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借酒為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現(xiàn)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今天小編帶來飲酒優(yōu)秀教案設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導入新課:古往今來,,有不少人爭名奪利,,有的人為了使自己在官場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擊他人,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之流,。當然也有少數(shù)人厭惡官場,,辭官不做,卻愿意遠居田園,,過著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一般稱之為隱士,。(陶淵明的名言:不為五斗米折腰)
二,、板書課題,、題解、簡介作者,。
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東晉是我國歷史上很黑暗,、很混亂的朝代,統(tǒng)治者重視門閥(出身),,很多品質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據(jù)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眾的優(yōu)秀人才卻屈居低位,。陶淵明當過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級來地方巡視的時候,,他都必須前去迎接,,曲盡禮節(jié)。久而,,他很厭煩這種情形,,有一次他終于說:“吾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結果他就歸隱田園,,并寫下很多詩來表現(xiàn)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稱他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
三,、教師范讀全詩,學生齊讀,,師向學生明確:本詩分為兩層,。1—4句為第一層,,講作者因為能夠超脫現(xiàn)
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靜了,。5—10句為第二層,說明欣賞美麗的自
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四、研習新課
1,、研習第一層:
提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
爾:這樣,。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么能夠這樣呢?這是由于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第一層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附]板書設計:
在人境
第一層 (果)←心遠地自偏(因)
無車馬喧
2,、研習第二層
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解決
⑴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閑地采,,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為“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xiàn),。
⑵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為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追求的是一種不用意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種寫法,,古詩中常見,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卻偏偏寫成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變有意為無意,化有我為無我,,例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最后兩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huán)繞著蔥綠的農(nóng)田,正象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著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么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么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隱主觀,,顯客觀,,極力忘我,。
⑶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系?
明確: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yōu)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里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guī)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仿佛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吁:“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xiàn)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
⑷ 《飲酒》最后兩句應怎樣理解?
明確: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附]板書設計
悠然 → 超脫塵俗,,熱愛自然,、高潔
第二層 飛鳥相與還→人、“呼吁”歸真還樸
有真義→歸隱乃人生真諦
3,、學生齊讀全詩,。
五、以討論小結本課,。
結合詩作的學習,,我們評評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么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明確:
a、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
b,、棄官歸隱,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
C,、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