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長恨歌的鑒賞篇一
全篇分為三部分:開篇至“驚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詩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來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并講述了由此帶來的荒政亂國的情形及安史之亂的爆發(fā);第二部分從“九重城闕煙塵生”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共四十二句,,寫楊貴妃在馬嵬驛兵變中被殺,以及此后唐玄宗對她的思念; “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jié)尾,,是全詩的最后一部分,講道士幫唐玄宗到仙山尋找楊貴妃,。
詩人開篇即借“漢皇重色思傾國”一句,,交代了唐朝禍亂的原因,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磥砗軐こ#孟窆适略蛻搹倪@里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tǒng)領著全詩。后面之事皆由此而來,。之后詩歌逐步展開,,層層敘述:先講唐玄宗重色,百般求色之后,,終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攬入懷中。接著,,對楊貴妃的美貌進行刻畫,,寫出她如何的嫵媚,并因此得寵于后宮之中,?!版⒚玫苄纸粤型痢保^“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家因楊貴妃而變得權勢逼人,不可一世,。得到楊貴妃的唐玄宗,,過上了縱欲、行樂的生活,,終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以至于“從此君王不早朝”。詩人對此進行了反復地渲染,,從而點明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原因,。這一部分是整個愛情悲劇的基礎,,是“長恨”的內(nèi)因之所在?!霸娙送ㄟ^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在這出愛情悲劇中,,楊貴妃的死是個關鍵情節(jié)。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發(fā)生后,,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第二部分,,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這正是楊貴妃致死的原因所在,?!傲姴话l(fā)”,要求處死楊貴妃,,說明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迷戀已經(jīng)引起公憤。這里,,詩人用六句話對二人的生離死別進行了描寫:“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ㄢ毼責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悲傷之情溢于言表,。特別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把玄宗那種極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能的內(nèi)心矛盾和痛苦心情形象的表現(xiàn)出來,。
楊貴妃死后唐玄宗的相思之苦,詩人并未直接描寫,,而是抓住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來抒發(fā)婉轉(zhuǎn)凄涼的相思之情。從“君臣相顧盡沾衣”至“魂魄不曾來人夢”:寫唐明皇在時局穩(wěn)定后從蜀地回京城,路經(jīng)馬嵬坡勾引傷心事,。返京以后,,更是觸景傷情,無法排遣朝思暮想的感傷情懷,?;貙m以后物是人非,白天睹物傷情,,夜晚“孤燈挑盡”不“成眠”,,日思夜想都不能了卻纏綿悱惻的相思,寄希望于夢境,,一生一死分別了多少月:“魂魄不曾來人夢”?!伴L恨”之“恨”,,動人心魄。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人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后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xiàn),,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jié)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馀”,給讀者以聯(lián)想,、回味的余地。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zhuǎn)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gòu)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并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里,。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nèi)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由于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后,,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jié)并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后,,內(nèi)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jīng),,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后,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zhuǎn)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來人夢”,。詩至此,已經(jīng)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jié)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gòu)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jié)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huán)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zhuǎn)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觀愿望和客觀現(xiàn)實不斷發(fā)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zhuǎn)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zhuǎn)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tǒng)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huán)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nèi)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nèi)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diào)上也表現(xiàn)出人物內(nèi)心的愁苦凄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zhuǎn)”,,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后,,“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里,,由于環(huán)境和景物的觸發(fā),,從景物聯(lián)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美蓉花和未央宮的乖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貔,。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nèi)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睆狞S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xiàn)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人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jiān)青娥”都已白發(fā)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雨到奏凱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F(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huán),,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復抒情,回環(huán)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長恨歌的鑒賞篇二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陜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zhì)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yōu)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jié)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核麄兊膼矍楸蛔约横劤傻呐褋y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并不拘泥于歷史,而是借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jù)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回旋曲折,、宛轉(zhuǎn)動人的故事,用回環(huán)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xiàn)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xiàn),,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么,,為什么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里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tǒng)領著全詩。緊接著,,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后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后在宮中如何縱欲,,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nèi)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下面,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發(fā)生后,,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傲姴话l(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fā)”,,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于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jié),,在這之后,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接著,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至“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diào),宛轉(zhuǎn)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后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蕩氣,。正由于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xiàn),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為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后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xiàn),,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jié)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給讀者以聯(lián)想、回味的余地,。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zhuǎn)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gòu)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并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叭崭咂稹?、“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里,。那么,詩人又是如何表現(xiàn)“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nèi)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由于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后,,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jié)并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后,,內(nèi)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jīng),,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后,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zhuǎn)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jīng)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jié)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gòu)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jié)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huán)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zhuǎn)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觀愿望和客觀現(xiàn)實不斷發(fā)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zhuǎn)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zhuǎn)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huán)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nèi)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nèi)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diào)上也表現(xiàn)出人物內(nèi)心的愁苦凄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zhuǎn)”,,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后,,“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里,由于環(huán)境和景物的觸發(fā),,從景物聯(lián)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nèi)心活動?!跋Φ钗烇w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xiàn)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jiān)青娥”都已白發(fā)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F(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huán),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復抒情,,回環(huán)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人們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有所謂愛情說,、政治主題說,、雙重主題說等等,。本文作者持愛情說。首先從作品的四個層次來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陳鴻寫《長恨歌傳》那樣板著說教的臉孔去描寫李楊故事,而是以“情”作為主旋律,,讓主人公的情去感動讀者,使之產(chǎn)生共鳴,,取得審美上的極大成功。本文還結(jié)合作者生平經(jīng)歷和社會歷史分析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政治題材和來自民間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的關系問題上的獨到之處,,進一步說明唐明皇楊貴妃形象的審美意義。
《長恨歌》一出,,關于其主題,,便成為歷來讀者爭論的焦點,。觀點也頗具分歧,。大抵分三種:其一為愛情主題。是頌揚李楊的愛情詩作,。并肯定他們對愛情的真摯與執(zhí)著;其二為政治主題說。認為詩的重點在于諷喻,在于揭露“漢皇重色思傾國”必然帶來的“綿綿長恨”,,譴責唐明皇荒淫導致安史之亂以垂誡后世君主;其三為雙重主題說。認為它是揭露與歌頌統(tǒng)一,,諷諭和同情交織,既灑一掬同情淚,,又責失政遺恨,。究竟如何,,還需從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貴妃進宮后恃寵而驕,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tǒng)領著全詩;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nèi)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后回朝時,,重過馬嵬,,“不見玉顏空死處”?;貙m后,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回腸;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xiàn)唐玄宗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后終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xiàn)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脫于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范圍,,將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的矛盾沖突表現(xiàn)無余。結(jié)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于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xiàn)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應該說,,寫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觀上是同意陳鴻的“懲尤物,、窒亂階”之說的,后來在《新樂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還重復強調(diào)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題,,明確宣揚性愛之為害,但是又承認“人非木石皆有情”,,性愛是消滅不了的,所以解決問題的途徑只好是“不如不遇傾城色”,。但在《長恨歌》的實際寫作當中,,他又服從了民間愛情故事所表達的人類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這樣,整個故事便具有了更為深刻復雜的涵義:既寫了真美,,又寫了真惡,并將兩者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麗情集》本《長恨歌傳》有一段話:叔向母曰:“甚美必甚惡,?!崩钛幽旮柙唬骸皟A國復傾城,。”此之謂也,。這段話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對這一問題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寫作《長恨歌》時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是:不因為“甚惡”而抹煞“甚美”。盡管其主題最后似偏離了對“甚惡”的譴責,,但“甚惡”內(nèi)容本身畢竟沒有被抹煞,,反過來又豐富了“甚美”的涵義,。
《長恨歌》一方面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題材和政治題材,另一方面又是一個來自民間的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白居易在創(chuàng)作中服從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詩人的個性思想,即傳統(tǒng)模式與作者主觀能動作用同時并存,,這固然是與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人生觀是分不開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貶官江州司馬為界,經(jīng)歷了由積極入世到消極出世兩個階段,,實踐了他所信奉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謂“獨善”的基本內(nèi)涵是樂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與釋,、老相通,,以隨緣任運、委順自然為應世態(tài)度,。在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獨善”與“兼濟”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呂事業(yè),蓄之則莊老道德”(《君子不器賦》),,它們是一個完整人生觀的兩個側(cè)面。還在遭貶以前,,他努力為云龍、為風鵬,,并與元稹大力倡導新樂府運動。也正是因為他年輕時候的胸懷大志,,頗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氣概,,才使得他有足夠的氣魄處理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題材,并以“不惑”來總結(jié)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寫就了《長恨歌》,。這樣,在他心目中對唐明皇的一分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來。正是因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輕國的唐明皇是對立統(tǒng)一體,,所以,白居易把這個故事寫成一個好皇帝的悲劇,。好皇帝有所惑,終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們從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種理想化的結(jié)果。排斥的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為皇帝們頭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為半神的理想化,。而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種理想在內(nèi),,他們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皇帝權威下降的土壤出發(fā),,把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頭子想象為和他們自己一樣的普通人,,一個有愛欲、有苦惱,、有錯誤、有缺點的人情味十足的癡情皇帝,,簡直同一般愛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無差別!他們從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應該和百姓一樣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從民本思想出發(fā),有條件,、并有所揚棄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這種對唐明皇的理想化,這樣完成了對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詩人被貶江州以后,,“獨善”與“兼濟”的地位才發(fā)生了轉(zhuǎn)化,他的精神生活與仕宦生涯逐漸轉(zhuǎn)軌,,終于以“獨善”消釋了“兼濟”,在精神自救的過程中,,白居易逐漸從關注社會政治轉(zhuǎn)向關注個體生命,對于自由人格的鐘愛逐漸超越了對道德人格的執(zhí)著,。
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么感染和誘惑著讀者呢?宛轉(zhuǎn)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