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教版一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2.讓學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從統計圖中發(fā)現數學問題,。
3.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較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難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書p108~109
教學目標:
2.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具準備:未完成的統計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統計表)
98~xx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fā)展人數統計表
98?99?00?01?02?03
人數(萬人)?3?4?6?8?8?10
二,、動手制作條形統計圖
1.學生獨立完成條形統計圖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98~xx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fā)展人數統計表’內的數據,獨立完成‘98~xx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fā)展人數條形統計圖’,。
制作前先讓學生說說每格表示幾個單位然后再制作統計圖,。
a學生根據條形統計圖說說發(fā)現了哪些信息?
b學生小組評價優(yōu)秀作品;
c全班交流優(yōu)秀作品,。
三,、對比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1.師演示“98~xx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fā)展人數折線統計圖”,,學生觀察,。
師:這個統計圖是怎樣完成的?
師和生一起分析折線統計圖,,教師演示其中的一個數據的畫法,,讓生知道是這張統計圖是如何畫的。
師:你們對比這兩個統計圖,,看看它們有什么異同,?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2.小結:
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相同點和不同點,,把兩種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板書出來。
3.認識折線統計圖,,發(fā)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師:你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fā)現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導學生觀察參加科技發(fā)展人數的變化情況,,并談自己的感想,,培養(yǎng)學生關心周圍事物的興趣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書中p109的問題解答,;
2. 完成書中p112練習十九第一小題的問題解答;
五,、小結評價,。
六、作業(yè):作業(yè)本p48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書p110~111
教學目標: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線統計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具準備:未完成的統計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陳東的媽媽記錄了陳東0~10的身高,,如下表
(師出示p110例2的統計表)
引導學生看到統計表想提什么問題,,激發(fā)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的興趣。
二,、動手制作折線統計圖
1.學生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陳東0~10的身高統計表’內的數據,,獨立完成‘陳東0~10的身高統計表折線統計圖’,。
教師先演示其中一個數據的畫法,然后再讓學生動手畫,。
分為兩個層次動手實踐:第一層次為學生練習2分鐘,,教師將巡視發(fā)現的問題組織學生分析,再推進第二個層次的練習,。
師指導個別學生,。
2.小組交流作品,欣賞折線統計圖
a學生根據折線統計圖說說發(fā)現了哪些信息,?
陳東115厘米時幾歲,?
5歲半時陳東身高大約多少?
師引導學生從前幾年身高的增長情況來猜測陳東5歲半時的身高,。
b學生小組評價優(yōu)秀作品,;
c全班交流優(yōu)秀作品。
3.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合理推測:陳東身高的發(fā)展趨勢,。
三,、鞏固練習
完成書中p111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
五,、作業(yè):完成書中p113練習十九第3小題
作業(yè)本p49-50
第三課時?? 練習課
教學內容:p112-p113
教學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使學生能熟練制成折線統計圖,,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科學預測,根據已有折線圖發(fā)現信息,。
教學過程:
一,、練習
1.完成書中p112的第1小題
學生先觀察氣溫變化,交流氣溫變化規(guī)律
估計我們現在氣溫應該在幾度左右,?
回答書中三個問題
師組織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統計圖,,然后再回答。讓學生仔細觀察,,明確橫,、縱軸數據表示的含義。
2. 完成書中p112的第2小題:根據已有統計表,,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并回答后面的兩個問題,。
3. 完成書中p113練習十九第3小題的問題解答;同時能從統計中發(fā)現問題,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再次認識統計的作用,。
二、作業(yè):課堂作業(yè)本p51
第四課時??? 練習課
教學內容:書p114~116
教學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使學生能熟練制成折線統計圖,,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科學預測,。
教學過程:
一,、練習
1.完成書中p114的第4小題:
a學生先觀察體溫變化,交流對人體溫的了解信息,;
b對照正常值發(fā)現信息
c回答書中的5個問題
師組織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統計圖,,然后再回答。讓學生仔細觀察,,明確橫軸數據表示的含義,。
2. 完成書中p115的第6小題:學生獨立完成,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結合環(huán)保教育,提高學生的價值發(fā)現,。
3. 完成書中p116練習十九第9小題的問題解答,;
讓學生根據張浩家這幾年旅游消費情況的統計表,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同時能從統計中發(fā)現問題,,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再次認識統計的作用,。
二,、實踐活動
結合書中第7.8題的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課前參與:1.學生提前根據書中第7.8題的練習的要求,,開展調查活動;2.應用書后的練習紙,,進行繪制折線統計圖,。
課中交流:學生分成學習小組交流作品
課后延伸:組織學生從統計圖中預測信息,提出科學建議,,布置在學校走廊上,。
三、作業(yè):完成書中p115的第5小題:
數學廣角(-)
教學內容:四年級下冊第117~118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二十第1~3題,。
教學目標:1. 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
2,、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3,、看圖:在畫面上我們看到春天桃紅柳綠,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你們知道嗎,?3月12日是什么日子,這一天全國上下到處都在植樹,,為保護環(huán)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出示圖:這里從頭到尾栽了幾棵樹,數一數,,它們之間又有幾個間隔呢,?你發(fā)現了什么?誰來說一說,?同時板書,。
4、那你能像這樣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請你們選擇一種動手畫一畫吧,!
6、你發(fā)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么規(guī)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們互相交流一下)。
反饋:誰來說說你的發(fā)現,?評價:哦,這是你的發(fā)現……你還能用一個算式來概括,。
邊板書邊說:同學們都發(fā)現了從頭到尾栽一排樹時,,植樹棵樹比間隔數多1,(指表格),,也可以寫成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7,、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fā)現其中蘊含的規(guī)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guī)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1,、出示例1,同學們自由地小聲地把題目讀一讀,。
1). 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說一說)2). 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 題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4). 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的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還可以借助線段圖畫一畫,。
2. 交流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3)聽了他們說的,,你們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3,、剛才,,這兩位同學畫線段圖和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都是很善于動腦筋的,。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 基本練習:
2小結:咱們班的同學們不僅會解答,,而且還能比較它們的不同,的確這兩道題都運用?? 了今天我們發(fā)現的這些規(guī)律,,這兩道題雖然問題不同,,但它們的關鍵都是要先找到間隔數,正因為它們問題不同,,所以解題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可要注意審題喲!
3. 變式練習:課本練習二十中的1,、2,、3題
四、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板書)那植樹問題只在植樹當中才有嗎,?學生說一說,,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
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的情況,。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兩端不栽,,一端栽,,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數學廣角(二)
教學內容:教材p118_p11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生活中的事例,,繼續(xù)體會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探索規(guī)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熱:
1.出示公告:
南教學樓到操場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學校打算在小路一側種樹。請按照每隔5米種一棵的要求設計一份方案植樹方案,,并說明設計理由,。
(1)獨立活動,設計方案,。
(2)小組交流,,說明設計方案及理由。
(3)個別匯報植樹棵數,,尤其說明兩端不種和只種一端的情況,。
2、板書以上兩種情況的植樹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
二,、新授
思考:1) 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說一說)2). 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 題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旁都植)
2,、?嘗試練習:
3、?交流強調當兩端不植樹時,,植樹棵數比間隔數少1,還要注意兩旁都植,。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
2、?練習二十4,、5兩題
3,、排名次
四,、課堂總結:
學了今天的知識,又有什么收獲,?植樹問題具體到生活中有許多變化,,大家要仔細審題,看清要求應用規(guī)律認真解答,。
數學廣角(三)
教學內容:教材p120_121例3
教學目標:通過練習,,使學生明確植樹問題的另一種情況-關于一個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教學過程:
一,、擺一擺
2,、將擺放每邊的棋子數與總數記錄下來,看看有什么規(guī)律,?
二,、新授:
1、?出示例題及圍棋教具,,
圍棋的最外層每邊能放19個棋子,,想一想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棋子?
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2,、?交流方法
3,、?小結,你還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他與植樹問題又有什么聯系,?圍棋子與間隔數相等,是在封閉線上的植樹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
2,、?變式練習:練習二十6,、7兩題。
四,、課堂總結
數學廣角(四)
教學內容:小管家
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繪制折線統計圖的能力,,并通過讓學生試著理財,感受數學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請學生每天晚上問一下爸爸媽媽,并把每一筆開支記錄下來,,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錢,,然后算一算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錢(記錄在課本p124的表格中)
二、?新授:
1,、當了一星期的家庭小管家,,你有什么感受,?匯報一下
2、根據統計表繪制出這一周開支的折線統計圖
3,、小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各家一周的開支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
4,、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guī)律,?
5、根據這一周的開支估算本月的總支出,,然后告訴爸爸媽媽,。
6、對于本月的開支你有什么好建議,,向爸爸媽媽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感受
折線統計圖有什么作用?
四,、?鞏固練習
完成作業(yè)
蘇教版一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篇二
1.使學生初步學會計算十幾減9,。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①9十3 9十7 9十4 9十6
②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①9十( )=12 9十( )=13
②9十( )=14 9十( )=15
③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書p10的圖,。
引導學生看圖,提問:誰能說一說這幅圖的意思?(有15個氣球,,買了9個,,還有幾個?)
提問:如果沒有圖,要算15減9等于幾,,該怎樣想?
(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互相商量。教師可提示學生聯系舊知識進行計算,。)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9加6得15,15減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減9等于6;
(3)10減9等于1,,1加5等于6;
(4)15減5等于10,再減4等于6,。
教師對學生的不同想法,,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多思考。進一步提問:這么多的想法都是對的,,那么你覺得哪一種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勵學生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得15,15減9得6)同時板書得數“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戲,,投了14個圈,有9個沒套中,,套中了幾個?
提問:
(1)要求套中了幾個,,該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4—9=)
(2)得多少?怎樣想的?教師板書得數“5”,。
3.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么內容?(十幾減9)教師板書課題,。
該怎樣計算這些題目呢?教師指題,引導學生總結出想加算減的方法,,同時也鼓勵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愛的方法進行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擺一擺,,邊操作邊小聲地說想的過程。然后指名說,,再在方框里填上數,。
2.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3.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3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任指幾題,,讓學生說一說最喜歡用什么方法計算。
四,、課堂練習
完成教科書p11練習二第1,、2題。
蘇教版一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篇三
認真擬定說課稿,, 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師提高業(yè)務素質的有效途徑。下面是關于小學數學《統計》說課稿 范文,,僅供參考!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學生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里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學生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fā)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fā)生的不確定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督y計》這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并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1.通過學習數據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里的作用,。
2.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fā)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么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只嗎?怎么辦?(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后說說,。)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學生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后擺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后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通過比較,,學生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只,。而將小動物分類后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只,。
師:分類后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說是“分類理一理”。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么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同桌在說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說的是否和你說的一樣,。(學生互相說。)
剛才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說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么好處?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學生匯報分類整理的結果,。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并讓學生說說從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說,,再指名說,。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三,、創(chuàng)設選擇的空間,積淀“主角”意識,。
給學生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jié)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學生進行調查,、整理,。學生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為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是怎么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