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地圖教案設計 地圖教案幼兒園篇一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會看地圖,,能從地圖上獲取有用信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想加深對祖國的了解,。
2、懂得保護家園的重要,??茖W知識
了解地圖上的主要標識及功用。
教學準備
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qū)圖,。
教學重點
學會看地圖。
教學難點
能從地圖上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提問:當你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旅游時,想自己到處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線,,你會怎么辦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導入課題,。
談話:說一說你們使用過什么地圖,,地圖有什么作用呢? 提問:你知道最早的地圖是什么時候繪制的嗎?
二,、教學新授:
講解:剛才同學們也講了地圖有著多種用途,,是我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幫手”。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使用它,。接下來請仔細觀看比較這兩張地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qū)圖),可以將你的發(fā)現(xiàn)與本小組的成員交流,,看誰獲取的信息最多,。
學生匯報
小結:要想使用地圖,首先要知道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一)比例尺
教師講述:地圖和地球儀一樣,所表示的實地面積都很大,,因此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圖形縮小,。圖上線段的長度與實際距離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圖圖形的縮小程度,。
(二)地圖上的方向
1、地平面上的八個方向(板書)
[練習](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未標明方向名稱的地平面的八個方向圖,。)請學生上臺標出八個方向,。
對于一幅地圖,我們怎么來判斷方向呢,?
2,、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板書)[教師講述](1)一般的地圖,通常是按面對著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guī)定確定方向的,。(2)有指向標的地圖,應按指向標規(guī)定的方向判斷,,指向標一般指北,。
(3)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還可以根據(jù)經(jīng)緯網(wǎng)定方向,。指名學生說經(jīng)線,、緯線分別表示什么方向。
參上(學生“你問我答”鞏固對地圖上方向的掌握,。)在地圖上有各種符號和文字,,這是圖例和注記。
(三)圖例和注記
講解:不同的圖例用來表示各種地理對象,,教師舉例說明,。鼓勵學生課外了解更多的圖例。
總結:如果我們能在地圖上準確的辨方向、量距離,、識圖例,,那么我們也就學會了使用地圖。
(四)保護我們的家園
講解:其實為了改變這種不好的狀況,,近年來我國采取了“退耕還林”,、“退田還湖”等方法,但是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你覺得我們又該做些什么呢,?
教師小結:希望同學們能說到做到,為保護自己的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圖教案設計 地圖教案幼兒園篇二
第三節(jié)地圖 第一課時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內(nèi)容:
地形圖的判讀——等高線及山頂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tài)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識別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2,、初步學會掌握等高線和等深線,、海拔和相對高度基本知識
3、了解掌握山地五種基本形態(tài)的等高線圖形,,并能在實際中判別
4,、初步學會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初步學會閱讀等高線地形圖
5,、初步學會制作等高線地形圖模型,,培養(yǎng)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
根據(jù)等高線地形圖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學難點: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地的五種基本地形及其等高線特征 教學方法:
邊講邊練法、分組討論法,、演示法,、講授法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二,、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1)海拔
(2)相對高度(3)區(qū)別
2、等高線地形圖(1)等高線(2)等深線
(3)等高線地形圖
(4)等高線地形圖上辨別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學過程:
[提問引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知識,,現(xiàn)在我們來回顧一下,,地圖有哪些基本要素?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 對,,我們知道地圖有比例尺,、方向和圖例三個基本要素,而且地圖是反映地面景物的工具,,同時在我們的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有海洋,,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在地圖上怎樣才能把這些不同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呢,?我們又是如何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呢?
[學生回答] [教師提問] 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高度約是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測得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為4000米,,同一個珠穆朗瑪峰為什么有兩個高度值,而這兩個高度值是怎樣測出來的呢,?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 地面的高度采用海拔和相對高度來計算,,那么什么是海拔,什么又是相對高度呢,?請大家看示意圖,。
[小結] 地面上的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高度即海拔,某一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高度即為相對高度,。
[板書]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二、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1,、海拔
2,、相對高度 [承轉] 前面所提問題中,珠穆朗瑪峰高度為8848米,,指的是海拔,,4000多米則指的是珠穆朗瑪峰與青藏高原的相對高度,那么海拔與相對高度區(qū)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 海拔和相對高度都是指垂直距離,,但因海拔是以海平面為標準,,各地的海拔可以比較,,而相對高度則因比較點不同而不同。在地圖上一般都可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并制成等高線圖,,通過讀等高線圖可以反映地面的起伏特征。
[板書]
3,、區(qū)別:海拔以海平面為標準,,相對高度因比較點的不同而不同
三、等高線地形圖
[承轉] 地面經(jīng)過測量,,測出各地海拔,,把各個地點的海拔標注在地圖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接成平滑的曲線,,就是等高線,。而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平滑的曲線,就是等深線,。而把利用等高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圖稱為等高線地形圖,。
[板書]
1、等高線
2,、等深線
3,、等高線地形圖 [實驗練習] 請大家取出達標練習,翻到第10頁,,討論完成第七題 [板圖示范] 教師在黑板上標出一些點的海拔,,邊講邊練邊繪制出等高線地形圖
[教師講解] 等高線的不同位置分別表示山頂、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高線圖的標高表示地勢的高低,;等高線的疏密表示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較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較緩。[承轉] 山頂:等高線呈封閉曲線,,外低內(nèi)高,。
[承轉] 山脊:等高線彎曲向低處凸出。
[承轉] 山谷:等高線彎曲向高處凸出,。呈“v”字形,,“v”字尖端指向山谷上游。
[承轉] 鞍部:兩相鄰山頂之間的過渡低處部位,。
[承轉] 陡崖:等高線重疊相交,。
[小結] 現(xiàn)在我們學習了等高線地形圖上,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表現(xiàn)為不同的形態(tài),,請大家伸出右手,,握成拳頭,我們用拳頭來記憶,,這就是右手法則〈拳頭演示講說〉
[教師提問] 而等高線疏密是怎樣反映坡度的陡緩的呢,?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 等高線越密,表示坡度越陡,,反之,,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比較緩,。這就是這節(jié)課所學的主要內(nèi)容?,F(xiàn)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作業(yè)] 復習本節(jié)課內(nèi)容,預習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的內(nèi)容
地圖教案設計 地圖教案幼兒園篇三
《認識地圖》片斷教學設計
晉江二中
邱華堂
教材分析:
地圖是一種信息的載體,,也是信息的傳遞工具,,在生產(chǎn)、生活中有著極廣泛的用途,。地圖也是地理課的第二語言,,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源泉。因此掌握地圖的基本知識,、學會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是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地理素質(zhì)。
教學設想: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改變學生地理學習的方式,,新課標指出:要“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歷與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备鶕?jù)新課標精神,設想采用體驗性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提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地圖上比例尺,、方向的表示方法和常用圖例,,會計算比例尺
2、能力目標:學會地圖三要素的運用,,培養(yǎng)初步的讀圖技能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地圖三要素的運用 教學難點:比例尺的運用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活動式 學習方法:體驗性學習
教學過程:
地圖是一種信息的載體,也是信息的傳遞工具,,在生產(chǎn),、生活中有著極廣泛的用途。地圖也是地理課的第二語言,,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源泉,。
一,、地圖的方向:(展示板書)點撥說明:
1.一般地圖定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有指向標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北方,。3.有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經(jīng)線示南北,,緯線示東西。
二,、比例尺的概念,、公式、表示方式,。(展示板書)點撥說明:
1.比例尺是個分數(shù),,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的縮小倍數(shù),因而不帶單位,,分子通常為1,。
2.計算過程中分子、分母的單位必須統(tǒng)一,。計算結果,,圖上距離一般用厘米表示;實地距離一般用千米或米表示,。
3.厘米和千米的換算方法是:厘米減五個0變成千米,,千米加五個0變?yōu)槔迕住?/p>
4.同一個比例尺有3種表示方式,數(shù)字式最基本的形式,,文字式是解釋或說明數(shù)字比例尺的大小,,線段式比例尺使用最方便為了減少換算麻煩,可用直尺直接在圖上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三,、地圖的“語言”——圖例。(展示板書)點撥說明:
教師強調(diào)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guī)范和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至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這些信息就是地圖蘊藏的寶藏,。
地圖教案設計 地圖教案幼兒園篇四
地理的閱讀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知道地圖是記錄和傳遞信息的工具。
②理解比例尺的含義,記住比例尺的三種表示形式并能比較比例尺的大小,。
③記住地圖上依據(jù)經(jīng)緯線或者指向標辨別方向的方法,。
④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技能目標
①能在地圖上量算出兩地之間的圖上距離,并根據(jù)比例尺換算成實地距離,。
②能夠在地圖上依據(jù)經(jīng)緯線或指向標等確定方向,。
③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初步掌握地圖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對地圖產(chǎn)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地圖比例尺知識的學習、運用,以及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別,。依據(jù)初中學生的認識特點,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行教學,。
●○教學準備
師生課前準備
世界地形圖、世界政區(qū)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qū)圖、中國交通圖,、校園平面圖,、米尺、大觀平面圖 學生課前準備 草稿紙,、直尺 ●課時安排
1課時,。
導入新課
一個東北人進入大觀車站“哎呀,我的媽呀,,俺是東北人哩,,這南五中咋走哩?”,,如果這樣一個外地人問你從車站到南五中的路,,你怎樣給他講? 學生回答
有沒有更加具體和直觀的方法,,有,,可以用地圖,,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課程 第三節(jié) 地圖的閱讀
學會閱讀地圖(板書)
學生預習課文(16-23頁),,并回答地圖的“語言”就是地圖的三要素,。教師在黑板上繪制大觀鎮(zhèn)地圖
講授新課
這下地圖有了,這個外地人又遇到問題了?? 問題一:在什么地方—幫這個外地人找到大觀汽車站和南溪五中的位置 觀察分析
思考:大觀汽車站,、南溪五中在地圖上又是如何表示出來的啦?(找一個同學上黑板來指出)板書:
大觀客運站
南溪區(qū)第五中學
在地圖上各種符號,、文字和數(shù)字來表示、說明地理事物,。我們稱之為地圖的語言,,圖例就是其中的一種 板書:圖例
我們認識一下常用的圖例(第18頁圖1.25)畫國界、鐵路,、山峰讓一學生上黑板練習,,完成18頁活動題圖例補充完整。
問題二:在什么方向——幫助這個外地人確認南溪五中在大觀客運站的什么方向,? 板書:方向
展示地平面的八個方向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關鍵是“找北”
活動:以同學的座位為例,站兩個同學,,然后再分一組練習
1,,有指向標的地圖(圖1.22)使用指向標(完成問題,南溪五中在大觀客運站的東北方向)2,,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圖1.24)根據(jù)經(jīng)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完成17頁圖題)3,沒有指向標,,又沒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可以根據(jù)地平面上的八個方位進行辨別 問題三:有多遠——幫助這個外地人量算大觀客運站到南溪五中的距離
師:請你動手量算,同桌同學合作,用準備好的米尺量出使用課桌的長度和寬度? 生:長0.55米,寬0.4米。
師:假若繪制你的課桌平面圖,用長1厘米的線段表示課桌的長度,那么比實際課桌長度縮小了多少倍? 生:55倍,。
教師小結: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教師說明在比例尺的公式里,圖上的單位一般是厘米,實地距離的單位也要換算成厘米,才能計算出圖上距離相對于實地距離縮小的倍數(shù)。)板書
比例尺
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師:在黑板上畫出長1厘米的線段,用它表示0.55米,。比例尺的這種表示方式是線段式。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個比例尺嗎? 生討論回答: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0.55米,。
師:這種方式就是文字式,。除此以外還會有什么方式?比例尺能不能用數(shù)字表示呢? 生:1∶55或1/55。
師:出示中國政區(qū)圖,、中國交通圖,、中國地形圖,學生分組觀察說出這些地圖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學生回答:有線段式,、數(shù)字式等,。
師:請你把下列比例尺的其他兩種形式。(提醒學生注意單位換算,由千米換算成厘米時,要在千米數(shù)字后加五個零;由厘米換算成千米時,要在厘米數(shù)字中去掉五個零。)數(shù)字式 線段式 文字式
1∶6000000 0 10千米
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0千米
大觀客運站到南溪五中的圖上距離是40厘米,,那么實地距離是多少千米啦,? 完成18頁活動題第1題第(2)題。
板書 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是個分數(shù),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師:請同學們觀察課本中的“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完成22頁活動題第1題(1)題 課堂總結
地圖教案設計 地圖教案幼兒園篇五
第一章第三節(jié)地圖
教學目標: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3.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頂、山脊,、山谷等,。4.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5.根據(jù)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yǎng)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6.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用途。重點: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 2.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3.根據(jù)不同實際情況需要選擇不同地圖
難點:比例尺大小的判斷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直尺,、圓規(guī)、米尺,、計算機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板書:第三節(jié)
地圖
§1地圖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問:比例尺有幾種表示呢,?地圖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數(shù)字寫出來,?線段式,?(由學生回答)
板書:文字式、數(shù)字式,、線段式 提問:如何辨別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較“臺灣省地圖”和“世界地圖”,兩幅圖的圖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現(xiàn)不同,? 2.活動:比較下列三種比例尺的大小。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比較“臺灣省地圖”和“世界地圍”內(nèi)容的詳細程度。(小結):通過兩幅圖的比較,,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認識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地圖表示的地區(qū)范圍愈小,,反映的內(nèi)容愈詳細,,則比例尺愈大;地圖表示的地區(qū)范圍愈大,,反映的內(nèi)容愈簡單,,則比例尺愈小。
小結:地圖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圖表示的地區(qū)范圍大小和內(nèi)容詳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來量算距離,。
板書:2.地圖上的方向 引入一般地圖的定向方法,無指向標的地圖,,面對地圖,,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基礎上,,確定出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的方向,。
板書:無指向標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那么有指向標的地圖呢?
板書: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講解: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根據(jù)經(jīng)緯線定方向,。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舉例:教科書第14頁“地圖上的方向”,。
板書: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總結: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方法最為精確,是今后學習地理課和實際應用最廣泛的方法,。講解:地圖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間的限制,必須把它們縮成符號,,所以,,看懂地圖首先要熟悉圖例和注記,。
板書:3.地圖上的圖例
過渡: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chǎn),、生活有著不同的影響。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nèi)容,。板書:
二、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多媒體演示:課本p16圖1.27“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乙點的高度為500米,,甲點的高度1500米,,以乙點為基準面則甲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甲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甲點與乙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jīng)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nèi)绻靡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zhì)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diào)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最好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shù)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第11頁“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態(tài)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xiàn)也不一樣。
多媒體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 借助課件,,并做一定的講解,。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讀課本第17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么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注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tài)和海底的起伏狀況,??磮D:課本第17頁“分層設色地形圖”,講解: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顏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讀課本第18頁“地形剖面圖”,回顧做法,。小結:海拔,、相對高度 等高線、等深線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