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1
初二學生由于剛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物理與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而《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這節(jié)課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本節(jié)課的設計就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出發(fā),,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及收集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2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fā)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3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媒體播放:海濤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優(yōu)美的歌聲,、琴聲、鑼鼓聲,、神奇的超聲波等,。
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yōu)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
二,、進行新課
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討論: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引導比較:1.讓學生感知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
2.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fā)聲與撥動發(fā)聲時的情況,。
3.觀察比較燒杯中的靜水與向燒杯中倒水發(fā)聲時水的情況,。
4.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fā)聲與不發(fā)聲時的情況。
師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師演示:發(fā)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說明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物理研究方法指導:轉化法)
乘勢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是否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呢?怎樣驗證?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需要那些器材,具體怎樣操作?確定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用手輕觸發(fā)聲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覺,。
方案二:讓發(fā)聲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許,觀察水面變化情況,。
方案三:用細線將鉛筆系在音叉上,,音叉發(fā)聲時,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觀察在紙上留下的線條情況,。
方案四:用細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fā)聲的同時觀察砂子的情況,。
方案五:把裝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fā)聲的同時觀察水面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根據情況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發(fā)聲體現象結論
聲帶說話時喉嚨部位在振動說話時聲帶在振動
直尺發(fā)聲時直尺在振動發(fā)聲的直尺在振動
水水發(fā)聲時在振動發(fā)聲的水在振動
橡皮筋發(fā)聲的橡皮筋在振動發(fā)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音叉發(fā)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手感覺發(fā)麻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發(fā)聲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鉛筆在白紙上留下波浪線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
桌面桌面發(fā)聲時細砂會跳動發(fā)聲的桌面在振動
桌面桌面發(fā)聲時水面上會激起水波發(fā)聲的桌面在振動
得出結論: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引導解決:1.指導學生看教材12頁圖1.1-1、13頁1.1-2,,是什么物體在發(fā)聲?為什么會發(fā)聲?
2.我們能把聲音記錄下來嗎?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點播)
問題二: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
提出問題: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fā)出的,,那么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呢?
媒體播放:宇航員在月球行走的資料片斷,觀察宇航員交流的方式,,與人們在地球上的交流對比,。
教師引導:聲音的傳播需要空氣(介質)。
提出問題:怎樣證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呢?固體,、液體是否都可以傳播聲音呢?
學生討論:器材?操作?(教師引導點撥,、確定研究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1.把正在響的鬧鐘放進玻璃罩中,,聽聲音的情況,。
2.用抽氣機往外抽氣,聽聲音的變化情況,。
方案二:把正在響的鬧鐘用塑料袋包住,,放進水中,聽聲音的情況,。
方案三:在水中,敲擊兩塊石頭,,旁邊的人能聽到聲音,。
方案四:一同學輕敲課桌一端(或把鬧鐘放在課桌一端),,另一同學把耳朵貼近課桌的另一端,聽聲音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質現象結論
空氣聽到鬧鈴聲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無聽不到鬧鈴聲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水聽到鬧鈴聲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水聽到石頭敲擊聲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課桌聽到敲擊(嘀嗒)聲固體可以傳播聲音
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問題三: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提出問題:既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那么聲音在介質中是怎樣傳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動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斷向外圍擴散,。
類比說明:指導學生看圖1.1—6說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導:類比法)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如何傳播,激發(fā)興趣,,突破難點),。
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說話時,一張口,,馬上就聽到聲音了,。那么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
教師預備:1.百米比賽時,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么?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的,。
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什么特點?(教師指導)
1.150C時,,V聲=340米/秒 250C時,V聲=346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3.一般情況下:V固>V液> V氣
三,、課堂小結
1.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 150C時,,340米/秒(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發(fā)生
一切正在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150C時,V聲=340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四,、知識應用
例1 以下幾個實驗現象,,能說明聲音產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鐘罩內的電鈴正在發(fā)聲,把玻璃鐘罩內的空氣抽出一些后,,鈴聲明顯減弱
B.把正在發(fā)聲的收音機密封在塑料袋內,,然后放入水中,人們仍能聽到收音機發(fā)出的聲音
C.拉小提琴時,,琴弦的松緊程度不同,,發(fā)出的聲音不相同
D.撥動吉他的琴弦發(fā)出聲音時,放在弦上的小紙片會被琴弦彈開
拓展:本題可以在學生識別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如:請設計一個實驗,,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例2 請你想象一下,,如果聲音的速度變?yōu)?.1m/s,,我們的世界會有什么變化?請寫出3個合理場景.
分析: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在假設條件下,,對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進行聯想,,從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許多同學看到這道題時會產生無從下手的感覺,,由于對身邊的聲現象熟視無睹,,缺乏感性材料而無法進行聯想。其實,,本題重點考查了兩個知識:我們周圍充滿空氣,,聲音要靠空氣傳播;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當聲速變慢,,會出現聲音滯后現象,。
答案:(1)過馬路的行人聽到汽車喇叭聲后再躲避車輛已經來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課時,后排的同學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3)發(fā)令槍響后,,好長時間運動員才能起跑.(4)看表演時,,會發(fā)現,演員的動作出現了很長時間,才聽到發(fā)出的聲音,。
五,、作業(yè)設計
1.動畫片《星球大戰(zhàn)》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地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
2.古代霧中航行的水手通過號角的回聲能夠判斷懸崖的距離,,蝙蝠根據飛行時發(fā)出超聲波的回聲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這種方法叫做回聲定位。根據回聲定位原理,,科學家發(fā)明了聲吶,,利用聲吶系統(tǒng),人們可以探知海洋深度,,這些都說明回聲的存在和它的利用價值,,通過日常經驗我們也知道,人們面對高墻喊話,,往往能聽到回聲,,可是,,小紅和小明同學卻發(fā)現了一個問題,,當在我們的教室中說話時,卻聽不到回聲,,但聽到的聲音很響亮.這是為什么呢?
他們猜想,,這是不是與發(fā)聲體距離障礙物的遠近有關呢?
于是,他們上網查詢資料,,查到了如下結果:當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會被反射回來,,再傳入耳朵,,我們就聽到了回聲。如果聲源與障礙物的距離較遠,,反射回來的聲音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聲跟原聲區(qū)分開;如果聲源與障礙物的距離較近,不到0.1s,,回聲和原聲就混在一起,,會使原聲加強。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學習,,他們獲得了哪些知識?
(2)我們已經知道,,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請根據以上結論估算一下,如果我們要建一個足夠大的大廳,,當我們站在大廳的一邊大聲講話時能聽到回聲,,則此大廳至少要有多長,我們才能聽到回聲?
(3)此結論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請舉一例,。
3.課外實踐:分小組設計測量聲速的方法,,并實際測量。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4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作為有趣的“聲現象”的一節(jié),,要讓學生體驗到各種美妙的聲音。在體驗和探究中學會物理,,從而由生活上升到物理,,體現“生活——物理——社會”的理念。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能力,。借助于體驗、探究,、觀看視頻,、自主學習等方式,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學習任務分析
本章是學生構建“物理既有趣又有用”這一思想的重要章節(jié),是學生進一步學習“聲音特性”,、“噪音”和“聲音傳遞信息與能量”的基礎,。沒有這一節(jié)有效的知識構建和能力儲備,學生很難理解“聲音傳遞能量”和“噪音的危害與控制”,。
初三學生剛接觸“聲現象”,,他們有大量關于聲音的生活經驗的見識與積累。但是他們缺乏對聲音的理性認識,。本節(jié)課就要試圖為學生構建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論基礎,;為他們構建“波”的概念打基礎。他們特別樂于探究,,所以我采用合作探究,、小組交流、欣賞視頻等方式讓學生完成內容的學習,。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復述聲音產生的條件;能復述聲音傳播的條件;知道真空不能傳聲,。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fā)生的,。
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能記住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經歷體驗聲帶振動的過程,。
合作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通過探究活動,,學會認真觀察和合作,。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更加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更加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和溝通,。
四,、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五,、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六,、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七,、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活動:播放一段音頻素材,有鳥鳴,、羊叫,、水流、汽車鳴笛,、閃電雷鳴、鼓掌聲……讓學生聽并區(qū)分是哪種聲音,。
學生活動:認真聆聽音頻中的聲音,,并說明聽到的聲音。
預期成果:學生能區(qū)分聲源是哪個物體,,回憶起生活中的一些常見聲音,,對本節(jié)課產生很大的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景,,以興趣引導導入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新課教學
模塊一:探究聲音的產生,,知道聲音產生的條件
【環(huán)節(jié)1】體驗和觀察振動
教師活動1:讓學生一手食指輕輕接觸喉嚨處,,發(fā)出“啊——”的聲音,感受手指的顫動,借此感受聲帶的振動,。再讓學生嘗試不發(fā)聲而讓聲帶振動,。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學生活動1:在教師的引導下體驗聲帶振動與發(fā)聲之間的關系,。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師活動2:找同學代表,演奏古箏或者吹橫笛,,讓大家聆聽并感受樂器的振動,。
學生活動2:認真聆聽,觀察古箏的弦的振動和橫笛笛膜的振動,;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觀察的結果,。
預期成果:初步認識聲源,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為猜想提供依據。讓學生在交流分享中學會嚴謹的表達,。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藝,,一方面增加學習自信,另一方面活躍課堂氣氛,,使大家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
【環(huán)節(jié)二】合作探究中明白聲音產生的條件
教師活動:給學生提供儀器:白紙、半盆水,、音叉,、小錘、尺子,、橡皮筋等,。要求學生用盡量多的方法使這些材料發(fā)出聲音。給學生4min左右時間,,完成之后準備展示,。同時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發(fā)聲的物體與它不發(fā)聲時的不同。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使白紙,、音叉、水,、尺子,、橡皮筋等發(fā)聲。并為展示交流做準備,。思考:聲源發(fā)聲與不發(fā)聲時的不同特征,。
評價策略:教師和學生對學生的展示進行合理評價,。從操作規(guī)范性、解說是否詳細準確等方面評價,。
預期成果:學生知道聲源的概念,。通過合作活動了解聲音產生的條件是物理的振動。
(設計意圖:保證學生充分動手,,在合作中學會聲音的產生條件是物體的振動,。有效的評價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劑,所以無論生生互評還是教師的評價都給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
【環(huán)節(jié)三】通過逆向思維活動理解聲音產生于記錄振動的關系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如果需要記錄聲音,,是否可以記錄下振動呢?讓學生自學教材第35頁最下面一段文字,。再演示機械音樂盒循環(huán)播放音樂的過程(或者播放相關視頻),,并打開音樂盒后面的振動振子。讓學生看到記錄有規(guī)律的聲音的方式其實就是記錄有規(guī)律的振動,。
學生活動:逆向思維思考振動與發(fā)聲的關系,。自主閱讀教材領悟早期木紋唱片記錄聲音的方式。觀察音樂盒的振子與發(fā)聲之間的關系,。
預期成果:學生通過自學和教師引導,,理解振動與發(fā)聲的關系。知道記錄下有規(guī)律的振動就會記錄下有規(guī)律的聲音,。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讓學生深入了解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景機械音樂盒,,并揭示其中奧秘,,會讓學生贊嘆物理的有趣有用性。)
模塊二: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環(huán)節(jié)一】知道氣體,、固體,、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教師過渡語:聲音由聲源產生,靠什么傳播到遠方呢,?
教師活動1:演示真空罩內的鬧鐘發(fā)聲(或者播放視頻),。教師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通過這個實驗(這段視頻),你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活動1: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說明自己的發(fā)現,,感受聲音的傳播需要有介質,。
學生活動2:同桌兩人合作,做“桌子傳聲”實驗,。做完實驗后交流討論:這個實驗說明聲音傳播需要物體(或物質),。
教師活動2:得出氣體和固體都能傳聲的結論后,,教師轉問:液體能傳聲嗎?你能用什么例子來說明,?
學生活動3:列舉簡單的事例說明:釣魚時,,魚兒怕大聲說話。
如果學生沒有列舉出相關事例,,就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潛水員在水中聽到遠處的動靜,;在水中跳舞的運動員,可以聽到岸上的音樂聲,。
預期成果:學生得出規(guī)律:一切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明白物理學里把傳播聲音的物質稱為介質,,即: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知道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設計意圖:教師創(chuàng)設必要的情景引導學生認識介質對聲音傳播的重要性,。在客觀條件有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視頻教學,。讓學生領悟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環(huán)節(jié)二】知道聲音傳播的形式
教師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第36頁,,第三段,。播放視頻,展示聲波的傳播方式,。引導學生依據導學案整理筆記,。
學生活動:完成自主學習和觀看視頻,了解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并整理筆記,。
評價策略:把優(yōu)秀的筆記在班級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整理筆記的方法,,并給予鼓勵性評價,。找1——2名學生代表對展示學生進行評價。
預期成果:學生了解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
設計意圖:培養(yǎng)良好的抓重點,、會整理、擅長總結的習慣,。
模塊三:了解聲速,、回聲
教師活動1:講解:對著遠處的山崖喊話,過一會聽到回聲,。這說明:聲音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一段時間,。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距離與時間的比值,我們叫聲速,。教師呈現聲速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出2—3條規(guī)律,教師隨時準備評價和補充,。
學生活動1:針對數據分析一分鐘,,再交流一分鐘。完成之后交流分享意見和結論,。
評價策略:學生得出規(guī)律后教師給予鼓勵性評價,。也鼓勵生生互評。
預期成果:通過討論,,學生明白(1)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2)一般來說,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氣體中傳播最慢,;(3)聲速與溫度有關。
教師活動2:出示例題:小明面對山崖喊話,,2秒后聽到回聲,。小明距離山崖多遠?
學生活動2:分析題意,,正確解答,。并總結通過回聲計算距離的方法。
預期成果:學生明白根據回聲計算距離問題需要總路程除以二,。并且,,計算中學生記住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設計意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交流和自學中學會聲速的知識,。教師的及時評價給學生以正確引導。有效的例題講解,,對學生規(guī)范做題是很好的.示范,。)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以相互提問的方式總結本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學得不明白之處,。學生有疑惑,,就讓其他學生來解答,不完善之處教師點撥,。
沒有疑惑后,,學生整理課堂筆記。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善于反思和總結,;并養(yǎng)成及時整理學習筆記的習慣,。
(四)課堂反饋:
1.(A)凡是發(fā)聲的物體都在 ,發(fā)聲體的 停止了,發(fā)聲也就停止了.
2.(A)15 ℃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 m/s
3.(A)我們知道月球上沒有空氣,,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聽不到對方的講話聲,這是因為 不能傳聲.
4.(B)一名同學對著一口枯井大喊一聲,,經過0.6秒聽到回聲,。則這口枯井多深?(環(huán)境氣溫15 ℃,,要求寫出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作業(yè)布置,讓學生檢測自己學習狀況,。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吃飽,、吃好。)
八,、板書設計
2.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源
二、聲音的產生:振動
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三,、聲音的傳播:介質
四、聲速:聲音傳播距離與傳播時間的比值
回聲
九,、教學流程圖
十,、教學反思
學習《聲現象》就應該讓各種生動、美妙的聲音充滿課堂,??梢宰寣W生吹拉彈唱,可以讓學生模仿自然界的聲音,,還可以截取自然界的一些典型聲音……讓學生體會到聲現象就在我們身邊——這樣多種方式并存,,就為課堂構建了和諧的背景。
在這堂課的設計上,,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體驗聲帶的振動來感知聲音的產生;通過合作探究知道聲音產生于振動,、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通過觀看視頻和自主學習了解聲波等概念;通過小組交流與合作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通過師生構建規(guī)范的做題步驟來理解回聲問題,。多種學習方式,激發(fā)了學生學的興趣,。這樣的課堂必然是高效的,。
同時,,我的評價手段也是多元而有效的。通過師評,、生評等方式,,通過合作探究式評價以及課堂檢測式評價,讓學生有效的把握自我成長的進度和速度,。這樣的課堂充滿了學生成長的氣息,。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5
第2課時
編寫:????????????????????????????????????? 執(zhí)行:
課題: §1-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總序 (2)
課標要求:
1.?知道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觀察并體驗聲源發(fā)聲時在振動,,觀察并體驗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固體能傳聲。
3.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樂于探索身邊的聲現象,,培養(yǎng)合作精神。
重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難點:回聲及回聲的應用
實驗準備:
1.?音叉,、乒乓球,、喇叭、小泡沫球
2.?鬧鐘,、玻璃罩
3.?笛子,、口琴等樂器
教學方法:層層深入法?? 對比研究法
學法指導:實驗探究→閱讀理解
教程:
一.?引導學生看章首圖,可讓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關于大象你了解多少,?
(2)?你認為大象之間如何交流?
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的產生
(1)?引導學生看圖1.1-1
(2)?自我體驗:讓學生自己輕摸喉頭聲帶處,練習發(fā)聲a,、o,、e 等。
(3)?探究:做各種活動使物體發(fā)聲,、觀察,、思考、總結物體發(fā)聲時的共同特征,。
小結并板書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一切正在發(fā)聲的物體(聲源)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
(1)?聲音怎樣向遠處傳播?
探究:
①提出問題:聲怎樣從發(fā)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
②猜想:聲音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作媒介,。
③進行實驗:
a.把兩張課桌緊緊地挨在一起,一個同學輕敲桌面,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另一張桌子上,。
b.兩張桌子離開一條縫,再試一試。
④交流小結:聲音要靠介質傳播。
聲音傳播的具體過程:振動的物體帶動周圍的介質,,產生相應的振動,,這些隨發(fā)聲體振動的介質,又帶動較遠的其他介質振動,,使振動向外傳播,,發(fā)聲體產生的振動,由近及遠的傳播,,就形成聲波。
(2)?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當遇到較大的障礙物時,,將在界面發(fā)生反射,聲波
返回形成回聲,,若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和原聲區(qū)分開,若不到0.1s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想想議議:聲能在液體中傳傳播嗎,?
3.?聲速: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聲速的大小早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記住:150c時空氣中聲速是340m/s
學生自己閱讀《小數據》幾種物質中的聲速,。
三.想想做做:
1.?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并實際測量,通過評估看哪個組的方法更合適,。
2.?利用回聲測量距離?????? s=v.t / 2
四. 探究
在一根長鐵管的一端敲擊一下,你能聽到幾次響聲?為什么?
如果長鐵管中還裝有水呢?
五. 課堂小結:
按板書進行,強調聲速,、原聲、回聲,。
六. 作業(yè):
1.? p16 動手動腦學物理 1,、2、3
2.? 實驗探究 (一)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6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學生了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后,,學生了解了耳能夠聽見聲音,,但是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聲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動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安排了幾個演示實驗:發(fā)生的音叉放入水中,發(fā)聲的音叉輕輕觸擊懸掛的乒乓球,,自己講話時用手觸摸自己的喉部等,。對于學生來說,物體發(fā)聲的現象并不陌生,,然而對于發(fā)聲體的振動,為此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對物體的發(fā)聲現象進行仔細觀察,總結概括出結論,。本節(jié)為聲學的重點內容,,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總結概括能力,。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對有關實驗進行觀察,,讓學生概括總結出有關的結論。
難點: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3.授課思路:以“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聲音的能量”為知識線索,,通過實驗的觀察、分析及總結概括出結論,。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7
引入:由上課鈴聲,、老師“上課”為題。
設問:你們?yōu)槭裁凑酒饋?(聲音,,人耳可以聽到聲音是因為聲音能夠引起鼓膜的振動,。)
過渡:物體為什么會發(fā)出聲音呢?
新課教學:
提問:你能通過什么方式發(fā)出聲音呢?(學生動手試一試)
活動1:2位同學合作,一個同學用兩支筆把橡皮筋拉緊,另一位同學用手撥動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你聽到聲音了嗎?(聽到)
2.橡皮筋在做怎樣的運動?(振動)
3.聲音是由什么產生的?(振動)
活動2:用2只手指輕輕地放在你的喉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仔細體會后回答問題:
1.你感覺到喉部在振動嗎?(振動)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動?(聲帶)
思考:發(fā)聲的物體與不發(fā)聲物體有何區(qū)別?(有無振動)
進一步驗證:音叉實驗(注:觀察什么現象)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音叉會發(fā)出聲音,。用手觸摸正在發(fā)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覺?描述這個感覺。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后,,如果迅速把發(fā)聲的音叉觸及燒杯器皿中的水面,,會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
用膠帶把乒乓球和線的一端粘在一起,,線的另一端固定在鐵架上,使乒乓球被懸掛起來,。迅速將它與乒乓球輕輕接觸,,描述實驗現象。怎樣分析和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呢?(對實驗現象進行了放大,,說明聲音產生是振動的結果)
學生分析總結:(板書)1.聲音的產生:物體振動的結果,。(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2.聲源:正在發(fā)聲的物體,。
教師引導:“你能舉出一些聲源嗎?”(學生回答:口哨—空氣,、雨聲—水、音樂—樂器)
進一步總結:聲源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過渡提問:聲音是怎樣從聲源傳播出來的呢?如:老師上課的聲音是怎樣傳播到我們耳朵里的,。
活動1:以組為單位A站在課桌的一端,B用鉛筆敲桌面,你聽到敲聲嗎?說明了什么?(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你能舉一些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的例子嗎?
活動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緊,另一只耳朵貼在桌面上一 端傾聽,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還能聽到敲擊聲嗎?說明了什么?(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你能舉一些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的例子嗎?
活動3:把一個正在發(fā)出聲音的小收音機放在塑料袋里,,用繩子扎緊袋口,,再套上一個塑料袋扎緊扎緊袋口。先猜測一下當小收音機放在水中,,我們還能聽到聲音嗎?這說明什么?(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你能舉一些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的例子嗎?
(板書)3.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
思考:聲音的傳播能否離開物質呢?(真空)
活動4:實驗:將一只開著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鐘罩內,,對鐘罩抽氣
問題:1.你聽到電鈴聲了嗎?
2.用真空泵抽出罩內的空氣,當空氣被抽出時,,電鈴聲會減弱;當空氣幾乎被抽完時,,你仍能聽到聲音嗎?(不能)
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嗎?(不能)
3.關掉真空泵,讓空氣慢慢重新進入罩內,,現在你聽到聲音了嗎?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嗎?(能)
思考:月球上沒有空氣,,登月宇航員怎么交談呢?
(板書)4.介質:聲音的傳播需要的物質。(介質可以是氣體,、固體、液體)
過渡: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是使周圍空氣振動,,那么振動的空氣有能量嗎?如果有,,這個能量來自哪里?
類比聲音傳播活動1:水槽中盛有平靜的水面,水面上浮著一個軟木塞,。用鉛筆有節(jié)奏地點擊水面某處,。觀察水面出現什么現象?遠處的軟木塞怎樣運動?(用筆點擊水面后,由于筆的上下振動,,引起水面的振動,,水面出現波紋,而且波紋從中心向四周傳播出去,,引起遠處的木塞浮動,。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動,并不向遠處移動開去,。)
活動2: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音響的前方,當音響發(fā)出較強的音樂時, 觀察燭焰的搖晃情況.(跟音樂一起舞蹈)說明什么?燭焰發(fā)生跳舞說明燭焰周圍的空氣在振動,。(用手靠近音響喇叭去感受)
(板書)聲音的能量——聲波:聲音在空氣中形成疏密變化的波動向遠處傳播。
過渡: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那么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否一樣呢?傳播速度是否與溫度有關呢?
觀察圖表,,你發(fā)現了什么?(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
結論:(1)20℃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2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2)20℃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20℃時大理石中的聲速為3810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
練習:第一次測定鑄鐵里的聲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進行的:在鑄鐵管的一端敲一下鐘,,在管的另一端聽到兩次響聲,第一次是由鑄鐵傳來的,,第二次是由空氣傳來的.管長913 m,,兩次響聲相隔2.5 s,如果當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求鑄鐵中的聲速.
課外活動:制作土電話。
課堂小結:
1.聲音的產生(振動)---聲音的傳播(介質)——聲音的能量(聲波)
2.對于聲音你還想知道什么呢?(為下節(jié)課埋下伏筆)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8
知識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2.知道聲音可以通過空氣,、液體和固體傳播;3.初步了解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聲音的傳播就是能量的傳播,。
能力目標:1.通過有關實驗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的能力。2.通過對實驗現象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和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態(tài)度和方法。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9
1.2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聲音的產生:物體振動的結果,。(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聲源:正在發(fā)聲的物體。(聲源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2.介質:聲音的傳播需要的物質。(介質可以是氣體,、固體,、液體)
3.聲音的能量——聲波:聲音在空氣中形成疏密變化的波動向遠處傳播。
4.聲速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10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聲現象
第一節(jié)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方法
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教學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軍鼓,、小提琴,、口琴,、氣球、鬧鐘,、接有抽氣機的玻璃罩,、實物投影儀、錄像帶,、電視機,、錄像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聲音.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可以陶冶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而電鋸鋸木的聲音,、砂輪打磨工件的聲音使人感到刺耳難聽.在漆黑的夜晚,,幾聲呱呱的蛙聲劃破了村野廣闊的夜空,給寧靜的鄉(xiāng)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麗.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與聲(sound)打交道,,聲音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學們想知道與聲有關的哪些問題呢?
[生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乙]聲音在空氣中能傳播,在固體,、液體中能傳播嗎,?
[生丙]聲音在真空中能傳播嗎?
[生?。萋曇粼诓煌橘|中傳播的快慢一樣嗎,?
[師]同學們對聲有這樣濃厚的興趣,這很讓我高興,,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需要同學們和老師共同協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和演示實驗.
二,、進行新課
[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師]請每組選一位同學,做各種活動,,使物體發(fā)聲,,其他同學仔細觀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張緊,撥動橡皮筋,,橡皮筋振動發(fā)出聲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壓在桌邊,,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撥動尺的伸出端,尺振動發(fā)出聲音.
[生丙]用鼓棰打擊鼓面,,鼓面振動,,聽到宏亮的擊鼓聲.
[生丁]撥動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動發(fā)出悅耳的琴聲.
[生戊]我這個活動,,需要全體同學來配合一下:請同學們把手指放在喉結處,讓我們從1數到10,,聲帶振動,,發(fā)出聲音.
[師]通過同學們的探究活動,總結概括物體發(fā)聲時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擊或撥動物體可以產生聲音.
[生乙]我們發(fā)聲時沒有打擊,,也沒有撥動.
[生丙]所有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師生共同活動]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vibration)產生的.
[師]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聲音產生的奧秘被我們揭開了謎底,,為我們的成功合作 ?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情緒十分高漲.
[想想議議]
[師]物體振動發(fā)聲的現象真是太多了,同學們能列舉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發(fā)聲現象嗎,?
[生甲]吹口琴的聲音,,是由于氣流的沖擊,琴內的彈簧片發(fā)生振動發(fā)出的.
[生乙]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于氣流通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fā)出的.
[生丙]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生?。菅谉岬南奶欤懥恋南s鳴是蟬的發(fā)音肌收縮時,,引起發(fā)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生戊]氣球爆炸聲是氣球膜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產生的.
[生己]聲勢浩大的瀑布聲是水撞擊石頭,,引起空氣的振動發(fā)出聲音.
[生庚]笑樹能發(fā)出笑聲是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fā)出聲音.
……
[師]同學們剛才列舉了生活與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而且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這很好.關于聲音的發(fā)生,,同學們還有什么疑問呢,?
[生]我們平常聽唱片、錄音是怎么回事,?
[師]同學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振動可以發(fā)聲.如果將發(fā)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guī)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將聲音保存下來.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規(guī)則的溝槽.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的溝槽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fā)明了用磁帶和激光唱片記錄聲音的方法.
[探究]聲音怎樣從發(fā)聲體向遠處傳播,?
[師]請同學們大膽猜想一下,,聲音怎樣從發(fā)聲體向遠處傳播?
[生甲]聲音由發(fā)聲體傳播出去,,可能沿直線傳播.
[生乙]聲音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來作媒介.
[師]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證實你的猜想.
[生]把兩張課桌緊緊地挨在一起.一個同學輕敲一張桌面的一端,而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另一張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聽到擊桌子的聲音.
[師]剛才同學設計的這個實驗簡單易行,,而且有力地說明了聲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medium).
[生]有時候好像沒有介質也能聽到聲音.比如雷聲,,似乎沒有什么東西把它傳遞來呀.[師]雷聲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嗎,?
[生]意見有分歧.有的認為不需要介質,有的認為需要介質.
[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讓我們通過實驗來證實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接有抽氣機的玻璃罩內,,用抽氣機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隨著罩內空氣的抽出,,請同學們注意聲音有什么變化,?
[生]隨著罩內空氣的抽出,鈴聲逐漸變小,,最后直到聽不到鈴聲.
[師]請同學們再注意觀察: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聲音又有什么變化?
[生]隨著空氣逐漸進入,,鈴聲逐漸加強.
[師]啟發(fā)學生思考,,由上面的實驗同學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真空不能傳聲.
[師]經過同學們的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同學們得出了真空不能傳聲的正確結論.實際上,我們平常能聽到彼此講話的聲音,,就是依靠了空氣這種介質.假想云層和我們之間是真空,大家就聽不到雷聲了.我們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動物傳遞聲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生]月球上沒有空氣,登月宇航員怎么交談呢,?
[師]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員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過無線電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
[看錄像]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
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以擊鼓為例:鼓面向左振動時壓縮左側的空氣,使得這部分空氣變密,;鼓面向右振動時,,又會使左側的空氣變稀疏.鼓面不斷左右振動,,空氣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這個過程和水波的傳播相似.用一支鉛筆不斷輕點水面,,水面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斷向遠處傳播.因此,聲音也是一種波,,我們把它叫做聲波(sound wave).
[想想議議]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固體和氣體都可以傳聲.那么,,聲能在液體中傳播嗎?請同學們找出事實或實驗來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潛入水底時仍能聽到岸邊人的談話聲.
[生乙]釣魚時要保持周邊環(huán)境的安靜.
[生丙]漁民們常用電子發(fā)聲器發(fā)出魚喜歡的聲音,,將魚誘入魚網.
[生丁]把正在響鈴的鬧鐘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聽到鈴聲.
……
[師]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演示實驗,、想想議議,,我們已經知道了:氣體、液體和固體都可以做媒介將聲音傳播出去,,那么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快慢一樣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5頁圖表:幾種物質中的聲速,并回答下列問題:
[投影]
問題1:聲音在15 ℃和25 ℃的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說明聲速跟什么因素有關,?
問題2:聲音在25 ℃的空氣和蒸餾水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說明聲速跟什么因素有關,?
問題3:對比表中的數據,,你可以發(fā)現什么?
[生甲]1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 m/s,,2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 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生乙]2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 m/s,,25 ℃時蒸餾水中的聲速為1497 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
[生丙]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師]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盡可能的話,進行實際測量,,看看哪個組的方法更合適,,測得的聲速更接近當時的真實值.
第一組:百米賽跑時,測出計時員與發(fā)令槍的發(fā)令地點之間的距離s,,再測出計時員從看到發(fā)令槍發(fā)令時的煙霧到聽到槍聲的時間t,,利用v= 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第二組:測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沒在海面下的鐘敲響,,測出鐘聲傳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時間t,,利用v= 就可以算出聲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組:對著山崖喊話,測出從喊聲發(fā)出到聽到回聲所用的時間t,,再測出喊話者距山崖的距離s,,利用v= ,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第四組:利用聲納對著墻壁發(fā)出超聲波,,它會自動記錄從發(fā)出超聲波到接收到被墻壁反射回來的超聲波共用的時間t,,再測出聲納與墻壁之間的距離s,利用v= 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第五組:兩個同學相距較遠的距離s,,讓其中的一位同學喊話,,并記下開始喊話的時刻t1;當另一位同學聽到喊聲時,也記下聽到喊聲的時刻t2,,則利用v= 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師]同學們剛才設計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行性,祝賀同學們成功的設想,,課后若同學們能通過實驗測出聲速,,就更加完美了.
[動手動腦學物理]
1.學生想出了許多辦法說明桌子聲是由桌面的振動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彈性較好的細棍,細棍頂端固定一根細彈簧,,彈簧上連接一個輕質小球,,敲打桌子,輕質小球也隨著跳起舞來.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紙屑,,用力敲打桌面,,紙屑會跳動起來.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當用力敲打桌面時,,感覺手在振動,,說明桌面在振動
2.通過查閱資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距離s1=1500 km,,快車的速度v1=105 km/h,,火車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
t1=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線距離為s2=1200 km,大型噴氣式客機的速度v2=600 km/h,,則噴氣式客機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
t2= =2 h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離s3=1000 km,,聲音傳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
t3= =0.8 h
3.能聽到兩次敲打聲.第一次聲音是由鐵傳來的,第二次聽到的聲音是由鐵管中的空氣傳來的.
三,、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在不同介質中的聲速不同.
四,、布置作業(yè)
P16動手動腦學物理1,、2、3寫在作業(yè)本上.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11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
一,、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jié),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俺醪秸J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于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jié)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fā)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jié)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jié)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了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fā)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jié)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fā)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于“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jié)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12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1.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和初步研究問題的能力,。
1.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通過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并樂于探索自然現象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重點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2.2 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工具
發(fā)聲叉,、小錘,、多媒體、水盆,、木棒,、鐵棒
教學過程
6.1 引入新課
【師】閱讀課本,完成下列填空: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fā)聲停止.
2.物體發(fā)聲時,,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6.2 新知介紹
小組討論
1.通過如下活動:用手指感受講話時喉頭的振動,、觀看小紙片在播音的揚聲器里跳動、用發(fā)聲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氣發(fā)出聲音,,提問:發(fā)聲的物體可以有哪些?
學生討論結果:發(fā)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2.通過了解蜜蜂,、蟬等昆蟲的發(fā)聲情況,提問:物體發(fā)聲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學生討論結果:有的動物依靠翅膀振動發(fā)聲,,有的動物依靠鳴膜發(fā)聲.
【師】
在剛我們的活動討論中,,學生們應該也感受到了聲音及聲音的傳播就在我們生活中,那么接下來在歸納物體發(fā)聲時的規(guī)律時,,要注意觀察物體發(fā)聲時物體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動.
課堂訓練
1.如圖所示的四幅圖中,,不能產生聲音的是(C)
A.吹著的哨子 B.真空罩中響鈴的鬧鐘
C.關閉的收音機 D.敲擊的水瓶琴
2.如圖所示,在演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引起的實驗中,,將正在發(fā)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輕質小球,,小球被多次彈開.在此實驗中小球的作用是(C)
A.使音叉振動時間延長
B.使音叉振動盡快停下來
C.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D.使聲波多次反射形成回聲
2.聲的傳播
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2.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向遠處傳播.
小組討論
完成下列實驗:(1)“土電話”實驗(如下圖所示),,(2)“真空鈴”實驗,,(3)教材上第29頁的想想做做.
提問:①在土電話實驗中,聲音是通過什么物質傳播的;②在真空鈴實驗中,,隨著抽氣的進行,,聲音大小怎樣變化?再讓空氣進入容器中,聲音大小又怎樣變化?說明什么問題?③拉開課桌后,,聲音大小如何變化?說明什么問題?
答:①固體(或線)②聲音先由大變小再由小變大,,說明聲音傳播需要介質③聲音變小,說明固體可以傳聲,。
2.從“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可以觀察到水波的形成和傳播(如圖),,那么類似于水波,聲在介質中是怎樣傳播的呢?
解:聲在介質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教師點撥
1.在進行真空鈴實驗進行探究聲音傳播條件的時候,,要幫助學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實驗方法的運用.
2.聲波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僅可以較好的理解聲波,同時還要讓學生接受類比法這一科學實驗方法的熏陶.
課堂訓練
嬰兒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就無時無刻不與聲打交道.下列關于聲的說法,,錯誤的是(C)
A.我們能聽到遠處的雷聲,說明空氣可以傳聲
B.人在岸上大聲說話也能驚動水中的魚,,說明水能傳聲
C.將耳朵貼在長鋼管的一端,,讓他人在另一端敲擊一下,你會聽到1次敲擊聲
D.宇航員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對話,,說明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閱讀課本,,完成下列填空:
1.聲傳播的快慢用聲速描述.
2.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小組討論
分析下列小資料,,討論聲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解: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介質的溫度有關.
教師點撥
1.在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形成開展橫向對比,、縱向對比得出結論的能力,如對不同溫度下空氣中聲速進行對比,,對同一溫度下不同介質中聲速進行對比,,從而可以得出多個結論.
2.在對比得出結論時,還應注意控制變量法這一科學實驗方法的運用.
課堂訓練
1.決定聲音傳播速度的是(C)
A.發(fā)聲體振動的幅度 B.發(fā)聲體振動的快慢
C.傳播聲音的介質 D.發(fā)聲體的材料和結構
2.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 _振動_______ ,,人耳能聽到的鼓聲,是由___鼓皮的振動___________的振動而產生,,停止敲擊后立即用手輕觸鼓面發(fā)現它在__振動_____,,按住鼓面則___停止____發(fā)聲.
課后小結
1、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2,、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
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課后習題
完成課堂練習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13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
聲音是人們在生活中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比較常見的物理現象。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想,,說明如下: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節(jié)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人教版)八年級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也是學生正式學習物理知識的第一節(jié),,因此,這節(jié)課顯得非常重要,。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就是第一章內容的基礎,,只有先掌握了這節(jié)內容,才能夠學好后面的內容,。因此教材比較注意科學地編排內容,,它把理論聯系實際,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通過身邊的例子把物理知識講得通俗易懂,,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對物理有一種親切感,覺得物理就在他們身邊,,從而充分地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學習物理的興趣,,還對后面的內容起到了啟下的作用。
2,、教材結構分析
教材首先引入生活中的各種發(fā)聲現象,,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消除了學生對物理的陌生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通過科學探究試驗,,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物體發(fā)聲的共同特征,以及了解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和聲速的概念,,最后通過觀察,、思考和總結,自己得出結論,。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② 知道聲音是靠介質來傳播的以及介質的種類,。
③ 知道聲速以及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②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以及學會和別人交流與合作。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實驗,、合作與交流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去探究物理現象的習慣。
②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觀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學生要掌握本章后面的內容,,就必須先了解三點關鍵性的知識,,即:“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靠介質來傳播”以及“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所以,,這三點關鍵性的知識就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難點:由于這節(jié)課是學生開始學習物理知識的第一節(jié)課,,他們對物理知識都很陌生,,而“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對于學生來說非常抽象,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對學習“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有很大的障礙,因此,將“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作為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具備的前置認知基礎:學生已經知道在生活中有聲音這一物理現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學生已具備的前置技能基礎:因為學生才剛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所以他們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幾乎沒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這些方面的引導,。
3,、學生的思維障礙: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的學生,,對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難理解,,如:真空,、聲波以及聲速,。這些概念對他們的思維構成了一定的障礙,所以在講解這些概念時,,要特別注意引導方法,。
三,、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我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科學探究式和啟發(fā)式教學法。通過觀察,、感受聲音的一些物理現象,,提出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科學探究實驗,,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最后由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結論,。
四、學法
學生通過觀察聲音的一些物理現象,,思考聲音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傳播的,,接著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然后一起交流與合作,,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從中不僅學會了通過觀察提出問題,還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以及怎樣和他人交流與合作,。
五,、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用一個課時完成,通過多媒體課件和科學探究實驗來完成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分為三大環(huán)節(jié):新課引入,、新課教學和小結。
1,、觀看視頻動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觀看各種聲音的視頻動畫,讓學生了解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各樣美妙聲音的世界,。
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呢,?
2、新課教學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這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之一,。通過學生觀察,、感受的自
主探究活動來認知聲音產生的機理,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小實驗,。
(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備有:一個小鼓,、一對鼓棒,、鐵架臺,、一個用細線吊著的乒乓球、音叉,、音叉棒,、音箱、鬧鐘和水槽等器材)
實驗1:用音叉棒敲擊音叉,,觀察懸掛著的與音叉接觸的乒乓球的變化(乒乓球不停地跳動著),,并用手觸摸音叉(感受振動)。
實驗2:用鼓棒敲打鼓面,,用手觸摸鼓面,,感受被敲打后的鼓面的變化(發(fā)聲時鼓面在振動)。
實驗3:教師吉他伴奏,,讓學生唱一段歌曲,,同時,學生用手觸摸自己的喉嚨,,感受唱歌時喉嚨的振動并觀察吉他發(fā)聲時的特征(琴弦在振動),。
以上三個設計實驗,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產生質疑,,再親身感受,從而找出聲音產生的共同特征,,由此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是靠介質來傳播的
這是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之二。當學生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之后,,提問:
那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呢,?(學生討論、猜想)
演示實驗:將響著的鬧鈴放在鐘罩座上,,蓋上鐘罩,,讓學生聽從鐘罩內發(fā)出的響聲,然后用抽氣機抽盡罩內的空氣,,同時讓學生聆聽,。
提問1:鬧鈴仍在響,但聽不到聲音,,為什么,?(答:因為罩內的空氣被抽掉了)
提問2:這說明了什么呢?(答:1,、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2、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展示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視頻動畫,。
提問3:宇航員在太空中是如何進行對話和交流的?(學生討論,、猜想)同時展示兩位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員照片,。
提問4:聲音在空氣中可以傳播,那在水中呢,?(學生討論、猜想)
實驗1:要求學生將響著的鬧鐘用透明的塑料袋密封好,,并使其完全淹沒在裝有適量水的水槽中,,聆聽。
由學生從實驗中得出:聲音在水中也可以傳播,。
提問5:聲音既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水中傳播,那聲音還可以在什么中傳播呢,?
實驗2:兩人一組,,用自制的“土電話”相互對話
實驗3:兩人一組,一學生在課桌的一端用手指輕輕來回劃動,,另一同學把耳朵貼在課桌的另一端聆聽,。
由學生歸納得出:聲音還可以在繩子、課桌中傳播,。
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氣體(空氣),、液體(水)和固體(繩子、課桌)中傳播,,這些氣體,、液體和固體在物理學中就叫做介質,即: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而聲音在真空中是不能傳播的,,所以說聲音是靠介質來傳播的。
提問6:聲音既然是靠介質來傳播的,,那它是以怎樣的形式傳播的呢,?
展示形成聲波的圖片以及演示動畫來說明[內容來于斐-斐_課-件_園FFKJ.Net]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這種波就叫做聲波,。
提問7:人們如何保存聲音,?
展示老式唱片、磁帶和CD光盤的圖片,。
(3)聲速
提問1:站在遠處對著高墻或是山崖喊話,,會發(fā)現什么現象呢?(答:有回聲)
提問2:這說明了什么,?(答:說明了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
提問3:那站在遠近不同的地方對著高墻或是山崖喊話,,聽到回聲的快慢相同嗎?(答:不同)
教師歸納:聲音的傳播是有快慢的,。而在物理學中就用聲速來描述聲音傳播的快慢,。聲速的大小就等于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它的符號為v,單位是m/s,,也可以寫成m·s-1,,讀做米每秒。
展示課本上“小資料”中的表,。
提問4:這個表說明了聲速的大小跟什么有關呢,?(答:聲速的大小不僅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這也是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之三,。
提問5:在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哪種介質中的聲速最大呢,?(答:固體)其次呢,?(答:液體)最后呢?(答:氣體)
教師歸納: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速度最大,,在氣體中傳播的速度最小,而在液體中傳播的速度介于這兩者之間,。
鞏固練習:如果你將耳朵帖在長水管的一端,,讓另外一個人敲一下長水管的另一端,你會聽到幾次聲音?為什么?
這道練習既鞏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也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小結
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
布置作業(yè):回去后請您想出能測量聲速的辦法,,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測量出比較準確的聲速,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可以進行科學探究實驗,,也可以查閱相關資料,還可以詢問他人,。)
這道作業(yè)題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查閱資料以及和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六,、板書設計
略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14
課標要求:通過實驗,,認識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和動手實踐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學生經過過觀察,、討論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3.學生能利用本節(jié)所學分析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動手實踐的方法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的方式,。 2.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探究活動,初步掌握基本觀察能力和分析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
2.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習充滿樂趣和積極性,,并且能用所學解釋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
【教學重點】
1.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速度一般不同,。
【教學難點】
學生觀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準備】
【板書設計】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15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聲音以聲波的形式進行傳播。 三,、聲速
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150C時,,V空=340m/s
【教學反思】
一,、教案中的“得意”之處
1. 整個教案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對物理知識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充分展現了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入手,,例如音樂聲、海浪聲,、各種動物的鳴叫聲入手,,導入新課,學生感覺到所學的知識就是自己生活中活生生的情景,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充滿了興趣,。
2. 本節(jié)教案所有結論的得出均由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或自己動手實驗總結得出,。通過觀察音叉的發(fā)聲等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通過玻璃罩中的鬧鈴聲隨著空氣的減少而變弱而得出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等結論,;通過對生活中一些實例的思考(如雷電現象)、總結得出聲速的相關知識,。
二,、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1.剛剛接觸物理知識的初中生對于物理實驗的把握不好,不會進行正確的設計,,這點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指點,。不知道觀察的重點在哪里,在實驗結論的總結中也存在用詞不當,、語序不合理等現象,。
2.演示實驗的課堂秩序還比較好,但是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的時候課堂秩序就需要多控制一下,,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實驗(一同學輕敲課桌一端,,另一同學把耳朵貼近課桌的另一端,聽聲音的情況)時,,有的學生用特別大的力敲擊桌面,,甚至在實驗結束之后還在不停地敲擊,影響到正常的上課,,這些都需要老師多用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素養(yǎng)也是物理課堂中比較重要的內容。
3.結論的應用不好,,學生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動手實驗,,小組討論,得出了科學合理的結論,,但是不會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需要在課堂檢測環(huán)節(jié),,教師多巡視,、指導、予以必要的講解,。
附件1
【課堂檢測】
1.聲音是靠物體的________產生的,,聲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質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16
教學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
(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教學過程
活動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題
知識補充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課本第12頁圖片,,讓同學說說有什么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進行新課
1. 聲音的產生
(1) 教材所給的四幅圖,,從不同的方面給出了聲音產生的情況,,讓學生發(fā)現物體發(fā)聲時的共同特征,。
(2) 實驗探究,總結發(fā)聲體的共同特征,。
方案一:讓學生用橡皮筋做實驗,。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①能聽到什么?同時注意觀察此時橡皮筋處于什么狀態(tài),?②當震動停止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方案二:讓學生用刻度尺做實驗,。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將其另三分之一緊壓在桌邊,另一手撥動伸出端,,讓學生觀察尺子振動情況:①聽到什么,?此時的尺子處于什么狀態(tài)?②當振動停止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討論)閱讀課本P13想想議議,教師解釋:
蟬的發(fā)聲器官在腹部,它是以振動鼓膜的方式發(fā)聲,再經過其他部位的共鳴,便能將聲音傳播到很遠。所以,,蟬的發(fā)音既不是翅膀的振動發(fā)聲也不是腹部摩擦發(fā)聲,。
物體振動發(fā)聲的現象真是太多了,同學們能列舉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發(fā)聲現象嗎,?
A,、吹口琴的聲音,是由于氣流的沖擊,,琴內的彈簧片發(fā)生振動發(fā)出的.
B,、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于氣流通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fā)出的.
C,、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D,、炎熱的夏天,響亮的蟬鳴是蟬的發(fā)音肌收縮時,,引起發(fā)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E,、氣球爆炸聲是氣球膜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產生的.
F、聲勢浩大的瀑布聲是水撞擊石頭,,引起空氣的振動發(fā)出聲音.
(3) 知識小反饋
①人在說話唱歌時,,用手放在喉嚨附近,,便可以感到喉嚨在 ,;打鼓時用手輕觸鼓面,,也可以感覺鼓面在 ,;用手按住鼓面,,使鼓面停止振動,,發(fā)生也就 了,,這些事實證明聲音使由物體的 而產生的,,振動停止,,發(fā)聲 ,。
2. 聲音的傳播
(1) 情景設置:觀看教材圖1.1-5宇航員在太空用無線電波交談,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宇航員之間是通過什么進行交談的,?它們?yōu)槭裁床荒苤苯舆M行交談呢,?聲音的傳播有什么條件嗎?
(2) 探究活動:
①(固體傳聲實驗)用課桌做實驗,,一只耳朵貼在桌子上,,另一只耳朵堵上。另一個同學在桌子的一端敲打桌子,。
②同學閱讀p15“想想議議”并距離回答,。
(3) 聲波
既然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那么同學知道聲音在這些介質中是怎么傳播的嗎,?閱讀P15內容。
(4) 知識小反饋
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B,、聲音可以在鋼軌中傳播
C、聲音可以在海水中傳播
D,、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3.聲速
(1)情景設置 當你面對著障礙物大喊一聲,,過一會兒能夠聽到你的聲音,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其實,,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的,我把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聲速描述聲音們傳播的快慢,。
閱讀課本p15“小資料”,并比較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播速度。
(2)聲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聲速單位是/s(讀作米每秒),;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t表示時間,,單位是s(秒)
完成p16“想想做做”
(3)知識小反饋
①、敲一根長長的鐵管,,能聽到幾次響聲,?分別是從那里傳來的,?
②小明對著高山大喊了一聲,,經過3秒后聽到了自己的回聲,則小明離大山的距離大約是多少,?(v=340/s)
4,、本節(jié)知識小補充
(1)回聲
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發(fā)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區(qū)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
計算: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多少,?
已知:v = 340 / s, t = 0.1 s
求: s
解: s = v t / 2 = 340 / s × 0.1 s / 2 s = 17
答: 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
(2)雷電
打雷和閃電同時發(fā)生,,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為什么,? 光速比聲速快
對學生活動結果進行點評
板書設計
第一章 聲現象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17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 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 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形式傳播
3. 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2)聲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聲速單位是/s(讀作米每秒),;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t表示時間,,單位是s(秒)
(3)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4)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s。
4.回聲 人耳能區(qū)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
教學小結
小結本節(jié)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作業(yè)設計
1.“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練習冊中相應的內容。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18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第一節(jié)“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后續(xù)學習人耳如何接受聲音,、形成聽覺知識的基礎。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二個方面內容,,一是聲音產生的原因,,二是聲音傳播的介質。首先,,教師播放幾種不同的聲音,,引起學生探究聲學知識的欲望,同時揭示研究主題,。然后,,通過聲帶振動發(fā)聲、音叉振動發(fā)聲的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驗聲音產生的原因,。由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所以在設計“聲音的產生原因”活動中,,并不是按照“建立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交流討論”的常規(guī)探究步驟,而是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主選擇儀器去體驗不同物體發(fā)聲時確實在振動,,并能夠初步運用科學語言和表達技能說明實驗現象,。
其次,師生通過多種教學形式,,有老師的演示(聲音在水中傳播),、有學生的動手操作(聲音在空氣中、固體中傳播),、有觀看視頻(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去感受觀察、記錄,、描述,、分析的學習經歷。接著,,師生共同討論分析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
最后,我在上課的每一個小環(huán)節(jié)最后,,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事例證明聲音在固體中,、空氣中、水中能傳播,,讓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加以解釋,,進行知識點的鞏固;每一個小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小結,,進行知識點的整理,。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19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是學生接觸初中物理的第一節(jié),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就成為這節(jié)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努力實現三個轉變:(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傊?,通過本節(jié)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2.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聲現象》這一章主要是通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聲音有哪些特性,?人們是怎樣利用和控制聲音的?本章特別注意使學生了解聲音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的應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guī)律;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好與有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知識。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營造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yǎng)同學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只有了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它的控制與應用,,這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其它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后續(xù)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
【教學難點】
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僅僅依靠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有借助于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認知能力相對薄弱,,易于形成難點,。
【教法與學法】
本節(jié)課教學屬于知識探究性教學。本節(jié)課擬采用誘思探究→實驗論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導控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概括為: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驗論證→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課時安排】1課時
【實驗器材】:
1.教師演示實驗器材:真空鈴實驗裝置,。
2.學生探究實驗器材:鼓,、鑼、音叉,、共振音叉,、懸掛有乒乓球的鐵架臺、發(fā)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料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白紙、氣球,、樹葉,、四季潤喉片瓶子等。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
第一組:共振音叉,。
第二組:發(fā)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料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
第三組:長鋼管,。
3.多媒體課件
【課堂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聲音的世界里,在我們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令我們心曠神怡,,可惡的噪聲卻可能干擾我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使我們心情煩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關聲音的知識呢,?好,那么就請允許我做一名導游,,伴隨同學們來探究聲音知識的寶庫吧,!
通過Windows操作系統(tǒng)自帶的媒體播放機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向學生展示樂曲的波形圖,,使學生感到驚奇,;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常見的聲音,請學生思考這些聲音都是由什么物體發(fā)出的,,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活躍思維。接下來,,再通過聲波槍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各種各樣的聲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會想到,,聲音居然會和現代戰(zhàn)爭中的高科技聯系在一起,。目前,美國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經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式武器──聲波槍,,它可不是普通的槍,,因為它發(fā)射的不是子彈,而是一種能量強大的聲波,而且它專門用來襲擊人類,,被襲擊者往往會感到胸悶,、頭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說機槍大炮來得更光明磊落的話,,聲波槍則顯得有些暗箭傷人。為什么呢,?
因為聲波槍所發(fā)射的聲波不在我們人耳的聽力范圍之中,,它看不到、聽不見也摸不著,,來去無蹤,。不知道同學們聽到這則消息后心里會不會感到緊張?我們暫且不去考慮美國人要拿聲波槍去對付誰,,但是,,面對可能到來的傷害,我們能夠束手無策嗎,?大家有沒有防御聲波槍的好辦法,?作為十幾歲的初中生,我們還沒有能力去主動進攻,,那么,,我們今天就象科學家一樣去探究一下防御聲波槍的好辦法。
這時,,便將學生帶入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師接著提示: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甭暡屓绱藚柡Γ胗行У胤烙?,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聲波,?聲波是怎樣產生的?它又是如何傳播到我們身邊來的,?
板書:第一節(jié)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二,、實驗探究講解新課(35分鐘)
1.通過探索性活動探究聲音的產生(7分鐘)
這個活動過程分三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3分鐘),。
教師向學生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以后,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們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發(fā)聲方法多,,誰的發(fā)聲方法最有創(chuàng)意。
在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fā)聲的,,你用手指觸摸發(fā)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思考:①物體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②物體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體發(fā)聲,,教師參與討論,,適當給予提示或引導。然后請學生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fā)聲方法表示贊賞和鼓勵,。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頭,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
(2)小結(1分鐘):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fā)聲的原因,即: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板書: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交流(2分鐘):物體的發(fā)聲現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學能向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奇特的發(fā)聲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發(fā)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fā)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①動物的發(fā)聲方法:鳥類是怎么發(fā)聲的,?蟬是怎么發(fā)聲的,?蚊子和蒼蠅發(fā)出的“嗡嗡”聲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fā)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fā)音,?
(4)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及時鞏固所學知識(1分鐘),。
振動可以發(fā)聲,,如果將發(fā)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guī)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早期機械唱盤表面的放大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規(guī)則的溝漕,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的溝漕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出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還發(fā)明了用磁帶和激光唱盤記錄聲音的方法,。
2.通過類比引出聲波的概念(2分鐘)
教師重復剛才得出的結論,提出新的問題:振動物體所發(fā)出的聲音是如何向遠處傳播的,?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水波的形成與傳播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時出現了什么現象?水波是怎樣產生的,?(水滴使平靜的水面發(fā)生了振動,,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個類比,,思考一下:振動物體所發(fā)出的聲音可能會以什么形式向遠處傳播,?
板書:2.振動物體發(fā)出的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3.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假設,,通過分組實驗加以驗證,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35分鐘)
(1)提出問題,,激發(fā)思維(4分鐘)
有了上面這些知識,我們現在就來研究一下怎樣防御聲波槍,。假如聲波槍所發(fā)出來的聲音正無聲無息地向我們襲來,,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保護起來呢?注意:聲波槍所發(fā)出來的聲音我們人耳聽不到,,但它卻仍然能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教師動員學生大膽猜想: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防御聲波槍?
學生可能提出的辦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師評議:聲波槍所發(fā)出的次聲波很特殊,,它在傳播的過程中損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難吸收,到現在還沒有攻克,。)
②將聲波槍發(fā)出的聲波反射回去(教師評議:把次聲波反射回去或想辦法對它進行干擾,,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但是,,我們這些中學生暫時還沒有能力去進行研究,。)
③潛入水中,用水隔住聲波槍發(fā)出的聲波,。
④進入真空,,用真空隔住聲波槍發(fā)出的聲波,。
⑤用固體物質隔住聲波槍發(fā)出的聲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設(2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們提出的方法加以分類,,區(qū)別對待(前兩種方法盡管偏離了我們的課堂研究方向,教師也要向學生簡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勵,,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探究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上來,,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假設:
假設一:固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二:液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三:氣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四: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分組實驗,驗證假設(5分鐘)
教師提問: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確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辦法來驗證呢,?動手實驗?,F在我們就分成三組來研究這個問題:第一組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二組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三組驗證氣體能否傳播聲音,。
教師分組發(fā)放實驗器材,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相互協作,,搞好配合。
教師提示:不管我們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都要盡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例如在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液體,、氣體影響到我們的實驗,;同樣,在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固體,、氣體對我們實驗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在科學上叫做控制變量法,。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相互交流,,得出結論(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請各小組推薦1-2名代表,,從三個方面交流實驗感受,。(1)你的假設是什么?對不對,?(2)你是如何驗證的,?(3)你的結論是什么?同學們在說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辦法,,只要能驗證自己的假設就可以了,。
學生代表交流驗證過程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并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板書:3.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5)聯系生活,鞏固新知(5分鐘)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和動物傳遞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地球上的動物大多數都具有聽覺,。而月球上
沒有空氣,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就只能通過無線電交流,。
液體也可以傳播聲音,。在河邊釣魚的人最怕別人在旁邊追逐打鬧,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小兒垂綸》中寫道: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意思是說:一個小孩兒學大人們釣魚,,側著身子坐在水邊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手,,因為害怕驚跑了魚而不敢回答。
固體也能夠傳播聲音,。據說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30多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耳疾,,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將木棒的另一端頂在鋼琴的鍵盤上感受旋律,,繼續(xù)自己的創(chuàng)作。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讓學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現在同學們聽到的《田園交響曲》就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這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表達了作者喪失聽力以后對大自然深沉的眷戀之情,,與《命運交響曲》一起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交響曲之一,。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經歷種種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們能像貝多芬那樣,,不向命運低頭,,敢于迎接挑戰(zhàn),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教師指出:雖然我們剛才的假設都是錯誤的,但我們卻通過實驗得出了正確的結論,。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無法找到材料來阻斷次聲波的,。那么,,我們用什么辦法才能防御聲波槍呢?
教師演示真空鈴實驗(3分鐘):有空氣時,,發(fā)聲體發(fā)聲,,說明空氣可以傳播聲音。當用抽氣筒抽出部分氣體以后,,發(fā)聲體發(fā)出的聲音變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推導得出結論: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的傳播離不開介質,。
板書: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教師提出問題:假如現在有人要用聲波槍向我們襲擊,我們該怎樣防御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在我們周圍設立一道真空,。教師講述一個小故事:1995年,美國士兵在索馬里使用了一種高粘度的泡沫,,企圖將群眾粘在地上,,但是聰明的索馬里人卻很快地發(fā)現,只要在地上鋪上報紙,,人就可以大搖大擺地走過去,,讓花費了巨資來研制泡沫的美國人無可奈何。現在,,美國人又研制出了新式武器──聲波槍,,但是,我們這些只有十幾歲的中學生,,僅僅用了半節(jié)課的時間,,就想出了防御的辦法,不知那些美國人聽到這些消息后,,會做何感想,?同學們是不是特別有成就感哪?
4.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入聲速(2分鐘)。
創(chuàng)設情境:有時候會在電影里看到這樣的畫面,,演員的口型與我們聽到的話不同步,,我們聽到的聲音比演員的口型慢了半拍。這是因為聲音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把聲音在每秒種傳播的距離叫聲速,。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種物質中的聲速表,。教師引導學生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從表中可以看出,,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思考: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著:行軍宿營時,,讓士兵頭枕著牛皮制成的箭筒睡覺,,可以及時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這則記載與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內容有什么聯系嗎,?
三,、回顧總結,、重溫要點(2分鐘)
通過本節(jié)課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在這節(jié)課里,同學們象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去探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幫助我們解決了很重要的實際問題,。我想每一位同學都有成為科學家的可能,,假如我們從現在開始,能始終保持探究科學的興趣和激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牛頓、伽利略和錢學森將會在我們當中再次出現,!
四,、想想議議、活躍思維(2分鐘)
1.敲打桌子時,,聽到了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2.通過查閱教材中的聲速表我們可以了解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但是同學們能不能想出其它辦法來測量一下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說出你的實驗方案。
由于學生剛剛接觸物理,,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難度:①請同學們按照以下思路進行探索:要測聲速,必須知道哪些量,?你準備用什么辦法測量這些量,?測量這些量時需要用到哪些器材?②同學們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要適當,,不宜過近。測量時間的工具也要盡可能地精確,。③每個小組認真討論后,,共同設計一種實驗方案,下節(jié)課我們共同交流一下,,看看哪一組的辦法最好,。
五、布置作業(yè),、鞏固升華(1分鐘)
作業(yè):教材P16動手動腦學物理──1,、2、3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教案教案篇20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jié)課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jié)內容,?!奥暚F象”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盡管小學自然課中學過,,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進一步對“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的現象進行概括得出相關結論,。本節(jié)也是后面聲現象知識的鋪墊,。為了體現“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的新課程理念,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探究實驗,。由于初中生剛開始學物理,,對實驗的觀察和概括能力不強,學習本節(jié)內容對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本節(jié)課教學的三維目標:
依據教材和學生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fā)聲停止,。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知道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大。
能力目標:
重視實驗,,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及熱愛生活,、
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及確立依據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對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學生聯系生活會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而對于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速度不同,,學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實驗探究聲音的傳播條件和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是本節(jié)的一個關鍵。
本節(jié)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以及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fā)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本節(jié)課堂組織教學的過程應突出體現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本節(jié)教學的三維目標,。
二教法的選擇及依據
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本節(jié)教學的兩個中心環(huán)節(jié),我采用教師演示實驗,、質疑,、引導學生觀察并讓學生動手實驗等實驗探究的方法,啟發(fā)引導學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斷,,設立懸念,、激疑,在學生中營造各持己見,、百家爭鳴的討論氛圍,,然后以“信息平臺”、“信息快遞”等板塊形式向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信息,,再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的問題,學生結合提供的信息進行討論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來的想法,,最后再選出代表發(fā)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歸納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于這些問題正確觀點的認識,,又通過這些觀點的形成過程,,鍛煉學生的思維行為和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因此本節(jié)教法我設計為實驗探究法,、質疑誘導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組織學生獲取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三學法分析
指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和日常生活經驗中歸納總結物理知識。初二學生才接觸物理,,對物理實驗很感興趣,,但缺乏描述和歸納總結實驗現象的能力。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他們這方面的能力,。上課時讓學生自己描述看到的實驗現象,,自己總結物理規(guī)律,在腦海中構建本節(jié)課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四課堂教學秩序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注意,導入新課
注意是心靈的窗口,,是學生有效學習新知識前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根據本節(jié)特定內容,我選擇在播放樂曲的同時配以簡短的解說: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聲音,,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并提出疑問:同學們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你們想不想知道聲音又是如何傳播的呢,?以此激發(fā)學生探求的心理,,從而導入本節(jié)課內容。樂曲選擇了巴洛克風格的音樂,,據說有利于大腦進入學習激發(fā)狀態(tài),。
(二)展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活動效率
把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對學習充滿期待。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了努力的方向,,便于提高注意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活動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學目標用語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強,。
(三)新課教學
本節(jié)課有三個小標題,,直接指出了本節(jié)學習的三個問題,分別是:一,,聲的產生,;二,聲音的傳播,;三,,聲速。還有部分內容用黑體字標出(例如:介質),,為學生自主學習時抓住重點提供了方便,。另外,必要的插圖,,形象的展示了相關內容,,為學生在學習中的想象活動提供了中介,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進行,。
一,,聲音的產生
(1)教師演示,學生動手實驗尋找發(fā)聲體的共同特征
教師播放敲鼓和琴弦振動的演示課件,,同時讓學生思考: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振動停止還能聽到聲嗎,?通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物體的區(qū)別。然后讓學生動手進行橡皮筋和直尺實驗,,親自探究聲音的產生原因,。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可以得出結論:物體振動產生聲音。同時教師以信息快遞的方式對學生得出的結論加以肯定,。
二,,聲音的傳播
(1)學生動手實驗感受固體可以傳聲
(2)教師講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下雨天聽見打雷的聲音,,在岸上聽見水下發(fā)出的聲音,。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液體和氣體也能傳播聲音。
(3)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教師播放真空不能傳聲的課件,,使學生認識到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教師進一步總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并以信息平臺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同時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書上的圖片:為什么在月球上宇航員要靠無線電通訊,,做到學以致用。
(4)讓學生閱讀教材,,知道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叫聲波,,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三,聲速
(1)觀看視頻《射雕英雄傳》片段,,讓學生討論并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結論:固體傳聲快
(2)閱讀書上“一些物質中的聲速”,知道聲音在15攝氏度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同時分析,、比較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傳播速度,。
(3)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時直接顯示前面所學結論,目的是促成知識的保持,,并提示學生用恰當的方法,,利用時空順序輔助記憶。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策略”,,并有利于學生形成認知結構,,而結構化的知識更便于記憶、檢索和提取,。
(五)達標檢測
檢測題圍繞重點設計,,課前印發(fā)給學生。檢測能夠促進知識遷移,,設計的原因前面已經提到,,不再贅述。
(六)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設計體現和鞏固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同時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整個教學程序這樣設計,但具體的課堂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突發(fā)事件等不斷調整,。本節(jié)課的整體設計思想,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而且在教法設計上突出體現以學生為本,依靠學生的自學,、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形式來獲取和掌握知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傊箤W生在掌握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各方面有所提高,,還要提高學習效率,,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各種教法的作用,以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回顧總結和板書設計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