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李密陳情表讀后感篇一
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卻用自己的溫暖讓這個可憐的孩子長大成人,,且名揚四方,。為官做宰是多少讀書人畢生的夢想,十年寒窗苦讀不正為一朝為官?然而當這個機會真正來臨時,,李密卻不曾忘記自己的祖母,,他放棄了這個機會。因為他知道“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為官和報答之間,他選擇了后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我們經常背誦的詩句,,講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銜環(huán)結草,以報恩德,,告訴我們的也是要感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花兒的感恩;“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這是鳥兒的恩惠;“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意者容,,”這是人類的感恩。我們當存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片明媚的春光。
我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的陳毅,,在一次回來探親時,,不顧異味幫母親把臟了很久的襪子洗了,這更讓人們尊敬陳將軍的品德和為人,。
相比之下,,劉邦就沒有感恩之心了。 漢高祖劉邦,,在一次戰(zhàn)役中,,父母被擒,將被處死,,他非但不幫,,還冷嘲熱諷。雖說漢高祖時中國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可他的不孝卻是令人唾棄。
在這個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淡薄了親情、愛情,、友情……又釀造了多少人間遺憾和悲劇!但是,,大浪淘沙,人間必將迎來更加和諧而美好的明天!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恩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珍惜……”愿這動人的歌聲永遠縈繞在你我耳畔,永遠流淌在你我心田……
李密陳情表讀后感篇二
《陳情表》講述的是一件忠孝兩難全的事情,,文章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撫養(yǎng)下漸漸長大成人,。祖母因疾病纏身,,常臥病在床,李密一邊照顧祖母,,一邊為報國恩之事?lián)鷳n,,最終造成“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的結果,。文章運用了大量的優(yōu)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種悲愴,、凄慘、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淚,。作者在忠孝兩難全的境遇之下,最終選擇了先盡孝后盡忠,。反觀現(xiàn)代,,這種感人的盡孝的故事又何嘗不多呢?
現(xiàn)代的父母,經常為了子女的幸福而勞碌奔波,,但又有多少子女能領悟這份恩情,,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呢?”養(yǎng)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是我父母經常講的一句話,,小時候我不懂得這句話的意思,,但現(xiàn)在我懂了。
在數個月前,,我家曾經因經濟問題,,而一度陷入貧困?;蛟S外人可能認為我們家笨,,但作為一個有情義的人,朋友有難我們必須去幫,。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那段日子里,我體會最深的依舊是父母對我的愛,。由于缺錢,,我們的生活必須省吃儉用。每一頓飯雖然都比較豐盛,,但這里卻是父母省吃儉用省下來的,。在一個星期五,,晚餐桌上飯菜非常豐盛。一家人一邊說笑,,一邊看新聞,。突然,爸爸笑著對我說到:“兒子,,你上學時,,我和你媽媽過的是溫飽水平的生活,一條魚分兩頓吃;但你一回來,,我和你媽媽都直奔小康了,。”表面上這是一句說笑的話,,但這里面蘊含的辛酸,,我又何嘗感受不到呢?想到這里,我不禁心酸,,心中的刺痛一次次觸動著我,。
父母不僅給予了我們物質的支持,還給予了我們精神支持,,激勵著我們前進。父親,,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父愛如山,父親是我背后大的靠山,。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痕跡漸漸浮現(xiàn)在他的臉上,,父親老了,。父親雖然老了,但他永不言棄的精神始終未曾消磨,。他每天依舊堅持運動,,擔負著家里的重擔。每個周日,,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親自送我上學,。上學的路上,他總不忘叮囑我要認真學習,,不懂要多問老師,。他相信付出了總會有回報的。父親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激勵著我前進,,成為生活,、學習上的強者,。雖然我不太好斗,但不代表我不會進步,。我在學習上依舊堅持著永不言棄的精神,,培養(yǎng)一種刻苦鉆研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不斷追求進步,,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對于困難總要想辦法去解決,,永不言棄,。
滴水之恩,本該涌泉相報,,但父母的恩情,,我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無法報答。我們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順父母,,給父母的關愛。我們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減輕父母對我們的擔憂,讓他們每天快樂地生活,,盡力給他們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
《陳情表》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先例,在忠孝兩方面無法兼顧時,,我們應該以孝為先,。親人只有一個,國家有很多人才支撐著,,不會倒下;親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東西比一個國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李密在悲慘命運的摧殘,,依舊懷著感恩的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激勵著我們在殘酷的社會中堅持著那份感恩的心,,將愛傳遞下去。
李密陳情表讀后感篇三
我是一個青年人,,但我酷愛中國古典文化,。
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一直強調自己的態(tài)度,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弘揚,,這就是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認可,。
作為一個年青人,我覺得自己的生命里承載著更多的是關于民族,、關于社會,、關于人生、關于自我的思考,,在思想的逐漸成熟中,,我覺得熱愛民族文化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當今社會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社會上部分人漠視自己的信仰,,踐踏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物欲橫流,,金錢第一,,這是社會群體信仰的危機。我敢肯定這種危機既潛伏在意識形態(tài),,又反映在現(xiàn)實之中!總之,,我能感覺到中國古典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正在面臨一場劫難,,卻又無可奈何,,我不知道是歷史的悲哀,還是我們現(xiàn)實的殘酷?
回過頭來看《陳情表》,,這是一篇散發(fā)著傳統(tǒng)美德的古代散文,現(xiàn)在能真正讀懂的又有幾人,,在這個金錢世界,,誰還在乎忠,義,、廉,、孝,它的觀念,,已經與我們這個社會格格不入,,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不可否認,當今社會不僅中國古文化離我們很遠,,似乎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漢字也離我們很遠,,說得嚴重一點,中華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沒落!
大學畢業(yè)已十年了,,我覺得自己在畢業(yè)時曾高喊著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大學生,,想起這些話,,現(xiàn)在我都覺得臉紅。我在經歷了十年社會生活后,,我明白自己已發(fā)生了蛻變,,沒有了純潔,熄滅了熱情,,磨去了棱角,,隨波逐浪在這個金錢社會,已經變得庸俗不堪,。我懊悔,、我內疚,甚至痛罵自己,。一個忽視繼承的民族,,發(fā)揚光大畢竟是一句口號,我個人的力量怎能與潮流抗爭,,我又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呢?
中國古代有無數個例子說到忠孝不能兩全,,而這些例子只是說明了這個歷史命題的正確性,而沒有突出它的矛盾性,。忠孝不能兩全,,必然要有取舍。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認為,,不能兩全時,,必取其大者。以此作為前提,,應該說凡是具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會選擇忠,因為忠是忠于國家,,進而忠于黎民,,忠于天下,此為順應天意,,弗敢違矣!
而《陳情表》似乎是個例外,。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陳情表》核心價值理念就在這一句話中,,我特別欣賞這句話,,因為它不僅是文章的文眼,更重要的是它映射出中國古代治國理念,。以孝治天下,,古代似乎做到了,真正的能夠為國盡忠的賢才,,皆是大孝之人,。因此,,中國古代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甚至以孝順廉潔來舉薦官員,,這也成為了入仕的主要渠道,。
孝是立身之本,忠卻是立國之本,。
李密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設定自己的推辭邏輯,,以孝為忠、為大義,,更以孝作為仁君之仁,,達到了自己巧辭而又不遷怒于君主的兩全目標。是孝在前而忠在后,,一前一后成就了李密的忠名,。
那么“忠孝不能兩全”應該指的是不能同時兩全,如果處理得當,,先后有致,,那似乎也是可以兩全的!李密的忠孝之名既歸結于處理二者關系的得當,更在于李密內在的孝廉之心,。
孝順自己的祖母,,不,別說是祖母了,,就說是孝順母親,,能在挺進仕途,成就大忠之間作出選擇的,,又能有幾人?我不想以此來評論道德淪落或者是退化,,但這個深刻的命題在現(xiàn)實社會中,其二難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意義上不能兩全的范疇,。
在現(xiàn)實社會,,我們遺憾地只能看到,標榜自己忠于黨者,、忠于國者、忠于人民者,,多乃營營茍茍之輩,,他們魚肉百性,傷天害理,,豈敢指望他們大忠乎?這些道貌岸然的所謂正人君子,,枉負大孝之名!
試問,一個不能行孝之人,,到底有幾人可以行忠心之事?又哪來那么大的德行去施恩天下黎民,,更莫奢談忠黨,、忠國、忠于人民之大事業(y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