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走月亮教案篇一
1、能夠畫出多個月相圖,,并能按順序排列,,了解月相變化規(guī)律
2、連續(xù)長期觀察月相,,養(yǎng)成觀察記錄的習慣,,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
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記錄紙,月相日記表
課前觀察一個月的月相變化,,并記錄畫出月相,,注明日期(農歷、公歷都寫出)地點,,天氣,,以及與前一天的月相相比有什么變化。
一,、謎語導入:“小時兩只角,,長大沒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兩只角,?!贝蛞惶祗w
學生猜出:月亮
師:出示課題“看月亮”
二、研究月亮的各種形狀
1,、畫月亮,。同學們在前一個月的觀察中了解到月亮是什么樣子的?我們把它畫下來。
給每個小組發(fā)正方形白紙八張,,上面畫有虛線圓,。讓學生小組內分工合作畫出一個月中月亮的變化,,并討論排先后順序。
2組內交流,。
介紹自己的畫的月亮的特點,,出現的時間日期,有更多相關知識的可以分享給同學,。
3研究月相
師:各小組都畫出了一個月中的月相變化,,并排了順序,我們能夠發(fā)現月亮一個月中的變化規(guī)律嗎?不同形狀的月相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們一起看一看,。
提示學生按時間順序排,師生交流,,得出正確的排列順序,。
(可能會出現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順序不對,上弦月下弦月的順序不對,,讓學生各自保留意見,,通過日后實際觀察,做月相日記,,或拍照輔助取證解決,。幫助學生養(yǎng)成學習知識尊重事實證據的科學素養(yǎng)。)
3,、制作月相盒
師教制作方法:錄制微課輔助教學,,師講解。
圓形扁盒子(或正八邊形),,在面上中心為圓心,,用鉛筆畫出八等分線,在圓形的側面上挖八個觀察孔,,盒蓋內部中央固定一個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小手電筒,打開手電筒,,就可以在每個觀察孔觀察到模擬的月相變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狀一樣。
師:通過使用月相盒觀察月相,,你對月相變化規(guī)律有什么想法?
設計意圖:通過畫月亮,,排月亮兩個操作活動,使學生全員參與研究月亮變化,,使學生成為課堂上只是探究的主體,。在此基礎上教學生制作月相盒,讓學生對月亮辯護的知識由感性認識向理性分析過渡,教學生用模擬實驗來發(fā)現科學道理,,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掌握科學學習方法。
三,、作業(yè):連續(xù)地觀察月相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jié)課通過畫月亮,排月亮來認識月相變化,,在排月亮時我們有些不能達成一致的見解,,怎樣能知道正確的現象呢?
生:生活中實際觀察。
師:看月亮需要很長時間的堅持記錄,。這就需要同學們有毅力有恒心,,我們能努力做到嗎?怎樣能更好的完成月相觀察呢?老師給幾個提示。
提示:
1.月亮在不同日子出現的時間不同,,要查資料了解當晚月亮大約什么時候出現,,做到定時觀察。
2.注意天氣情況,,陰天雨天可能看不到月亮,。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如何更好的完成作業(yè),老師教育學生要有耐心,,用一個月晚場觀察表,。
時間(農歷)
預測月相
實際月相
問題與感想
思考:
1.月相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
2.左娥眉月與右娥眉月的區(qū)別是什么?
3.總結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4.寫觀察小論文,。
小學語文走月亮教案篇二
1,、知識和能力:
能用“瀏覽”的形式,快速從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了解事情的始末,。
2、過程與方法:
組成合作小組,,外查找人類登月的資料。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人類征服其他星球的大無畏精神,體會為人類的進步事業(yè)而無悔付出的那份崇高和神圣,。
1,、瀏覽文,根據明確的時間提示,,用表格的形式簡略紀錄阿姆斯特朗等三人的登月始末,。
時間事1969年7月16日“土星5號”火箭把飛船“阿波羅11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19日晚8點3分飛船飛過月球和地球的中和點。19日晚9點32分飛船作減速運動,,準備登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飛船與登月艙脫離,。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降落在月球上,。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21日上午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21日下午1點56分停止作業(yè),從月球返回登月艙,。22日上午0點15分開始準備升到一定的繞月軌道,,與飛船對接。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25日凌晨1點35分8秒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大氣層,。圓滿完成登月計劃。2,、這篇以時間為序,,完整地記錄了人類首次偉大的登月經過。作為本次登月任務的執(zhí)行者,,我們很有必要分析他們的精神境界,。我們可以通過評價的形式,去體會本次登月任務的意義,,感受三位宇航員的崇高,。
供參考的問題設計:
⑴讀結尾,你是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所說的話的?
⑵13段最后一句:他們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艙,,脫掉登月服,,換上艙內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頓中飯,,甜甜地睡了七八個小時,。能談談你讀后的感受嗎?(“美美”和“甜甜”兩個形容詞,要分析好,,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好。)
⑶登月計劃是由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科林斯共同完成的,可是世人卻更多的只記住了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并把他的名字和人類第一次登月緊緊聯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奧爾德林或科林斯(甚至沒有登上月球,,在那激動人心的偉大時刻,他的形象沒有出現在月球上,,沒有進入人們的視線,。)你對此會怎么想呢?(這到題目的設計,目的就是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喚起學生對什么是崇高,、什么是神圣的嚴肅思考,從少年時代起樹立追求“崇高”的信念,。)
3,、后搜集人類登月的資料,進一步感受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探求未知世界的執(zhí)著精神,,激發(fā)學生作為一個地球人的自豪感,。
4、相關資料鏈接:
⑴“教學用書”p171~174,。
⑵資料下載,。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終于在月球著陸,使逐步推進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達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為登陸月球第一人,,美國在月球探測中取得了最為輝煌的成果。在隨后的3年多時間里,,阿波羅計劃又先后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飛行,,其中1970年4月發(fā)射的阿波羅13號,雖因氧氣瓶爆炸發(fā)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發(fā)射升空
到1972年12月阿波羅計劃的最后一次飛行──阿波羅17號登月為止,先后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表面,。這一系列“訪問”大大豐富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各次阿波羅飛行都對月球表面進行廣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巖石,、土壤標本,,其中從月球上帶回地球的月巖樣品就達440公斤。阿波羅飛行同時把許多儀器安裝在了月球上,,進行科學研究,,如太陽風實驗和月震測量等。
阿波羅計劃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人類月球探測進入了一個“寧靜”期,。這期間,,世界各國均未對月球進行新的探測。直至1994年和1998年,美國成功發(fā)射“克萊門汀”和“月球勘探者”號月球探測器,,對月球形貌,、資源、水冰等進行了探測,,標志“又快,、又好、又省”的月球探測新時代的開始,。
小學語文走月亮教案篇三
授課人
授課時間12月10日
教材分析《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說,這一單元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其設置目的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這篇課文敘述的是20世界最偉大的科學探險──登月。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這一題材本身就能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足夠的興趣,,而這節(jié)課的與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緊密相連,,關于月亮的資料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人文現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兩者聯系起來作為一個月亮的課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因此,,學習這課,,不僅要了解登月的知識,還要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切實開展關于月亮的科學與人文的探究活動,。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
2,、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過程與
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重點速讀課文,,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教學難點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教學方法1.快速閱讀法。本文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時間線索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先讓學生較快速度地默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簡潔的語句梳理概括內容要點。2.延伸拓展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就關于報道人類登月的文章如自讀課本中的《登陸月球》進行對比閱讀,充實有關細節(jié),,培養(yǎng)探索太空的興趣,。
教學課時共1課時第1課時教學過程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制作(關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導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于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
(教師引導)月亮,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詩歌,請說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學習,。)
⑴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獲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yǎng)快速閱讀的能力)
①人類是什么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④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順序記敘了什么過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你說我說大家說)
⑴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作簡要說明。
⑵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⑶展示各小組中最好的作品,并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⑷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了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1,、(觀看課件中的錄像),,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看登月的實況錄像,。
⑵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jié)課達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