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乃般若經(jīng)系列之經(jīng)典,,言簡義豐、博大精深,。其提綱挈領(lǐng),至關(guān)重要,。此經(jīng)為大乘佛教出家與在家信徒日常背誦之佛經(jīng),。經(jīng)文雖短,卻蘊含無盡智慧,,如璀璨明珠,照亮修行之路,,引領(lǐng)眾生超脫苦難,,邁向解脫之境。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guān)于般若波羅蜜心經(jīng)注音注解全文誦讀的內(nèi)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般若波羅蜜心經(jīng)注音注解全文誦讀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觀 自 在 菩 薩 ,。(譯文:觀音菩薩)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譯文:深入的修行心經(jīng)時)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 見 五 蘊 皆 空,。(譯文:看到五蘊:形相,、情欲、意念,、行為,、心靈,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 一 切 苦 厄 。(譯文:就將一切苦難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譯文:菩薩對學(xué)生舍利子說)
sè bù yì kōng ,。
色 不 異 空,。(譯文:形相不異乎空間)
kōng bù yì sè 。
空 不 異 色 ,。(譯文:空間不異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譯文:所以形相等于空間)
kōng jí shì sè ,。
空 即 是 色,。(譯文:空間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識,。(譯文:情欲,、意念,、行為,、心靈)
yì fù rú shì ,。
亦 復(fù) 如 是。(譯文:都是一樣的)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譯文: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 諸 法 空 相 ,。(譯文:一切法則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
不 生 不 滅。(譯文:不生不滅)
bù gòu bù jìng ,。
不 垢 不 凈,。(譯文:不垢不凈)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 增 不 減 ,。(譯文:不增不減)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無 色。(譯文:因此空間是沒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無 受 想 行 識 。(譯文:也沒有情欲,、意念,、行為和心靈)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無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譯文: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無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譯文:更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wú yǎn jiè ,。
無 眼 界,。(譯文:沒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乃 至 無 意 識 界 。(譯文:直到?jīng)]有心靈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無 無 明,。(譯文:沒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亦 無 無 明 盡 ,。(譯文:也沒有不能了解的盡頭)
nǎi zhì wú lǎo sǐ ,。
乃 至 無 老 死。(譯文:直到?jīng)]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亦 無 老 死 盡,。(譯文:也沒有老和死的盡頭)
wú kǔ jí miè dào
無 苦 集 滅 道 ,。(譯文:沒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滅)
wú zhì yì wú dé 。
無 智 亦 無 得,。(譯文:不用智慧去強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
以 無 所 得 故 。(譯文:所以得到與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
菩 提 薩 省#譯文:菩薩覺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譯文:依照心經(jīng))
xīn wú guà ài ,。
心 無 掛 礙。(譯文:心中沒有礙)
wú guà ài gù ,。
無 掛 礙 故。(譯文:由于沒有礙)
wú yǒu kǒng bù ,。
無 有 恐 怖,。(譯文: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遠 離 顛 倒 夢 想,。(譯文:遠離顛倒夢想 )
jiū jìng niè pán ,。
究 竟 涅 盤 ,。(譯文:最后達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
三 世 諸 佛,。(譯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譯文:依照心經(jīng))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譯文:得到無上,、正宗、正覺的 三種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羅 蜜 多,。(譯文:所以說心經(jīng))
shì dà shén zhòu ,。
是 大 神 咒 。(譯文:是變幻莫測的咒語)
shì dà míng zhòu ,。
是 大 明 咒,。(譯文:是神光普照的咒語)
shì wú shàng zhòu 。
是 無 上 咒,。(譯文:是無上的咒語)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
是 無 等 等 咒,。(譯文:是最高的咒語)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
能 除 一 切 苦。(譯文:能除一切苦 )
zhēn shí bù xū ,。
真 實 不 虛 ,。(譯文:不是騙人的 )
gùshuō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
故 說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咒,。(譯文:所以說心經(jīng))
jí shuō zhòu yuē 。
即 說 咒 曰 ,。(譯文:其咒語曰)
jiē dì jiē dì ,。
揭 諦 揭 諦。(譯文: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
波 羅 揭 諦 ,。(譯文: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
波 羅 僧 揭 諦。(譯文: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
菩 提 薩 婆 訶 ,。(譯文:修成正果)
般若性質(zhì)
般若,又可分三種性質(zhì):
(一)實相般若
就法的實性,,法的實相來講,,叫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法的現(xiàn)量和證量,,佛法身的當(dāng)體,。
(二)觀照般若
雖然在觀察,但不用分別心,,不是用第六識,而是用般若,。用第六識,,叫做取相分別,用般若則對境不起認同心,所以叫觀照,。而觀照般若就是用般若觀照實相的當(dāng)體,。
古德說:“萬事成物,凡夫執(zhí)實謂之有,,二乘分析謂之空,,菩薩眼見菩提、眼見佛性,。”眼見佛性,,你說什么不是佛性?如果用觀照,不用分別,,當(dāng)體即空。所以我們可以了解:般若不但是實相的本身,,也是一種眼見佛性的觀照法門,。
(三)方便般若
所謂“舍方便無究竟”,說到真理的究竟處,,是無法開口的,。否則,,有你能聽,有我能說;有能知的你,,有所知的法;這與不二法門豈非南轅北轍?所以談到真正的佛法,,沒有你開口的余地,才開口,,早已不是真正的佛法了,。但要啟發(fā)人們的覺性,是需要一把鑰匙,,這都是方便。例如:文字般若,,文章寫得稱性,讓人讀后“茅塞頓開”;說法辯才無礙,,使聽者斷惑,、除疑,,走向光明之道,這都是方便,。語言三昧,、文字三昧都是方便,乃至禪宗的擎拳,、豎拂,、捧喝也都是方便。般若大致有這三種性質(zhì),、三種作用:
實相般若是真理的本體:圓證佛性,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的,。
觀照般若是以自己的摩訶般若,來照見自己的法性,。有個很好的比喻說:“如珠吐光,,還照珠體”,好像夜明珠一樣,。自己發(fā)光,,照亮自己的存在。所以摩訶般若所見照的就是自己,。
方便般若,,就是“逗機說教”,、“因病與藥”,以種種法救種種心的“善巧方便”了,。
了解了這些,,再討論下面的經(jīng)文,,就感覺很親切,,很簡單、很明白了,。
經(jīng):古時印度人叫“速達辣”,音譯為“修多羅”,。中國也有《四書》,、《五經(jīng)》,經(jīng)典就是金科玉律,,是人生的軌范,。而佛經(jīng)則是生命脈解脫路徑的指標,,有如氣象報告的經(jīng)緯度,,是最直截了當(dāng)、最標準,、最不會使你迷失的路線,,循著這個路線前進,就可以到達解脫的彼岸,。
經(jīng)文淺解
下面講經(jīng)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就經(jīng)文來說,,有兩種解釋:
一是觀察自在,,徹底斷惑,法界即我,,觸目菩提的大菩薩,。
二是尋聲救苦的圣觀自在——觀世音菩薩,。
這里雖沒有明確的標示,,但兩種意義都有。而在此所謂“觀自在菩薩”,是泛指一切自觀自在,,觀察自在的大菩薩。
菩薩貴行,,所謂六度萬行,。離開行,,就沒有證,也沒有菩薩,。坐在那里不動,,是不能到達彼岸的,。踐行般若波羅蜜,有深有淺,,因為踐行的深淺,,所以從登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從等覺到妙覺,,都是由踐行般若波羅蜜的深淺度來分證的,并非以任何標準來規(guī)定,,也無須透過人評會議,。
前面所說觀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識也不離六識,。法相宗的修行重點是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zhuǎn)成“成所作智”,,把意識轉(zhuǎn)成“妙觀察智”。觀照般若是要使六識消融于般若,,產(chǎn)生觀照作用,觀照作用就是“大圓鏡智”,。
我們經(jīng)常聽說“一塵不染”,,什么東西一塵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現(xiàn)在這大都市里,,每一秒鐘都受到可怕的污染;而是指你的心。染:就是被它粘住了,、波及了,、污、染了,。如果你只觀照而不“認同”,,它就不會污染你了。我們用分別心,、就會因“見取”而受染;耳朵猶如錄音機,,一首歌聽幾遍,,雖然沒有見過歌詞曲譜,也就會唱了,,因為人腦有記錄慣性。耳朵對聲音,,如膠似漆,,于是就吸收了。眼睛對形象就象錄影機一樣,,見過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見到,,“喂!老張你好……”留有影像嘛!聽、記,、想,,慢慢在原本的心態(tài)的表層累積成一層原無的覆的蓋層,這“六塵”就構(gòu)成了心垢,,逐漸掩蓋埋沒了原本的自我——真實的本心?,F(xiàn)自在菩薩,用自覺觀察,,借其深般若波羅蜜的行證,所發(fā)露的智慧解脫心態(tài),,照見了五蘊皆空——塵不立。
五蘊又叫五陰(色,、受,、想,、行、識),。蘊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識,,愈來愈多,,于是我們從生到老,腦細胞的褶子也愈來愈多,。小學(xué)畢業(yè),,只裝了小學(xué)教科書;中學(xué)畢業(yè),又裝了中學(xué)的教材;在大學(xué)畢業(yè),,又裝了不同的內(nèi)容,,這叫做蘊,。接受多了,經(jīng)驗多了,,理解多了,,常識多了,這就是“為學(xué)日益”,。
如果我們用分別法,,則色,、受,、想、行,、識,,每一樣都可以寫一篇很長的論文,而且大有內(nèi)容,,原本非實有,,畢竟如幻如化,空無自性???,很多人認為是什么都沒有,,是斷滅,其實不然,。佛教說空,,有很多種:二乘圣人所講的空是分析空,,分來分去分到最后什么也沒有了。菩薩的空是當(dāng)體空,、般若空,。如果用三觀的尺度來看,菩薩離二邊,、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執(zhí)有,。
空,有兩種解釋:
1,、“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是一種動機或最初的影響力,緣是條件,。由動機智條件組合的任何事物都是原本空無自性的,、空就是“無自性”,。全世界所有研究形而上學(xué)的都公認:真實、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發(fā)現(xiàn),,不能創(chuàng)造;真理也是普遍如此的,并非在中國是真理,。到國外就不是了;并非你信,,它就是真理,,不信,它就是罪惡,。
就我們所了解,,在這大宇宙中,除了條件的組合,,根本就沒有任何永恒的個別事物的存在,。所以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條件組合的東西,都是空幻不實的因緣假合,。
空,,不是沒有,,而是原本如此。諸相原本不有,,再加上一個“無”字,豈非我余?空是什么?空就是指沒有個別的自我,,沒有個別的自性,。空是什么?它是萬有的原因,,創(chuàng)造的勢能,發(fā)展的余地和不息的生命,。因此森羅萬象,,一一從空里來,又到空里去,。如水泡般,,來實無來,去實無去,。不二法門,,豈有剩義?
2、我們一講到“有”,,就形成窒礙;說“空”極具自然,,空是體用一元的??站褪怯嗟?,有道是“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養(yǎng)無限天機。”家里后面有院子,,就可以種種花:前面有院子,,還可以擺放盆景。假如前,、后都沒有院子,,那就毫無發(fā)展的余地了,。心空的人,度量大,,量大的人,,什么事都好商量;度量狹小的人,魯仲連來了也沒有用,。所以空就是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勢能,。因為海闊任魚躍,天空任鳶飛,,如要不空有什么用?房子不空,,怎么住?杯子不空,誰買?船若不空,,一下不就沉了。所以只有空,,才能使人不沉淪。般若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摒除自我執(zhí)著,才有自在逍遙的人生,。
由于空,,才能不斷地創(chuàng)新,。宇宙中,每一秒鐘都有新的星球形成,,每一秒鐘也有許多星球殞滅,。森羅萬象。全顯空的體用,。而修學(xué)佛法,,首先就要心空,。心空就是空去塵垢——從生到死所積累的心垢,。因此才說“為學(xué)日益”,求學(xué),,天天有心得;“為道日損”,,學(xué)道得丟掉很多多余的東西,,天天都在減損。要把那些舍不得的嗜好,、孤僻,、個性、我執(zhí),、法執(zhí)統(tǒng)統(tǒng)丟掉,丟到一物不存,,如同桶底脫落,,就是“大事了畢”了。
所以說:空永遠是大宇宙不斷進化,、不斷開展,、不斷創(chuàng)新的無限勢能。如果不空,,就如同一潭死水,,了無生機。
佛法講空,,不是叫我們?nèi)シ治隹?,把空?dāng)成一種沒有用的學(xué)問,而是要我們心空,。只有掃除五蘊,、六塵所積的心垢,讓心空了以后,,自己原本的摩訶般若才會發(fā)露、呈現(xiàn),。如果用六識分別,把廢知識,、假常識堆滿一腦子,每件事物都執(zhí)著,,摩訶般若就會被窒息、被埋葬了,。
一生懷才不遇,,被埋沒了,沒有關(guān)系,,人生如幻,,過程短暫。拿人與地球的壽命來比,,太短暫了;如果你認為地球是永恒的,,就太愚昧了,連地球都要壞,,何況短暫的人生?能壞的東西原本就不是你的,。古人說:“無量劫來憑屋住,,從來不識主人翁。”無量劫來都租房子住,,哪個是主人?不知道!這很有意味,,也很通俗,但也說明了空絕不是死的;空是有而不實的,,變動不居的。
因為用照,,所以五蘊皆空;若是用分別取相,,五蘊宛然實有,根本不空,。本經(jīng)講的是般若波羅蜜——智慧解脫法門,,所以舉出圣觀自在菩薩,,在他的般若觀照下,相對的五蘊就不存在了,。色,、受、想,、行,、識沒有了,就像槍靶子沒有了,,子彈就沒有射擊的目標了,一切苦厄也就超越了;度就是超越,。
觀自在菩薩,,就性質(zhì)而言,有全稱的一般大菩薩,特稱的觀世音菩薩,。就屬性而言,有悲,、智二方面:
1,、在智的方面是觀察自在:一切諸法,萬事萬物,,入眼了然,,不會執(zhí)著認同,不會形成窒礙,,由萬事萬物的本源,看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看到萬事萬物的最后結(jié)局,,看到條件組合的萬事萬物當(dāng)體是空,。
2,、在悲的方面是應(yīng)機救苦自在:一稱“南無觀世音菩薩”,,馬上得解救。觀世音菩薩,,過去是對中國人,,稍早是對東方人,現(xiàn)在是對全世界,,都有很深的緣,很多人得了重病,,求觀世音菩薩,,咒大悲水喝,就痊愈了,,這是大悲自在。
此外,,“觀自在”是菩薩的共法。菩薩自觀自在,,卓然獨立,,不“認同”外物。既然眼耳意六根不實,,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虛幻,,色受想行識五蘊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覺,,自覺自在”了。觀是覺觀,。能夠這樣,,自然就會超越一切痛苦,、煩惱、災(zāi)難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舍利子”,,是指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這樣翻譯是梵漢合璧:舍利是梵文,,子是漢文,全部梵音是“夏利布陀拉”,。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子是他自己,合起來就是舍利的兒子,。過去中東的人們也稱耶穌為“大衛(wèi)的子孫”。
舍利子,,智慧第一,,他是這部般若心經(jīng)的當(dāng)機者,,所謂當(dāng)機,有人說法,,總要有人問法,,而問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別人發(fā)問,。在《圓覺經(jīng)》中,,很多菩薩問法,都是替眾生發(fā)問,,來逗機說教。
“色不異空”,,異即差距,、差別,,一切有形、有窒礙的物質(zhì),,原本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我,,因此與沒有自性、沒有自我的空性并沒有差距,,當(dāng)體全同。在這科學(xué)起飛的時代,,不管你怎么分析,、化驗,最后的結(jié)果總是什么也沒有,,所以物質(zhì)的當(dāng)體就是非物質(zhì),。眼睛看的、耳朵聽的,、身體接觸的,、意識想的,,都不是實體,都是因緣條件的組合;以假為真,,顯然是錯覺。所謂“緣起性空”,,是說由條件組合的東西,,原本不有,畢竟是空,。
“空不異色”,是說空無自性的物質(zhì),,與空的實相當(dāng)體是一;色相,,原本是空,最后是空,,畢竟是空,。所有物質(zhì),把它分到不能再分,,小到不能再小,最后就會證實是什么都沒有,。在科學(xué)發(fā)達的現(xiàn)代,,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應(yīng)該是很容易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什么狀況下“色即是空”?用般若觀照,有,、沒有,,都不分別,只有一心,。在“大圓鏡智”下,,一心圓滿,有,、沒有問題根本不會發(fā)生。一種摩訶般苦的心靈狀態(tài),,與鏡子一樣,,當(dāng)機全現(xiàn),過后無跡,。如果用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對境無心,色即是空;分別取相,,空即是色”。
空是沒有自性,,無可尋覓,,無能把捉,,無可認知。如果為了說明空的道理,,從有言,、序論,、大標題……用種種觀點來敘述,寫了一部幾十萬字的“空論”,,結(jié)果空何嘗空?很多人說空是什么都沒有,,這叫“惡取空見”??詹皇菦]有、不是斷滅,,而是大宇宙唯一的真實一永恒,。
“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這是縮短語氣,,一筆帶過的話。色,、受,、想、行,、識是五蘊,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剩下的受,、想、行,、識也都是這樣子——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理既相同,,所以一筆帶過了,。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法有色法、心法,。心法一念三千,,色法無量無邊,而它的真相是空無自性,,空無自我,。
由于法是空無自體,好像水結(jié)成冰,,并非是新物質(zhì)的創(chuàng)生;當(dāng)溫度升高后,,冰化成水;溫度再升高,水蒸發(fā)了,,也不是生命的消失。因為萬生萬物無不以空為素材,,無不當(dāng)體是空,,所以在這“一真法界”里,既沒有真實事物的新生,,也沒有毀滅的現(xiàn)象;既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體生起,,也沒有一個真實獨立的實體毀滅;所以說“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海水一味,。莊子說:“道在屢尿,。”有人認為這是大不敬,說臟話,,污辱真理,。其實真理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真理是普遍的,,不是局部的,。如果真理是特殊的,那是三只腿雞,,雖然稀奇,與大眾的生活有什么關(guān)系?所謂“道在屎尿”,,是說真理是普遍的、唯一的,、絕對的,,根本沒有第二、第三,,觸目菩提。既然原本不生,,最后無有可滅,。真理不出于法界,法界無限也就是時空無限;萬事萬物,,一切現(xiàn)象,,都可畫個“○”來概括,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么,,由空所顯,,萬象皆空。經(jīng)云:“三千乃大千,,如海一漚發(fā)”;海能現(xiàn)漚,漚不離海,。在“一真法界”里,有什么垢與凈?有什么增與減?新結(jié)成的冰塊,,并不表示水中多增加了一塊冰,,冰塊溶解了,也不表示減少了冰塊的實質(zhì),。
簡單地說,一切萬事萬物,無一不是由空里來,,而又向空里去。亦即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空是無限生機和一切發(fā)展及開創(chuàng)的勢能:一切由空里來,,一切又向空里去;從空里來,,不占地方;回到空里去,干凈利落;這太好了,,我們正確理解了空,就不會愚昧,、顛倒,就不會錯認,、謬執(zhí)而逍遙自在了。
“般若心經(jīng)”講的是般若,,般若的素描就是: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就是般若的素描。概括地說,,般若的當(dāng)體是個“無”,,是個“無無”,。因為執(zhí)有則有限,無無乃無限,。原本無,,當(dāng)體空,畢竟不可得的絕對法性,,就是般若的空性,法身的素描,。因為真實的,,原本的,原本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身體,、意識呀!須知般若,見不因眼,,聽不因耳……不靠一般的官能而顯實相——生命的真相,。
這里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佛法乃生命之學(xué),不必去講道理,,不必去求道理,,只要證得了生命的實相,就會清清楚楚地證得:自他不二,,物我一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些都可以證實,而不是在講空話,。
在《指月錄》中:有位洞山良玠禪師,童年出家,,師父教他念心經(jīng),教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時,他說:“暫停!我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經(jīng)上怎么說沒有呢?”他的師父愣住了,說:“你不同于粥飯僧,,你是禪宗的根器,,到南方去參禪吧!”以后就成了禪宗的大匠。這顯示了什么呢?“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固然好,,疑也不壞;因為你不疑,就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不能解決問題;不解決問題,,問題就會壓倒你。學(xué)法也是一樣,,要是沒有問題——不疑,,又怎會有悟?古人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禪宗要我們信有一個真實——只此一事實的真實,。要我們疑,有問題,,即使辯論都沒有關(guān)系?!蹲C道歌》說:“圓頓教,毋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界”,不僅可解釋成范疇,、界限或區(qū)域,,主要是指根,、塵相對的作用——六根對六塵所發(fā)生的用:眼對色的感受,耳對聲的感受……這些六根對六塵所發(fā)生的一定作用就叫“界”,。六根,、六塵加六個作用,就是十八界,,十八種現(xiàn)象,。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又是一筆帶過,,無明到老死,,就是佛法講的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就是構(gòu)成我們生死輪回的十二個要件,。
因為有“無明”,,就有妄作而產(chǎn)生情感上的“行”。
由“行”產(chǎn)生“識”,。
有了意識就隨緣受胎,,剛剛受的胎叫“名色”。
所謂“名色”,,是有而不可見,,無影無像,只能形容,,只有“名”所形容的“色”是小到不可見的,。過去沒有顯微鏡,誰能看見XY染色體的活動?看不到,,所以叫“名色”,,只知有這么一個東西,但還沒有成為人的胚胎,。第五是“六處”——六根具足,,然后就出胎。
第六是“觸”,。小孩剛生下來,,什么都有不會,,但卻會抓東西;國人滿周歲時,,有“抓周”的習(xí)俗。到了二,、三歲時,,就有觸感,喜歡去接觸物品。
第七是“受”——感受;喜,、怒、哀,、樂,,一切的感受都有了,大約五,、六歲時就已具備,。
第八是“愛”,約十四,、五歲,,有了“愛”就在所選擇,有了物種基本的欲念,,有了欲念就如膠似漆,,念念不忘,夢寐思之,,于是和原本的生命實體距離更遠了,。
第九是“取”,包括舍棄,、追求和逃避,。追求權(quán)利,逃避義務(wù)和責(zé)任,,基本的欲望:自我保存——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自我我欲——食、色,、領(lǐng)導(dǎo),、支配、占有……諸欲相繼發(fā)生,。古人說:“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不能說每個人都臨難求免,,但茍得的人卻較多,,這就叫“取”。
第十是“有”——即生有,、中有與后有;透過名色,、六處、觸,、受,、愛、取而有業(yè),活在世上是“生有”;死是“中有”,,以活著的時候所造之業(yè)為素材,,形成死后的中陰身即是“中有”;“后有”即隨業(yè)入胎。
第十一是“生”,,又出生了,,入胎就要出生啊!
第十二是“由老而死”,這叫十二因緣,。辟支佛觀十二因緣,,找到了解脫之道的“苦、集,、滅,、道”四法印,而證解脫,。但是在菩薩眼中,,皆同幻化。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一筆帶過,,其中還有十種因緣,。二乘圣人分析得解脫,菩薩則是當(dāng)體即空,。既然當(dāng)體即空,,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都沒有;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也沒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十二因緣只是一個虛幻的過程,菩薩不觀十二因緣,,無須分析,,般若觀照下,當(dāng)體是空,。
“無苦,、集、滅,、道”。佛法的初期,,佛陀審視眾生的根機,,說苦、集,、滅,、道,若祥細講很費詞;簡單地說,,若因集有,,道由滅成。為什么說苦因集有?從無明,、行,、識、六處,、觸,、受、愛,、取,、有,這都是行,,是有為法,,聚集多了當(dāng)然苦??嘤邪朔N:
生苦——人一生下來,,離開母親,就是苦,。小孩子一出娘胎,,沒有誰會哈哈大笑的,一出來只會用哭來表示苦,。
老苦——老也很苦,,身體的抵抗力差,,心有天高,力不從心;想爬山爬不動,,喜歡吃的東西,,多吃了就不舒服;如果修養(yǎng)不好,想想前塵往事,,一生累積了太多的無奈,、挫折、抱怨,、牢騷,、不滿、失意……那生活不就形成了對生命的懲罰嗎?有些人打腫臉充胖子說:“不苦,。”但眼淚卻在不住地流,。有些人假裝頑強說人生不苦,很樂!但心里卻像吞了黃連似的,。
病苦——病是最苦的,,甚至使人無法忍受。如果有朋友生病了,,我們?nèi)ヌ酵?,問他?ldquo;老兄!你有什么愿望啊?”他會說:“我只要病好了,粗茶,、淡飯,、布衣暖、菜根香,,我就深感滿足了,,不再希求其他了。”事實會是如此嗎?不然,,等他病好了,,老毛病又都來了:吃菜嫌口味不好,看別人不順眼,,老婆的發(fā)型不好看,,孩子的動作討人嫌……簡直煩透了。所以人是活在不滿面里的,,不滿的本身就是一種痛苦,、一種對生命的懲罰。因為錯誤恒等于煩惱,,罪惡終難逃毀滅,。
死苦——死更是痛苦。很多人練功夫,,在死的時候要退功,,功若不退,,死不了;一點點的退,像蛇脫皮似的,,蛻到哪里痛到哪里,,痛苦得很。除了生,、老,、病、死四種苦以外,,還有:
愛別離苦——你喜歡的人,,他不能永遠在你面前。
怨僧會苦——你越討厭他,,他越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苦——求的東西得不到,得到了又有新欲望,,永遠不能滿足。物質(zhì)的欲望,,永遠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始終是貧乏的。
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叫五陰,,陰就是暗,沒有見天,,沒有曝光,。色、受,、想,、行、識,,包括心理,、生理、自己的認識,、教育程度等,。身體的組成,顯教講四大——地,、水,、火,、風(fēng);密宗講六大——地、水,、火,、風(fēng)、空,、識,。四大不調(diào),百病叢生;五陰熾盛,,坐臥不安;色身太健康了,,精力旺盛,總想打架;受陰熾盛,,會敏感,、心亂;想陰太旺盛,就會妄想,,胡思亂想多了,,所想的都不求結(jié)論,再想下去,,結(jié)果,,想一個問題,七,、八個問題一齊涌出來,,便是精神分裂。四大不調(diào),,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五陰熾盛,無一不苦;色情狂,、名暴,、殺人、毆斗逞強,,一言不合,,非吵即打,都是五陰熾盛之故,。
一般人都是在八苦中過著執(zhí)著,、迷失的生活,而菩薩用摩訶般若的心態(tài)來看,,這些都沒有實體,。五陰固然不實,苦,、集,、滅,、道亦是方便,要想滅苦,,必須行道,,要真行道,就要停止五陰的妄動,,使之接受光明,。
“無智亦無得”。智是能得,,得是所得,,一個能得的我,一個所得的法,,這是二元,,不契不二法門。一涉及到二,,就背離了佛法的宗旨——不二,。有能有所、有生有死,、有得有失……都是邊見,,是二分法,不是不二法門,。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苦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因為他沒有什么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一切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東西,也沒有任何的外在,,所以全證法性,,歸無所得。
“菩提薩埵”,,梵文BUDASADA,,是大菩薩,簡稱BOSADA,。SABASADA,,是眾菩薩。南無BOSADA,、是大菩薩,。菩提薩埵就是菩薩。菩薩是覺醒了的眾生,,眾生是未覺醒的菩薩,。菩薩為何不說是佛?因為菩薩只是生命覺醒了的眾生,,還須要繼續(xù)凈化,距離佛還有一段距離,,所以稱之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
“依”,,是依靠,、依賴、依附,,更是歸向,、投入。菩薩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羅蜜多,,所以他心里沒有掛礙,。
“掛礙”是由前塵妄想產(chǎn)生印象,堆積印象結(jié)合我執(zhí)而產(chǎn)生的,,菩薩沒有前塵,,沒有妄想,沒有我執(zhí),,所以沒有掛礙,。因此,既不會患得患失,,也沒有有我之私;沒有有我之私,,他也就沒有有我之執(zhí),自然就沒恐怖感,。
“遠離顛倒夢想”,,顛倒是錯誤的意思,好的說成壞的,,壞的說成好的,,真的說成假的,假的說成真的;乃至以正為邪,,以邪為正,,這都是顛倒。夢想,,至人無夢,,至人無夢,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說修養(yǎng)到家的人,平時凡事都能“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不會做夢了。白天沒有記錄慣性,,既不錄影,,也不錄音,到了晚上睡著以后,,熒光幕就放不出影像來了,。
另一種解釋是至人寤寐一如。白天似乎如夢如幻,,晚上也與白天清醒的時候一樣,,所謂“夢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能夠觀自在的菩薩,,當(dāng)然寤寐一如,所以“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究竟就是最后、畢竟,。能夠證入上述境界,,一切皆無的菩薩,最后一定能證得生命的真實——涅盤,。涅盤就是常,、樂、我,、凈,,涅而不生,盤而不滅,,意即證得生命的永恒,。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三世是時間,指過去,、現(xiàn)在,、未來。過去,、現(xiàn)在,、未來所有的大覺佛陀,都離不開般若波羅蜜多,他之所以成佛,、解脫,,都是借著大智慧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離開般若,,就沒有大覺的佛覺的佛陀,。大覺佛陀都因為證得般若,以般若做為他生命的內(nèi)涵,,做為了理智,、情感的全部,方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是無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覺,。意即無上正等正覺,,是至高無上的,也就是摩訶般若,,正確的覺受;離開覺受,,就沒有正覺,也沒有生命,。因此,,佛法最貴得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最貴得正受,正受有二種意思:即真正的受用和正確的覺受,,覺受不正確,,便遠離解脫道。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謁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咒是總持的語言,,又稱真言——真實的語言,。由此可以知道,智慧的解脫法門,,有偉大無比的禪秘力量,,具足無量光明,可以破除無明,、黑暗,,開展光明人生。沒有什么比般若更高,、更上,、更尊貴的了,也沒有別的咒可以和相提并論,,更不要論能超越它,,連和它相等的都沒有。能去除一切的痛苦感受,絕非虛假,,所以我才說這個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咒文音義
《心經(jīng)》講到此為止,,附帶要說明的:咒是真言、總持,,是一部經(jīng)的精華,,最扼要的地方,念《心經(jīng)》不念咒,,很可惜,,很遺憾!而咒語最注重發(fā)音,正確的讀音是:
揭諦揭諦——GEIDAGAEIDA,,去呀!去呀!
波羅揭諦——BALAGEIDA,,彼岸去呀!
波羅僧揭諦——BALASANGEIDA,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薩婆訶——BUDASUOHA,,疾速完成覺道,。
通俗地說就是:去呀!去呀!大家一起去呀!邁向生命的圓滿!完成生命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