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一
”在一個永恒輪回的世界里,,每個行動都背負著無法承受的責任”托馬斯一直相信,,即使他和特麗莎在一起,他也不會成為家庭責任的奴隸,,他更喜歡享受”輕盈”而不是承受”沉重”,。然而,當特麗莎離開他的時候,,他確實感到了一時的自由,,但是很快他失去親人的輕松感就難以承受了。
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輕,,從地球上幾乎賣身契,其飄忽不定的生活運動已經變得太自由不加節(jié)制,慢慢地,,生活就失去了意義,。生活永遠是最復雜的東西,輕,,重的轉換,,圍繞身體和靈魂的扭曲,生命和死亡的`周期,,當反對各種交叉重合的,,也許這就是生活的面貌,現在包裹,。溫暖的陽光明媚的日子和冷暗處陰沉的夜晚,,白天和夜晚的生活繼續(xù)......然而,即使生命之源是矛盾的,,即使生命是一個謎,,對我們來說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
“那么,,到底需要選擇自己什么?是重還是輕,?”
輕與重,,書中的每一個角落閃過幽靈般的生存,理想的,,媚俗的,,背叛在相互接觸這種網絡生活的嚴重程度相互交織,但不能永遠逃脫,,生命之重,,讓人感覺沉重壓力。正如托馬斯在寫嫉妒特蕾莎的重量的文本,。正如托馬斯譴責特蕾莎夢想帶來,。生命之光,讓人感到無聊空虛,。正如托馬斯·特蕾莎離開鐵球下滑的腳踝,,但他被離奇的自我抑郁感到內疚著迷。展望本身回來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打印的嚴重性。
“沉重是真的非常悲慘,,輕松便真的沒有輝煌嗎,?”
每天我們走在這個復雜的世界,,已經習慣了匆忙的步伐,已經習慣了平淡無奇的色彩,。無論是輕是重,,生活中度過的日子都很重,很難權衡,。當我們害怕承受生命的重量時,,讓自己享受生命的光明,我們必須比以前留下更多的重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我們都經歷過的事情,。所以,不要去稱重,,不要去品嘗,,只要不減肥,那么我們就可以下到地球,,去輕松,。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二
初讀該書是在高三,在人人自危,,奔赴高考無暇旁顧的高三,,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不是因為異國情味,,不是因為大量的性描寫,而是當時的我,,16歲青年,,背負著父母的期望,朋友間的承諾,,跨過高考這座橋就有無限可能,,盡管會迷茫但依舊信心滿滿的我,無法理解這份“生命之輕”究竟是什么,。生命是多么沉重啊,,即使只有16歲,我也滿心疲憊得感慨,。
而我花了整整一個月才意識到這個“輕”是虛無,。
生命本身毫無意義,不值得憐憫,,可被強權被集體被一切非生命名義以任何形式被碾壓,,然后消失無跡。而個體,,在存在的每個時刻都在竭力擺脫這種加害生命的形式,,背負各種以便自己不至于輕的無蹤無跡,。
時隔三四年后,又重讀這本書,,遠沒有當初的震撼,,反而能退一步審視它。
弗洛伊德的學說中認為“性”是一切欲望的根源,。誠然,,你對任何事物的追求都可以說是在體驗著高潮的快感。而這種快感只是大腦里的一種化學物質,,它形成,、消失,留給你的不是退潮后的溫柔沙灘,,而是你的滿心失望,。
托馬斯和特蕾莎都有其各自失望的東西。
托馬斯他惶恐于婚姻,,惶恐于那個“不慎之夜”的產物—他的兒子,,惶恐于自己必須扮演父親、丈夫,、兒子的角色,。于是他一并擺脫,成為一個沒有倫理束縛的地位較高的成年男性,,他隨心所欲的享受著自己的“性友誼”,。他熱愛自己的工作,享受手術刀劃過皮膚的快感,,就如同他熱衷與各種女人上床,。揭示她們最隱秘的地方來滿足自己無限探索的好奇心。
但是因為他的六次偶然,,偶然的遇到特蕾莎,,愛上她。因特蕾莎,,他在祖國受外強凌辱時逃離它,,又重返它,失去醫(yī)生這份職業(yè),,成為一個擦窗工,。所有的這一切是他做出考慮,是他生命中的“es muss sein” 非如此不可,。
但這不是一系列的偶然嗎?他最終聽從特蕾莎的請求,,躲到鄉(xiāng)下,沒有女人,,沒有無休無止的偷情,。在特蕾莎終于意識到他的衰老時,,她表達了歉意。從讀者的角度,,甚至托馬斯自己也認為是特蕾莎改變,、甚至可以說是摧毀了他的生活。但他表示他很快樂,,很喜歡現在的生活,。
我可以想象他的滿足,當與命運做無數次抵抗極盡智力接受挑戰(zhàn)后,,他放下了這些,,沒有什么必須不可的“使命”,他安心于生活,,安心于生活本身,,老婆、狗,、生活,、自由。而在他難受,、失望,、胃疼的時候,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一生,,他也許不會評價,。因為他始終有特蕾莎。
特蕾莎的忠誠是維系他們愛情的不平等支柱,,尤其是托馬斯是如此的濫交,。所以似乎本書中最該同情的角色就是這個可憐的女人,。她竭盡全力的想擺脫自己往日的生活,,脫離由母親、小酒吧所代表的骯臟,、低下,、無恥、不加掩飾的生活,。她抓住命運的契機,,以為可以擺脫。但她卻悲哀得發(fā)現,,她依舊與別人一樣,,托馬斯的濫交使得她的身體毫無獨特之處。于是她埋頭工作,,她嘗試與陌生人做愛,,她勸說托馬斯到鄉(xiāng)下,。當她終于獨享托馬斯的時候,她卻意識到自己愛卡列寧(狗)超過托馬斯,。
最終托馬斯與特蕾莎一起摔下山崖,,不管結局如何,他們始終在一起,。即使作者在對這兩人的愛情保衛(wèi)戰(zhàn)中始終扮演著冷酷法官的角色,,冷酷近于殘忍得揭露他們的虛偽,世上男女以愛之名掩飾其懦弱,。
而整本書最勇敢的人或許就是薩比娜,。如果說托馬斯與特蕾莎的結局尚有安慰之處,那么薩比娜則依舊毫無歸屬可言,,她依舊游蕩在自己的背叛之路上,,而令她想念的男人——弗蘭茨,則懷著對她的精神之愛死在了越南,。
故事結束,,那么“生命之輕”為什么不能承受?
每個女人都渴望一個男人的身體壓在自己身上?!白钪氐呢摀渤闪俗顝娛⒌纳Φ挠跋?。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接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但于特蕾莎而言,,托馬斯的肉體毫無重量,因為他同太多然做愛;對薩比娜而言,,弗蘭茨的身體毫無重量,,因為他是一個未斷乳的嬰兒。
男人使女人幻滅,,也最終導致自身的幻滅,。托馬斯搬到鄉(xiāng)下,停止做愛;而弗蘭茨在臨死之際終于意識到自己應當守護女大學生,,盡管他可笑得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再也無法保護任何女人。
男人與女人的共同幻滅,,在于當下社會的毫無歸屬,,如想歸屬必須媚俗。有人自覺地抵抗著媚俗,,而有人不自覺地向世界媚俗,。前者厭惡后者但自己也有媚俗之處,后者則是單純得迷戀前者,,比如說薩比娜與弗蘭茨,。
而活在當下,,我們如何媚俗;活在當下,自我如何存在,。
弗蘭茨起初不允許自己傷害妻子,,但他后來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幻想(即妻子身上的那個女人)是錯誤的,于是他拋棄了妻子,。而薩比娜無法忍受不背叛,,于是她叛離了弗蘭茨。托馬斯無法承受他失去特蕾莎,,于是他一直追隨她,。而特蕾莎無法忍受什么?她是弱者,也許她無法忍受底層,、低下,,而實際上“出人頭地”后的她卻無限渴望落回底層,而且她驚恐的發(fā)現整個布拉格都在變得丑陋,。
自由就是這種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四個人物都在追求自由,所以自身都處在晃蕩的危險中,,這種危險由作者探究,、塑造、展現給讀者,。
作為讀者,,我看到了。
看到了人類,、看到了愛情里的互相背叛,,看到強權入侵、大一統,、口號,、集權、商業(yè)化,、嘈雜,、秘密監(jiān)視、無知,、懦弱,道德淪喪是非顛倒荒謬可笑,??吹搅巳嗽谏钪械拿煨。瑹o能為力可憐可悲,。
我所看到的在當下這個社會真實存在,,生活毫無意義,,荒謬可笑。人類并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自由是個甚至說是達不到的狀態(tài),。
但實際上,我又覺得我們將自身的失望,、怨懟轉移到了別人身上,。人們放棄拯救自己,而將希望寄托到別人身上,。
渴望通過做愛,,性高潮這一絕對快感,與別人建立聯系,,彼此合二為一,,找到歸屬。但托馬斯卻是這一渴望的對立面,。
現代與性有關的小說非常多,,我覺得就是作家也在反應這一事實——即即使陷入深愛,彼此身體糾纏,,依舊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馬克思曾說過“重要的不是發(fā)現問題,而是解決問題,?!弊骷医柽@些特寫鮮明的人物向我們展示呈現。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自身應當如何選擇該過怎樣的生活,。
“一次不算數”可生活確確實實只有一次。當下的世界短暫幻滅,,毫無意義,,可你有不能否認此刻自己強烈的存在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困境,。自身的虛無導致人們脫離大地輕如鴻毛,。
最后的結局是特蕾莎與托馬斯一起死去,我相信這是種安慰,。而文中提到“卡列寧曾產下兩只羊角面包和抑制蜜蜂”而覺得羊角面包是托馬斯和特蕾莎,,蜜蜂或許是他們終于平靜長久的愛情。
16歲初讀時震撼,。20歲再讀,,竟有些寬慰。
生命有不能承受的輕,而我們依舊活到下一秒,。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三
靈魂的深處,,都有一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揀瓶子為生的兒童是孩子,,以為難他們?yōu)闃返拇髮W生們卻也只是孩子,,同樣是孩子,這樣的事卻讓人看起來如此心痛,。學生們或許并沒有想太多,,只是單純地想要玩樂,或許對他們來說只是笑一笑就過去了,,也想不出絲毫的侮辱之意,;而樓下的孩子呢,在他們的眼中自己只是在想辦法拿到瓶子,,賺夠生活費而已,,幼稚的心靈沒有一絲雜質,不然,,也不會稚嫩的叫出,,大哥哥,丟瓶瓶,。但如何,,待學生們真正步入社會,等孩子們最終長大成人,,回憶曾經,,或許是不可磨滅的傷痛和羞辱,傷人的和被傷的,,這樣的靈魂上都有一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學子已入學府,為何還像孩子一般的不懂事,,將快樂放置于取笑他人為樂上,,或許只是缺少稍稍的提醒,些許的教導,。在學院里,,不知為何,那些辛勤的園丁沒有誠然的教導不懂事的學生,,身在何處?學生嗎,,最尊敬的的不過是敬佩的老師,教師若有稍加批評,,以身作則,,他們是斷然也不會如此的,。早有人說,,未進社會的便也只不過是個孩子,,沒有經歷滄桑,沒有經歷困苦,,怎能識得人生的艱辛,,又如何能了解人生的苦難,學院里應不乏成年人,,人生的閱歷已然老成,,世間的痛苦與艱辛,他們又怎能不知,?這不乏一種道德上的事,。
中國的現狀好似并不“太”注重道德,越來越多的非道德層出不窮,,追的人們筋疲力盡,。說一件事,大家以公正的眼光來評價一番,,在日本,,人們走在街上,若是要超過一位走在前面的年紀大于自己的人,,在超過他時,,每每便要低頭示意,意在說,,對不起,,我有急事,要超過你了,。若要客觀地評價,,這樣的事在中國從未有過,反之在扶起摔倒老人前先拍照這一舉措現流行了起來,,豈不叫人哭笑不得,。
道德教育,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試問,,當孩子們長大成人,要用多少的愛來彌補當初所受的傷害,,在心中不會也種下一顆隔岸觀火的種子,,如此的惡性循環(huán),實是承受不起,。并非不是沒有這種認識,,只是還未懂得怎樣正確的,成熟的表達出自己善意,就像一個終于長大成人的孩子,。
靈魂上,,有一處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卻讓它變作愛與關懷,。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去年第一次讀它的時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復的作品,,字里行間閃爍著許多“不解之辭”――我的理解力居然很難渡過它艱深晦澀的語意之河,。懷著自我挑戰(zhàn)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認認真真地把它重讀了一遍,。
重讀此書,,卻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從來就未曾讀過一樣!那是一座感性與理性縱橫交織起來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簡單的愛情故事,,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思辨,,閃爍著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譏諷幽默而冷靜的筆調,,剖開人類生命的外衣,,探索靈魂的秘密,揭開人性深處隱秘的真相,,展示了社會動蕩和命運沉浮的人生圖景,,揭露了人類 “媚俗”的天性。
讀罷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現代主義的三維立體圖畫:破敗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纏綿的肉體,、憂傷的眼神-----這一切雜亂地交織重疊成灰色的夢境,,而這一切夢境的背后,則隱約可見無比溫馨靜謐的遙遠的山村圖景,,那里斜陽暖暖,,牧歌悠然。
這的確是一部值得反復讀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以我淺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筆觸,如果勉強能觸摸到它的三兩片輝煌的樹葉,,也算很僥幸的了!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得以無限重復,,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恒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恒輪回的世界里,,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這就是尼采說永恒輪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擔的緣故吧。
作家在小說開頭第一章,,便以一個哲學家高深莫測的姿態(tài),,拋出了尼采的“永恒輪回”說,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關于重和輕的凝重思索,。
“重便真的殘酷,,而輕便是真的美麗?”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就變得自由而沒有任何意義,。
那么,到底該選擇什么?重還是輕?”
是的,,究竟該選擇什么?重還是輕?直到小說結尾,,這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或許這是個連作家本身也尚未找到答案的人生謎題吧?我只能試圖從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尋找作者思想的蛛絲馬跡,。
托馬斯――原為布拉格著名的外科醫(yī)生,,生性自由,以交往眾多情人為嗜好,,同時深愛著特蕾沙,。蘇聯占領捷克后,攜特蕾沙流亡瑞士,。后又為了愛情重返布拉格,。曾因政治迫害淪為玻璃清洗工,又在環(huán)境重壓下隱居山村,,當了一名卡車司機,。他一生漂泊,,不斷地在生命的重與輕的漩渦中掙扎。最后與特雷莎雙雙死于車禍,。
特蕾莎――一個柔弱,,忠誠,純真,,善良的女子,,一個不斷審視自己靈魂的愛情信徒。原為布拉格附近某小鎮(zhèn)鄉(xiāng)村酒店的女招待,,后為布拉格某新聞圖片社的攝影記者,,托馬斯的妻子。深愛托馬斯,,不堪承受由于托馬斯的不忠?guī)淼募刀屎屯纯?,生活在噩夢和眩暈之中。也是一生漂泊,,由小?zhèn)來到托馬斯的城市布拉格,,之后流亡瑞士,在感情的痛苦折磨中離家出走回到祖國,,然后和托馬斯一道隱居山村,,做了一名牧羊女,最后和托馬斯一起死于車禍,。
薩比娜――布拉格年輕的女藝術家,,托馬斯的最重要的情人,。弗蘭次的崇拜對象。思想自由獨立,,生性叛逆,反對媚俗,。她不斷地背叛原來的位置:背叛家庭,背叛父母,,背叛祖國,背叛愛情,,拋棄了深愛她的弗蘭次;她不斷地叛己所叛,最后到了無可背叛的地步,。
她的生命無限輕盈,,了無分量,,沒有何牽掛和責任,像漂浮在半空中半真的存在,。她不停地流浪,從布拉格流亡到日內瓦,,然后到蘇黎世,,最后到美國和一對喜歡她的畫的老年夫婦生活在一起,,而不久那對老年夫婦也將離開她到自己的女兒那里去,。在無盡的背叛和漂泊中,,她感受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殘酷重壓,,在無限凄涼孤獨和憂傷中,,渴望著一扇遙遠的童話中亮著溫馨燈光的窗戶,。她是四個主人公中唯一存活下來的人,,也是最悲慘的命運的犧牲者。
弗蘭茨――日內瓦某大學的教授,,夢想主義者,,英俊健美,,思想單純,,熱衷于一切政治運動,,崇拜并深愛著薩比娜。曾為了追求薩比娜而離開不愛的妻子,,在薩比娜不辭而別之后,,他又把年輕的女大學生當做薩比娜的影子,最后為了縹緲的愛情幻想投身到支援柬埔寨的國際醫(yī)療隊伍的“偉大進軍”中,。
他加入到“偉大進軍”的理由也非常富有反諷意味――因為柬埔寨和薩比娜的祖國都是同樣遭受被侵占的厄運的國家,,他想:如果薩比娜知道他加入到支援柬埔寨的偉大進軍,,一定會感受到他對她的祖國遙遠的支持和同情,,她也就會因此而高興的!當他終于從寄托在“偉大進軍”上的愛情夢想中幡然醒悟的時候,,卻不幸被砸死于偶然的搶劫事件,。
“托馬斯站在寓所的窗前,,茫然地望著對面樓房的墻”,。-----他在腦海里回憶著和特蕾莎相識的情景,,并反復思忖著:究竟該選擇什么?是接受特蕾莎來和她一起生活,,背負起愛情之沉重責任,還是繼續(xù)享受以往的自由輕盈?這是故事一開始作者為我們描述的場景,。而且這一場景在小說中意味深長地反復出現了多次,。
“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加以修正”,。
所以,,每當他面臨生命中重與輕的抉擇的時候,,他都會這樣茫然無措,猶豫不決,。事實上,托馬斯短暫的一生的確是在重與輕的抉擇和傾軋之中渡過的,。他是布拉格的著名的外科醫(yī)生,原本活得自由灑脫,,自從愛上特蕾莎之后,身上便背負起一個女人全部的愛的重量和責任,,這重量使他不堪重負,不斷地下墜,,下墜,,像一片空中漂浮著的飛絮被雨水打濕,墜入地面,,和大地融為一體,。
他的生命也因此被賦予了意義,。在他的觀念里,靈魂和肉體是截然分開的,,他追逐眾多女性的嗜好絲毫不會損害到他對特蕾沙獨特而深刻的愛,。一方面,他深愛著特蕾莎,,認為特蕾莎是“漂在涂了油脂的籃子里的孩子,偶然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他對柔弱的特蕾莎有著深刻的同情和“無法表達的愛”。另一方面,他又不肯放棄以往自由不羈交往眾多女友的生活方式,,不斷的背著特蕾莎和其他女友約會,。
他生活在特蕾莎因嫉妒無助而產生的痛苦的噩夢的纏繞中,,穿梭在謊言和愛情之間,對自己不忠的內疚,,對特蕾莎的同情憐憫以及深刻的愛,,交織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漩渦,把托馬斯這葉自由飄蕩的輕舟,,一次次不斷帶入命運的深谷,。
托馬斯追隨離家出走的特蕾莎從日內瓦回到祖國,應該是他繼流亡瑞士之后命運的一次重大轉折,,也是他在輕與重之間抉擇的最為顯著的例證。我在想,如果在特蕾莎出走之后,,托馬斯沒有回布拉格找她,而是留在日內瓦繼續(xù)“風流”他的“韻事”,,享受自由甜美的生命之輕盈,那么他的命運一定會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圖景,。我們也就不會看到小說結尾的悲慘結局了。
事實上,當他又一次徘徊在輕與重的十字路口,,站在寓所的窗口茫然地望著對面樓房的墻,,他內心深處卻反復重復著一句貝多芬的樂句:非如此不可!為何“非如此不可”?這可能就是他靈魂深處的聲音,。在特蕾莎離開他的最初幾天,,他一個人流浪街頭享受自由空間的短暫的甜美,但他無法再去接觸任何一個女性,,他的腦海里總是浮現出特蕾沙無限悲哀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他在心里感受并放大著特蕾沙的痛苦,他無法擺脫特蕾莎的柔弱對他精神和情感的強大控制,,他無法承受離開特蕾莎之后的“生命之輕”。于是,,他放棄了輕盈的生活,重新回到祖國,,回到了特蕾莎身邊――他選擇了“重”,。
特立獨行的托馬斯在無限自由輕盈的生命狀態(tài)下,被一次又一次地拖入命運“重”的泥潭,,而這“重”的泥潭,,除了他的愛情之責任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根源,,那就是強大的無法抗拒無處可逃的社會動亂和“政治黑暗”,。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平凡的個人在社會政治的強大漩渦中無異于一只弱小的螞蟻,,個人的生活在無序癲狂的國家機器的碾壓之下會被輕而易舉地碾成粉碎,。
他厄運的開始源自一封影射當局的信件: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在完全無知無覺的情況下,,犯下了弒父娶母的大罪,,當他知道真相后,,深感罪孽深重,無顏面見世人,,于是自挖雙目,,流亡他鄉(xiāng),,以殘酷的自我懲罰來為無知犯下的罪過懺悔。難道無知者犯下的罪過就不該承擔責任嗎?一些蘇聯共產黨當局以“當時什么也不知道”來搪塞以逃脫罪責,,他認為是應該受到譴責的。就是這樣一封對他個人生活看似“無關緊要”的信件,,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于是,他由一名外科醫(yī)生變成了街頭的“玻璃清洗工”,。
然而,,使他寫下這封信的動機是什么?是對政治的單純熱衷嗎?我覺得不是,。以托馬斯特立獨行的個性來看,,他是“媚俗世界的惡魔”,,他是不會熱衷于政治的喧囂去參與什么激進言論的,。使他寫下這封信的更為隱秘的原因,,來自他那“危險的比喻”,,這同樣關乎他的愛情,。
他無數次的深刻地感覺到,特蕾莎是一個被放在籃子里順水漂來的孩子,,有一天偶然地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是他收留了她,。這個危險的比喻使他對柔弱的特蕾莎產生了深刻的同情和無法表達的愛。這難道不是命運?而俄狄浦斯這個希臘神話中的贖罪之神,,不也正是一個被放在籃子里順水漂來的孩子嗎?這和特蕾莎有著多么致命的相似!
所以,有一天當托馬斯偶然在書架上翻到《俄狄浦斯》這本書的時候,,又聯想到了那個致命的比喻。于是,,鬼使神差地寫下了那篇改變他命運的關于俄狄浦斯的文章。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命運的陰謀”吧?于是,,當他以知識分子的率真和孤傲拒絕在脫罪文書上簽字的時候,他被政治巨手緊緊攫住的命運便不可逃脫了,。于是,他失去了醫(yī)生的優(yōu)裕生活,,成了玻璃清洗工。
那個時期,,布拉格正被籠罩在斯大林的“共產主義運動”的紅色恐怖中。大街小巷到處是政治話語的喧囂,,每一個生活的角落,似乎都有秘密警察的耳目,,人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似乎有被監(jiān)視偷拍錄音作為反動證據的危險。日復一日,,人們惶惶然生活在這陰云密布的異常沉重的政治高壓下,。
然而此時,托馬斯的生命居然以空前的“輕”的形態(tài)展現出來,。因為他終于卸掉了多年來一直鄭重地信奉并身體力行的醫(yī)生的“拯救人類生命”的神圣使命,一身輕松,,一如繼往甚至更為 “狂熱”地投入到探索不同女性的“事業(yè)”中,,“用生命的解剖刀剖開不同女性身上的那神秘的百萬分之一的不同”,,樂此不疲,。
這真是一支“重”與“輕”合奏的別具意味的的人生回旋曲!
當政治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代替了人道和文明,,當“政治媚俗”堂而皇之地躋身博愛民主的殿堂,,渺小的個體,只能掙扎在不能承受的“重”與“輕”交織的漩渦中,。
我們很難用道德家的眼光來評判他,,――——托馬斯,在他身上,,實在是存在太多的“卑劣”――放浪,,好色,,不忠,欺騙,,他有著一切被道德君子所不恥的 “無恥之徒”的特性,,然而在他身上,,同時又存在著正義,,善良,,仁慈,,悲憫,,率真,,清高,自由等許多可以稱之為“美好”的東西,。他是一個在生命之“重”和 “輕”的博弈中苦苦掙扎的真實存在,。作者對他未加任何道德的評判,――在道德沉淪的世界,,“一切都被預先諒解了,,一切也都被卑鄙地許可了”。
小說主人公的悲劇,,不僅是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是我們許多現代人的悲劇,。或許,,作者正是在托馬斯他們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對人生無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當看到小說結尾,,我已經不能輕松地微笑,,一縷深切的悲涼從遙遠的天際襲來。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樣,生命的初次排練便已經是生命本身,,生命永遠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生命之畫圖是如此的潦草,還未來得及修正,,也根本沒有機會修正,就畫完了匆匆的那一筆,。也許一切的結果,,無論暗淡還是輝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贊嘆,,一切的抉擇也沒有什么正確和錯誤的區(qū)別,,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軌跡,因為對于我們所選擇的道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比較其優(yōu)劣!
而使我們必須這樣走的理由,,便是無數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斑@非如此不可”是加載在我們身上的一道命運的符咒,那或許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內心真正的渴望。我們總是會在一個地方反復犯著相同的錯誤,,反復重演著同樣的悲劇,我們正是從這反復重演的悲劇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潦草畫圖,,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它無關道德,,只來自人心,。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五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僧斔麗凵弦粋€餐廳的女侍-特蕾莎時,,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卻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這促使特蕾莎極度痛苦與不安,,最后決定離開托馬斯。分離后經歷了磨難,,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而托馬斯的情婦之一,,薩比娜則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著托馬斯,特蕾莎等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
整本小說主要寫“輕與重”,“靈與肉”,,對托馬斯來說,,輕是“偶然一次不算數”,,是“別樣亦可”,而重則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馬斯,,會更偏重于選擇“輕”,,因此屢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背叛這個名詞,但當他遇到心愛的女人時,,托馬斯在靈魂和肉體間劃分著明顯的界限,他內心確實是深深的愛著特蕾莎,,但卻不停的一次次的傷害她,而特雷莎潛意識里認定靈魂離不開肉體,,因而最終選擇離開。到最后托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選擇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著責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動承擔責任,。輕,,是無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別樣亦可。對于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什么時候該選擇“輕”,?什么時候該選擇“重”?“靈與肉”能否分開,?這些問題,,我們往往難以認清且正確地做出選擇。
就我自己來說,,我難以認同男主人公托馬斯“靈與肉”分離,,選“輕”棄“重”的做法,,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愛一個人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應該盡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她,,不讓她受傷害,。而至于薩比娜,,因怕責任,選擇逃避與背叛,,這也使她難以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選擇“重”,,并在“沉重的負擔”下生活,“靈與肉”相合,,跟著心中的感覺走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敢地肩負起應負的責任,,在艱難和壓力下不斷前進,人生才能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更精彩。隨著心靈生活在“重”中,,有時那種踏實與幸福也會使自己忘卻沉重的負擔下的艱辛,,從而感覺到“重”中的“輕”,感覺一切負擔都是“輕”的,,沒有負荷的。
在最沉重的負擔下,,我們要勇于承擔負擔,,讓靈魂與肉體結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因為只有這樣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六
“非如此不可”是這本書中讓我最受啟發(fā)的一句話,它包含著堅定的信念,,還有信仰,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力量,。我一直相信這種力量的存在。再華麗的外表,,再美麗的容顏,都沒有這種力量更令人感動,。好的作品也是一次靈魂的傾訴,,是心靈之作,它只向懂得它的人們敞開著心門,。
書中很多文字對我來說就象一扇我無法打開的門,,門的里面裝滿了寶藏,,只是我摸不到它,,形而上的思想深厚,、廣葇,,無限,。從這一角度上看,,我是被拒之門外了,。但我還是被故事中的情節(jié)所感染了,。本書無疑是向我們揭示了生活的另一個不同的層面,,真實的,卻很難被勇敢地坦白出來的,。它不是所有人的,,不是一個人的全部,,它是一朵懸崖之花,它是屬于藝術的,,卻又是一門殘酷的藝術,接近瘋癲,。
托馬斯,書中的男主人公,,一個魔鬼與天使的結合體。很多女人為之瘋狂,,而他卻只像是在玩一種激情游戲一樣,,周旋于不同的女人之間,如魚得水般地灑脫歡快,。他對待女人,就如對待自己的職業(yè)(他是一個外科醫(yī)生),,會從不同的女人身體上發(fā)現各自的美妙之處。在他的眼里女人沒有好壞,、美丑之分,只有不同,。他以極大的熱情呵護懷中的每一位女人,又以極冷酷的態(tài)度阻止任何一個女人靠近他所設定的界線,。他柔情似水,他冷漠如寒冰,。這樣一個男人,特麗莎深愛著他,,無法自拔。
特麗莎愛上了托馬斯,,擁有了無上的愛情幸福,同時也為痛苦所擁抱,。她太愛這個男人了,愛是唯一的,,又怎能允許別人的介入,。可她根本就不可能改變托馬斯,,又離不開他。托馬斯自從十年前離婚以后,,就一直自由自在的生活著,,有很多情人,同時又時刻準備著擁有新的情人,,他不會為誰改變,。以往的女人都被托馬斯改造成了適合他的樣子,他也希望特麗莎能成為她們其中之一,。
托馬斯也沒想到自己會對特麗莎的感情越來越深,,與別的情婦不同,。他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同時又抗拒著自己的改變,。為了轉變特麗莎的思想,,他不斷地向她灌輸著自己的觀點,希望把他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最終,無法承受痛苦的特麗莎自殺,,未遂,又兩次選擇出逃,。托馬斯一而再地為她放棄著一切外在的東西,,但卻不能改變感情生活方式。托馬斯是無法改變的,,特麗莎也是無法改變的,,也許她真得希望自己能改變,為托馬斯,但又無能為力,。特麗莎后來的思想奔向了一個極端,,生活為她打開了另一扇窗,在這里她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本來,個人情感就不是一個人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特麗莎學會了攝影,,并熱愛上了它,。在國家危難之機,她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勇敢,,并以超凡的能力用自己的方式與侵略者戰(zhàn)斗,。這些力量是托馬斯給予她的,也只有托馬斯能夠給予她,。當她把對托馬斯的熱愛轉移到事業(yè)中去時,,她的內心平靜了,托馬斯也得以解脫了,。
在國家形勢的左右下,,他們幾經周轉,由城市轉向了農村,。曾幾時,,特麗莎還是那么地渴望能走出農村到大城市里生活,而今卻帶著歡喜回到了農村,,托馬斯如特麗莎網中的魚,,隨著特麗莎收線,慢慢地投入到她的懷中,。
特麗莎盼望著:托馬斯能老點,,再老點,就好了,。漸漸地,,托馬斯真的老了,像一個真正的農民一樣,,每天干著繁重的農活,,穿著破舊的衣服。托馬斯放棄了自己激情四射的生活,,終于枯萎在特麗莎的懷中,。
特麗莎無限傷感。僅僅因為自己的愛,僅僅因為自己的欲望,,也許是她毀了托馬斯的一生,。特麗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托馬斯終于只屬于她一個人了。愛,,是愛其本來的樣子,,還是愛其自己希望的樣子?也許好的作品,就是向我們真實地表達一個立體的思維,,不同的人收獲著不同的果實,。結局是悲慘的,在一個雨夜,,托馬斯和特麗莎雙雙因車禍死亡,。這個結局又是何其完美!
非如此不可么?生命如此短暫又如此的脆弱著,非如此不可,。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七
;[摘要]《五號屠場》是庫爾特·馮內古特最著名的一部小說,。小說通過元小說的敘事方式,兩個敘述層互為揭示和補充,,并結合意識流及科幻元素,,揭示了在荒謬的世界中,人的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輕,。
[關鍵詞]元小說,;敘述層;荒謬
《五號屠場》是美國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家?guī)鞝柼亍ゑT內古特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親身經歷說創(chuàng)作的反戰(zhàn)小說,。1922年庫爾特·馮內古特生于印第安納波利斯,,1942年,他加入美軍,,兩年后赴歐陸與希特勒作戰(zhàn),,在著名的突出部戰(zhàn)役中被德軍俘虜,關押于德累斯頓,,盟軍對該城的毀滅性轟炸中,,他因為置身于屠宰場的地下冷庫,方幸免于難,。小說的其情節(jié)并不復雜,。作者首先敘述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經過,然后講述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畢利·皮爾格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送到前線去作牧師的助理,,但在他見到那位牧師之前,那位牧師就在德軍的襲擊中喪身了,,而畢利在成為助理之前就開始了逃亡,。被俘后他被送到德國的戰(zhàn)俘營,,然后被轉移到德累斯頓做苦工。在那里他目睹該市在美國空軍的轟炸下徹底毀滅,。戰(zhàn)爭結束后,,他回國后過上優(yōu)裕的生活,但始終籠罩在戰(zhàn)爭的陰影之下,。他告訴人們早在在戰(zhàn)爭期間他就擺脫了時間的羈絆,,能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跳躍,,而且他被外星人劫持到另一個星球,與好萊塢著名影星共同生活,,并以外星人獨有的時空觀看待死亡。
在第一個敘述層次中,,敘述者以第一人稱來講述故事。敘述者位于這一層虛構域之內,。按托多羅夫的理論,,在一層敘事中,敘述者=人物,,這就使這一層次的敘事顯得真實,、可信。敘述者“我”是和畢利有著相同經歷的一個人,,經歷了二戰(zhàn)和德累斯頓大轟炸,。但“我”并沒有講述自己在戰(zhàn)爭中的經歷,“我”把這些留給了畢利,,轉而專注于敘述“我”是在戰(zhàn)后什么樣的因素的推動下寫出了畢利故事,。然而這個故事用了23年的時間來完成,顯然它不僅僅是敘述者對于戰(zhàn)爭的回憶,??梢姡谝粩⑹鰧哟魏偷诙⑹鰧哟沃g存在著緊密的關系,。正是“我”在戰(zhàn)爭中的經歷以及戰(zhàn)后23年的經歷促成了這個故事的形成,,因此,第一敘述層不僅解釋了第二敘述層創(chuàng)作的經過,,而且從其經過當中展現了第二敘述層創(chuàng)作的原因,,以及創(chuàng)作目的。第一敘述層對于第二敘述層起著解釋,、說明的作用,,而第二敘述層對第一敘述層起著補充的作用。
然而,,在第一敘述層當中,,“我”對于故事創(chuàng)作過程的敘述,,并沒有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敘述開始于“我”重返德累斯頓,,結束于去德累斯頓的飛機上,,中間有著眾多的時間倒錯,穿插著從戰(zhàn)爭結束到這本書的完成期間與這本書的寫作有關的事件,,“我”內心的活動,,以及“我”對于“我”所寫的這本書的評價。
接下來,,“我”回憶了前兩年我在喝醉酒的深夜,,跟奧黑爾打電話,與他討論我要寫德累斯頓的故事的情景,?!拔摇睕]有交代為什么“有時在深夜我會發(fā)病,發(fā)起病時就想喝酒和打電話,,”但我們可以想見,,那是戰(zhàn)爭留下的后遺癥。從戰(zhàn)爭對“我”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戰(zhàn)爭的殘酷,。然而,跟很多文學作品描述的老兵都熱衷于回憶往昔的戰(zhàn)斗不同,,奧黑爾的反應“并不熱烈,。他說他記得的事情不多”??梢妸W黑爾和“我”一樣,,對于殘酷的往事本能地趨向于忘卻。在我與奧黑爾的通話中,,“我”與奧黑爾對于故事高潮的談論,,使“我”想起了“我”寫在一卷糊墻紙背后的我認為的最美的一個德累斯頓故事的寫作提綱。這個提綱的終點,,是我被交換戰(zhàn)俘時的情形,。這些戰(zhàn)俘,包括我,,都帶著戰(zhàn)利品,,而那些戰(zhàn)利品都是從死人身上取下來的,而其中的一個戰(zhàn)俘還向我炫耀他的收獲,。從中,,我們不僅僅看到人類對于嗜殺的炫耀,還可以看到人命輕如塵土,。
接下來,,“我”繼續(xù)回憶被交換俘虜后在法國休養(yǎng),,最終回到美國,在平淡的生活中深夜時常喝醉,,然后跟很久沒聯系過的人打電話的情形,。這部分可以說是對前面與奧黑爾通話的補充說明,但對于“我”深夜醉酒后打電話的反復描寫,,更說明了戰(zhàn)爭在我頭腦中形成的揮之不去的陰影,。
然后,我又想到我所受的人類學教育,,以及我在大學人類學系學習時兼職的經歷:一位開電梯的退伍軍人,,因為結婚戒指被鉤在電梯門的常春藤和一對情鳥組成的飾邊上,而被下行的電梯頂棚砸得稀爛,。但“我”所兼職的新聞局的女記錄員在聽到“我”的報道后,,卻冷漠得問“他妻子怎么說呢?”當“我”告訴她,,他的妻子還不知道時,,她卻讓“我”告訴他的妻子,以便看看她有什么反應,。那位女記錄員還一邊吃棒棒糖,,一邊問我他被砸爛時是什么樣子,,問我是否感到惡心,。從電梯員的死亡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生命的脆弱和世界的荒謬(帶情鳥的常春藤鉤住結婚戒指,導致死亡),,從女記錄員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于生命的漠視、人性的殘酷,。
接下來,,“我”回憶起一位教授在一次雞尾酒會上和我提起德國人用猶太死人身上的脂肪制造肥皂和蠟燭,回憶起 “我”戰(zhàn)爭中回國后擔任電氣公司對外宣傳員時,,寫信給空軍詢問德累斯頓空襲詳情,,卻被拒絕回答。然后回憶起,,我去找奧黑爾一起回憶戰(zhàn)爭,,卻與他妻子談起兒童十字軍。然后,,與小說的開頭銜接,,“我”回憶起與奧黑爾一起重返德累斯頓,然后分別坐飛機回家,?!拔摇痹诓ㄊ款D等機期間看到有人玩弄時鐘“我手表上的秒針顫動一下就算是一年”,,但“我完全不能這樣做。作為地球上的一個凡人,,我只能相信時鐘和年歷,。”“我”還談到其間我看的書,,談到“按分期付款購買死亡”中的奇異情景:“塞林納想要止住街上人群的喧鬧,,他在紙上大聲疾呼:讓他們停下來……不要讓他們再動一動了……喂,讓他們站住不動……永遠地,!……這樣他們就再也不會消失了,!”談到我看的基甸圣經中上帝用硫磺與火毀滅所多瑪和峨摩拉,以及城里所有的居民,。從“我”的這些回憶和看的書中,,讀者可以看到“我”對于時間流逝的無奈,對于人在時間中走向死亡的無奈,,對于屠殺的無奈,。小說的最后,“我”回憶起與奧黑爾一起坐飛機重返德累斯頓,,那是“我”最近過得最開心的時刻,。也許那是因為“我”終于可以放下多年來德累斯頓壓在我心中的包袱去面對它。
整個第一層敘事,,從重返德累斯頓開始,,也從重返德累斯頓結束,構成一個循環(huán),,中間穿插著二十三年來讓“我”難以忘懷的一些事件,。而正是這些事件,使“我”在戰(zhàn)爭結束后,,一再地看到生命的不受重視,,人們對生命的冷漠,以及人在這如時間般冷酷的世界中的無奈,。正是這些感受促使“我”寫出了畢利的故事,。畢利的故事是“我”的故事的補充。而第一敘述層的“我”的故事是畢利的故事的解釋,。
作為元小說第二敘述層的敘事明顯跟第一敘述層的不同,。在第一敘述層里敘述者首先宣布“下面的這一切基本上是實情”,而且敘述者采用了第一人稱,,這給人一種報告文學式的真實感,,而“我”在第一敘述層就一直在提醒讀者第二敘述層是“我”花了23年的時間寫成的一部作品,并且在第一敘述層的結尾說明了作品的開頭和結尾,。因此,,從畢利的故事一開始,,讀者就清楚地知道畢利的故事是虛構的。因此,,“我”能夠擺脫現實的控制,,創(chuàng)作出一個能夠充分表達“我”自二戰(zhàn)和德累斯頓轟炸到23年后的“現在”為止的感受的作品,說出一個“我”能講出的關于德累斯頓的故事,。
在第二敘述層中,,敘述者自詡為故事的作者,他明顯是處于故事虛構域之外,,而且知道故事當中眾多人物的感受和想法,,并且有時做出評論,是一個第三人稱,、虛構域之外,,全知型的敘述者。按照托多洛夫的理論,,敘述者人物,。這樣的一個敘述者提醒著讀者: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這樣一個敘述者反復說明是虛構的故事中,敘述者卻突破了第一敘述層和第二敘述層之間的界限,,出現在第二敘述層中,,直接地與讀者對話,告訴讀者:“我去過那兒,,我的老戰(zhàn)友伯納德·弗·奧黑爾也去過那兒”,,“我當時也在那兒”,?!拔摇痹宕魏喍潭擅畹慕槿氲诙⑹鰧訑⑹稣叩臄⑹觥_@種違反常規(guī)的現象叫做“僭述”,。小說當中的“所有這些游戲,,以其強烈的效果表明了它們不顧是否真實,想方設法地超越的那條界限是多么重要,。而這條界限恰恰就是敘述行為(或表現行為)本身,。這是兩個世界——講故事的世界和所講述的世界之間的一條活動的然而卻是神圣的界限?!痹凇段逄柾缊觥分?,作者通過僭述,使“我”超越了第一敘述層與第二敘述層之間的界限,,在明確表示畢利的故事是虛構的同時,,又以“我”的出現強調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把第一層敘事中我的感受帶入第二層敘事,使第一層敘事與第二層敘事在意思的表達上形成互補,,在第一敘述層和第二敘述層之間形成了虛構的現實的虛構(小說)之間的微妙交流,。同時,也讓讀者以為可以放松地欣賞這個虛構的故事的同時,,卻又不時地思考“究竟這個故事有那些確實是在現實中發(fā)生過的,?”使讀者更加關注虛構與現實的關系。
畢利的故事,,無疑是以“我”的經歷為原型創(chuàng)造的,。故事講述了畢利從二戰(zhàn)中應征入伍,到他去逝期間的經歷,。然而,,在第二敘述層中,敘述者的敘述并不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的,。故事一開始,,敘述者就宣稱畢利擺脫了時間的羈絆。于是,,敘述者的敘述按照畢利的時間旅行,,在他戰(zhàn)時的經歷和戰(zhàn)后以及戰(zhàn)前的生活之間進行跳躍,整個故事中充滿了時間倒錯,。雖然敘述者在畢利的故事開始后不久,,就說他訂婚后不久就患上了輕微的精神分裂癥,但他并沒有明確地說明畢利的時間旅行是他精神分裂的一個癥狀,,而且后文也說明他的精神分裂在醫(yī)院得到了治療,。因此,我們不防從馮內古特曾經作為一個科幻作家的身份來看,,相信他把科幻的成分融入這部小說當中是有意為之,。正是因為“我”在第一敘述層里明確的宣稱,畢利的故事是“我”虛構的一個作品,,因此它可以在以“我”的原型為基層的條件下,,超越真實的界限,對“我”在講述“我”的經歷時不能充分表達的意思,,借助虛構的,、超越現實的情節(jié)進行充分的表達。畢利真的在他的故事中進行了時間旅行,。
雖然畢利擺脫時間的羈絆像其它科幻作品中的時間旅行一樣,,可以看作是對現實的不滿和逃避,但不同的是畢利對于殘酷的戰(zhàn)爭和現實世界的逃避的結果卻是無處可逃。戰(zhàn)爭總是縈繞著他,,他的一生仿佛都跳不出戰(zhàn)爭,,同時他對于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都無能為力,他像一只陷在琥珀之中的蟲子,。因此他不得不接受了514號大眾星球上的生物所說的話:“不去理會糟糕透頂的日子,,專注于美好的時光?!泵鎸ι钪幸粋€又一個生命的消失,,畢利也不得不采取了514號大眾星球上的生物對待生命的觀點:當一個人死了的時候,他只是在那特定的時間情況不妙,,他的過去依然很有活力,、因此談到死人,只是一句“就那么回事”,。
然而,,當我們審視世界的荒謬,與畢利產生同情,,深刻的體會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同時,,卻回首看到了畢利活著的堅強?!敖g架下的幽默”其實也是一種勇敢,,一種絕望中帶著悲劇色彩的勇氣。因此,,《五號屠場》不應被看作一部消極的小說,,因為,通過精心安排的敘事手法,,它讓我們體會到了不僅僅是荒謬的世界中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輕,,也讓我們看到了生命在置之死地后的堅強。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