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xué),、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篇一
1,、知識目標(biāo):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lǐng)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
2、能力目標(biāo):學(xué)習(xí)作者反復(fù)開導(dǎo)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shù),背誦全文。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biāo):體會魏徵的愛國忠君思想,。
教學(xué)重點: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lǐng)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
教學(xué)難點:學(xué)習(xí)作者反復(fù)開導(dǎo)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shù),背誦全文。
教學(xué)方法和學(xué)法指導(dǎo):與一般的議論文教學(xué)一樣,,讓學(xué)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學(xué)習(xí)程式之基礎(chǔ)上進而提升學(xué)習(xí)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一,、導(dǎo)入新課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jié)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識人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xùn)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xué)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lǐng)導(dǎo)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nèi)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zhǔn)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jié)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nèi)容要細細領(lǐng)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都極有啟發(fā),,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1、駢散結(jié)合,,華美流暢;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整齊美”,,一是“參差美”。前者在駢文,、賦當(dāng)中表現(xiàn)突出,。“參差美”即錯落之美,,指語言形式上有規(guī)則地錯落,,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駢散結(jié)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齊又錯落的句式(幾乎全用排比句,、對偶句構(gòu)成,,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因此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氣勢充暢,。例如“反問”句式的使用——第1節(jié)中“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從內(nèi)容上看,,正面設(shè)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shè)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2節(jié)引用歷史教訓(xùn),,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些反問“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除內(nèi)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3節(jié)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后,,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論述,,務(wù)盡其旨;
文章開頭使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加強了說服力,?!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知其不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德不厚而望國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當(dāng)“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這樣,,文章的主旨就凸顯出來了,。再如,第2節(jié)“殷憂而道著”與“功成而德衰”的對比,,“善始者”“繁”與“克終者”“寡”的互現(xiàn),,“竭誠”與“傲物”不同結(jié)果的比較,“載舟”經(jīng)驗與“覆舟”教訓(xùn)的對照,,處處證明君主“積其德義”的重要,,主題得到了深化?!氨架囆嗨鳌钡奈kU,,“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的危害與“文武爭馳,,君臣無事”的清明,,“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堅定了“積其德義”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語言精練含蓄,形象鮮明,,生動傳神,。如文章開篇談?wù)撝螄⒅亍胺e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xiàn)象來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節(jié)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jǐn)?shù)略有參差,,但句子結(jié)構(gòu)相似,語氣連貫,,構(gòu)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nèi)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徵作為一個敢于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說明了“積其德義”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納自己的意見,。疊用十個“思”字,以聲傳情,,一唱三嘆,,音節(jié)勻稱,聲調(diào)和諧,,余味無窮,。
居安思危 :居:處于;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huán)境里,,也想到有出現(xiàn)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yīng)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zhǔn)備。
載舟覆舟: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擇善而從(之):從:追隨,,引伸為學(xué)習(xí)。指選擇好的學(xué),,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jié)尾,。形容辦事認(rèn)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tǒng)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怼?/p>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篇二
一、學(xué)習(xí)本文聲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駢散結(jié)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三,、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四,、學(xué)習(xí)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一,、教學(xué)時首先了解寫作背景,,重點介紹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諍臣”的關(guān)系,。
二、誦讀課文,,理清層次結(jié)構(gòu),,體會本文華美流暢的語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誦全文,歸納詞義,,落實練習(xí),。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開場白:一個新的政權(quán)建立之初它面臨的主要是什么問題?實行“仁政”,,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當(dāng)這個政權(quán)鞏固之后,出現(xiàn)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沒什么問題了呢,?如果有問題,那將是哪些問題呢,?讓我們看看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唐代文學(xué)家,、政治家、史學(xué)家,,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nèi)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fēng)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zhàn)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xùn),進一步保持了節(jié)儉,、謹(jǐn)慎的作風(fēng),,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jīng)過十幾年的治理,,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nèi)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1,、注意讀音
求木之長(zhǎng)浚(jùn)源塞(sè)源載(zài)舟
壅(yōng)蔽謬(miù)賞
2、對照注釋,,朗讀課文,,爭取比較流暢地讀下來。
3,、檢查朗讀情況,。單個讀,齊讀,。也可范讀,。
三、結(jié)合“練習(xí)”(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怼?/p>
3,、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一、翻譯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誦第一、二段,。
二,、辨析詞義,,歸納義項。
1,、論點的提出:非開門見山,,而是用兩個比喻引出要論述的問題。這樣寫可以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讓人接受。
2,、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先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再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可就下面的問題進行討論:
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是一種陋習(xí),?)
1、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表明自己的擔(dān)憂不是“杞人憂天”,。
2、創(chuàng)業(yè)艱難,,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離心離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練習(xí)”(二)
一,、翻譯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課的成語,,通過做課后練習(xí),,掌握有關(guān)的文言詞語的意思。
三,、背誦,、默寫全文,。
見可欲戒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奢侈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戒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驕傲江海下百川
1、居安樂盤游戒“五戒”三驅(qū)以為度“十思”
憂懈怠縱欲慎始而敬終解決問題
慮壅蔽戒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輕人言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戒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賞罰不公無以怒而濫刑
2,、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駢散結(jié)合,華美流暢,;
2,、正反論述,務(wù)盡其旨,;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之)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垂拱而治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篇三
(1)理解作者的觀點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感悟,、誦讀和背誦能力,及學(xué)習(xí)作者反復(fù)開導(dǎo),、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shù),培養(yǎng)說理能力,。
(3)認(rèn)識"十思"在當(dāng)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1、誦讀,、領(lǐng)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
第一課時
(一)導(dǎo)語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進諫,結(jié)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屬河北)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少時曾出家為道十,,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后降唐。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等職,,領(lǐng)導(dǎo)周、隋,、陳,、齊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魏征在歷史上以能犯顏直諫著稱,前后陳諫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納,。魏征提倡"無面從退有后言","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建議太宗廣開言路,,認(rèn)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鏡矣”,。
(三)題解
歷史背景: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xùn)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guī)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謹(jǐn)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jié)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fā)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連綴成文,,文理清晰,,結(jié)構(gòu)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諫:規(guī)勸,、勸戒,;疏:封建時代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
(四)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然后從歷史的角度,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兩個方面論述了觀點,,最后指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識要點的學(xué)習(xí)及目標(biāo)完成過程
研讀第一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求木之長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
(5)戒奢以儉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確](1)生長,。(2)使……穩(wěn)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
(6)來。
2,、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如何提出來的?
[明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不是一開頭就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從設(shè)喻入手逐漸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筆,從正面設(shè)喻,,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然后再從反面設(shè)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遠”,,"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長"一樣,"德不厚而思國之安"當(dāng)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著,,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長一樣,,無疑也不會成功"。通過正反設(shè)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確了,,唐太宗如要鞏固政權(quán),就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3、討論:作者為什么不開宗明義就直接提出論點,,而要從設(shè)喻入手呢?
[點撥]這是因為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基礎(chǔ)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作"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就鮮明地表露出來了。這一段論證,,言辭懇切,,暗寓鋒芒,值得細細玩味。
研讀第二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終者蓋寡
(4)蓋在殷憂
(5)縱情以傲物
(6)董之以嚴(yán)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確](1)帝王,。(2)大,。(3)能夠(4)深(5)看不起人。(6)監(jiān)督(7)通"震",,威嚇,。(8)戒慎。
2,、翻譯下列句子。
(1)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2)終茍免而不懷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確](1)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竭盡誠心對待臣民,,(2)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來,,也能淹沒它。這是應(yīng)當(dāng)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從什么角度分析論證的?要說明什么觀點?
[點撥]作者用歷史事實,說明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根本原因,。先從歷代帝王談起,以反問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為帝王前后不一的態(tài)度造成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把論題縮小到帝王如何對待老百姓的問題上。最后從如果在失掉擁護的情況下,,還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慘局。以論證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思考:作者是怎樣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這一段與上下文有什么聯(lián)系7
[點撥]貞觀年間,社會繁榮,。在一片頌揚太平盛世的贊美聲中,唐太宗也躊躇滿志,,開始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魏征作為一名有識見的政治家,卻透過這歌舞升平的繁榮景象,,看到了潛伏的危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他諄諄告誡唐太宗要不忘歷史的教訓(xùn)。作者先提出歷代帝王"始繁終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然后分析這些帝王在"取江山"與"守江山"兩個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突出他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通病,"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這以后,作者針對現(xiàn)實,,扣住"縱情以傲物"加以發(fā)揮,。“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到了這種地步,,那么,即便用嚴(yán)酷刑罰來監(jiān)督,,用嚴(yán)厲的聲勢來嚇唬,,人們也不會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則社稷也將為之傾覆,。
作者剖析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目的正在于進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將第一段所論述的道理具體化,。通過這兩段的論證,,居安思危之重要,不這樣做的危害已經(jīng)講得十分透徹。這就自然產(chǎn)生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算居安思危呢?這時進而提出“十思”的具體建議,,就顯得順理成章。
第二課時
研讀第三段,。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1)雍蔽(2)讒邪(3)拙惡(4)謬賞(5)垂拱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知足以自戒(2)知止以安人(3)思謙沖而自牧(4)江海下海川(4)樂盤游(6)慎始而敬終(7)慮雍蔽(8)證身以酗惡(9)宏茲九德(10)簡能而任之(11)垂拱而治(12)因喜以謬賞、以怒而濫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嚴(yán)刑
[明確](1)克制,(2)使……安寧,。(3)虛;養(yǎng),,(4)居于……之下。(5)以……為樂,。(6)慎,。(7)堵塞,蒙蔽,。(8)端正,,排斥。d)使……光大,。(10)選拔,。(11)(皇上)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wù)),就能治理好天下,。(12)來;而;因為;用
3,、把本段內(nèi)容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明確]如果真正能夠看見可愛的東西就想到應(yīng)該知足,,從而警戒自己;準(zhǔn)備大興土木就想到應(yīng)該不要過分,,從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險,就注意謙虛待人,,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會驕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偉大,是因為處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歡打獵,,就想到圍住三面,,開出一條路讓野獸逃出一些,拿這個作限度;擔(dān)心自己會偷懶,,就想到不但開頭要認(rèn)真,,而且要堅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鎖,,就想到虛心接受下級的意見;怕有壞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堅持原則,,撤換那班奸臣;施恩典給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高興便亂賞;處罰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發(fā)脾氣就隨便處罰別人,,完金做到這十點,,再擴大九德的修養(yǎng),選擇有才能的.人使用他們,,辨別出正確的意見照著辦,,那么,聰明的人就會全部獻出他們的計策,,勇敢的人就會徹底用出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散播他們的恩惠,忠誠的人就會貢獻他們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發(fā)揮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穩(wěn)穩(wěn)地坐著,,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費神,腦子轉(zhuǎn)個不停,,事事過手,,代替百官的職務(wù)呢!
4、思考:"十思"大致說了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它們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觀點,?作者認(rèn)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處y
(點撥)"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
(1)在生活上,,應(yīng)該知足知止,游樂有度;
(2)在修養(yǎng)上,,應(yīng)核謙沖自牧,,慎始敬終;
(3)在用人上,應(yīng)該虛心納下,,正身剿惡;
(4)在執(zhí)法上,,應(yīng)該賞罰分明,不徹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來說,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說的"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認(rèn)為,,國君倘能做到“十思”,,發(fā)揚好的品德,,就會出現(xiàn)"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時,,“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換句話說,,國君善于“用思”,就可以"無思",,國君不用自己操勞,,天下就可以治理好。這樣的境界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這樣說,,無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納自已的意見,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夠長治久安
背誦全文,。
[指點]抓住"思"字背誦全文。
"思"為一篇之骨,。人主"積其德義",,才能"思國之安";"思國之安",即須"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須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無須"勞神苦思"——全文15個"思"字,,既為一篇之骨,也為背誦全文的總體思路,。
分析文章語言特點,。
[點撥]這篇課文幾乎全用排比、對偶句構(gòu)成,,但也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錯雜其間,,因此,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氣勢充暢,,
先說排比。如第一段,,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設(shè)喻,,來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在內(nèi)容上,,前后有推理的關(guān)系;在形式上,作者連用兩組排比句,,串連而下,,氣勢充沛,,似乎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道理。再如第三段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jǐn)?shù)略有參差,但句子結(jié)構(gòu)相似,,語氣連貫,,構(gòu)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nèi)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征作為一個敢于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通過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說明了居安思危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納自己的意見。
再說對偶,。如第一段末,為說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險,,作者承接上文,運用一組對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讀來既有節(jié)奏感,,同時,,又把這種危險性說得比較充分。又如"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兩兩相對,,內(nèi)容上互為比照,層層推進,,把歷代帝王奪取天下和守天下時的兩種情況說得十分透徹,。"董之以嚴(yán)刑"以下四句也是兩兩相對;實際上"董之以嚴(yán)刑"與"振之以威怒"內(nèi)容相類,之所以用了兩組對偶何,,一方面是為了與上文兩兩相對的句式相照應(yīng),,另一分而則為了增強氣勢,,強調(diào)喪失民心,局面就會變得不可收拾,。
再說反問,。第一段里,作者用了一個反問句,,“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明哲乎?”在內(nèi)容上,,是對上述道理的正確性加以強調(diào);在形式上,,正面設(shè)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shè)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二段引用歷史教訓(xùn),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句反問"豈得之易守之難乎",,除內(nèi)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三段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后,,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六)小結(jié)
本文語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簡意駭,,有說服力。多用對偶句,,筆力遒勁,,氣勢雄健,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談起來氣勢不凡,。本文首段提出論題,次段分析原因,,末段問于勸諫,。從正反兩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