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報告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報告。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報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自然地理學實踐報告篇一
1,、實習目的:了解瑞晶洞形成過程,并加深對課程中地層,、地質構造和地貌等內容的理解,。
2、實習區(qū)位置:臨安市內的瑞晶洞是一處地下石灰?guī)r溶洞,,發(fā)育在5億年前的晚寒武紀,,洞口向南,洞體按自然組合劃分為七廳,。
瑞晶溶洞的形成是石灰?guī)r地區(qū)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guī)r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于石灰?guī)r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tài),、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
3,、瑞晶洞中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及形成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guī)r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tài)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guī)r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fā),,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于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后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3)石幔簾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廳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于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4)邊石壩
4,、溶洞的塌陷,、斷裂構造、石柱的錯斷現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發(fā)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fā)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巖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三)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我收獲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了解了三大類巖石的特征和構造,加深了對課程中地層,、地質構造和地貌等內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這次野外實習鍛煉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數據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當然還有許多不明白的問題,,應該與老師多多探討,,這樣有利于知識與實踐的結合。
自然地理學實踐報告篇二
緒論:自然地理實習是自然地理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使學生在課程理論學習基礎上,,通過對基本自然地理(地質、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并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理論理解,,獲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實習工作對于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課程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地貌學
考察地點:新鋪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北盤江大橋龍宮格凸河
考察時間:10月28日——31日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過實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安順主要地貌類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規(guī)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質,、水文、氣候,、土壤與植被對地貌發(fā)育,地貌災害與防治的影響,。
3,,通過實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了解掌握有關一起和工具(羅盤,海拔儀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內容;
1,,認識安順主要的地貌類型及其特征。
2,,通過對地形圖地貌的判讀,,觀察安順地貌的分布規(guī)律,。
3,認識地貌災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對農業(yè)產業(yè)布局的影響,。
1,觀測河流侵蝕地貌特征,。
2,,觀測河流階地地貌特征。
3,,觀測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觀測河流干流交匯處的地貌特征,。
1,,觀測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
2,,觀測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
3,觀測喀斯特地貌對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實習心得:通過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學們不僅訥訥掛鉤親自動手來操作實驗,而且還置身于不同的地質,,地貌類型之中使我們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得到了聯(lián)接,,補充了我們平時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過這樣的考察,,提升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不管雜實習前和考察后,,我們的同學都認真的投入到準備資料和收集數據成果的過程中,,學習氣氛更加濃厚。第三,,在考察過程中,,同學們不僅能夠互相幫助,而且還能在考察,,實驗中互相協(xié)作,,這使得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得到了增強,集體感更加強烈,,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幫助,。
水文學
沿貫城河考察:
水溫:15.05度15.73度15.64度
ph值:888
透明度:22.2厘米28厘米26厘米
經過分析此水為劣五類水,,造成貫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氣降水
(2)農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業(yè)廢水
(5)工業(yè)廢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龍宮風景區(qū)
測水深:用一根繩子吊一個大石頭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讀取數據
測透明度:先套上盤子再吊上石頭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盤子為止
第7小組測量結果:水深2米,,透明度1.17米
地質學
實習地點:關嶺國家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
試驗方法:羅盤的使用方法
羅盤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針,天池外的內盤是鋼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的,,底部劃有一紅色直線,有一端是有兩個紅點在紅線的左右,,紅線是以南北定位的,,有紅點的一方是子方(正北方),另一端是午方(正南方),,上面有一根很靈敏的磁針,,磁針有一端是有一個小孔的。使用羅盤時,,雙手分左右把持著外盤,,雙腳略為分開,將羅盤放在胸腹之間的位置上,,保持羅盤水平狀態(tài),,不要左高右低,或者前高后低,。然后以你的背靠為坐,,面對為向,開始立向,。這個時候,,羅盤上的十字魚絲線應該與屋的正前、正后,、正左,、正右的四正位重合,如果十字線立的向不準,,那么,,所測的坐向就會出現偏差的了。固定了十字魚絲的位置之后,,用雙手的大拇指動內盤,當內盤轉動時,,天池會隨之而轉動,。一直將內盤轉動至磁針靜止下來,與天池內的紅線重疊在 一起為止,。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磁針有小孔的一端必須與紅線上的兩個小紅點重合,,位置不能互掉。這時顯示坐向方的魚絲線(是橫的那一條)與內盤各層相交,。我們要找尋的各種數據和資料,,就顯示在這條魚絲線所穿越和涵蓋的區(qū)域上。然而,,羅盤上有十多二十層,,究竟那一層才是坐向呢?就是二十四山那一層了。它就在天池附近,。魚線向方上的那一個“山”,,我們用它表示向,魚絲坐方上的那一個“山”,,我們用它表示坐,。譬如說,向山是子,,坐山是午,,我們便稱之為坐午向子。知道自己宅中的坐向后,,將羅盤放在全屋的中心點,,便可以由坐向求出全屋的方位(或宮位)。
關嶺國家地質公園:
關嶺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安順以西100公里,,花江大峽谷北岸新鋪鄉(xiāng),,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展示2.2億年前(晚三疊世)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為特色的國家地質公園。2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普遍出露的三疊紀海相地層中,,埋藏有2.2億年前古生物海百合,、菊石、蚌類,、海龍,、魚龍、楯齒龍等化石,,共同構成了極其豐富,、美妙的古深海系統(tǒng)。出土化石的種類多而且數量大,,體形完整,,形態(tài)精美,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龍化石經專家研究,,首次用“中國龍”、“關嶺魚龍”,、“瓦窯龍”,、“新鋪魚龍”,、“貴州魚龍”等地名命名龍的種屬。
實習心得:通過學習我了解到,,產生地質作用的力,。來自地球內部的稱為內能,主要有地內熱能,、重力能,、地球旋轉能、化學能和結晶能,。來自地球外部的稱為外能,,主要有太陽輻射熱、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更重要的是羅盤的使用方法,為以后的實習打好了基礎,。
土壤學
實習地點:花江大峽谷板貴鄉(xiāng)
實習內容:板貴鄉(xiāng)土壤的測定與取樣
土壤的容重:1,,用環(huán)刀取土,兩邊用刀削平,。
2,,用天平稱出環(huán)刀和土的質量;404.5克
3,用天平稱出環(huán)刀和石子的質量,,67.5克
4,,算出環(huán)刀的體積,石子體積,,201.816立方厘米
最終算出結果為:1.8克/立方厘米
土壤質地:成細條,,易斷裂,為中壤土
酸堿度:8
土壤含水量:取一塊土,,先稱出其質量(15克),,再把其烘干,再稱其質量(12克),,算出水分的質量(3克),,然后用水的質量除以總質量即為土壤含水量(1/5)。
土壤結構:土壤結構是土壤固相顆粒(包括團聚體)的大小及其空間排列的形式,,不僅影響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水分河養(yǎng)分的儲量與供應能力,,而且還左右土壤中氣體交流、熱量平衡,、微生物活動及根系的延伸等,。
實習心得: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土壤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土壤組成;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土壤的發(fā)生和演變;土壤的分類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開發(fā)利用改良和保護等。其目的在于為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消除土壤低產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
總結:經過為期五天的實習考察,,我對綜合自然地理的了解更為深刻,不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識,,而且更是對課堂知識做了更好的補充,。更多的了解地質地貌,水文土壤在現實生活中的形態(tài)特征,,完善了我們的知識體系,,讓我們明白了地理科學研究的價值所在,意義深刻,,終生難忘!
建議:1,,希望每個學年都能有這樣的實習考察機會。
2,,在以后的野外考察中能多做點不同的實驗,,以及給我們多講解不同的機械儀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以后的考察地點能更具有代表性,。
4,,以后的試驗希望能夠很好的帶動同學的集體,協(xié)作意識。
展望:1,,能夠延長考察時間,使同學們更好的掌握考察知識,。
2,,希望能夠出省,考察到外省一些好的人文,,自然地理資料,。
3,希望能和別的高校進行學術交流,。
自然地理學實踐報告篇三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3. 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瑞晶洞位于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qū)的石瑞鄉(xiāng)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巖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guī)r地區(qū)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guī)r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于石灰?guī)r層各部分含石灰質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tài),、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蒸發(fā)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這些沉淀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實習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fā),,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石菊花是石灰?guī)r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tài)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guī)r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fā),,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于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后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贝A⒃趶d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于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發(fā)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fā)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巖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這次實習我收獲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機制,。此外,這次野外實習鍛煉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數據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學實踐報告篇四
自然地理學及其相關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野外教學實習對本專業(yè)本科學生來說是一次啟蒙教育,。下面是有20xx自然地理學專業(yè)
實習報告
,歡迎參閱,。(一)杭徽公路實習
1.
實習目的
:認識實習中所見到的有代表性的三大類巖,,并學會區(qū)分它們。2. 實習區(qū)位置:臨安市地處揚子地背斜,,不同時代地質構造線的方向北東南西向,,近東西向延伸的杭徽公路正好切穿了臨安市境內不同時代的地層,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和侏羅系等,,還有大型的花崗巖侵入體,為實習觀測不同特征的地層露頭提供了條件,。
3. 主要內容:
(1)硅質巖
我們首先來到了青山湖大橋往板橋轉彎處的硅質巖觀測點,,看到山體表面大部分為黑色,小部分裸露的微微泛黃,。硅質巖,,即沉積巖中以二氧化硅為主要成分的巖石。也稱燧石巖,。其主要礦物成分是自生石英,、玉髓和蛋白石。硅質巖分為3類:①生物硅質巖,,②化學硅質巖,,③凝灰硅質巖。我們看到的硅質巖呈黑色主要是因為其中混有一定含量的雜質,,屬于化學沉積巖,。
(2)花崗斑巖
有似斑狀結構的花崗巖,其礦物成分與花崗巖相同,?;◢彴邘r上的斑晶含量一般為15-20%,主要為石英和長石,,有時也有黑云母和角閃石,。鉀長石為正長石或透長石。黑云母和角閃石有時可見暗化邊,。斑晶通常被基質熔蝕,,基質呈微花崗結構。
(3)凝灰?guī)r
有50%以上的顆粒直徑小于2毫米,,成分主要是火山灰,,外貌疏松多孔,,粗糙,有層理,,顏色多樣,,有黑色、紫色,、紅色,、白色、淡綠色等,。由于它的組成成分,,凝灰?guī)r的解理性和層理性較差。
(4)板巖
我們的最后一站是藻溪鎮(zhèn),,這里是板巖的觀測點,。藻溪鎮(zhèn)的板巖是變質結構板狀構造的變質巖。板巖是具有板狀結構,,基本沒有重結晶的巖石,是一種變質巖,,原巖為泥質,、粉質或中性凝灰?guī)r,沿板理方向可以剝成薄片,。
板巖的顏色隨其所含有的雜質不同而變化,。藻溪鎮(zhèn)的板巖綠泥石含量較多,因此看上去為灰綠色,。板巖由泥質巖變質而來,,在變質過程中,里面的鐵元素被氧化,,這也是板巖發(fā)黃的原因,。
(二)瑞晶洞實習
1.實習目的:了解瑞晶洞形成過程,并加深對課程中地層,、地質構造和地貌等內容的理解,。
2.實習區(qū)位置:臨安市內的瑞晶洞是一處地下石灰?guī)r溶洞,發(fā)育在5億年前的晚寒武紀,,洞口向南,,洞體按自然組合劃分為七廳。
瑞晶溶洞的形成是石灰?guī)r地區(qū)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guī)r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于石灰?guī)r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tài),、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
3.瑞晶洞中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及形成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guī)r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tài)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guī)r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fā),,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于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后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3)石幔簾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廳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于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4)邊石壩
4.溶洞的塌陷,、斷裂構造,、石柱的錯斷現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發(fā)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fā)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巖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三)
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我收獲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了解了三大類巖石的特征和構造,,加深了對課程中地層、地質構造和地貌等內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這次野外實習鍛煉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數據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當然還有許多不明白的問題,,應該與老師多多探討,,這樣有利于知識與實踐的結合。
一,、前言
20xx年春季學期我們已經在課堂上學習了綜合自然地理課程,對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在理論上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此次實習,我們通過路線考察的方式,,從森林公園到龍王洞實地觀察了張家界的自然結構,,并對張家界的自然環(huán)境有了切實的體驗。此外,,在考察過程中我們還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方法,,為將來繼續(xù)深入開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本文著重記錄此次實習的實習內容,。
張家界市(原名大庸),,位于湖南西北部,距省會長沙398公里(以市政府所在地永定區(qū)計算),。張家界距長沙全程高速320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坐標是:北緯28°52′至29°48′,,東經109°40′至111°20′。東與常德市的石門縣與桃源縣交界,,南與沅陵縣毗連,,西與永順縣,、龍山縣接壤,北與湖北省的鶴峰縣與宣恩縣為鄰,,總面積95616平方公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巖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巖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云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后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云霧山分支 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 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巖 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聞名于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qū)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qū)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qū)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于一體,藏賂,、橋,、洞、湖,、瀑于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qū)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云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yè)用地面積1012畝,,占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tài)旅游區(qū),、國際度假區(qū)。
張家界的氣候適中,,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因此,,雨量豐沛(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400毫米),,陽光充足,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6℃ 左右。夏季最熱月氣溫27℃ ,,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3 ℃(以1月最冷,,極端氣溫在零度左右到4℃ )。這樣的氣候,,不僅適合動物的繁衍與植物的生長,,更適合觀光旅游。
由于張家界市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東臨魚米之鄉(xiāng)八百里洞庭湖,,西頻湘、鄂,、川,、黔四省邊界地區(qū),所以歷史上就是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據地方志書記載,,早在明代,這里就商賈云集的地方,,不僅周邊貿易發(fā)達,,同時,還有來自福建,、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的客商到這里經商辦企業(yè)。今天,,這里的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民航也已開通,??梢钥隙ǎ粋€朝氣蓬勃,,現代化的旅游新城正以她的嶄新面貌崛起在世人面前!
實習目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一睹大自然神奇的風采;更主要的是觀察校道上主要樹木,后山的主要植物;地質地貌,,了解其形成過程,。學會用自然地理學理論知識解釋地質變遷過程和現象。使課堂上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相結合,。
20xx年6月9日,,星期六,天氣大雨轉晴,。我們跟隨陶老師和胡老師從榕園廣場出發(fā)進行實習,。
一.認種
首先是胡老師給我們講解路口的鐵樹,鐵樹的莖干都很粗壯,,植株高度可以達到8米,,而在我們學校的只有2至3米高吧?;ㄆ谠?~8月,。雌雄異株,雄花在葉片的內側,,雌花則在莖的頂部,,胡老師給我們講解的鐵樹是雄株,所以我們也并沒有看到雌花,。接著就講到了校園最為壯觀的校道上的小葉榕,,樹性強健,綠蔭蔽天,, 幾乎從樹冠拖下來的長長的胡須是它的氣生根,。轉了個彎,老師說把我們領到了一棵小樹旁說是芒果樹,,我們很驚奇,,果然抬頭一看看到了好多只青色的長勢甚好的芒果,。于是有人說可以吃嗎,,胡老立即敏感得說:“我們在野外,無論野外的食物看上去有多誘人都是不吃的?!蔽覀冇肋h都不知道野外的這個東西是不是我們平時吃的那個,。老師還提到了傳說中的斷腸草,一片葉子就可以殺死一頭牛,?!八阅銈兿胂耄銈兏1日l強壯呢?”老師還特別舉了一個例子,,20xx年的廣東市民請北方來的客人喝粥,,去野外采取新鮮食材,結果采了斷腸草,,一家人連帶朋友都死了,。提醒著我們在野外就不可以就地取材,不要對于自己的認種能力太過自信,,大自然很大充滿未知,。
老師又到了一棵樹下,摘了一片葉子,,葉子流出了白色乳汁,,“桑科榕屬都有這個特點,?!甭牭竭@里,我們也大概知道了這棵也是榕樹了,。根據它的葉子比小葉榕大,,所以就叫做大葉榕了。但是它的根比小葉榕要發(fā)達,,氣生根卻不比小葉榕,。另外,大葉榕是落葉喬木,,這一點也不同于常綠樹種小葉榕,。在后來老師又講了高山榕,高山榕,, ,,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15米,。春天,,大的葉芽出現在枝梢,隨后淺綠色的葉綻開,,而此時不顯眼的花苞片跌落滿地,。掛果如小小西紅柿般大,,由青綠變黃,成熟后變?yōu)榧t色的漿果,,可食,。特點是:生性強健,樹姿豐滿,,能抵強風,,移栽容易,適于作行道樹,、園景樹和庭蔭樹,。
紫荊,樹干挺直叢生,,早春季節(jié)先于葉開花,,花形似蝶,盛開時花朵繁多,,成團簇狀,,緊貼枝干,滿樹都是花,,不僅枝條上能著花,,而且老干上也能開花,給人以繁花似錦的感覺;現在到了夏秋季節(jié)則綠葉婆娑,,滿目蒼翠,。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花洋紫荊,亦名紫荊花,,但與我們在校園里看到的是極不相同的,。
羊蹄甲,為豆科喬木或直立灌木植物,,高7-10米;樹皮厚,,近光滑,,灰色至暗褐色,。羊蹄甲與香港市花紅花羊蹄甲很相近,容易混淆,,屬豆科,,該種花淡紅色,花后結莢與后者花紫紅,,花后不結莢相區(qū)別,。該種是很好的園林綠化樹種,常作行道樹植路邊,。
接下來老師介紹了3種千屈菜科的植物,。
木棉,,屬木棉科,落葉大喬木,,原產印度。高10-20 公尺,。樹干基部密生瘤刺,,枝輪生,葉互生,。每年2-3月份先開花,,后長葉。樹形高大,,雄壯魁梧,,枝干舒展,花紅如血,,碩大如杯,,盛開時葉片幾乎落盡,遠觀好似一團團在枝頭盡情燃燒,、歡快跳躍的火苗,,極有氣勢。因此,,歷來被人們視為英雄的象征,。
紫薇,別名入驚兒樹,、百日紅,、滿堂紅、癢癢樹,。為千屈菜科紫薇屬雙子葉植物,。產于亞洲南部及澳洲北部。中國華東,、華中 ,、華南及西南均有分布,各地普遍栽培,。紫薇樹姿優(yōu)美,,樹干光滑潔凈,花色艷麗;開 花時正當夏秋少花季節(jié),,花期極長,,由6月可開至9 月,故有“百日紅”之稱,,又有“盛夏綠遮眼,,此 花紅滿堂”的贊語,,是觀花、觀干,、觀根的盆景良材,。紫薇也是山西晉城市市花。
串錢柳是一種非常耐寒且極具吸引力的灌木,,樹皮呈灰色,,花序穗狀,樹枝和花序柔軟下垂,,花期四月,,木質蒴果。串錢柳是非常優(yōu)美的觀賞花木,,干形曲折蒼老,小枝密集成叢,。葉似柳而終年不凋,花艷麗而形狀奇特,花序著生在樹梢,只看雄蕊而不見花朵,。雄蕊 ,,數量很多,花絲很長,,顏色鮮艷,排列稠密,,整個花序猶如一把瓶刷子,挺立于灌叢之中,,隨風搖拽,,妖艷奪目,風韻獨特,,姣美殊常,。串錢柳這名字得名于它獨特的果實。木質蒴果結成時在枝條上緊貼其上,,略圓且數量繁多,,好像把中國古時的銅錢串在一起的感覺,加上柔軟的枝條如揚柳一般,。
之后老師又講了4種桃金娘科的植物,。
桃金娘夏日花開,燦若紅霞,,絢麗多彩;花期特長,,4月~9月,邊開花邊結果,。成熟果為紫黑色漿果,,可食,也可釀酒,,是鳥類的天然食源,。用于園林綠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山坡復綠,、水土保持的常綠灌木,。桃金娘的果實,又名桃娘,、棯子,、山棯、仲尼,。果可食用,全株供藥用,,有活血通絡,,收斂止瀉,補虛止血的功效,。
紅千層桃金娘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3~5米,,原產澳大利亞,,陽性樹種。 紅千層葉如披針,,似羅漢松葉而終年不凋,,四季常青,嫩枝和葉片披白色柔毛,,花稠密,,聚生于頂端,花期3~7月份,,花形極為奇特呈穗狀,,可作奇麗的插花。該樹種耐烈日酷暑,,不很耐寒,、不耐蔭,生長速度快,,春栽苗當年可長達1~1.5米,,耐旱、耐澇,、耐瘠薄,、耐修剪,可根據綠化需要,,修剪成各種圖形,,盆栽缸栽可隨意修剪成理想的株高和形狀,,成為高貴盆景,有人見人愛的奇樹奇花之稱,。
最后,,感謝老師給我們這次實習的機會以及對我們的細心指導和幫助。相信我們都將會積極總結這次寶貴知識與經驗 ,。
自然地理學實踐報告篇五
(1)掌握野外實習觀察的一般方法,,觀察描述實習地區(qū)常見的地質地貌、巖石解理等特征,。
(2)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象,,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如:堰塞湖,、崩塌等地質現象的分析,。
(3)通過實習,培養(yǎng)直接觀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現象的能力,,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yǎng)提高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互幫互助的團隊合作意識,。
二 實習地點: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三 實習地區(qū)簡介:
翠華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處的秦嶺北脈(長安區(qū)太乙宮鎮(zhèn)),,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國內罕見的山崩地貌使翠華山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翠華山旅游景區(qū)由碧山湖景區(qū),,天池景區(qū)和山崩石海景區(qū)三部分組成,。翠華山高峰環(huán)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稱“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 這塊終南山的游覽勝地上,,漢唐兩代曾建過太乙宮和翠微宮,,是歷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樂避暑之所。翠華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huán)峙,碧波蕩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圣母行宮等,。位于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跡,,由巨大花崗巖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雖夏亦有堅冰,,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
四 實習內容
1.整體地貌:
翠華山與太華山系,在構造上屬于北秦嶺復背斜構造帶,,始出于震旦紀早期,,基本上形成于下古生代中期,東西緊密的線狀構造伴隨著強烈的斷裂和巖漿侵入,,經過多次造山運動,,發(fā)生了撕裂和斷塊及隆升。由于南北兩側斷裂下陷,中間因受擠壓而形成北仰南傾的褶皺斷塊之山――翠華山山體的巖性為太古片麻巖與花崗巖,,其高峰峻嶺均由古老的變質巖系和后期巖漿組成,,堅硬而抗蝕力強。經長期雨水剝蝕侵襲,,河谷多呈v字型,,整個地貌特征為:峻嶺高山、疊障挺拔,,陡崖峭壁,、峰脊波狀起伏,河谷狹窄,,水流湍急,。
2.山崩地質景觀
(1)翠華山山崩景觀概況: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積物的總量可達3億立方,。大塊礫石以山體崩裂處向下,,堆積成巨大的崩積體。有一塊巨礫的長,、寬,、高分別達60米、40米,、30米,。山崩時,巨大的礫石在崩落過程中,,有時會沿節(jié)理斷開,。風洞下面的玄關,是兩塊高30余米的巨礫之間的一道狹縫,,縫寬僅數米,。這也可能是巨礫斷開所形成的狹窄通道。翠華山山崩形成的各種特殊地貌在中國十分罕見,,因而被地學工作者譽為:“山崩天然博物館”,。
山崩地質景觀
(2)成因:崩塌體受地震力脫離開母巖時,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其基本運動方式有自由落體、跳躍,、滾動和滑動4種,。翠華山山體巖崩運動以滑崩為主。潛在崩塌體在孕育發(fā)展過程中,受巖性,、構造,、地貌、風化等諸因控制,當受到強大地震力作用時,潛在崩塌體順著結構面,在重力作用下以向河谷方向快速滑崩,。崩塌體在崩塌壁前整體沉陷,形成約20m寬的陷落帶,堆積有墜落巖塊,。潛在崩塌體向河谷運動的過程中,受河谷地形制約,大約分為兩個整體運動:一是十八盤堵河的巖崩體,因河谷狹窄,崩積物水平運動距離較小,大部分物質填充在河谷里,形成200m高壩堆積;二是環(huán)湖西岸山崩堆積體,河谷較寬,沿傾向河谷結構面滑崩,潛在崩塌體各部位因滑移速度不同,形成不規(guī)則次一級滑崩階梯狀或臺塊狀地形。由于崩塌體沿著傾鈄結構面作近似弧形運動,故滑崩階地面或臺塊面多傾向崩塌壁,并有多級破裂面,這些現象都是滑崩體運動遣留的證據,。潛在崩塌體受斷裂與節(jié)理影響,巖體破碎,當受到強大地震力作用,順著結構面運動時,由于崩塌體內各巖石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造成塊體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和撞擊,使巖塊進一步破碎,故崩積物塊石大小混雜,沒有分選,棱角明顯,孔隙大,基本無細顆粒物質填充。因堆積塊石大小不一,往往受較大完整塊石支撐或巨大塊石震裂,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巖崩洞穴,。山體在巖崩運動過程中,地表面的巖塊受地形高差影響,勢能很大,快速向下沖擊力較大,因下墊地面起伏不平,受反彈力作用,地表面巖塊震動發(fā)生彈性破裂,有的順節(jié)理面破裂,有的猶如刀劈斷裂,有的發(fā)生震動破裂,形成各種形態(tài)的山崩裂石,隨處可見,巖面震動裂縫交錯如畫,構成了山崩地貌奇異的景觀,。
自然地理學實踐報告篇六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專業(yè)中的主干課程之一,它是一門實踐性,、區(qū)域性,、地方性很強的科學,并在國民經濟與生產建設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自然地理學研究的許多內容,、資料、許多程序,、環(huán)節(jié),、許多方法、手段,,需要進行大量地實地調查,、考證和分析。在教學實踐中,,自然地理學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自然地理實踐教學既是自然地理教學內容的基本組成部分,又是開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時,、空方面的思維等方面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其目的是通過野外實習與實踐活動,,驗證、落實課堂和書本上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擴展學生的實踐科學能力和整體素質,,讓學生初步掌握野外調察和研究的方法。為了更好地加強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配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教學,,以及適應省級試點課程“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的需要,結合我院21世紀教改項目“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方式及其考核指標體系研究”,,根據地理學科特征和教學的具體要求在野外實踐,。
實習目的是對野外教學工作的總的目標和具體任務的敘述。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目標是要使我們得到綜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訓練,。實習內容包括了地質,、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關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使我們在較短的實習時間內,,能夠接觸比較多的和比較典型的自然地理內容,,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野外教學突出實踐教學的特點,,尤其是野外調查的方法和步驟。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圖的判讀,,地質羅盤的作用及地質測量,地質地貌現象,、植物等的觀察與描述,,上述這些方法與野外技能的訓練對我們從事該專業(yè)的工作將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礎。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陜西省西安市,。按實習的先后順序,,實習的地點依次為:口鎮(zhèn)、冶峪河,;乾縣大北溝,、水土保持所;張家山,、涇惠渠,;咸陽博物館;南五臺,;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等。
羅盤,,卷尺,,gps,地質錘,,植物標本夾等,。
陜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陜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周族是陜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歷,,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陜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fā)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七大奇跡,。
當今的陜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4—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qū)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qū)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qū)位之便,??偯娣e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陜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陜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臺山(南五臺)、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紅堿淖,。當今的陜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qū)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qū)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qū)位之便??偯娣e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