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地方志辦公室是干嘛的篇一
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編 中國文化出版社
第一章 新時期地方志的編纂工作的新要求及基礎知識 第一節(jié) 學習“十七大”精神建設方志學科
第二節(jié) 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和貫徹落實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 第三節(jié) 地方志的性質 第四節(jié) 地方志的特征
第五節(jié) 地方志的功能和作用
第六節(jié) 地方志編纂人員的責任素質要求 第二章 地方志的編纂原則與質量標準 第一節(jié) 指導思想 第二節(jié) 編纂原則 第三節(jié) 質量標準
第三章 地方志的體例編纂標準 第一節(jié) 地方志的凡例 第二節(jié) 地方志的體裁
第三節(jié) 地方志的行文基本章法 第四節(jié) 地方志體例分析
第四章 地方志的設計與志稿的審改 第一節(jié) 地方志的編纂程序 第二節(jié) 地方志的總體設計 第三節(jié) 各級地方志的設計 第四節(jié) 專志(篇)的設計 第五節(jié) 志稿的評審與修改
第五章 地方志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要點 第一節(jié) 資料的種類 第二節(jié) 資料的搜集 第三節(jié) 資料的整理
第四節(jié) 資料的鑒別,、考訂 第五節(jié) 資料的選用
第六章 地方志的凡例、篇目與總纂要點 第一節(jié) 凡例的制定 第二節(jié) 篇目的設計 第三節(jié) 志書的總纂
第四節(jié) 附錄,、編后記和索引的編寫 第七章 各地方志專志的具體編纂要點指導 第一節(jié) 大事記的編寫 第二節(jié) 經濟部類的編寫 第三節(jié) 政治部類的編寫 第四節(jié) 文化部類的編寫
第五節(jié) 民族,、宗教部類的編寫 第六節(jié) 人物人志的編寫
第八章 年鑒的編纂工作標準及要點指導 第一節(jié) 年鑒編纂原則
第二節(jié) 年鑒條目的編寫標準
第三節(jié) 年鑒的分類、體例與文體文風 第四節(jié) 年鑒的結構設計
第五節(jié) 年鑒的資料收集與整理使用 第六節(jié) 年鑒的具體編纂要求 第七節(jié) 年鑒的附錄,、索引與總纂 第八節(jié) 應用電腦編輯年鑒的方法
第九章 新時期區(qū)縣地方志編纂工作標準及要點指導 第一節(jié) 區(qū)縣地方志書寫特點 第二節(jié) 區(qū)縣地方志書寫準備 第三節(jié) 區(qū)縣地方志書行文 第四節(jié) 區(qū)縣地方志資料概述 第五節(jié) 區(qū)縣地方志資料征集
第六節(jié) 區(qū)縣地方志資料考證,、整理與管理 第七節(jié) 區(qū)縣地方志應用現代技術 第八節(jié) 區(qū)縣地方志版式設計 第九節(jié) 區(qū)縣地方志編制索引
第十章 地方志的續(xù)修工作標準及要點指導 第一節(jié) 續(xù)志的任務
第二節(jié) 兩屆志書的銜接問題 第三節(jié) 續(xù)志理論研究
第四節(jié) 方志續(xù)修的準備與實施
第五節(jié) 續(xù)修地方志的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
第十一章 地方志志書質量評估標準與審查驗收,、出版 第一節(jié) 政治標準 第二節(jié) 記述標準 第三節(jié) 體例標準 第四節(jié) 特色標準
第五節(jié) 志稿的評議和審定 第六節(jié) 志書出版
第七節(jié) 少數民族文字志書的翻譯出版 第十二章 地方志信息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第一節(jié) 地方志信息資源具有一般文獻無法替代的文獻價值和社會作用 第二節(jié) 舊地方志的管理與利用
第三節(jié) 加強地方志信息資料管理,,加快地方志信息數據庫建設 第十三章 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jié) 地方志行政管理的特點
第二節(jié) 學習十七大報告,做好思想工作管理 第三節(jié) 地方志的日常工作管理 第四節(jié) 資料管理 第五節(jié) 審定稿制度
第六節(jié) 地方志文獻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節(jié) 領導藝術 第十四章 新時期地方志編纂工作相關政策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詳細介紹了新時期地方志的編纂的基礎知識,、地方志的編纂原則與質量標準,、體例編纂標準,、地方志的設計與志稿的審改、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要點,;及地方志的凡例,、篇目、總纂要點,,與各地方志專志,、年鑒、新時期區(qū)縣地方志的編纂工作標準及要點指導,,此外還重點介紹了地方志志書質量評估標準與審查驗收,、出版、信息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及編纂工作的行政管理,。本書特點:
指導性強——針對十七大的精神要求和新時期地方志編纂工作標準、要求與工作要點指導過程工作的具體細節(jié),、環(huán)節(jié),,本書都做了細致的介紹,做到回答“怎樣做”的問題,。
規(guī)范性——本書主要依據我國最新的地方志編纂規(guī)范,,按照其中具體的標準和要求來規(guī)范和指導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操作。
緊跟時代——本書的內容代表了新時期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要求,,緊跟時代的步伐,保持了我國的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活力和國情的真實性,。
權威編著——本書由長期從事地方志編纂工作研究及其指導的資深專家,、教授結合自身經驗與實踐成果精心編寫。
讀者對象: 地方人民政府 文化局,、檔案局
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地方志編委會辦公室 全軍軍事志指導小組(辦公室)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政治部編史辦公室 中國社會科學院
史志研究院,、史志辦公室 地方志研究所
市委黨史地方志辦公室 地方史志辦公室 地方志協會
地方志辦公室是干嘛的篇二
永州 地方志
第五節(jié) 姓 氏
一,、姓氏概況
唐宋時期,區(qū)內人口不多,,姓氏鮮少,。元末明初,朱元璋“扯湖南填四川,,扯江西填湖南”,,區(qū)內人口大部分他徙,外省外地人口舉族全家遷入(主要是江西),,姓氏增減變化大,。延及民國,,全區(qū)姓氏有300姓之多。
新中國建立后,,由于干部職工的調整,,大中專畢業(yè)生分配,女性人口婚人等因素,,區(qū)內姓氏大增,。藍山縣在民國22年,只有163姓,,到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增至273姓,,增加1lo姓。全區(qū)人口比較稀少的姓氏,,90%以上為新增姓氏。
1991年,,全區(qū)共有625姓,,單音節(jié)姓(單姓)620個,雙音節(jié)姓(復姓)5個,,即上官,、司馬、歐陽,、諸葛,、皇甫,。其中復姓上官,、司馬、諸葛集中于永州,、冷水灘二市,皇甫集中于藍山,,歐陽分布于全區(qū)各縣,。
全區(qū)各縣均有的姓氏86個,,占全區(qū)姓氏總數14.63%,;1縣獨有的姓氏247個,占全區(qū)總姓氏42.01%,;2縣共有的姓氏90個,,占15.31%,;3縣共有的姓氏43個,占7.31%,;4縣
共有的姓氏29個,,占4.93%;5縣共有的姓氏29個,,占4.93%,;6縣共有的姓氏23個,占3.91%,;7縣共有的姓氏41個,,占6.97%。
以行政區(qū)劃為界,,零陵縣(永州市和冷水灘市)191姓,,祁陽縣374姓,東安縣391姓,,道縣168姓,,寧遠縣225姓,江華縣165姓,,新田縣167姓,,藍山縣273姓,江永縣256姓,,雙牌縣191姓,。
1995年統計,區(qū)內姓氏人口數量居第一位的為唐姓,,第二為李姓,,第三為陳姓,第四為張姓,。4姓人口之和達53萬余人,,占全區(qū)人口10%。其他人口較多的姓氏依次為王,、蔣,、劉、周,、黃、何,、楊,、胡、歐陽,、趙10姓,。人口稀少的姓氏為乙,、夕、億,、書,、今、六,、戈,、仆、公,、五,、下、四,、太,、立、印,、陰,、遼、午,、水,、井、長,、未,、見、業(yè),、司,、冉、邊,、百,、紅、由,、對,、克、吁,、化,、言、卯,、杰,、求、屯,、巨,、圣,、幺、回,、初,、勝、有,、片,、為、私,、讓,、臣、貞,、赤,、罕、良,、言,、灶、綸,、佟,、甫、靈,、針,、帳、閏,、泗,、青、治,、枕,、奇、阿,、亥,、堅、庚,、音,、原、沓,、那,、達、偉、牧,、委、茹,、猶,、府、談,、昔,、姬、聞,、說,、栗、哀,、序,、泥、胥,、頓,、寥、英,、依,、往、卒,、查,、旺、瀏,、冒,、南、玲,、藥,、欽、益,、班,、珠、讀,、展,、笪、巖,、黑,、葷、慈、勒,、辜,、灘、鋪,、糧,、將、澤,、昌,、奏、廟,、咎,、帥、雁,、超,、斷、奚,、匡,、鈕、菊,、扈,、庵、碗,、磨,、儒、巢,、藏,、闕、首,、尉,、賢、沃,、嶺,、叢、貫,、邃,、敦、靜,、慕,、穆、慧等158姓。
二,、部分姓氏來歷及分布
(一)唐姓 祁陽唐姓有三支:一支始祖唐全克偕弟全俊,、全明、全德于明洪武年間(1368~1378)自江右(江西)遷入祁陽,,全克居祁陽觀音灘夏樂甸,;全俊、全明居祁陽麻托灣,;全德居祁陽李本塘。其子孫分居祁陽唐家?guī)X,、山川,、八佾塘、大村甸等處,。另一支始祖唐大用,,元末明初自洪都(南昌)遷金陵(南京),再遷祁陽土橋(今屬祁東),,后移居祁陽梅溪,。再一支始祖唐發(fā)勝,于明洪武年間(1368~1378)遷入祁陽三官塘,,后嗣散居于同德塘,、文明鋪、寶塔邊,、享塘,、臘樹園沖、楓樹山,、狹江,、三官塘。東安唐姓分十甲唐,,有一甲唐??以至十甲唐之別,。莒國公唐儉的后嗣唐世曼由山西太原徙零陵,因世曼辦團練抗黃巢“有功,,唐昭宗時舉為永州刺史”,。其后代居永州南鄉(xiāng),后嗣唐冕自零陵遷東安龍溪(白牙市),,其子孫聚居于白牙市周圍村莊,,俗稱“七甲唐”。道縣唐姓,,長安唐李德仕唐太宗朝,,后嗣子迪為廉州憲,與生于益州(今山東)的廉州太守周崇昌同徙永郡,子孫科甲蟬聯,,代不乏人,;子迪七世孫唐揆(宋真宗景德年間)才學兼長,文事武備,,初任袞州通判,,后以武功授馬步指揮,領鎮(zhèn)舂陵,,其子紫修,、紫丘、紫富因公卒,,卜葬于道縣濂源黎碧岐,,擇居于濂濱保達村坊。其后嗣居道縣達村,、夏柳,、菱角塘、上唐村,、井水唐家,、石山唐家、新居墻等村落,。寧遠唐姓,,始祖原籍江西泰和縣集賢村,宋末避金亂,,遷人湘南,,歷衡及永,再徙寧遠,,初居平田,,再遷東山的潮水,后嗣居太平鄉(xiāng),、下墜鄉(xiāng),、禾亭鄉(xiāng)、仁禾鄉(xiāng),、冷水鄉(xiāng)等處,。另一支由零陵三蚯田初遷道州,再遷寧遠九嶷舜源峰,、魯女峰,,后嗣居灣井、麥地,、大界,、天堂等鄉(xiāng),。零陵唐姓有三支:一支始祖世蚯于唐代遷零陵南鄉(xiāng)黃田鋪一帶,子孫中有人遷入東安,;另一支始祖子迪于唐代遷入零陵進賢鄉(xiāng),;再一支始祖璧三郎于明代自江西廬陵縣遷入零陵。藍山唐姓始祖唐文朝,,原籍江西泰和縣,,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偕弟文左、文右來藍山游覽,,卜居月溪,,子孫居大洞、太平圩,、毛俊等鄉(xiāng)鎮(zhèn),。
(二)陳姓 祁陽陳姓遠祖志泰,原籍四川省蒲江縣,,生子用賓、順賓,、南賓,。用賓于元 末為萬戶總戎,鎮(zhèn)守祁陽,,遂落籍,,居祁陽金蘭橋(今屬祁東);順賓于元末兵亂之際,,攜三子德新,、德興、德通遷居祁陽城北,,子孫居石佛,、牛塘、龍江橋,、花鼓沖,、狹江、清水塘,、長流鋪,、白水、河埠塘,、白竹塘,、蘭橋、小陂橋(屬今祁陽),、魚陂甸,、洪橋,、金蘭橋、雙江口,、攸陂,、草塘(今屬祁東)等處,其后嗣遷居外省外縣為數甚眾,。另一支始祖陳鑣公,,于明中葉自江西九江義門遷入祁陽,居下馬渡藕塘沖,。東安陳姓同姓同宗,,始祖自江西泰和縣于元末徙東安,至今25代,,人口以大廟121,、塘復、水嶺三鄉(xiāng)為數較多,。大廟口陳姓與廣西全州的黃土井,、黃沙河、廟頭等地陳姓聯譜,。藍山陳氏始祖之一陳諫,,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由郴州遷入藍山東江佛子崗,后代居于城關,、龍溪,、所城等鄉(xiāng)鎮(zhèn);始祖之二陳懷忠,,原籍江西泰和,,初遷郴州,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再遷藍山城東秀峰山下(今龍溪鄉(xiāng)芙蓉井),;始祖之三陳伯環(huán)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遷入藍山縣洪觀鄉(xiāng)三廣,,后嗣居洪觀、土市等鄉(xiāng),;始祖之四陳企,,原居疑麓,明洪武時遷入今藍山大橋鄉(xiāng)龍家屋地定居,。寧遠陳姓,,原籍江西,元末兵變,,其祖陳至德攜子室經宜章人寧遠,,筑室于今寧遠水市鎮(zhèn)石馬村;另一支于明代因選妃一事,,其祖陳永勝攜家小從江西吉安避居桂陽縣泗州寨,,再遷寧遠神仙洞,、楊塘等地,子孫居于上龍盤,、小睦塘,、桐木累一帶。江永陳姓有兩支自營道遷入,,一支居接龍橋,,一支居永明城東;第三支陳姓始祖于隋開皇九年(589)自山東青州遷入,。
(三)劉姓 寧遠劉姓有兩支:其一祖籍沛縣(今江蘇省內),,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長沙王第十三子節(jié)侯劉買來舂陵。劉買死,,其子戴侯熊渠嗣位,。熊渠死,子劉仁嗣位,。仁徙南陽(今湖北棗陽),,命子劉昌定居舂陵以守祖墳。其二始祖劉忠正,,原籍江西,,宋時,因避亂遷入寧遠大陂洞(今云潭鄉(xiāng)),,其子孫居禾亭鄉(xiāng)拱橋劉家,、仁和鄉(xiāng)劉安仲等地,。祁陽南部一支劉姓始祖劉相,,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萬歷年間寓居祁陽白水鎮(zhèn)經商,,生子煥榮,、秀榮,相死后煥榮攜秀榮四子回江西廬陵,,秀榮與其子劉垣留下守父陵,,遂在白水繁衍后嗣,現祁陽白水,、進寶塘,、楊沖、唐家?guī)X等地劉姓均為其后裔,。藍山劉姓也有兩支:一支始祖劉濟弼,,原籍江西泰和縣,宋初遷嘉禾鄧林村,,子孫再遷藍山橋頭江,,后嗣居洪觀,、早禾、太平圩,、大洞等鄉(xiāng)各村莊,;另一支始祖劉肇基,亦江西泰和人,,宋仁宗景佑年間(1034—1038)遷入今藍山縣洪觀鄉(xiāng)坦頭,,其子孫分居于總市鄉(xiāng)。
(四)李姓 祁陽李姓有兩支:一支始祖李吉甫,,明洪武初,,率三子元卿、光卿,、廉卿從邵陽城福遷祁陽梅塘(今屬祁東),;元卿后嗣居祁陽白水、丙溪沖,、湖廣東村,;光卿子孫居祁陽油塘、魚子橋,、李家灣,,文明鋪區(qū)的云盤甸、紫山沖,,今屬祁東白地市區(qū)的蒼江橋,;廉卿后嗣居洪橋、大營市,、石牌江,、原山甸、朵云山(均屬祁東)等地,。另一支始祖李德進,,原籍江西廬陵,初遷常德武陵的梅泉,,元末再遷祁陽,,始居陶阿村,繼居石鼻頭,,后嗣移居觀音灘,、大忠橋、蕭家村等地,。寧遠李姓也有兩支:一支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蕭臨洮),,南齊東昏侯(蕭寶卷)永元二年(500),李道辨為南道開拓大使,、蕩寇將軍,,奉旨征瑤而來寧遠,,因感南齊政局動蕩,目睹寧遠山水秀麗,,遂定居木塘,,其子孫居今寧遠下灌鄉(xiāng)、灣井鄉(xiāng)的久安背,、東安頭,、田心等村落。另一支祖籍隴西,,后唐時隨祖李千護由江西吉水初徙桂陽,,次徙嘉禾,后徙寧遠,,稱“西平啟”派,,初居逍遙巖,后分居禮仕灣,、保安,、禾亭、中和,、冷水,、神下等地,下灌和禮仕灣兩村是寧遠李姓人口集中的地方,。道縣李姓始祖李榮勝,,原籍山東青州苦竹洞上頸灘人,因兵燹年荒于明洪武年間其后嗣李光恩,、李光惠偕妻室遷道州城西,,未幾移居于羅漢神后虎形山,至五世已成望族,,子孫居于華巖,、寨子腳,、桐溪尾,、下長興洞、社灣,、馬壘,、陡嶺等村落。
藍山李姓兩支:一支與寧遠李姓同始祖,,系李千護之后裔,,居洪觀、早禾,、楠市,、總市,、龍溪。所城等鄉(xiāng)鎮(zhèn),;另一支始祖李文卿,,江西泰和縣人,初遷衡州,,于元至正十年(1350)再遷藍山士市鄉(xiāng)新村,、馬裊等地。江永李姓與道縣李姓同源,,系從道州遷入永明,。
(五)張姓 湖南張姓遠祖張浚,北宋自西蜀綿竹徙楚湘,,宋隆興二年(1164)卒,,葬寧鄉(xiāng)縣溈山,后嗣居長,、衡,、邵、永,、辰等地,。浚四世孫朝風于宋理宗時,,因于江西為官,,遂落籍泰和縣。五世孫允從泰和遷沅陵,,宋末復遷江西泰和,。六世嗣孫萬隆、萬盛,、萬祥于元初從江西泰和再遷湖南,;祥居衡州,隆盛居祁,、邵,。萬盛孫誨繁遷零陵發(fā)元坪,為零陵張姓一支人的始祖,。清初盛公嗣孫有人徙蜀,,歷代繁衍,今已成樂至望族,。寧遠張姓始祖原籍江西泰和,,元末兵變,張玄貴率三子避難而人永郡,長萬一居零陵接履橋,,為零陵另一支張姓始祖,;次萬二居寧遠大陽洞;幼萬三居寧遠云潭,,但萬二于明初再徙零陵,。
(六)王姓 藍山王姓始祖王仁鞠,原籍江西泰和,,于宋仁宗時遷入今藍山縣大洞鄉(xiāng)上里田,,其子孫居大洞、土市等鄉(xiāng)各村莊,。寧遠王姓始祖原籍江西吉安,,元末因避兵亂徙寧遠秀峰山、石門山,、大奇山,、魯觀、九嶷等地,。祁陽王姓有兩支:一支始祖王陵官,,明初自江西遷入永州,歷二代,,必恭,、必敬、必亮相率遷祁陽,,定居白水,、石壩、燎皮甸,、蕭家村等地,;另一支始祖王信,元末由江西泰和匡山寺舉家初遷湖南茶陵縣,,后再遷祁陽古木塘(今屬祁東),;其長子朝先后嗣居大栗、矮陂橋弋延山寺,、油榨頭,;次子朝林子孫居畔塘、鐵坡灣,、落排洲,;三子朝祖后嗣居古木塘,、山水坡,;四子朝宗后嗣居三望甸、汪家坳、官坪,、宮夏塘,、丁字橋(今屬祁東);五子朝覲后嗣居書林寺,、灌渡橋,、西沖、小山沖等地,。
(七)蔣姓 各縣蔣姓雖同姓,,并不同宗,且遷入時間地點也各異,。道縣蔣姓,,據記載,東漢桓帝時蔣嵩封平都侯,,原籍杜陵(今陜西西安市東南),,因鎮(zhèn)撫南邦過營浦,逐落籍道州,,其后嗣居道縣龍村,、銀山、五州,、上汶,、麻灣、白面下,、赤竹園,、楊柳塘、紅家山,、洞子塘,、馬家?guī)X、小江口等40余村落,。零陵,、東安蔣姓,元末蔣百九自江西廬陵徙楚南永州,;另一支黃田鋪澗山蔣姓始祖甲子四郎于明初自江西泰和遷入零陵,,其子孫或徙居縣境內水口山,或徙居新田縣,,或徙居廣西興安縣,;還有一支郵亭圩蔣姓系從藍山遷入。蔣百九之孫萬
一,、萬二由零陵遷入東安片塘,、禾倉頭安居;稍后蔣萬四子景量由零陵徙居東安中田,蔣萬
一,、萬二為東安蔣姓始祖,,蔣姓人口幾乎遍東安。祁陽蔣姓原籍廣西全州梅潭,,元惠宗至元年間(1335~1340)蔣受一郎,、受二郎徙居零陵、祁陽,。受二郎于明洪武初定居祁邑天門山,,為祁陽蔣姓始祖,后嗣居祁陽下馬渡的云盤甸,、大忠橋等處,。藍山蔣姓始祖蔣仲和,原居臨武縣羅源村,,宋代遷入藍山埠頭蔣家,。由臨武羅源村遷入藍山落籍的還有大洞鄉(xiāng)觀兌、總市鄉(xiāng)蔣家洞等村蔣姓始祖,。
(八)周姓 寧遠周姓始祖周崇昌,,原籍山東青州,唐永泰年間(765~766)為廉,、白二州太守,,因卜居寧遠大陽洞望崗,后嗣居石馬坊,、楊梅洞,、水市、梅崗,、天堂,、冷水一帶。道縣周姓有兩支:一支是從寧遠遷人的,;二支是原籍山東青州周歸仁,,以魏博節(jié)度使遷襄陽刺史,五世嗣如登進士第,,授韶州曲江令,,任道州刺史,終任所,。其弟如錫,,唐武德元年(618)中進士,任高州刺史,,后因奏事忤旨,,貶道州司馬,,遂落籍;其子孫居樓田,、安村,、上渡,、車頭,、五里牌、周家坊等處,,周敦頤為其后裔,。江永周姓系營道周歸仁一支后嗣遷人,其子孫住江永城關,、允山,、廠子鋪、夏層鋪,、冷水鋪,、蘭溪、桃川,、上洞等9鄉(xiāng)鎮(zhèn),。祁陽周姓有兩支:一支始祖周貴孫,元末避亂初遷酃縣,;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職居參將,,鎮(zhèn)守常寧;后嗣落居菜花嶺,,其
三世孫友亮生子五:三子璋遷祁陽石灣里,,四子瓊遷祁陽財塘,為祁陽周姓始祖之一,。另支始祖周彥升,,元惠宗至元年(1335~1340)從江西泰和縣遷居衡陽縣南鄉(xiāng)樂家塘,后其長子,、次子徙居祁陽青山鄉(xiāng),、大同市(今屬祁東),后嗣居祁陽(包括今祁東)各地,。
(九)何姓 道縣何姓始祖何天都原籍山東青州,,元代因貿易遷入道州;另一支始祖何念三,,由山東青州遷人道州,,卜居城東,世稱東門何家,,書香綿延,,科甲蟬聯,,至清代而愈顯;何姓子孫居城東,、水南,、祥林鋪、仙子腳,、橋頭鋪,、兩河口、高車等處,。寧遠何姓始祖原籍江西泰和,,元末以避兵亂遷入寧遠保和鄉(xiāng)四都老屋定居,后嗣居新屋里,、百河洞,、寡婆橋、大陽洞,、龍須村等處,。新田何姓始祖于唐僖宗年間(874~888)為避戰(zhàn)亂,由江西泰和鵝頸塘陳枧下遷入新田縣白面峰平陽石下(原寧遠南隅,,今新田下漕洞鎮(zhèn)),,子孫居陶嶺、高山,、三井等鄉(xiāng),。
(十)楊姓 祁陽楊姓有兩支:一支始祖楊千仕,明洪武初自江西遷零陵,,居黃陽司堆塘,,越三世,孫楊才通轉徙祁陽楊家洲,,子孫居絲塘,、雙江口、寶方寺等處,;另一支始祖楊樹德(六十八郎),,于明洪武初由江西吉水遷祁陽下七渡。道縣楊姓始祖原系福建泉州鎮(zhèn)江人,,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隨楊海成進京,,康熙元年(1662)奉旨按察衡州府,因力不能耕,,轉回投旗,,二十四年(1685)至永州,三十六年(1697)遷道州登封鄉(xiāng)一都一甲落籍,,其后嗣居達頭山,、草鞋坪,、興橋等地,。東安楊姓,,始祖為宋英宗時曾任戶部尚書楊相師,為避金亂攜子道,、遠,、通,、達游泉陵,遂卜居,;次子遠任東安教諭,,定居東安,,至今800余年,,嗣孫繁衍,散居東安全縣,,為東安望族之一,。寧遠楊姓,原籍中原成紀(今河南洛陽),,唐憲宗時,,其祖楊房任郴州刺史,告老回鄉(xiāng)肘,,赴道州探訪同鄉(xiāng)元結,,途經寧遠,慕此間山清水秀,,遂卜居董家坪(今雙板橋),,后嗣居桐山、雙板橋,、逍遙巖一帶,;另一支,明末時自江西泰和初徙宜章,,再遷寧遠南鄉(xiāng),,子孫居水市車頭鋪、羅家沙洲等處,。藍山楊姓始祖楊璋山,,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將兵來郴桂,年邁家居藍山下坊,,后遷楠市鎮(zhèn)竹山腹,,其子孫居城關總市、早禾,、祠堂圩等鄉(xiāng)鎮(zhèn),。
(十一)黃姓 黃姓有瑤漢之別,。寧遠瑤族黃姓,秦代以前即定居于此,。寧遠漢族黃姓,,原籍江西吉安,唐代其祖宦游湖南,,卜居零陵西路水字橋,,至唐代中葉,黃天勝兄弟三人,,由零陵遷至寧遠,,居西鄉(xiāng)笑天龍(今柏家坪區(qū))、楊桂坪(今石家洞鄉(xiāng))等地,;另一支始祖黃勝和于南宋自藍山古城遷入寧遠灣井,,后嗣居于冷水、梅崗一帶,;第三支于元朝自江西泰和遷寧遠腰江定居,,后嗣居李家鋪馮石村及禾亭、保安等處,。藍山黃姓有三支:一支始祖黃照林,,原籍江西泰和,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遷入楠市鎮(zhèn)道陰洞,,再遷黃均得定居,后嗣居楠市鎮(zhèn),、南屏鄉(xiāng)各村落,。二支始祖黃都務,宋神宗年間(1068~1085)自江西泰和將兵藍山,,致仕歸,,居縣城(今古城),后裔居總市,、竹管寺,、龍溪等鄉(xiāng)鎮(zhèn),。三支始祖黃都衙,江西泰和人,,宋徽宗時遷人藍山錫樓,,子孫居土市鄉(xiāng)各村落。新田黃姓始祖云梯,,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世居山東青州十字街,,官居總兵,職列將軍,,掌天下兵權,,握國家軍印,奉詔出征,,領兵南下,征伐湖南,,鎮(zhèn)守道寧(是時新田屬寧遠縣),,遂落籍,后嗣居今新田城東,、田家,、驥村,、冷水井,、城關、金陵等鄉(xiāng)鎮(zhèn),。道縣黃姓始祖黃天相,,原籍山東青州,明初,,山東氣候違和,,瘟疫迭起,聚族遠徙,,遂偕弟天臣,、天龍、天武并子侄初徙湘境,;洪武八年(1375)再遷道州修義鄉(xiāng)(今上關鄉(xiāng))坪塘村,,見其地形遼闊,因此卜居落籍,,后嗣居坪塘,、柑子園、南塘尾,、下追塘等地,。零陵黃姓遠祖山谷,原籍江西洪州府分寧縣,,子孫于明初徙居零陵縣治東隅府學里,,后嗣日林公于城西水字橋構宅居住,,子孫居老村里、二房村,、官房村,、斜塘、風塘,、過路塘,、斑竹瑭、三丘田等地,。
(十二)趙姓 藍山瑤族趙姓始祖趙友旺,,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江華遷藍山紫良源,后代居紫良,、荊竹兩鄉(xiāng)各村落,。另一始祖趙進嬌,明正德年代由江華遷人藍山,,子孫居荊竹瑤族鄉(xiāng)各村落,。再一始祖趙遜機,明弘治年間由寧遠遷入藍山大源,,子孫居匯源瑤族鄉(xiāng)各村落,。(十三)陶姓 祁陽陶姓始祖以山,原籍浙江,,明洪武二年(1369)任祁陽知縣,,因愛祁陽山水,遂落籍祁陽石洞源,。
(十四)吳姓 道縣吳姓,,祖籍山東青州都益縣,唐敬宗時(825~827)吳宏宦游長沙,,盡忠楚室,,其子吳可思避難遷道州蒲渴,后嗣于宋仁宗時移居東門錦里,,十二世孫吳必達高中狀元,,吳姓居道縣石下渡、饒?zhí)恋鹊?。東安吳姓,,原籍江西南昌下溪百花洲(民國時辟為中山公園),明初吳斗壘生子四,,一子攜家室遷居東安青下鄉(xiāng)(今花橋區(qū)),,至今26傳,蔗橋區(qū)吳姓人口最多。
地方志辦公室是干嘛的篇三
農林科學院
2011地方志工作匯報
2011年,,農林科學院在地委,、行署、林業(yè)集團公司的正確領導下,,在地志辦的業(yè)務指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fā)展觀統領地方志工作,,緊緊圍繞科研中心工作,,按照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狠抓落實,,努力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一,、領導重視,,認識到位
年初以來,我院就把地方志工作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做到“領導到位,、機構到位、隊伍到位,、條件到位”,。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布置地方志工作,充分認識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明確由黨委書記主抓,,由專人負責此項工作,認真抓好,、抓緊,狠抓任務落實,,經常研究,、解決撰志工作中的問題,確保撰志工作保質保量按期完成,。
二,、合力攻堅、層層落實
撰志工作是一項紛繁的工程,,只靠一個部門的力量是無法在短期內完成的,。因此,我院采取多種方式,,認真搞好撰志工作,。一是加強與地志辦的溝通。在綱目增設、修訂過程中主動與地志辦進行聯系,。二是建立科學的分工負責制,。明確編寫任務,給具體撰寫人員制定了具體的工作責任目標,,定任務,、定時間、定質量,,把責任具體落實到人,。
三、切實加強部門自身建設,,不斷提高撰志干部的政治素質和業(yè)務工作能力
為使撰志工作進一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我院始終把加強部門自身建設,提高撰志干部隊伍素質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是以開展“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強化撰志干部政治理論學習,確定專題進行認真地討論和交流,。認真學習《地方志工作條例》,、《大興安嶺地方志書年鑒編纂行文規(guī)范》。學習中,,我們注意結合工作實際,,查找存在的問題。二是加大了對撰志干部的培訓力度,,積極參加地區(qū)組織的業(yè)務培訓,。上述措施,使自身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干部的政治,、業(yè)務素質明顯提高,為搞好撰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認真做好資料的收集、考證,、初稿編纂工作
資料是撰志工作的基礎,,做好收集資料工作是保證年鑒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年鑒順利完成的關鍵之所在,。我們認真做好撰志工作的前期準備,,通過到查閱、走訪等形式,,搜集大量的檔案資料,,保證了文稿質量,,做到了圖文并茂,為編纂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到目前為止,,已按要求完成了年鑒的編寫和上報工作。
農林科學院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地方志辦公室是干嘛的篇四
“茍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這是我了解到王剛與周林志的事跡后唯一想到的話,。
周林志,,我們認識并熟知他,可能只是因為特敢于和歹徒搏斗的精神廣為傳揚,,而我卻感動于他十年如一日地往返鄉(xiāng)間小路,,為敬老院的老人挑水的身影。那因長期勞動的瘦小的身子在泥濘中,,在炎熱下,,不變地走在敬老院與水井的路上。當炊事員,,無怨無悔,;任消防科長,認真負責,。他就是如此,,以挺立的身姿行走在自己的路上。1999年6月13日,,強忍著傷痛仍窮追歹徒,。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給我們的,,仍舊是那個為人民追逐的背影,。那晚,天特別黑,,足以讓世人沉默,。
王剛,生于重慶,,卻扎根于蓬溪。21歲加入中國共產黨,,23歲獲少尉軍銜并出任遂寧市蓬溪縣武警事務長,。向來兢兢業(yè)業(yè)的他在二十出頭便攀向了事業(yè)的平穩(wěn)期。而在1994年8月,,特大暴雨沖擊著蓬溪,,眼看價值600多萬的生產原料被洪水吞沒時,他臨危受命,在帶領戰(zhàn)士七小時奮戰(zhàn)搶救了物資后,,他又得知某村五戶居民被困,。在面對洪水淹沒公路時,戰(zhàn)士們跳進水中,,游向對岸,。當戰(zhàn)士王衛(wèi)兵被猛浪擊中,正指揮秩序的他跳了進去,,用全身的力量推上戰(zhàn)友,,他卻卷進洪水,不明去向,。24歲的生命,,只在猛烈洪水中勃然向上,留給人們的,,卻是惋惜與贊美,。
我想,卷走王剛的洪水,,定時和這血與肉,,構筑著國人的脊梁。
肖邦曾經說過:“愛國高于一切”,,這兩位烈士,,無不用生命向世人詮釋這偉大的精神。
而今,,各種校園們事件讓人們將目光投注在90后學生,,不懂感恩,不明責任,,不知困苦......種種批駁與譴責指向這個群體,。而我想,他們只是將“奉獻”這種時代精神拋在了過去,,誤以為‘為國家,,為人民奉獻’是前人的事。
“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醫(yī)生”,,“我要當教師”......這是來自小學生嘴里的夢想,無不是站在崗位上便誓死不離的職業(yè),。我不知道是什么讓孩子們改變,,我只知道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是有責任讓我的學生在兩位烈士的精神中去浸染自我,,找回他們那‘為人們奉獻小我’的夢想,。
這是一個漫長且浸漬著滿足的過程,,而這也需要我和學生們堅持不懈的努力。
四川省蓬溪實驗中學
梅秀容
地方志辦公室是干嘛的篇五
第三節(jié)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3年9月,,地處邊陲的防城縣東興鎮(zhèn),,一批進步青年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沖破家庭
樊籠及層層阻力,,奔赴廣州讀書,,尋求革命真理。不久,,李成通,、雷慧貞等4人在廣州加入
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他們成為防城籍最早的共青團員,。
1926年秋,,受南路共產黨組織的派遣,楊枝水,、鐘竹筠,、邱祥霞等到東興開展革命工作,成立了防城最早的共產主義青年組織,,對外公開的名稱為防城縣青年運動委員會,。
1950年,防城縣青年組織更名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防城工作委員會,,張恒擔任代理
書記,;1952年林樹海接任書記。1956年,,更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防城縣委員會,,林樹海、唐述杰擔任書記,。1958年,,防城縣治遷往東興鎮(zhèn),縣名改稱為東興各族自治縣,,縣團委亦改
名為共青團東興各族自治縣委員會,,唐述杰擔任書記。1964年,,由劉創(chuàng)興接任書記,。
文化大革命期間,防城縣的工,、青,、婦等群團組織普遍遭受沖擊,其工作均被工代會,、婦代會,、紅代會等組織取代,直到1972年底才恢復活動,。1972年11月,,共青團東興各族自治
縣第五次代表大會在東興召開,會議以“發(fā)揮團員青年在三大革命運動中的戰(zhàn)斗作用”為議
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選舉產生了共青團東興縣第五屆委員會,,黎閱經擔任團縣委書記。
1978年12月,,縣治從東興鎮(zhèn)遷回防城,,改稱為防城各族自治縣,縣團委相應更名為共青
團防城縣委員會,。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防城縣共青團組織建設得到不斷鞏固和加強。從1979 年到1991年,,召開了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次代表大會,。
附: 1979年至1991年共青團防城縣歷屆代表大會簡況
┏━━┳━━━━━┳━━┳━━━┳━━━━━━━━━━━━━┳━━━┳━━━━┓
┃ ┃ ┃ ┃ ┃ ┃ ┃全縣團員┃
┃次數┃ 時間 ┃會址┃ 書記 ┃ 大會中心議題 ┃代表數┃ ┃
┃ ┃ ┃ ┃ ┃ ┃ ┃ 數(人)┃ ┣━━╋━━━━━╋━━╋━━━╋━━━━━━━━━━━━━╋━━━╋━━━━┫
┃ ┃ ┃ ┃ ┃肅清流毒,解放思想,,為四化┃ ┃ ┃
┃六次┃1979年10月┃防城┃朱海燕┃貢獻青春,。┃ 495 ┃ 16382 ┃
┣━━╋━━━━━╋━━╋━━━╋━━━━━━━━━━━━━╋━━━╋━━━━┫
┃ ┃ ┃ ┃ ┃高舉共產主義偉大旗幟,為兩┃ ┃ ┃
┃七次┃1982年8月 ┃防城┃高吉剛┃個文明建設貢獻青春,。┃ 320 ┃ 13145 ┃
┣━━╋━━━━━╋━━╋━━━╋━━━━━━━━━━━━━╋━━━╋━━━━┫
┃八次┃1985年10月┃防城┃ 曾東 ┃青年應該積極投身改革開放,。┃ 242 ┃ 14350 ┃
┣━━╋━━━━━╋━━╋━━━╋━━━━━━━━━━━━━╋━━━╋━━━━┫
┃九次┃1988年10月┃防城┃ 曾東 ┃ 立足本職,參與改革,。┃ 211 ┃ 12012 ┃
┣━━╋━━━━━╋━━╋━━━╋━━━━━━━━━━━━━╋━━━╋━━━━┫
┃ ┃ ┃ ┃ ┃青春獻“八五”,,奉獻在本職┃ ┃ ┃
┃十次┃1991年8月 ┃防城┃龔義俊┃創(chuàng)業(yè)在今天。┃ 230 ┃ 14712 ┃
┗━━┻━━━━━┻━━┻━━━┻━━━━━━━━━━━━━┻━━━┻━━━━┛
防城縣革命青年組織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充分地發(fā)揮其社會職能,。無論在民主革命時期
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能團結帶領廣大青少年積極投身各種社會進步活動,。
自第五次團代會開始,,團縣委在全縣各族青少年中開展學雷鋒、學英雄的活動,,全縣各
基層團組織分別舉辦雷鋒事跡展覽,、報告會,召開學雷鋒經驗交流會,。團縣委還于1976年初
召開了1000人動員大會,,爾后,,全縣成立了各種學雷鋒小組1258個,有14166多青少年參加
了學雷鋒活動,。1977年6月,,召開全縣青少年學雷鋒先代會,受表彰的學雷鋒先進單位168個,,先進個人689名,。1979年,在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中,,防城縣的峝中公社團委組織320名團員2059名青年投入 支前參戰(zhàn)活動,,出動支前工日17200個,火線運送彈藥2050箱,,送飯送水1700多擔,,抬擔架
260多次,組織供應豬肉9萬多斤,,蔬菜12萬多斤,,木柴21萬多斤,全社共有396名團員受獎,,其中榮立一等功2人,,二等功5人,三等功39人,。全縣91名團員分別受到團中央,、團區(qū)委、團 地委的表彰,。
在改革開放時期,,共青團防城縣委在農村團員中廣泛開展科技興農和培養(yǎng)農村青年“星
火帶頭人”的系列活動,。全縣各級團組織先后舉辦了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1760多期,,培訓各
族農村青年近萬人,,使數以萬計的農村青年掌握了一門以上的實用技術,。到1992年底為止,全縣共培養(yǎng)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 151名,,其中江山鄉(xiāng)珍珠養(yǎng)殖專業(yè)戶林坤梅被評為全國
農村青年星火標兵,。全縣有5名團干被評為自治區(qū)優(yōu)秀團干,,6名團員被評為自治區(qū)優(yōu)秀共青
團員,近2000名團員分別被評為地,、縣兩級植樹造林先進個人,、優(yōu)秀團干和優(yōu)秀團員,,全縣
有500多名青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防城各族自治縣委員會為國家,為防城縣培養(yǎng)和造就了大批優(yōu)秀兒
女,。在保國衛(wèi)家,、建設祖國、建設家園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