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辨辨的意思篇一
[宋代]蘇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fēng),,礎(chǔ)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xué)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fù)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笔顾谷硕挥靡?,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事情的發(fā)展必定會有一定的結(jié)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該如此的規(guī)律。天下只有表現(xiàn)冷靜的人,,才能從細微之處預(yù)見到日后將會發(fā)生的顯著變化,。月亮周圍出現(xiàn)了暈圈預(yù)示著將要刮風(fēng),房屋的石柱返潮濕潤預(yù)示著將要下雨,,這是人人皆知的事,。人事的發(fā)展變化,情理和形勢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也是空疏渺茫難以盡知,千變?nèi)f化而無法預(yù)先料到的,,怎么能和天地陰陽的變化相比,?即便是賢能的人對此也有所不解。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由于喜愛和憎恨擾亂了他們的內(nèi)心,,利害關(guān)系又影響了他們的行動啊!
從前山巨源見到王衍,,說:“將來給天下百姓帶來災(zāi)難的,一定是這個人!”郭汾陽見到盧杞,,說:“這個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孫就會被他殺得一個不留!”現(xiàn)在分析一下他們所說的話。其中的道理是可以料想到的,。依我看來,,王衍之為人,從容貌和談吐上,,確實具備了欺世盜名的條件,。但是他不妒忌別人,不貪圖錢財,只是隨大流,。如果晉朝當(dāng)時沒有惠帝這個昏君,,當(dāng)政者即使只是一個中等的君主,就算是有成百上千個王衍這樣的人,,又怎能擾亂天下呢?盧杞那樣的奸詐,,確實足以敗壞國家。但是他不學(xué)無術(shù),,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談不足以蒙蔽社會,如果不是遇到德宗這樣的鄙陋昏庸的君主,,又怎能受到重用呢?由此說來,,山、郭二公對王,、盧二人所作的預(yù)言,,也未必完全如此啊!
現(xiàn)在有人嘴里背誦著孔子、老子的話,,親身實踐著伯夷,、叔齊的行為,收羅了一批追求名聲和不得志的士人,,相互制造輿論,,私下里互相標(biāo)榜,以為自己是顏淵,、孟軻再世,,然而他們?yōu)槿岁庪U狠毒,和一般人的志趣不同,。這是把王衍和盧杞合成一個人了,。他在社會上釀造的禍害還能說得完嗎?臉面臟了不忘洗臉,衣服臟了不忘洗衣,,這本是人之常情?,F(xiàn)在他卻不是這樣,身穿奴仆的衣服,,吃豬狗的食物,,頭發(fā)蓬亂得像囚犯,表情哭喪著像家里有人去世,,卻在那里大談《詩》《書》,,這難道說是人的真實的心情嗎?凡是辦事不近人情的,很少不成為大奸大惡之輩,,豎刁,、易牙、開方就是這樣的人。此人借助當(dāng)世享有盛名之力,,來促成他尚未形成氣候的禍患,。雖然有勵精圖治的君主,敬重賢才的宰相,,也還是會選拔并重用他的,。這樣,他將成為天下的禍患,,是必定無疑的了,,這就不只是王、盧二人所能比擬的,。
孫子說:“善于用兵的人,,并沒有顯赫的功勛?!比绻@個人沒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話就有些過頭了,而此人就會有懷才不遇的感慨,。誰又能知道禍患會達到上述這種地步呢?不然的話,,天下將要蒙受他的禍害,而我也會獲取卓有遠見的名聲,,那就太可悲了!
事情的發(fā)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靜的有修養(yǎng)的人,,才能從細微的變化中預(yù)知發(fā)展的結(jié)果,。月亮周圍起暈,將要刮風(fēng),,屋柱石礎(chǔ)返潮,,將要下雨,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人世間事情的發(fā)展變化,道理情勢的相互因循,,其空疏難知,、變化莫測的程度,怎能與天地陰陽之事相比呢,?而賢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那是什么緣故呢?是愛憎的感情擾亂了他們的思想,,利害得失的考慮影響了他們的行為,。
從前,山巨源見到王衍后,就說:“將來貽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這個人,。”郭子儀見到盧杞后,,就說:“這個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孫就會一個也留不下來?!睆慕裉斓那闆r分析起來,,那道理確實是可以預(yù)見的。依我看來,,王衍這個人,,容貌言語方面,確實有欺世盜名的地方,,然而,,他不忌恨別人,不妄求,,只是隨波逐流,,假使晉朝當(dāng)時沒有惠帝這個呆子,哪怕僅是一個一般的君主,,即使有千百個像王衍這樣的人,,又怎么能把天下搞亂呢?盧杞的奸險,,固然足以敗壞國家,,但是他不學(xué)無術(shù),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談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會得到重用呢,?由此說來,,山、郭二公對王,、盧二人的預(yù)言,,或許也未必一定如此。
現(xiàn)在有個人,,口中說著孔子,、老子的話,親身實踐著伯夷,、叔齊的行為,,招納一些沽名釣譽之士和不得志的人,,共同制造輿論、自我標(biāo)榜,,(把自己)說成是顏淵再世孟軻復(fù)生,,實際上卻居心叵測,陰險狠毒,,與一般人的志趣不同,。這人是把王衍、盧杞合于一身了,,他造成的禍害難道可以用語言形容嗎,?面孔臟了不忘洗臉,衣服臟了不忘洗衣服,,這是人之常情?,F(xiàn)在(這個人)卻不是這樣,穿奴仆穿的衣服,,吃豬狗吃的食物,,頭發(fā)蓬亂像囚徒一樣,滿面灰塵像居喪一樣,,卻大談詩書,,這難道是他的真性情嗎?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為大奸大惡的,,豎刁、易牙,、開方就是這樣的人,。用蓋世的好名聲,來促成他尚未形成的禍患,,雖然有想把國家治好的君主,,愛好賢才的宰相,還是會舉薦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為天下的禍患,將是必然而沒有疑問的,,這就不只是王,、盧二人所能比得上的了。
孫子說:“善于用兵的人,,并無顯赫的功勛?!奔偈惯@人不被重用,,那么我的話就說錯了,,而這個人會有懷才不遇的感嘆。誰能知道禍患將會到這樣嚴重的地步呢,?假使不是這樣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將要遭受到他的禍害,而我會獲得能見微知著,、察言識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靜者:指能夠冷靜地觀察周圍事物而做出合理結(jié)論的賢人,。
天地陰陽之事:指自然現(xiàn)象,。古人認為自然界有陰陽二氣,二氣交互發(fā)生作用,,便產(chǎn)生了形形色色的自然變化,。
賢者:舊說以為是影射歐陽修。據(jù)史書記載,,曾鞏曾向歐陽修推薦王安石的文章,,歐陽修大加贊賞,并幫助王安石考取了進士,。
山巨源:山濤(205—283),,字巨源,晉初人,,任吏部尚書,,為當(dāng)時的“竹林七賢”之一。他喜好評論人物,,對王衍的評價不高,。王衍(256—311):字夷甫,晉初人,,任尚書令,、太尉。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貢,。當(dāng)時晉室諸王擅權(quán),他周旋于諸王間,,唯求自全之計,,后死于戰(zhàn)亂之中。
郭汾陽:即郭子儀(697—781),,唐華州(今屬陜西)人,,累官至太尉、中書令,,曾平定安史之亂,,破吐蕃,,以一身系國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為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盧杞:字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縣一帶)人,,唐德宗時任宰相,,搜刮民財,排斥異己,。杞相貌丑陋,,好口辯。后被貶職死于外地,。
忮(zhì):嫉恨,。
惠帝:晉惠帝(290—306在位),晉開國君主司馬炎之子,,以癡呆聞名,。他在位時不理朝政,大權(quán)旁落,,終導(dǎo)致“八王之亂”,,晉室隨之衰敗。
眩(xuàn):通“炫”,,惑亂,。
德宗:唐德宗(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儀的兵權(quán),,重用盧杞,導(dǎo)致朝政紊亂,。
把《辨奸論》全文連貫起來看,,在寫作目的上,作者確有所指,,而所指的具體人物,,作者又未點明。我們也沒有必要進行煩瑣考證,。僅就立意謀篇上來說,,本文確屬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見微知著”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輕視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積累而成的?!胺牢⒍艥u”早就是古人奉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吳楚材所說:“見微知著,,可為千古觀人之法?!?/p>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處在于謀篇。文章開始先將天象和人事進行比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難掌握,,并說明這是由于“好惡”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結(jié)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接著,,又通過歷史上山濤,、郭子儀對王衍、盧杞的評論,,說明了山,、郭二人的評論雖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這就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鋪墊作用,。本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傾注全力發(fā)泄的部分,將“今有人”的種種表現(xiàn)盡情地加以刻畫,,一氣呵成,,有如飛瀑狂泄,其筆鋒之犀利,,論證之嚴謹,,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而在結(jié)尾處,,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兩種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態(tài)度。
作者在批評“有的人”時,,把生活習(xí)慣(如不修邊幅)也作為攻擊的口實,,未免失之偏頗了。但是,,這點微疵并不足以影響本文的成就,。
辨辨的意思篇二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①。月暈而風(fēng)②,,礎(chǔ)潤而雨③,,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④,,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⑤,。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⑥:“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⑦:“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⑧,,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⑨,,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⑩,僅得中主⑾,,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⑿,,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xué)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⒀,,非德宗之鄙暗⒁,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⒂,。
今有人⒃,,口誦孔老之言⒄,身履夷齊之行⒅,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fù)出⒆,;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⒇,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21),,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笔顾谷硕挥靡玻瑒t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①見微而知著:微,小,指苗頭,、跡象,;著,明顯,。
②月暈(yün):指環(huán)繞月球的彩色光環(huán)或通過月球的白色光帶,。歷來群眾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fēng)”的諺語,。
③礎(chǔ):柱子下的石墩,。潤:潮濕。
④理勢:中國哲學(xué)術(shù)語,。理,,法則;勢,,發(fā)展趨勢,。
⑤奪:侵奪。這里有“影響”的意思,。
⑥山巨源見王衍:山巨源,,山濤,字巨源,,西晉河內(nèi)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喜老、莊學(xué)說,,為“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右仆射等職,。《晉書·王衍傳》,、《資治通鑒·晉紀四》所記,,王衍神情明秀,少時,,山濤見之,,嗟嘆久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這樣)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⑦郭汾陽見盧杞:郭汾陽,,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唐肅宗時,,因平定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升中書令,,后又進封汾陽郡王,,故稱之為郭汾陽。唐德宗即位,,尊為尚父,。《新唐書·盧杞傳》:“初,,尚父郭子儀病甚,,百官造省xǐng,不屏bǐng姬侍,。及杞至,,則屏之,隱幾而待,。家人怪問其故。子儀曰:‘彼外陋內(nèi)險,,左右見必笑,,使后得權(quán),吾族無類矣,!’”
⑧王衍:字夷甫,,瑯玡臨沂(今屬山東)人。以談老,、莊為事,,義理若有不安,隨即更改,,世號“口中雌
黃”,。晉惠帝時居宰輔之位,周旋諸王之間,,唯求自全之計,。東海王司馬越死,眾推其為元帥,,全軍為石勒所破,,被殺。
⑨忮(zhì):忌恨,,嫉妒,。
⑩惠帝:著名白癡皇帝司馬衷,某年全國鬧饑荒,官員上報災(zāi)情,,稱百姓“無粟米充饑”,,餓死無數(shù)。他出千古經(jīng)典語錄:“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
⑾中主:平庸的君主,。
⑿盧杞:唐滑州人,,字子良。貌陋,,好口辯,。德宗時為宰相,專權(quán)自恣,,搜刮無度,,怨聲滿天下。
⒀眩:通“炫”,,迷惑,,炫耀。
⒁德宗:即李適(kuò),,唐代皇帝,,代宗子。
⒂容:或許,。
⒃今有人:影射王安石,。
⒄孔、老:孔子和老子,。
⒅夷齊:伯夷,、叔齊,商朝人,,兩兄弟,,互相讓帝位,后周滅商,,兩人恥食周粟,,隱居首陽
山,吃野菜,,餓死在山里,。古人奉之為高尚守節(jié)的典范。
⒆顏淵:孔子的弟子顏回,,字子淵,,故稱顏淵,,樂道安貧,以德行著稱,,后世儒家尊為“復(fù)圣”,。孟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即孟子,,繼承孔子學(xué)說,兼言仁義,。認為人性本善,,強調(diào)養(yǎng)心、存心等內(nèi)心修養(yǎng)工夫,,為宋代理學(xué)家心性說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
⒇臣虜:奴隸,。
(21)慝(tè):邪惡。
情有它必定要達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該如此的規(guī)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靜穆的人,才能夠從微小的跡象中預(yù)知日后顯著的結(jié)果,。月亮四周出現(xiàn)光環(huán),,預(yù)示天要刮風(fēng);柱石回潮濕潤,,表示天要下雨,;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間人事的變化,,情理形勢的因果關(guān)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難以理解,,千變?nèi)f化而不可預(yù)測,,又怎么能與天地陰陽的變化相比呢?而即使賢能的人對此也有不知道的,,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為愛好和憎惡擾亂了他心中的主見,而利害得失又左右著他的行動啊,。
從前山濤見到王衍,,說:“日后給天下百姓帶來災(zāi)難的,一定是這個人,!”汾陽王郭子儀見到盧杞,,說:“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孫就要被殺光了!”從今天來說,,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預(yù)見一些,。依我看來,王衍的為人,,不論是容貌還是談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盜名的條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貪污,,追隨大流。假如晉朝不是惠帝當(dāng)政,,只要有一個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個王衍,又怎么能擾亂天下呢,?象盧杞那樣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國家敗亡,然而此人不學(xué)無術(shù),,容貌不足以打動別人,,言談不足以影響社會,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從這一點來說,山濤和郭子儀對王衍和盧杞的預(yù)料,,也或許有不完全正確的地方,。
現(xiàn)在有人嘴里吟誦著孔子和老子的話,身體力行伯夷,、叔齊的清高行為,,收羅了一批追求名聲的讀書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結(jié)制造輿論,,私下里互相標(biāo)榜,,自以為是顏回、孟子再世,,但實際上陰險兇狠,,與一般的人志趣不同。這真是把王衍,、盧杞集合于一身了,,他釀成的災(zāi)禍難道能夠說得完嗎?臉上臟了不忘洗臉,,衣服臟了不忘洗衣,,這是人之常情?,F(xiàn)在卻不是這樣,他穿著罪犯的衣服,,吃豬狗般的食物,,頭發(fā)象囚犯,面孔象家里死了人,,卻大談《詩》,、《書》,這難道合乎情理嗎,?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惡的,豎刁,、易牙,、開方就是這種人。這個人借助最崇高的名聲,,來掩蓋還沒有暴露的禍患,,雖然有愿意治理好國家的皇帝,和敬重賢才的宰相,,還是會推舉,、任用這個人的。這樣,,他是天下的禍患就必定無疑了,,而決非僅僅王衍、盧杞等人可比,。
孫子說:“善于用兵的人,,沒有顯赫的功勛?!奔偃邕@個人沒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話說錯了,而這個人就會發(fā)出不遇明主的慨嘆,,誰又能夠知道災(zāi)禍會達到這種地步呢,?不然的話,,天下將蒙受他的禍害,,而我也將獲得有遠見的名聲,那可就太可悲了,!
把全文連貫起來看,,在寫作目的上,作者確有所指,,而所指的具體人物,,作者又未點明,。我們也沒有必要進行煩瑣考證。僅就立意謀篇上來說,,本文確屬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見微知著”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輕視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積累而成的,。“防微杜漸”早就是古人奉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吳楚材所說:“見微知著,,可為千古觀人之法?!?/p>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處在于謀篇,。文章開始先將天象和人事進行比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難掌握,,并說明這是由于“好惡”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結(jié)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接著,又通過歷史上山濤,、郭子儀對王衍,、盧杞的評論,說明了山,、郭二人的評論雖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這就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鋪墊作用,。本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傾注全力發(fā)泄的部分,,將“今有人”的種種表現(xiàn)盡情地加以刻畫,一氣呵成,,有如飛瀑狂泄,,其筆鋒之犀利,論證之嚴謹,,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而在結(jié)尾處,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兩種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態(tài)度,。
辨辨的意思篇三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fēng),礎(chǔ)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xué)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fù)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笔顾谷硕挥靡?,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事情的發(fā)展必定會有一定的結(jié)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該如此的規(guī)律,。天下只有表現(xiàn)冷靜的人,才能從細微之處預(yù)見到日后將會發(fā)生的顯著變化,。月亮周圍出現(xiàn)了暈圈預(yù)示著將要刮風(fēng),,房屋的石柱返潮濕潤預(yù)示著將要下雨,這是人人皆知的事,。人事的發(fā)展變化,,情理和形勢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也是空疏渺茫難以盡知,,千變?nèi)f化而無法預(yù)先料到的,,怎么能和天地陰陽的變化相比?即便是賢能的人對此也有所不解,。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由于喜愛和憎恨擾亂了他們的內(nèi)心,,利害關(guān)系又影響了他們的行動啊!
從前山巨源見到王衍,說:“將來給天下百姓帶來災(zāi)難的,,一定是這個人!”郭汾陽見到盧杞,,說:“這個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孫就會被他殺得一個不留!”現(xiàn)在分析一下他們所說的話,。其中的道理是可以料想到的,。依我看來,王衍之為人,,從容貌和談吐上,,確實具備了欺世盜名的條件。但是他不妒忌別人,,不貪圖錢財,,只是隨大流。如果晉朝當(dāng)時沒有惠帝這個昏君,,當(dāng)政者即使只是一個中等的君主,,就算是有成百上千個王衍這樣的人,又怎能擾亂天下呢?盧杞那樣的奸詐,,確實足以敗壞國家,。但是他不學(xué)無術(shù),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談不足以蒙蔽社會,,如果不是遇到德宗這樣的鄙陋昏庸的君主,又怎能受到重用呢?由此說來,,山,、郭二公對王,、盧二人所作的預(yù)言,也未必完全如此啊!
現(xiàn)在有人嘴里背誦著孔子,、老子的話,,親身實踐著伯夷、叔齊的行為,,收羅了一批追求名聲和不得志的士人,,相互制造輿論,,私下里互相標(biāo)榜,,以為自己是顏淵、孟軻再世,,然而他們?yōu)槿岁庪U狠毒,,和一般人的志趣不同。這是把王衍和盧杞合成一個人了,。他在社會上釀造的禍害還能說得完嗎?臉面臟了不忘洗臉,,衣服臟了不忘洗衣,這本是人之常情?,F(xiàn)在他卻不是這樣,,身穿奴仆的衣服,吃豬狗的食物,,頭發(fā)蓬亂得像囚犯,,表情哭喪著像家里有人去世,卻在那里大談《詩》《書》,,這難道說是人的真實的心情嗎?凡是辦事不近人情的,,很少不成為大奸大惡之輩,豎刁,、易牙,、開方就是這樣的人。此人借助當(dāng)世享有盛名之力,,來促成他尚未形成氣候的禍患,。雖然有勵精圖治的君主,敬重賢才的宰相,,也還是會選拔并重用他的,。這樣,他將成為天下的禍患,,是必定無疑的了,,這就不只是王、盧二人所能比擬的,。
孫子說:“善于用兵的人,,并沒有顯赫的功勛,。”如果這個人沒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話就有些過頭了,,而此人就會有懷才不遇的感慨。誰又能知道禍患會達到上述這種地步呢?不然的話,,天下將要蒙受他的禍害,,而我也會獲取卓有遠見的名聲,那就太可悲了!
靜者:指能夠冷靜地觀察周圍事物而做出合理結(jié)論的賢人,。
天地陰陽之事:指自然現(xiàn)象,。古人認為自然界有陰陽二氣,二氣交互發(fā)生作用,,便產(chǎn)生了形形色色的自然變化,。
賢者:舊說以為是影射歐陽修。據(jù)史書記載,,曾鞏曾向歐陽修推薦王安石的文章,,歐陽修大加贊賞,并幫助王安石考取了進士,。
山巨源:山濤(205—283),,字巨源,晉初人,,任吏部尚書,,為當(dāng)時的“竹林七賢”之一。他喜好評論人物,,對王衍的評價不高,。王衍(256—311):字夷甫,晉初人,,任尚書令,、太尉。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貢,。當(dāng)時晉室諸王擅權(quán),他周旋于諸王間,,唯求自全之計,,后死于戰(zhàn)亂之中。
郭汾陽:即郭子儀(697—781),,唐華州(今屬陜西)人,,累官至太尉、中書令,,曾平定安史之亂,,破吐蕃,,以一身系國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為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盧杞:字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縣一帶)人,,唐德宗時任宰相,,搜刮民財,排斥異己,。杞相貌丑陋,,好口辯。后被貶職死于外地,。
忮(zhì):嫉恨,。
惠帝:晉惠帝(290—306在位),,晉開國君主司馬炎之子,,以癡呆聞名。他在位時不理朝政,,大權(quán)旁落,,終導(dǎo)致“八王之亂”,晉室隨之衰敗,。
眩(xuàn):通“炫”,,惑亂。
德宗:唐德宗(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儀的兵權(quán),重用盧杞,,導(dǎo)致朝政紊亂,。
《辨奸論》作者認為,事情皆有一定的規(guī)律,,只要能夠仔細觀察并把握規(guī)律,,就能見微知著,因此人們可以通過觀察行為而在禍亂發(fā)生之前就發(fā)現(xiàn)作亂的'奸臣,。歷來有人認為這篇文章的本意暗中批判王安石,,也有人認為此文并非蘇洵所作,未有定論,。
《辨奸論》著重分析了一些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從中得出了“見微知著”的結(jié)論,給讀者提出了如何識人的參考意見,。這也是宋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侗婕檎摗纷髡呱杏袪幾h。舊說以為是蘇洵為了譏諷王安石的“不近人情”而作,,后經(jīng)清人考證,,又定為宋人邵伯溫假托蘇洵之名的偽作。
把《辨奸論》全文連貫起來看,,在寫作目的上,,作者確有所指,而所指的具體人物,,作者又未點明,。我們也沒有必要進行煩瑣考證。僅就立意謀篇上來說,,本文確屬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見微知著”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輕視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積累而成的,。“防微杜漸”早就是古人奉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吳楚材所說:“見微知著,,可為千古觀人之法?!?/p>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處在于謀篇,。文章開始先將天象和人事進行比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難掌握,,并說明這是由于“好惡”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結(jié)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接著,又通過歷史上山濤,、郭子儀對王衍,、盧杞的評論,說明了山,、郭二人的評論雖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這就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鋪墊作用,。本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傾注全力發(fā)泄的部分,,將“今有人”的種種表現(xiàn)盡情地加以刻畫,一氣呵成,,有如飛瀑狂泄,,其筆鋒之犀利,,論證之嚴謹,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而在結(jié)尾處,,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兩種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態(tài)度,。
作者在批評“有的人”時,,把生活習(xí)慣(如不修邊幅)也作為攻擊的口實,未免失之偏頗了,。但是,,這點微疵并不足以影響本文的成就。
《辨奸論》旨在詆毀王安石,,竭力反對“新黨”,,拋開其本旨,有二點與當(dāng)今相類:
其一,,作者謂王安石“口誦孔老之書,,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語言,,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fù)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王安石是否如此,,且不論,。但陰賊險狠如王盧之合一,代有其人,,今也不鮮,,這是此論給予后人的啟迪之一,須警惕而“辨”,。否則,,其禍輕則殺身,重則禍國殃民,。
其二,,作者提到一種“不近人情”的現(xiàn)象:“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然而這一看來違反常情的情況,,在1957年夏之后以及“文革”中,,屢見于囹圄。這是悲劇,,當(dāng)然,,古人是無從預(yù)料這種悲劇的。
1069年,,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對。保守派為打擊王安石,,傳出了這篇文章,,并署名為已死去的蘇洵,借以閑適作者早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就“見微知著”,,預(yù)見到他得志必為奸,。《辨奸論》是否是蘇洵所作,,學(xué)術(shù)界有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