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自古以來,孔子被譽為中國道德的楷模,,而《道德經(jīng)》更是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作為一部集中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智慧的著作,,《道德經(jīng)》對我國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產(chǎn)生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不久前在學校學習《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對這部經(jīng)典作品產(chǎn)生了許多感悟和思考,。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學習《道德經(jīng)》后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修身自律(250字)
《道德經(jīng)》在修身方面對我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爭執(zhí)和沖突的情況,。而《道德經(jīng)》教導我們通過柔弱,、忍耐和自律來化解矛盾。它讓我意識到,,我們要以平和包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他人的錯誤和過失,,而不是急于責備和指責。此外,我也學到了節(jié)制和自律的重要性,?!兜赖陆?jīng)》中有一句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边@句話讓我深刻認識到,要學會滿足于現(xiàn)狀,,并且懂得適度地放棄,,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穩(wěn)定。
第三段:和諧共處(250字)
和諧共處是《道德經(jīng)》所強調的重要原則之一,。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與他人和諧相處,建立一個和平,、友善和善良的社會環(huán)境,。在學習《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對他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要以善待他人為準則,,不要隨意傷害他人的感情。同時,,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困難和需求,并提供幫助和支持,。通過與他人和諧相處,,我們能夠建立起更加緊密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第四段:尊老愛幼(250字)
在《道德經(jīng)》中,,尊老愛幼被視為一種傳統(tǒng)美德。我學到了尊重和關心長輩的重要性,,同時也要熱愛和保護孩子們的權益,。尊老愛幼不僅僅體現(xiàn)在言傳身教中,還在于我們要做到尊老如尊親,,關注他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寄托,,在他們老去的時候給予溫暖和關懷。在對待幼兒方面,,我們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品德和能力,,給予他們充分的關愛和教育。通過尊老愛幼,,我們將建立起一個充滿愛心和親情的社會,,為每個個體提供更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
第五段:行事謹慎(250字)
在學習《道德經(jīng)》過程中,我還學到了行事謹慎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在行動前三思而后行,,避免一時沖動造成的后悔?!兜赖陆?jīng)》中提到:“善行無轍,,乘兵不祥?!边@就是告誡我們要以道德為準繩,,在行事中慎重選擇,避免違背常理和道義的行為,。此外,,我也認識到了誠實的重要性,我們要堅守誠信,始終言行一致,做到言行相符,。只有謹慎地行事,我們才能逐漸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形象,。
結尾(150字)
通過學習《道德經(jīng)》,我對道德的意義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它教會了我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培養(yǎng)了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道德去引導我們的言行,,為自己和他人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通過實踐和堅持,《道德經(jīng)》所教導我們的智慧和原則將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財富和指南,。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踐行《道德經(jīng)》中的主張,將道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共同幸福做出貢獻,。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二
第一段:道德經(jīng)是中華傳統(tǒng)智慧的精髓,,一直以來都對我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和研讀道德經(jīng),我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探索道德的力量,,同時也更加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下面,,我將分享我在研讀道德經(jīng)時所得出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道德經(jīng)強調了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告訴我們應該順應自然,不要強求勢力與權謀,。這一觀點深深觸動了我,,使我開始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過去,,我常常把自己與環(huán)境對立起來,努力爭取個人利益,??墒牵赖陆?jīng)告訴了我,,只有和諧的關系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于是,我學會了關注他人的需求,,關心社會的發(fā)展,,從而更好地融入這個世界。
第三段:道德經(jīng)對個人修養(yǎng)有著深刻的啟示,。它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寬容。這不僅有助于個人的健康和幸福,,也能夠影響他人,。我在修行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更加強調內心與外界的和諧,。通過反思,、冥想和自我調整,我學會了寬恕他人的過失,,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從而更好地與人相處。這樣的修養(yǎng)讓我更加自信和鎮(zhèn)定,,也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四段:道德經(jīng)對于社會治理也有著很大的價值。它強調了以德治國的理念,,在今天的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告訴我們一個強大的國家應該注重人民的福祉,重視道德的教育,,而不是僅僅追求物質的繁榮和國家的實力,。對于現(xiàn)代社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只有通過道德的引領,,才能夠實現(xiàn)和諧的社會與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道德經(jīng)所倡導的思想,,用道德的準則來約束我們的行為,,為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做出貢獻。
第五段:綜上所述,,在研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寶貴的體驗和思考。道德經(jīng)教會了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修養(yǎng)自己,,以及如何提供對社會治理的建議。它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使我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有責任感的人。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道德經(jīng)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未來的社會將會更加美好。讓我們共同努力,,成為道德經(jīng)的實踐者,,為實現(xiàn)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三
道德經(jīng)作為中國古代哲學名著之一,,被譽為至高無上的智慧之書,。閱讀、學習道德經(jīng)已成為人們追求心靈平靜,、內心安詳?shù)囊环N方式,。在我看來,學習道德經(jīng)不僅能夠讓我們邁向更高層次的修行,,更能讓我們得到深層次的啟示和感悟,。
第二段:深入理解
學習道德經(jīng)需要我們對其中的思想和道理進行深入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與“德”的辯析,。道是自然法則與生命意義,;德是善良、道德價值觀等人類社會生存所需的道品,。只有全面理解道德經(jīng)才能把握其真正意義,,因而,我們應該留心其中深刻的思考,。
第三段:貫徹實踐
學習道德經(jīng)不僅要了解其中的思想和理論,,更要落實到生活中去,。我們可以從中汲取道德修養(yǎng)的精髓,,在生活中行善,、做好事、維護正義,、盡心盡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標準和道德品質。
第四段:感受改變
學習道德經(jīng)的過程就是從自身轉變到認識世界的過程,。通過不斷地學習修行,,我們的人格和思想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我們會變得更加內向,,更能夠保護自己的內心,;我們會變得更加外向,更能夠理解社會,、了解他人所需,。我們會變得更加勇敢,更加謙虛,。在不斷的實踐中,,我們將逐漸理解生命的真諦,感悟到生命意義的珍貴所在,。
第五段:總結
學習道德經(jīng)是修身養(yǎng)性,、探索生命意義、尋求寧靜平和的過程,。它為人類提供了品質與精神上的豐富滋補,,激勵我們積極進取、求知若饑,,成為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引導的表率,,以此為核心,以實踐為支撐,,塑造更加完美的自我和人生價值觀,。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學習,、認真思考與實踐,,就一定能走向成功的道路,得到內心的安慰和快樂,。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四
淵呵,,似萬物之宗.....看看自己的內心,是否像無邊無際深遠沉靜的深淵一樣?
綿綿呵,,似或存......看看自己的內心,,這清清楚楚地感覺到了無邊的空寂這種狀態(tài),是否一直綿綿不絕?你可以安住在這種狀態(tài)里,,一邊靜靜地觀照,,一邊靜靜地仔細地感受,,仔細地體會......
當這種狀態(tài)比較穩(wěn)定了之后,您再整體感受一下這語言所無法準確描述的狀態(tài).....
它像不像一泓深深的潭水......雖然內在可能會發(fā)生一些細微的波動,,比如我們的這些[觀照],、[觀察]、[感受],、[體會]等細微的心靈作用調整,,但這泓潭水從總體上而言仍是十分寧靜的,它的表面像鏡面一樣平靜,,身心內外的一切現(xiàn)象(比如遠方傳來的聲音)就像映在止水上的月影一樣,,既無比地清晰、絲毫畢現(xiàn),,卻又無法干擾到潭水的寧靜......
這時候,,老子的話,一如月影一般投射進這泓靜靜地止水里.....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憂.....
原來,,這些話,,不過就是對這心如深潭止水映照心月一輪的描述罷了,一旦解釋,,即屬多余......
這即是[上善]之境,。
不管您修的是道家還是佛家,如果靜坐,、禪定之中偏離了這[上善]之境,,修得心如死灰、枯木寒巖,,那就陷入了[頑空]的歧途,,而真正的與道合一之境,是鮮活的空,,是靈動的靜,,是水靜月明的渾然一體,是無為無不為的綿綿若存、妙用無邊......
到這里,,已經(jīng)體悟完了,,筆者所要說的見、修,、行其實也已經(jīng)含括在其中了。
稍微補充幾句:
居,,善地:深潭止水,,空而鮮活,靜而靈明,,上善之居也.....
心,,善淵:深遠沉靜,空寂靈明.....
與,,善仁:在這種狀態(tài)里,,整個身心,從內到外散發(fā)著濃濃的寧靜,、安詳,、祥和、慈悲......
言,,善信:一切“有言”或“無言”的因緣,,就像月照水面一樣,自然地相互映照,,無自無他,,渾然一體.....
政,善治:水靜自明,,一切皆自然相應,,萬象森然而紋絲不亂....
事,善能:水靜自明,,不動照心而自然映照,,一切自然天成.....
動,善時:深潭止水,,風來自動,,風去自靜,看似有動,,其實未動......
夫唯不爭,,故無憂:本自無心,本自無物,,本自無爭,,本自無憂.......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五
老子說的《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道家學派的經(jīng)典之作。讀過《道德經(jīng)》后,,我深感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在我的感悟中,《道德經(jīng)》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謙遜與柔和,、無為而治,這些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及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學習和思考,分享我的關于《道德經(jīng)》的心得體會,。
首先,,《道德經(jīng)》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深刻的領悟。其中的“道”被解釋為自然規(guī)律或宇宙之道,,其內涵包括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道德經(jīng)》告誡我們要“順應自然”,,不要逆其自然,,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過度開發(fā),,導致了環(huán)境的惡化和生物物種的滅絕。我們應該借鑒《道德經(jīng)》的思想,,提倡環(huán)保意識,,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其次,,《道德經(jīng)》倡導謙遜和柔和的品德,。《道德經(jīng)》中說:“柔弱勝剛強,,柔能克剛,。”對于一個人而言,,謙遜和柔和是成功的重要品質,。一個謙遜的人,能夠虛心地向別人學習,,接受批評和指導,;一個柔和的人,能夠以禮待人,,關心他人的感受,。在現(xiàn)代社會,謙遜與柔和的品德顯得尤為重要。只有保持謙遜與柔和的心態(tài),,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解決問題。
第三,,《道德經(jīng)》強調“無為而治”的思想,。《道德經(jīng)》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這里的無為并非懶散或無所作為,而是指不刻意去干預事物的運行,。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經(jīng)常忙于工作和生活種種瑣事,,往往充斥著焦慮和壓力,。如果能夠放下一切雜念,不強求事物的改變,,并且用寬容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我們會發(fā)現(xiàn)明白了許多事物,反而容易達到目標,。
第四,,《道德經(jīng)》對于領導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考。道家注重領導者的為人才能帶動整個團隊或國家,。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領導者只有保持謙卑心態(tài),,虛懷若谷,,才能帶領團隊或國家向更好的方向前進。這一觀點在現(xiàn)代社會同樣適用,,領導者若能以身作則,,與員工平等相處,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與建議,,必能凝聚人心,,取得更好的成績。
最后,,《道德經(jīng)》還給了我思考生活意義的啟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傳達著人與自然,、宇宙間的一種秩序與關系,,告訴我們生命是遼闊而不可捉摸的,而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與宇宙間的大道相通,。人生短暫,,我們應該把握當下,追求內心真正希望得到的東西,,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總之,《道德經(jīng)》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哲理的書籍,,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有助于我們與自然和諧共存,、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追求領導者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思考人生的意義,。讀完《道德經(jīng)》,讓我深感自己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我將從《道德經(jīng)》中獲得的智慧和啟示,,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修養(yǎng),,提升自我,,謙遜從容地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zhàn)。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從中汲取智慧,,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共鳴和啟示,。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六
[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1,、[見]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這里又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民],與[民]相對的是[圣人],。
在觀心之境中,,圣人,相當于真心,,民,,相當于妄心,即意識心,。
真心是遠離分別執(zhí)著的,,而妄心最大的特點就是分別執(zhí)著。
所以在觀心修行中,,需要遠離這樣幾種分別執(zhí)著:賢愚,、貴賤,、好惡。
如果存在賢愚對立,,妄心就會去攀緣執(zhí)著于這個[賢],,爭奪[賢]的好名聲。這時就遠離了[道],。
如果存在貴賤之別,,妄心就會去攀緣執(zhí)著于這個[貴],盜取[貴]的好東西,。這時亦遠離了[道],。
如果存在好惡之別,妄心就會去攀緣執(zhí)著于可以滿足欲望心的[可欲],,被欲望擾亂了清凈心,。這時同樣也遠離了[道],。
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
那么怎么樣才是[觀心]修行所應當做的呢?
圣人之治,即真心當家做主——
實其腹:道家修行的[實其腹],,大多是指以下丹田為爐鼎修煉內丹(精氣神),,藏傳佛教修行中也有修中住氣,、寶瓶氣等修法,,也可以算[實其腹]。那么在[觀心]修行中,,[實其腹]又如何實踐呢?有兩種方式,,一為在觀心的同時,稍微分一絲注意力,,稍稍鼓腹并一直持續(xù)保持,,這樣有利于在觀心的同時為后續(xù)的修行打好基礎。第二種方式,,[腹]為人體之[中],,引申為[生命之中],后續(xù)在《道德經(jīng)》中有[守中]的修法,,[實其腹],,可以視為[守中]的修法。如何來守中呢?當心靈空靜下來后,,安住于空靜之心的整體狀態(tài),,專注于空靜之心的整體狀態(tài),即是[守中],,即是[實其腹],。實,即不斷堅定,、堅實,、堅固之意。實其腹,,即不斷地增強安住于空寂之心的定力,,越空越定,越靜越定,。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發(fā)生在[觀心]之[觀照]的范圍內,。如果丟掉了觀照,昏昏欲睡了,,或者像冷灰枯木一樣沒有了活力,,實其腹就失去意義了。[觀心]修行的實其腹,,是在明明朗朗的觀照之下的實其腹,。
弱其志:志,即意志,、意圖,。在觀心修行的時候,要保持放松的心態(tài),,同時保持清明的觀照,,觀照,只是保持清明的覺察,,但不去干擾觀照的對象,,不以自己的意志或意圖去刻意對觀照對象做出什么行為。
那么為什么是[弱]而不是[去]呢?因為保持清明的觀照本身就是一種[志],,雖然區(qū)別于刻意左右觀照對象的[志],,但畢竟仍然是一種[志],所以是[弱其志],,僅僅保持觀照即可,。
強其骨:道家有修煉腎氣以強健骨氣的修法,在[觀心]修行中,,強其骨,,則可理解為強其主心骨,,即真心,。強其骨,即增強真心當家做主的力量,,亦即強化安住于真心之意,。
恒使民無知、無欲也:要經(jīng)常使意識心處于“無知”,、“無欲”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即是要讓心靈經(jīng)常處于真心的狀態(tài),。無知,,即無分別執(zhí)著,知,,代表了分別心和世間知識,。無欲,,即遠離欲望,遠離[可欲],。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要安住于真心狀態(tài),,時時安住,念念安住,,使分別心不敢妄為,,這樣的狀態(tài)即是無為,時刻保持無為之心,,則無不治矣,。治,即真心為體,,意識心為用,,各居其位,各司其能,,一切合于[道],,自然圓滿。
《道德經(jīng)》第三章[見]的總結:
1)安住真心,,遠離分別執(zhí)著,,遠離欲望污染;
2)空去意識心,堅實空靜心,,保持觀照心,,強化本元心;
3)保持無為之心,真心為君,,意心為臣,,各具其位,各司其能;
2,、[修]
1)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觀心修行環(huán)境,,遠離各種欲望污染源;
2)放下大腦,放空心靈,,以心觀心,,直觀自心;
3)強化定力,安住于心靈本有的空靜,,同時保持清明的觀照;
4)[寬坦并任運,,警覺且放松],既要做到念起即覺,,覺而不隨,,又要做到不對念頭進行任何評判,、干擾和處理,任其自來自去,,只是清楚地旁觀即可,。
3、[行]
1)在生活中也盡量保持心靈的空靜,,盡量遠離各種充滿欲望的環(huán)境;
2)在生活中練習觀心,、觀照,面對事情時,,少用分別心,,多用觀照心;
4)在真心做主的基礎上,隨緣應用意識心,,有效地處理好各種事務,,同時保持無為之心,努力做事,,而對結果隨緣,、不執(zhí)著。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七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經(jīng)典之一,,被譽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含有極為豐富的道家思想,讓人們在生活中得到很多啟發(fā)和感悟,。下面我將結合我對道德經(jīng)章節(jié)的理解,,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道德經(jīng)中的“道”的意義,。道德經(jīng)全書重點強調的的就是“道”,那么什么是“道”呢,?《道德經(jīng)·第一章》對“道”的解釋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告訴我們,,道是極為抽象和難以言說的,不能被界定,。我們聽到的,、看到的、感知到的,,都只是偏離了此道的表象,。只有深入此道,,才能看清本質,抽離出一切萬物的表象,。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受到種種雜七雜八的影響,,心情難以平靜,而把“道”當成自己慢慢追尋的目標,,持之以恒去追求它,,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冷靜,解決一切困擾,。
第二段,,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兜赖陆?jīng)·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告訴我們,,善與美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我們只能通過純熟的“無為而治”的方法去處理事物?!盁o為而治”,,就是不要去追求結果,不要讓自己麻煩更多,,而是要尊重自然,,不與事物對抗,隨時隨地保持著一種平靜的內心,。這不僅能讓我們處理事物更高效,,還能夠讓我們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段,,道德經(jīng)中的“養(yǎng)生”的思想,。徐坊對“養(yǎng)生”有著特別的講解,他認為:“養(yǎng)生入道,,入道縱使其本來狀態(tài)無需調整,,也會產(chǎn)生增強自我、內心沉淀等悟道效果,?!痹凇兜赖陆?jīng)·第十六章》中,莊子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币馑际钦f治理大國如同烹制小魚,必須有分寸,,不能妄加干預,。對于人的身體健康同樣需要這樣的分寸和尊重?!兜赖陆?jīng)》中提出的許多方法,,如飲食、運動,、休息等,,都是為了達到“身自而止”的目的。
第四段,,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沒有“自我”的干預,,去順勢而為,。有時候,我們覺得某些事情要去追求,,有時候又覺得某些事情不必去追求,。如果我們能夠適時的“無為而無不為”,就能夠更好地遵循人生的規(guī)律,,并應對生活中各種變化,。同時,還能夠讓生活更加自然,、流暢,,不必強求。
第五段,,總結,。道德經(jīng)的思想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有著極大的啟發(fā)意義。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關于生活的哲學智慧,,在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時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只要我們能夠保持這種心態(tài)和狀態(tài),能夠穩(wěn)步前行,,我們的內心就能夠越來越平和,,越來越富足,。所以,,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深入理解并遵循道德經(jīng)中的哲學思想,絕非一件可或缺的事情,。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八
1.守弱,。我以往小的時候說某某人真厲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紀的時候反而只是認為他是平常人,。每當認為自我無所不能的時候,,總是自我面臨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了,,道德經(jīng)里說的弱是一件好事,,因為我一個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我的認識,、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須限度的。正是因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認識,、思考,、本事,所以對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認真去對待,,因為這么有限的我必須要盡全力才能夠把人和事處理好,。在每一次的處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閃光點,,我沒有遇到過的,。
2.謙虛與好奇。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確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萬物是經(jīng)過我們人的觀察,記錄,,整理構成了文字記載的書籍,、數(shù)據(jù)等??墒俏覀兠總€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記錄的資料也會是片面的,隨后構成的結論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的時候,,我就開始透過文字的表面嘗試去還原事實,當我回不到記錄的場景的時候,,我會有疑問的,,這個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過書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可是因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東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視了一些東西,,結論也不必須正確,。當我無所欲求,心思寧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越高;當我心境起伏,,被貪嗔癡等雜念環(huán)繞的時候,必須會得到一個偏離結論,,這個偏離的結論將我引向困境,。每一個經(jīng)過我的結論,我總是審視多遍,,唯恐得到一個偏離的結論,。這個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守中,。中是陰陽中和的線,,是陰陽河蟹的,是不走極端的,,可是我覺得應當是保證自我處于最多的可能性,。因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臨問題的時候我能有最多的幫忙,,最多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處理環(huán)境,最終我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走極端就是不斷的減少自我獲得各種可能性,,最極端僅有一條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4.以無事取天下,。我覺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無事求學,,以無事求發(fā)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無以言語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現(xiàn)問題,那么平時就要力求多出問題,。想要更多的財,,平時就要不以求財為目標,。想要大的功績,那么就要平時就要將功績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絲一毫的功績,。這是從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為中國西化嚴重,,變得越來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頗走極端。中國的追求是不敗,,是不停的修正自我處的環(huán)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須贏,,是不斷拔高自我處的環(huán)境中最高的上限。這個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靜,。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動的越多,,消耗越大,。動的越頻繁,受到反彈的壓力越大,。在追求強權制霸的過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九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經(jīng)典之一,,由道家創(chuàng)立者老子所著,共分為81章,。其內容包括對“道”與“德”的解釋論述,,同時融合了哲學、宗教和道德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道德經(jīng)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被許多人深深地感悟和領會,對其產(chǎn)生了深刻的體會和心得,。
第二段:道德經(jīng)對于我們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jīng)在揭示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的同時,,也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生活指導和行為準則。例如,,“守靜篤初,,天地之氣,率性而為,,無為而無不為”,,告訴我們要勤于思考寧靜致遠的生活方式,;“以無為之事,故無敗之事,;以靜為友,,可以得神”,告訴我們要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達到高境界有所成就,。這些道理都是我們在日常中需要遵循和實踐的。
第三段:道德經(jīng)對于社會治理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jīng)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生活經(jīng)驗和指導,,同時對于社會治理也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啟示和借鑒,。例如,“治大國如烹小鮮”,,告訴我們對于國家治理要講究切實可行的步驟和計劃,,不能貪功冒進;“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告訴我們要點滴積累,,博大精深,不能急功近利,。這些道理不僅可以引導我們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同時也指導了各級領導人的治理思路和方法,。
第四段:道德經(jīng)對于人際關系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jīng)強調“無為而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告訴我們應當以寬容,、包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你待人,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同時,,還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教誨,,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地探求和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塑造自己更好的形象,才能不斷地進步和成長,。
第五段:總結道德經(jīng)對于我們的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道德經(jīng)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是我們在成長中需要遵循和實踐的準則;同時,,其對于社會治理,、人際關系等方面也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啟示和借鑒,。我們應當認真學習和領悟其中的道理,不斷地將之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塑造一個更加自律,、寬容、高效的人格形象,,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和有意義,。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十
我十分喜歡這本書,喜歡書中的道理,。比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币馑际钦f,如果“道”可以用語言表達,,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必須心神領會,因為它不是?!暗馈?。《道德經(jīng)》這部書講了“道”,,還講了“德”,。“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認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從來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從來不放棄追求形式上的“德”,這才是真正沒有具備“德”,。
接下來,,老子還講了“無為”。什么是無為?老子強調,,“無為而非不為”,,無為反而是大作為。怎么理解?“無為”是指某個方面的“無為”,,再空出這個空間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這就是“有為”,而且還是“大作為”,。說白了,,“無為”就是避開沖突,,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歡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愛水,,孔圣人亦愛水,。“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就好似水一樣,?!吧仙迫羲背鲎浴兜赖陆?jīng)》第八章,此章里還有一句:夫唯不爭,,故無尤,。正是由于不與人爭,所以沒有什么過失,。另外,,道德經(jīng)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講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克強者莫之能勝,?!碧煜聸]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這一方面沒有誰勝過他,。有一個成語叫“無孔不入”,,更是體現(xiàn)了水的威力。水往低處流,,正是因為往低處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縫隙,,便乘虛而入,。
老子另外愛提“有”和“無”?!坝兄詾槔?,無之以為用?!薄坝小笔侨丝梢杂萌庋劭吹靡姷?,可以對人們有利,“無”也可以被人們利用,。這怎么說?舉個例子,,古時車子的輪子,是三十根輻條撐起一個空殼,空殼即是“無”,,但若是“有”,,不是“無”,那它就失去了車的用途,,不再是車,。再舉個例,碗的中間是空的,,即為“無”,,倘若是“有”,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變成一個廢物。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為“無”,倘若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總之,,“有”可以對人們有利,,“無”也可以為人所用。另外,,國畫中如果說落過筆的地方為“有”,沒有落過筆的地方為“無”,,那么,,便是“無”襯托著“有”,“有”襯托著“無”,?!盁o”離不開“有”,“有”離不開“無”,??偛豢赡芤环嬂锶客亢诨蛉靠瞻装?并且,美學觀念上,,畫中的“無”是有用的,,給人空靈的感覺,好似一篇文章中的“……”,,有留白,,留給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這也是“無”,。另外,,“有”,、“無”還有另一種含義:“有”代表著生,“無”代表著死,。有無互相襯托,,生死互相伴隨。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無生則無死,無死何來生?一旦“生”,,便代表著將來會“死”;而“死”便代表著將“生”,。如此看來,“有”和“無”之間,,是大有學問的,。
《道德經(jīng)》是一部偉大巨著,以一部空前絕后的經(jīng)典,,它是自我閱讀《弟子規(guī)》以來的第二部經(jīng)典,,給生命以啟發(fā)。書中的道理,,我感到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理解的更深,。
人生時間有限,我們應抓緊時間多閱讀這種經(jīng)典書籍,,《道德經(jīng)》就是這樣的一部經(jīng)典,,仔細咀嚼品味,是不無裨益的,。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十一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1,、[見]
上一章,,老子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這一章,,老子再次說到了[天地]。
那么這一章中的[天地]又是指什么呢?
為了更好地體悟這一章,今天早上靜坐的時候,,當進入了深沉的空靜之后,,專注于觀照這深沉的空靜,然后再總體上觀照這深沉的空靜與觀照的渾然一體,,然后在保持這個總體觀照的基礎上,,引入老子這一章的內容: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原來,,老子所說的內容,,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所看見的[道],只不過再次換了一個角度來闡述而已,。
至少到目前為止,,《道德經(jīng)》1-7章,在筆者看來,,老子的闡述從未離開過他所看見的[道]本身,,再進一步,從未離開過老子已經(jīng)與道合一的心本身,,老子所說的唯一的內容,就是[道],,就是他的心,,與道合一的道心,。只是每一章所闡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所以這些章節(jié)皆屬于《道經(jīng)》是名副其實的,。
可以設想,,當老子在為關尹子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其最大的目的即是希望關尹子以及所有有緣看到這些文字的人,能夠像他自己一樣見到道、認識道,,合于道,,成為一個擁有[道心]的生命,。只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他要表達的[道],,老子使用了很多生活中人們易于理解的語言,,而老子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在自己的內心見到道,,繼而安于道,、融于道,、成為道,。
而老子之后的人們,將老子《道德經(jīng)》的智慧應用到了非常多的領域,,包括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藝術,、修身等等,,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解讀,可是對于最直接的直指本心的解讀,,卻一直難以見到(也許是筆者太過于孤陋寡聞了吧)。道家的各種氣功修煉,、仙術修煉,、內丹修煉,,對于《道德經(jīng)》都非常尊崇,,并以之為圭臬,但是那些紛繁復雜的解讀和演繹不僅沒有讓我們更接近于我們內在的本心,,倒是被一堆堆的深奧的名詞給埋住了,,使我們更難以見到[道]的真面目了,。特別是對今天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那些浩如煙海的道藏典籍,,很難有幾個人會去看,而且就是去看了也很難看得懂,一堆鼎爐鉛汞黃芽白雪,,看著就頭大,不要說實際修煉了,就是光搞明白這些名詞,,就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和功夫,。
而道,,或者說我們的本心,是至為簡單的,,所謂大道至簡,。所以對于崇尚極簡主義的朋友,我們可以沿著直觀自心這條極簡主義道路繼續(xù)解讀與感悟下去,而喜歡探尋玄奧奇妙的朋友,,則建議您可以去讀讀道藏,,那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金丹妙藥仙術仙法,足可以驚天地泣鬼神,。(筆者如此說,,絕無半點否定道教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意思,如果您精通古文且有明師指點的話,,道藏這一座恢宏瑰麗的道教文化寶庫還是非常值得去探寶的,,否則就算是看過了萬卷丹書也難得真?zhèn)饕痪?
下面我們來繼續(xù)傾聽老子給我們講他所看見的道。
天長,,地久:老子想說,這個道啊,,無生無滅,,超越時空.....可是在那個時代,“時空”這個詞還沒誕生呢,。那么,,在一般人的腦海里最長久的是什么呢?天地也。就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孫悟空要求玉皇大帝給他封的至高無上的官銜也叫[齊天大圣],,而道教修煉的目標,,一般也稱為長生不老,壽與天齊,。所以老子改口道:天長,,地久.....
可是我們不要忘了,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不止一次地強調,,道,,先天地生,道,,像帝之先,,道,天地之根.......
所以這里的天,、地,,并非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天地,老子僅僅是借用了天,、地這個名詞,,來形容道的另一個方面的特征。
那么天,、地,,在這里具體指的是什么呢?我們慢慢來體悟。
在同為道家文化的《易經(jīng)》中,天代表乾卦,,至陽,,地代表坤卦,至陰,。
前面我們說,,道是[鮮活的空],蘊含著無窮無盡的能量,。
那么這個[鮮活的空]都蘊含著什么樣的能量呢?
[鮮活的空]中,,有至陽的能量(天),也有至陰的能量(地),,這兩種能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體無分,,無二無別,,天長地久,地久天長,。
需要注意的是,,在[鮮活的空中],“天,、地”并不是分離的,,而是一體的。在[鮮活的空]中,,只有唯一的鮮活的空,,而這鮮活的空可以同時表現(xiàn)出兩種特性,一為空寂,、靜寂,,即至陰的特性,老子說,,這至陰的特性,,是超越時空的,是永恒的;另一特性為靈明,,即至陽的特性,,老子說,這至陽的特性,,也是超越時空的,,是永恒的。[鮮活的空],,至空至靈,,至靈至空,靈明空寂,空寂靈明,。
天長,,地久:這[鮮活的空]啊,靈明空寂,,空寂靈明,,天長地久,地久天長,。
何以如此呢?老子接著說——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鮮活的空]之所以能靈明空寂超越時空,,是因為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不自生:自,,如果解讀為“從”的話,,則可翻譯為,不從己生,,不從他生,不從緣生,,不從任何而生,,即[無生]。
這[鮮活的空],,已經(jīng)是天地萬物所有一切的本源,,而其自身,是沒有來源的,,既不能說祂自己生出了自己,,也不能說是其他事物生出了祂。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十二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作了《道德經(jīng)》這本古代經(jīng)典之作,,對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影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閱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和感悟。
首先,,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強調了“道”的重要性,。“道”是古代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也是老子思想的靈魂所在。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追求真理,、秉持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使人類社會實現(xiàn)和諧共存和持久發(fā)展。人們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摒棄功利和個人利益的欲望,,返璞歸真,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安寧,,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凈化和升華,。
其次,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強調了“無為而治”的思想,?!盁o為而治”是老子特有的治國理政思想,主張不操之過急,,不過度干預,,不強求結果。我在讀《道德經(jīng)》時深感這種思想的智慧和深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瑣事所困擾,追求功名利祿,,忘記了內心的真實需求,,也忽視了宏觀規(guī)律的存在。而老子的思想則告訴我們,,與其強求結果,,不如順勢而為,用心去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能力,,最終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快樂。
此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也倡導了“無欲”的生活態(tài)度,。“無欲”并不是指人們不能有追求和欲望,,而是指人們應該淡泊名利,,看破紅塵,追求內心的善良與平和,。當一個人沒有過多的欲望時,,他就能夠擺脫塵世的紛擾和沉迷,找到自己內心的凈土,。我認為,,只有做到“無欲”,,一個人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解脫和升華,。
此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還提出了“保持本性”的思想。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本性和獨特的個性,,只有保持自己的本性,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成功,。我深有感觸,,現(xiàn)代社會往往會束縛人的本性,迫使每個人都去適應社會的規(guī)則和要求,。然而,,在追求“道”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本性和原則,,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動搖,,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后,,在讀完《道德經(jīng)》后,,我深感這是一本具有深刻智慧和真理的著作。老子的思想影響了無數(shù)的后人,,并且其思想在中國千百年來一直被傳承和弘揚,。通過閱讀《道德經(jīng)》,,我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在追求快樂和成功過程中應該堅守的原則和道德觀念,。
綜上所述,,通過學習《道德經(jīng)》,,我深刻體會到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實踐價值。他的思想不僅是對古代社會的思考和批判,,更是對現(xiàn)代社會的警示和啟迪,。我相信,只有在真正理解,、領悟和踐行《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和道德觀念,,人們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個人和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十三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1、[見]
上一章結尾說,,[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守,,即安守,、安住之意。那么[中]呢?
這一章講的內容即是[中],。老子一邊[守中]一邊向我們描述他所守的[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空而能應為谷,,你對著山谷吶喊,,山谷中會回響著你的吶喊。神,,即無形而鮮活的力量,,比如人的精神(精微之神),雖然是無形的,,卻擁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量,。[谷神],即[空而能應同時無形而鮮活],,其實之前我們已經(jīng)提到了,,即[鮮活的空]。[鮮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即是[真我],,即是[如來],,即是[上帝],即是[安拉],,即是[老天爺],,即是[良知],即是[根本智],,即是[真空妙有],,即是[真如],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法身],。
[谷神]不死,,當我們放下所有的思想、情緒,,當我們徹底地放下自己,,僅僅只是安住于自己的內心,,讓內心靜下來,當心靈的虛空中所有的云彩都全然消散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成為了[鮮活的空],然后你就深入地去體會這[鮮活的空],,看看祂會生滅嗎?會間斷嗎?有形體嗎?有邊際嗎?有內外嗎?有善惡嗎?有垢凈嗎?有任何語言概念可以去形容它嗎?你能定義祂是什么嗎?你能說祂是一種實在的有嗎?你又能說祂是絕對的虛無嗎?甚至你可以想法去打碎它,,看看能打碎嗎?甚至你可以想盡一切辦法拋棄祂,看看能拋棄的掉嗎?祂是那樣的空,,空到了極致,,祂是那樣的廣,與祂相比,,138億光年的宇宙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可以試試看,,你如何才能[殺死]這[鮮活的空]?就像再猛烈的閃電也奈何不了天空一樣,沒有任何事物能殺死這[鮮活的空],,那么死神呢?難道你沒發(fā)現(xiàn),,所謂的[死神],不過就是這[鮮活的空]戴上了另一個面具而已,。當你和死神都同時脫掉所有的偽裝,,摘下所有的面具,你們就都恢復了本來的“真身”——鮮活的空,。不要說你們無法殺死對方,,連自殺都不可能。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老子不僅是一位得道高人,,還是一位詩人!他一邊守中,一邊詩意大發(fā),,啊,,無生無滅的鮮活的空啊,真是一個偉大而玄妙的子宮!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孕育著天地誕生的種子!當這種子逐漸長大,,生根發(fā)芽,,天地就從這玄妙的子宮中噴薄而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管天地萬物如何地紛繁復雜,,可是其根源時時刻刻未曾離開過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而正是通過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能量和營養(yǎng),,天地才會這么清明,日月才會這樣光明,,樹木才會這么青蔥,,花朵才會這么鮮艷。而我們這群天地大道的孩子,,才能在這美麗的星球上不斷地創(chuàng)造著豐富多彩的瑰麗的夢想,。
綿綿呵!其若存。那源源不斷的能量和營養(yǎng),,從偉大而玄妙的子宮里一直在向天地萬物傳送著,,傳送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里,傳送到我們所看見的每一處風景中,,綿綿不絕,,但我們卻看不到它,似有若無,。這[鮮活的空]太過精微,,無有其形卻活力滿滿。而如果你做不到“致虛極,,守靜篤”,,那么就很難見到祂。
用之不堇,。[鮮活的空],,所蘊含的能量是永遠也不會枯竭的,是永遠也無法用盡的,。但是,,如果你不能將自己融入[鮮活的空],而總是沉溺于六根情境,,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的話,,那么你就可能會像一個進了賭場的賭徒一樣,,快速地輸?shù)羲械囊磺校允晨喙?。而如果你能看破一切外境的虛幻,,連自己也徹底放下,向著自己的內心去追尋的話,,那么有一天你就會見到祂,、融于祂,、成為祂。當你像一滴水匯入大海一樣的時候,,就再也不用擔心會枯竭了,。
《道德經(jīng)》第六章[見]之總結:
1)[鮮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
2)[鮮活的空],無生無滅,,無形無相,,蘊含著無窮的鮮活的能量;
3)[鮮活的空],孕育一切,,化現(xiàn)一切,,是天地萬物之根源;
4)[鮮活的空],至為精微,,若存若無,,綿綿不絕,用之不竭;
2,、[修]
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續(xù),,具體的修法與上一章相同,即:
視一切為芻狗,,視而不見,,觀而不隨,六根清凈,,專心守中,。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守的[中]是不是老子所說的[中]呢?
可以用這一章的內容去檢驗,看看自己所守的[中]是不是符合老子這一章對[中]的描述,。
符合就對了,,不符合就調整,直到符合為止,。
找對了[中],,就可以安心地[守中]了。
守中,,日日守,,時時守,分分守,,秒秒守,,就這么守下去,,生命不息,,守中不止,。
守到什么時候呢?守到不需要守而[中]自在,守到你自己已經(jīng)完全成為了中,,你就是中,,中就是你,也就沒有必要再守了,。
3,、[行]
守中,修的內容,,就是行的內容,,修行一體。
專修守,,散修亦守,,生活守,工作亦守,。
有事做事,,無事守中。
宇宙間最浪漫的事
莫過于與心愛的人一起守中
就這樣一直相守著
哪管它
??菔癄€
地老天荒
......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十四
第一段:引入老子與道德經(jīng)的背景(200字)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創(chuàng)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對后世影響深遠,?!兜赖陆?jīng)》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道德和人生哲學的觀點,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也有著重要的啟示,。讀《道德經(jīng)》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以及找到如何做人,、做事的正確方式。在我對《道德經(jīng)》的深入閱讀中,,我領悟到許多道德倫理的智慧和心得體會,。
第二段:對道德經(jīng)中“無為而治”的理解(250字)
《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而治”是我最深刻的領悟之一?!盁o為而治”并非消極無為,,而是指相信自然的智慧,順應事物本來的規(guī)律而有所為,。它告訴我們,,人類應當尊重自然,遵循大道,而不是過度干涉和控制,。這種心態(tài)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背負的壓力,,心情更加輕松自在,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與他人和諧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我試圖將“無為而治”的理念應用到自己的言行中,漸漸感受到一種放下執(zhí)著,、從容應對問題的方式,。
第三段:倡導自知之道,追求內心的安寧(250字)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強調自知之道,,認為內心的安寧才是最真實的享受。通過自我反省和審視,,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內心的安寧不僅使我們更加從容面對外界的變化和挑戰(zhàn),,也讓我們能夠真正體驗生活的美好,,并與他人建立更深厚的關系。因此,,我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動機,,詢問自己是否目標明確,是否追求內心真正的滿足,。這種自省讓我發(fā)現(xiàn)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第四段:踐行道德,,倡導仁愛之心(250字)
道德經(jīng)中強調了“仁愛”這一價值觀,。老子認為,仁愛是人類天性中最良善的一面,,是人們在行為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理解萬物的共通性,我們能夠培養(yǎng)起一顆心胸開闊,、以仁愛待人的心,。在現(xiàn)實中,我努力踐行仁愛之心,,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嚴,,理解別人的困境和痛苦。這種善待他人的方式讓我與身邊的人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和友情,,也讓我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關愛,。
第五段:道法自然,,追逐內心的自由與寧靜(250字)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jīng)中的重要理念,它呼吁人們能夠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生活,。通過與自然相融合,,我們能夠擺脫繁瑣的經(jīng)驗和束縛,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寧靜,。在我看來,這種自然的追求并不是再去遠離現(xiàn)代社會,,而是在這個喧囂塵世中尋找一片寧靜之地,。我通過練習冥想和花園栽培等方式,與自然親近,,享受大自然的美妙,。這種沉思和與自然的連接,不僅幫助凈化我疲倦的內心,,也讓我更好地洞察并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總結(100字)
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閱讀和理解,我領悟到了無為而治,、內心安寧,、仁愛之心以及道法自然等重要道德觀念。這些觀念不僅指引著我們如何正確行動,,也教導著我們如何平衡和和諧地生活,。通過踐行這些原則,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與他人建立起更為牢固的關系,,并最終追求內心真正的自由與寧靜。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十五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1,、[見];
在觀心之境中,,天地、萬物,、圣人、百姓分別指什么呢?試解讀如下:
頭頂之上的虛空即為天,所在之處的堅實即為地,。
萬物又是指什么呢?指包括修行者自身在內的天地之間的所有事物,。其中特指修行者自身。
圣人指與道合一的修行者,,特指其與道合一之心,,即真心。
百姓,,指修行者內心的各種念頭,、情緒、情感,、思想等,,即意識心。
這幾個詞的所指明確了之后,,就容易解讀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與道合一的真心也是如此,,要像天地對待萬物的態(tài)度一樣對待念頭,、情緒、情感,、思想這些從己而生的百姓,,不要去攀緣、評判,、干擾,、執(zhí)著,真心只是保持真心,,妙顯一切,,妙觀一切即可。
芻狗:原意為古代祭祀用的草扎的狗,。在這里則意味著,,草扎的狗僅僅有一個狗的假相,本質還是草,,芻狗,,因祭祀所需,扎草而用之,,祭祀后就燒掉了,,本質上,燒的還是草而已,。
在觀心之境中,,則意味著,,對于念頭、情緒等,,不要被他們的表象欺騙了,,不要把念頭、情緒當成真實的自己,,其實,,他們僅僅看起來像是自己罷了。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處于天地之間的,,正是修行人自己。但是為何用[天地之間]呢?這是因為,,在觀心修行時,心靈處在深度的靜定中,,已經(jīng)完全泯滅了身體與心靈的界限,,已經(jīng)與天地宇宙融為一體,就像上一章說的,,淵兮,,湛兮,深遠無邊,。其猶橐龠乎?橐籥,,即風箱,估計大多數(shù)沒在農村待過的朋友很難想象風箱是什么樣子的,,但給自行車打氣的打氣筒估計大部分朋友都見過,,風箱,其實就是一個超大號的長方體的打氣筒,,主要用于在廚房灶臺燒火做飯時向灶臺里吹風,,好讓火燒得更旺一些。風箱有個特點,,就是里面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中間放一塊擋板,連上兩根拉桿,,一抽一拉,,風就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了。那么,,在[天地之間]的修行人身上,,什么東西像風箱一樣呢?很明顯,那就是我們的呼吸,。
嗯???不是講觀心的嗎?怎么扯到呼吸上了呢?別著急,,慢慢給您說,。
其實,呼吸與觀心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其一,,觀照呼吸,是觀心的下手方法之一,,甚至也可以成為獨立的觀心方法,。
其二,呼吸的平靜與否,,對于觀心有很大的影響;
其三,,在更深的層面,心氣是一體的,,氣動心動,,氣靜心靜,氣定心定,。
特別是在藏傳佛教中,,氣、脈,、明點的修法,,是即身成佛至為重要的修法。
所以要快速地使自己靜下來,,慢慢地做幾個深呼吸,,是非常有效的。
而當我們的呼吸若有若無,,成為“胎息”(即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方式,,亦稱內呼吸)的時候,就說明心靜定的程度比較深了,。在“胎息”的狀態(tài)觀心,,會對[鮮活的空]有更深的體悟。
觀心之時,,以一切為芻狗,,不動其心,不動其氣,,氣靜心靜,,氣定心定,心如止水,,心如明鏡,,朗然自照,道貌自明,。
守中,,即是這一章老子透露給我們的觀心修行的要訣,。
如何守中呢?老子將會在下一章給出更加詳細的闡述。
《道德經(jīng)》第五章[見]的總結:
2)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中,。放下思慮心,放下各種情緒,、情感,、思想,一心去守住那個未發(fā)之“中”,。
2,、[修]
[見]即是[修],視一切為芻狗,,視而不見,,觀而不隨,六根清凈,,專心守中,。
如果心難以靜下來,那么通過調整呼吸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慢慢地深呼吸,,可以將注意力先放在呼吸上,,慢慢地讓自己呼吸逐漸地細微下來,,這樣,心也就逐漸地靜下來了,,心靜下來了之后,,再按之前說的方法觀心、守中,。
3,、[行]
在生活中,同樣要培養(yǎng)這種視而不見,、觀而不隨的觀心習慣,,有事的時候專心地處理事情,無事的時候就讓自己的感官休息下來,,再次回到專心守中的狀態(tài),,時間長了,自然地處于“中”態(tài),,一切安寧祥和,。
ps:
關于“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其實,,不僅我們的呼吸是如此,我們的心也是如此,。我們的心,,如同虛空,卻可以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念頭,,生成各種情緒,、思想、情感,,乃至我們放眼所及的人類一切創(chuàng)造,,皆源自于我們的心。心虛靜的時候,,看似空寂無物,,但一旦靈動起來,卻可以靈感無限,,創(chuàng)意無限,。那為什么在解讀中不直接解讀為心而解讀為呼吸呢?主要是因為解讀為呼吸更加直觀形象,而且更具有操作性,,可以通過調整呼吸入手進行觀心之境,。同時,為了更全面地體悟老子本章所蘊含的意義,,特補記幾句在此,,供朋友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