兩個人同時下放,,當放到半空時,一個人推另一個人,,使人蕩起來,,把人悠進洞內(nèi),用鐵鉤掛住壁頂然后打某把事先準備好的銅鈴掛到崖壁上,,掛鈴成功之后鳴鞭炮以示慶祝,。前面是一百二十個臺階,登上這一百二十級臺階就是抱腹巖的主寺云峰寺,,臺階兩旁的猛獸叫做狻猊,,是傳說中吃虎的獅子,是佛和菩薩的坐騎,,佛教中說人生一共有108個煩惱,,每登上一個臺階便可忘掉一個煩惱,登上這一百八十個臺階便可忘掉人生中的所有煩惱,,從而進入無憂無慮的極樂世界,,其余的12個臺階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希望大家一鼓作氣,,登上這一百二十個臺階,。
空王真身殿。
空王佛是云峰寺乃至整個綿山的佛祖,,是漢人中最早成佛的,,曾對佛教的禪宗和臨濟宗的弘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后田志超圓寂坐化成佛,,殿內(nèi)這尊塑像就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轉(zhuǎn)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所謂的包骨真身是在修行的人圓寂后肉身是不壞的,,他的徒弟們就把他的肉身外面用秸稈麥葉包裹起來外面在涂上一層泥,,形成一具佛祖的全身舍利。相傳田志超來到綿山時,,每日打坐念經(jīng),,修行養(yǎng)性,農(nóng)忙時節(jié),,全城的農(nóng)戶都出去忙農(nóng)活,,但是人手太少,又怕耽誤了收成,,所以都找田志超幫忙,,田志超有求必應(yīng),,一口氣答應(yīng)了二十八家并照幫不誤。后來經(jīng)過修行成為得道高僧,,受到了善男信女的膜拜,,貞觀年間,天下大旱,,唐太宗向綿山求雨,,志超命做飯的徒弟將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撒去,于是長安一帶普降大雨,,干旱解除,,萬名歡騰。以后每逢大旱,,百姓們就向綿山求雨,,有一年唐太宗為了感謝田志超,親自前往綿山拜佛,,田志超的弟子銀空在抱腹巖下迎接告訴唐太宗師傅已經(jīng)圓寂,,李世民未能如愿,不禁仰天長嘆:此行空望佛矣,。頓時天空出現(xiàn)了“空王古佛”四個大字,,他們認為這是田志超佛祖顯靈,故在這里建造了空王殿,。
馬鳴菩薩殿。
里面供奉的是馬鳴菩薩,,馬鳴菩薩是釋迦摩尼入滅后六百年出世的大乘輪師,,經(jīng)書上說他又一次到一個國家說法,凡是聽發(fā)的人都大徹大悟,,國王的一匹馬也垂淚聽法,,因為馬能解其因,能被他的佛法感化,,所以他就被大家稱為馬鳴菩薩,。當他來到云峰寺正好碰到焦居士和圓通和尚掛鐵索,所以他就幫忙把鐵索掛到山上,。
鐵索嶺,。
鐵索嶺是由抱腹巖而上的一個高二十余丈的山嶺,由嶺上“閻王橛”拖下的兩根鐵索,,每根長18丈,,由3000多個鐵環(huán)連接而成,每個重14斤,,兩條共重4000余斤,。人們背向萬丈深淵,面向摩天山嶺,手抓鐵索,,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山頂,其驚險程度絕不亞于華山,。唐代大詩人賀知章贊譽為“百丈危崖垂鐵索,,千年古道天下奇?!辫F索嶺也是抗日時期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條秘密通道,。
謝謝大家!
介休綿山導(dǎo)游詞篇十
“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墻金瓦,,建筑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被譽為“天下第一道觀”,,可與拉薩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大羅宮里是融合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主要供奉了一些道家的神靈,,它一共建有十三層,,現(xiàn)在就由請大家跟我一起登上大羅宮。
這是大羅宮的第一層建筑叫財神殿,,此殿中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別是利市仙官和招財童子,。武財神趙公明座元寶座,,左手持元寶,右手拿鐵鞭,,兩位文財神一位懷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寶。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香爐上的這幅對聯(lián),,是為了歌頌綿山的開發(fā)者閆吉英老板而寫的,,大家可以在這里燒幾柱薄香來祈求自己來年發(fā)大財,大家上香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下,,不管在佛家還是在道家,,都講究的是神三鬼四,所以您上香的時候可以上三柱而不要上四柱,,如果您不是道家或佛家的信仰者那也請您保持一份肅靜,,信則有不信則無,,好了,各位,,大家看過財神殿之后再隨我向上走,。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第二層建筑救苦天尊殿,傳說在三國時期,,群雄逐鹿,,連年混戰(zhàn),原始鬼怪也乘機出沒騷擾百姓,。天尊得知鬼魂作怪,,便將手里的拂塵一揮,頓時鬼魂消散,,百姓們抬頭一望,,只見是一只九頭青獅馱著救苦天尊旁邊還帶著十八神將,自那以后就有了“城隍三出巡,,收復(fù)鬼怪”之說,。這個殿中乘坐九頭青獅的就是“太一救苦天尊”,兩邊為五方接引童子,,意為接引五方世界的一切有緣眾生,。在古代“5”這個數(shù)字可有些來頭,中國人自古就有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觀念,,所以也就孕育而生出“五行學(xué)說”,,運用在建筑等諸多方面,我們知道天壇的五色土分為白色,、青色、黑色,、紅色、黃色,。正好對應(yīng)五行學(xué)說里面的金,、木、水,、火,、土。水主財,,金是藏寶的,。好了,各位,,咱們在向上走,。
手中的法器使洪水平靜,,水怪被釘在了溝內(nèi)化為了巨石,從此以后巖溝里的水在溝內(nèi)走地下出了溝之后才涌出地面,,這樣既能防止水怪的作亂又能保證百姓用水的清潔,。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稱作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大帝,。附近的鄉(xiāng)親為了感謝三官大帝除去水怪故在此修建了三官殿。大家也可以進去拜拜,,賜福,、解難、赦罪,。
綿山大羅宮的六十元辰殿總共分為兩層,,大家知不知道元辰是什么?其實所謂的元辰就是人們常說的“太歲”,,“本命元辰”一共六十位,,以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一個循環(huán),,輪流值年,這一層的元辰殿里面可以找到18周歲到65周歲人的太歲,,上一層是一到17周和66周以上人的太歲,,民間有本命年穿紅背心,系紅腰帶的習(xí)俗,,祭拜本命元辰既可消災(zāi)免禍又可增福添壽,。
殿內(nèi)三目、四頭,、八臂的女神就是“斗姆元君”,,斗姆元君的旁邊分別是“三臺星君、南斗星,、左輔,、右弼星和北斗七星君”,斗姆元君就是天上眾星的母親,,主管群星,,南斗主生,北斗主死,,朝拜各位星君可以增福,,《三國演義》中就有孔明祭斗延壽以及“趙延求壽”的故事,,除南北斗之外的東西方的星君,他們是主管人間的管路前程,,以及為人們救苦救難,,化厄降祥。
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本來指道教天神所居住的圣境,,后逐漸演變?yōu)橹妇幼≡谔旖绲澜套罡叩娜簧耢`,,殿內(nèi)中央的是玉清元始天尊,左邊為上清靈寶天尊,,右邊為太清道德天尊,,這三位道教最高的神靈主宰宇宙萬物,造化陰陽,,生成天地,,是世界本源道的化身。玉清又名天寶君是洞真之神,,上清又名靈寶君是洞玄之神,,太清又名神寶君是洞神之神。在三清天神的兩側(cè)為“四大天師”,,四大天師包括東漢五斗米教的創(chuàng)立者張道陵天師,,南北朝時期的葛仙翁、許旌陽,,宋代的薩守堅,。
一下這上面的銅鈴是怎么掛上去的?來還愿的善男信女,,請當?shù)氐娜藦暮笊缴系奖Ц箮r上,,把繩子的一頭系到山上的松樹上一頭系到腰間,兩個人同時下放,,當放到半空時,,一個人推另一個人,使人蕩起來,,把人悠進洞內(nèi),用鐵鉤掛住壁頂然后打某把事先準備好的銅鈴掛到崖壁上,,掛鈴成功之后鳴鞭炮以示慶祝,。前面是一百二十個臺階,登上這一百二十級臺階就是抱腹巖的主寺云峰寺,,臺階兩旁的猛獸叫做狻猊,,是傳說中吃虎的獅子,,是佛和菩薩的坐騎,佛教中說人生一共有108個煩惱,,每登上一個臺階便可忘掉一個煩惱,,登上這一百八十個臺階便可忘掉人生中的所有煩惱,從而進入無憂無慮的極樂世界,,其余的12個臺階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希望大家一鼓作氣,登上這一百二十個臺階,。
空王佛是云峰寺乃至整個綿山的佛祖,,是漢人中最早成佛的,曾對佛教的禪宗和臨濟宗的弘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后田志超圓寂坐化成佛,,殿內(nèi)這尊塑像就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轉(zhuǎn)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所謂的包骨真身是在修行的人圓寂后肉身是不壞的,,他的徒弟們就把他的肉身外面用秸稈麥葉包裹起來外面在涂上一層泥,形成一具佛祖的全身舍利,。相傳田志超來到綿山時,,每日打坐念經(jīng),修行養(yǎng)性,,農(nóng)忙時節(jié),,全城的農(nóng)戶都出去忙農(nóng)活,但是人手太少,,又怕耽誤了收成,,所以都找田志超幫忙,田志超有求必應(yīng),,一口氣答應(yīng)了二十八家并照幫不誤,。后來經(jīng)過修行成為得道高僧,受到了善男信女的膜拜,,貞觀年間,,天下大旱,唐太宗向綿山求雨,,志超命做飯的徒弟將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撒去,,于是長安一帶普降大雨,干旱解除,,萬名歡騰,。以后每逢大旱,百姓們就向綿山求雨,,有一年唐太宗為了感謝田志超,,親自前往綿山拜佛,,田志超的弟子銀空在抱腹巖下迎接告訴唐太宗師傅已經(jīng)圓寂,李世民未能如愿,,不禁仰天長嘆:此行空望佛矣,。頓時天空出現(xiàn)了“空王古佛”四個大字,他們認為這是田志超佛祖顯靈,,故在這里建造了空王殿,。
里面供奉的是馬鳴菩薩,馬鳴菩薩是釋迦摩尼入滅后六百年出世的大乘輪師,,經(jīng)書上說他又一次到一個國家說法,,凡是聽發(fā)的人都大徹大悟,國王的一匹馬也垂淚聽法,,因為馬能解其因,,能被他的佛法感化,所以他就被大家稱為馬鳴菩薩,。當他來到云峰寺正好碰到焦居士和圓通和尚掛鐵索,,所以他就幫忙把鐵索掛到山上。
鐵索嶺是由抱腹巖而上的一個高二十余丈的山嶺,,由嶺上“閻王橛”拖下的兩根鐵索,,每根長18丈,由3000多個鐵環(huán)連接而成,,每個重14斤,,兩條共重4000余斤。人們背向萬丈深淵,,面向摩天山嶺,,手抓鐵索,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山頂,,其驚險程度絕不亞于華山。唐代大詩人賀知章贊譽為“百丈危崖垂鐵索,,千年古道天下奇,。”鐵索嶺也是抗日時期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條秘密通道,。
介休綿山導(dǎo)游詞篇十一
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后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綿山風(fēng)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游風(fēng)景區(qū)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游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回鑾寺。
回鑾寺是由于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回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回鑾游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鐘交二響,法日轉(zhuǎn)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贝蠹艺堧S我進寺內(nèi)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zhàn)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nèi)院落寬展宏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nèi)觀望,雖然院內(nèi)建筑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nèi)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F(xiàn)在寺內(nèi)生長有古松、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松清幽,,給寺內(nèi)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回鑾寺出發(fā),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xiàn)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qū)——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里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guān)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fēng)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xù)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shù)蓝?,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shè)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后,,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繼續(xù)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shù)十米,寬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shù)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jù)說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群峰環(huán)繞,、煙云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懸崖絕壁處的白云洞,,洞內(nèi)有團團白云不斷涌出,,據(jù)說還能預(yù)測陰雨。過了白云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說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lián)趼罚笥忻突⒆汾s,,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后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