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不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兩課時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思路,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讀準字音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
3.了解文學家陶淵明,。
二、過程與方法:
朗讀感知課文內容,,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再用歸納比較法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辯證地評價陶淵明的社會理想,,最后熟讀成誦,,汲取文化營養(yǎng)。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xiàn)實不滿的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上茸寣W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五,、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熟讀課文,疏通文章大意
教學重難點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
一,、導入新課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 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 你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著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 一剎,,你會去遺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 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簡介作者,。
①陶淵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xiàn)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 因不滿現(xiàn)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二,、范讀正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jié)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
儼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邑人 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
(1) 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jié)奏,。
(2)讀完后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3、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 義”。
②句讀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 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語調、節(jié)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三,、結合三行譯合作翻譯
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四,、自主小結
“世外桃源”是同學們熟知的一個成語,,它出自于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 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么說‘它在“世外”呢,?下堂課我們將一起從《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中去尋找答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xiàn)實不滿的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一,、復習導入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
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發(fā)現(xiàn)桃花源,,到訪問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jié)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帶動學生通讀全文,,了解大意,。
1.漁人是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
2.在桃林盡頭漁人看到了什么,?
3.漁人在桃花源作客時,,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談?
4.漁人離開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結果如何,?
三、交流互動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jié)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尋找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4.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在偶然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 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5.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致,?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于發(fā)現(xiàn)。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奇麗美景)
7.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優(yōu)美寧靜)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生活安樂幸福)
8.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9.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10.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桃花源村?哪些語句寫出了桃花源人與世隔絕的久遠,?
⑴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⑵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厭惡戰(zhàn)爭,、不滿外界生活,、與世隔絕)
11.提問:漁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12.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3.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14.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15.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世外桃源呢,?
明確:當時的社會黑暗紛亂,作者是借此表達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廣大人民愿望的體現(xiàn),,所以說這是作者的一個美麗的夢,。
四,、感受桃源
(1)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 桃花源美在何處?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 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
(2)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xiàn)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 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2.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3.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3)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4)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反對戰(zhàn)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5)文中哪一句話表現(xiàn)了桃花源中人的這種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6)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xiàn)了林中人不愿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7)拓展延伸:討論
1.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2.陶淵明為何要虛構,?聯(lián)系當時社會現(xiàn)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xiàn)實,,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xiàn)實,,你怎樣評價,?(自由辯論)
五、自主小結(中心思想)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六,、布置作業(yè)
1.完成相關練習
2.背誦全文
七、板書設計
發(fā)現(xiàn)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無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理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