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一
《論語》為四書之一,,經(jīng)典之一,過去考取功名的教科書,,這個過去指的是科舉時代,,明代起,還必須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謂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人,只聽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至于《論語》是個什么樣子,,沒有讀過。覺得那是舊的東西,,沒用的東西,,如果去看是個搞笑的事情。
這是南懷瑾老師講解《論語》的書,,南老謙虛地稱為《別裁》,,原來自己曾經(jīng)那么多耳熟能詳?shù)母裱院途涑鲎浴墩撜Z》,,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p>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p>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p>
………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
南老師娓娓道來,,用平直易懂的語言,,親切地述說著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戰(zhàn)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權威,,重新詮釋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引領著我去解讀儒家真正的意義。讀來不枯燥,,不是老學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釋一句,那樣肯定會打嗑睡的,。
《論語》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后連貫,不可分割,。都在說明一樣東西: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完善自己的品格修養(yǎng)。
南老師以自己半生修習佛法的經(jīng)驗,,從“體,、相、用”上來解釋儒家思想的“仁”,,也說了宋代理學家盜用佛,、道家的觀點來解釋儒家學說,最后又打擊佛道的不應該,,讓人心中一亮,。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學”,,原來不僅僅是學習,,而是“學問”,這個學問不是通常的知識,,是做人做事的修,,這一點是始終貫穿整部論語,也是孔子的偉大之處,,這是南老師的觀點,,讓人信服。
書中這樣被先儒們誤讀的詞還很多,,“里”,、“命”……
儒學能夠流傳幾千年,,孔子能夠尊為圣人,聽了南老師解讀才覺得原來他是名至實歸的,,原來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過,。看來一種學說或思想流傳久了也有流弊,,后人總是以自己的認為來解釋前圣先賢,,傳統(tǒng)文化離我們竟?jié)u行漸遠。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二
先說孝,,孔子思想以“仁”為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表現(xiàn)?!稙檎分?,有四個人問孔子“孝”,問題大體相同,,但孔子的回答卻各不相同,,從某些方面體現(xiàn)出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孟懿子和孟武子為魯國大夫,,孔子則基于當時的禮崩樂壞的情況回答他們,。孔子以禮相答,,說孝應是禮制相符,。人為萬物之靈,平民百姓會盡力侍奉自己的父母,,他們樸素,、孝順,沒有貴族的華貴,,但用心敬父母,。可見,,人再無情,在父母面前,,都需要有誠敬之心,。
再說君子,君子是一種什么樣的人,,可以從多方面解答,。首先,君子一言九鼎,。言而無信,,如大車無輗,,而小車無軏是走不遠的。再者,,君子之為,,以言地教民,唯有講道義,,才可得民心,。
綜上可見,孔子所述,,在于為政,,而言君子、孝心,、道義,,類比之送也。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三
《論語》的編輯者不止一個人,,有千千萬萬的人,。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被世人視為至理,。它以極具典范意義的語言?!墩撜Z》中所記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其中不少對話場景栩栩如生,生動傳神,。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tài)舉止的靜態(tài)描寫,,而且有關他的個性氣質(zhì)的傳神刻畫。
《論語》成功描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子貢的聰穎善變,顏回的溫雅賢良,,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讓我知道了,,孔子是個十分守禮節(jié),,連顏回死后,他都還守著禮節(jié),,不肯把車子賣掉,,可見孔子多么深明大義啊!
《論語》是國學經(jīng)典,,涉及到人們生活諸多方面,,如:如何從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與人交往,堪稱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源泉和寶庫,,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人們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安邦。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精論,,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展現(xiàn)。
讓我們慢慢的開始背《經(jīng)典》,,從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從世代相傳的經(jīng)典中,,學習到人生的哲理,,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四
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典籍不計其數(shù),,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論語》就是對人們影響最深的書籍之一,。
學習《論語》內(nèi)容,,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是每一位華夏子孫的本分,。本學期我們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論語》十句經(jīng)典,,讓我感慨最深的就是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邊感嘆的,他告誡我們:時間就像河水一樣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寶貴的時間,。是啊,!時間飛速流逝,,一去不復返。有一句名言:請珍惜時間吧,!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我們才會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讓生命在有限的時間里延長,出彩,。
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許多青少年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崇拜“游戲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導致學業(yè)荒廢,,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樣年華,,卻被白白浪費在虛擬的游戲中,被白白浪費在渾渾噩噩中,。年輕時代,,時間不能太隨性去支配,要讓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過得踏踏實實,。
我國現(xiàn)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時間就像是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濒斞傅某晒?,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確實惜時如命,,他把別人喝咖啡、談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魯迅以各種形式來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和工作。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惜時如命的精神,,魯迅在他56歲的生命旅途中,,廣泛涉及自然、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一生著,、譯一千多萬字,留給后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縱觀古今,,沒有哪一位對國家,,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偉人不是珍惜時間,忘我勤奮的楷模,。時下,,不少中學生缺乏的就是時間觀念,他們沒有人生理想,,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一上課就萎靡不振,無心聽講,?;镜膶W習時間都不能保證,更談不上用業(yè)余時間讓自己有所作為,。長此以往,,豈不是毀了自己的一生。
年輕的朋友們,,為了自己光明的未來,,為了自己充實的人生,讓我們攜手,,一起珍惜時間,,一道務實奮進。來展現(xiàn)自己靚麗的青春,,實現(xiàn)自己成功的`人生,。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五
學而時習之。
學而優(yōu)則仕,。
儒學對學習非常重視,,《論語》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荀子》則用大段大段的理論去闡述學習的目的,、方法,、對象,《朱子語類》也有整卷內(nèi)容關于學習的心態(tài),、內(nèi)容,。至于以后的科舉制度,夸張地闡釋著“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論,,如此大張旗鼓地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莫有甚者,。
理念反復論證,,更多地是作為純粹的知識分子的面目出現(xiàn)在君王,、重臣面前,漢代的經(jīng)學,、宋代的理學,、清代的考據(jù)學,、當代的儒哲學,,無不是以文化作為重點,無不是以理論發(fā)揚為目的,。其原因應還是在于知識的增多以及職業(yè)化,,個人的能力、精力有限,,要想在社會上有所成就,,則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擇其一而專,。論語讀書筆記學,,前提是人的不完善,必要條件是有先知先覺者,。要完善自身,,必須不斷地向比自己水平高的人的學習,先生,,也就是先于自己而知,、悟者,職業(yè)化的先生,,就是教師,。基于此,,師生關系在儒家體系中成為重要的一環(huán),,隆師親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雖有夸大,,但對于老師的尊重和敬仰可見一斑?!皫熣?,所以傳道授業(yè)者也”,其對象自然是學生,,那么,,傳授些什么呢?籠統(tǒng)地方面是“道”,具體的方面是“德”,,傳授的方法通常通過解讀古代的文化典籍入手,,這也就是我們可以想象出的私塾學生誦經(jīng)讀書的場面,,水平更高的學生,則就典籍中的疑難問題或自身疑問請教于老師,,如宋代以來的書院教育,。至于學生的年齡和畢業(yè)、文憑等現(xiàn)當代的條條框框,,在古代并沒有限定,,似乎入仕倒是可以作為一個離開書院的標準。
己揣摩,,并提出關鍵性的問題或一語中的,。而習,當作溫習,、思考解,,如果擴大一些,習還應該包括踐行,,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曾子說,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傳不習乎?”至于之后儒學的“知行”范疇,,也該包含著學習這一內(nèi)容,。孔子時代的學與其之后的學不同,,習,,自然也不相同。流傳到如今,,學習更多地體現(xiàn)在理論知識方面,,以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學習的評價標準,考試制度則是這一標尺的具體體現(xiàn),,但這一標尺并沒有涉及到做人,、做事,也就導致著知與行的分離,。
中,。儒學與西方哲學各有缺失,但是否會互補?我認為難度很大,,畢竟儒學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責任和義務,,西方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自由與權利,大的社會環(huán)境根本不同,,除非儒學能根據(jù)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開出個人的自由與權利,西方能認同儒學的責任與義務,。全球化的局面下,,興許有可能性,,但并不樂觀。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六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是在這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好處。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墩撜Z》引孔子的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彼f,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但是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能夠這樣說的,。
在《論語》里對以前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xiàn)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于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币馑际钦f人家已經(jīng)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凈,對他的過去不就應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nèi)A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務必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jīng)》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透過了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tài)度,,真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七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
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yè)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shù)學方面的字體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贊揚我的作業(yè)本呢!原來論語是多么重要??!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并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八
儒家學說的核心內(nèi)容是仁義道德,一部《論語》,,除了孔子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外,,剩下的就是這個了。綜觀孔子的一生,,他游說諸侯,,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學說,雖屢受挫折卻還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在混亂動蕩的春秋亂世,,他的思想和實踐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昭示著個人人格的偉大魅力,?!抖Y記·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笨鬃右宰约旱纳眢w力行,,很好地踐行了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觀。
在孔子身上,,隨地隨地自然流露的仁愛之心,、君子風度、修己反省品質(zhì)、待人交友之道以及平時的言辭等等,,無不體現(xiàn)著社會的良知和天地間的正氣,。他以其言其行向人們昭示:“仁者愛人”是人間正道,是做人的基準,,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君子的標準,。所謂君子,必須能志道,、據(jù)德,、依仁,還要有義,、有禮,、有遜、有信,,再學習一定的“六藝經(jīng)傳”,。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一詞的份量極重,,因為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德的學說,,其終極目標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謙謙君子,這樣的社會才能有德有禮——人人周而不比,、群而不黨,、和而不同??梢?,修身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題閱讀】
仁者愛人
“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是社會基本倫理的準則,。孔子一生周游列國,,積極入仁,,明“知其不可”,卻仍然堅定地“而為之”,,他提出的“德治”“禮治”包括這一課講的“仁義”思想,,其終極目標就是要恢復周禮,使人各安其分,,從而達到他向往的理想社會——大同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人人有仁有愛,有禮有義,,且君臣有分,,父子有別。而周朝,,則是這種大同社會的理想目標,,孔子多次贊嘆周代的禮制完美豐富,“郁郁乎文哉!”也表達了內(nèi)心的無限崇拜之情“吾從周”,。而要達到有禮,,有仁是最根本的,它是民眾團結,、社會和諧的基石,。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認為,,做到“克己”就是仁,,做到“仁”就能“復禮”,做到“復禮”則實現(xiàn)了其孜孜以求之的理想境界,。因此,,“仁”是一切問題的基礎,有了“仁”的“仁者”天下人都會稱贊他,??鬃佑诌M一步指出,行仁踐仁要靠自己,,要自己親自行動,,親自實踐,別人是幫不了忙的,。一旦具備了仁,,心中就有“博愛”之心——“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能問人,,禮喪,,導盲,愛物,,最終做到兩個字——“忠恕”,?!爸宜 敝朗强鬃铀枷氲闹匾獌?nèi)容,待人忠恕,,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于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在這一課中,,孔子說他的道是有一個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并且具體解釋了什么是“忠恕”的問題。因此,,正確理解孔子“忠恕”思想的含義,,對于把握孔子的“仁愛觀”,是非常要緊的,。
孔子喜歡在平時和弟子各自言志,,交流個人道德修養(yǎng)及人為處世的態(tài)度等問題。作為仁者,,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真正的“愛人”——問人,,禮喪,導盲,,愛物,,這是夫子身先垂范,身體力行,??鬃訉τ谥芏Y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該行什么禮,,對于尊貴者,、家有喪事者和盲者,都應禮貌待之,,并且由人及物,。孔子之所以這樣做,,也說明他極其尊崇“禮”,,并盡量身體力行,是要“克已復禮為仁”,,以恢復禮治的理想社會。
君子之風
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是仁者,,首先必須是君子。他具體提出了成為君子的標準與條件是:志道,、據(jù)德,、依仁、游藝。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成為君子,,要做到追求正道,堅守道德,,心中有愛,,游習六藝??鬃舆M一步指出,,君子應“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即要有義有禮有謙遜的態(tài)度和誠信的品質(zhì),,做到了這些,,才是“君子哉!”
有君子必有小人,《論語》中,,孔子多次將“君子”與“小人”進行了對比闡述,。君子能喻于義,志于道,,甚至能舍生取義;小人卻喻于利,,志于衣食,并且患得患失,??鬃訉@種小人是很討厭的,他把那些一心想當官的人斥為鄙夫,,這種人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為此,,他就會不擇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體,危害他人,。這種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的,。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什么好的結局的,。他認為,,君子當喻義棄利,舍生取義,。這是君子的風度之一,。相反,,孔子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所以,孔子才會大加贊賞自己的學生——顏回的安貧樂道精神,。
要成為君子,,孔子開出的條件還有許多,重要的有三個方面:仁,、智,、勇。一個人成為了“智者”和“仁者”,,那就不是一般的人了,,而是有修養(yǎng)的“君子”了??鬃酉M藗兌寄茏龅健爸恰焙汀叭省?,只有具備了這些品德,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另外,,孔子還認為,君子還要心胸開闊,、意志堅毅,,表里如一。具備了這些風度,,才能成為謙謙君子,,才會“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才是真正的君子風度。
周而不比
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提出的標準是:“周而不比”,、“群而不黨”,、“和而不同”,并且要善于識人,,正確對待別人缺點,,正確認識朋友,嚴于律己,,寬于待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等,。這是君子待人處世的原則,。
“周”和“比”,都有與他人親近交往的意思,。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周”有廣泛,、普遍的意思,“比”有親密,、狹小的意思;“周”是以一種大公無私之心進行交往,,“比”是以一種結黨營私之心進行交往?!氨取?,原指社會保障體系中最基礎的一環(huán),故有緊密,、狹小義,。孔子這里所說的“周”和“比”主要是針對道德差異,。在興趣上,,每個人都應該各投所好,但在是非善惡上,,人則不應該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以自己的私心好惡為標準來衡量人、選擇人,。這才是孔子這句話的本意,。從這個意義上講“周而不比”其實是一種不斷拓展自己胸懷、跳出自己牢籠的修德過程,。
【文化知識】
儒家學說中的君子觀
“仁”是儒家思想倫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實到個人的具體修養(yǎng)上,,“君子”則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曾參強調(diào)“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試圖以君子的成立來輔助仁的修養(yǎng)的實現(xiàn)或者是將仁的高標準落實到具體的實踐——君子人格上,。要成為君子,,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修養(yǎng):一方面是“仁”,是“質(zhì)”;另一方面是“禮”,,是“文”,。“仁”和“質(zhì)”是內(nèi)在情感或品質(zhì),,屬于個人的,、自然的層面,“禮”是外在體制或風俗,,屬于社會的,、文化的層面。理想的儒家人格就是既要尊重個體的真情實感,,又要符合一般的社會體制,。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從心所欲不踰矩”,。
儒家的修身思想體系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作為一種底蘊深厚的文化現(xiàn)象,,自身便具有完備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以“人性論”為思想基礎,,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判斷標準,以“修己”為基本模式,,以“博學”,、“正己”、“尚義”,、“中和”,、“多思”、“慎獨”,、“重節(jié)”,、“重行”為主要內(nèi)容,以立“圣人之德”為最高精神境界,,形成了既有堅實的思想基礎,、又有豐富的實際內(nèi)容的文化體系。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九
近來,,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的學生忙者摘抄《論語》,,交談中還時不時說幾句“子曰”、“詩曰”。究其原因,,原來是教授《語言與文化》的姚麗華老師布置了作業(yè)——全篇抄寫《論語》并寫出讀后感,。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再傳弟子們編撰而成,。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對中國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深遠,。《論語》之在中國,,猶如《圣經(jīng)》之在西方,。目前,“英語潮”,、“韓語潮”的興起,,卻讓我們將古代的精華遺忘在了角落。為了讓大家對中國的經(jīng)典著作,,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增加自身素質(zhì),更為以后的英語翻譯打下堅實的基礎,,老師才特有此布置,。
過去曾有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在延續(xù)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論語》也是國家錄用官員考試的指定教科書,。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治理國家的環(huán)境變了,,治理國家的方式自然也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指望通過兩千多年前形成的《論語》上面制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根據(jù)開放社會的理論、從國際視野的角度,、圍繞怎樣學習文化知識和怎樣學習做人的主題,,從整部《論語》中選擇了一半與此有關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順,、仁愛、誠信,、禮節(jié),、義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這十二個分類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學會怎樣做人有所參考。另外,,為了保證《論語》的完整性,,我們同時也在這本書的結尾,附上了整本《論語》的全文,。一來可以讓大家了解本書所選擇的部分在《論語》中的具體出處,,二來也可以為那些有興趣學習整本《論語》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于哪種類型。從內(nèi)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于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系加以維系,。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系的。一方面,,我們通過朋友這面鏡子,,了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chǎn)生共鳴,。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純粹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脫功利的快樂。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十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鬃诱J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保ā队阂病罚┰诳鬃涌磥恚粋€人要正直,,僅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diào)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僅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僅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保ā都臼稀罚┏浞终f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额仠Y》)也就是說,僅有克制自我,,讓言行貼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貼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保ā蹲勇贰罚┘磩倧?、果斷、質(zhì)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到達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能夠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我的行為,這樣就能夠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忙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當是自我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我期望到達也幫忙別人到達,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我:幫忙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強調(diào)從自身出發(fā)修養(yǎng)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diào)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fā)展,。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jù)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僅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diào)做人要全面發(fā)展呢,?那里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yǎng)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短┎罚┘矗涸姼枘軌蛘駣^人的精神,,禮節(jié)能夠堅定人的情操,音樂能夠促進人們事業(yè)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yǎng)來說,全面發(fā)展顯得極為重要,。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十一
朋友,,不知給你上過課的老師們有誰?是班主任?普通老師?優(yōu)秀老師?代課老師?實習老師?年過半百的“老教師”?那些啊,和我比起來,,可都不如我厲害,,你可知道,咱們北京東路小學的孫校長親自來為咱們五(1)班的同學們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
今天,,我們北小五(1)班的同學們穿著整齊地上了車子,,前往目的地——東南大學禮堂,為全國各地的語文老師們展示了一堂生動精彩的`語文課,。
一進大禮堂,,可把我嚇壞了,那么多的語文老師注視著我們,。為了使咱們放松心情,,孫校長一開始和我們玩起了“猜名字”游戲,大家頓時輕松起來,。不久后,我盼望已久的語文公開課在孫校長那響亮的“上課”聲中開始了,。這次的內(nèi)容是“走近《論語》”,,《論語》我們在晨讀中早就讀過了,但正如孫校長說,,溫故才能知新,。我們大家在他的帶領下又讀了六條論語,每一條論語,,那孔子所說的經(jīng)典語句,,在孫校長那一個個幽默生動的小故事里,都有了新的認識,,而且不同于以往的體會,。不愧是北小的校長啊,,上課就是不一樣!我暗暗贊嘆道。
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還有些不習慣,,手心里全是汗,也不怎么敢舉手,,但后來,,我在校長那生動活潑的課堂環(huán)境下,敢發(fā)言了,,有自信了,,有感悟了,膽子大起來了,,自己手心里的汗也少了許多,,輕松多了。這應該就是孫校長上課的魅力所在吧,。
學習了這節(jié)課,,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圣人之言;我還有個小小的心愿:希望孫校長能再次為我們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動的課,。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十二
過去曾有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在延續(xù)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論語》也是國家錄用官員考試的指定教科書,。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治理國家的環(huán)境變了,治理國家的方式自然也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指望通過兩千多年前形成的《論語》上面制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根據(jù)開放社會的理論,、從國際視野的角度、圍繞怎樣學習文化知識和怎樣學習做人的主題,,從整部《論語》中選擇了一半與此有關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順,、仁愛,、誠信、禮節(jié),、義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這十二個分類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學會怎樣做人有所參考,。
另外,為了保證《論語》的完整性,,我們同時也在這本書的結尾,,附上了整本《論語》的全文。一來可以讓大家了解本書所選擇的部分在《論語》中的具體出處,,二來也可以為那些有興趣學習整本《論語》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再傳弟子們編撰而成,。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對中國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深遠,?!墩撜Z》之在中國,猶如《圣經(jīng)》之在西方,。目前,,“英語潮”、“韓語潮”的興起,,卻讓我們將古代的精華遺忘在了角落,。為了讓大家對中國的經(jīng)典著作,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增加自身素質(zhì),,更為以后的英語翻譯打下堅實的基礎,老師才特有此布置,。
對于人倫關系的探討是孔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書章句——中庸》的說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人倫關系大致分為五個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庇纱丝梢?,朋友關系是人倫關系的重要方面??鬃拥慕挥阉枷胧重S富,,僅就《論語》而言,,可以將其梳理為以下三個部分。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保ɡ锶剩┤嗽谏鐣胁豢赡苁枪铝⒌模镆灶惥?,人以群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于哪種類型,。從內(nèi)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于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系加以維系,。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
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系的,。一方面,我們通過朋友這面鏡子,,了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chǎn)生共鳴,。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純粹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脫功利的快樂。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十三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編撰人,,后被人推崇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fā)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又有誰能做到這一點了,。有些人為了追名逐利而做了一些違背道德的事,,傷人又傷己。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竭其力,,但社會上做事,,讓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不是孝的根本,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才對得起父母真正的孝。在生活中,,子女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自己的父母在家里。而且有時很久都不回家。只負責每個月給父母寄錢,,但父母希望的是自己的子女能?;丶铱纯此麄儭T谵r(nóng)村,,大多數(shù)都是些老人在家,,用孔子的理論來說,這樣的人沒有做到孝,。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笨鬃訉W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W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叭诵校赜形?guī)熝??!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我們周圍都存在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yōu)點,都有他自己的特長,。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還有學“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迨”,。說的就是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chǎn)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就應該邊讀邊邊思考,,把學的東西裝進我們自己的腦子,。如果我們不思考,,學到的就只是表面的東西,那就是空讀,?!爸疄橹恢獮椴恢本褪侵谰褪侵?,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不懂的就要問,。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际侵缚鬃诱f:“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奔丛诩乙⒕锤改福谕庠趫F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暗?,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凹核挥?,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惫院穸∝熡谌恕钡鹊?,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習過的知識按時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而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這講的是一個人的為人處事,。在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為人處事在人際關系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雖說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等,不一定他說的對于如今的社會都全部適用,。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取適應自己的一部分,,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聯(lián)系起來,。不要全盤否定,也不能全部吸收,。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表及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十四
古語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其語雖有夸張成分,但卻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而當我們回顧歷史的長河,,又如人們常說的“中國兩千年文化不過是在為《論語》作注”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對中國歷代知識分子那綿延不絕的影響,。總之,,作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個國人都逾越不了的鴻溝,,每一個國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著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經(jīng)現(xiàn)代化的今天,。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出身貧且賤,一生生活艱辛,,曾任過官職,,在他55歲那年,認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魯國實現(xiàn),,于是開始周游列國,,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絕,,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個國家邁進,,堅定不移的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斗,直到13年后,,他才認識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于是回到故鄉(xiāng),從事教育活動和整理古籍,,開創(chuàng)了中國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歲去逝。從孔子苦難與輝煌并行的一生,,我認為可以從中學到孔子那種在求知上的永不滿足,,永遠追求智慧的人生態(tài)度;還有他那種對自己信奉的價值體系的實現(xiàn)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罷休的毅力。
于丹說過一句很漂亮的話:“《論語》就是教給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痹谖铱磥?,孔子是一個鮮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懸河的給弟子們講他對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們也聽到了,,于是就被稱作《論語》。因此,,我們讀《論語》,,不應用仰視的角度,而應用平視的視角去讀,。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篇十五
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今人半部《論語》修自身。盡管《論語》只是一些簡單的對話,,但包含了大量為人處世的大原則,、大道理。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創(chuàng)始的儒家思想比作“糧食店”,??梢哉f,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們這個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精神食糧”,。《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之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書中用簡潔而又含義雋永的語言,,講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nèi)心深處的.某樣東西給激活了,。《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為之心神向往。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吧,!